西门豹课文范例6篇

西门豹课文

西门豹课文范文1

1.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尊重科学、敢于破除迷信,是一个有勇有谋、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学法迁移,学会评价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读议结合,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3.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西门豹身上的那种敢作敢为,敢与迷信作斗争的精神,并且懂得要尊重科学,摒弃迷信的做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整体感悟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有趣的故事?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西门豹治邺是分三步展开的,分别是什么?(调查―惩恶―开渠)

二、学习“惩恶”部分,感受西门豹的智慧

1.你们觉得课文写得最有趣、最精彩的部分是哪个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西门豹一起去河伯娶媳妇现场看看他在惩治恶人这个环节中,具体是如何做的呢?对于他,你有什么评价?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10―12自然段,画出西门豹言行的句子,大声朗读,体会西门豹这样说和这样做有什么巧妙之处?你对他有什么评价?简单批注。(学生画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刚才的思考和讨论,哪个小组最先来汇报?

预设:“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①生汇报。

②师:西门豹这番话假假真真,谁用下面的提示说说什么是假,什么是真?

西门豹说是假,是真。

③生2:“河伯不会满意的”西门豹真的相信有河伯吗?

追问:从这番话中,还可以从别的地方看出西门豹的足智多谋吗?

④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西门豹说的是假,是真。

师:巫婆肯定知道西门豹这样说是借口,她能找理由拒绝吗?

⑤师:西门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君入瓮,巫婆没有理由拒绝。西门豹把巫婆丢进了漳河,这样也就顺理成章(板书“有理”)地达到了什么目的?(惩治巫婆)

⑥假如此时你就是有勇有谋的西门豹,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几句话?抓住重点词,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谁再来?

⑦小结:通过刚才学习西门豹惩治巫婆的过程,我们知道了:评价一个人物可以通过他具体的事例和言行,深入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做,走进人物内心来理解人物精神。

3.西门豹自导自演了一出精彩的惩治巫婆的戏,按照刚才

的学习方法,我们继续看看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惩治了官绅头子的呢?

幻灯片出示: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①预设生:“还不回来”“麻烦”。

西门豹这番话,什么是假,什么是真?

②为什么要“等了一会儿”?他在演什么?

真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呀!

4.剩下的官绅们呢?看着他们的老大被投进漳河,他们有什么反应?

指名读。

幻灯片出示: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

①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官绅们提心吊胆,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官绅们吓得面如土色,跪下了口头求饶,他们又可能会说什么?

当西门豹对官绅们说“起来吧,你们都回去吧”时,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②师:看来我们除了通过体会西门豹的言行感受到他的有勇有谋,还知道通过官绅们的反应这样的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追问:西门豹惩治剩下的官绅们和巫婆及官绅头子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

③擒贼先擒王,看来西门豹惩罚坏人是有节制的,(板书:有节)他并没有对所有的坏人都赶尽杀绝,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这两个首恶后,剩下的则争取以教育为主。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官绅们都会知错就改,尽心尽力为老百姓服务。

5.刚才我们欣赏到西门豹自导自演的惩治恶人的精彩一幕,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为什么西门豹要选择河伯娶媳妇这一天?请大家回过头来,快速浏览课文调查部分,思考思考。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西门豹这样做是将计就计,利用河伯娶媳妇这个“有利”(板书)的现场让老百姓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弄清愚弄他们多年的河伯娶媳妇其实是假的。这样,既惩治恶人,又破除了迷信。

6.所以,课文写到,站在岸边的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岸上老百姓中的一员,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老大爷、被救的姑娘、书生、老百姓、小孩……)

三、学习开渠引水部分,感受西门豹的爱民如子

1.作为心中装着百姓的父母官,西门豹在破除迷信后,发动老百姓做什么?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你又如何评价他?(关心百姓)

2.小结: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先惩治了恶人,破除了迷信,由治人入手,再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治理了旱灾。相信在西门豹的治理下,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一定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

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发现虽然这篇课文的作者并没有在文章结尾处对西门豹治邺作出评价,但是,我们仍然能通过听其言、观其行,从而对他有很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西门豹是一个(足智多谋、相信科学、关心百姓)的好官。

2.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阅读《煮酒论英雄》,抓住人物言行,评价人物。

五、作业布置

1.替西门豹写一份治邺的工作报告。

2.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调查 相信科学 惩恶 有勇有谋

西门豹课文范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方式来体会文章的内涵,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理解,真可谓是“文本解不尽,新意读又生”。

在教学《西门豹》这一课时,文中的对话描写很有特色,比较能够体现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的主题。于是,教学时,我首先抓住老大爷和西门豹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着读着,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1:“邺这地方田地荒芜是河伯娶媳妇闹的。”学生2:“其实,邺地变成现在这样,与地方上的官绅、巫婆有关,他们想骗钱害人。”学生3:“那里的女孩子很可怜。”通过朗读,学生纷纷发言,但是,只读一遍,那是不够的,学生只获取了文章的表层信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我再次让学生朗读老大爷和西门豹的对话,这一次是小组合作读,然后让学生思考:文中的西门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约过了五分钟,学生有的说:“我觉得西门豹很善于观察,因为他一到邺这地,就先了解实情,找出原因。”有的说:“我觉得西门豹很幽默,明明他知道是官绅和巫婆作怪,却偏偏说河伯真灵,这不是心口不一吗?”还有人说:“西门豹很聪明,因为他了解原因后,就想到了惩罚官绅们的计策,我要向他学习。”更有一个小男生提出:“如果官绅们知道了西门豹要惩罚他们,他们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于是我就顺藤摸瓜,让学生拿出草稿纸,接着这个问题写。结果让课堂再现精彩,学生个个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但我没有,因为这里有两个“闹”字,很容易让学生忽略掉,于是我问:“同学们,这对话中两个‘闹’字,你发现了吗,请你们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不一会儿,一个小女生说:“我发现了,我发现了,第一个‘闹’是搞的意思,第二个‘闹’是发生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有补充,我赞成她的看法,因为我把她说的意思代进去读了一下,是通的。”这一堂课,我真的很欣慰,突然觉得学生学会读书了,而且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所以,在教学中,你只要多付出一点,学生就会回报你很多。文本本来是死的,但是多读之后,层层新意就会再现,多读书,多挖掘,你就会看见另一片天空。

西门豹课文范文3

关键字:升华情感;意味无穷;启发思维;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67-01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应当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环环相扣的中间环节,也应当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时,应精心O计出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结语,为课堂知识深化推波助澜,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去求索知识的真谛。那么,如何设计好我们的课堂结束语呢?

1.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情感人,以情促人。许多散文和诗歌本身就非常优美,我们可以在欣赏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后,老师可以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配以优美的音乐,请孩子闭上眼睛在音乐中倾听老师的结束语,让孩子在音乐中入境,尽情地陶醉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使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在结束语中得到融合和升华。如教学完《草原》一课,师用声情并茂地语言感染着学生:课文已经学完了,但广阔草原的神奇画面,草原人民的深深情意,蒙汉两族的血肉情意,将永远铭记我们心中。"满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深深情意。这样结束,看似平常,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2.创设高潮,意味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这一高潮把学生推倒一个新的境界中去。而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高潮"设计,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也可以安排在结束。这样可准确把握课文情感,以饱含觉悟的语言结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时,学完了西门豹惩治了巫婆,官绅,带领老百姓开渠。到此本节课也结束了,学生理解了内容,也知道了西门豹的为人,他们觉得没有更值得探讨之处了,课堂教学趋向低潮,此时结束,学生印记不深。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有没有其他办法也可以破除迷信,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提出多种办法:有的说西门豹官大,只要下令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并下令禁止河伯娶媳妇就可了;有的说西门豹可以把百姓召集起来,给他们讲道理;有的说西门豹也可以动员百姓开渠,漳河不再闹旱灾,那么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活动也就不攻自破……学生办法越想越多,越讨论趣越浓。这时我进一步追问:这些办法与西门豹采取的做法相比,哪一种更好?学生再一次投入到热烈的争论之中,从对比中,学生体会到了西门豹的做法最高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发展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得到了发展。可见,把"高潮"设计在下课前,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做",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3.巧设悬念,启发思维

"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结尾也应该如文章结尾样,创设意在笔后、悬念迭出,课结束而意未尽的回味无穷之感。所以,于课结束时,有时运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如在教《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结束语:"这个忠告是给小山村的人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入思考……

4.续编故事,拓展延伸

小学生对听、编故事情有独钟,像故事较强的记叙文,结尾都可以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如教学完《晨读》后,我紧住中心句引导学生想像:一二十年以后,这三位少先队员会干什么呢?他们会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学生们各抒己见:贪玩的男孩会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读书,十年后考上理想的大学。十五年后,勤奋读书的小女孩重点大学毕业,回到农村成为村官,带领家乡的人们科学种养,美化乡村,把家乡建设成美丽富饶的示范乡村。二十年后,坐在右边的那个小男孩成了妙手回春的医生,为村民看病解除痛苦,攻克世界难题--癌症。接着,我让他们自拟题目,把自己所想的在课后写在作文本上。学生兴致高涨。这样的结尾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还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何乐而不为?

"好头仍需好尾。"教学中,尾收得好,就更能深刻地表现课堂教学地思想内容,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在同学们心中燃起旺盛的探求火焰,取得课虽终而意不尽的效果。因此,为师者有必要精心设计,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让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余音绕梁,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西门豹课文范文4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 意义 语文课堂 激活尝试

探究性阅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一、探究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相比较,探究性阅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性阅读,可使小学生加深对阅读对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里,不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现成的教师或他人的阅读成果,而是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无疑,这样的阅读成果是自己的、独特的,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收获阅读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变接受性阅读教学法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文章的学生更需如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接受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究性阅读正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在听、说、读、写的真正实践中(不是老师口头重视的听、说、读、写)去学习、运用语文。

二、以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1、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更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投入,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的探究。

“学贵有疑” 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封闭的自学、泛泛探索,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身心特征,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并与同学、教师、集体交流。这样,确定的研究点便于学生腾出较多时间,围绕专题集中的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问题很多:西门豹是怎么了解实际情况的?巫婆和官绅是怎么害人的?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处死?……最后我让学生探究其中之一: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方法妙吗?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个研究点,仔细读文、主动提问、合作求答,从而理解了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全过程,还认识到西门豹的方法既惩治了恶人,又帮百姓认清了巫婆骗人钱财的实质,体会到西门豹不仅为官清廉正直,而且智慧过人。

2、创设实践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时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总理的故事,以进一步的了解其人。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的日出,写成观察日记。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3、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离开了开放的情境,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的已有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入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云亦云。其次,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西门豹课文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 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5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 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开放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在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1)自由读你们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学生甲:我选择学习了第七自然的,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要去送送新娘。”当时我没读懂,后来继续读下文,我才知道西门豹表面上似乎相信,似乎赏识,实际上是欲擒故纵。“我也去送送新娘”是一语双关,他要借送新娘来惩办巫婆和官绅。

学生乙:我选择了第九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西门豹对巫婆说的“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这是西门豹假装客气,以“麻烦”巫婆向河伯通报情况为借口,将巫婆投进漳河。

学生丙:我也学习了第九自然段,我觉得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办法好巧妙哟,他将计就计,先承认相信有河伯,然后以姑娘不漂亮为借口,巧妙地扔巫婆入河,达到了惩治地目的,教育了别人。

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封闭性的课堂变得活跃了,更能展示孩子们的个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让学生自主质疑和解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开放式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为了课堂的需求,为此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质疑和解疑”来实现这样的课堂。因为,学生有了疑点,有了问题,他们才会去思考,才能有创新。首先,我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处质疑,或者给课文题目质疑……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如通过反复阅读,或者联系上下文,或者查找资料等等。学生有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就迎刃而解了。记得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在让学生读完课题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课题,有疑问吗?”学生都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的说:“谁有这么高的本领?”……问题出来后,我又问“这么多问题,你们有办法解决吗?”有的学生说:“我用查字典可以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有的学生说:“读书。”有的说:“我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讨论啊。”……我又顺势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就这样,一道道难题被攻克,学生既有了成功的喜悦,又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以展示。

3 让学生的阅读积累更富个性化

阅读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指出: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大量的阅读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确实成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能读多少是多少;有的家长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累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渐渐让他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乐于积累,我们得想想办法,去研究研究他们的阅读兴趣吧。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呀,一些自然科学类读物呀;有的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中外童话名著,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的《稻草人》,或者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一些写作水平较优秀的学生,除了鼓励,还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们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和文学素养。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高尔基的《童年》等。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会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让学生的阅读积累变得更加快乐而富有个性。

4 让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评价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烁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自然是成功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去评价,如:评读,评思,评说,评悟。教师的示范引领,会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评价的语言要精当,要有针对性,诸如“你读得太好了、真棒”这样的评价最好在课堂上少出现。因为这样的语言泛滥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无法提升。评是阅读过程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有了课堂上的这种评价,就能凝聚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以提高语文素养。

西门豹课文范文6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探索,从而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并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上来,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缩小了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的范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意识。

1、树立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操作。例如我在教《水乡歌》时,抓住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采取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进而有感情读课文,从而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对文本语言创造的过程,读懂了方可画好,画好了自然理解了水乡的生活,便可读美诗歌。动脑读书、动手画画相结合,读懂诗歌,理解重点句,便可入境悟隋。这一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鼓励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我认为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质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问。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好,因为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我让学生评价西门豹。多数学生都认为西门豹聪明机智,关心老百姓,是个好官。但也有学生认为西门豹太残暴了,大胆质疑,提出“未经审判,他怎能将巫婆、官绅头子投河使其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门豹作为拥有兵权的地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人道的,应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官绅的。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我请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到的,就可以毫无限制地说出来。学生沉默数分钟后,便跃跃欲试,纷纷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桃花开放的各种姿态,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琐,有的全展开了,露出黄的花蕊。几只峋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快乐地采着香甜的花蜜。”有的说:“我仿佛听到鸭子们呷呷地叫着,在招呼同伴们。快到水里来呀,水比冬天暖和多啦!快来找小鱼小虾吃呀!’”有的诰:“我仿佛看到那鲜美的河谚在向我招手,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师,为什么现在吃不到河豚呀?”听到这里,教室里一片笑声。还有生继续要发言,我趁机表扬学生个个都是幻想家,请他们以《春来了》为题,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