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树的女人范例6篇

面包树的女人

面包树的女人范文1

《面包树上的女人》讲述了一段有关爱情与成长的故事:三个好朋友程韵、朱迪之、沈光蕙在十三岁时相识,一同经历了成长的欢笑、初恋的迷惘、爱与恨及哀与痛,她们一直在生活中各自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面包树。面包树的确存在,它是产于亚美两洲的乔木,可属于她们的面包树又在哪里呢?三人都相信“女人做得最好也最失败的事便是爱男人”,朱迪之说,如果她死了,她的挽歌便是一个女人不断遇上坏男人的故事;沈光蕙说,嫁去屯门太不光彩了,至少也要嫁去跑马地;而程韵说,能令对方伤心的,才是两人之间的强者……

强强联手最高配

为了更好地呈现张小娴的经典小说,制作方不仅请来了金牌编剧徐誉庭(代表作《流星花园Ⅱ》、《战神》、《我可能不会爱你》等)与收视常胜导演陈铭章(代表作《王子变青蛙》、《放羊的星星》、《命中注定我爱你》等),还精选了唐嫣、黄宗泽、隋棠、王宥胜、柳岩、李金铭、孙艺洲、包小松等人气明星合力出演。虽然拥有众多偶像加盟,但陈铭章导演却认为该剧并不能算偶像剧,“我明年就四十岁了,没法再拍很小朋友的偶像剧。就像韩剧一样,主人公都是有一定年龄段的人,这说明大龄人对偶像剧也是有需求的,我就是希望把偶像剧的年龄段往上提一提。”由于这次剧本设定的故事发生地在上海,因此在陈导看来,最大的挑战在于怎样将一个发生在香港的故事原汁原味地上海化。

黄宗泽颠覆变身

黄宗泽饰演的男主角林方文是一位内敛忧郁且不善言辞的作词家,这与他以往在作品中给人的阳光形象大相径庭。黄宗泽坦言,其实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很宅不爱说话的闷葫芦,“接这部戏缘于我对张小娴作品的情结,我小时候就看过原著小说,很喜欢林方文这个人物,他与我以前演的角色很不一样。”去年黄宗泽在家中被偷拍,这使他与狗仔队的关系陡然紧张起来,此次拍摄《面》剧,他在上海的静安寺边住了整整两个月,“我觉得上海粉丝的风气挺好的,他们认出我就说‘哎,黄宗泽’,最多也就拍张照片发个微博,感觉很温和。”拍戏期间,黄宗泽只要有空就会到附近逛一逛、看看电影,有时还大包小包地买回酒店自己下厨。有一次在湖南路拍戏,他一个人从酒店穿过街巷跑到片场,丝毫不顾忌自己的明星身份。

唐嫣唯爱至上

能够出演唯爱至上的文艺女青年程韵,让身为张小娴书迷的唐嫣兴奋不已,“我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出演书中的人物,拿到剧本后,我又找来原著细细看了一遍。程韵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因为爱情失去了自我,而我也曾一度这样,在爱情中折磨自己也折磨对方。现在长大了,渐渐懂得应该适当给爱人自由。”在戏外,唐嫣和邱泽早已是大家公认的荧屏情侣,两人热恋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唐嫣害羞地表示:“邱泽是最默契的搭档,拍戏的时候基本不需要太多沟通,大家就能达成共识。我们现在还是好朋友,等时机成熟了会告诉大家。”

隋棠首次挨打

隋棠之前演戏都是打别人,还从来没有被打过,剧中一场朱迪之被扇巴掌的戏,让她献出了首次荧幕挨打秀。原本陈导建议借位拍摄这场“打”戏,但第一次借位后有点穿帮,第二次借位后眼泪没流下来。为了更加真实地诠释剧中迪之负了邓初后内心的挣扎,隋棠主动向导演要求真挨打。第三次拍摄时,一记响亮的巴掌落在隋棠脸上,扇的力度很真实,隋棠的眼泪也流得很完美。据现场工作人员描述,当时“啪”的一声,大家都吓了一跳,导演喊“咔”的时候,大家急忙去看隋棠红红的脸颊。隋棠捂着脸表示:“还真的蛮疼的,不过这样演出来的效果好,观众觉得真实,再疼都是值得的。”

面包树的女人范文2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一对维吾尔族夫妇阿比包・马木特力和艾尼帕・阿力马洪拥有的子女数量让人惊讶,他们共有19个子女。这19个子女分别属于四个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和哈萨克族。老人说这些孩子都是他们亲生的子女。

实际上老人自己的亲生子女共有九个,另外10个分属四个不同民族的子女都是他们收养的孩子,尽管这样,老人坚持说:“对我们来说,他们就是我们亲生的。”

5月19日,记者来到青河县城区阿比包的家,老人被孝顺的汉族儿子王作林接到90公里以外的家里去了,他的老伴艾尼帕因为腿不太好留在自己家中,正聚精会神看着电视中播放的汶川大地震的新闻,看得泪眼婆娑,说:“救人的多好,捐款的老百姓多好!共产党好。”

收养孤儿

阿比包收养孤儿的事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1970年,阿比包的邻居牙和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三个孩子:吐尔达洪、库尔班和托乎提 (哈萨克族),他们最大的不足20岁,最小的不到15岁。阿比包回家和艾尼帕商量,想把这三个孩子接回家。起先艾尼帕有些犹豫:“咱们加上我的三个妹妹已经有10口人了,如果接回三个孩子,就靠你一个月47元的工资能行吗?”

阿比包心情沉重地对妻子说:“孩子没爹没妈了,咱不能不管,还是接回来吧!”

三个孩子接到家里后,阿比包的压力更大了,在大女儿卡丽曼的记忆里,那时家里的伙食一直是一天两顿土豆、白菜和馕。阿比包和妻子艾尼帕把所有的工资都买成了吃的,吃肉对阿比包一家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阿比包只要有机会就去屠宰场讨要一些别人不要的羊杂碎来改善伙食。

一家13口人日子过得虽然很清苦,但孩子们在阿比包和妻子艾尼帕的精心照顾下,都很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1977年10月的一天,阿比包家又来了一个14岁的汉族小女孩王树珍。王树珍是艾尼帕的妹妹哈里且姆从县医院领回来的。

王树珍的父亲很早去世,母亲后来改嫁,她和哥哥、妹妹四个人来到继父家,不久母亲去世,兄妹们开始在街上流浪。

哈里且姆看见王树珍时,她衣着单薄,在医院门口瑟瑟发抖,善良的哈里且姆便将她领回家中。家里的其他孩子一见王树珍都跑开了,因为王树珍身上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没长一根头发。

10月的青河县很冷,王树珍冻得发抖,艾尼帕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艾尼帕把孩子的脏衣服脱下来扔了,给她彻彻底底洗了个澡,每天都带她去防疫站上两次药。两个月后,王树珍长出了黑头发,成了一个干净的小女孩。

在阿比包家,王树珍感受到了爱和温暖,她恳求阿比包一家收留她。阿比包决定收养这个孩子。阿比包给她取了维吾尔族名字哈比扎。14岁的王树珍从没上过学,阿比包就把她送到小学上一年级,由于年龄大,王树珍总被同学们嘲笑,她受不了就逃课,阿比包一次次把她送回学校,逼着她上学。

哈比扎在阿比包家过得很快乐。一年后,哈比扎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妹妹王树英、王树花也投奔而来。阿比包分别给他们取了新名字,王作林叫切布,王树英叫热孜亚,王树花叫阿依古丽。

1989年,王树珍的回族继父去世后,留下了金海、金雪莲、金花三个孤儿,阿比包夫妇听说后,又把他们接到家里来抚养,分别给他们起名热马赞、索菲亚、玛丽娅。

艰难岁月

阿比包家里一下添了七个小孩,最困难的时期也就来了。这时家里有16个孩子,加上大人,共有20多口人,这么多人靠阿比包一人的工资来养活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着,阿比包想方设法挣钱。他工作之余打土块卖,每块能挣1.2分钱;他去帮别人宰牛羊,目的就是想得到羊蹄和一些羊杂碎;他还到后山上捡骨头,熬汤给孩子们喝。

艾尼帕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也不顾繁重家务后的劳累,出去挖野菜、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有了面粉舍不得吃,再把面粉换成玉米面。

艾尼帕还在食品厂里找了一份临时工,给厂里洗羊头、羊肚和羊肠,每个月可以挣到36元钱,冰冷的小青格里河水长时间浸泡她的手脚,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那时,阿比包家养了一头奶牛,但挤出的牛奶自己舍不得喝,全部拿出去卖钱,卖的钱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孩子晚上要做作业,家里用不起电灯,艾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点亮后让孩子们学习。

当时阿比包家有四间土平房,十几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睡在一张大炕上,男孩睡一边,女孩睡一边。炕上就是麦草上铺床单,再盖上一张破旧的大毯子。艰苦的日子并没有磨灭孩子们的天真,三儿子阿布克里木大切布(王作林)一岁,两个人成天在一起进进出出,打架、掏鸟窝、上山打柴。

阿比包的大女儿卡丽曼回忆说:“有一年妈妈从吐鲁番带回一条淡绿色新裙子,我们从没穿过裙子,我是大女儿,觉得妈妈理所当然会给我,没想到妈妈却把裙子给了哈比扎(王树珍),我伤心得大哭,妈妈对我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至今,这条淡绿色的小裙子还被哈比扎精心保存着。卡丽曼说:“兄弟姐妹在一起时还是快乐的时候多,我们这个家永远比别人家笑声多。”

大爱之家

孩子们都大了,各自成了家,但阿比包和艾尼帕就像这个家的太阳,每到古尔帮节和肉孜节等节日,散落在各地的孩子们都会回来,这时他们这个家是整个青河县最热闹的家庭,因为人多,阿比包专门买了个直径一米的大铁锅用来做饭,这口锅被当地人叫做“团结锅”。每到节日前,艾尼帕都要用一天时间来购物。

孩子们都对两个老人充满了感恩之情,来了是欣喜的泪水,临走又是依依不舍的泪水。他们的感恩化成了孝心来回报父母。

阿比包的三儿子阿布克里木担任一个乡的武装部长,1999年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被倒下来的墙砸死,留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当时男孩在石河子上大学,女孩在阿勒泰卫校上学,都是花钱的时候。

切布(王作林)抱着两个孩子说:“你们只管上好你们的学,以后由四爸来负责你们,有了困难就给四爸打电话。”从此切布不仅按时寄去孩子们生活费和学费,还常常打电话去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他们完全自立。孩子们现在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四爸家住一段时间。

切布(王作林)开了一个大饭馆,每次妻子赵春梅到青河县来进货时,他都要给父母捎上很多东西,并一再叮嘱妻子要先去家里看看,再进货。

孩子们大了,每个孩子对父母都很孝顺。阿比包曾自豪地对朋友说:“我养了19个孩子,他们个个都对我很孝顺。”

阿比包是个老党员,他为人沉默寡言,面对采访,他说的惟一的 “豪言壮语”就是:“党培养了我,我就得做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我和老伴抚养这些孤儿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责任。”

面包树的女人范文3

萨摩亚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国,全境由萨瓦伊和乌波卢两个主岛及7个小岛组成,面积为2934平方公里,人口17.7万。有趣的是,由于整个国家恰恰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它又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迎接新年的地方。

碧绿的大海,漂亮的珊瑚礁群,茂密得有些幽深的热带雨林。一到这个如翡翠项链般澄明美丽的岛国,我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乘车往萨瓦伊岛深处走,山岭逶迤,丛林茂密,我们不时穿行在阴暗的密林之中,仿佛钻进了密不透风的绿色隧道。有时经过一片开阔的山谷,绿草如茵,清澈的溪流在谷地蜿蜒,一座木桥跨过湍急的溪流,深山空谷鸟鸣啁啾,越发显得幽静。

椰子树、芒果树、野樱桃树,配上绽放的木槿花、凤仙花等,让人感到自己仿佛在画中游走。再看当地人,有的在山间采摘野果,有的在水边悠闲地钓鱼,一副怡然自乐的样子。

萨摩亚仿佛是个与世隔绝的“桃花岛”,这里远离现代物质文明,没有工业,也难觅现代农业的影子,可是当地人却从不会像非洲人那样为食物发愁,这不由让人大惑不解。后来才知道,人们之所以能过上如此悠然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上天对他们的垂爱,这里随处可见一种神奇的树――面包树,当地人将树上的果实摘下切成片,在火上烤烤就成了盘中美食。据说一棵面包树结的果实足够一个成人吃上一个月,所以这里随处可见的面包树就成了萨摩亚人天然的粮仓。有人给我们说了一个笑话,说一对萨摩亚夫妻只需用几个小时种上十几棵面包树,就可以完成对下一代哺育的责任。我在想,没准这不是笑话,而就是萨摩亚人的现实生活呢!

细看这些面包树十分奇特,一般高10多米,最高可达40~60米。奇妙的是,它从枝条到树干,直至根部,处处都能结果实!大的如足球,小的似柑桔,最重可达20公斤。而且结果期还特别长,从头年11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7月,一年可以收获3次。面包果的营养很丰富,含有大量的淀粉,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把它放到火上烤到黄色时,不仅松软可口,酸中有甜,就连风味也和面包差不多。更有趣的是,当地人的房屋、出海乘坐的船只,以及生活所需的种种器皿,几乎都是用面包树的树干和纤维制作的。

此外,这里的水产品也很丰富,著名的有沙丁鱼、海蜇和海蟹等。最大的蜘蛛蟹,连足在内直径有1米,重达7公斤,堪称“蟹中之王”。

打鱼是萨摩亚人的一种乐趣,也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平时,年轻人喜欢驾着自己做的独木舟,在深水区里捕鱼捞蟹,往往收获颇丰。鱼打多了吃不完,有时也拿去卖。但卖鱼不是在市场,而是在树上。他们把鱼用树藤穿好,往路边的面包树上一挂,等着买者“各取所需”。至于是否付钱,付多少钱,您就随便吧!

看到这一切,与笔者同行的一位美国女记者感叹说,萨摩亚真是全世界最美丽、最富有诗意的地方!

民风纯朴,萨摩亚人很可爱

当地人的“法垒”(房屋)很有特点,仔细观察,就像一个“八面来风”的凉亭。这里的幢幢民房,不论简陋低矮或高大宽敞,都只是简单地砌几处承重的柱墩。上面用树枝扎成拱形,再铺上厚厚的树叶,整个屋顶呈圆形,有顶没有墙壁。当清晨的阳光无拘无束地透进来时,你不仅可以伸个懒腰享受凉爽的海风,还可以站在屋里观海景。

之所以住这样的房子,省材料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四季如夏,无需御寒,而重要的是,这里民风纯朴,几乎没有“小偷、强盗”这一说。

对于这个太平洋岛国,萨摩亚人的生活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清静、安逸、与世无争”。他们脸上时刻都带着善意的微笑,无论在何处,你只要和萨摩亚人的目光接触,对方就会立即面带微笑主动和你打招呼,和他们相处会让人如沐春风。我们都说:在这里肯定不会有忧郁症患者。因为这里的人无论男女,个个都像快乐天使。

当地人热心、厚道,尤其在乡村不管谁去世,葬礼都像国王一样隆重。死者的家属根本不用发讣告,路人一看到送葬的队伍就会自动加入,这就使得送葬队伍越走越长,最后竟然变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

萨摩亚人很善良,无论对方是谁,都能处处替别人着想,并且以此为乐。如果你迷路了,去向一个陌生人问路,通常情况下他不仅会告诉你该怎么走,甚至还会找个小车送你到家,送你之前他会和你谈妥收取报酬,可是送你到家当你准备付钱时,他又会一溜烟走掉,还扔下一句话“我是和你开玩笑的”!

在首都阿皮亚经商的安徽人赵先生告诉笔者,一次他在体育馆打球时不小心遗失了笔记本电脑,里面存着不少重要客户的信息资料,当时他急坏了。不料想,一位女士捡到笔记本后千方百计找到了他。第二天当赵先生去取时,对方说好“必须带上报酬否则不归还”,可当他取到自己的宝贝电脑准备付钱给她时,那位漂亮女士却对他做个鬼脸俏皮地说:“逗你玩的!”类似的情况笔者也遇到了,一天我到当地外事部门办理手续,电话咨询时对方说:“我们可是要收费的哟!”我还特意找到当地银行换了萨国货币,可当办完手续准备付费时,办事的官员却笑着说:“开个玩笑你还当真了呢!”

说到这里的官员也挺有趣,因为萨摩亚人喜欢穿裙装,连男警察和市政官员都不例外。他们都穿裙子倒也罢了,问题是无论上班还是下班不是穿拖鞋就是打赤脚,这和我们在写字楼里西装领带可是有天壤之别啊。那天,我们特意穿戴整齐去办理入境手续,到了那里一看,接待的官员也都是光着脚丫子,就在我们无比惊讶中对方为我们办完了手续。之后,反倒是他们惊讶地对着我们大叫:“你们的船居然叫sina,sina在我们这里一般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才会取的名字哟!真逗!”

萨摩亚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即便素不相识,如果得知你来自古老神秘的“china”,许多人都会主动上前同你聊天,甚至邀请你到他家里做客或到咖啡馆喝一杯。这里的国家政府大楼、众多的体育场馆都是中国出资援建的。我们还了解到,明年南太平洋国家体育运动会将在萨摩亚举行,东道主萨摩亚人民也都在积极准备这一体育盛事。我们看到不少的运动场馆都在加紧建设之中,这其中包括中国援建的运动会主会场、游泳馆等。在阿皮亚,我们还遇到了一支中国援萨医疗队,这支队伍的成员全部来自安徽,已经在这里为萨摩亚人服务了一年多时间,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俏女争嫁“中国郎”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是常吃面包果和海鲜的原因,在海风中长大的萨摩亚女孩不仅个个身材匀称,而且胸部丰满,显得性感迷人、风情万种。不仅美丽,这里的女孩还心灵手巧。她们能用宽大的面包树叶编织出漂亮轻巧的凉帽。据说这种帽子在有“时尚之都”美称的米兰很受意大利女士青睐。

此外,萨摩亚每逢庆典,男女老少都要换上节日的盛装,连政府官员也不例外。但你绝不会想到,这些华丽的衣衫竟然是女孩子们凭一双巧手用树皮做成的!“树皮布”也叫“塔帕(tapa)”,是萨摩亚著名的土特产,它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先把纸桑树和无花果的韧皮剥下来用水浸泡,然后放在一个特制的木板上反复捶打,数小时后,韧皮就会变成一块薄如蝉翼的“布料”!这种“布料”经过染印后,不仅色彩绚丽,而且结实耐磨。据说许多当地女孩都是“制”布高手!

在这个岛国旅游期间,笔者发现本地女性都很喜欢戴耳环,有的耳环不仅造型独特,甚至大的有些夸张。据知情人介绍,这其中还大有讲究呢!比如女孩12岁举行成年礼后,耳环藏在左耳中间;确定男朋友后,耳环在左耳耳垂上;结婚后,两个耳朵的耳垂上都要戴耳环。如果你看上了哪位美女,只要观察一下她的耳环,就能轻易判断出对方是否“名花有主”。

萨摩亚人平时不善于种植庄稼,更不用说种蔬菜。今年6月的一天,我们在阿皮亚郊区意外发现一块小菜园。只见小辣椒一簇一簇地挂满了枝头,还有顶花带刺的黄瓜,被阳光晒得红红的大个儿西红柿。几个人正在纳闷,在田间巡视的一位女孩闻声赶了过来,走到近前打个招呼。只见这个姑娘很有异国情调――棕色的皮肤,水汪汪的黑色大眼睛,秀发自然微卷,虽然穿一身休闲装,但仍然掩饰不住丰满的胸部和修长的身材……

经交谈得知,她的男友是一位在当地经商的中国人。她说,自己的种菜技术是男友教的,就连这些蔬菜的种子都是从他家乡寄来的。因为新奇,这个“袖珍农庄”曾引来无数当地人参观,目前她正向大家推广种植技术呢!

面包树的女人范文4

之后,在这座美丽城市里,就有了一位执著的年轻母亲,她每天在这里捡废纸,捡树叶,然后小心地将它们扔到垃圾箱里,然后又像在等待着什么……  因为这小女孩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因为这位伟大母亲的惊人的举动,让这座市市民变得注重环保了。

在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广场。清晨,清洁工已将树叶等垃圾扫成一堆。广场周围绿草茵茵,其中还点缀些鲜花。沿着石板小路,走在绿草树阴中,是那样惬意。在别致的凉亭下,坐着悠闲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在那些看阿姨们跳舞,看叔叔们舞剑。还有一位妈妈,带着一两岁的儿子,认认真真地做着操。……

突然,一阵风吹过,垃圾飞了起来,我紧追不舍赶着捡一片树叶。追着,追着,但那树叶却飞呀,飘呀,我怎么也追不上。就在这时,那树叶却被一只大手送进了垃圾箱。我猛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出现在我眼前,那妈妈和小男孩手里还抱着一些树叶。看到这,我的心一热,有一阵强烈的感觉涌上心头,眼睛里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我想起了那位失去孩子的母亲……

面包树的女人范文5

她从一堆破烂里翻出了一本书,那本书看起来有点旧,封面已经烧焦了,剩下的书页也有些残破发黄,不过隐约能看出,是描写这个城镇的。

小女孩翻开书。

“这是一个美丽的城镇。清澈的溪水在林间流淌,成片的鱼群穿梭其中,波光粼粼。”

小女孩看了看脚底下战后焦黑的土地,如今,那条小溪的尽头已经变成他们的避难所,死鱼发出的腐臭气味让人胃部一阵翻滚。

“这儿有最美的树林。鸟儿在歌唱,野兔在欢跑,松鼠在树干之间跳跃穿梭,在叶间寻觅野果。”

巨大的响声让小女孩不得不抬起头来,原来是炮弹落在了外面的一堆枯木中间,最后一棵树也应声而倒。

“这儿的天是最蓝的。朵朵白云像孩子们最喜欢的棉花糖。阳光明媚的雨后,七色的彩虹就会显现出来。”

树木烧焦的烟味呛得小女孩开始剧烈地咳嗽,沙尘暴一样的黄烟弥漫着,小女孩那揉得通红的双眼只能看见天上天下土黄一片。

“这儿的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它是溪水的源头,是森林的伊始,是保护我们不受侵害的天然屏障。”

小女孩顺着炮弹飞来的轨迹看向山头的方向,可她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那是炮火炸过来的地方,侵略者正从那里毁灭她的家乡。

“这儿的人们是最幸福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漂亮的红瓦房是他们的家,家人团聚时总会有欢乐的歌声,他们热情好客,淳朴大方……”

“孩子,这是你的面包。”小女孩的父亲递过来一块有点焦熟的面包,上面隐隐约约有点血腥的味道。

“父亲!”小女孩抬头看见父亲浑身是伤,“您怎么了?!”

“有人要抢我们的面包……被我给打跑了。不说了,快吃吧。”

衣衫褴褛的小女孩接过面包,用脏兮兮的手供奉神灵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父亲呢?”

“我吃过了……”父亲凹陷下去的肚皮和双颊说明了真相,但他还是扯出一个笑容安慰着小女孩。

小女孩看了看手里的书,奋不顾身地把它往远处扔去。不曾想,正好和炮弹碰个正着,连同残破的房屋一起被炸成了碎片。

“噢……孩子,那是什么?”

面包树的女人范文6

芒团,一个因芒团构纸而响亮的软软的傣乡,我来了!

600年前,第一张构纸最先经过老和尚的手,添置在案,写下轮回与果报。构花虽没有春天任何一朵花艳烈,一张构纸透过光,居然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期待与向往。

村口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小院,所有与构纸有关的事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构树笔直地站在院场边,整齐划一,仿佛它们不是为构纸而生,而是时刻准备着对前来参观者迎来送往。它们只是上万棵构树的代表,五棵还是六棵,在4月,在傣乡最美的时光里,尖型的叶在风里蹁跹,柔软的枝杈也扭动腰肢。

无端地喜欢上了芒团。我走访,我记录,我喜欢与构纸生产者有一搭没一搭地交流。我发现,构纸生产中,只有老人们在做,而且都是老年妇女。一了解才清楚,年轻女子们不喜欢琐碎而辛苦的抄纸活,她们中,有人选择离开芒团去远方。但她们很快发现,构树以曼妙的舞姿占据了她们的梦。于是她们仍然回到这片热土。

更多的女孩留在了他乡,成为别人的媳妇,把孩子留在了芒团,交给年迈的父母。至今仍遵循构纸技艺只传女不传男的做法,不为别的,只为傣族女人吃得苦。据说傣族男同胞不负责繁重的农活,如收谷打米、犁田耙地,他们只负责上山打猎下河摸鱼。傣族的妇女却要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就连构纸的制作也由她们一手完成。

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曾在宫廷为宦46年,每有空暇即闭门谢绝宾客。当他觉得用于书写纪事用的竹简、木牍笨重,丝织物又异常昂贵,便发明了造纸术。但有资料表明,在此之前就已有了纸的创造。东汉学者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曾对“纸”字做过分析,认为纸的最早出现,与丝织业有关。“纸”字的左边是“系拟旁”,右边是“氏”字。古时候,氏字是妇女的代名词。这也就是说,最原始的纸实际上是属于丝一类的絮,这种絮就是丝织作坊的女工在水中漂絮以后得到的。

那么,芒团傣族构纸传女不传男,这又是不是一个原因呢?

构纸浸渍着阳光的味道

树怕剥皮,而作为生长在芒团亚热带气候里的构树,怎么剥,这树都有活下去的理由。一张构皮从树上剥下的第二天,构树的伤口已开始结痂,从中满可以洞悉构树的顽强与坚韧了。构皮剥离绿色树皮,经过阳光暴晒,这才打包贮存起来。得益于在村子里流来流去的清溪,浸泡这一环节基本上把构皮丢到门外就不用管它了。不过不用多少时间,一两个小时后,倔犟的构皮便在清溪中松软,在水中变成游走的龙蛇,一看还以为是随波逐流的苔藓,如果不是用石块压住,肯定摇头摆尾地随波逐流而去。芒团傣族村民风淳朴,真正夜不关门的村寨里,别说泡在一条沟渠里的构皮,就是忘了收起的成品构纸,也不会有人随意拿去。如果要拿也只是帮你家收拾起来,因为天上云朵很厚,可能马上下雨。碱性是一张构纸成品的催化剂,傣族人使用烧火煮饭的火灰,用竹筛筛去杂质或炭碴,然后将火灰均匀地洒到构皮上,碱灰让纤丝苏醒,腐质剥离。蒸煮可以说是时间较长的一个工序,有些说半天,有些说一个下午,确切一点的答案是8到12个小时。这道工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张构纸的品质,其实是再次揭去构皮上的腐肉与杂质的过程。

当清晨的烟岚在芒团村集结,幻化出千姿百态的虚拟景观,旅客们陆续从七公里外的孟定赶来,便会听到有节奏的棒槌的声音,仿佛回到江南水乡。在芒团可没有人觉得那是诗意的敲打。棒槌没有因为围观停下,流水潺潺,黄莺婉转动听,感觉不是在热闹繁华的边境口岸地,而是通过穿越,回到了明朝。佛寺里的风铃加重了怀旧的意绪,小和尚们有点顽皮地铺开佛经,我看到构纸,爬满经文的构纸,于是有了足够的重量。坐在石墩后面的女人有时也说些笑话。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反正欢愉是从她们脸上读出的,构皮在她们的棒槌下变成泥,直到可用的纤维化作飘飞的云絮。

浇纸是在纸槽中进行的,不但需要强劲的臂力,还需要相当的细心。在纸槽中舀水的时候,双手与双臂承受的重量不下10公斤,纸要浇得恰到好处,浇轻了纸就太薄,浇重了纸就太厚,太薄出不了好品相,太厚会增加成本。这是整个构纸成品的关键,经验老到的傣族老人,都不会在这道工序上马虎。一双手游走在浇纸槽,或轻轻拍打,或慢慢游弋,絮状的纤维时而附着在手上,时而又欢呼雀跃地散开,顽皮得有点像芒团村水塘边遇上的那些孩子。说什么都称得上呼风唤雨,看,絮状的纤维在水中集结,然后听候命令地散开去,一双手追赶着它们,这时我想到老家上了年纪的父亲面前的羊群。让它们听话,让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浇纸盘上,凭感觉均匀了,老人这才轻轻将浇纸盘脱离水面,一眨眼功夫,一张构纸便在盘上现出端倪。接下来就交给阳光了。如果雨季来临,构纸就停止生产,所以说,芒团构纸常常浸渍着一种阳光的味道。

面对一把据说是几代人相传的揭纸木刀,我想那将是唯一不会让人想到伤害的刀子了。600年,构树仍然枝繁叶茂,纤维在傣族同胞的手上,编织着传统文化的经纬。

芒团村家家户户之间都铺了水泥路,构纸便晒在路边,还等不到完全干,就有旅客购买了。芒团村的傣族老人玉波告诉我,这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芒团构纸产业,只要做出来,不操心销路。但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现在市场是有同样类似的纸,一竞争利润就少多了。

我买了几张,准备送给学画的儿子。泛黄的构纸,浸润着傣乡软软的情愫。有机会的话,我会带他到芒团村,看看一张纸的生产过程,珍惜一张纸,珍惜生活。

绵韧的构纸与会呼吸的古董

构纸在芒团村产量不大,属于家庭间单打独斗的经营,佛寺也用不了那么多。于是构纸回到包装材料的队伍,承担了普洱茶等食品的包装大任。

不久前“万寿龙团贡茶”离开故宫博物院,回到普洱茶原产地。只有极少数人有幸一睹贡茶的尊容。“万寿龙团贡茶”是放在地宫里被岁月冷落,还是被人忘记?若不是构纸包装,恐怕只能是一包尘土了吧。当然我们在电视里看到回到普洱的“万寿龙团贡茶”已被安放在精致的盒子里,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就像一个被深埋地下又被救回的人,只能让他慢慢适应阳光与空气。

果然是一张构纸,保护了“万寿龙团贡茶”。

这纸产在民间。原来以为,芒团村一定有构纸生产轰轰烈烈的场景,进村后才发现,纯手工生产的构纸产量很低,而且由于构皮原料来源少,构纸生产事实上处在半停滞状态。岩炳告诉我,有一段时全村生产构纸的不足十户,一是农业生产忙,二是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不论从劳动强度还是劳动收益上看,构纸事实上已成为鸡肋,丢掉可惜,做吧又不太划算。年轻人有些不屑,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舍不得搁下。因为她们清楚,手艺是一个人一生的承重支点,特别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存,人通过手艺活着。

构纸柔韧性极好,抗拉力比普通的棉纸更强。进贡的普洱茶上路,即便路遥途远,马鞍上折腾来折腾去,没有构纸包装,普洱茶可能破损,构纸柔软,抵御着马帮路上撞击与硬伤。加上这纸有木质香味,这种香味长久保留,不会流失,对普洱茶的香同样有保护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构纸可以让生涩透彻,让陈香留步,加上可以印刷标识,活脱脱就是一件华美的丽衣。

作为普洱茶的爱好者,当一饼普洱捧在手上,首先我感知它的不是茶的年份与品质,而是包装的纸品。祖上的人们,往往采用笋叶作为包装材料。笋叶有其优点,不会让普洱茶受到污染,但缺点很多,容易破损,藏不住香味,遇热易碎。笋叶好找,普洱到临沧的路边,都是竹子的天下,成本低,一度曾是一片笋叶陪着普洱茶走上漫长而艰难的茶马古道的。

想当年,正当包装着笋叶的普洱贡茶准备迎接皇宫的审定,获准入住宫中的时候,一位太监怎么看都觉得这糙乎乎的笋叶不顺眼。笋叶上不时落下的笋毛,不小心弄在人身上会奇痒无比,于是进京的人这才想到何不用云南本地寺院里用来抄写经书的构纸作为包装呢。这个小小的改良,让“可以喝的文物”、“会呼吸的古董”终是穿上了可意的衣裳。

面对一张构皮纸,你听到了什么?

构纸留住的韶光与素年

随便翻开植物学历史,构树总有可圈可点之处。

构树有些地方叫“楮树”,宋朝和金代印发的会子、宝券,是用构树皮制的纸印成的,故称“楮币”。旧时祭祀时焚化的纸钱也叫“楮钱”,古诗中有“落花风扬楮钱灰”的句子。构皮一会儿成钱流通,一会儿变成阴钱,在清明或寒食化成纸灰。古人带着大罐的银子不便行走,于是纸币作为代替物开始大行其道。楮币是不是最早流通的纸币,我没有考究,但它的形成,恐怕得益于其耐磨性与不易虫蛀的原因吧。试想,一张纸要经过很多人的手与衣袋,没有韧性这一把尺子,又怎能经得住时光的折腾。

“皎白犹霜雪, 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 宁同鱼网时。”

算来这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首咏纸诗吧,想不到作者竟然是梁宣帝。这位生活俭朴,不饮酒,不奢华,尤其不好声色犬马的帝王却笃好文学,闲暇时常著文吟诗。在这首诗里,他赞美纸的白色,平整润笔,因而具有写字、叙情、记事之功能。

构树是生物演替史上的先驱树种,易于繁殖。《酉阳杂俎》里说,“构,田废久必生。”确实,在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我看到的构树都长在荒地上。当“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时,构树也开始展示生命的大美,但它的美不是缛丽、绮靡的花朵,而是青春与朝霞滋补的绿色,感觉那绿是满满当当的那种,还不到它的树荫底下,就可以感觉一袭清凉了。因此,芒团村不论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正在恋爱的后生都喜欢在构树下,打发一截截美丽的晨昏。

一棵树变成纸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现代造纸业那么发达,只要是纤维都可以经过现代的机器编织成纸的经纬,创造出一个个往蓝天上排放烟尘的烟囱。但芒团村的构纸完全是手工制作,从构树上采集树皮到一张构纸成品,完全是傣族女同胞一双手所为。为了采写构纸手工生产的情况,我先后去了芒团两次。

我到艾家的时候,她正在做纸,算是构纸最后一道程序了。院子里到处晒着成品的构纸,那是构树的血肉,在阳光下加紧编织的力度。只见她一双手在纸浆里轻轻划动,速度之快,动作娴熟,差不多只有10秒钟,一纸构纸就可以定型在阳光下了。仿佛闻到了树的清香,那是绿色的风,轻轻揭起一个谜团,让人感到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工序里深藏着无限的玄机。艾已经是家族的第五代造纸传承人。在芒团村,造纸严格执行传女不传男的规矩,男人只是偶尔帮忙一下。

原料问题一直是芒团村构纸生产的瓶颈。这几年,橡胶价格快速上升,香料也走出低迷,许多人家都不愿意再种构树,这样无米之炊的困局就成为摆在芒团村、乃至孟定政府面前的课题。

据当地老人口碑和文献资料推断,傣族手工构树皮造纸工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构树皮造纸方法一致,它是见证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活化石”。2008年,芒团村构皮手工造纸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