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宴范例6篇

渔家宴范文1

现象:资源优势不复存在

大约从2000年开始,刀鱼产量骤降,不少靖江市民发现,以往每年春季都能尝到的刀鱼,忽然之间得越来越“奢侈”了。刀鱼价格高昂,主要是长江野生刀鱼的数量日渐稀少。2002年,国家农业部发出了“长江禁渔令”,然而,让人扼腕的是,尽管“限捕”力度一年超过一年,但江刀日渐稀少却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

禁渔令下,长江刀鱼为何还在走向枯竭?对此,市渔政站站长顾树信解释,长江禁渔实际上只解决了刀鱼进江的问题。刀鱼每年春初都要到长江举行“集体婚礼”,经过漫长的旅途,只有极少数刀鱼历尽艰辛才得以繁殖后代。每年8月~9月,刀鱼幼体开始向大海洄游,然而这段时间长江已不再禁渔。幼小的刀鱼从沿江滩涂边及水流缓慢的水域通行。而此时,沿江各省渔民在江中遍插网具,只有指头粗细的刀鱼触网即死。能洄游进大海育肥的刀鱼已是凤毛麟角。

除了大量的捕捞,江刀数量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顾树信忧心地说:“要控制长江的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多地区多部门的联动。如果污染治理再跟不上,刀鱼还能坚持几年呢?”他认为,靖江做大刀鱼产业,就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探索刀鱼养殖之路。

探索:规模化养刀道路漫长

同样名列“长江三鲜”的长江河豚人工养殖已经成功十多年了。河豚与刀鱼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出水仍然能够存活。

解决刀鱼出水即死是人工养殖的第一步,靖江在解决这一难题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4年,顾树信和一些水产技术人员欣喜地发现,捕捞上的刀鱼幼体经过简单处理成活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从那时起,靖江水产专家有了采捕、人工养殖刀鱼的想法,但要形成规模,还要解决捕捞网具、捕捞方法、运输及暂养等难题。

经过多年探索,靖江独特的采捕技术让刀鱼幼体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全国首屈一指。2008年,首批5000多条刀鱼运至马洲岛进行试养。与此同时,海安、张家港、江阴、常州等地也开始启动刀鱼养殖试验。2010年,我市又在新桥、孤山、马洲岛设了四个刀鱼人工养殖点,所有刀鱼苗种由渔政站免费提供。

“人工养殖刀鱼,是改变刀鱼濒危现状的重要手段。但是刀鱼人工繁殖存在许多特殊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规模化养殖刀鱼要走的路还很长。”顾树信言语之中充满了无奈和沉重。

瓶颈:寻求技术与资金扶持

就在靖江人还在等待刀鱼繁殖试验时机时,海安、江阴等地已不断人工养刀的信息。记者从《江阴日报》获悉,去年,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基地利用自主繁殖的3万尾刀鱼鱼苗成活,实现规模化养殖。

2010年初,市农委水产站工作人员来到马洲岛刀鱼养殖池旁,发现两年前试养的刀鱼已难寻踪影。据了解,这些刀鱼大多在转塘时受伤死亡,还有部分刀鱼被水鸟捉食。靖江人工养刀起步较早,但发展后劲却明显不足,其中原因何在?顾树信说,目前,靖江人工养刀试验的资金主要来自科技三项经费的扶助,资金少制约了养刀试验的开展。靖江已成立部级长江资源保护区管委会,如果借此搭建研究平台,突破刀鱼养殖繁育难题,靖江刀鱼养殖才能形成规模化。

记者了解到,市农委正在筹建全国首家刀鱼养殖协会,利用协会的作用,发展一批养殖户,形成采捕、养殖、销售一条龙服务,促进刀鱼养殖技术的发展。

期待:让刀鱼宴回归餐桌

“在我家乡江苏靖江,春江水暖之时,刀鱼宴也就应时而兴了,令人馋涎欲滴。”很多在外的靖江游子如此感慨。刀鱼宴岂止让外地的靖江游子思念,对于靖江餐饮界的知名人士来说,也多出了几分牵挂。

渔家宴范文2

黄岩岛休渔期间将继续处罚违规外国渔船

中国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5月13日宣布,从5月16日12时起,中国南海大部分海域将进入为期两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黄岩岛海域也属于此次休渔制度的控制范围,其间,中国渔政和海监船将继续进行巡逻和执法活动,违规作业的中外渔船均要受罚。

北京:

清理“三非”外国人

南京:

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参与商品房开发

南京近期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据南京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在此过程中,南京将加快国有房地产公司转型,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参与商品房开发。此项改革已经启动,争取今年年底前完成。对于部分国企已有在建项目,在完成产品销售周期后,有关部门将督促其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

广州:

个人医保可用于家属且可继承

广州市日前公布《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就医及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文件规定,参保人个人医保账户可用于家属且可继承。学生等四类人可异地就医,但需事先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

安徽枞阳:

超过50人的农村宴席须提前5日申报

摆大型家宴要先打报告。安徽省枞阳县日前出台《农村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凡超过50人的农村宴席必须提前5日申请报告。消息一经公布,自是引起各方议论。而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认为,这是出于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考量。

《北京晨报》:

反对“成功学”应坚守公道

功利主义的勃兴,不能让商家负全责,在我们的教育、治理、系统中,乃至对历史的解读、对文化的涵养、对问题的认知中,随处可见功利主义的影子,“有用即真理”甚至已贯彻到生活的许多细节中,当工具理性大大凌驾于价值理性时,“成功学”怎能不勃兴?

《济南日报》:

“教育部远不如教育局厉害”的讽讥

教育部与教育局到底谁厉害?答案不言自明,还是郑州教育局“牛”!在郑州,教育几乎呈“地方割据”局面,教育部的规定难“度”郑州“关”,什么禁止“小升初”考试,什么公办教师禁止在民办学校任职,一堆废纸而已。反正,“我的地盘我做主”,如何办教育,还不是地方教育局说了算?

《新民晚报》:

“重点班才有空调”的后患无穷

当下,许多教育管理者为了政绩,对学校的诸多做法,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一些学校搞所谓的重点班,在师资力量上倾斜不说,甚至在教育条件上,也搞“三六九等”。这种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不仅是感情伤害,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养成。

《西安晚报》:

渔家宴范文3

阅读《醉翁亭记》片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 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伛(qū)偻提携B.觥(guāng)筹交错C.树林阴翳(yì)D.山肴野蔌(shù)小题2:请解释下列句子加线字的意思。(4 分)A.临溪而渔( )B.颓然乎其间者 ()C.负者歌于途()D.苍颜白发()小题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C.

小题2:捕鱼 醉醺醺的样子 背 脸色苍老

小题3: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⑵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

小题4:描写了滁州人民安居乐业,山中游客不绝的热闹场面.山中游玩的人多,反映了太守治理有方.人民生活富足,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淳朴!

试题分析:

小题1:A.“伛”应读yǔ,B.“觥”应读gōng,D.“蔌”应读sù。

小题2:“渔”应译为动词用法,即“捕鱼,钓鱼”。“颓然”要注意“然”的解释不可遗漏。“负”属固定用法,背的意思。“苍颜”中的“苍”指苍老,需注意。

小 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宴酣”“乐其乐”, “宴酣”指畅快地饮酒,“乐其乐”中的“乐”字要注意,分别译为“以……为快乐”“快乐”,“乐其乐”指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 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渔家宴范文4

常年生活在江边的赫哲族人掌握了熟练的破冰捕鱼的技能。在数九寒天,寒风凛冽的日子里他们在江面上凿个脸盘大的冰窟窿,然后下钩垂钓,待鱼上钩。后来他们又琢磨出打“咕咚网”、下“铃铛网”等捕鱼的方法。打“咕咚网”是在下网的上游再凿一个较大的冰眼,然后从这个冰眼里来回推拉着“咕咚”耙,发出很大的响声,惊动远处的鱼群,驱赶它们进入渔网。而“铃铛网”则是将渔网下在冰下面,冰上的一根细绳系一个铃铛。待有鱼上网,自会牵动铃铛发出响声,知道有鱼上网,渔民们会马上起网收鱼。他们在江河湖上破冰捕鱼,多是集体行动,至少也得七八个人,多者十几个人。冬天下丝挂子捕捞的多是狗鱼、花鲶鱼、哲罗、雅巴沙、细鳞等冷水鱼,而打拉网则什么鱼都能捕捞上来,一网甚至捕捞上来几千斤,甚至上万斤活蹦乱跳的鲜鱼。他们把捕捞上来的鲜鱼摊在冰面上,鲜鱼很快便被冻得硬梆梆的,用铁锹撮在一起,堆起了小山似的鱼堆,常年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上捕鱼的赫哲族人,也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饮食习俗。

生鱼菜是赫哲族人的名肴,有杀生鱼、生鱼片、生鱼籽等,每种做法都用不同的鱼,有着不同的风味。

杀生鱼是从鱼篓拎出的大鲤鱼,用力从尾中间向上割一小口,鲜血便淌在地上,然后去鳞,从鱼脊背上抽下一条条的鱼肉丝,放在盆里浇上醋。过一会儿,鱼肉丝由红变白,再倒掉醋,放上辣椒面,拌上盐、味精、姜丝、大蒜、黄瓜丝,这便是芳香、清新、可口的杀生鱼,是一道下酒的名菜。

赫哲族杀生鱼以鱼肉为主,很少添加别的辅料,而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汉族人杀生鱼则在里面添加上述调料。

生鱼片是用大狗鱼做的,据说冬季的生鱼片是用捕捞的狗鱼和兔子鱼(乌苏里白鲑)这两种鱼削出来的鱼片,鱼肉质地洁白,透着鲜红的血丝,令人赏心悦目,增添食欲。做生鱼片需要冻,先把“挂蜡”(为了保证鱼肉的新鲜,要反复往鱼身上淋水,放室外冷冻,使鱼身上结一层冰,叫“挂蜡”)的冻鱼放在屋里暖上。暖冻鱼的时间长短要恰到好处,时间短了鱼皮剥不下来;时间长了又会使鱼肉变色,显得不太新鲜了,最佳的时间是鱼皮已经融化了,但鱼肉又没有化冻的时候。趁着冻,用锋利的渔刀从鱼脊背和鱼腹部割开鱼皮,再用钳子将鱼皮夹住,整张薅下来,再切成薄薄的片,拌上辣酱生吃,网滩上的生鱼片是新鲜的狗鱼切成伴酱的,蘸以佐料的生冻鱼片放入口中都入口即化,又鲜又凉,丝毫没有鱼腥味,是道独特的佐酒菜。

生鱼籽有两种,一种是大马哈鱼籽,一种是鳇鱼籽。大马哈鱼籽像豆粒般大,红里透明,像一颗颗珍珠玛瑙,生鱼籽上撒盐面就是一道营养价值极高的佳肴。鳇鱼籽是黑色的粒,小如芝麻,杀生鱼、生鱼片、生鱼籽,这便是赫哲招待宾客的三道凉菜。

亲友和客人远道而来,热情好客的赫哲人总是先以自己最喜爱的杀生鱼鱼宴款待宾客。宴会开始时,先举行一个别具特色的仪式,赫哲人为了考察来人是否真朋友,渔民们要拔出腰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用刀排起,如果对方能够高高兴兴地从刀上咬下鱼肉吃了,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朋友,否则就别想再登这家人的大门。杀生鱼可说是色香味俱全的生鱼鱼宴,与日本民族吃生鱼的风俗相比较,别有一番风味,至于这一习俗始于何时,由于史料缺乏,人们难以确知。

在“网滩”上吃赫哲人的鱼宴,除了小白鱼、大柳根、黄姑子这些小鱼用油煎炸外,各种各样大鱼都是用江水炖的,做法是用江水放了盐、葱、蒜、辣椒,清炖即可,一滴油不放,开锅即食。他们用吊锅炖的鱼,锅开后汤面上会漂浮着一层晶莹无色的鱼油星,不仅鱼肉鲜嫩又不腥腻,而且鱼汤的味道比鱼更鲜美。此外,赫哲人还常常烤鱼和烧鱼,将新捕的鱼,用盐水或酱油浸一下,用树叶或草叶把鱼包裹,架在篝火旁烧烤,烧熟了的鱼外焦里嫩,有一股煳香的美味。而用柳条叉起一条条只有100 g左右的小鱼,在篝火上先用烟熏一下,而后放在柳木炭火上熏烤出来的鱼,从尾部向前一掀即将鱼肉揭起来,也是下酒的好菜。大马哈鱼盐渍后晒干,再放蒸锅上蒸熟或烤成鱼肉干,也是别有风味。

每逢夏季伏天制作炒鱼片,是因为天热难以存放,一般用鲤鱼、蝗鱼、大白鱼、怀头、草根、哲罗等大型鱼放锅里炒制,鱼肉越肥越好,鱼肉自身含有的水分就会浸出来,用筷子将鱼骨,鱼刺排出来,改用小火将鱼肉炒到金黄色,鱼片便炒好了。他们将炒好的鱼片装在桦树皮筒里存放,浸泡在鱼油中,能存放很长时间。鱼片呈松散的丝状或颗粒状,散发着浓郁的纯正鱼香味儿,不像汉族人炒制的鱼松,有股重重的佐料味儿。

渔家宴范文5

关键词:水上奏乐 三都赋 京都赋 畋猎赋 祭祀

左思的《蜀都赋》中有段关于卓王孙、郄公之徒狩猎的描写。文中写他们在陆上大肆田猎后来到滇池,“集于江洲”,登上舟船,“罨翡翠,钓”。这时候船上忽然开始奏乐:“吹洞箫,发棹讴。感鱼,动阳侯。腾波沸涌,珠贝汜浮。”而同为其《三都赋》之一的《吴都赋》在写吴王狩猎时也有类似的描写:吴王在将陆上禽兽捕猎一空之后,“回靶乎行邪,睨观鱼乎三江”,来到彭蠡,开始猎水禽:“棹讴唱,箫籁鸣。洪流响,渚禽惊。弋放……结轻舟而竞逐,迎潮水而振缗。”――赋中出现音乐演奏的场景并不奇怪,而这两段文字的殊可留意之处在于,文中所写的奏乐是在水上;更确切地说,是出现在水上狩猎时。

不过这里的情况倒并不是孤立的,写水上奏乐也不是左思的首创,其传统可以追溯到更早。

一、游目娱耳

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写到天子狩猎完毕犒赏凯旋,“憩乎昆明之池”之时,“命舟牧,为水嬉”,于是:

齐女,纵棹歌。发引和,校鸣葭。奏淮南……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1]

显然左思的两段文字是从张衡《西京赋》中化用而来。《蜀都赋》中除了将张衡赋中相关名词做了少量替换外(如“齐女”作“吹洞箫”,“感河冯”作“感鱼”等),做的较大改写是将奏乐的时间由张衡赋中的渔猎之前推迟到了渔猎之后。而在《吴都赋》中,则是先奏乐,后渔猎,其顺序与张衡赋中相同。

张衡赋中的描写又肇自于班固。班固的《西都赋》写天子田猎之后,容与徘徊,“临乎昆明之池”,而后宫之人“登龙舟,张凤盖”,然后:

棹女讴,鼓吹震……遂乃风举云摇,浮游溥览。[2]

张衡继承了班固之作中的地点(昆明池)、节奏(三字一顿),以及先奏乐后渔猎的顺序。

而比班固更早,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写到楚王“怠而后发,游于清池”的情形是:

罔瑁,钩紫贝……将息獠者,击灵鼓,起烽燧。[3]

《子虚赋》中渔猎(“罔瑁,钩紫贝”)之后,金鼓、籁、歌声大起,山川为之震动,气势恢宏。开了大赋中水上奏乐的先河。

《西都赋》、《西京赋》和《三都赋》后被萧统编入《文选》,归入“京都赋”,并将该类赋作置于书首。作为一种逐渐程序化的赋类,后起的京都赋作者常常因袭拟写前代之作,如范晔《后汉书》载:“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十年乃成。”左思自序言:“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而京都赋中每每涉及到畋猎,其畋猎描写亦往往受惠于此前的“畋猎赋”。因此《子虚赋》中的一个场景(即“水上奏乐”)在京都赋中频频出现是不足为怪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逐渐成为一种类型的场景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不妨把京都赋、畋猎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后世将此类赋称为“体物大赋”,成其大者,不徒篇幅长,更在于其气势磅礴、规模宏大也。京都畋猎赋摩壮观(如《西都赋》:“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泰武乎上囿。”《吴都赋》:“子独未闻大吴之巨丽乎?”)之景。虽意在“劝一讽百”,但因“极靡丽之辞”而“犹骋郑卫之声”。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大赋的主要效果实在于游目娱耳。赋中多用“览”、“观”、“”、“游”(如《上林赋》:“周览泛观”,《南都赋》:“乃游观之好,耳目之娱。”)等字眼作空间转换,这种用笔使读赋的人仿佛随着赋中人物而驰骋上下,周游往还。

游目因而写到各种瑰怪绮丽之物,娱耳于是设置各种奏乐欢闹的场景。京都、畋猎赋中的奏乐场景,以置酒宴饮为首(如《上林赋》:“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东都赋》:“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其次就是水上的奏乐。写这种奏乐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营造热闹、宏大的气势。像《子虚赋》中“石相击,。若雷霆之声,闻乎数百里之外”和《蜀都赋》中“腾波沸涌”、“若云汉含星,而光耀洪流”奏乐引起山川与之相和的浩大声势就很符合当时渔猎中舟船竞逐的狂欢场合。

另一方面,“水上奏乐”调节了部份赋中的叙事节奏。《蜀都赋》中奏乐之后,是“将飨獠”,大宴众猎者;《子虚赋》中奏乐之后,是“将息獠”,宴饮于云阳之台。在这两篇赋中,音乐是仿佛对之前畋猎过程中的喧嚣场面的一个再现和总结,奏乐之后,事件转到宴饮,节奏趋于缓慢。

二、祓禊之俗

但《三都赋》中水上奏乐更为直接的来源可能是古代的祓禊。张衡的《南都赋》中记载了东汉时的祓禊之事: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坐者凄欷,荡魂伤精。[4]

祓禊是古代的重要习俗,周代即已盛行,《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汉代照旧,《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祓禊最初是洗濯以除灾去凶。但是到东汉,宴饮取乐已成了禊事的一部份。除了张衡《南都赋》中的那段记载外,《后汉书・左周黄传》亦载:“(永和)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燕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昵酣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大将军梁商在上巳日会宾客于洛水边,“酒阑倡罢”后奏以悲歌。“倡罢”,说明当时很可能有倡乐。

祓禊逐渐丰富,渐渐地将宴饮纳入习俗的一环。因此,每逢祓禊之时,游人云集,歌舞不断,这种在水边进行的消灾、娱乐活动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将这种场面写入赋中,铺陈渲染,更见恢宏。但这与后来赋中的“水上奏乐”还有一些区别。祓禊的奏乐是在宴饮中,位于水边,并且与狩猎无关。祓禊奏乐演变何以为大赋中的“水上奏乐”场景,我们似乎可以从扬雄的《蜀都赋》中找到一点端倪,《蜀都赋》的结尾写道:

尔乃其俗,迎春送腊。百金之家,千金之公。干池泄澳,观鱼于江。若其吉日嘉会,期于倍春之阴,迎夏之阳……凄秋,发阳春。罗儒吟,吴公连。……若其游怠鱼弋,却公之徒,相与如乎阳频巨沼,罗车百,期会投宿。……惊雌落兮高雄,翔挂兮奔萦毕。俎飞脍沈,单然后别。[5]

扬雄文中“尔乃其俗……若其吉日嘉会……若其游怠鱼弋……”的框架很可能类似今天所说的“总分分”结构,即“其俗”有“吉日嘉会”和“游怠鱼弋”。况且其前面几个部份也是说“尔乃其人”、“尔乃五冯戎”、“尔乃其”的,以“尔乃其俗”结尾,正好与赋中的大框架相合。文中的俗虽未说是祓禊,但是说“迎春送腊”、“期于倍春之阴,迎夏之阳”,而且是在水边(“观鱼”),可以推断也是一些类似在春季前后祓禊、宴乐于水边的习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俗”部份共写了三种人的行为:百金之家、千金之公的观鱼于江;侯罗司马、郭范杨的置酒荥川、高堂;却公之徒的如乎阳频巨沼。“阳频”,李善在《南都赋》中注引中作“阳濒”――也就是《南都赋》里的祓禊之处。换句话说,在扬雄文中,一部份人临水观猎;一部份人置酒宴饮,伴有美妙歌舞;另一部份人猎于阳频巨沼。而在实际生活中,三种人的行为未必会分得如此清楚:观鱼的也可能宴饮,宴饮的也可能亲自出去畋猎。

与《蜀都赋》不同的是,无论是此前的《上林赋》,还是此后的《吴都赋》,其描写王孙公子时都没有像扬雄这样做个区分,在这些人的赋中,文中的主人翁只有一个楚王或吴王,所以其行为往往重合在一起(也可以说他们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一人身兼了数职)。而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为了使赋中的场面更加壮观,赋作者结合当时的祓禊之事与渔猎情况,创造出了一个更为热闹、丰富的“水上奏乐”的场景。

除此之外,《三都赋》中的“水上奏乐”场景也可能也带有某种早期水边祭祀仪式的痕迹。传为宋玉所作的《高唐赋》中写到有巫祝完毕之后奏乐,而后畋猎:“大弦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凄,胁息增欷。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畋猎前所用的乐是悲乐,乐声悲伤动人。同样是《高唐赋》,它写写草木的感人时也说:“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将草木的声音比作悲乐,令人心动。与此类似,《西京赋》中乐声“感河冯,怀河冯。”而《蜀都赋》中所奏之乐“感鱼,动阳侯。” 河冯、河冯、阳侯为水神、水伯,渔猎中先用音乐感动水神,以求平安和丰收,这与世俗信仰颇为类似。赋中这类场景的描写很可能是一种祭祀仪式。

假如抛开狩猎不谈,那水与音乐间似乎总有某种神秘缘分。左思之前,曹植的《洛神赋》中有“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左思之后,苏轼的《前赤壁赋》里有吹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淡淡清波,临水而歌,人与自然在此间妙合。

注释: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7页。下同。

[2]《文选》卷一,第29页。

[3]《文选》卷七,第121页。

[4]《文选》卷四,第71页。

[5]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三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12页。同时参考章樵注:《古文苑》卷四, 四部丛刊景宋本,第36页。

参考文献:

[1]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 陈元龙:《历代赋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章樵注:《古文苑》,四部丛刊景宋本。

[4] 王辉:《洛阳纸贵未必佳作――论左思》,《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01期,第59-64页。

渔家宴范文6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这个词的连锁反应——关于美食,关于中国文化,关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严寒中起早贪黑的张网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看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圆心,以这个主题为圆心,不断地向外扩充内容。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围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在主题这个圆心的周围,将主题不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不断改革进步,现在的纪录片不再仅仅追求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个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运发展。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个人的决定掌握了周围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不能捕到鱼。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非常的好。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网中竟然没有鱼,而是只有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在这里,捕鱼失败是导演有意再造的一个喜剧性场景,其目的就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从这一个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导演对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时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导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比较细致入微。这部纪录片看似是一个讲述中国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物。在东北全鱼宴的背后,是那个掌握着所有捕鱼者命运的鱼把头。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通过用近景、特写拍摄了很多鱼把头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鱼时鱼把头镇定的表情;在买福字买对联时,脸上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全鱼宴,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完整的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对细节的塑造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那些精致的食物。在鱼把头家里制作全鱼宴的过程中,特写镜头无处不在——家中大厨用刀切鱼的动作,用手拌馅料的动作,包饺子的动作,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重点展现人物的行为过程,让观众能更近距离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动作;在做菜的过程中,在全鱼宴的餐桌上,也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特定的有表现力的东西,以展示表现食物的色泽与细节,这样近距离的观察,能让观众更加有品尝欲。在拍摄这些特写镜头时,导演与摄像也非常注重用光,选择好的光线条件去拍摄,这样更能够为食物的表面增色,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效果。细节的刻画不光只是在画面上,在音响方面的细节处理也是非常的成功的。捕鱼时渔网的声音,马在冰面上跑的马蹄声,制作全鱼宴时的切鱼声,煎鱼时锅里发出的油声,都被导演有选择性的录制下来并放大,让观众能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这些动作的真实,仿佛是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