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的作用范例6篇

论证方法的作用

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1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兰代尔(C.Langdell)开创的教学方法,它替代了传统的“学徒式教学法”,成为美国法学教学的主流方法。从内涵上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法学教学课堂上对法律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估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高校的法学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高校的法学课堂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部门法和理论法学教学必备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法律案例,教会学生分析和评估案件中的证据和论证,作出自己的判断。然而,传统案例教学法已经不适应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这是因为:传统方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即引导学生朝着既定计划进行,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传统方法的运用方式一般为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缺乏翻转式的辩论;部分案例分析只给出单方面的答案,不容许不同的答案或对立的答案存在;大部分案例都会给出判决案例的思路和法理依据,但是案例教学法训练的重点不在是否能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教学法的本质被忽略,它不仅仅是一种通过案例吸引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更本质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法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因而适用于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应当训练学生像律师和法官一样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处理实际案例的能力。这意味着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已经跟不上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因而需要革新传统方法。这种革新既包括理论的革新,也包括方法的革新。在理论层面,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案例教学法理论,这种教学法应当避免当前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缺陷,还应当建立在成熟的理论支撑之上。在方法层面,需要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符合法学教学规律的方法,它应当包含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

二、论辩式案例教学法的理论

论辩式案例教学法旨在培养和强化法学专业大学生的以下能力:识别问题的能力、分清问题中主次矛盾的能力、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准确理解和精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评价证据和论证的能力、识别命题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得出和检验可靠结论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这种新方法有三个优点:(1)论辩式案例教学法强调论辩式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设置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论辩中总结答案。(2)批判性创新思维要求的多种能力可以在论辩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得到训练、提高和强化。(3)论辩式案例教学法使得分析案例的情境更加贴近现实的庭审场景,这种新方法有助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提前适应对抗性的真实审判情境。论辩式案例教学法的程序和方法需要依赖于成熟的理论,这种理论至少应当包含合理的、可操作的程序化方法。当代?证理论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论辩活动的理论,这种理论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诸多关于论辩程序的理论,其中,荷兰逻辑学家爱默伦和克罗顿道斯特创立的语用论辩理论是当代论证理论的主流进路。[1]在语用论辩理论中,论证的语用论辩维度结合了论辩性理性的论辩层面以及论辩会话中行为的语用层面,其中,论辩概念主要表现在批判性讨论的语用论辩模型中,模型中的论辩性会话的目的在于解决分歧,而语用概念主要体现在作为言语行为的分歧解决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定义中。语用论辩术是建立在语用论辩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它包含了意见分歧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1)在冲突阶段,论辩参与者确定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在非混合型意见分歧中,仅意味着一方的立场并非立即为另一方所接受,而是被质疑或批评。在混合型意见分歧中,另一方则是提出相反的立场。(2)在开始阶段,论辩参与者都试图解决意见分歧,论辩双方需要分配提出方与反对方的角色(在混合型意见分歧中,分别有多个提出方和反对方),同时需要就讨论规则以及出发点达成一致。(3)在论辩阶段,提出方通过提出支持论证来应对反对方的异议或转移反方的疑问,从而为他的立场作辩护。有时,该立场会遭到反对方连续的异议。(4)在结论阶段,论辩参与方需要评估意见分歧被解决的程度以及哪一方是占优的。如果提出方收回立场或反对方放弃质疑,那么意见分歧就以反对方占优或提出方占优的方式得以解决。[2]论辩式案例教学法借鉴当代论证理论的程序性方法,这包括如何识别一个会话文本中的论证的前提及结论;如何找出论证中需要被呈现的隐含前提或结论;如何通过适用的一般标准判定一个论证的强弱;等等。

三、论辩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论辩式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中,教师作为法官起着协调的作用,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起诉方(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刑事诉讼中的控方),另一组作为应诉方(民事诉讼中的被告,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整个过程可以模拟为一个简易法庭,实施步骤按先后顺序包括:第一阶段,起诉方和应诉方分析案件中的争议点,提出他们各自的主张,也就是确定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第二阶段,起诉方和应诉方就讨论案件争议点的规则和出发点达成一致。第三阶段,起诉方通过提出支持论证来应对应诉方的异议或转移反方的疑问,从而为起诉方的立场作辩护。在讨论民事案例时,由应诉方提起反对主张并且给出论证支持;在讨论刑事案例时,由应诉方提出质疑并给出论证支持。第四阶段,起诉方与应诉方展开自由辩论,双方都可以攻击对方的论证和证据,辩护己方的论证和证据。最后阶段,由教师作为法官来评估意见分歧被解决的程度,对两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判定双方的论证优劣并给出理由。

在?用论辩式案例教学法时,学生还要面临如何分析和比较论证的问题,而教师也需要评估论证的好坏,因而还需要创新分析和比较论证的方法以及评价论证的方法。(1)分析和比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①分析证据,分析案例中的证据,尤其是冲突证据,了解证据的可采性。②重构论证,分析案例中的证据能够逻辑地支持哪些结论,厘清冲突结论都与哪些证据群相关。③分析论证结构,分析证据支持结论的结构,证据是否能够单独支持结论,还是与其他证据组合或聚合支持结论。(2)评估的方法包括评估论证与分析冲突证据之间的影响,评估反证能否完全否定或部分削弱原证据,或是对原证据无效;判定结果,冲突证据所支持的结论哪一方是被接受的,即哪一方符合经验事实、客观规律和法律规则等;知识点讲评,被接受的结论和论证被哪些法律法规所支持,不被接受的结论和论证被哪些法律法规所禁止。

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2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3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4

一、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出现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此时财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财务概念和财务关系。规范研究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式,其基本研究范式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最后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方法出现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数据,利用统计推断的理论和技术,对实际经济现象(或会计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基于理论与观测的并行发展,而理论与观测又通过适当的推断方法得以联系。它的本质是回答“实际是什么”,该方法强调“假设数据检验”三个关键环节,其核心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其目的是预测和解释现实现象。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是:首先提出假设,然后收集样本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最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数量特征的研究结论。

二、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一)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

1、适用于财务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财务学发展初期,财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强化对包括财务概念、本质、假设、职能、原则、内容等在内的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法规的研究。由于这些价值层面的东西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此时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应以规范研究为主,从宏观上构建财务基础理论体系和框架。随着财务学的逐步发展完善,财务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研究的重点由财务基础理论体系和框架向更加具体的问题延伸,这就要求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从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过渡到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通过对大量财务现象的探讨不断总结出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对规范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完善与优化财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与拓展财务应用理论体系。

2、研究对象的差异。一般来说,对宏观层面问题的研究,如财务理论结构与框架的构建、财务法规、财务关系体系等财务理论中的上层建筑,只能通过运用以“理论性问题假设”为基础的“系统性概念”方能完成,因此主要选择规范研究方法;而对微观层面问题的研究,如投资、筹资、收益的实现与分配活动如何开展等,则应选择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精细的计量与分析,它们是一切宏观财务政策与财务制度创新的微观基础之所在。即,对于那些不能量化的问题的研究,应选择规范研究方法,绝大部分价值层面的问题一般都是无法或不宜量化的;对于那些能够量化的问题的研究,尽量选择实证研究方法,如对资金筹措的经济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运营资金管理的高效性、投资收益与风险权衡、股利政策的优化、财务活动的开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问题的探讨,可较多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可提高财务决策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3、研究逻辑过程及研究目标不同。规范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一般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出发,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出结论。规范研究方法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价值主体(人)对价值客体(即客观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评价性陈述。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关注人的理想。规范研究受个人价值观、伦理心理的影响。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法,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对假设进行验证以求得近似正确结论的方法。实证研究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是对客观事物的状况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事实性陈述。它侧重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这种方法在使用中,主要依据一定的前提假定以及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来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由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

(二)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

1、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

(1)规范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①内在逻辑的缺陷。规范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演绎主义方法论。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前提制约,而前提是否正确,在演绎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这又必须依赖归纳法和其他科研方法得出一般原理作为演绎的前提。通俗地讲,只要前提假设正确,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然而,逻辑之真并不等于事实之真,而且一旦前提假设错误,那结论必然错误。②价值判断的大量运用,致使研究结论主观性强。与实证研究方法相比,规范研究在对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上,相对就不能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超然物外的态度。规范研究在搜集数据资料时,研究者会根据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取舍,从而有利于自己研究结论的形成。③研究结论无法很好地对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你要过一条河,规范研究它无法告诉你以前人们是建造桥梁过去的,还是摆渡过去的,只会告诉你应该建造桥梁过去,还是摆渡过去。因此,规范研究更注重哲学性,而忽视对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

(2)实证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①财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问题,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涉及到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的利益。因此,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无法完全摆脱价值判断。②研究人员在建立财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③在选择变量、建立数学模型时,有些影响因素无法量化。模型变量的选择影响着关系分析。以消费函数为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物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而研究中,我们常常只考虑收入一个影响因素。④统计上因果关系的局限性。作为模型必然有所抽象、有所简化,绝不可能再现实际中因果关系丰富多彩的各种规定性。并且,统计模型是进行假说检验的一种手段,其检验的本质是证伪,而不是证实。所以,统计分析无论多么高级、精细、复杂,也不可能证实实际上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2、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一方面规范研究的理论成果需要依靠实证研究方法来检验、证实或证伪,否则会导致从概念到概念进行循环论证,这样形成的未经具有说服力的实证检验的财务理论的可靠性是令人质疑的,很难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发展成为科学理论。纯粹的规范研究只会以不充分的论证方式接近认识的客体,极有可能陷入社会学大师布迪厄所谓的“只凭借自己的思考就认为能理解社会事实”的自生社会学陷阱,导致理论远离实践,缺乏对实务的解释与预测能力,从而偏离了理论研究的初衷。同时,在规范研究中,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判断和行动准则几乎始终取决于一系列的“真实”说明。在规范研究中,不论运用归纳法或演绎法,都离不开通过实践去检验,也就是说要同实证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方法也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它会受到研究者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到实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这是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利用实证法追求客观性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同时,实证研究的最终成果只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的规范,才可能升华到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在对统计计量分析结论做出理论上的诠释并建立理论模型时,也依赖于前人规范研究的理论成果。

三、财务理论研究方法选择的启示与思考

(一)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现状。时至今日,规范研究方法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实证研究方法在运用中存在明显的不成熟现象,集中体现在借鉴过多、创新不足,一般是利用国外完善的模型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实务,真正提出基于我国特定理财环境的、具有开创性的实证理论与假设的并不多,从而制约了实证研究成果所具有的解释和预测财务现象功能的充分发挥。

规范研究方法在我国现阶段财务理论研究体系中应占据主导地位,但实证研究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通过实证研究成果来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正确性的同时,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规范研究建立的财务理论框架,财务理论应当既有骨架,也有血肉。其次,财务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紧密联系实际,为财务实践做出贡献。财务理论研究需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开辟新的、满足我国财务实践需要的研究课题,以便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财务应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我国财务实践过程中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难、热点问题也期待着实证研究成果的产生。最后,在一定范围内尝试实证研究方法,可为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转段工作奠定基础。随着我国财务学的逐步发展完善,财务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必然由规范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实证研究为主,现阶段的实证研究即使不成熟,但也可为其在下阶段的大规模推广积累丰富的研究经验。

(二)实证研究方法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1、与规范研究方法相比,实证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运用实证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为推动财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规范研究相比,实证研究方法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青睐,是由于其方法论基础建立在价值中立、强调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三个基本观点之上。

(1)注重于定量研究。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可见,用数学知识对财务科学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中的模型,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和严谨、缜密的数理逻辑,很容易地把要研究的财务问题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精确的描述,使人们对财务问题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更深入地解释和预测实务,为制定政策服务。

(2)价值中立。价值主要在两方面影响科学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者本人由于个人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因素之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个人偏好,这些偏好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研究过程;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结论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研究结论可能被认可的程度、被哪些人认可等因素。因此,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将影响研究的进程。

(3)可重复性。实证主义起源于自然科学,因此进行会计实证研究必然会像研究物理实验一样可以重复。实证研究论文不仅公开其研究过程的设计(理论依据的选择、假说的提出、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收集、分析的结果与解释),他们还会说明其数据的来源,作者一般都在论文的最后附上一句索取数据的方法,并表明愿意提供重复其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2、实证研究方法的意义。财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在探求财务理论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途径或活动的总和。对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在促进财务理论科学、客观、有效,进而使其成功地指导实践、遏制财务信息失真以及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促进财务学科的繁荣和财务理论的科学化。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是进行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提,是财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样需要运用适当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财务理论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的问题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要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只有正确地运用财务理论研究方法才能提高财务理论研究水平,促进财务学科的繁荣和财务理论的科学化。

(2)科学揭示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并日趋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但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方法论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财务理论实证方法的研究更少,对为什么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以及应该选择哪一种实证方法来研究问题的探讨几乎没有。探讨我国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等问题,有利于规范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使实证研究方法更科学、更有效地运用,最终客观地揭示我国资本市场、公司治理、审计等领域的运行规律,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3)更好地发挥财务理论解释和预测功能。实证财务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研究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根本意义在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剖析财务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属性,从技术方法的角度分析财务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以便使研究者更好地选择和运用财务实证研究方法,从而在财务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结出丰硕的成果,更好地发挥财务理论解释和预测功能,以指导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

(4)规范我国实证研究方法,提高我国学术研究质量。尽管十多年来,我国实证研究方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实证研究方法应有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因此,开展对财务理论实证方法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规范我国实证研究方法,提高我国学术研究质量,科学、有效地解释和预测财务现象及其实务,揭示经济运行规律。

3、开展财务理论实证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证研究应立足于我国企业的理财环境,增强实证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由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应大力倡导做开创性实证研究,推动我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理财环境的复杂性和财务范畴的宽泛性,也为我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众多的研究领域。

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5

首先说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论述类文本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议论文写作中所谓的“摆事实,讲道理”之“摆事实”说的就是举例论证,即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它的好处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也用一个例子来分析举例论证的特点。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开篇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论证过程中,又把这个中心论点具体阐释为两个方面,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在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分论点时,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这个道理。作者把“不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秦交好,不助他国。如齐国;一种是反抗秦国侵略的,如燕、赵两国。先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与赢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在分析燕、赵灭亡的原因:燕国是由于派遣刺客,赵国是自毁长城,杀了良将李牧,不能坚持用武力抗秦的方针。它们因为策略上的某些错误招致灭亡,但是仍然值得赞赏。因为它们都处于“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燕、赵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在“赂者”上。作者列举了齐、燕、赵三国的事例,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举例论证的“例”要和中心论点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个“例”能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这是举例论证和其他两种论证方法的本质区别。

再来说说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之所以把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二者与举例论证相比较,同为间接论证。即它们不像举例论证那样,可以直接地证明中心论点,而是要经过一个推理的过程来间接地证明中心论点。

先说比喻论证。

顾名思义,比喻论证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比喻修辞,因而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加以区分。

比喻,首先要建立在不同类事物之间,其次二者之间要具有相似性。比喻论证亦完全符合这两个特点。还是用例子来说明问题。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就使用了比喻论证。《拿来主义》是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的成分分别比做“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将时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比作“昏蛋”、“孱头”、“废物”,形象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以达到先破后立的效果。

在诸多的与“大宅子”相关的事物中,没有一件能跟文化遗产扯上直接关系的,它们属于不同类事物,只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对待物质方面的遗产有这样三种错误的态度与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具有相似性,作者才借助比喻修辞将它们拉到了一起,从而达到论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目的。

最后说说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可见其仍然是一种间接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印证这种论证方法的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由此可见,客体事物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通俗点说,类比论证中用作类比的材料跟比喻论证有部分的相似,都有主客体,主客体之间也都具有相似性。这是它们与举例论证的最大差别。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本质区别在于,用作类比的主客体属于同类事物,而用作比喻论证的主客体则属于不同类事物,这是区分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关键所在。

据此,有必要商榷一下教参上的某些说法。

《想北平》中“我爱我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苏教版教参中是这样理解的,“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

其实,作者对北平的爱也好,对母亲的爱也好,都应该划入人类情感的范畴,属于同类事物,是不可能构成比喻的,只能算作类比。

《寡人之于国也》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苏教版教参中是这样理解的,“最后,孟子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错误做法,并通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比喻,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6

一、扣论点,辨类型,析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针对论据设题在议论文阅读考查中非常普遍。一般要求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并说明作用。

例如《走运与霉运》一文中要求辨析以下这一段的论据类型: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解题时,不少学生认为本段引用名人名言,采用的是道理论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司马迁的这段话来辨析论据类型。司马迁的这段话中列举了一些名人历经磨难终于有所建树的事迹,这些都是描述性的话,而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所以本段运用的是事实论据而非道理论据。

近几年来,要求考生补充论据成为一种流行的考查形式,命题者借此考查考生运用论据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针对这种题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本段中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紧扣论点补写论据,且要提醒学生注意:补写的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如果是补充事实论据,那就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人物和事件,切忌张冠李戴,语句要简练,注意字数限制;如果是补充道理论据,则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例如《成功无学,幸福有道》中要求为以下这一段补充事实论据:

成功在于坚持。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是说人在某一方面要想有所作为,要能坚持一万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近3个小时,坚持10年。你能坚持吗?坚持住了,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解题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段中作者的论证思路,使其明确作者在本段中运用道理论据来解说“一万小时定律”,从而论证“成功在于坚持”这一分论点。因此,学生在补充事实论据时要紧扣“成功在于坚持”这一分论点来作答,即“发明家爱迪生试验电灯泡,虽然多次失败,但始终坚持做实验,最终成功。”

补充论据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可以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从而进行阅读面的扩展,要答好这类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多做摘录,从事实和道理两个方面进行专题积累,以打有准备之仗。

二、巧判断,精剖析,识论证

考查论证方法的掌握,是议论文阅读常考的考点。近几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既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也考查使用论证方法的好处。

例如,周国平《成功的真谛》一文中有这么一段:

我的意思是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搀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电子商务研究

下一篇电子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