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例6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道教;龙虎山;游戏;设计;历史文化

1《寻道》是什么样的游戏?

在许多国家,游戏是分等级的,在出售的时候包装上有着明显的标识,有的显示14、有的显示15;有的显示18,有这些标记就表示有些游戏1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玩;有些要15 岁才能购买此款游戏;而有些游戏只有年满18岁才可以参与。这样严格的分级制度在我国并未成形,造成了我国大量的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网瘾成疾,严重的造成与现实社会分离的心理影响。

《寻道》游戏设计跨度比较大,被构想成了三个阶段的模式。初设为一款家庭型桌上的智力类游戏。游戏故事为小道士下山寻道、问道的游戏。游戏过程中学习很多关于道家知识和道学文化的过程。初设相对简单,针对学龄儿童采用问答形式,问题设置基本与学龄前(小学1-3)课本的程度,包括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及生存常识,比如妈妈电话,爸爸的名字、单位,报警电话、急救电话。一些简单的国学知识,比如人之初的下一句是什么之类。答错了有一定的惩罚机制。

《寻道》的进阶版桌游,知识量加大并且惩罚方式改变,换成另一方提出惩罚,输的一方接受惩罚。在《寻道》升级版的游戏构架中道学的精华将融汇于中。内容会涉及到文化民俗的部分,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会通过更加流行的方式保留下来,通过游戏更容易加深记忆。并且加入一些推理、卧底等等解密破案的设定设计环节。

第二阶段的游戏棋盘设计成为沙盘式,立体地体现龙虎山及周边的美丽景色,第二版的设计更加具有模拟性,因为采用了沙盘模拟的形式,所有的山峰都是立体成像的,给玩家更加真实的体验感,在娱乐的同时再次感受龙虎山的风光和文化寓教于乐。如果说第一版初设的《寻道》适合学龄前到小学的游戏玩家,那么第二版的《寻道》设计更加豪华和具体,采用的是时下流行的仿真游戏的模式;仿真模拟游戏是一种线下游戏,比如说《CS》线下体验真人模式在很多城市已经作为营业项目经营很多年了,可是依旧火爆;推理游戏《天黑请闭眼》也有线下的游戏玩法。《三国杀》在线下变成一款推理类的纸牌游戏风靡一时。

棋盘,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八卦五行设计,分内、外、阴、阳五行五色。

第三阶段的设计构想是为成人设计的(年满16岁以上)内容上更加游戏模式化,会有更多真正的游戏模式,比如团队化、装备收集等等,游戏最少两个人进行,最多可以八个玩家同时玩,由八卦卦位进入,结束游戏由对角线出,要所有玩家都从出口出来游戏结束。

但这些游戏情节的设置还是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故事的起点也依旧是以龙虎山为原点。

2《寻道》游戏的设计

在《寻道》的游戏设计里,骰子不再只设置成1、2、3这样的八面数字筛子,而采用汉代十八面行酒令青铜骰子的样式,分为五色与1、2、3、4、5步数的设计;五色分别为中国五行用色金、水、木、火、土相对应的红、黄、绿、黑、白多面骰子;惩罚随机放进五色锦囊内,以抽到的惩罚为主。转到除去颜色与数字的面其他面设计成停的字样,可以增加游戏时间与难度。

行酒令即酒令,是古人在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投骰就是一种行酒令。骰子古称“茕”,古人有云“大博六箸,小博两茕”。汉茕皆为十八面行酒令青铜骰子。十八面球形,十六面依次有一至十六的编号,其余二面槲淖郑译为“骄”和“酒来”字样,“骄”为最大点,最小点是“酒来”意思就是“上酒来”要喝酒了;其间的文字明确说明游戏的规则和惩罚次序、程度不言而喻。

锦囊,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出现的道具,三国时代的诸葛军师就非常喜欢用锦囊,称为“锦囊妙计”;《寻道》游戏采用五色锦囊的设计,锦囊内藏着问题卡片。卡片内容涵盖文学、地理、天文等等问题,比如金色锦囊代表语文(国学内容),“请背诵一首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背诵古词等等国学内容。选用金色锦囊作为国学(语文)是因为中文、中华文化是本民族的精魂,万变不离其中;而金色,在五行中代表土,土为中,正对国学(中文)。水文地理则对五行中黑色,古文“白山黑水”。

《寻道》的人物设定,以道士和水浒传中108将的前世妖怪为原型。龙虎山是道教发源地是道教仙山,道士的形象作为主角的设定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究竟怎样的道士形象 才是符合现在人的审美及人物关系设定?主角的造型设计直接影响游戏产品的销售,分析现在的市场,热销的小说(关于神幻类)的人物设定,比如2015年火热的《花千骨》、《古剑奇谭》可以看出,仙风道骨的气质、外冷内热的性格加上武艺高强是绝佳的师傅设定,而徒弟则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形象,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聪明或者笨的都可以,形象只要呆萌可爱,甚至可以是糖宝(《花千骨》中小骨的宠物毛毛虫)。龙虎山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鸟类资源有170余种,其中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大鲵(娃娃鱼)肥螈、蝾螈等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些动物资源成为设计108只妖怪的蓝本,套用这些动物的羽毛、皮肤纹理、毛色花纹可以设计出形象各具特色的妖怪。人物形象以立体棋子的模式可以有更好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寻道》的棋盘设计初级阶段,以平面纸质手绘风景棋盘为主,棋盘设计以为八卦形制为外轮廓,阴阳分界线为芦溪河做主路线,分界线两侧零散的布置着龙虎山特色风景,比如龙虎山十不得景观,走不得、敲不得、梳不得、采不得、用不得、吃不得、流不得等。比如吃不得的传说说的是齐天大圣大闹蟠桃园的时候一颗没有吃完的桃子落在了龙虎山,旁边有只癞蛤蟆想偷吃这颗落下来的蟠桃,孙悟空知道后,拔了根猴毛变成小猴子一直守着蟠桃边,久而久之都化作了山峰;用不得传说是张天师炼丹用的勺子不小心掉落到了凡间,因为勺子带着仙人的发力砸在山壁上变成了现在山上的勺形。梳不得其实是玉梳梳不得,是王母娘娘梳头时不小心掉落的梳子,因为梳子的梳齿被摔断了所以就被王母变成石头永远落在水里。而采不得是一朵石莲花。龙虎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仙女崖,传说天上一位仙女触犯了天条,被天庭坎成三段散落在了三个地方,期中下半身落在龙虎山变成龙虎山最具光性迎中外游人啧啧称奇的仙女崖;据传仙女的上半身被丢弃在了福建武夷山,头被抛在上饶圭峰。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2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马鞍具图案的来源背景

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曾经建立了横跨欧洲、亚洲的大帝国。元朝以前蒙古诸部,分为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前者称为“毡帐百姓”后者称为“林木中百姓”。

在古代,蒙古有较发达的工业。据史籍记载,蒙古地方多铜、铁、金、银,铜铁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蒙古民族本是以狩猎为主,后来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影响,继承了“马背文化”,并且丰富和完善了马背文化。蒙古族文化的特点:第一是开放性。善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第二,是刚毅性。第三,是崇德性。蒙古民族的这些文化特性产生并且受影响于北方民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与萨满教。

新疆卫拉特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也是骑马民族,他们把自己的武器,如弓、矛、剑、盾、箭筒等都加以装饰,其别注重装饰自己的马鞍具。马是蒙古人得心应手的工具,也是战争中生死与共的战友,日常生活中的伙伴。对马的这种感情完全体现在装饰美化自己的马鞍具上。对成吉思汗时的鞍具,史书上也有记载。一般马鞍的前后鞍鞒喜欢作各种装饰,有绘制艳丽图案的,也有骨雕和贝雕镶嵌的。除鞍鞒之外和鞍软垫、鞍鞒边、鞍、鞍花套不用等等都要用边饰、角混、适合纹饰进行装饰。1988年秋在内蒙古镶黄旗乌兰沟出土一批蒙元时金器。主要是金马鞍饰件。

金马鞍饰件,1组计6件,质地全为纯金。通体用锤法锤满了精致的图案。主体图案为八曲海棠形框内半浮雕卧鹿纹。大角卧鹿体太丰满,神态安详。卧鹿前后间以花草纹,海棠形框之外饰缠枝牡丹花纹。饰件下部双连弧纹为框,内饰忍冬纹。

这组金马鞍饰件纹饰精美、华丽,工艺精湛。蒙古族民间金属工艺精湛及其具有精湛的美艳的装饰。马鞍具在装饰和制作方面在卫拉特蒙古族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马鞍具的图案装饰形式

马鞍具工艺:马在卫拉特蒙古族中是最神圣的牲畜。他们平时把“玛尼宏”旗帜上的九正神马图虔诚的供奉着,并且把马看作他们最亲密友好的伙伴。而马褂、马靴也是蒙古族人民最看重的服饰,在蒙古族民众心目中,认为最纯洁的食品是马奶酒,演奏好听的音乐用马头琴。

古代匈奴时,马的种类就很多,“公元前二零零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骑兵围刘邦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之时,曾以马的颜色分类编队,西方尽是白马,东方尽是青龙马,北方尽是乌骊(黑色)马,南方尽是骈(赤黄色)马。”

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爱马的习俗,对自己的马不惜耗资配备一个讲究的鞍。爱马如子,民间精雕细刻马鞍具。

在卫拉特蒙古族的生活中,会看到各种合体的马鞍,是出自于卫拉特蒙古族匠人们灵巧的双手和熟练的技巧。主人骑上这些合体的马鞍会感到舒服,马感到也精神。一般而言,前后鞍鞒作各种精美的抓没那个是都是比较讲究的马鞍。装饰马鞍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绘制图象,骨雕,贝雕镶嵌。像鞍、鞍花、鞍软垫、鞍鞯等都是马鞍上必不可少的配件,作为马鞍的配件,也是需要装饰。在重大节日,蒙古人还会用刺绣的工艺来装饰马的头部。马鞭的编制和马镫的制作都有传统和讲究的方法。有人试验过,一件上好的马鞍在下面垫上一张纸,骑过后纸张没有任何的损失,这样的马鞍算得上是上品,其式样美观,马也感觉到舒适。牧区多讲究,一般用银制鞍与花和鞍,在蒙元时期内蒙古镶黄旗的一批金器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马鞍,通体用锤法锤满了精致的缠枝牡丹花、浮雕卧鹿纹等,纹饰华丽、精致,工艺精湛,具有突出的草原式风格。在古代具有“天下第一”之称的“契丹鞍”,蒙古族马鞍也享有盛名,闻名于天下。元朝时有金鞍,北元阿勒坦汗时也有“镂刻的金鞍”。蒙古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鞍具工艺。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银器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是它古雅的图案装饰。在银器上錾刻出精致的传统的云纹、特纹、龙凤、卷草、八宝纹,以及各种几何形图象。其图案的装饰意向是极其丰富的,既有形式种类上的变化,如额布尔(犄纹)、“哈木尔”(鼻纹)、“乌力吉江嘎”(盘肠纹)等;又有纹饰组合布局上的不同,如圆形、方形、菱形等;也有纹饰构成方式上的差别,如勾连、对称、正反互置等。然而在及其丰富多变的装饰意象中,圆弧意象不但非常普遍,而且是全方位的,在构成方法、纹饰图案、样式风格等方面均有深刻表现;其独特的形式特征表明,圆弧形装饰意象在蒙古族的图案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内容及其装饰意向的本质特点

图案,是具有装饰意味的花纹纹理或图形形状,是讲究结构、追求视觉冲击效果的。“图案”一词中的“案”字是方案、布局之意思,已确定了其内涵设计主体的主观意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当这一“设计主体”逐渐成为一种“民族表现”时,“图案”的民族审美特征便显示出来了。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民族语言中,图案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它源于蒙古民族生活中审美追求的艺术化体会,以“羊”为例,以游牧生活作为主要生活形式的蒙古族,“羊”是这个民族维持生存的食物之源;同时,羊也是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最难以脱离视线的精神伙伴,这个民族因为羊能满足衣食、能带来丰收之悦而感激它,而欣赏它,在天地一线连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欣赏它弯曲好看的犄角,在蒙古民族,一般类似犄角形的卷曲纹样统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的类型纹样则称为“贺”。随着图案艺术的发展,人们把一切器物的各种纹样和造型设计都称之为图案。图案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上装饰的平面设计图。正确阐释、理解这些图案,是深入理解民族美学、草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元素有云纹、盘肠纹、卷草纹、犄纹等,这些图案大多用于蒙古族的家具上。不仅如此,还用于召庙建筑中的宝相花纹样,用于刺绣、马鞍具上的葫芦图案,用于衣服帽子上的兰萨图案等都被蒙古民族广泛地用在了家具的装饰上,处处透现出民族审美之气息。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线性特质。所谓的图形意象,譬如“额布尔”、“哈木尔”抑或者其他,可以说都是一种折现出的元素,它们虽然和形象世界保持着某种联系,但是显现的形式元素的价值却是在纹饰图案的整体性中,且主要是以线性的韵律和节奏为内蕴来参与纹饰图案的组合与变化中,以此来消除和减少形象对于韵律和节奏的表达形成的阻力。

卫拉特蒙古族风格的图案多数取材于民众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动植物,如牧草、花树、牲畜、勒勒车等。在表现手法上,基本属于线描中的白描手法,充分体现出了长生天注视下的人与生灵万物、人与天地的和谐共存,从物质到精神的互相依赖,这样的一种生存信仰与自然状态。其图案种类仅从内容上归纳分为民间吉祥图案、民族图腾图案、故事情节图案以及宗教图案。

植物题材的图案纹样,对于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的蒙古族来说,草,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它也是草原生物链上最基础的一环,也是孕育游牧民族纯朴奔放性情的客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以花草为基础构成的波曲状的花草纹样是“卷草纹”,细叶弯曲相互穿插。卷草图案婉转多姿,富有连续感和流动感,优美而生动,具有绵绵不断的韵律感,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的乾隆年间蒙古族錾花银匣正面的卷草纹,便可见其精美而别致。卷草纹经常与有盘曲连接特点的其他纹样穿插并使用,以突出千古不绝、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意义。

花卉果实类的纹样,一类是宗教气息比较浓的,如宝相花(朱赤花)、莲花、佛手等;一类是非游牧地区的蒙古族生活环境气息比较浓的,如杏花、桃花、石榴、葫芦等。

“莲纹”据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家乡盛行种植莲花。莲有多种,颜色有青色、黄色、红色、白色等。佛教主要取于白莲花,赋予莲花以神圣的意义,莲花图案成为佛教里的一种标志。莲纹是以相接的带状莲花瓣为题材。随着蒙古草原上藏传佛教的盛行,莲纹也渐渐的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木器的装饰形式,一般在蒙古包的门、箱、柜、桌面及其蒙古包内柱子上随其它纹样间绘制,藏传佛教的装饰艺术中常见的佛手、宝莲等图案,色彩层次丰富而且谐调。富有宗教色彩纹样的还有宝相花纹样,宝相花纹样在蒙古族召庙建筑、家具上比较多见的。“宝相”原来本为佛教词汇,佛家称庄严的佛像为宝相。宝相花是取集众花之美升级而成,在图案的海洋里彰显出其繁华似锦的光彩。一般以莲花、牡丹为主体,中间镶嵌大小粗细有别、形状不同的其他花叶,尤其是以花瓣和花蕊为基部,用圆珠作其规则排列,恰恰相似闪闪发光的宝珠,色彩上又有多层次的退晕色,珠光宝气中透露出富丽华贵,所以此种纹样统称为“宝相花”。这种纹样色彩饱满富丽,线条清晰流畅,整体庄重大方。这些宗教艺术之美被置于生活化的家具之上,可以让生活于无际草原之上的民族坚守内心中的信仰,能够心有所依踏实的生活在旷野之中,家具图案中的美在草原游牧民族而言也便有了神圣感。

动物题材的图案纹样,在自然万物中任何民族的人们都属有有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以自我生存为本位的都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在所有条件中满足自我生存的,其它动物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人类以外的),对于蒙古族而言,与其接触关系最密切、最频繁的当然属牛、羊、马等牲畜,除此之外,生存于沙漠骆驼、草原上的狼等较大的动物以及一些飞行类别的小动物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中,某些动物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马、牛、羊等,因而产生依赖、甚至爱的情感特点,而对某些动物因为难以征服或者害怕,如狮子、狼等野生动物,因此产生敬畏心理,无论是依赖、喜爱,还是敬畏,都成为了美感生成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动物普遍存在于蒙古民族生活中被艺术化为的各种装饰图案,当然也包括家具上的各种类别的动物图案。

在卫拉特蒙古族家具图案中,较为常见的为家畜类图案,尤其是五畜图案(马、牛、绵羊、山羊、骆驼),其线条造型上多使用圆曲的线,使得牛羊显得样态饱满、形体肥硕,作为主要的牧民生产生活资源,这种设计正是牧民对于守护之情的体现和生活富足的向往。而在人们的生活中骆驼的精神层面的内涵逐渐被突出出来,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养殖骆驼的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成为运输和征战的得力工具,骆驼耐饥渴,耐寒暑,体大力壮,行走稳健,持久力强,因此在神圣的祭祀礼仪上,往往骆驼是上乘的礼牲,特别是白驼,更是吉祥之物)战胜诸多的困难必须崇尚并具备骆驼的精神。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装饰文化深层的形式价值

作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新疆卫拉特蒙古民族在游于原野之时,他们与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关系,他们会依赖动物生活的规律来判断天时、四时,如狼和鹿;蒙古民族还会受到所信仰的宗教影响,对狮子等产生期待吉祥瑞福的崇拜。所以,蒙古民族生活中也普遍存在野兽类的图案纹样。鹿鸣春开,这是原始先民认识物候节令的开始。在原始的初期文明,人们观草木鸟兽而辨别春秋,而在三月的时候,雄鹿头部岁岁更新的菌状角应时而生,在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个角状星宿形成于天空,人们称之为“大角”。研究者认为,这只“大角”的命名在东方七星中。

在几何图案纹样,蒙古族常用的几何图案纹样有盘肠纹、如云纹、哈敦绥格、回纹、兰萨图案等,多是几何形体与实物形态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它是内心规则与自然状态相融而产生的美的体现。以盘肠纹为例,盘肠本来为佛教中的“八宝”之一(佛教的八宝图案是指盖、轮、花、螺、伞、瓶、肠、鱼等八种图形和器形),按照佛家解释,盘肠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本身含有路路通、事事顺的意思。同时,其中的图案本身为无头无尾,无休无止,盘曲连接,显示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感,称为吉祥结,作为长寿和连绵不断的象征。在蒙古族生活中盘肠纹饰的实用性很强,各种变形卷草纹与盘肠纹的结合形成变化多种多样的图案,或为二方连续纹样,或为单独纹样,在家具、蒙古包、召庙建筑上使用比较多。从结构上来说,盘肠纹饰的结构自然有序,既有几何形体的严谨和节奏感,又有原始肠衣的自然形态,再加上盘肠“骨架”灵动装饰在上的花蕾植物和枝叶等,用在家具装饰上,会增加家具稳重、平衡而不失灵动的美感,正如飞鸟飞翔在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生,这是一种和谐美丽的草原生态观的体现。孕育游牧人的巨大摇篮是辽阔的蒙古高原,也是游牧人借以创造人类文明的自然依据。作为光辉灿烂的蒙古族图案历史文化传统内容,通过考古学、民俗学和历史文献互相印证、相互结合的方法,深入到草原文化中的本源哲学里的深层领域。蒙古族的民间图案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是体现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草原文化的传统从没有发生过断裂,在原始生态文化中保存了下来,其中的民间图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艺术,是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母乳,是原始社会到至今的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历史悠久环境景观古城肌理 世界大同

中图分类号: J211.23文献标识码: A

(一)贵州省六盘水盘县城关古镇简介

城关古镇始于1382年(明洪武15年),距今已有600余年辉煌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迹众多,民风淳朴,是现存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地,是盘县古镇特色的代表地,是盘县悠久历史的主要承载地,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共有27个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8个市级和14个县级)。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是三省交界中心。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第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收入的90﹪以上。

(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依据

根据国家、省、市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盘县城关镇城镇总体规划》(2012——2030年),对盘县古镇进行保护性更新规划必须以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巷为依托,充分尊重当地地域文化,体现盘县历史古镇的传统风貌和文化氛围。更新规划以保护历史元素为核心,将最朴实的民风民情融于古建古巷的更新改造之中,力图在提升人们居住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城镇景观、古镇肌理、村落景观、空间尺度进行感官艺术的创造性设计,强化古镇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盘县吸引力,塑造人文氛围浓郁的新形象。

(三)立足古镇特有自然环境,维护古镇整体风貌形象

城关古镇处在群山环抱中,城市与山体、河流相生相融,古城呈钟形,境内水系发达,植被丰富,生态基础条件比较优势。以西冲河、沙沟河和狮子河三条河流汇成“三•一溪”穿城而过,全国少见。南郊碧云洞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上下两层洞,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集中了“山、泉、林、亭、洞”五大旅游要素,碧云洞的回声亭已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历史上有著名的“普安十景”。东边文笔塔、武笔塔,中心区九间楼(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等。更新规划通过对水系、景观节点、街巷等自然元素的景观设计与维护提升古镇整体形象风貌。

1. 充分利用水的自然灵气,活化古镇形体风貌

古镇具有山水合一的优美环境,这种环境对于一个古镇的整体风貌形象来说是无价的。所以在对古镇的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延续古镇与山水共生的生态理念,并与溪流、古井连成一体,通过不同水体形式,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形成古城完整的水系统。景观设计后的水系不仅有供水、排水的基本功能,还将有塑造景观、人文特色的功能,在满足古镇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体现古镇清雅、淡然、淳朴的自然本质,使古镇不仅四面环山,而且还有“三•一溪”,倍添古镇天地自然的灵气与人文情怀。

2. 人性化尺度创造古镇宜人空间,保护古镇肌理

古镇街道呈明显的曲径通幽特征。沿街紧密布置层数不高的住宅,形成强烈的空间围合感。古镇内宅间道路以步行为主,更新规划中的建设空间尺度控制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与古镇结合的“体量”问题。传统古镇的尺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适宜的尺度,规划依据古镇原有道路肌理,紧沿住宅立面的设计,对原有古建筑和道路实行保护性修建,一方面保证古镇肌理的延续性,同时也对新建筑空间尺度进行适度控制和引导,防止宽马路、大体量建筑等不适宜举错的出现。维护好历史古镇的人性尺度,体现新建空间与古镇之间空间尺度的统一协调性。

3. 强化景观节点设计,提升古镇形象凝聚力

在《盘县城关镇总体规划》中提到“视线通廊”,它的规划含义是以保护文庙、武庙和与其对应的塔及山体之间的视线通廊为主,在视线通廊控制范围内,宜用作低矮的民居生活、服务用地,不得修建有碍视廊景观建筑。城关古镇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普安州文庙、张道藩故居、北门城楼及古城垣、普安州城隍庙、九间楼等; 它们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在它的空间位置上,还是在当地老百姓的意象中,这些都是城关古镇的景观节点,也是城关古镇的亮点。对于一个古镇来说,要把其内部的每一个视觉景观都做一番个性化的设计与强调是不现实的。就像城市设计中的亮化系统一样,并不是说只有这个亮化点最重要,而是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必须找到一个极具凝聚力与想象力的物质载体作为整个景观系统中的亮化节点。而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就具备了这样的空间优势和历史内涵。所以规划以修缮和控制为主要保护设计手段,同时整治好其周边的环境,把这个古镇的景观节点提亮,从而提升古镇的形象凝聚力与感召力。

(四) 对古镇建筑进行进行分类保护更新,强化地域性建筑特色

1. 院落空间的多样性

城关古镇民居宅院基本组成单元主要是三合天井内院和四合天井内院,庭院横向多为五开间或三开间,其平面布置因地制宜,循地势之高低而灵活布局,不拘泥于定格,多数门厅都不设在中轴线上。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大门前厅或前院才进入正门,房屋的坐落朝向一切顺应地势灵活布置,功能空间的设计造就了古镇民居院落自然有机、灵活多样的布局形态。虽然古镇民居空间形式丰富多样,庭院组织的空间形态也是自由灵活,但其在整体空间构成上还是有明确的系列性,庭院内部也有明确的主从关系和轴线关系。主体建筑依旧是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整体院落的空间形式主次分明,空间层次明晰,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室内与室外空间通过半开敞的过渡空间(厅堂及檐廊)进行联系,各空间互相贯通,使得庭院空间生动活泼。

2. 建筑艺术格调和建筑特点

古建筑修复基本保持整个以青灰色瓦为基调;外墙体多为地方石材砌筑两米左右高和砖墙或夯土墙,砖、土墙和石墙都属于环保的乡土生态材料,而且以此修建的建筑造型外观质朴,很好的体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墙上面只有少量很小的方窗;民居的外立面造型主要体现在山墙上人字结构,屋檐四角有各种造型,正立面多为吊脚楼,楼层基本上为两层,在使用功能上,一层主要为居住起居空间,二层阁楼一般不作居住使用,仅做贮藏空间使用。门窗均为雕刻精美的镂空雕手工工艺,内部隔墙全部采用木材、开敞的厅堂、木格扇和檐下的牛腿等木雕刻装饰精美(内容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山水风光以及有教育文化思想的题材),雕刻工艺精湛,质朴无华,与外部封闭厚重的感觉完全不同;庭院内是根据自己的喜爱如种上花草树、假山、鱼池等等,这些不但美化居住环境,也造出和谐生态的气氛。这一系列的风格特点形成了城关古镇的建筑特色,体现出很强的建筑地域性,对于一个古镇的形象设计来说,把能体现强烈地域性的建筑文化挖掘出来并维护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环境景观设计为保护提升古镇形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展现民俗文化韵味,体现古镇形象设计价值

城关镇历史悠久,是一座移民城市,多数人口为明初征南军队的后代,因此,城关的许多风俗有江南遗风,但又因同本地的风俗在历史的演变中吸收、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文化内涵。在其众多的民俗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且维持至今仍然繁荣的就是定期每个星期天为集市贸易时间、每一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玩碧云洞(三万余人)、每一年的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上庙会习俗。单独城关古镇历史上就有三十四座庙宇。每个节日人声鼎、足迹相叠。1638年4月29日,徐霞客在盘县考察,并《黔中游记》中说“是城文远,为贵筑之首”、“非它卫可比”。明清两代盘县共有18名文进士、3名武进士、133名举人,城关镇占了绝大多数。清代“三•一溪渔人”范兴荣的《啖影集》是贵州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明国时期的张道藩是政治家、剧作家和美术家,在美术与剧本写作上极具造诣;任璇的《梅花缘》可以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提并论等。

参考文献:

[1]《盘县城关镇总体规划及规划文本》2012-----2030年。贵州省规划设计院

[2]盘县城关镇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4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盘子文化、种类、制作工艺等。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在盘子上绘画的技巧,装饰一个美丽的盘子。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起美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装饰图案要适合盘子的形状。

2、教学难点:大胆想象,装饰盘子独特有创意。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分组练习法 巡回指导法

四、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教学器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看今天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盘子

2、知道盘子有什么用吗?――放菜、装水果

3、对啊,盘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除了实用,还有其他的用处呢!

(出示自己制作的盘子挂件)瞧:在盘子上画上美丽的花纹,它就变成了美丽的盘子,可以用来装饰我们的生活!

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美丽的盘子!

(二)新授

1)初步感知盘子

小小的盘子里面的学问可多了,看,六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一些图案来装饰盘子了,盘子上画了什么?――所以叫做人面鱼纹盘。

这是清代的瓷盘,做工精细,看看上面的花纹是什么颜色?对,它是用一种花青色来绘制的,叫做青花盘。

这是用木头制作的盘子,看看花纹是怎么做出来的?――是用刀刻出来的,多么精美呀。

现在,盘子的种类越来越多,有玻璃盘、纸盘,它们色彩丰富、明亮。

师小结:从古到今,这些不同材质、不同制作工艺的盘子美化着人类的生活。

2)了解盘子花纹

师:美丽的盘子离不开美丽的花纹,看看这些盘子上画了些什么?――动物

1、这些呢?――植物

2、除了动物和植物,还可以画什么?

――人物、风景……

师:小朋友,假如让你来画的话,你会画什么呢?

生:太阳、雪人……

3)巧妙安排花纹

1、师:老师很想在盘子上画鱼,因为鱼寓意着“连年有余”。

教师出示鱼的花纹(不是金鱼,是普通的鱼):怎么把这条鱼画进盘子呢?

示范把鱼放在盘中。

师:老师想把这条鱼变一变。(出示身体弯曲的鱼,放进盘中)

让学生比较,哪一个盘更漂亮?问什么?(把鱼的身体弯一弯,它更适合盘子圆圆的形状了)

师:原来,设计盘中的花纹时,一定要适合盘子圆圆的形状。

出示四条鱼放射状排列的盘子:这样安排是不是也很适合盘子的形状呢?

2、课件出示其他花纹的盘子:不管是什么花纹,都要适合盘子圆圆的形状。

3、这些盘子有什么不一样?

生:盘子上有了花边……

师:对,我们可以把喜欢的花纹在盘子中间画的小一些,再添加上漂亮的花边(图片

4、看看老师的是怎么来画的,用了哪些形状?

生:半圆形、弧线……

师:老师是用了点线面来装饰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

(点线面展示)

4)作品欣赏

1、欣赏大师的作品

师:小小的盘子,也是大画家大显身手的地方,看,这是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画的盘子。

看看他画了些什么?

师:大画家设计的多巧妙啊!牛头弯弯的角正好适合盘子圆圆的形状。

师:看,毕加索把生活中看到的斗牛场面也画进了盘子,他是怎么画的?

生:在盘底画了斗牛的场面,盘边画了围着看斗牛表演的观众,多么热闹、惊心动魄的场面啊。

2、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有独特创意的作品,从表现内容、画面安排、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讨论说一说想怎样装饰自己的盘子

5)学生作业

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盘子,也学到了很多方法,赶紧拿起笔,也来设计一个漂亮的盘子吧!

作业点评

学生互评,师点评

6)展示形式

把作业用回形针串挂

7)拓展

欣赏用不同材料制作的盘子。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5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俗语云:“善始者,事成半。”成功的导语,如同一把打开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巧妙设计课堂导语更是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措施。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语正好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境的作用。因此,课堂导语的有效设计,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职语文教师尤其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从而在上课伊始就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一、把握导入原则

要想构思设计异彩纷呈的课堂导语,首先必须明确语文课堂导语的基本导入原则。语文课堂导语主要有以下基本导入原则。

(一)语文导语设计要有新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说来,新奇有趣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只有课堂导语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索求知。因此,语文导语设计必须要新奇。学生因新奇才会感觉有趣,感觉有趣才会乐于去学。

(二)语文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中职生正值如诗年华,普遍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内心深处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语文教师设计导语时要力求用生动、优美、诗意的语言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要融进自己的情感,用充沛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语文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

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语文导语设计还要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四)语文导语设计要有灵活性

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学情等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合理巧妙设计导语,做到恰当得体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二、巧用导入方法

要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要有恰的导入方法和艺术。孟子说:“教亦多术矣。”设计导语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不可能找到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异彩纷呈。到底选用哪一种导入方法,一般都由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决定。语文课堂导语的常用导入方法有下面几种。

(一)创境激情法

创境激情法,即语文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场景、创设意境,从而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感共鸣。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语: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触。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1082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把酒临风,挥毫醉书,从此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震烁千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文豪坡的这篇传世佳作,观赏东坡笔下的赤壁,聆听东坡心灵的独白……

(二)故事激趣法

故事激趣法,即在课堂导入时针对中职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适当引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教学《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语: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名士叫公孙龙。一天,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来见他,并向他推荐自己善于叫喊的本领。公孙龙听后就收下了这个人。没过多长时间,公孙龙和他的许多门客一起外出游玩。他们来到一条很宽的大河边,看到渡船在河的另一头,距离太远说话根本听不见。这时,公孙龙想起了善于叫喊的那个人,于是,就让那人大声叫对面的船夫。那人认为展示他技能的时候到了,就尽力大声叫喊船夫,对面的船夫果然听到了,就摇着船过来了,公孙龙对这个新收的门客非常满意。这个故事中公孙龙的门客凭借“特别的本领”而找到了工作,作为一名学历阅历都不占优势的中职生,我们将来怎样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立足?今天我们来看一个面包师走向成功的故事,从他的身上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示。

(三)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法,即以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先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情况。中职语文教材不仅选编了很多现当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一些古代作品,甚至还有部分外国作品。现当代作品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而古代作品、外国作品就给学生的理解加大了难度。为降低这一难度,在导入时可以直接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从而引导学生更顺畅地理解文意,进而与作品产生共鸣。如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以展示象棋棋盘,引导学生注意棋盘中间的两行汉字:“楚河”“汉界”。然后开始导语:大家知道它们分别代表哪位中国历史名人的势力范围吗?他们两个人有怎样的关系呢?楚河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势力范围,汉界是汉王刘邦的势力范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正好反映了楚汉争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么当时只有十万兵力的刘邦集团是怎样与拥兵四十万的项羽集团巧妙周旋、化险为夷,并取得先机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名篇《鸿门宴》。

(四)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在导入时有意制造悬念,直接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地思考问题,投入到课堂中去。如教授《获得教养的途径》可以设计如下导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起来聆听大师的教诲。

另外,还有谈话导入法、温旧知新法、巧借媒介法、借题直入法等。总而言之,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可以运用一种方式,也可以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最终达到“激情”“启思”“增趣”的目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6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基本的教学目标如下:(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会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会灵活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以及简单推理的能力。(3)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丰富学习体验,感受人类的智慧,培养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尝试在电子白板的功能支撑下,使40分钟的课堂跨越数千年的历史,让学生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历程,感受从算筹、算盘到计算器、计算机等的纵横跌宕;使数学史的介绍不再是数学课堂的“时尚外衣”,而变成数学课堂的“思想线索”,让学生体会人类是如何不断思考、不断超越的,认识人类智慧的伟大,产生对未来学习的憧憬和豪情。

同时,笔者尝试在电子白板的功能支撑下,使“认识与使用计算器”的学习过程成为由不断深入的问题驱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与丰富的素材中唤醒知识和经验,激活双手与大脑,打通联系,获得通透感,并且在不断深入的操作与思考以及更为自由的呈现与表达中获得解放,提升创新力。

由此,具体的教学设计与思考如下:

一、追寻历史,感悟智慧

(一)课堂引入

揭题:孩子们,今天我们研究“用计算器计算”。

引入:计算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计算工具。说起计算工具,它的发展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看看古人是用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二)认识算筹

出示算筹: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介绍。

播放:这叫算筹,是咱们的祖先在周朝时发明的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它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小棒。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口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停地重新布棒。

提问:听清楚了吗?这就是古人用来计算的算筹。如果用算筹计算213+121,该怎么算呢?一起来看。

演示:(如图1)先在上位用算筹摆出213;同样的方法,在下位摆出121;最后将上位的213和下位的121都移到中位,合起来,能读出这个结果吗?——334。

(三)认识算盘

谈话:用算筹计算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不过,遇到大数目计算,会怎么样?是啊!经过研究,人们发明了比算筹更加简便的计算工具。

出示算盘:认识吗?

提问:你了解算盘吗?用算盘怎样进行计算呢?我们就一起来用算盘计算746+837等于多少。

演示:(如图2)确定个位后,先拨746,再加837,可以从高位加起。加的时候还有一些口诀呢!八去二进一,三下五去二,七上二去五进一。结果是多少?

谈话:看了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感受?是呀!到现在还有人用算盘来计算呢。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对计算器已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初步使用,然而对计算工具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并且充满好奇。引领学生穿越时光隧道,看看古人是用什么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算筹和算盘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从算筹到算盘则是人类计算工具演变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于算筹和算盘知之甚少。利用多媒体白板,还原真实的历史,再现摆放、拨动的生动画面(以及音效),带领学生认识算筹、算盘,了解如何利用算筹、算盘进行计算,简便快捷、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欣赏、参与中经历计算工具的改进过程,追寻前人的足迹,了解古人的智慧,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尝试实践,积累经验

(一)认识计算器

提问:同学们,计算时你会选用什么计算工具?

出示计算器:计算器是现代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同学们都带了计算器,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都有些什么?

提问:你的计算器上哪里是显示器、键盘?哪里是功能键、数字键、符号键?找一找。

小结:计算器功能键所包含的功能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只研究一些基本的功能,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研究。

(二)使用计算器

出示范例:154×76=;896+1123=。

提问: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谁愿意到前面来算一算?

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感觉怎样?

出示练习:2800-1798=;3363÷57=;126×7÷18=;6848—579+386=。

交流:使用计算器,有哪些注意点?你能给同伴一些建议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计算器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因此,让学生自己介绍、相互补充对计算器的认识,促使模糊、肤浅、零散的认识清晰、深刻、结构化。通过一组较大数目的一步、两步计算,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作出评价、进行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使用计算器解决较大数目计算的优越性(快捷、方便、准确),并扎实地总结出使用计算器的注意点。这里,多媒体白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白板的演示,不仅清楚地呈现出计算器的按键步骤,而且充分体现出计算器的使用技巧;同时,能将学生思维中内隐的规则外显化,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点拨和指导。]

三、解决问题,提升思维

(一)一定最快吗?

出示竞赛题:560÷70=;9876-9870=;976×56×0=;25×83×4=。

谈话:看大家算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算,行吗?

交流:我已经算好了,一起来看看我算得对不对?刚才我看到也有同学很快就算好的,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小结:看来,计算器只是帮助我们计算的一种工具,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需要使用它。

出示练习:810÷9=;10902-3887=;9756×1=;3888÷108×156=。

提问:都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会灵活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二)键坏了怎么办?

出示情境:周昊使用计算器时,突然发现数字键“8”坏了,他能用这个计算器算出“456×18”的积吗?

探究: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再用你的想法算出结果,然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厉害!虽然大家想的办法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回避了数字键“8”。看来,计算器只是一个计算工具,当它出现问题时,还要依靠我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

(三)只能计算吗?

出示游戏: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在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只要告诉我商是多少,我就能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活动:根据学生说出的结果,猜测他们喜欢的数字。

提问:我算的商是81,你知道我喜欢的数字是多少吗?为什么你能一下子猜得很准?有什么诀窍吗?

小结:其实,将喜欢的数字乘以9,就能得到上述除法计算的商;反之,用上述除法计算的商除以9,就能得到喜欢的数字。看来,计算器的用途真大,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出规律。

(四)无所不能吗?

出示挑战题:11111111×11111111=。

谈话:8个1乘8个1,会算吗?

提问:答案为什么会不一样?

小结: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器显示的位数不一样。当结果较大,超过显示器显示的位数时,就显示不下了。看来,使用计算器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提问: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介绍: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可以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8个1乘8个1有困难,我们可以从1个1乘1个1开始算起。

提问:找到规律了吗?

小结:使用计算器难以计算时,解决问题更多地要依赖我们的智慧。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人的智慧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追问:如果是9个1乘9个1,结果是多少呢?如果是10个1乘10个1呢?

提示:老师告诉你,10个1乘10个1时,规律变化了。变成什么新的规律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追问:是不是所有的计算器都不能计算这道题呢?用这个计算器来试试?

小结:计算器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计算,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器。比如,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可以用这种计算器;计算个人所得税,可以用个税计算器;贷款买房,可以用房贷计算器。在网络上可以查到许许多多不同功能的计算器,它们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活用计算器环节共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一些可以直接口算或巧妙口算的计算,以师生竞赛、人机PK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分享、感悟老师、同伴的智慧,使学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需要使用计算器,并学会灵活合理地使用计算器。其次,创设按键坏了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白计算器只是一个计算工具,解决问题更多地依赖人类的智慧。第三,设计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趣味性,并体会计算器对于探究计算规律的作用。第四,设计大数的挑战,让学生在矛盾中感受计算器的局限性,然后引领学生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自主、自然地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巧妙地渗透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力量。以上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波澜起伏,结合电子白板的标注、拖拽功能,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帮助学生灵活使用计算器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且,“计算器是快捷的,可是人脑有时能够战胜它”“计算器是方便的,可是按键有时会坏掉”“计算器是准确的,可是数目过大时也会失去准确性”等正反两面的辩证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系统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算器。]

四、续写历史,激发热情

(一)了解计算机

谈话:进行一般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但是要进行一些复杂计算,计算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人们又发明了计算机。

播放:计算机操作简便,且计算速度快,能达到每秒钟几百万次。过去人工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只要短短几秒钟就能完成。

提问:听了介绍,感觉怎么样?

谈话:而今由大型计算机组,人们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云计算。

播放: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甚至可以实现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提问:听了这段介绍,有什么感受?

(二)畅想新工具

提问:孩子们,未来的计算工具会是怎样的呢?后面的书本上又会怎样续写呢?

谈话:这些,有待于大家去研究,去发明,去创造。老师期待着!

(三)课堂小结

提问: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上一篇友情的诗

下一篇转正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