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起点范例6篇

新的起点范文1

在这即将撕下的新日历中,我将要添上辉煌的几笔:

第一笔:将要在期末阶段考出好的成绩来,不辜负爸爸妈妈和老师对我的期望!

第二笔:五年级下册里,争取当上班长,成为老师的得力小助手。

第三笔:学钢琴和书法要精益求精,学的更好,更精。

第四笔:要学会自力更生——做饭,做饭是样熟能生巧的技术,别人都回烧菜了,可我还只会做:放饺子,番茄炒蛋。

第五笔:我虽说旅游过很多景点,如:海南、青岛、千到湖、桂林、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可还没去过草原,这学期暑假还真想到青藏高原玩玩。

第六笔:奶奶年纪大了,我要帮奶奶多出出力——做家务,可是奶奶就是不让我做,我都被奶奶宠坏了,所以我一定要说服奶奶帮他多做一点家务。

第七笔:要天天写日记,不能偷懒,虽然这学期坚持了,但下学期也不例外。

新的起点范文2

曾经,我还以为在母亲温暖的汇报里;而如今,我却以一名中学生的身份迎接未来,迎接又一个崭新的起点。在炎炎夏日,我告别了小学的旅程;转眼间,在天高云淡的秋日里,我再次踏上了未来的起跑线上,开始了对未来的追梦旅行。

走出纯真稚嫩的童年,暮然回首,中学生活和以前有着太大的不同,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同时,也为我们的《青春纪念册》翻开了绚丽多彩的一页。

当我兴冲冲的跨进中学校园的门槛,其实也向“青春”迈开了第一步。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而是有了更高更远的的追求和向往:我希望我能够好好把握这个珍贵的新起点,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也同样渴望我的视野不仅仅只限于那童趣盎然的故事书,而是能够品味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着:我想穿越到《红楼梦》里,亲眼见证黛玉宝玉纯洁无暇的凄美爱情;我想走进《茶花女》的世界,细细品味他与阿芒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我想潜入“大人国”和“小人国”,陪伴格利佛一起历险……

在中学的新起点上,我要遗忘过去,把中学当作一个人生的开始。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我应该在学习的风雨中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乘风破浪,为了未来远航!

新的起点范文3

金秋九月,我们告别了曾经朝夕相处的小学同学,告别了我们敬爱的小学老师,告别了我们的母校——东风小学,带着无限新奇,无限梦想,步入了新的学习旅途。

一中的门槛很高,要求和制度也很严。初到一中,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陌生,但是我还是会让自己慢慢地适应这个新环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我站在一新的起点上,我会为我的学习梦想而努力奋斗。

今天是开学第二天,我就大有感叹,初中的生活就是和小学不一样,小学的课程,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主科,而且每天的作业也是老师布置好的,每位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都督促的很紧。而上了初中,不光有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地理、历史等科目,所有功课完全要靠自觉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以前在小学的时候,我总是很胆小、很害羞,上课不敢主动举手发言,而且声音的别小。现在上了初中,我要挑战自己,正如老师所说:你行我也行。你们看,这次的班干部评选会上,虽然很紧张,但是我已经大胆的站起来作了自我推荐。现在我已经跨出了第一步,我一定会鼓足勇气,继续挑战自己。

一中,我的新起点。这个起点不仅包含着自觉和挑战,它还包含着成功的欢乐,即使遇到挫折,我也不会气妥。既然有了新的起点,就有新的目标,我一定会为实现新目标而努力奋斗,勇敢挑战。

新的起点范文4

竹纤维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还在不断摸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让此次峰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会议,集聚产业权威精英,共同探讨竹纤维在纺织领域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这对于竹纤维产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豪盛集团是国内专业的竹纤维生态纺织品最大生产基地,作为此次峰会的主办单位,豪盛专门包机从济南飞往博鳌。集团董事长王建中说:“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就是为了探讨怎样让我们竹纤维产业整体发展得更好。我们整个产业有了正确的、秩序的发展方向,并为消费者广泛认可,我们的企业才能好。”

竹纤维顺“势”而为

现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注重健康。竹纤维的发展,正好符合了人们的需求,竹纤维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中国,竹纤维虽然起步不久,但是其旺盛的上升势头,成为拉动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因素。据国内终端店顾客调查表统计表明:竹纤维用品,尤其是内衣、毛巾等产品的回头客高达95%,远远高于传统的纺织品。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已经成发展趋势,全球服饰面料纷纷采用环保材料,尤其竹纤维材质。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政协一号提案也力挺低碳经济,“竹纤维”产业不与人类抢占耕地资源,不用化肥、农药,做成的终端产品能100%降解,加工过程低排放。竹纤维这一低碳经济的盛世新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已经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环保署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国竹纤维产业之路书写着世界纺织业的新版图。目前全球竹纤维的终端消费市场需求量已达到50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在100亿人民币以上,未来市场推测,每年增长率会超过300%,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乐观。

除此之外,竹纤维产品以其高科技含量,具有柔滑软暖、凉爽舒适的特点,同时它还以持久抑菌、防臭,抗紫外线,天然保健的独特品质牢握市场脉搏,独树一帜。在2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竹纤维的横截面凹凸变形,布满了近似于椭圆形的孔隙,呈高度中空,毛细管效应极强,可在瞬间吸收和蒸发水分,在所有天然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放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竹纤维面料也被业内人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健康面料”。

只是,目前竹纤维标准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难以检测出粘纤是用何种原料生产出来的,这已成为竹纤维这个新兴行业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在此次研讨会上,唐山三友集团表示正在与SGS合作,力求突破竹纤维检测的难关。更高的起点更远的目标

在中国竹纤维产业论坛峰会上,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授予山东豪盛集团“中国竹纤维家纺生产基地”的荣誉,这是对豪盛集团在竹纤维家纺产业中所处地位的肯定。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东辉说:“豪盛把此次峰会选在了海南的博鳌,这也是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起点抬高了,与国际接轨。这些年来,豪盛对竹纤维产业抱有极大的热忱,也在积极促进产业的发展,现在从加工竹纤维的量上来看,豪盛已经成为所有企业中最大的。我也一直关注着豪盛这些年的发展,每年都有新变化,业绩也在成翻的增长,授予豪盛‘中国竹纤维家纺生产基地’的荣誉,是一个起点,公司的发展眼光不要仅放在竹浆纤维的开发上,还要研究竹原纤维的应用、竹碳纤维的应用。竹的一个系列都要有,才能把企业做专、做特、做精。一寸长不如一寸短,一寸强不如一寸特,脚踏实地的开发产品,就会取得成功。”

豪盛坐落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山东排名第一、纺织之都的邹平县。公司也是最早使用竹纤维来开发和销售产品的厂家,经过8年来公司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和营销人员的大力推广,产品已远销到欧、美、日、韩、香港及台湾地区,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内消费者从不知到认知,到喜爱,国内消费用量每年成几倍在上涨。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公司靠技术革新、产品创新、逆势上扬,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竹纤维领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如今,作为豪盛旗下现在日趋发展成熟的两大品牌,“巾品世家”和“中国结”各自也有着清晰的定位,“巾品世家”大多采用生活馆的营销模式,产品涵盖婴幼儿、床品、卫浴、袜品、内衣、家居多个系列。而“中国结”则多以毛浴巾为主,采取流通批发的销售模式,大多进入商场和超市。

挖掘竹文化共谋发展路

竹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绿色的资源性纤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曾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翰赞誉为“东方文明”。早在殷商时期,我们先民就将竹子用于建筑、衣着和娱乐;在先秦时代,人们用竹符做凭信之物,赋予竹子以高贵的道德属性,历代文人、帝王赏竹、画竹、咏竹成为永久不衰的高雅风尚:朱元璋的“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磬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生性直节,夏不畏暑热,冬不屈严寒,生不避贫壤,伐后而复生的特性。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坚贞、虚心、豁达的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性格特征。研究竹文化,宣传竹文化,让广大消费者在使用竹纤维产品,呵护健康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真正明白选择竹纤维制品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最佳选择,这是其他纤维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直以来,豪盛集团公司以品牌建设为重心、以产品质量为生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组建优秀的营销团队,构建庞大的营销网络,全力打造中国竹纤维生态纺织品第一品牌。此外,公司还特聘请世界著名的日本家纺设计大师“正木圭子”女士为首席设计师,其目的就是吸纳世界发展的文明成果,运用各民族的文化素养,提高竹纤维产业的物质和文化创造力,比如公司成功开发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系列产品,今年春夏款的功能性系列产品等也都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欢迎。

新的起点范文5

回想早晨,早早地起床,心里无限激动,也有一丝期待,仿佛要出嫁的小姑娘。一路风景,一路高歌。真的,我是那么的激动,那么的欢喜……

而现在,当我踏进这个教室,坐上这个位子,一切的激动、欢喜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孤寂落寞。踏入初二,没有了初一的天真,稚嫩,取而代之的是成熟是压力,对,就是压力。

曾经以为,我早熟几分?是对与否,我无从知道。看班上同学拿试卷时丰富的表情,我不屑的撇了撇嘴。装?不是。仿佛看淡了世间冷暖,对什么事都激不起好奇心。再看看初一的新生,多么像以前的我们,对这所学校是那么的好奇,大眼睛眨巴眨巴的多么惹人喜欢,时而摸摸这儿,时而看看那儿……多么想啊,回到初一的我们,可惜,时光不会倒流。

好像充当一次坏学生,老师不管,家长不说,在学校混生活。可是,能吗?答案只有一个——不能。为什么?就像一场电影,我是看点。

现在,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想逃避,逃到自己的那个温柔乡。但是,我不能,因为,恋家的孩子没出息。我要学会自己承担。

新的起点范文6

关键词:新闻 历史起点 逻辑起点

新闻理论研究多年来难有突破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在关于新闻的一些基本理论的认识方面,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转圈子”式的轮回。这就使得我们所建构的新闻理论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切性(uncertainty)。约翰·洛克将确切性(certainty)看作探讨知识的目的之一。但是在我们的新闻理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切性(uncertainty)的知识。这些不具有确切性的知识如同浮萍,随波逐流,难以把握;它使理论的前瞻性、指导性逐渐丧失,新闻理论对于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日渐苍白和孱弱,甚至引发了对其存在价值的怀疑。

比如,对于“新闻”这样的基本概念,我们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有人简单地统计了一下,发现关于新闻的定义居然不下几十个,而且至今也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无论是“事实报道”说还是“消息”说,或者“事实”说、“信息”说、“事实信息”说,这些观点虽然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但都没能给我们带来关于新闻本质问题的认识上的突破,新闻理论的“不确切性”也依然存在。

通过对众多新闻理论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发现,这种“不确切性”的存在是和我们没有找到稳定适当的“坐标”密切相关的。许多新闻理论在建构的过程中要么将这两个起点选择的标准设置得过于宽泛(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起点问题),结果往往不能满足理论严谨性的要求;要么对标准的设立又过于苛刻(甚至加上很多仅仅有利于得出个人结论的限制),使得理论探讨丧失了必要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新闻理论的建构。因此,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新思考新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问题。

“参照系”或者“坐标系”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条件。如果没有恰当坐标系作参考,我们就难以准确描述对象的位置,难以充分(系统、全面)观照对象,当然也就难以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分析其本质。从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原则出发,这个坐标系的建立需要我们在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两个方面做出认真、深刻的界定。逻辑起点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而历史起点的确定则可以帮助我们划定可靠的范畴。有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我们就可以为新闻理论的研究建立可靠的坐标系。而这也正是多年来新闻理论研究所迫切需要的。从有利于“科学新闻理论”(童兵)建构的要求出发,这个参照系必须满足两点要求:1,它要能够给理论建构提供足够宽阔的空间(自由度);2,它同时又必须能够给新闻现象划分出恰当的边界(严谨度)。因此,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建构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坏对于新闻理论建构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于新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问题虽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却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翻阅新闻理论研究的文献,这方面的探讨并不丰富。这可以有两种解读:1,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这个问题已经无需多论。但从国内新闻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还是第一种情况。因为制约我们新闻理论建设取得突破的正是两个起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学界围绕新闻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过讨论。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曾提出,“作为科学的新闻学必须回答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产生沟通信息活动的道理”的问题。为了阐明新闻的真正含义,他还提出了两个“新闻”概念。一个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活动,不计传播的方式;另一个专指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思路实际上已经触及新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问题。遗憾的是,这样难得的思想观点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而是迅速被一些情绪化、功利化、教条化的认识所掩盖。此后虽然也有零星的文章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只是凤毛麟角,也没能引起重视。这使得我们今天重新来思考新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问题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理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下,而理论的突破往往起始于对其存在条件的重新思考。要探寻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它的历史源头——它所发生、存在、发展的广阔历史空间中;我们需要超越现实的诸多限制,将它还原到本来的状态中加以观察、分析和思考;我们必须剥离覆盖在其表面的种种修饰、限制和伪装,迫近它的核心。

一、“新闻”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的基础和前提,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理论的进展和方向。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因而也必然有一个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并起制约作用。简单地说。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建设的根基。逻辑起点飘移不定,理论大厦必然难以稳固;逻辑起点存在偏差,理论体系必然倾斜。

黑格尔给出逻辑起点三个方面的规定性:1,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2,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3,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那么“新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首先,“新闻”发生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或者说,它首先是实践中的产物,而不是抽象的观念中的产物。这是我们在研究新闻理论时必须首先清楚明了的基本认识。有两种“新闻”的概念,一种是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新闻现象,一种是我们理论观念中的“新闻”的概念。新闻现象的产生远远早于新闻观念的诞生,这是两者的逻辑次序。社会上为什么会发生“新闻”这一现象?很显然是出于人类的需要——包括生产、斗争、娱乐等等各种需要。既然产生于实践,我们就必须到实践(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寻找它的源头。而不是只在大脑中进行哲学式的思辨。

其次,从宏观的理论建构上看,“新闻”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我们既要从微观的(比如:一些具体的新闻)角度进行考察,更要从宏观的层面(比如: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层面)加以思考;我们既要分析“新闻”的个体,更要分析“新闻”的整体——古往今来一切被归人“新闻”范畴的那些社会现象。“新闻”不是某个时期、某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而是一切时期、一切时代共有的事物。它是源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因此,我们要从历史的长轴出发,从人类社会需要的横断面人手来确定“新闻”的方位。

第三,“新闻”是具有自我规定性的存在,“新闻”是那种可以成为“新闻”的东西。这种自我规定性是“新闻”成为“新闻”而不是其他(如信息、事实等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它脱离时代、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制约的重要保证。从存在状态上看,“新闻”是由形式(符号特征)和内容(信息所指)共同组成的完整构造。至于“新闻”在交流时所使用的传输工具媒介),那并不属于“新闻”自身规定性的范畴。换句话说,“新闻”和它赖以传播的工具不是彼此不可分离的。“它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黑格尔)。媒介不是新闻的本质特性。用埃默里的话说,“并不是报纸创造了新闻,而是新闻创造了报纸”。

总结起来说,“新闻”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信息交流现象。社会上先有“新闻”现象,然后才有“新闻”的概念。而“新闻”自身有着独特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把它和一般的信息、事实区分开来,同时也把它与传输工具——媒介割离开来。这就是“新闻”的逻辑起点。

二、“新闻”的历史起点

理论是对现象普遍特征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现象则存在于其发生、发展的广阔历史空间中。因此,要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深入到它所存在的历史长河中去,追溯到它的源头。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上把握对象的全貌,从而避免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造成差错或者谬误。可见,现象的取舍范围对于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历史起点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

所谓历史起点,简单地说,就是该事物何时开始出现的问题。历史起点的选择为研究该事物提供事实选择的范畴。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历史起点的选择并不纯粹或者简单的是一个时间划分的问题,它实际上也反映了研究者对对象在研究的基本逻辑取向上的抉择。或者更进一步说,逻辑起点的选择制约着历史起点的选择。

那么,新闻的历史起点在哪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一点:历史起点问题并不是对新闻的某种定性。这里所说的“起点”是纯粹从技术层面上的一种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新闻”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段,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段表现出结构性的变化。这样做的目的要为理论研究提供取材的方便,而不是为理论建构设立某种基调。

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多地从新闻起源的角度进行思考,由此产生了不少的说法。比如,有的从人的本能——好奇和知晓欲——出发来回答,代表人物有德国的groch、美国的约斯特、日本的衫村广太郎、中国的任白涛;有的从人的本能出发,提出新闻起源的“本能说”(或者“本性说”);也有从人的起源思考起,进而提出劳动起源说。

有两个因素导致关于新闻起源问题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争议颇多。一是关于新闻起源的探讨因为缺乏直接的一手证据而往往更多的是以逻辑推想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对于史前景象的描绘,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往往显得浪漫有余,力量不足。二是上述观点因为过多地和意识形态分歧纠缠在一起而难以避免受到争议的牵连。总的说来,很多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容易陷入观念先行的研究思路,这对研究的走向和结果会产生很多干扰,使得理论在深入研究之前就先被打上某种倾向的印记——尽管研究者可能并非有意为之。

本文认为,在理论建构之初就进行定性,这种做法的技术风险是很高的。一旦差错,它将会引领研究者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决定放弃这种做法,转而采取一种更为稳健的研究思路。我始终主张,我们应该给与理论研究应有的自由(当然也应该有度),这才是获得真知的正确做法。接近事物本质的办法绝对不是给它加上一层层外衣,相反。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简化它的外在包装,使它的真实面貌袒露出来。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研究策略上加以调整——我们不妨先跳出关于新闻起源问题的争论,抛除先验的倾向性。实际上,新闻起源问题并不是新闻的逻辑起点或历史起点的问錾,而是之后的问题。如果我们换用一种更为客观、中立方式来思考,也许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根据已有的材料,我们可以把“新闻”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三种状况:原始形态的新闻、日常状态的新闻和制度化,媒介化的新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视线集中在新闻现象本身而不是其他。我相信,这对于我们确定“新闻”的历史起点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谓原始状态的新闻。指的是在“新闻”概念或者“新闻”形成之前的新闻。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新闻的概念出现之前,新闻现象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判断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始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当中就参杂着“新闻”一类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对这一类现象也许不称之为“新闻”,或者甚至根本没有一个名称。在这个时期,新闻和其他信息交流活动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而社会的需求也没有发展到专门化的阶段。因此,究竟是新闻还是别的什么,对于那个时期的人类来说并不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新闻“包装”最少的时期,因此也是最接近本质的时期。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困难也最大,因为几乎无法进行直接的研究,只能进行间接地研究。

日常状态的新闻是区别于专门机构采制、传播的媒介新闻而一直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新闻交流现象。新闻的单独出现或者独立存在首先是人类传播的丰富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导致的。从一堆分不清眉目的信息当中辨认出一部分属于新闻,这反映了人类需求的细化,也反映了信息交流的进步。即便在大众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日常新闻仍然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下去,无疑是人类的需要使然。我们可以从大量文献材料中发现这一点,同时,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刻具备着体现这种日常新闻的机会。这是我们研究新闻本质以及其基本规律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我们不应加以忽视。

我把那种借由今天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传播进行交流的新闻称为“制度化新闻”。这是因为,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现象带有自身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操作制度下完成的作业。比如: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采制和传播;有相对稳定的传播(出版或播放)周期规律;有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撑(印刷、录制、播放等);等等。这和前两个阶段的新闻活动相比,至少显示出两点不同:一是专业,新闻已经成为一门职业,不再是早期那种相对随意的行为;二是高效——能够在瞬间将新闻传播给广大空间的广大人群。为此,现代大众传媒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媒介甚至超越新闻本身而被格外重视的原因之一。

这样,如何选择“新闻”的历史起点就变成选择何种状态的“新闻”的问题。换言之,在建构新闻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你所说的“新闻”究竟是哪一种“新闻”。

上一篇抗肿瘤中药

下一篇色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