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贸易范例6篇

边境贸易

边境贸易范文1

 

世界贸易组织对于边境贸易的定义是“两国边境地区居民和企业在距边境线15公里以内地带从事的贸易活动,其目的是便利边境线两边的人民互通有无。”我国对边境贸易的界定是“相邻国家在两国接壤地区(一般离边境两侧各15千米地带),由边境贸易商、边境贸易机构或边民所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

 

一、中俄边贸贸易特点

 

中俄边境贸易在中俄两国经济关系持续发展并渐趋国际化的前提之下,经历了从不规范到初步规范、不稳定到基本稳定、徘徊不前到加快发展的过程,并且加快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对其目前总体状况,有以下特点:

 

(一)贸易主体

 

中国对俄边境贸易主体进一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对俄贸易的生力军。中国边境地区对俄贸易企业的经营实力正在增强,对俄贸易逐渐转变先前依靠群体优势!积少成多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形成了以一批骨干企业为支点的集约式专业化发展模式。

 

(二)贸易方式

 

2000年以来,随着两国金融领域合作,特别是银行间合作的加强,正在为边境贸易提供了国际标准的贸易操作和结算方式,也为现汇贸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到2003年,易货贸易基本退出边境贸易,逐步让位于现汇贸易!补偿贸易和转口贸易,体现了边境贸易逐步国际化和边贸企业经营手段逐步规范化的过程。现汇贸易的发展也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的边界口岸绥芬河、东宁、黑河等地也不再仅仅是最初以货易货的交易通道,加工贸易正在取代原始的贸易方式成为时下新的发展趋势。绥芬河市和毗邻的东宁县是我国与俄罗斯的两大互市贸易区,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都建在互市贸易区内,产品在口岸经过自由贸易,可通过俄方的互市贸易区直销俄罗斯腹地。

 

(三)贸易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上升。中国对俄边贸出口主要为粮食、果菜、服装和日用百货以及家电和电机等产品,出口商品质量逐步改善;进口中仍以化肥、钢材、木材和石油等传统商品为主。同时,随着国内对能源需求的旺盛以及房地产行业的高涨,加之2004年俄罗斯放开了对中国出口废钢的限制,进口商品中原油、钢材、化肥的比重不断增加,2004年,中国对俄最大的陆路口岸一一满洲里口岸(包括公路和铁路),进口货物构成中木材、原油和钢材进口也位居前三位。

 

此外,在合作领域方面。随着边境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断扩大和升级,中俄边境贸易逐步由普通贸易向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转变,并在投资!科技及能源领域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一定的进展。

 

二、中俄边境贸易发展障碍

 

中俄贸易发展迅速,边境贸易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仍然有一些因素阻碍着中俄边境贸易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边境贸易发展规模小,出口结构不合理

 

中俄双边境贸易易规模直接决定了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状况,受制于中俄双方经济发展阶段和主要进出口商品种类,这直接导致了中俄边境贸易规模偏低。一方面,这是由边境贸易自身特定决定的,边境贸易主要在边界口岸双方进行,以交换日常用品为主,这导致双方交易规模较小。但更重要的是中俄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导致了可交易商品类型受到限制,贸易基础发展受到影响。反映到现实情况中就是双方贸易商品中,中国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而俄方出口商品中以资源型商品为主。虽然近年来中方对俄出口中机电商品比重逐渐升高,但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依然较为缓慢。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产品一直以资源型商品为主,出口商品升级更加任重道远,资源诅咒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从长远看,这不利于中俄继续深化边境贸易往来,会使中俄边境贸易陷入增长瓶颈。

 

(二)基础设施的发展缓慢,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中俄边境贸易规模提升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运力不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俄方铁路货运换装能力和货物通过能力建设更加滞后。满洲里公铁货运能力最强,对俄边境贸易量也最大,有效地保证了中俄边境贸易开展。黑河是唯一的公水两路边境口岸,但以水路运输为主,冬季可以开展冰上运输,封冻期实际70天左右,这直接影响了运能,限制了黑河开展对俄边境贸易,这也导致了黑河对俄贸易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输能力和方式先天不足无疑是制约黑河对俄贸易的最大瓶颈。在绥芬河乃至整个对俄陆地边境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加工基地,边境地区企业在对俄边境贸易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很多对俄边贸企业仅仅充当一种中介和过货的作用。边境地区在发展对俄贸易中没有充分发挥地缘等优势,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基地,也没有充分利用对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边境战略产业经济带,使得自主发展能力有限,严重制约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三)俄方贸易政策壁垒

 

与我国接壤的主要是俄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包括阿尔泰、赤塔州、滨海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等6个联邦主体,这些州区在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方面并不一致,如前几年曾规定从我国进入俄的旅游者携带的包裹不得超过50公斤,但在执行时,各地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地区将货物严格控制在50公斤以内,有些地区则根据携带者是不是俄罗斯人进行区分,俄罗斯人有时可以携带80公斤以上的货物。另外,俄罗斯的经贸政策非常不透明,中方企业只能从贸易实践中了解到某一类商品的税收、管理政策,对其他商品则无法知道。俄罗斯政策多变,一旦政策改变,企业往往措手不及,给正常的经贸活动带来困难。

 

(四)边境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中国边境贸易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业务发展受资金规模限制。而规模较小、信誉等

 

级偏低的边境贸易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取贷款。当前,各个商业银行对边境城市分支行的授信资金额度都很低。正因为如此,很多边境贸易企业和银行本可达成的贷款协议,往往受到资金额度的限制而无法实现。此外,边境贸易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根源于其经营方式本身。事实上,近年来边境贸易的发展使边境城市积累了相当多的居民储蓄,但是由于边境贸易企业在银行贷款难,大部分储蓄便通过省级分行转移至其他行业和其他地区。只有打通银行与边境贸易企业之间的贷款渠道,解决这种储蓄和融资的不对称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边境贸易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

 

(五)边境贸易结算方式不便捷

 

目前,中国边境贸易主要以现钞和转汇两种方式进行结算。现钞结算风险较高,且不利

 

于加强中国对外汇的管理。而转汇结算由于必须通过第三国银行,又面临时差等不便捷因

 

素的影响,直接导致结算速度慢、结算费用高等阻碍边境贸易企业发展的问题。在解决边

 

境贸易货币结算问题上,中俄双方的态度一直十分积极。俄滨海边疆区政府文件中提出解决边境贸易货币结算难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建立区域性的俄中联合银行。但是,由于中俄两国银行体系差异较大,当前并不具备建立联合银行的条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边境贸易通过第三国货币结算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中俄双方都积极推进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并且本币结算已经由贸易领域逐步向旅游领域扩展。但是,以本币结算的边境贸易发展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

 

三、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潜力

 

尽管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这并不能妨碍中俄边境贸易合作和深化的继续,给两国来的的互惠互利。中俄边境贸易的前景是广阔的,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本文主要从经济方面来说明:

 

(一)中俄经济的互补性

 

中俄经济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一般产品的互补性。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占了两国贸易额的50%80%,中方出口日用消费品、轻纺工业产品、食品、水果、小型拖拉机、工具、电瓶等,在这一方面,中方的生产水平今后仍将领先于俄;俄方出口推土机、挖掘机、采煤设备、仪器、轻型轿车等优势产品,而这在我北疆也有广阔的市场;二是原材料产品的互补性。我北疆盛产大豆、玉米、稀有金属等,而俄有大量的化肥、木材、钢材、铝等。双方可以互换有无,两国都在建立开放的市场竞争体系,因而都必须融入国际大分工的洪流,在产品结构,生产技术上都可以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域辽阔,农田广袤肥袄,粮食产量却远低于中国,而且粮食经常歉收,食品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蔬菜水果价高质差。我北疆居民有冻土种植的丰富经验,完全可以象韩国人那样就近租赁土地,然后从中国国内请来技术人员、雇佣当地或中方农民种植粮食作物或水果蔬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初和最一般的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但它有许多前提条件:成熟的市场体制、密切的经贸关系、相近的文化传统、便利的交通运输等。而东北亚显然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故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另一方面,正由于该地区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使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对利益较多,前景颇为壮观。因此,六国尤其是中俄两国正致力于扩大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中俄两国特别是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历史联系悠久,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十多年的贸易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实践证明,中俄合作的一些举措己构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俄边贸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为区域合作提供了现成的借鉴。可以认为中俄边贸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骨干、桥梁和纽带。

 

四、中俄边境贸易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加强立法,解决中俄边境贸易争端

 

国家应当完善立法立法不完善,法制不统一,是当前困扰边境贸易争端解决的一大障碍。我国有着广阔的边界,与众多的国家相互毗邻,妥善解决好双边贸易的争端,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往来和交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俄两国的边境线最长,与俄罗斯联邦许多共和国都接壤,中俄两国的边境贸易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完善中俄两国边境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国家应明确中俄边境口岸法院对边境贸易纠纷的司法管辖权,对什么是边境贸易纠纷以及边境贸易纠纷案件的范围加以界定,而且应将“边境贸易”,定义为是指在中国边境城镇中,依法注册登记并享有外贸经营权的主体同对方边境城镇之间同样的主体之间的贸易,以及两国边民之间的互市贸易。以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诉讼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解决此类案件的争端。

 

(二)加大边境贸易的政策扶持

 

加大边境贸易的扶持应该从如下方面做起,其一,在税收政策上,要减轻边境贸易企业税收负担,将减税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严厉打击非法偷漏税行为,鼓励合法使用税收规则。其二,在产业政策上,要配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出台相应产业升级配套政策,鼓励边境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质量。其三,在科技政策上,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工作,继续加大对农畜牧业科学技术、抗冻耐寒应用技术、生物技术等符合当地切实需要的重点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其四,在外贸政策上,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边境贸易,同时要做好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打消俄方部分群众对中俄边境贸易的消极看法,争取俄方同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东北亚经济合作大局。

 

(三)加强边境贸易的金融管理

 

在金融管理方面,简化贷款手续,适度增加信贷投入,支持边贸发展;对业绩好、信誉好的企业降低开证保证金比例、提高预付货款额度;允许贸易的外汇收入汇入国内账号后再解汇,解决第三国结算的不便及携汇入境的风险;并采用更灵活的核销方式;另外加强与俄方沟通,争取使用美元、人民币、卢布直接通汇,解决结算障碍。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投资力度,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在边境贸易配额分配上,考虑到通过边境贸易进口的多数是能源、矿产、木材,非常有助于弥补我国自然资源的不足,在配额分配上应给予边境贸易企业一定的优惠。目前,中央切块、地方分配的方式无法做到对边境贸易企业的倾斜,可以考虑由边境贸易企业直接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领配额,主管部门在发放进口许可证时对边境贸易企业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在加大对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可以考虑设立边境贸易发展基金,帮助其开拓俄罗斯市场。

 

(四)推进互市贸易区建设

 

以推进互市贸易区建设为切入点和启动点,进一步扩大边境贸易规模,目前,北美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进行边境贸易的最高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它们在初始阶段也经历了互市贸易区、经济合作区等发展阶段。其成功经验表明,这是一种发展边境贸易行之有效的方式。建议选择边境贸易规模大,发展基础好,口岸设施健全、地缘和交通条件优越、资源富集的地区辟建自由贸易区。实现“境内关外”自由贸易的发展模式:由邻国进入自由贸易区的商品不征交关税,也不办海关手续;除国家规定的商品外,均可进入自由贸易区;进区商品可以按工业和商业处理后,重新出口,海关不予监控;进区商品运进国内则需报关,缴纳进口关税和办理其它相关手续;区内各种货币可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贸易区要有相当的面积,可以一次规划,分阶段执行。

边境贸易范文2

关键词:口岸;边境口岸贸易;口岸贸易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45-02

一、边境口岸贸易的基本概念

1.口岸的概念。口岸是指由国家指定对外经贸、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往来,并供往来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边)境的港口。简单地讲,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根据管理权限,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两种。一类口岸:指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2.边境贸易的含义。边境贸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境贸易是指相邻国家为满足边民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在规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数量范围内,在其边境贸易地区进行的具有减免关税优惠的商品交换活动。广义的边境贸易不仅包括边民互市、边境民间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上三种商品交易形式,还包括边境地方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技术交流和劳务合作等高级的贸易形式。

3.边境口岸贸易的概念。边境口岸贸易是指通过边境上设有的过境关卡进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边境口岸贸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边境口岸建设、边境口岸贸易政策、边境口岸贸易情况。边境口岸建设主要包括:口岸级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及电子口岸建设等;边境口岸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边境口岸贸易管理形式、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关税问题、边境口岸贸易管理问题等;衡量边境口岸贸易发展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情况、边境口岸贸易货运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情况等。

二、传统边境口岸贸易理论

边境口岸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范畴,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边境口岸贸易的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是最重要边境口岸贸易理论之一,它是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本命题是,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地缘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2]也叫作“区域经济理论”,它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对经济贸易活动进行分类。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经济发展内部要素和外部影响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各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行为。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边境口岸贸易的实质就是利用边境地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在边境经济圈内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因此地缘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对边境口岸贸易的解释。

三、边境口岸贸易绩效分析理论

1.需求分析。需求―供给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市场中,有两种压力在起作用:一种是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购买意愿;另一种是取决于能从市场中可望得到价格的销售者或生产者愿意拿到市场上出售或生产的产品数量。需求―供给分析,首先把这两种压力分开轮流分析,然后汇合在一起,确定出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环境经济中,常见的需求―供给分析有环境质量物品的需求―供给分析以及存在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业或企业的产品数量确定。前者需要在假想的环境质量公共物品“市场”中采用支付意愿法或销售意愿法来确定其需求,而后者则要求行业或企业实现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以取得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边境口岸贸易供给主要是指可供商品进出口的边境口岸量、口岸分布情况、口岸基础设施等;边境口岸贸易需求主要是指需要通过边境口岸进出口的商品量、商品结构、出入境人员、出入境交通工具等。

2.效益与成本分析。一是边境口岸贸易成本。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与分工产生了市场交易,社会生产的国际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以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自由度可以用交易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来衡量。交易成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定义。狭义的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交易成本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信息的搜寻、、讨价还价、谈判、签约、监督、合约执行和违约带来的一切成本。广义的交易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企业内的管理成本和企业外的交易成本。根据成本交易经济学原理,边境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市场交易成本、经常成本及政治交易成本等。边境口岸贸易的成本包括: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中企业成本有货物运输成本、运费、保险,社会成本主要是指由于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商品交易等给我国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值。二是边境口岸贸易收益。在经济学中有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 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据此,本文将边境口岸贸易的收益分为:出口收益、进口收益和社会收益。其中出口收益是指我国通过边境口岸出口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外汇收入,进口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进口所获得的商品和劳务,社会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等方面的效益。

3.风险分析。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边境口岸贸易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货币风险、运输风险、金融风险及文化风险等。

参考文献:

边境贸易范文3

1.1具体方式如下:(1)加强口岸地区货币兑换点建设。健全口岸区金融服务网点,满足口岸客商的兑换、提现、汇兑及使用银行卡等金融服务需求,为双方边贸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2)与蒙古国尽快建立账户行关系,加强两国间的金融合作。(3)提高海关正常携钞出境限额。

1.2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推动境外合作,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积极引导各出口企业在对岸城市建立出口批发市场,搞跨国直销。此举是适应缺乏支付能力的蒙古企业而产生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使企业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便于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边境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了促进边贸的发展,国家大气候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可以吸引国内外客商发展边贸。同时还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动服务承诺制度的实施和开展,进一步促进边境经济贸易的发展。

1.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通关提供便利化条件策克口岸近年来先后建成了以联检大楼为主的口岸监管区,各联检部门科技大楼、业务楼、策克口岸管委会楼、边防派出所楼和国际客运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并且实施完成了以口岸给排水、贸易区市政道路、通讯光缆和国内外运煤专线为主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援建了蒙古国西伯库伦口岸边检所、技术监督局、联检部门供暖、供水工程等蒙方基建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为策克口岸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还应持续加强口岸通道扩建、公共监管区建设、铁路、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为通关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2.结语

中蒙策克--西伯库伦口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是双方经济互补性将长期延续。蒙方资源丰富,劳动力不足,与内蒙古自治区及陕、甘、宁、青四省区恰好形成互补态势。这种态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是扩大口岸开放的重要动力。二是中蒙经贸将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性开放口岸,将使中蒙经贸合作与国际接轨成为可能,有利于中蒙经贸合作的提升。

实践证明,发展边境贸易是兴边富民的有效途径,成为地方经济重要的财源。同时,边境贸易也繁荣了额济纳旗的经济并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进一步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吸引发达地区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以集约、规范的模式将双方的互补优势转化为现实利益,促进区域加工业发展,拉动运输、通信、宾馆、餐饮、娱乐各业增长,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

边境贸易范文4

一、中俄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基础

首先,中俄边境贸易由来已久,虽然历经波折,但总在发展。中俄两国的经济联系(首先是贸易关系)始于明末清初,边疆地区民间贸易的往来迄今也有三个半世纪之久,350多年的中俄贸易往来中,既有“友好和睦相处的岁月,也有不快的阴霾时期,更有腥风血雨的场面”,而翻开新中国成立至今52年的中俄(苏)经贸关系史,有学者指出,这一段曲折、复杂的历史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90年代的中俄贸易关系尤为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俄经济转型,两国政治关系超前经贸关系发展,俄罗斯金融危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从统计数字上看,边境贸易变化的趋势与中俄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趋势大体相同。以1993年当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占全国对俄边境贸易“半壁江山”的黑龙江省为例,从1992年起,黑龙江省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俄贸易。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7.3801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04.78%。1993年,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又创新高,达到18.9344亿美元,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进入1994年,形势急转直下,对俄进出口总额跌至5.0964亿美元,比1993年下降57.71%。到1995年,对俄进出口总额已跌至7.0265亿美元。1996、1997两年,进出口总额一直在8亿美元左右徘徊。到了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的1998年,进出口总额进一步下滑,跌到了6.6971亿美元。直至1999年下半年,随着俄罗斯经济危机的缓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才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当年进出口完成6.84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64%。进入2000年以后,增长势头不减。2001年,进出口总额达17.9890亿美元。

其次,中俄边境贸易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许多新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并未受此影响,边境贸易大体上经历了探索阶段、起伏阶段、规范发展等几个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和市场经济洗礼,逐渐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懂业务、熟市场、善经营的边境贸易主体――专门从事边境贸易的个体户及企业,边境贸易也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贸易、金融、运输、仓储、信息、报关服务和劳务输出综合发展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体系,构建起了以现汇贸易为主,易货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旅游贸易、转口贸易、工程承包、技术贸易、互市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对外贸易格局。

第三,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原理的内在要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资源禀赋原理告诉我们,各国只要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好处和动态利益。中俄有43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是其他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俄罗斯是个国土面积巨大,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大国,两国的经济结构相似,贸易结构以商品贸易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中俄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不尽相同的特殊性。因此,从实际出发,加快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双边毗邻地区经济利益的共同性和贸易的互补性,促进两国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符合国际贸易一般原理的要求,也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迅猛,贸易方式不断创新,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俄罗斯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加入世贸组织,从而,按国际贸易规则办事,改进和完善边境贸易并不断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

二、当前中俄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对边境贸易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一。中俄两国边境贸易拥有地理上的优势,其地位和作用在中俄贸易乃至经贸关系发展中十分重要。但必须看到,由于历史、文化、经济背景不同,目前中俄双方对边境贸易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如将边境贸易与一般贸易中的“国贸”、“大贸”区别对待,把边境贸易与中俄民间贸易等同起来,俄方更有人认为中方销售假冒伪劣,钱被中国人赚了,俄方吃亏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解无疑会阻碍边境贸易的创新与发展。

2、对边境贸易方式的客观估价和准确定位模糊不清。多年来,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边境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许多适合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贸易方式,甚至有些贸易方式在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目前双方对边境贸易方式的分类模糊不清,对中俄民间贸易的定位不明,其深刻的认识背景是认为边境贸易不正规,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很难将边境贸易尤其是边境贸易中某些富有生命力的贸易方式纳入合法化轨道并予以扶持,这对边境贸易的创新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政策问题

1、边境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效性问题。贸易政策是开展贸易活动的基本原则。中俄经贸关系正常化以来,中俄贸易政策的调整逐步与两国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贸易政策体系,对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和贸易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两国制定的边境贸易政策对开展边境贸易活动影响很大,能否使出台的边境贸易政策保持连续性并发挥其真正效能尤为重要。从中俄贸易政策的特点上看,如果说俄罗斯贸易政策变动频繁,无疑为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大打折扣,并对保持边境贸易的稳定产生消极作用;那么中方制定的边境贸易政策相对两国边境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又显得有些滞后和间断性,因此,也很难产生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效果,从而导致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制度缺陷。

2、边境贸易政策灵活性和针对性问题。虽然中俄贸易政策形成一定的体系,但国家制定边境贸易政策时“大而全”却不能同时“简而精”,导致灵活性不足政策性有余,使边境贸易主体进行边境贸易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的约束或限制。如为了解决“边贸无边”的状况,国家对边境小额贸易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却疏忽了民贸中的大额交易,又导致边贸主体化整为零,各自为政,操作有边无界、秩序散乱的局面。

(三)操作问题

1、操作的现实性和可能性问题。90年代中俄边境贸易总体上看,双边贸易额波动较大,没有实现两国领导人提出的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贸易额的目标(2000年的贸易额为80亿美元),但实际上如果再加上边境贸易中忽略统计及没有或无法统计的部分,边境贸易对中俄贸易的拉动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目前一些学者包括政府领导人提出中俄两国应大力加强资源合作,依靠大贸、大企业拉动中俄贸易。从长远来看这些思路是正确的,但就俄罗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其可操作性难度较大,原因主要是俄罗斯私有化较为彻底,企业对外贸易自由化,而我国拥有雄厚实力和资源的多为国有企业,短期内很难与俄企业实行对接,因此,加快边境贸易的创新和发展,发挥边贸的生力军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2、操作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为推动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政府和地方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法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至少我们从中俄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边境口岸的日新月异中可窥见一斑:黑龙江省的黑河市、绥汾河市由边陲小镇变成现代化的边境城市,那里商贾云集,客流攒动,边境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边境贸易向着纵深推进,一些制约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突出。譬如银行的外汇结算制度问题、贸易纠纷的仲裁机制问题、边境口岸的硬件建设问题、投资合作项目的运做效率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有政治、经济的因素,另一方面还与两国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关,我们认为缺乏创新观念和效率观念是重要的因素,其后果是很难实现预期的效益。所以,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中俄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贸易便利化

据2002年11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采取提供贸易便利方面的措施包括改善港口、监管制度、标准和电子商务将会使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增加2800亿美元。就中俄边境贸易而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贸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增长。当前,中俄边境贸易要想再上一个台阶,除了应解决制约贸易发展的三大瓶颈因素即银行结算机制、商务纠纷仲裁、信用保险制度之外,还需解决另外三大瓶颈因素即交通设施、商品包装、联检设备。前三个措施主要是创造贸易便利的软环境,后三个措施主要是解决贸易便利的硬环境,从而提高贸易规模和水平,最终实现边境贸易创新与发展的目标。

(二)方式多样化

中俄边境贸易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从简单的易货贸易向包括现汇贸易、期货贸易等现代商品贸易方式和劳务贸易、技术贸易、旅游贸易等非商品贸易方式的全面贸易、经济、技术合作演进,形成了多样化的贸易格局,这种由最初单一的易货贸易方式到多样化的贸易方式并存的事实本身说明中俄边境贸易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当前应继续倡导和支持易货贸易和现汇贸易两手兼做,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并举,边境贸易与区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共融,使边境贸易的创新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行为规范化

鉴于目前正处于中俄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俄罗斯市场经济很不规范及中国对俄罗斯贸易逆差较大的新形势,特别是面对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转折,两国应适时调整边境贸易政策,按照国际标准,形成规范化的边境地区外贸政策体系,这是中俄两国适应世界贸易运行规则的体现,也是国家调控市场经济规范运行的必要手段。而且,从中俄经贸关系在新世纪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战略角度出发,能否实现制度上的创新是我国对俄边境贸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制定《边境贸易法》,为边境贸易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微观上考虑,应及时修改和完善1996年国务院下发的2号文件中关于边境贸易的管理和政策规定,给边境贸易主体提供更有效、便利的政策工具,引导、支持他们积极规范地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推动中俄边境贸易的长足发展。

(四)观念现代化

边境贸易范文5

一、进出口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和资源性商品为主

中俄边境贸易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贸易商品内容却没有发生显着变化,目前中俄边境贸易依然以低附加值劳动产品和资源性商品为主。以绥芬河为例(其他城市没有公布相关数据),2007年以来对外主要出口商品是服装、农副产品、机电产品、旅行用品及箱包、蔬菜、鞋类等等,其中服装一直以来都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2010年之前机电产品一直是第二大出口商品,2011年农副产品成为第二大出口商品。绥芬河进口商品中,2007年和2008年原木和原油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大进口商品,2009年原油取代原木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

二、中俄边境贸易面临的问题

(一)中俄边境贸易规模偏低,依然以低附加值或资源型商品为主

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金额高达1.8986万亿美元,其中对俄进出口金额为389亿美元。俄罗斯是我国第九大出口目的地,但对其出口规模仅为中国对美出口的1/10。而以进口规模计,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规模甚至低于巴西,巴西是中国第十大进口来源地。中俄双边境贸易易规模直接决定了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状况,受制于中俄双方经济发展阶段和主要进出口商品种类,这直接导致了中俄边境贸易规模偏低。一方面,这是由边境贸易自身特定决定的,边境贸易主要在边界口岸双方进行,以交换日常用品为主,这导致双方交易规模较小。但更重要的是中俄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导致了可交易商品类型受到限制,贸易基础发展受到影响。反映到现实情况中就是双方贸易商品中,中国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而俄方出口商品中以资源型商品为主。虽然近年来中方对俄出口中机电商品比重逐渐升高,但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依然较为缓慢。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产品一直以资源型商品为主,出口商品升级更加任重道远,资源诅咒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从长远看,这不利于中俄继续深化边境贸易往来,会使中俄边境贸易陷入增长瓶颈。

(二)交通运力不足已成为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瓶颈

中俄边境贸易规模提升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运力不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俄方铁路货运换装能力和货物通过能力建设更加滞后。绥芬河、满洲里和黑河三地中,满洲里公铁货运能力最强,对俄边境贸易量也最大。满洲里口岸现有铁路线31条,其中宽轨14条,准轨17条,日均站存能力为1000余辆,有效地保证了中俄边境贸易开展。相比之下,绥芬河公铁路建设较为滞后,目前仅有一条铁路和两条公路与俄罗斯相通,经过绥芬河至俄罗斯的铁路通过能力明显弱于绥芬河铁路换装能力,铁路通道已接近饱和状态。黑河是唯一的公水两路边境口岸,但以水路运输为主,冬季可以开展冰上运输,封冻期(次年1月至3月)有效时间95天,实际70天左右,这直接影响了运能,限制了黑河开展对俄边境贸易,这也导致了黑河对俄贸易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输能力和方式先天不足无疑是制约黑河对俄贸易的最大瓶颈。

(三)俄方部分政治势力成为干扰中俄边境贸易的重要因素

除了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外,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到目前为止依然存在着相当力量的排华势力,其中就包括对中国商人及中国商品的歧视。一方面,部分原因归结于部分不法商贩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加剧了俄罗斯居民对中国商品的不信任感;另外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至今仍存在相当的对华不信任感,兜售排华情绪依然很有市场。当地警方不仅没有能够有效打击当地极端排外势力,有时甚至与当地黑恶势力沆瀣一气,披着合法外衣对中国商人进行大肆欺掠。造成这种现象有着深远的社会原因,表面现象是当地部分居民对中国商品和中方人员存在根深蒂固的成见,但深层原因是当地居民担心商机和就业被中国人抢走,同时也对中俄贸易结构存在意见,认为俄罗斯已经沦为中国的原材料基地和大宗商品供应基地而心生不满。归根结底,其根本原因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不仅与俄罗斯中央地区差距甚大,即使是与中国东北地区也有不小差距,这进一步加深了当地部分官员和居民的不平衡心理,加深了对于中国商品大量涌入的担忧。

(四)税收政策不到位不利于扩大双边贸易往来

为了鼓励边境贸易企业发展,国家1996年出台了对以边境贸易方式进口的货物给予减半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但因海关出具的完税凭证也系按减半金额开出,考虑到增值税特性,减半征收的税款在增值税的抵扣环节又被重新征,这对边境贸易企业生产并不产生实际意义。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明文取消了“双倍抵扣”措施,边境贸易企业税负明显加重。为了使双倍抵扣政策退出后继续支持边境贸易企业发展,财政部出台了以转移支付办法取代减半征收政策,但该政策实施以来,手续复杂、审批困难成为边境贸易企业新障碍。在税收政策上,俄方态度已经成为中俄边境贸易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2006年俄罗斯出台新措施,俄罗斯本国居民入境免税商品数量由50公斤下调到35公斤,2008年俄罗斯继续又对通过铁路口岸入境游客携带的商业性包裹实施退运,只对本国居民免税放行一定量的 自用物品。反观中国,则将每人每天免税入境生活用品限制提升到8000元人民币。相较之下,两国对待边境贸易的态度差异已然十分明朗。

三、推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加快推进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是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降低贸易成本、减少贸易波动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一直没有进展。这主要是在中俄边境贸易中事实上形成了俄方出口是卖方市场,但中方出口是买方市场,俄罗斯卢布疲软,但人民币坚挺,即俄方硬产品软货币,中方软产品硬货币这样一种矛盾局面。双方各有优势,都不愿意在结算币种问题上轻易妥协。加之卢布和人民币都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折算必须通过美元进行,又无形中加深了推进本币结算的难度。总体而言,由于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使用人民币结算应是将来的趋势所向。

(二)加大边境贸易政策扶持力度

其一,在税收政策上,要减轻边境贸易企业税收负担,将减税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严厉打击非法偷漏税行为,鼓励合法使用税收规则。其二,在产业政策上,要配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出台相应产业升级配套政策,鼓励边境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质量,。其三,在科技政策上,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工作,继续加大对农畜牧业科学技术、抗冻耐寒应用技术、生物技术等符合当地切实需要的重点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其四,在外贸政策上,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边境贸易,同时要做好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打消俄方部分群众对中俄边境贸易的消极看法,争取俄方同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东北亚经济合作大局。

(三)提升中俄边境贸易结构水平

中俄双方边境贸易结构低下是当前中俄边境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中俄边境贸易中的重大不稳定因素,然而提升中俄边境贸易结构水平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双方付出共同努力。从中方来说,应该积极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和工艺,打造品牌知名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将出口产品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机电、电子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这需要边境省份(如黑龙江和内蒙古等),一方面加强自身企业实力,另一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本地劳动力和土地供给优势,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特别是涉俄企业向该地区转移。对俄罗斯而言,提升贸易结构任务更为艰巨,俄罗斯一方面应当突出当地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加工程度。俄罗斯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大力开发传统优势产业,强调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革新和改良,以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中俄双方均需要看到,当前中俄边境贸易的条件、结构和当地居民需求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俄罗斯轻工业品短缺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因此,沿袭过去边境贸易的老路势必会使得边境贸易走入死胡同,双方都应该以更大决心,积极应对新时代、新条件的挑战,革故鼎新,发挥双方比较优势,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升级,争取使双方边境贸易再上一个新台阶。

边境贸易范文6

[关键词]中越关系;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谭舒尹,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本科学生,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041―03

一、中越边境贸易的现状

(一)越南的贸易现状。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积极发展与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作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非常重视吸引外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贸易伙伴不断增多,贸易范围迅速扩大。1988年以前,越南的进出口对象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1988年中越关系逐步改善以来,以边贸为先导的中越贸易也开始活跃。越南对发展与中国的边贸较为重视,1988年,越南把农产品和消费品的边贸出口列为优先发展的项目。1989年越南政府先后出台了调整汇率、越盾贬值、控制进出口补贴、下放外贸权、放松外汇管制等措施来发展与中国的边贸。1991年中越两国成立了“经贸合作委员会”,签订了贸易、经济、航空、海运、铁路、文化、公安、海关、科技、避免双重征税、保证商品质量和相互认证、汽车运输等20多项合作协议。同年,越南颁布了《关于转口贸易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贸易货品出口税率表的细节规定》。1992年又颁布了《越南进出口税法》。越南还积极进行口岸建设,1991年11月,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处理两国边境贸易的临时协定》,中越边境各开辟了9对出入境口岸。1998年以来,中越两国政府加强了对边贸口岸的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许多边境贸易优惠政策相继出台。2001年6月,越南政府调整对华贸易政策:(1)降低边贸关税及费用,鼓励本国发达地区的商人到北部边境口岸开办公司。(2)适当放宽经贸进出口物资政策,允许经商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贸易往来。(3)鼓励越商将其工业产品、百货类产品在中越边境口岸大量自由销售,地方政府不得乱收税、费,任何部门不得干预和限制。(4)在边境办理有关出入境手续后,中方经商人员和边民就可到越南境内进行贸易活动。(5)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此带动边贸的发展。(6)加强越南公司、企业与中方大公司、企业的经贸合作,中国的汽车、摩托车、电器、布匹、针织产品和烟叶等商品可通过双方洽谈后批量进口到越南,再进行转口贸易。

目前,越南已成为国外资本较为理想的投资东道国。

(二)中国的贸易现状。我国作为越南的邻国,在发展中越边境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中国与越南毗邻,两国边界线长达1430公里,在越南同中国广西陆地边界线上,居住着广西籍华侨70多万人,广西境内有从越南归来的华侨约27万人,还有不少长期居住在广西的越侨。这些侨民和归侨是密切双方联系的主要纽带,也是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主要条件与因素。

2.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A、原料、燃料类;B、农产品类;C、水产品类;D、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A、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B、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C、原料、燃料;D、粮食、食品、水果类;E、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3.贸易总量增长快速。近10年来,中越两国贸易额增长了100多倍,中国已成为越南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三)中越双方贸易存在的问题。1.越南方面税率不稳定。从2004年起,越方计税基价和税率经常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不利于企业制定远期贸易计划,影响了我国的边贸出口。

2.我国现行的边贸政策相对滞后。一是国家对边境贸易优惠政策逐渐弱化,由于取消多种进出口商品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原产于越南的水果类停止执行边境贸易减半征税的优惠政策,加上对粮食进口、焦炭出口配额减少,限制趋严,这对边贸发展便形成一定的冲击;二是对进口越南资源性产品没有优惠政策支持;三是对互市点贸易的品种、数量、货值限制过严;四是没有可操作的边境地区加工贸易政策;五是办理人员出入境手续程序过于烦琐。此外,边贸出口实行外汇核销管制,不仅加大了边境小公司出口的成本,而且增大了企业的风险,这种做法不符合中越边贸的实际。

3.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些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通关能力弱;一些口岸没有国门、验货场、储货仓,口岸功能无法发挥应有的整体效用,远远跟不上口岸物流快速增长的需求;一些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交通状况落后,有35%的互市市场没有同越南公路接通,有60%的边贸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货车通行困难,成为制约口岸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

4.边贸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外贸易后劲乏力。由于目前边境城市地方财政都比较困难,无力在短时间内改变边境地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从而影响边境地区加工业的发展,影响外来企业在边境地区投资办厂。没有加工业带动,单一贸易经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效益也不高,对外贸易后劲不足。

5.外贸企业规模小,实力欠佳。目前中国边境口岸的外贸企业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不强,人才缺乏,竞争力不强,自主经营及抗风险能力弱,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差。

6.边境口岸管理体制不合理。由于经济利益部门化和地区化弊端的存在,边境城市在物流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协调能力较差。中越跨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也就成了边境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发展中越边境贸易的措施及途径

(一)完善边贸政策法规。借鉴我国沿海地区的成功做法,笔者认为,我国沿边地区的法制建设的重点是制定一部完备的《边境地区经济法》。要在中越边境贸易的实践中逐步完善法律框架,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给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创造最大程度的便利。

(二)加强边贸基础设施建设。边界公路、口岸海关以及机场等大型基础项目的建设要给予保证,同时,水、电以及通讯设施也不能忽视。双方要改造和升级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口岸区,要与运输、仓储、兑换货币,尤其是旅游等服务发展相配合,甚至将互市口岸建成自由贸易区,配合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打造中国一东南亚最大、最重

要、最便利的口岸。

(三)改善边境口岸管理体制。建议将中一越口岸建成装备现代化、服务态度文明的友好口岸。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服务,形成更多的专业市场。要简化边民和贸易人员的入境手续,放宽出入边境管理区的限制,改善边境管理方式,提高边境管理水平。要理顺企业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外贸企业提供便利,加快中越边贸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的经济、贸易、旅游多方面合作。要围绕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经济、贸易、旅游合作平台的轴心,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中越关系友好发展的活动。比如通过国庆节、春节、庙会、边境旅游节和贸易展销会等机会,邀请越方来访,使中越友谊能够充分体现在双方人民生产生活的交往之中,从而促进双方经济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中方应积极为越方培训汉语人才,越方也应积极为中方培训越语人才,要充分利用大批精通两国语言的人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了解越深越透,双方合作的成功率就越高,合作的领域就越宽广。

三、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景

(一)交通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实现海陆联运便利化。海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和越南首都河内最主要的出海大通道。昆明――河内――海防铁路线是云南通过海上运输进行外贸的重要路线,遗憾的是海防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海防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其吞吐能力的增加必将使其充分发挥越北出海门户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密切与我国各港口业务联系,扩大外贸业务量有着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扩大铁路运力。目前中国与越南的交通仍以铁路和公路为主,但原有的铁路和公路难以满足外贸事业发展的需要。可以预想,随着泛亚铁路建设的发展和完善,中越边境的贸易往来将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二)农业方面。一方面,越南水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其保管技术相对落后,出口我国的均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如果我方开展果蔬加工,将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取得较好的回报。另一方面,中越水果互补性强,加工业原料有保证。另外,越南农产品资源丰富,与我国农产品有较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越贸易将有广阔的前景。

(三)旅游方面。旅游业是国际贸易的最大领域之一,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大趋势。中越两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特点,两国间具有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优越条件。随着两国对边境地区旅游景点的精心打造,交通、通讯、水电、贸易、安全等设施的不断增加和完善以及两国游客和便民出入境管理办法的进一步完善,中越两国的跨境旅游事业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有更加喜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