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范例6篇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范文1

我家是个“动物雷锋”,里面住着一只羊、一只老虎和两只猴子。

羊是妈妈。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脾气很好。不仅我们这样认为,全村人都夸她脾气好,还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她说话的时候语气非常温和,总是面带微笑,让人听着非常舒服。妈妈很少发脾气,即使是批评我们的时候,她还是那样温和。

我和弟弟是两只小猴子。我们俩非常顽皮,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记得有一次,我跟弟弟只顾玩耍,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午饭时间到了,妈妈要求我们收拾好了再去吃饭。饭菜的香味不断飘过来,勾起了肚子里贪吃的小虫。我们看她一点都不严厉,只是嘴上答应。妈妈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和弟弟已经开动发动机奔向饭桌了。正当我俩要大吃一顿的时候,耳边传来一声巨响,“回去收拾!”我和弟弟吓得赶紧放下筷子,老老实实地回去收拾“残局”了。这个时候,妈妈还在一旁微笑着看我们收拾。

老虎是谁?不用说,你也能猜出来吧。老虎太凶了,不知道你们害不害怕,反正我想起来就害怕。

这就是住在我家的“动物”,你家里也有这些动物吗?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范文2

幼儿园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土壤,是全面提升办园品位和师生素质综合发展的关键。它包含物质环境创设和精神环境创设两大主要构成。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园在加强物质环境创设的同时,注重精神环境创设,尤其注重把握几个创建原则,使其不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魅力,有力推动我园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一、把握教育性原则,凸显“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主要场所,因而其校园文化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只有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凸显“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1、发掘墙面宣传功能,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宣传墙面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形象直观的特点,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愉悦身心等促进作用,给幼儿以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如:操场围墙被装饰成“微笑家园”,上面呈现的是美丽的蝴蝶、花朵和数百张幼儿灿烂的笑脸,让幼儿一进园就有快乐的、健康的情绪体验;走廊墙上悬挂文明礼貌教育用语,教育幼儿要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在花坛边墙上树立“花儿好看我不摘”温馨提醒牌,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连廊过道墙上张贴各种安全标志,教育幼儿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走斑马线;每年的十月份,各班级墙面、窗面师生共同进行装饰,运用了中国结、书画纸扇、剪纸、灯笼、京剧脸谱等民间多种艺术形式,让幼儿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这正是践行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教育名言“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2、充分利用校园的每处细节,让幼儿增长见识

我园在创设环境时充分利用各个校园角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进行合理布局,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接受各种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增长见识。如:门厅悬挂“东山风动石”“海滨浴场”“关帝庙”“海产品”等宣传板画,让幼儿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楼梯的墙壁粘贴春夏秋冬的景物画面和“二十四节气”标志,让幼儿每天如同穿越于“四季长廊”;花圃周围插着制作精巧的牌子,注明植物的名称和特点,有助于家长带着孩子认识讲解;长长连廊吊挂各类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小动物挂饰”“七彩灯”,让幼儿在丰富知识经验的同时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把握互动性原则,凸显“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一般由教师创设,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环境布置,结果影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通过对《规程》《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学习和解读,我们深切感受到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引入“互动式”教育理念,使幼儿园教师由管理者变成引导者,由组织者变成参与者,积极提倡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于是,实践中,我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师和全体幼儿的共同参与,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环境创设。如活动室开辟“我真棒”“说一说”“童言稚语”等栏目,展示幼儿作品,幼儿的对话、提出的疑问及想法;创设幼儿活动照片墙和教师预设或与幼儿共同生成的主题板;一楼走廊张挂教师和幼儿历届参赛获奖的优秀字画作品;三楼连廊单独开辟“幼儿美工作品栏”,除了粘贴幼儿绘画、剪纸等作品外,还特别展示幼儿的种子贴画、树叶拓印、蛋壳、果皮拼贴等利用自然材料制作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看着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幼儿每每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贯彻“互动性”原则时,我园充分挖掘家庭资源,积极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在环境创设方面“家园互动”尤为凸显:一楼长长的连廊悬挂着中班年段家长参与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鱼,各类鱼儿在蓝色渔网的映衬下显得活灵活现;小班年段家长与幼儿利用各种材质制作的蔬菜水果悬挂在枫叶背景中,好一派丰收景象,幼儿徜徉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体会着浓浓的亲情,幼儿园也充满了暖暖的爱意。以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打造的“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有力推动我园的特色化建设进程。

三、把握开放性原则,凸显“乡土特色”的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环境创设离不开课题研究,几年来,我园十分重视“蝶岛乡土”园本课程的研究,提出了“蝶岛乡土”元素为基调,着力创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的构想并付诸实践。利用新园的有利条件,教师以“蝶岛乡土”整体的、开放性理念打造室内外环境,使室内外的“小环境”和园内外的“大环境”里外呼应、和谐统一。如:选择孩子们最常见、最熟悉的的沙、贝壳、松果、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创意手工作品,有沙画、贝壳挂饰、松果拼盘等,然后利用这些作品布置环境。班班各具特色,融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让整个幼儿园“活”起来、“美”起来。课题研究的开展加深了幼儿对家乡的印象和了解,让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可以说课题研究充实的不仅是校园文化,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获得很好的专业性成长。

四、把握经济性原则,凸显“变废为宝”的校园文化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范文3

一、教材分析

(一)解读作品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讲述了“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故事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剧作以“雷雨”为题,一是因为矛盾冲突的高潮发生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雷雨》作为文学样式出现在课本中,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我们要了解人物,就要分析人物的对话独白。为此,我确定了《雷雨》一课的教学目标:理解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通过有感情的阅读,揣摩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内心世界,借以分析周朴园人性的复杂。

课本节选的是第二幕,在这一幕中,戏剧集中展示了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是本幕乃至整部戏剧的核心人物。两个家庭的悲剧,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的核心都是周朴园。为此,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人新课,理清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交错,人性复杂。这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课本节选的第二幕前对整个戏剧情节有一个整体了解,并理清本文的主要人物关系。因此,我设计了“导人新课,理清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的环节。

2.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们对整部戏剧剧情和人物关系有了整体的了解,并明确了节选部分的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接下来便进入第二个环节: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周朴园,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对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周朴园爱不爱侍萍”这一问题展开。这样纵然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文本中研读人物的话语来解读人物形象,但这样得出的“爱”与“不爱”或“也爱也不爱”的结论,显然不能深入周朴园的内心,全面地解读其性格特征。

作家曹禺自己曾经说过:“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透过作者的阐述,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作者旨在塑造一个“人性复杂”的周朴园。因此,对周朴园的解读,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爱与不爱”去分析,也不能简单地用“资本家贪婪自私”的话语给周朴园贴上阶级属性的标签。

通过对课文节选部分的研读,可以发现其表现的是两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在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是怀念的,而对于眼前“活着的”鲁侍萍却表现出冷酷、严厉的情感态度。应该说,怀念是真实的,冷酷也是真实的。这都是周朴园内心的真实写照,学生们可以在文中找出根据。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诵读的环节,让学生分角色诵读最能展现人物内心的对话,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在解决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怀念,对活着的鲁侍萍却表现出冷酷的一面,该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怀念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填补内心情感的空虚,目的非关爱,而是利己。)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周朴园人性的复杂。

另一个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两人关系特殊,既是父子关系,也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在两人的矛盾冲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朴园?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们比较容易得出如下结论:作为父亲的周朴园,有温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冷酷;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残忍、狡诈。

3.人物形象总结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分析,学生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复杂的周朴园,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自私、冷酷的一面。最后用作家自己的话语作结,定位周朴园形象的特点――人性的复杂。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理清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戏剧《雷雨》。作者是著名剧作家曹禺。(板书课题、作者)《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课本节选的是第二幕。之前的情况,我们来看课题注解①,请一位同学读。(找一位学生阅读课题注解①)

师――课本节选的第二幕,有几个主要人物?主要表现的是谁与谁的矛盾冲突?

明确:主要人物有周朴园、侍萍、鲁大海、周萍和周冲。主要表现的是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

师――还有谁和谁的冲突?

明确:周朴园与鲁大海。

师――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

板书设计:

侍萍

周朴园

鲁大海

(二)分析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没有认出眼前的侍萍,认为侍萍30年前就死了,周朴园对于“死去的”侍萍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给学生4分钟时间看书)

明确:怀念,愧疚。30年的时间没有忘记;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夏天里关窗;要为她修坟;课本61页相关语段。

师――对于死去的侍萍他是怀念的,但他没有想到站在面前的这个人竟然就是侍萍。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结合60―63页来回答,引导学生关注60页相关语段)

指导诵读:读出周朴园的复杂的心理――由“温情、惊讶、紧张”到“冷酷、严厉”。

师――对“死的”怀念,对活的冷酷。回头再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该怎样理解?怀念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填补内心情感的空虚,目的非关爱,而是利己。

师――侍萍表明身份后,周朴园由温情到翻脸速度极快,面对侍萍的愤诉,接下来周朴园是怎样对待侍萍的?

明确:劝慰――柔情哄骗――永不相见

师――另一个矛盾冲突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两人关系特殊,既是父子关系,也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在两人的矛盾冲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朴园?

明确:

作为父亲的周朴园:有温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冷酷。知道鲁大海是自己儿子的第一反应不是骨肉亲情,而是儿子罢工反对自己。开除鲁大海。冷酷。

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让江堤出险,警察打死矿工。残忍,狡诈。

(三)总结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

附:课题注解①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作,其中《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相关情节: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爱上女仆梅侍萍,并有了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娶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在年三十晚上,将刚生下第二个儿子(鲁大海)的梅侍萍赶出门,并强迫留下长子周萍。走投无路的侍萍抱着儿子投河自杀,幸而被救,从此流落他乡。后来,侍萍又嫁给鲁贵,生下女儿四凤。侍萍在济南某校当佣人,鲁贵在周公馆当差,四凤在这里做侍女,鲁大海在周家煤矿当工人。一天,侍萍从济南回来看女儿,被周朴园续娶的太太繁漪叫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就是周朴园。这时,作为罢工代表的鲁大海也恰好来找周朴园谈判。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教学反思

《雷雨》一课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戏剧知识的匮乏,一节课的时间教授此文颇有一些难度。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在实现长文短教目标上是颇有成效的:

1.课前介绍文体常识,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体特征。

课前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包括戏剧的概念、戏剧的种类、戏剧的几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适合舞台表演、要有戏剧冲突、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戏剧的语言及特色(动作性、个性表现力、抒情性、有潜台词)。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范文4

你们好,在2010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大家相聚在郑州市动物园科普广场,庆祝郑州市动物园科普广场落成,启动2010中国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暨虎年生肖文化节活动,感到无比的高兴。

郑州市动物园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如科普进社区进学校活动,2010中国动物园鹤类保护年活动,科普志愿者活动和其他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等,均取得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他们的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有关专家和郑州市科协的肯定。在2010年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评审工作中,郑州市动物园以优异的软硬件条件,成为郑州市2010年新批准的首批2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之一。这是对他们多年来坚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科教兴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作为郑州市科普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对郑州市动物园能够专门开辟建设一个我市首家的科普广场,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大力肯定的,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科普教育单位能够学习郑州市动物园的做法,在取得了科普教育基地的荣誉后,能够再接再厉的搞好科普教育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是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郑州市动物园开展2010中国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活动和举办虎年生肖文化节活动,是对广大市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使野生动物保护的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心目去。让更多的公众通过郑州市动物园这一鲜活的教育窗口,进一步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的行动中。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范文5

实现茶农绿梦

种茶,拥有一个自己的茶园——这个想法其实我从小就有。而且,我从小对种茶有一个独特构想,可以说直到中年以后,才能够有条件实现这个梦想。

我在2004年的时候考察湖北神农架,感觉这里的生态环境真好。这里没有工业,是水的源头,海拔高,空气、雨和雪都是纯净的,所以就想在这里种茶。2006年,我在神农架写作《金丝猴部落》,具体落实了茶园和养蜂场。

我之前的经历许多人知道。我是湖北大治人,早年是湖北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职业身份是地质队员。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体制内生活,怀揣2000元钱,肩背一台286电脑,毅然决然离开黄石进京,梦想成为一名像沈从文、鲁迅那样的文学大家。

我出版过《男人的蜕变》、《风中的漂泊》等书,包括引起公众关注的与人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等。有一段时间,好象名和利都有了,但是在京城客居久了,渐渐生出一种恐惧与焦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么走过去实在太可惜。我再度毅然与过去的生活方式决裂,我要探寻一条顺应内心的道路。

考察神农架之后,感觉在此特别适宜研究生态和写作。于是,神农架作为我的一个固定据点就确立了下来。我在神农架主要考察动物和植物,但是仍然有大量时间是闲着,而且如果不耕种、不养殖,对植物和动物的研究仍然会有距离感。

这时候,我向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提出包下一片茶园和一个养蜂场。神农架的茶很好,因为这里有一个特别纯净的生态环境。官门山峡谷大约有2400种植物,是中国植物聚集种类最多的地方之一。

当时,官门山有保护区的一部分,那里的农民正在生态移民。保护区在此建立植物园,就索性提出用我的名字命名茶园。在神农架种茶,基于几个方面考察:一,我在此考察研究生态以及写作,特别有种植的冲动。官门山是一个植物园,生态移民后的茶园有一片是荒园,还有两片自然保护区在管理。原本这里是不允许开荒种地的。二,作为一种植物研究和写作的方式,我需要这方面的经验。我特别想推广一个生态种植理念。现在即使在大山里,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都相当普遍,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才是科学种田。

现代“陆羽”的古方制茶

种茶可以修心养性,我同时想写一本茶书。自陆羽以来,中国没有什么像样的茶书,文人都没有种茶的经验,所写皆不着调。茶文化其实早已断层。在我看来,我不想只是简单的理解茶文化,而是从实践中更深地感受真正的茶文化。

神农架应该是茶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典籍都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之。试想,能在这样的地方种茶,对于写作是多么有意义。我的三块茶园,两块在原始森林的包围当中,只有一块在河边,游人可以看到。我给自己确定的生态种植方向特别苛刻。比如肥料,我现在仅用了梅花鹿、山羊、短嘴金丝燕粪和菜饼。菜饼仅限用青峰村油坊的,因为这里的油菜基本是将菜籽撒在空的边角地上,所以也没农残。

第一次施肥,我用的是菜饼,用我当时的轿车拉的。请了六个农民帮忙,然后移植了一些茶树,将茶园初步补齐。第一次剪茶,也请了农民,他用机器剪的,我发现这样不行,就自己手工修剪成形,以后一直用手工修剪。

不用化肥种茶,茶芽发得慢,人家采两次,我的茶园只能采一次,而且茶芽小,也不及用化肥肥的茶芽嫩,采茶工不大乐意给采。捉虫是一个比较频繁的活儿。消灭红蜘蛛的方法比较容易,只要将它的网抚去。还有茶园除草,主要是除去遮蔽茶叶的草,其他草不除,因为保持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对茶园是有益处的。鹿藿是一种藤类,但它是豆科的,所以我不拔它,因为豆科植物对土壤有利。我在茶园套种了大豆,这是为了改良土壤。后来,我发现漆树科植物对茶树有抑制作用,学术上叫做他感作用。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对另一种特定植物的抑制作用。

从接手茶园开始,对于虫害的防治,我还主要采用喂鸟的方法,即在茶园投食,保持有多种鸟群在茶园活动。现在茶园主要有红腹锦鸡、角雉、噪鹛、橙翅噪鹛、画鹛、大山雀、黄腹山雀、红嘴蓝雀等鸟,它们在茶园活动,能够捉去一些虫子,鸟类在春夏都吃虫子。

茶园的周边植被逐渐改变,我种植了映山红、金银花等,将有毒的马桑、醉鱼草等植物去除。今年,还种了一些箭竹来美化茶园,去年已经种了桂花。兰茶共生,就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一片茶园,里面同时种着兰花,主要有蕙兰和春兰,蕙兰在兰花中香气优雅,幽香致远;兰香沁润茶叶,这样的茶叶古代是进贡给皇帝的。

我感觉到短嘴金丝燕粪对于茶叶的悠香之提升,相当有益。但只有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岩洞,才会有短嘴金丝燕,但是,燕洞又必须有流水,因流水有利于燕粪的冲走,这就更难得到。茶叶的采摘必须在晴两天后,在阳光下采摘,因为这样光合作用达到极致时,采摘的茶叶才最有味道。在我的茶园里,没有灌溉。因为茶园在雾里,夏天最干的时候,每天会有一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暴雨。而且土壤是白云岩基岩的土壤,符合茶的偏酸要求。

在茶香中体悟生命本义

因为手工炒茶,茶锅必须上木桕子油,我认为这不符合纯粹的原茶概念。我的炒茶合作伙伴张成龙认同我的做茶理念,所以我们合作,并致力于炒中国最好的茶。去年有一锅茶是我的斜岩茶园采的茶叶。那片茶园荒过10年,是我从葛藤、竹及其他草木下将茶园整出来的。第一锅茶是准野茶,但味道特别淡,我喝过两杯,没有卖。整理好之后,秋天采了一回,请张成龙精炒。张成龙、他的助手和我三个人,将这锅茶从晚上8点,炒到第二天凌晨4点半。

当然,种茶只是我活动的一小部分,我大量时候去拍摄动植物。我最近在写作“古清生发现森林之美”丛书,并且打算拍摄纪录片。我刚进神农架的第一天,一举起相机,金丝猴就往树的高处跳,雄猴就背向我坐在枝丫上,用屁股对着我。我的目标是认识2000种植物。在野外森林里也会感到孤独,所以我并不一直呆在神农架,也会回到城市。我想文人的心态应当是开放的,可存储都市,也可以存储村庄和森林。

之所以转向生态写作,既是出于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是在尝试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危机,再没有比生态恶劣更令人担忧,我想把美好的生态写给人看,以唤醒人们去热爱它,珍惜它。

我家是个动物园作文范文6

关键词:学校园艺;学校生物园;教育功能;学科教育;素质教育

学校生物园是生物教学的必备条件,它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是由于生物园为生物教学带来的种种益处,学校生物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广州市为例,至2004年,生物园已基本在广州市中学中普及,其中已有约80%的生物园在100m2以上,且实现了动植物景观的分区。然而,当前学校生物园在注重硬件开发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功能的完善,普遍存在着与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如在广州市的中学生物园中,仅有10%做到了生物园与学校环境相融合,而大多数生物园则仍是封闭式的。[1]

近年来,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一种“学校园艺”(school gardening)活动在中小学蓬勃兴起,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这种“学校园艺”活动是利用学校场地,通过师生的共同设计、实施和管理,建设一个既能供师生休闲,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自然场所。它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其中的创建和管理过程,强调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本文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国外“学校园艺”活动过程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和中小学生物园建设现状,对我国中小学生物园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议。

一、西方国家“学校园艺”活动的历史

西方国家的“学校园艺”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学校就已经在校园里开辟出一片地方用于种植瓜果蔬菜。虽然当时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已经产生,但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这时的学校种植活动并不是为了环境保护而开展的,而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师生的温饱问题,学校种植所获,是学校师生的食物来源。20世纪初,大约有40%的中小学都建有种植园,并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此后,由于西方社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业体系,不再需要学校自给自足,学校种植园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2]

这种退出只是暂时的。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让大众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局(EPA);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事件中,教育一直都被认为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众环境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大背景下,学校种植园变身为“学校园艺”活动重新出现在学校中,并且更为普及。到2007年,美国加州有大约60%的学校参与了“学校园艺”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学校园艺”已不仅仅是在学校建立一个种植园,而是为城市里的孩子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它既可以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又可以为师生提供休闲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学校园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成功改变身边环境的有益经历,得到了环境教育专家们的普遍认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仅美国就有上百篇针对“学校园艺”活动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学校园艺”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改善、学生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作的贡献[3]。

二、“学校园艺”的教育功能

(一)丰富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普遍缺乏对生态复杂性的认识。因为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农田、牧场等自然环境。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由水泥筑成的学校的所谓“整洁的环境”中长大的,这种环境减少甚至隔绝了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学生缺少认识生态多样性的机会。“学校园艺”活动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在学校的生物园里包含了池塘、循环水流、树木及诸如蝴蝶之类的生物,呈现给学生一个动植物群的概念,同时,在生物园里的劳作给了学生接触土壤的机会,这些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改善自然环境的自信心与能力。[4]

(二)将自然类课程与文化类课程联系成整体

“学校园艺”提供给学生一种与自然交互的机会。种植、培育等活动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可以作为生物课的教学素材,而这些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激发他们灵感的场所。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情感也悄悄地形成了。

(三)“学校园艺”改变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念,从而将环境伦理的理念内化到学生的价值观当中

种植能够让参与其中的学生改变对事物的看法。通过在学校的花园里种植瓜果蔬菜,学生看到这些瓜果蔬菜与自己一起成长,它们长大成熟后,或者像萝卜那样贡献出自己的根,或者像芹菜那样贡献出自己的茎,或者像白菜那样贡献出自己的叶子。这些日常的蔬菜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大自然的赏赐,是与他们一同成长的有生命的植物。学生的环境伦理观在不知不觉间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应感谢和珍视自然的和谐伦理观。

(四)有助于儿童环境价值观的形成

Lohr and Person-Mims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接触户外环境时间的长短以及他们在户外参与种植活动的多少会影响他们长大成人后对自然的态度。儿童时期的种植活动对他们成人后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三、英美国家的“学校园艺”活动实践

在英美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有很多指导“学校园艺”活动的组织,它们通过网站、会议以及项目等形式推动“学校园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也为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英国,2007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启动了“campaign for school gardening”的活动。该活动号召全英的学校,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行动起来,在自己的学校建立一个漂亮的生物园。三年来,在该倡议的推动下,全英已有一万多所学校参与其中。皇家园艺学会通过网站和出版物为学校提供指导。

英国的学校园艺建设过程分为五个步骤(见表1),每个步骤都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5]从中可以体会到“学校园艺”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一个或几个组织来指导“学校园艺”活动,并将学校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其他学校。美国国家植物园是全美最大的指导“学校园艺”的组织,它与芝加哥植物园合作为芝加哥及美国其他州的学校的园艺活动提供详细的指导计划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学校生物园的建立过程分为五步:论证(Make the case)、计划(Plan for success)、实施(Create the garden)、学习(Learn in the garden)与维护(Keep it growing)。在每一步,都有专门的小册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6]

转贴于 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相比,美国的“学校园艺”活动的计划有两个特点。第一,更加注重评估环节。对于学校园艺的维护,美国植物园的指导手册中提供了进行评估的必要性的说明以及详细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并说明了如何将评估结果用于生物园的完善和扩展中。第二,美国的指导计划提供的资源更加丰富。对于计划中的每一步,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连接。如在“学习”部分,提供了可能用于课程的近百个链接。

总结英美国家学校园艺活动的开展和教育功能的开发,我们不难看出,自然性与教育性的结合是“学校园艺”颇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学校和全社会的指导和支持,以及丰富的辅助资料和配套活动的开发是“学校园艺”活动能够在英美等国不断扩大的推动力;而它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则使它成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四、扩展学校生物园教育功能的建议

以上对西方国家“学校园艺”的分析表明,“学校园艺”活动不仅为生物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实验场地,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活动提供了素材,无论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地理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教学素材,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掌握相应技能。在“学校园艺”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要自主完成从设计到维护的几乎所有工作,而教师还有社会力量,都是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有助于他们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我国中小学生物园的实验教育,在载体上与国外的“学校园艺”活动没有多大分别,都是基于学校的一定空间以及在其中栽种的植物和养殖的动物。其区别在于教育模式上的不同,我们是单学科发展的模式,国外则侧重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式。相比之下,同样的空间和设施,在其教育效率和效果方面,后者更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

借鉴国外发展“学校园艺”活动的经验,我国中小学生物园的教育功能的扩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设计生物园。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校生物园不应仅用于课程教学,更应展现学校文化特色。首先,生物园的建设应符合和促进学校的办学理念,成为培养校园文化的阵地;其次,生物园作为学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通过扩展生物园的教育功能,丰富生物园的文化内涵,达到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的目的;[7]第三,通过教育功能的扩展,生物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场所,也成为触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的教育基地,从而将道德教育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丰富了学校的人本文化;此外,通过开发基于生物园的课程资料,也扩展了学校的课程文化。

第二,开发生物园活动课程资料包,为各学科利用生物园展开教学提供指导。生物园要从为单学科服务向为多学科服务转变,必须研究各个学科如何相互配合,相关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学生应该如何利用生物园,学校及校外的哪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该如何获得这些资源等等。通过开发资料包,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管理和维护生物园,教师也能在资料包的帮助下,结合各自学科开展教育教学。

第三,在学校生物园中开展环境解说,通过培养学生解说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环境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和价值观。[8]环境解说在自然公园和博物馆应用较多,而在学校的应用很少。然而,开展环境解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有很大的帮助,一个解说员不仅要对所解说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也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敏捷的思维以及良好的体态和礼仪。因此,将一个学生培养成环境解说员的过程也是对其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

最后,建立网络支持系统,让生物园的教育功能的扩展变得可持续。网络支持系统是一种集网络课程、信息分享、实时交流于一体的网上知识系统。它的作用在于:第一,与前述的教学资料包的开发相结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第二,给师生提供一个平台以分享它们在生物园的收获,不管是实物的收获还是自己的心得,都可在这个系统中与他人分享,这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非常有利;第三,为不同学校的相互交流提供方便,每个学校的生物园建设的情况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中看到,学校之间就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伟华,熊均.充分利用生物园,促进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通报,2004,39(2):42-44.

[2]PETTER AKERBLOM.Learning to change our world?[M] Swedish:Studentlitteratur Press,2004:75-88.

[3]DOROTHY BLAIR. The child in the garden: an evaluative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school gardening.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9,140(2):15-38.

[4]SARAH CARRIER MARTIN. The influence of outdoor schoolyard experiences on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comfort levels [J].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2003(15):51-63.

[5]胡晓松,钱丽霞. 可持续发展教育:英国政府角色与学校推进策略[J]. 比较教育研究,2007(12):18-23.

[6]MARY RIVKIN. 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 [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1997,25(1):61-66.

上一篇考博士

下一篇想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