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名言范例6篇

搞笑名言

搞笑名言范文1

1、有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有钱,没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没钱。

2、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3、毁灭友情的方式有许多,最彻底的一种是借钱。

4、女人喜欢有安全感的男人;男人却往往被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吸引。

5、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就是研究。

6、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那我情愿一错再错。

7、在网上碰上一群流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上了一堆流氓软件。

8、兄弟我先抛块砖,有玉的尽管砸过来。

9、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10、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11、不要相信什么一见钟情,因为你不能一眼看出对方挣多少钱。

12、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只有拿出钱才能证明爱心的时代。

13、现在:一流学生就业,二流学生出国,三流学生考研

14、世上有一半的书是笨人写给笨人看的

15、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是考问这个民族的良心。

16、广告就是告诉别人,他的钱还可以这么花。

17、过去:一流学生出国,二流学生考研,三流学生就业。

18、不吃饭的女人这世上也许还有好几个,不吃醋的女人却连一个也没有。

19、人干点好事儿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儿总以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为难了。

20、人生在世无非是让别人笑笑,偶尔笑笑别人。

2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太监上青楼!

22、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而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

23、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之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

24、现实中用真名说假话,网络中用假名说真话。

25、房价越来越高,所以,好男人越来越少……

26、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只是上当。

27、我们产生一点小分歧:她希望我把粪土变黄金,我希望她视黄金如粪土!

28、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29、当你穿上了爱情的婚纱,我也披上了和尚的袈裟……

30、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31、只有在大排长龙时,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龙的传人”。

32、前女友就好象是亲生的,后女友就像是领养的。

33、装傻这事,如果干的好,叫大智若愚。木讷这事,如果干的好,叫深沉。

34、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35、内事不决问老婆,外事不决问Google!

36、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37、想污染一个地方有两种方法:用垃圾,或者用钞票!

38、孩子把玩具当朋友,成人把朋友当玩具。

搞笑名言范文2

2、生活就像扯淡,越扯越淡。

3、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

4、微小的疼痛,原来切之发肤。

5、心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

6、七夕想送你礼物,却没有你的地址。

7、不要选择低头!会看到你的双下巴。

8、我左青龙右白虎,肩膀纹个米老鼠。

9、烟是和气草,酒是色媒人。

搞笑名言范文3

“恶搞”这个词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这个恐怕无人能够说清,目前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入该词,也没有一个对“恶搞”这个流行词汇的统一定义。恶搞一词中的“恶”显然有“恶作剧”的意思,“搞”则有“搞笑”之意。按照一般的理解,它有着“夸张”、“解构”、“戏仿”等含义,类似于先前出现的“大话”、“戏说”之意。对于“恶搞”的普遍理解是,对公众熟悉的人物或事物根据自己个人的意愿进行大胆、夸张、具有讽刺意味的重新定义和打破传统理解的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重新诠释。这种诠释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个人主观色彩和感彩强烈,对被“恶搞”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正面或侧面的讽刺与嘲弄,以达到某种滑稽、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本文认为,网络“恶搞”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针对有一定影响的人、事物、事件或作品,应用拼贴/移植、消解意义等各种手段炮制出来的,违背常理、让人啼笑皆非的网络恶作剧。

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在全国闹得轰轰烈烈,吵得沸沸扬扬的网络“恶搞”现象呢?本文拟从学理的角度从几个方面予以审视。

网络“恶搞”产生的时代背景

物质和技术上有了较为充分的保证。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700美元,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家用电脑普及率迅速上升。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第十七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1100万人。①一年后中国网民总人数增加到13700万人,一年时间增加了2600万人。此外,2005年中国博客数量达到了1600万。2006年随着博客规模面临井喷,中国博客规模达到6000万。②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了大众,开启了互联网个人化时代的帷幕。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的“媒介即讯息”观点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③与“媒介即讯息”观点相联系,麦克鲁汉还提出了“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论断。在麦克鲁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④

由于电脑巨大的信息储存量和互联网、联网数据库、邮件目录群、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等多种采集途径的同时使用,使得网络媒体拥有超常规信息容量。

互联网实验室认为当今互联网发生如此深刻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带给社会和网络层面的巨大跃迁。它是个人在经历作为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信息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机会的创造者这一系列过程后,终于成为互联网的中心,并引发个人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这些都为网络“恶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平台。

政治环境越来越宽松,公民有了充分的言论自由,文化上越来越多元。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一种高度一体化、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社会,而相应地,它在文化上的突出特点是:文化的政治化、一体化和计划化。国家对于所有文化资源与文化活动实施全面控制,不存在或基本不存在民间文化活动。一些以“民间”团体或“群众”团体名义进行的艺术与文化活动实际上与政府高度一致,没有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民间艺术或文化,独立意义上的民间文化活动即使偶尔出现也被认为是非法的、不允许的。这一格局导致了文化活动的高度政治化,文化活动与政治活动界限不清,甚至直接就等于政治活动,文艺批评与文学活动成了政治斗争的同义语。政治社会缺乏对不同话语领域的划分,更没有建立不同话语的独立的游戏规则,而是由国家当局与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话语规范。这种一元化的政治社会在文化上片面地强调“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所有的人文科学话语规范与文学艺术的游戏规则都只能为这个原则服务。官方文化差不多是全社会唯一的文化,官方意识形态渗入了民间与知识界所有的文化艺术活动,变成了大众与知识分子的政治无意识,而大众与知识分子则普遍地陷入了“失语”状态,没有自己的文化与艺术。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的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文化上也越来越多元,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的普及,传统上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文化在逐渐走下神坛,相反大众文化却日益勃兴。

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西方传入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这些西方的各种思潮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视野比较开阔,接受新事物快。伴随着历史剧变,处于转型期的他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

数字经济的出现、影响。在信息时代,信息呈爆炸式指数递增,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信息并不缺少,缺少的是注意力经济。无论是网络游戏、网站BBS,还是当下的网络“恶搞”,大量的商业网站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创新,现在的网络恶搞不过是以前的延续。

网络“恶搞”的类型

文字类网络“恶搞”。文字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文学名著、历史名人、名著中的主人翁等为主要对象,以带有一种现实距离感的文字、语法、语气为表现形式的恶作剧和爆笑作品。文字类网络“恶搞”既有完整的“恶搞”作品,亦有模拟名人进行互动式的聊天调侃。⑤

图片类网络“恶搞”。图片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名人肖像、名画和其他各种图片为主要对象,以将各种图片胡乱拼贴/移植、联想替代等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图片恶作剧和爆笑品。

声音类网络“恶搞”。“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就是这句《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曾经被翻译成了各个地方的方言,传遍了大江南北。“黄健翔解说”的各地方言版也再度红遍网络,随后更是演化成各种音乐版本,诸如摇滚、Rap、古乐等。

音乐类网络“恶搞”。音乐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经典音乐、流行音乐为主要对象,以改变原音乐作品歌词、演唱风格等为表现形式的恶作剧和爆笑品,这类“恶搞”相对少一些,但也出现了模仿《吉祥三宝》的“恶搞”作品,如它的“小偷版”、“离婚版”均已出现。

影视类网络“恶搞”。影视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著名影视剧为主要对象,以剪辑改编、原片配音、角色反串等手法为表现形式的恶作剧和爆笑品。影视类网络“恶搞”需要有一定的创意,其内容往往和“恶搞”对象大相径庭,“恶搞”作品需要借助的只是“恶搞”对象的名气。

游戏类网络“恶搞”。游戏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娱乐、爆笑为目标来制作网络游戏。这类“恶搞”的对象极其广泛,只要“恶搞”者兴之所至,名人、著名影视片中的角色、名画、动画片、游戏本身等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

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

拼贴/移植。何谓拼贴?就是指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它否认整齐性、条理性或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这种手法主要运用于语言的拼贴和音乐的拼贴。

游戏。在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的语境中,人们对传统的经典文本进行改编、篡改、戏说,即所谓的“大话”文艺思潮。最先出现的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把传统的师徒四人形象世俗化;漫画版的《红楼梦》十二钗一副日本动漫少女的打扮,林黛玉还染上了紫色头发;林长治的《Q版语文》让《背影》里的父亲会唱周杰伦的“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飞檐走壁莫奇怪,去去就来”;《河塘月色》里的“我”居然希望在河塘看见“MM”在洗澡。“对传统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⑥

消解意义。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在谈到坚持批判乃至现有制度的主张而非以某种理想制度取而代之时,曾非常敏锐地指出,“任何社会都需要合理化、秩序、规范等,都必然是一种权力关系网络。任何替代性秩序在本质上与旧秩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因此,人应该随时随地进行反抗,但反抗的目的不是建立所谓理想国,只是反中心、反规范、反权威,解放人的潜在意志和欲望”。⑦网络“恶搞”的目的就是消遣,而且甚至要消解一切:化中心、去主题、游戏、追求无深度平面叙事等,瓦解和嘲弄主流文化的严肃性,摧毁精英文化的根基。

无中生有。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恶搞”。许多网络恶搞者心中想到的就是怎么才能令人惊讶、发笑,只要能达到这个效果,连牵强附会都不用,想怎么编排就怎么编排。如“恶搞”《西游记》时,孙悟空偷吃了“伟哥”;“恶搞”《红楼梦》时,贾宝玉变成了“”中的造反派等,这等无中生有的编排,目的只有一个――吸引眼球,引来爆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普通民众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的平台上发言和创作,并且其言论和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技术的门槛逐渐放低,形成了一批网络创作者。这些人具有强烈的反叛和藐视权威的精神,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和顾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人们需要一个可以发泄的渠道和路径,并且渴望自己的行动得到关注和认同。

作为一种搞笑的世俗文化,网络“恶搞”能娱乐大众,有其存在理由。然而,网络“恶搞”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让其漫无边际地发展下去,“搞笑”不能演变成“恶搞”。网络“恶搞”不能伤害别人,不能突破道德底线,更不能超越法律红线。显而易见的是,确立恰当的边界规范,让这种世俗文化步入健康正常的轨道,是构建和谐中文网络社区所必须的,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更有其必要性。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

②互联网实验室《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报告》。

③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王天意、张妙龄:《透视“网络恶搞”》,《红旗文稿》,2006(14)。

⑥陶东风:《“大话文化”与文学经典的命运》,《中州学刊》,2005年7月第4期。

⑦刘北城编著:《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搞笑名言范文4

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是我们年级组小有名气的沈佳炜。此人体育成绩十分好,早晚训练都有他的身影,篮球场上少不了他。在运动会的比赛场地上总是可以看见他活跃的身影。而且,每一次比赛,只要他去参加,他总是会捧回一张张奖状回来的。

特别是今年这一个学期的运动会上,学校扩大了,班级数增加了,而且来的是农村班。但是他还是非常厉害,表现突出,为班级拿回了三个第一名。在男子一百乘四的接力比赛中,前面三棒的学生落后了一点,眼看第一名就要泡汤了。这时,我看见他接过棒后迅速跑了出去。只见他像飞奔的骏马,又如离弦的箭,又宛如下山的猛虎,迅速地超出了一个又一个运动员,第一个领先冲过了终点,为我们班级再一次获得了一块金光闪闪的奖牌。

我们班的搞笑大王

我们班的搞笑大王是一名从外地转来的新同学。他姓李,名田发。

搞笑名言范文5

有一个中学教师,教数学的,由于不爱笑或者不会笑,久而久之,即使万不得已勉强笑起来,也十分难看。1968年,“”大揭发时,各单位都在搞“忆、摆、查”,即“忆怪事”,“深挖隐藏最深的反革命分子”。这位数学老师的厄运来了,有人贴出大字报――《他为什么从来不笑?》

专案组很快成立起来,对数学老师的“问题”进行审查。最后,专案组断言,数学老师不笑的根由是对新社会怀有刻骨的仇恨。但专案组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才好把数学老师定为反革命分子。可是从他日常的工作和言论中找不出问题来,属于“隐藏很深”的敌人,专案组于是把这位数学老师列为审点,关在单位里,逼他交待思想,同时派人去数学老师家里把他的私人信件、工作笔记,连同数学教案统统搬来,想从中找出些许蛛丝马迹。但这名数学老师的所有文字,除去记事就是谈工作,连一句谈感情甚至谈天气的话都没有。

眼看着针对数学老师的审查搞不下去了,怎么办呢?专案组里有个人,想出了个挺绝的法子。一天,他问数学老师:“你对党和的感情怎么样?” 数学老师说他从小是孤儿,党把他养大,从小学到大学都拿的助学金,当然对党和充满感激之情。专案组的人就指着墙上的像说:“你对他老人家应该笑,还是应该哭?”“当然应该笑了。”“好,你笑吧!我们看看是真笑还是假笑。”

结果可想而知。数学老师面对着领袖像,本想由衷而真诚地笑,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笑的。据说他当时一咧嘴,牙齿都龇出来,颧骨上的肉痉挛般地狂跳起来,扯得眉毛也抖个不停,一副笑不像笑,哭不像哭,很痛苦的样子。

专案组的人见此,吼道:“你就是这样对待伟大领袖的吗?这是笑吗?这是哭!是对伟大领袖的刻骨仇恨!”于是,罪证便有了,数学老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接下来是无休止的批斗。人们听说他对伟大领袖不敬,都“义愤填膺”,批斗中让他吃尽了苦头。而这名数学老师却百口莫辩,有苦难言,只得默默承受着一切。

搞笑名言范文6

[关键词]喜剧电影。《十全九美》,语言狂欢;叙事断裂

由保利博纳、巨星文化和李湘的快乐星文化联合出品的电影《十全九美》在一片爆笑和讽嘲声中不期然赢得了四千多万的票房,有人评论它是低俗恶搞的典型之作:廉价粗糙、品位低俗,却独具个性,能吸引某个特定消费群体的喜爱。无可否认的是,当前纷乱的现实语境是这部电影之所以产生的内在动因,对网络流行语和时尚流行语的恶搞式拼贴构成这部俗套喜剧一些不落俗套的笑点。这也是这部片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它迎合的就是一部分人自娱自乐的内在狂欢愿望。然而,如果我们再苛刻一点的话,会发现其话语狂欢背后的内在缺失,首先,是人物内在心理的缺失和爱情故事的逻辑缺失,其次,叙事话语的断裂:狂欢化的喜剧氛围与浪漫唯美的画面之间的断裂,次要人物的极尽搞笑与正面人物的严肃端庄之间的断裂。最后,整体情节设计上喜剧性的缺失。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话语狂欢

本片导演王岳伦说:“我从来都觉得拍喜剧电影绝对不是靠模仿谁就能成功的,喜剧最重要的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说得严肃一点,就是要在想象力和自由度上寻找突破,另外也需要做导演的对现实生活中的笑点和幽默有很强的捕捉能力,要懂得夸张和变形的真正力量,但又要适度。”本部影片的确有几分天马行空百无禁忌的颠覆意味,主要体现在搞笑台词的设计上。

《十全九美》以无厘头的搞笑台词,借古讽今的“深奥”对白,天南海北的各地方言,以向港片致敬的名义展开了语言上的狂欢。首先是方言的拼贴性使用。山东方言、云南方言、东北方言、保定方言等轮番出场,这种方言的狂轰滥炸式发泄在经典港片《东成西就》(国语版)里有非常好的表现。而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可能是典型的网络的恶搞心态导致的方言狂欢。编剧高飞是一个网络,其中的“不求深刻,但求搞笑”式语言有泛滥之式。方言的使用最初代表着一种类型人物,比如在香港电影中偶尔有带山东腔的人,往往代表着乡下人的土头土脑或者是内地来的绿林人氏,因此,方言在影视中使用的最初喜剧效果是基于一种都市对乡村或偏远地区人的一种优越感;而近几年,伴随着众多方言喜剧小品在电视晚会中的大量传播,方言不仅仅是代表着一种落后的无知的力量,反而因其民间原生性而体现着一种来自世俗民间的力量。而情境喜剧《武林外传》将多种方言杂陈,各说各话的局面演绎到了一种极致。这种方式也体现到了《十全九美》中,达到了所谓“杂语狂欢”的效果。这种对民间自在形式的汲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用得太滥了也有方言作秀和过于做作的感觉。其次是古今拼贴。借鉴了《花田喜事》等港片手法,将搞笑的时尚元素同古装元素相结合,以当下最流行的网络口语“借古讽今”。影片开头一唱一和推销摇摇椅的两个人让人感觉是在观看激情直销的电视购物节目;京城中著名的夜店“乾柜”则暗合了全国最火的钱柜KTV。另外。“乾柜”老板娘掩口笑称朱笑天和唐小蝶是“断背”,李或的。做艺人,要是不红那就是死;要是红了,那是生不如死”,管家乌卡卡说南宫小姐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象发生的一个错误的啵啵”,还有装修风格一定要“简约、时尚”,“消费”,“价值观太模糊”、“太暴力”、“传说中的崩溃”、“”、“《阿里・波特》”、“摆POSE”等现代词汇,因为脱离了现代语境而出现在明代装束的人口中,而产生一种爆笑效果。不过,这些语言的拼贴,与核心情节没有直接关系,完全为逗笑而逗笑,既不具备颠覆传统文化的理想,也不求隐喻现实的讽喻意味。

黑格尔曾指出,“幽默不是任意拼凑一些令人摸不着头绪的组合,故意把不伦不类的东西离奇地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幽默必须有深刻而丰富的奇趣。它无构无碍地自由自在地不着痕迹地信步漫游,又能在无足轻重、零零散散的表面发现深刻的内部联系。”因此这种语言拼贴的狂欢虽然能够制造短暂的笑声,但却很难带来真正的幽默感觉,让人在笑过之后倍加空虚。

二、狂欢背后的叙事断裂

王为一先生曾经指出:“喜剧片是故事片的一种样式,因此它具有一般故事片的创作规律,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故事片的创作方法。也不是在一般正剧中加若干笑料就可以称为喜剧的。它首先要塑造一个有喜剧性格的主人翁和若干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它有它自己的喜剧结构。情节又都要在一种喜剧意境中,围绕着喜剧主人翁的性格发展而展开。并且要充分地设计笑料,这笑料主要是从主人翁的性格行为和他周围的人和事发生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中产生。”对照《十全九美》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其喜剧设计的遗憾和电影叙事的断裂之处。

1 人物内在心理的缺失和爱情故事的逻辑缺失

影片疏于对人物感情世界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起伏和波澜也没有得到有层次的表现。喜剧片中的人物形象多是以类型人物出现的,一般都具有底层小人物的身份,表面或落魄不堪或放荡不羁,但往往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善良的天性,会一路遭遇受挫或受辱的困境,在不断地摆脱又不断地陷入窘境中给观众带来笑声,同时往往又会在最后关头或获得外力的帮助或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而成功,给观众以期待中的心理满足。这当然是俗套,但类型片需要的就是对于俗套的合理化的运用和改装。在《十全九美》中,主要人物形象含混不清,没有执著的信念和意志,感情上随波逐流,也没有表现出善良美好的天性。每个人物都不够可爱,没有让人感同身受的“移情”之感。无论是人物的性格还是感情的发展,都是同样的轻描淡写,不入骨髓,停留在表面的人为摹写,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2 叙事话语的断裂

第一,狂欢化的喜剧氛围与浪漫唯美的画面之间的断裂。全片分裂为两大版块,一是疯狂的搞笑,一是浪漫的爱情,但是这两者没有很好地交织和结合。抒情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与无厘头的疯狂搞笑氛围格格不入,不但没有形成叙事的张力,反而让人明显感觉到叙事的断裂。如在夜店“乾柜”的后院所设置的幽静与雅致,与前者的纸醉金迷全不合拍,尤其是那梨花飘落漫天飞舞的唯美场景,是在那样的一个场合出现,除了做反讽式的喜剧性理解之外,几乎无法让人融入其中。第二,次要人物的极尽搞笑与正面人物的严肃端庄之间的断裂。片中次要人物不断地以夸张搞怪的行为举止、南腔北调的方言口音,接古通今的无厘头话语,尽力制造笑点。而两个男女主人公在外形上虽然俊朗有型,但黄奕的端庄和立威廉的绅士却让人感觉呆板有余,轻松不足。他们两个惟一一处制造笑点的地方,就是见到被囚禁的江南鹤时,明明他命在旦夕,他们竟然以为他在客气地让他们吃馒头。这惟一的笑点失败到极点,因为他们从江南鹤嘴里知道了事实真相,还让他活活饿死。不但达不到让人发笑的目的,还让人对主人公的智商与品行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