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教学反思范例6篇

小伙伴教学反思

小伙伴教学反思范文1

一、伙伴式教研

伙伴式教研是指教师根据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提炼出研究主题,组建成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在此目标下进行分工合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疑难、共同学习、相互帮扶,最后形成利益与共、互助共赢的教学研讨方式。伙伴式教研以介入、支持、分享、质疑、辩护与协商为构成要素,其中介入是指教师的充分参与,支持是指教师之间的开放与互信,分享是指教师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与分享,质疑是指各个教师间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辩护是指被质疑者对问题、设计、行动、体验、对话及交流过程等作出判断,协商是指针对方案及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进行商议。伙伴式教研的实施原理有互补原理、共进原理、双赢原理、同乐原理与反思原理。

二、伙伴式教研流程

伙伴式教研是对教研活动的诊断、培训、实践、再诊断、再培训、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诊断性观察的具体步骤是组成伙伴团队(被观察教师团队和观察团队)被观察教师团队同构达到变量相同观察组准备会议、接受观察培训以课为例、记录各项数据统计汇报、诊断反馈。

发现问题提供针对性培训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邀请有关专家,对教师组织专题培训,然后进行课堂再实践,观察对比常规落实程度,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检查培训与实践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定课、量化式观课、白描式议课和互助式改课等伙伴式教研方式。

三、伙伴式教研的操作

通过课堂实践,教师就会形成伙伴式教研的具体操作线路,即伙伴的组合――针对被试(教师)问题的课堂观察――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针对被试的第二次课堂观察――第二次教研活动,重复上述活动直至问题解决。伙伴式教研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自己也可以通过帮助活动受益。

1.伙伴的组合

我们要合理选择被试(教师),形成磨课协作伙伴团队,一般采取多层次组合,至少从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中选择两位教师形成异质互补的团队组合,形成磨课协作伙伴团队,进行有效教研。例如,教师可以以同课同构为变量控制,每位试教者独立设计,然后经历思维大碰撞,据理力争或者充分阐述理由,去异求同,形成共识后进行二次设计与细节调整,以三人都认可的方案为定稿。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独立思考设计交流去异求同形成共识设计调整细节定稿。

此外,观察教师要提前介入,形成目标明确的课堂观察伙伴团队。观察教师提前介入教研活动,接受观察任务,课中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课后将把课堂观察结果形成报告,将校本教研从执教者“孤军作战”变成整个团队的“齐心合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把观察任务分成教师提问有效性、学生活动有效性、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五个模块。

2.针对被试(教师)问题的课堂观察

伙伴团队认真观察,获取科学数据。在课堂观察和组织培训前,被试(教师)向观察教师详细地阐述观察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各类观察表的记录、统计与汇报的要求与方法,让观察教师提前介入教学研讨。在课堂观察时,被试教师按事先统一的教学设计上课,观察教师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记录,并在教室中安排两台摄像机,用全纳的形式拍摄学生的活动情况,以便观察者根据后续需要回放相关片断补充观察结果。在课堂观察后,观察教师要口头阐述自己初步统计的情况与反思,之后观察教师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或者回放课堂视频进行补充观察,从数据统计、观察叙述与观察反思三个层面写成书面报告。

用数据说话,引导被试教师改进。观察者用工具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些数据真实地说明教师教学中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偏差,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明确诊断,给予有针对性地的改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观察数据的分析,探究课前准备与课堂氛围的关系,获取课前准备的有效措施。观察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中观察数据的分析,有理有据地观课、评课、诊断,引导被试教师关注教学的各个细节,让教师有据可查,有方向可改。

案例1 获取教师课中提问的观察数据及改进处理

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若比值近于1,则指向均等。

数据诊断显示:(1)提问男女生偏好差异不大。(2)提问优生偏好明显,优生得到的资源与机会远远高于差生得到的资源与机会。(3)提问差生覆盖率低于1,机会欠缺。

优生偏好数据:A班优生率为19%(优生人数/总人数),优生提问率为24%(优生被提问次数/提问总次数),两者相比优生偏好度为127%。而B班和C班都存在比较明显的优生偏好。

差生覆盖率:A班差生率为21%,差生被提问率为12%(差生被提问次数/提问总次数),两者相比差生偏好度为57%;B班差生率为15%,差生被提问率为10%;C班差生率为16%,差生被提问率为10%,C班差生偏好度为60%。

由此,教师要清楚在哪些地方给予改进,关注学困生回答问题的难度把握与自信心的安抚,以免制造“学困生”。

3.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学校要提供专家专项培训的机会。根据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针对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伙伴式教研侧重诊疗的针对性。2012学年,笔者所在的学校邀请专家20人次问诊课堂进行专业指导,既有针对共性问题的大范围集训,又有针对小范围5~10人团队的指导,甚至有针对3~4人的培训。如果在教学过程遇到问题,学校还可以让教师接受专家的个别指导或到名校继续深造。通过专家把脉、专项培训与个性化的指导,教师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行为自省与调整跟进。

伙伴团队给出改进建议。在伙伴式教研中,给出“改进建议”不再是优秀教师的“专利”。教师团队协作性很强,按照观察教师的说法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分析数据,提出改进建议”、“为别人做诊断其实也是为自己做改进建议”。观察者诊断的不仅仅是别人的问题,更是自身的问题,他们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中也受益颇丰。

4.针对被试(教师)的第二次课堂观察和教研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注重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二次实践更加重视,用同样的检测工具,对被试教师进行二次记录与二次诊断,简明扼要地进行成效分析。当一位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被诊断出问题后,伙伴团队会跟踪建档。相隔一定时间后,他们会让观察教师再组织一次课堂观察,观察过程和诊断性观察的过程相似,但被观察教师已经了解观察内容,因此,观察教师要注意甄别被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自觉化程度。由于存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二次改进能比较高效地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

案例2 课堂观察诊断前后教师变化

原始数据:本节课,教师共进行34次口头评价。“好的”用了11次、“很好”用了6次、“对的”7次、“你真聪明”4次、“你真会动脑筋”2次、“不错”2次、“希望你上课认真听”和“你坐下再好好想想”各用1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有变化,但语气语调的起伏不是很多,表情变化也不太多,在课堂中运用了一定的肢体语言,但不够放开……

两周后再次教研:这位教师前后两次教研,音量变化次数呈递进趋势,音速变化次数后者明显多于前者,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前次。纵观两堂课,教师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语言运用方面,已经有较大改进。

前后改进数据对比,见图2:教师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后者更具有独特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差异明显。

伙伴式教研注重再观察对比常规落实程度,要求被观察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克服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提高自己课堂规范的执行状况。

四、伙伴式教研保障体系的构建

1.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必须要有专业工具进行课堂记录。学校要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营造课堂氛围、掌控空间位置、把握教学节奏、管理学习任务、运用教学语言、安排学生答问、导评学生表现和生成教学资源等九个教学常规维度,邀请1位特级教师、4位科研员、1位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多方征求教师意见,并多方论证,经历一稿、二稿、三稿,形成《铃声前准备观察表》、《铃声后准备反思表》、《教师课堂语言记录表》、《个体表现记录表》、《学生参与度定量评价表》、《教师行走路线图》、《提问的类别、频次、空间分布表》、《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教师学习任务管理记录表》、《教师提问、学生应答以及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反馈分析表》、《课堂生成艺术表》、《课堂生成艺术分析表》等14张观察量。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量表体系,落实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要求的量表及如何记录操作与分析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常规,这是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重要的物质保障。

2.组建一支能够帮助他人的专家团队

专家的全程参与和及时指导既是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又是帮助教师加强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与反思能力的有效促进力量。当课堂观察被诊断出存在问题,教师反思如何突破瓶颈改进教学时,要有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培训,也可以培养本校自身的专家团队,因为同组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或师徒之间交流的机会、时间和话题相对集中,开展互助的机会更多,所以学校在安排教研组、年级组与师徒帮扶组时,要注重知识结构、气质、性格、教学风格等互补性,重视地区有影响力的教师和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促进新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新手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在与专家团队面对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体验。

3.形成学校实施伙伴式教研的制度与评价体系

校本研修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倘若教研监控与评价手段落后,要想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期,首先要学习《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浙江省教学管理指南》,对照学习课堂教学规范,之后对学校相关激励与监控方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出台一些有关伙伴式教研的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实现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学分积累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实现群体发展》、《自我反思制度――实现经验累加》、《伙伴式校本教研制度》、《课堂观察准备制度》、《课堂观察报告制度》及《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

此外,伙伴式教研制度与评价体系的形成要体现如下原则:一是基于重研讨氛围的协同性原则,这是指要打破原先教师个人单干的局面,让教师们一起备课说课,互相听课诊断,彼此交流意见和看法,一起分析问题与制订行动方案,共同执行方案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基于重个案分析的发展性原则,这是指通过对教师建构档案与二次教学改进的记录,通过个案分析评判教师教学常规的改进。但我们不应以一次公开课的成败作为单一的评价依据,而是要结合受试教师的改进变化,衡量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我反思、与伙伴协助的改进效果。三是基于重团队评价的共生性原则,这指的是评价和奖惩的重点从对教师单一个体教学行为的评价指向评价教师伙伴团队的行为与整体教育教学结果,加强对校本教研研讨氛围的监控,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相互恭维吹捧、专挑好话说的情况,强化问题意识。四是基于重数据诊断的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重视听评课的技术,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利用课堂观察工具与任务驱动机制聚合教师和研究者的视野,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形成比较明确且具操作性的参与点。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触动了教师的灵魂深处,使教研活动更加受到教师的欢迎与期待。在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形成第一伙伴团队,观课教师形成第二伙伴团队,观课教师从“配角”变为“主角”,课堂评价从“随意表述”走向“重视数据”,教研活动从“一教搁置”走向“二次改进”。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与“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和“求同存异”,针对同一问题可以从其他视角进行解读,摸索出伙伴式教研新模式。

小伙伴教学反思范文2

1、伙伴(同侪)教学的目的与组织形式伙伴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并使其学业成绩逐渐提高。根据上述训练目的,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初步拟定了伙伴教学的一系列组织方法:

1.1、训练策划: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将知识点分解,确定必要的精讲内容和伙伴教学内容,设计伙伴教学的操作步骤、引导方法、目标检测及偶发事件处理等实施计划。

1.2、伙伴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等特征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3~4人,并选出1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拟定为小老师)。

1.3、伙伴同学:根据教师引导的问题由各组内伙伴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

1.4、伙伴尝试:提供必要的实验设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实验程度和结果。

1.5 伙伴讨论:在教师指定的命题下,组内或组间学生通过各种“语言”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列举证据以探索正确的答案。

1.6、伙伴作业:组内伙伴一起完成教师留下的有一定启迪性的作业,同时由小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1.7、伙伴评改:由组内小老师或学生间相互评改教师布置的一些答案简明的作业。

1.8、伙伴竞赛:伙伴之间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上述各种操作形式可以独立、穿插或同时进行。其中训练策划是最核心的部分和成功的关键。

2、训练效果与分析样本分别源于天津市津南区2所义务教育初中校的6个班,共391人。根据单元形成性检测和期末考试的2次平均成绩,分别找出无显著差异的2个班拟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把实验组中的58人按拟定的伙伴教学方法进行上述训练。总计3个教学单元,23学时。对照组按原来传统的方法进行班级教学。实验结束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全区统一命题的试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3个单元相关知识点的形成性检测。

为进一步研究伙伴教学对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实验效果,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按配对法抽取10对实验前成绩相同、个人背景相似的学困生,在实验后进行比较,并分析训练对学习行为改进的效果。

实施同伴相互训练之前,整体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经训练后,t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组学业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配对的10对学生训练后成绩比较,也显示有明显的差异。

3讨论

1)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基本呈统一的格局:即学生统统面向教师,这种形态极不利于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与此不同的是,伙伴(同侪)教学以学生小组为学习活动中心,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社交、协作的情境,并为课堂提供了多渠道的、及时准确的教学信息反馈通路。

2)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极为重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由于伙伴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学习伙伴之间在语言、文化、思维、认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相互接近,这种训练对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培养接受、改造、加工和转换信息等能力极为有利。经本课题研究,实验组学生不仅学业成绩有显著提高,而且学习行为也有明显改善(包括主动预习、制定学习计划、增加课下阅读和课上主动发言等)。

小伙伴教学反思范文3

在学校个体心理咨询中,“一对一”似乎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模式。直到小A的出现,才使我对“伙伴陪同心理咨询”这种全新的咨询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星期二的课间,三个六年级的女孩子怯怯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小心地询问我是否能够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帮她们解决一个难题,并特意强调她们想三个人一起过来。为什么她们会选择集体来咨询的形式呢?我不想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客观的原因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所以虽然有悖常规,但我仍欣然应

允了。

中午,三个孩子如约走进心理咨询室。我微笑着问:“你们到底谁遇到困难需要我帮助呢?”两个孩子同时指向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她!小A。”随后,三个人一起笑起来。咨询的氛围立刻变得很轻松。我仔细打量小A,她长得很漂亮,一件乳白色的上衣显得很精神,她直视着我的眼睛,丝毫没有羞怯或是隐瞒的意思,看来这是一个外向、开朗的女孩。小A开门见山地问:“老师,我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太霸道、任性,她们都不打算和我好了。我该怎么办呢?”我示意她把事情的原委仔细讲给我听。小A开始讲述,还特意叮嘱两个好朋友,如果自己讲得不对,一定要及时纠正她。原来这两个“陪诊员”是被小A请来监督自己,确保叙述的客观性的。这个精心的安排,突然让我意识到两位“陪诊员”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可以在咨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来,小A从小个性就比较独立、有主见,所以在小伙伴中一直是“领军”人物。游戏时,她总能想到最好的主意,而且很容易把大家组织起来,所以小伙伴也很愿意听她的,跟着她玩。久而久之,小A养成了发号施令、惟我是从的习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渐渐成熟、独立起来,小A的处事、交友方式自然引起了大家的不满。起初同学们还善意地提醒她,可她丝毫没有改变,甚至越来越暴躁、骄横。时间长了,女同学开始渐渐疏远她,几个淘气的男生故意搞恶作剧激怒她。小A受不了了,找到我就是希望能够重新赢得同学的接纳。

在小A叙述的过程中,两个“陪诊员”不时纠正、补充了一些细节。有意思的是,在纠正的过程中,小A又试图大声反驳,“陪诊员”立刻示意我:“小A就是这样让人受不了。”小A立刻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趁机建议小A:“你不是希望朋友都不要离开自己吗?那我觉得有必要听听朋友希望你怎样做,他们才会继续接纳你。”两位“陪诊员”真是配合,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她们列举了小A任性的很多实例,并提出了很多期望。

小A始终听得很认真。两个“陪诊员”的建议很真诚,但也存在着不够具体、不好落实的问题。小A为难地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她们说得都对,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做。”

小A在倾听朋友倾诉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恰好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节点。作为心理咨询教师,我知道这时小A最需要的是行为塑造方面的建议,但这些办法一定要小A自己“发现”,不然会产生“越俎代庖”的效果。于是我建议小A从具体问题入手,各个击破。小A选出了两个最想解决的具体问题:第一,遇到有人与自己意见不统一时该怎么办?第二,如果有同学再故意针对自己搞恶作剧怎么办?

我鼓励小A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邀请“陪诊员”和我一起来帮助小A完善这些办法。于是在我们四个人热烈的讨论中,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明朗。我们讨论确定了方法后,约定试试效果如何,同时,我还邀请两位“陪诊员”来作监督。

一周后,我利用心理课的机会,回访了小A和两个“陪诊员”。小A发现约定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几个调皮的同学对她的转变很是惊讶,“陪诊员”们也觉得小A在行为上的确有所改善,虽然偶尔还是会失控,但只要提醒,还是能够及时改正的。

咨询已告一段落,我却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咨询方式。虽然个体咨询多半都是“一对一”的形式,但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伙伴陪同咨询有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伙伴陪同咨询有利于缓解来访者的焦虑。中小学生在单独寻求心理教师帮助时,多半顾虑较多,所以即使心里有烦恼也不敢前来找心理教师。但如果有了伙伴的陪同,互相鼓励、支持,就会很大程度上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其次,伙伴陪同咨询有利于纠正来访者自我认识的局限。咨询过程中小学生的叙述多半不够客观、完整,这时同伴的补充、纠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而且来自好朋友的客观描述和真实感受,更能激发来访者的关注与反思。最后,伙伴陪同咨询有利于咨询后的落实。中小学生自制力差又缺乏监督,对于心理教师给予的调整建议,多半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而来自同伴的提醒、监督更容易被来访者接受。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伙伴陪同咨询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避免同伴成为“传话筒”;如何使来访者更真实、放心地表露想法,避免同伴成为“压力源”等。

小伙伴教学反思范文4

编者按:“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找朋友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所以我们一直在找。只可惜找朋友并不像儿歌所唱的那么简单。找伙伴是每个孩子的需求,家长怎样帮助孩子迈出交往的第一步呢?怎样让孩子快乐地交朋友呢?

妈妈|吴女士|广州|幼儿园教师|女儿夏苗|4岁

苗苗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家里没人照看,我就把她带到幼儿园。谁知我拉着她刚出现在幼儿园的院子里,一群小朋友就叽叽喳喳地围了过来,有的要抱她,有的要拉她,有的摸摸她的头,有的扯着她的衣服……说实话,苗苗长那么大,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小朋友们的热情把她吓得左躲右闪、哇哇大哭。从那以后,她不但不敢再跟我一起去幼儿园,而且只要见到小孩子,就躲得远远的。平时,姑姑、舅舅家的小孩来我们家串门时,苗苗几乎都是避而远之;哪敢去找小伙伴玩?更有甚者,苗苗已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可是无论如何她都不肯去。我也试图设法让她接纳小伙伴,但都不成功。于是,我便与女儿“斗智”――买玩具专挑适合两人或多人玩的。回来后,先陪她玩一两次“吊吊胃口”,然后,我便“退居二线”,“逼”她找别的小孩玩。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邻居家的蒙蒙就成了苗苗的第一个好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的伙伴越来越多,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伴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知心话:一是孩子从小就要有接触伙伴的机会;二是给孩子找伙伴要从少到多,慢慢扩大交际圈。

爸爸|甄先生|河南|公务员|女儿甄珍|6岁

甄珍的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她崇尚越超前越好,管得越严越好。所以从胎儿时期开始,就为孩子安排了各种教育。女儿出生之后,她满心希望培养出天才儿童,管着女儿的所有时间。几年来,女儿都扑在学习上,从来不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女儿3岁半时,她就开始教她解方程的知识。从表面看,女儿确实比同龄孩子有知识,但孩子不知道邻居姓什么,也从没有在楼下玩过,很少跟同龄人游戏,交往对象仅限于父母。对母亲的做法,女儿也很反感。

知心话:这样下去,孩子可能会成为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

爸爸|周先生|海南|医生|女儿周至于|5岁

由于工作忙,女儿不到3岁就进了幼儿园。平常时间孩子在幼儿园,双休日、节假日和早晚都由老人照看,我们大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根本就没在意女儿有没有伙伴这个问题。有一天下班回家,我发现女儿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没精打采地看着电视,心头不禁一震。当天晚上,我就和几个同学联系,商定把几家的孩子集中起来,几家轮流为孩子过节假日。其中有两位做教师的同学,假期里时间充裕,承担了大量的教育任务,还经常带孩子出去郊游、参观。孩子们一起玩得快乐极了,假期结束时,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各自的家中。后来每逢寒暑假,我们都如法炮制,现在已有好多家长都在学习这种做法。

知心话:换位多想,才能与弦子的心贴得更近

妈妈|韩女士|天津|警察|儿子马放|4岁

我们是标准的三口之家,也许是我这个“警察妈妈”平时过于严肃所致,儿子从来不多说话,渐渐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上幼儿园后,他时时处处都沉默寡言,和小朋友在一起总受欺负。于是,我就不让他跟那些霸道、不友好的孩子玩。这使他的伙伴越来越少,后来竟一个也没有了。一位朋友提醒我:“没有伙伴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伙伴的作用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儿童与伙伴之间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体验,而且并非是单一的友好情感。人的情绪非常丰富,需要体验友好的、快乐的,也需要体验争斗的、郁闷的。比如儿童与伙伴闹矛盾了,一方会有挫折感,另一方则会产生成就感。但伙伴之间的冲突,通常又是有限度的,不能太严重,这是一种分寸的把握。这有助于儿童对各种情感的体验和认识,并学会正确地处理和对待。这种交往,是儿童人格形成的一种必要条件。”我现在已经改变观念,正在指导孩子找伙伴、交朋友。

知心话:只有经历风雨,才会见彩虹。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

王莹莹|郑州市鹤立幼儿园教师|任教幼儿园中班

对孩子来说,同龄伙伴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似,所经历的事情、所说的话、甚至所看的电视节目、少儿读物都差不多,孩子们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话题和共同语言,所以绝大多数幼儿都希望自己有小伙伴。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早期人格发展中,学习别人的言行和思维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孩子看到小伙伴把玩具摆得整整齐齐、受到老师表扬时,他就会表示:一定要向伙伴学习。同样,当孩子看到小伙伴玩游戏时得意的神情,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亲自试一试……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遇到这类情形。

小伙伴教学反思范文5

一、以师为友,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大伙伴”

在时代飞速发展、人际关系异化的今天,技工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日益紧张,教师以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处于服从和被监督的地位,难以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由此造成技工院校教学和教育的难度有增无减,任课老师与学生课上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班主任管理中碰到的难以管教的问题学生现象愈演愈烈。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大伙伴,在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欣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学道人脚根未稳,当离不得朋友;脚根既稳,当尤离不得朋友。何者?友者,有也。故曰道德由师友有之,此可见朋之不可离矣”。在我国古代教育家看来,交友即是择师,既要以师为友,又要以友为师,师即友,友即师,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师生在求知过程中互相学习,成人成己。把教师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者向一个顾问、一位引导者、一位合作参与者、一位求知愿望的激发者转化,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认识真理。具体来讲,我校做了以下尝试:①在课余时间,能和学生进行多种活动,我校成立各种社团:悦舞社,轮滑社,礼仪社等;兴趣小组有英语角,摄影兴趣小组等。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友谊,促成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②通过各种师生间“结对子”活动,我校有困难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结对子,对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还有技能大赛教练和选手之间的师徒结对活动,在技能和生活上教导关心每个选手,在这些活动中师生形成共同体,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把原来的主从师生关系转变成“我和你”这样的平等关系。

二、以友为伴,倾心构建学生“伙伴合作式”小组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朝夕相处,年龄相仿,很容易在班上找到自己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也很容易学到同伴身上的长处。“伙伴合作式”是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达到教师、家长所不能起到的教育效果。年龄相仿的人认知方式接近,思想交集较多,容易沟通,容易引起共鸣;同学之间交往的时间更长,频率更频繁,往往更重视学生的评价,同学的突出表现容易得到认同和模仿,容易引起下意识的心理暗示。在学习上,成立一对一或一对多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以配对的形式组建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组成班委合作小组,锻炼班委成员的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让他们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有利于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我校是住宿生较多的职业学校,学生中住校生占很大比重,住宿生的管理和卫生问题给学校和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压力。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宿舍成员间的伙伴合作制,让宿舍成员自由组合,合得来的成为一个伙伴合作小组,小组成员间和睦相处,卫生工作由各个小伙伴做自己最擅长的,民主推荐舍长,共同商讨制定该宿舍的规章制度,共同创设自己的宿舍文化。

班集体中学生“伙伴合作式”小组的确立,突出了学生的个体需要,改善了学生的生存状态,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它把团队精神,关心他人,合作能力潜移默化融入学生的骨子里。这种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对今后的职场生涯也大有裨益。

三、以父母为伴,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

小伙伴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低年级;计算能力;教学

引言

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尤其是新课改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要求,数学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开拓思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当前低年级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需要教师找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症下药。目前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偏低,尤其是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多学生养成依习惯,涉及到计算便直接用计算机,学生自身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还有的学生缺乏计算的技巧、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此外,数学教师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学有效性较低,课堂缺乏趣味性、针对性,学生对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学生感到计算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落后,缺乏创造性、个性以及技巧性,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低年级学生通常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他们很难长时间的从事一项枯燥乏味的活动,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转移注意力。低年级学生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他们爱思考、爱提问,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低年级学生的情绪波动大,情绪丰富,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想法,经常有一些奇思妙想。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学习的意义等缺乏认识,能够为孩子带来愉悦体验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受低年级学生的欢迎。

三、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开展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没有学生不喜欢游戏,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低年级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学生的关注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开展抢答、说反话、接龙等游戏活动,这些活动简单且易于操作,学生一边玩儿游戏一边进行计算活动,学生的反应能力、计算能力会得到增强。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说抢答游戏,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课室布置为一个围绕式,中间空间留出来作为最后一名的小组惩罚之用。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把提前准备好的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课件的内容涉及所学的各类型计算题,学生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抢答,累计分数最多的获得文具、零食等奖励,最后一名的小组则以小组的形式到课室中间为大家表演以示惩罚,而其他名词的小组则根据名次获得相应的奖励。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赢得胜利的奖励对低年级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学生的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被大大激发,教学质量提高。

(二)善用教具教学

计算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或者练习题上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计算的厌倦之情,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在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卡片、玩具、挂图等辅助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具是教师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具,又或者是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具。低年级学生是慢慢从加减法开始接触计算的,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带着学生们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绿色的青蛙折纸,做完之后,对着青蛙吹一下, 青蛙就可以跳动几下,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被教师抓住,此时教师再拿出已经准备好的一只红色的青蛙,对着红色青蛙吹,红色青蛙和绿色青蛙靠在了一起,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本堂学生所要学的知识了。

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亲手制作了这个小青蛙,这只绿色青蛙很孤单,他需要8个青蛙同伴,刚刚老师已经为他找到了一只红色青蛙伙伴,现在这只绿色青蛙是不是还差几个伙伴呀,那接着,我们再帮绿青蛙找几个伙伴好吗?”接着,教师就让学生一人做一个颜色不一样的青蛙,教师从中选取一个做的比较漂亮的粉色青蛙同样用吹的形式让粉色青蛙与绿青蛙、红青蛙成为一伙,此时教师再问:“你们知道现在这里一共了多少只青蛙了吗?”讲台下的学生纷纷说:“两个!”接着,教师再从学生那里分别拿一只蓝色青蛙和黑色青蛙加入绿青蛙组,又问学生:“原先绿青蛙有两个伙伴,现在又加入了新的伙伴,那么绿青蛙一共有了多少伙伴了呀?它还需要几个伙伴呀?”学生就开始在下面计算,对加减法这个知识点的映象大大加深。利用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计算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随着计算难度的加大,教师还要多开发其他适合的教学教具,通过更加复杂的教学来反复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低年级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习惯尤为重要,这会为学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增加,成就感和自豪感得到满足。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还是小测试,学生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马虎敷衍,计算之后,学生要不要只重视结果,而应多思考自己的计算方式对不对,自己的计算方式是不是最简便快捷的。平时学生在练习计算题的时候尽量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进行,通过限时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让学生算得快又算得好。平时计算错了的题目,教师要着重讲解,告诉学生怎样的计算更加高效简便。另外,对于错题,教师要引起重视,教师要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是因为不会还是马虎才算错的,再根据学生的错误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例如,有的学生计算方式正确,但是计算习惯不好,为了快速完成计算题就只算一次,不再进行计算的二次检测,导致总是出错。又或者是有的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依赖计算器,算了一遍之后为了确保准确性就会用计算机核对一下,这样的过于看重结果选择了快捷的途径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应当自己笔算或者是心算来进行结果的检测,而不应该养成依赖计算机的习惯,这样学生会在心理上认为反正最后有计算机可以核对答案,现在可以算快点,算错了不大碍,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可能就会忽视怎样结算步骤最好,计算也会容易犯粗心大意的错。

结束语

计算占据了小学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掌握较强的计算能力有有利于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基础,低年级学生比较特殊,他们又处于小学的关键阶段,因此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意义重大。教师要多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探究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