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范例6篇

苏东坡的诗范文1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三、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拜四处奔波所赐,在机场、机上以及高铁上,最近读了不少,慢慢记录如下吧。

说实话,林语堂这本书读来大失所望,想象中东坡居士的传记也当风流潇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才适宜,但此书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还夹带着翻译腔,治政以及与临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读完跟读了一本《王安石传》似的。还别说,如果是王安石这种别扭的个性,倒挺适合这么书信训诂的写法。

哦,对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经被各种东坡的轶事带偏了,我宁愿看东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苏小妹(呜呜,貌似是虚构的人物、也没嫁给秦观)、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调侃和插科打诨,茶余饭后一乐,倒是比综艺节目更有营养。

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简直是民间故事智慧的结晶,就拿苏小妹新婚夜给秦观出的对子来说吧,简直一绝。小妹存心刁难,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谐音不语,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谐音双,即是成双。多么有趣,我宁愿这是真的。

又比如东坡与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纸凸额凹眼,作诗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小妹听完反唇相讥,“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亦笑话其兄眼距宽脸颊长,诗毕两人哈哈大笑,不以为忤。因为是民间故事,记忆中貌似两首诗作者也有可能反过来,但也不重要了。

当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调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负居士。话说,苏轼作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觉得写得特别好,于是传信给佛印鉴赏。和尚读毕,写了两个字“放屁”还给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时值瓜州任职,特意亲自坐船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好吧,居士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哦,宿敌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时候去泰山玩,买了本泰山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讲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长黄飞虎之间的轶事,没想到中间还有段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传说,苏东坡与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块奇石朝东面倾斜,东坡有意吟道“恨当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东坡在暗讽其贬谪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东坡”,众人大笑。然而我觉得这回复还是略逊一筹,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该书一概没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苏东坡的诗范文2

前半生,苏东坡对工作全力以赴、处世外圆内方、做事尽职敬业,我们学习他的“超脱”;而他的精彩在后半生,成就了其辉煌一生,生命清雅恬适、生活别有风趣、具有艺术情怀,我们则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清欢”和“趣味”。

关键词:苏东坡;勤政爱民;至性至情;旷世才华

一、浅谈苏轼的政治生涯

1.起起伏伏的为官之路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度下狱,三度贬官。苏轼的政治生涯可以用“三起三落”来概括:

一起:步入仕途。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兄弟二人从此开始了政治生涯。苏东坡步人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一落:大难临头。l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03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结果收到排挤,被贬到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l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l089年7月至l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l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进官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多高的官职。

三落:贬再贬。l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现在海南岛经济发达,古代却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

苏轼一生政途大起大落,被陷害是他遭到贬谪的重要原因,但是对方有机会陷害他的原因,脱离不了他的诗文作品,因为东坡总是固执的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反对。即使如此,他仍然不畏惧、不屈服,不停止为作,绝不趋炎附势,绝不同流合污。

2.为官勤政爱民

2.1杭州政绩

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苏东坡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苏轼为官关心百姓疾苦,坚持着自己对国家和民生无比的关注和关切,如果你是杭州人,对这一点的感受一定尤为深切。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时,西湖淤泥、芜菁、杂草已占三分之二,西湖不像西湖了,倒像一个臭水塘。官府的多数官员主张废了西湖。此刻,苏轼坚决主张要保留西湖。他说: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如人之眉目,弃之难看,他还向朝廷奏章,要求保住并疏浚西湖,并陈述若干理由,请求朝廷拨款。苏轼到西湖实地考察,湖内的泥、芜菁往哪里堆放呢?西湖南北相距30里,绕湖来回需要一天。往湖外运输显然费时费工,苏轼想好了主意。他动员20万民工,大面积清除淤泥,没有汽车运输,全凭人工,东坡就决定把淤泥铸成一条近三公里的长堤,并建了“锁澜桥”、“望山桥”、“跨虹桥”等六座拱桥,拱桥下湖水相通,杭州人就称之为“苏堤”。苏东坡用多余的淤泥建造了一条苏堤,并且在苏堤上造了桥,种了杨树、桃树。每到春天,桃红柳绿,苏堤就像一条细细的绸带,系在西子湖的腰间。

苏东坡1089年任杭州知府,杭州先涝后旱,接着瘟疫流行,米价暴涨。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并平粜官米40万石,使当时杭州无一灾民饿死。

苏东坡捐献黄金50两,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为贫苦百姓治病的“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精通药理,还主持配制了一种名为“圣散子”的丸药,具有多种疗效,价廉物美,深受百姓欢迎。

苏东坡把杭州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苏轼不但疏浚了西湖,美化了西湖,他更用自己的杰出才能为宣传西湖,提高西湖知名度立下了汗马功劳。【1】

苏堤春晓“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是杭州人民世世代代对苏轼的感谢与思念。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爷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石碑背面有乾隆爷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因此“苏堤春晓”碑是非常珍贵的康熙、乾隆的“爷孙碑”。有人说,康熙爷御笔亲题“苏堤春晓”四字中,“苏”字和“堤”字都是错字!传说苏东坡特别爱吃鱼,每次吃鱼的时候,如果侍者把鱼放在左边,他可以把整盘鱼都吃完,如果放到右边就要生气,因为苏东坡是“左撇子”,所以康熙帝故意把“魚”写在右边,以此纪念苏东坡。而“堤”字则把“土”旁写成“耳”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耳”的字形与苏堤的地形相似,另一个则是取之意境,在苏堤上可以听到六种声音。注:这两个字均为当时正确写法

据颜真卿的《干禄字书》记载,“蘓”为“蘇”的俗体字。在古代,一些汉字的左右上下部件可以互换调用。“蘇”字这种“鱼”、“禾”对调的写法,在书法中即已出现。关于“隄”字,据颜真卿《干禄字书》记载,“隄”为正体,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堤”却为俗体。其实,两字古已有之,在最新《新华字典》中均可查证。【2】

2.2登州政绩

苏东坡在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只做了五天的知州,却上了两个奏章,《乞罢登莱榷盐状》结束了登州盐民因食盐官营购价太低、盐民难以糊口而十室九逃荒的历史。苏东坡走后,登州百姓设生祠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好官,至今的蓬莱百姓中,还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故事,向所有热爱苏东坡的人热情相告。【1】

2.3徐州政绩

任徐州知州时,正赶上黄河的大洪水,徐州城被围,他亲上城墙护守,几十天不回家,劝阻想弃城逃亡的富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终于保住了被围困了五十多天的徐州城。身为徐州市长他十分关心囚犯健康和福利,亲身视察监狱,指定医生给囚犯治病,因为犯人并非别人,也是一般老百姓!有些小事很容易做,只要人想到去做,但只有苏轼肯去做。他看到很多逃兵沦为盗匪,只因法令中说低级军士因公出差不发放差旅费,于是他每年自己省下几百钱,给大家发放差旅费。当他迁任湖州太守时,州城百姓满城空巷夹道相送。以至于千百年来徐州人都亲切地称呼苏东坡为“我们的老市长”。【1】

2.4勤政爱民

苏东坡从政四十年,历任八个州的太守,每到一地,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虽然,历史的长河已经流淌了近千年年,但是,当我们再次展开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他的仁政爱民,他的出众才华,依然是那么栩栩如生。

真是一任为官,造福万民,惠及千年。即使仕途屡次不顺,但东坡依然为官清廉,以一己之力为老百姓谋取最大福利,实乃真性情也。

二、浅谈苏轼的性情

1.为人至性至情

苏轼之所以千年以来具有长盛不衰的人气指数,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才华外,还有他的刚柔并济、侠骨柔情。

1.1对兄弟手足情深

在历史上,兄弟齐名的故事很多,但像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能够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却不多见。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 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百首。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个中秋节到来的时候,苏轼在密州做知州,因为公务都很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和弟弟见面,万家团圆的时刻,他想起五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心中非常地感慨,这个中秋之夜喝了很多酒,写下了一首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无眠的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

每当人们思乡思亲的愁绪难以排遣时,总能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找到安慰,人们把它谱成曲子久久传唱。

在苏轼因“乌台诗案”遭难之后,苏辙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冒险给远在湖州的哥哥报信,第二件马上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过。苏轼和苏辙,就像两盏明灯,能够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路途,也能够照亮我们每个人的人心。我想,这就是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1.2对亡妻念念深情

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他是把自己那一缕思念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侯在妻子身旁。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苦心实可感天动地。【3】

1.3真挚友情

苏东坡对亲人情真意切,屡次贬谪,无论贬谪之地多么荒凉凄苦,亲人们不离不弃,相依相随,那么他对待朋友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苏东坡对朋友坦率真诚,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讨吃要饭的,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坡真正最好的朋友并非“苏门四学士”和显贵名流,而是名不见经传的陈慥。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当时陈慥正在歧亭隐居,听说苏东坡到来,于是他在离黄州一百四十多里的歧亭设宴,为苏东坡接风洗尘。此时,陈家家境日贫,陈慥并不是很富有,可他为了朋友,尽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苏东坡在陈慥家住了五天,受得了特别热情的接待。其时,苏东坡刚刚出狱,还背着“不忠”的罪名。不要说官场上的人不敢和他来往,就是亲戚朋友也是唯恐避之不及。苏东坡在黄州受到陈慥的如此热情接待,让他十分感动。后来,苏东坡从黄州调往汝州,陈慥一直将苏东坡送到九江。离别时,陈慥反复对苏东坡说,以后一定要小心,要闭门谢客,以免大祸临头。由此可见,陈慥对苏东坡情谊之深。

说起陈慥,大家可能大多不知其名。有一个成语“河东狮吼”让他和他的夫人在历史上声名显赫。这个故事还得从苏东坡说起:有一次,苏东坡到陈慥家作客。两人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谈兴正浓,陈慥想留苏东坡在家住宿。殊不知陈慥惧内,在隔壁的陈慥之妻大吼一声:“这么晚了,还不睡觉!”陈慥一听,顿时吓得从不知所措。苏东坡见此,不觉好笑,马上回家,并且写了一首诗。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地两茫然。”自此之后,陈慥的老婆就名流青史,“河东狮吼”一词也流传开来。【4】

2.坚持真我

在政治上,苏东坡也是个坚持真我的异类,他一生的坎坷大体也源于此,朝云说,苏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我们来看看苏轼因为它的不合时宜吃过什么苦头?

他既不依附权贵,阿谀奉承,作骑墙之态,也不为谋一己私利出卖良知。对他来说,唯一的行事标准就是“不欺天负心”,他一生不曾欺己,不曾欺人,不曾欺民,磊落坦荡。

京城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以“求治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这样的犀利言辞,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青苗法”等新法存在严重的损民弊端,得罪了雄心勃勃、急于求成的王安石,被逐出京城。

在改革的方式方法上,他反对骤变,主张渐变,反对鲁莽轻率,主张稳健改革,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拟进士对御试策》)。在父亲苏洵病逝京师时他居家守丧时,写下了许多政论文;代表作有:《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以及《思治论》等。这些文章中,都表现出来他对当时国家形势的判断, 他认为“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策略》第一),主张“补偏救弊”、“宣故纳新”。这一系列对国家时局的认识和判断,就是在今天都是很客观和具有积极进步的。【5】

王安石变法失败,旧党司马光于元丰八年执掌朝政,尽管苏轼与司马光私交甚厚,但当司马光要尽数废除新法时,苏轼却据理力争,极言新法亦有可取之处,不可尽废之,又开罪了十分器重他的司马光而无法在朝廷立足,只好自请外放。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无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权,坚持“真我”的苏轼都是一个“异类”,不因新法而苟同,不以旧法而徇私,宦海沉浮,赤子之心始终如一。可惜得不到“当局”的赏识认可和重用,接连被贬,我觉得“坚持真我”是苏轼对他政治生涯最好的总结。 

3.乐观豁达

巴蜀大川以母亲的胸怀哺育了一个苏轼,乐观豁达造就了一代天才,使他独具让所有的人们快乐的魅力,尤其在苏轼处于人生低谷时,他的乐观豁达更加令人敬仰。

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经润州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其实是东坡的自嘲之语,而这句话恰恰道出了东坡成就东坡完美人格和旷世诗文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的磨难。

3.1黄州

苏轼遭受小人诬陷,就是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没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称其苏东坡。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谪贬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

黄州城东大约十亩田地,成为苏轼的躬耕之处。三间房子在坡顶上,向下看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前有小桥,小沟常干,一株柳树,水井一口,中有冷泉,低处就是可耕之田,桑林菜圃,果园满枝,茶树低矮,可得香茗。黄州盛产柑桔,苏东坡竟然还尝试着用蜜桔酿酒,当然酒的质量是不过关的,朋友们饮过后纷纷腹泻,成为一时的笑谈。

黄州的磨难将一块璞石打磨成价值连城的美玉,使苏东坡的艺术才情获得升华。苏东坡的许多传世的名作,就诞生在这个期间。【6】

3.2惠州

苏东坡发配当时地处荒蛮之地岭南苏东坡只带着小儿子和夫人王朝云上路了,使即在路上连番又接到皇帝的再次贬官和不允许他乘船只能靠脚力去发配地的命令,年已六旬苏东坡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哀号,一路上的诗作只是表现了艰辛却又透着乐观,苏东坡赋诗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所以岭南人说:“一自坡公谪南海, 天下不敢小州。”

据惠州地方志记载,自1100年到1910年的810年,东坡祠曾修葺过34次,平均不到25年就有一次。惠州的老人认为孤山到白鹤峰一线是当地人文精神的“命脉”,白鹤峰是惠州人文的眸子。

贬谪惠州,对苏轼本人乃至北宋文坛、政坛而言,是一个大不幸;但对惠州乃至整个岭南而言,苏轼寓惠与两百年前韩愈寓潮类似,直接引发当地文化的飞跃式发展,不啻为一件难得的幸事。

据惠州有关部门统计,苏轼在惠州寓居940天间,作诗词、杂文多达587篇,数量仅次于其在黄州的750多篇。这在苏轼文学生涯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寓居惠州期间,跟随苏轼求学的岭南子弟络绎不绝。北宋以前,岭南在政坛上几无存在感,唯张九龄一人而已。宋元以后,岭南名臣辈出,多赖韩愈、苏轼开拓之功。

苏轼不光自己笔耕不辍,弘扬文教,对多元文化也时常着意加以保护。他寓居惠州期间,与当地小寺庙——海会院住持海会禅师交好。海会禅师博学多才,但他栖身的寺庙规模尚小且房屋破败,香火不旺。苏轼在生活十分拮据的前提下,毅然“助三十缗足,令起寝堂”,建起了寺庙大堂海会殿。

但杯水车薪,远不足数。苏轼于是“盯上”了他的表哥程正辅和弟弟苏辙。程正辅当时提刑广东,与苏轼相距不远。苏轼连去书信“化缘”,最终化到了一万五千钱,买下一片陂田,建成放生池,成为惠州西湖之鳄湖的由来。

苏轼到达惠州后,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不但令农人身体痛苦不堪,而且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烂之疾”。于是他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眼见当地军政混乱,官、军时有扰民、害民之举,苏轼建议建营房三百余间,以肃“军政”,使民安居。不仅如此,苏轼不顾自己贬谪之身,多方谋请,朝廷最终同意了他改革当地赋税制度的建议,“纳役奏改钱米各半”,“民受赐多矣”。【7】

3.3儋州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海南岛,苏轼精神不屈不挠、人生达观明豁的庆幸此地无瘴。在那里挨饿是常有的事,他在杂记中写到“食阳光止饥饿的办法。”他写信给朋友则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为庆幸。”

我想讲一个“破天荒”的故事,儋州原建学堂,但无老师,所以黎家子弟读书较少。天下第一文豪来了,读书人人趋之若鹜。苏老师悉心指导,自编教科书,出了个关门弟子姜君弼。赴考前老师书扇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结果姜君弼真的高中,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破天荒”就处于此处。 【8】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

三、浅谈苏轼的旷世才华

1.诗词方面的才华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四库全书》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亲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便豪情激越,气势宏伟。通过对赤壁雄奇瑰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豪杰周瑜的缅怀,表达苏轼愿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及其壮志难酬的郁闷;还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上片首三句作者自我描绘出猎时的豪迈气概与威武姿态,下片首三句作者自我表白心高胆壮,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从这首词中可以反映出作者超脱自我慷慨激昂一心驰骋疆场的心理。

苏轼为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其词意境深远,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在词坛上的贡献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书画及其他方面的才华

苏东坡是一位诗、文、词、书、画五项全能的文豪,多栖的明星,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治病……我甚至找不出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苏轼,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可以说在其中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大才子,苏轼却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他是上帝塑造在人间的一个绝版! 【1】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人类有公元纪年以来的第二个千年的英雄人物,全世界列出了12人,绝大多数都是皇帝、总统,中国只有一个苏东坡,并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介绍,由此苏东坡也被外国人被誉为了“千年英雄”。

苏轼真是个有才华又热爱生活的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总结

东坡是宋朝建国以来难得一遇的百年第一,他是天才又是全才,东坡不仅是一个得民心的好官,事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更在工作之余,潇洒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情思,或惹人喜爱,或幽默,或豪放,或洒脱。

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

他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奋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格中最富有魅力的所在。

苏东坡就这样带着旷达乐观的潇洒风神,带着永远心系百姓的至纯良善,带着超凡脱俗的旷世才情,从宋代丰神秀逸地走到了今天,又将从今天走向遥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群言出版社,2010

【2】杨立新.《错别字的尖叫:细数那些被误解的错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3】琴棋书画诗酒花.《史上第一首悼亡词,也是千古第一情词》【4】汪廷讷.《狮吼记》戏曲选段.中华和谐文化网.2014年3月

【5】臧克家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6】康震.《百家讲坛之苏轼》.2018年8月,潇洒东坡,第四集

苏东坡的诗范文3

苏东坡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 词和散文,可谓家喻户晓 但是苏东坡在医学上的贡献和作为,却少为人知晓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而他却处事达观,淡薄名利,并寄情画山秀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江绿夫波,人卧船自流 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漩涡 舍舟登层丘,有口可与饮 何必逢我舟 过子诗似翁,我唱而酬酢,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乎 ”这首诗道出了诗人老年贬谪他乡,闲来无事,驾舟出游的情景 在微波轻荡的春江之上,伫立船头,任凭小舟随着鸣叫的海鸥随波逐流 到中流遇到了漩涡,便舍舟登商丘 父子诗酒相酬,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苏东坡自诩,此时此地此境纵然身处桃花源中的陶渊明,也未必有如此的快乐和悠闲自得 苏东坡正是有这样一种健康的心态,因而至老仍身强体健,面色红润,才思敏捷

除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绪外,苏东坡的营养观也颇值今人仿效,下面这首诗可见一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此间哪有扬州鹤 ”这首诗的意思是:吃饭可以没有肉,但居处周围不可没有竹 不吃肉可能让人变瘦,但住处周围没有竹却使人卑俗 人瘦经调养可以再发胖,人若卑俗了却难有药可医 有人笑他说这些话是高傲又似痴呆 他却认为,人们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间哪有人能骑鹤升仙呢?

在苏东坡留给后世的2700多首诗中,我们还能够读到他自制营养饮食 煎药疗疾的情景:“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从田间采摘菘菜 蔓菁 荠菜等洗净后放入煮器中熬汤,再加上生米为糁,放入少量生姜,羹烂可食,苏东坡自名为“东坡羹” 此羹不用鱼肉五味,却可以止咳去痰,发散表寒,实为“药食同源”的最好例证

据说苏东坡还发明了一种饮茶去腻固齿法,苏东坡用茶叶泡酽茶,每次饭后,用此酽茶来漱口,这样残留在齿缝中的饭菜屑就会被漱掉 今天看来,此法也颇有科学性,因为吃饭时口腔会分泌大量唾液,此唾液跟胃液一样带酸性 而酽茶中含咖啡碱和茶碱,饭后用茶水漱口,使酸碱中和,能使口腔清洁,不但去腻,还能起到固齿作用

苏东坡不仅自我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良好状态,他还创办了“安乐坊”(相当于今天的医院住院部),制作稀粥药剂供给贫困百姓疗疾,真正的为群众疗疾祛病作出了贡献 那是公元1089年,守哲宗四年间,苏东坡被派任赴钱塘(今浙江杭州)当地方官,他一上任,就遇到了疫病大流行 那里,街头巷尾是一片病痛呻吟声,荒郊更是尸横遍野 此时的苏东坡没有慌张,而是积极应对 他一面及时向朝庭奏明状况请求支援,一面紧急采取自救 他先是开仓赈济让百姓吃上饭,接着又筹集款项开设病坊 为了开办病坊,苏东坡自己先捐出了50两银子 在他的带动下,半个月后病坊正式开诊收治病人 由于专门向广大贫苦大众开放,所以病坊总是满员,苏东坡便派专人熬制稀粥药剂,免费让病号食用 由于这种病坊的精心疗治,三年间共有1000多人康复,且无一例医疗事故,以致当地的百姓称誉这种病坊为“安乐坊”

苏东坡在当时特定条件下创办起的病坊,实是杭州地区最早的医院雏形 为平息疫情 为百姓健康作出了贡献 同时,据史料记载,苏东坡还爱好医药研究,并与许多对中医药学造诣较深者结友探究有关医药知识,比如文前所提及的药坊,就是他从精通《伤寒论》的名医庞安时那里得到启迪而创建的 他研制的稀粥药剂,则是他平时精研药理心得体会和收集到的民间验方融会贯通后试制而成的 这些药剂对当时贫苦百姓既起到了治病疗疾的作用,又省却了贫苦大众无钱就医的烦恼,因此很快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这些保健药粥至今仍为百姓沿用,比如用白头翁 车前草等中药熬制的药粥可治腹泻,还有沿用至今“苏合香丸”等据说也是苏东坡研制首创的 也便有了“开心暖胃问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的诗句

苏东坡还创造了一套名为“香泉功”的体疗调息功法,包括步息功 卧息功 爬行功和桥功四部分 比如步息功,也叫行息功,就是行路与调息合用的功法,通常缓缓步行,配合细微呼吸,达到吐故纳新的作用,此功法适合脑力劳动者和中老年人 再比如第四部“桥功”,则是利用上翘十指,提肛抬臀来锻炼腰 腹 胯 肛等 坚持练好翘指 缩腹 提肛,可以防治胃下垂 遗精 痔疮与便秘,而挺腰抬臀,则可防止背痛 腰肌劳损

苏东坡的诗范文4

[关键词]高丽朝 苏轼 诗歌理论 文学创作 消融

韩国古典文学是韩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丽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北宋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高丽国曾多次派人去宋购置书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的作品传播到高丽,并深受高丽文人的喜爱,由此汉文文学成长壮大起来,古代诗歌和古文创作领域都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如金富轼、僧一然、李奎报、李齐贤等。他们都受到了中国古典名家的影响,尤其是宋代苏轼。

苏轼(1037—1101),字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诗论、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对中国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朝鲜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高丽初年出使过宋朝的高丽使臣金瑾,敬佩苏轼、苏辙的文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起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而金富轼即为朝鲜第一部史书《三国史记》的作者。高丽文人对苏轼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是多方面的,最为突出的方面表现在,高丽诗歌理论对苏轼诗文的消融与文学作品对苏轼诗文的消融两个方面。

一、高丽朝诗歌理论对苏轼诗文的消融

高丽朝的诗歌理论十分丰富,出现了多位诗歌理论大家,如李仁老、崔滋、李奎报等。诗论家崔滋(1188-1260),其诗论集中体现在《补闲集》中,该书在高丽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评价本国诗人时,多与中国诗人诗作相比较。《补闲集》有关苏轼的评论有三则,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第一则诗话,崔滋指出高丽朝文坛学习苏轼的整体趋势及之所以学习苏轼的原因:“近世尚东坡,盖爱其气韵豪迈,意深言富,用事恢博,庶几效其体也。”第二则诗话,崔滋指出诗论家李仁老(字眉叟)、大诗人李奎报(谥号文顺)的师承渊源:“林先生椿赠李眉叟书云:‘仆与吾子虽未读东坡,往往句法已略知似矣,岂非得于中者訚与之合?’今观眉叟诗,或有七字五字从东坡集来;观文顺公诗,无四五字夺东坡诗,其豪迈之气,富瞻之体,直与东坡吻合。”第三则诗话,崔滋通过转述李仁老的评论,表达了努力学习苏轼诗文后,诗歌创作会取得的成就:“李学士眉叟曰:‘杜门读黄苏两集,然后语遒然,韵铿然,得作诗三昧。’”

这三则诗话集中探讨了高丽当世人喜爱苏轼诗文的原因——气韵豪迈,意深言富,用事恢博;李仁老、李奎报的师承渊源——学习苏轼;学习苏轼诗文后的成效——语遒然,韵铿然,得作诗三昧。这三则评论是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喜欢苏轼诗文——把苏轼作为师承加以学习——学习后,收得成效。

林椿(生卒年不详),字耆之,号西河,与李仁老、吴世才、赵通、皇甫沆、咸淳、李湛等被称为“海左七贤”。林椿有《西河先生集》传世,其中诗歌174首,文章54篇。林椿在《与眉叟论东坡文书》中对李仁老说:“仆观近世东坡之文,大行于时,学者谁不服膺。”这几句话指出了高丽朝文坛的整体创作趋势,即学习苏轼,与崔滋的识鉴如出一辙,可见当时苏轼对高丽朝文坛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李奎报(1168-1241),字春卿,号白云居士,谥文顺,高丽后半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东国李相国集》41卷流传于世,其《东明王篇》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李奎报在《答全履之论诗文书》说:“且世之学者,初习场屋科学之文,不暇事风月,及得科等,然后方学为诗,则又嗜读东坡诗,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东坡出矣。”从李奎报的话中可以看出,苏轼的诗文成为当时文人应举学习的典范之文,社会风气可见一斑。

后世诗家对高丽文坛对苏轼诗文的接受的论述,更具印证价值。李朝初期诗论家徐居正(1420-1492),号四佳亭,其《东人诗话》是韩国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学著作,在朝鲜诗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徐居正说:“高丽文士专尚东坡,每及第榜出,则人曰:‘三十三东坡出矣。’高、间,宋使求诗,学士权适赠诗曰:‘苏子文章海外闻,宋朝天子火其文;文章可使为灰烬,千古芳名不可焚。’宋使叹服,其尚东坡可知也。”徐居正的话,和李奎报的评述都充分的说明学习苏轼已经成为高丽文人的社会习气,权适的诗,更证明了苏轼诗文对高丽文人的影响之大。

二、高丽朝文学创作对苏轼诗文的消融

高丽文人对苏轼诗文不仅局限在理论的消融上,在诗歌创作上更是对苏轼诗文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借鉴,主要表现在对苏轼诗文中个别语句的化用、对苏轼诗文表现手法的借鉴、对苏轼诗文意象、意境的接受等几个方面。

第一,高丽文学作品对苏轼诗文个别语句的化用

如李詹《韩柳叹》:“君不见韩退之,文章可起八代之衰。又不见柳子厚,天脱马羁高步骤。元和年间共南流,韩为潮州柳柳州。”诗中的“文章可起八代之衰”语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忠犯人主之怒……”

再如洪逸童《任子深邀我游汉江招刚中用洪武正韵》“劝君以苏长公赤壁之游。请君以王佑军兰亭之会。期君以李谪仙园中之宴”、李詹《舟行至沐阳潼阳驿》“一粟沧波上,飘然任此身。楚山遥送客,淮月近随人。”这两首诗都从苏轼《赤壁赋》中吸收了词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洪逸童在诗中将苏轼《赤壁赋》的“游于赤壁之下”改成“赤壁之游”;李詹在诗中把“沧海一粟”写成“一粟沧波”,其借鉴显而易见。

第二,高丽文学对苏轼诗文表现手法的借鉴

如辛岁《丛石亭》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丛石亭》诗曰:“丛丛壁立四仙峰,晴好雨奇宜淡浓。一面长天白浪接,一边落照青山重。”丛石亭是朝鲜金刚山附近东海边上一处极为优美的自然景观。诗人面对丛石亭由晴转雨时形成的奇特景象所发出由衷的感叹和赞美,不由得令人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用比喻的表达方式,赞美了西湖,其景色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各自的美感。辛岁的诗深受苏轼的影响,亦用比喻手法,抒发对丛石亭的喜爱之情。

第三,高丽文学对苏轼诗文意象、意境的接受

高丽诗人对苏轼作品的意象、意境有所接受,化为己用。如偰逊《赠薛鹤齐》:“鹤山仙人薛上卿,斋居自受鹤为名。远从小保传真骨,已托杜陵题雅情。赤壁秋高江月小,青田雨足石苔生。何缘许借冲霄翻,之结云松巢大清。”李詹《宿灭浦院楼》:“烟笼杜子清淮夜,月小苏仙赤壁夜。岐路向南通臣镇,征骖时到此中留。”

在这两首诗中,前一首诗中的“赤壁秋高江月小”和后一首诗里的“月小苏仙赤壁夜”所运用的意象及展示出来的意境均源自于苏轼的《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意象在前后《赤壁赋》中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意在抒怀,当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触景生情,不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眼中看到的景观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意象是情感哲理的依托。偰逊《赠薛鹤齐》、李詹《宿灭浦院楼》这两首诗中的“月”也是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与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语

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是中朝文学交流的有力见证,在中朝文学交流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从高丽朝诗歌理论对苏轼的消融及文学创作对苏轼诗文诗文个别语句的化用、表现手法的借鉴、意象、意境的接受等来看,苏轼的诗文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供高丽文人欣赏品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楷模,供人们在创作活动中仿效和学习。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苏轼诗人在域外文学的接受情况,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邝健行、陈永明、吴淑钿.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Z].北京:中华书局.2002

[2]任范松、金东勋.朝鲜古典诗话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苏东坡的诗范文5

苏轼最早的描写春节生活的诗作,是写于嘉柘年间任凤翔签判时的几篇(10621063),其中《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寐,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三首最为精彩。三诗先可不论,单说诗题小序就很有意思,记载了蜀中春节除夕的种种风俗――馈岁、别岁、守岁,是极为可贵的文化资料。

所谓馈岁,就是在岁末时互相问候,像是我们现在的拜年,只不过,现在的拜年,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地发展为信件拜年、电话拜年、电视拜年、电子邮件拜年等,而在苏轼的时代,孤身在外是十分寂寞的。苏轼在组诗《馈岁》结处的诗句“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即书写了初人仕途在异地他乡的寂寥心境。

所谓别岁,是在新年到来之前,邻里、亲戚或是朋友,互相宴请,酒食相邀,相当于现在的春节聚会。但这一风俗与现在区别较大,现在的风俗,大抵在正月初一之前是不宴请聚会的,时间一般后移到正月初二之后,而将除夕和大年初一留给自己的家庭团圆。苏轼在《别岁》诗中借题发挥,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叹惋:“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这是一首生命之歌,流溢着对时光易逝的伤感和对生命短暂的困惑。故人如果远行千里,还要依依惜别、迟迟难行,何况人生别离一岁呢?可怕的是,人之远行尚可归来,而岁月的流逝却不能追回了。你若想问这个“岁”去了何处,我告诉你,它远在天涯,已经追逐着东流之水,流到大海之中,永无归时……哎!不要嗟叹旧岁之别吧!因为我们很快又要与新岁辞别。那么,不悲哀嗟叹旧岁的流逝,又应该怎样对待这流光电闪一般飞逝的生命呢?苏轼的回答是:“东邻酒初熟,西舍彘已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同上)就是要在欢乐中享受生命,享受时光。你看,东邻酒熟,西舍肉肥,何不举杯畅饮,来慰藉那对于时光流逝的悲叹呢?苏轼的这首早期诗作,在内涵上,显示了其初入仕途的困惑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其答案尚属那种青年时代的莫名惆怅;就其写作方式而言,见出了此后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端倪,即以一种情理或思考作为篇章结构的主线,气势纵贯,一气而下,引人入胜。

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达旦不寐,这与现在的风俗相似。不过,现代人已经不那么认真地通宵守夜,而是象征性地守过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往日的守岁已经被春节的电视节目所取代。不过,了解一下古人的守岁,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苏轼的《守岁》诗说:“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灭,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在写作方法和格调上,皆与前首有别。它不似《别岁》的一味诉说,以理服人,而是使用比喻和场景描写,更增添一些生动。起首将流动之垂岁比拟为“赴壑蛇”(李商隐《樊南甲集》云:〔蛇〕“赴壑而一去无返”),蛇之赴壑正与岁之流逝相同,诗人就此起兴发论,说守岁之时这条赴壑蛇的修长美丽的身躯已大半没去,难以遮挡住它的去意,它仅仅剩下一个蛇尾,不论怎样努力,你都无法拦住它的消失了。倒是那些孩子们无忧无虑,勉强支撑着不睡,在除夕之夜喧哗着。我一直坐到灯烬灰灭,才起来仰望北斗横斜。想到一年年地度过,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己的心事、理想、愿望随意蹉跎。努力就从今夕开始,趁着现在自己还年轻。不难看出《守岁》一诗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组《岁晚》组诗连同写于其前后的《次韵子由除夕见寄》、《和子由踏青》,着重表达了苏轼早期诗作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也描述了当时有关春节的风土人情。如《次韵子由除夕见寄》描写陕西一带“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现在陕西小吃仍以羊肉泡馍为特色);《和子由踏青》诗回忆在四川家乡踏青“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的景象,所谓“踏青”即是“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人”即指正月初七。在人日除了踏青之外,还有蚕市(蜀中春月,村市聚为欢乐,为之蚕市),十分热闹。苏轼的《和子由蚕市》描述:“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年闲,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瞒。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回忆了家乡的种种春节风俗和少年蚕市所见到的往事,颇有伤感。

东坡一生中,也许会有许多难眠之夜,现在举其春节时期的两例。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自从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牢狱人满为患,苏轼作为通判,除夜值班于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作诗题于壁上:“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此诗在《苏轼诗集》中,并未出现在熙宁期间,而是出现在二十年之后,苏轼再任杭州太守的元枯五年,看来,如果不是苏轼在二十年后回忆此夜此诗,则这首“题壁间诗”连同苏轼早年宦海中的人性表达就会淹没在茫茫史料之中。这首题壁诗,典型地书写了苏轼在早期宦海中的惶惑,具有概括苏轼早期人生观念的史料意义。诗的开笔就透露了一种作官不自由的心态,同于他在黄州时期“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叹。而“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则表达了他为生存而羁身宦海的苦闷。

苏轼的这种人性本质,决定着他的仕途不会顺利,也就决定着他另一次的难眠除夜迟早会来临。

八年之后,宋神宗元丰二年(1099)的除夕之夜,苏轼和他的全家,是在大悲大喜、悲喜交集中度过的。当时天下富于同情心、同情苏轼的土民也都同此悲乐。因为,苏轼在御史台牢狱中经历了一百三十天的“炼久不决”之后,终于蒙恩结案,“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作诗“讥刺新政”而在上一年的八月十八日被逮捕进了御史台的监狱,御,史台也称乌台,因汉代御史台“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汉书・朱博传》),所以被称为乌台乙苏轼的讥刺诗作因被罗织为讽刺宋神宗而显得事态严重。从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的诗题和“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其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诗句来看,当时似乎已经很危险了。最后的判决听起来似乎不错,尚有职衔,但其实就是以罪人身份流放黄州,所谓团练副使不过是个虚衔。这要感谢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定下的制度,那就是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不能杀读书人。所以,苏轼终于得以保命而贬谪黄州。后代的研究者也十分感谢这个决定,因为,苏轼因此有了写于黄州的前后《赤壁赋》和“大江东去”等魅力四射的篇什。

这一年的除夕就是苏轼从御史台监狱中出来后的第三天。在除夕前夕,他写了有感于出狱的诗作《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身。”(其一)“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其二)苏轼说百日之案正赶上春节前夕结案,其实,春节的到来也对于结案起了促进作用。此两首不仅写出了狱外风吹面、鹊啄人的真实场景,也表达了苏轼不改初衷的心境,特别是用塞翁失马、城东斗鸡的典故,可以看作东坡此后生活、特别是黄州生活的人生宣言。

苏轼作为罪人流放,是不能在京城逗留的,苏轼一家也愿意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以免再出变故。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轼及其一家就离开京城上路了。所幸他在数日之后,抵达距离京城三百里的陈州。他的表哥文与可的儿子文逸民一家在这里居住,子由也从距离陈州二百多里的南都赶来相聚。苏轼在此写下数篇诗作,记录下了乌台诗案之后春节期间自己的心态,其中既有“纳之忧患场,磨以百日愁”、“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的对于乌台诗案的反思;也有对于黄州流放的遐想:“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齐安是指黄州,透露出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君已思归梦巴峡,我能未到说黄州。此身聚散何穷已,末忍悲歌学楚囚”,此诗是与文逸民表侄饮别,“醉行堤上散吾愁”时所作。虽然不乏旷达之语,那痛彻骨髓的悲哀还是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来。

苏轼贬谪黄州,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万斛泉源汩汩而出。此时期每年春节期间,也都不乏佳作,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的那种哲理禅思而化入的缱绻诗魂;如《正月三日点灯会客》的对于黄州春节风俗的描写:“试开云梦羔儿酒”(现在黄州仍以羊羔酒闻名)和对于故国的忆念:“蚕事光阴非故国”,以及对于新春佳节的歌咏祈盼:“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结束了黄州的流放生涯,翌年正月初一,在大雪纷飞中过淮谒客,有诗二首,记录下苏轼在二元之际(元丰、元枯)的飞鸿踏雪的痕迹,展示了东坡“万顷穿银海,千寻度玉峰”的壮伟胸襟和“霁雾开寒谷”、“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的对于光明的向往和自信。果然,六个月后,苏轼时来运转,起用为登州太守,随即入朝,这就是有名的元v时期了。

限于篇幅,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越过东坡在元佑期间八年的仕宦生涯,而将目光继续凝聚于东坡苦难的流放生活,因为,诗人总是在苦难中更能闪耀人性的光辉,更能焕发艺术的魅力,也就更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绍圣元年(1094),年届六旬的苏轼被他昔日的学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贬谪惠州,九月度大庾岭,十月到达惠州贬所。两个月后,苏轼度过了他在惠州贬所的第一个春节。追思往事,东坡老人难免感伤:“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去年还在陪侍玉辇,何等荣耀,牙旗仪仗穿行繁华的夜市,铁马踏响寒冷,而今年的春节,却在江海之上漂泊,犹如禅房寄身的一个山僧。虽然也有膏火可举,却只见层层的松木。如同纪昀所评:“两两相形,不着一语,寄慨自深。”

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更是一气作了《新年五首》,先试举其一:“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首句涉及古代的一些民俗,那就是以人日的阴晴来占卜新年是否丰收。杜甫也有《人日》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所以,东坡的“春愁连上元”,也就有了超脱个人的意思。第三句的“挑菜”,也是一种民俗,《苏轼诗集》在此诗句下合注:“何焯曰:挑菜乃人日事。唐子西诗:挑菜年年俗。”如果说组诗其一重在个人心境的寂寥,其二则显示了更多的不平之气,矛头指向占据朝廷巢枝的当道群小:“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其三则表达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对于光明前景的希冀:“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在瘴雨冰溪中,东坡看到了冻笋催生的信息。晋代的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羹而辞官还乡,苏轼却说,惠州丰湖所产的藤菜,足可与莼菜羹媲美,何必非要还乡呢?因此,东坡在其五中说:“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正当东坡欲终老惠州,“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时候,绍圣四年(1097)四月,六十多岁的东坡再贬海南。只因为他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让执政者不快,于是,根据子瞻的“瞻”字,去目而贬儋州。不过有人占卜,说儋字有人,子瞻无碍。绍圣五年,东坡在海南儋州度过了他的第一个春节。上元灯节的时候,儋州的地方长官,为了表达对于东坡老人的敬意,邀请了陪同乃父过海的苏过共度佳节。与苏轼一生有缘的三位女性此时都已去世,此次渡海,只有儿子苏过陪伴。现在,苏过也被邀过上元,东坡老人静静地凝视着一轮孤月,月光照射进来,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一只蜥蜴盘在窗上:“静看月窗盘蜥蜴”,这在岭北的中原地区是很少见到的现象,也使苏轼更为清醒地感觉着身在异乡、而且是万里之遥的海岛。东坡老人独坐凝视着盘窗的蜥蜴,心中想着什么呢,他也许在盼望着惦记着儿子苏过,“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寂寞的心境跃然纸上,他也许还想了许多,回忆着坎坷的一生,“搔首凄凉十年事”!

苏东坡的诗范文6

作为一代多才多艺的大文豪,坡其文恣肆,被誉为“唐宋家”之一,尤擅长诗词,且词的境界阔大,开创毫放词派,对后代词作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且直接影响到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世称“苏辛’。坡诗的风格雄浑,语言奔放,挥洒自如,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书法方面,坡长于行楷,取法颜真卿而能独创一格,与蔡襄、黄庭坚、米 并称为“四大书法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后人评价坡的书风为“气魄浑厚、笔势俊逸,有所继承,有所创造”。

愤世嫉俗,笔挟风云的性情使得坡大半生的宦海生涯起伏跌宕、沉浮不定,浪迹天涯。尽管坡仕途坎坷,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精神痛苦,但他又总是处之以达观的态度,当被谪岭南,不时有生命之忧时,他却坦然地“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

海南岛在宋代尚属蛮荒之地。自隋唐以来,只有犯了重罪的官员才被流放到那里,而且往往不得生还。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居然置生死于度外,每日食芋饮水,著书赋诗,怡然自得。有时还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野里散步,高唱着自己创作的歌词(哨遍),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终于走完了这一段艰难的人生历程。而当他从海南岛被召回的时候,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所以他在密州时,虽然抑郁苦闷,但他仍要“起舞弄影”,觉得人生是美好的。

坡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踏至祖国之南北东西,生活面之广阔,阅历之丰富,加之其横溢敏捷的才思,这不仅为其诗文题材广泛,和更充分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坡时代的烹饪状况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坡一生写过大量的饮食诗文,不仅写过菜羹之赋、猪肉之诗、煮鱼之法和酿酒之经,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有关烹饪和饮食相关的佳话与传说。他躬身烹饪有馔之法,许多流传至今。翻阅古人饮食典籍及今人各类食书,均不难罗列出林林总总冠以“东坡”之名的各种美食,此风宋时便已有之。笔者认为诸多珍味均冠以“东坡”之名,一来以此缅怀坡学士之才学;二则以此为其美味佳馔增誉添彩。

坡生活的时代距今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他的许多烹饪经验,他的饮食观,都很值得后人重视和借鉴。在我国古代,像坡那样既毕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又对我国烹饪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文学家毕竟是少见的。

下列肴馔,便是至今仍为人们乐道的几款“东坡”菜点。

(1)东坡肉

据《竹坡诗话》载:东坡喜食烧猪,佛印主持金山寺时,每烧猪以侍其来。一日为人窃食,东坡戏作小诗云:“远公诂酒饮陶潜,佛印烧猪侍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因此烧猪肉亦有人称为东坡肉。今人“东坡肉”之制法与烧猪肉不同。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食猪肉诗曰: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把煮猪肉的经验介绍得简单明了,所谓“东坡肉”的基本烹制方法是煮,而烧猪肉的基本方法是烧烤。又据清人《调鼎集》所记乾隆、嘉庆时扬州一带“东坡肉”的制法为:“肉取方正一块,刮净,切长约二寸许,下锅小滚后去沫,每一斤下木瓜酒四两,炒糖色入,半烂加酱油。火候即到,下冰糖数块,将汤收干。用山药蒸熟,去皮衬底,肉每斤入大茴香三颗。”而现在虽浙江、四川、江苏、江西、湖南等地均有此菜,但已不再为完全仿古之法烹制的“东坡肉”了,并且各地制法亦各具特色和风格。其中尤其以杭州“东坡肉”名气大之为最,这也大约与苏学士两度为官杭城,居住五、六年之久,并在杭州和西湖留下诸多“业绩”不无关系。否则,杭州厨师怎么会将杭州“东坡肉”用做参加全国比赛乃至世界比赛的“王牌”打出来呢?

(2)东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