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例6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国学;小学语文;教育

文章从日常教学着手,分析出几点促进国学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化方案。

一、充分把握好唐诗宋词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经过时光洗礼,精雕细刻成为文章中的精髓,有利于学生牢记古诗词中的典型句子,扩展了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唐诗宋词部分的教学,综合课内拓展阅读和课外阅读资料,使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二、文言文促进语文教学的经典性

文言文与其他类型的文章比较拥有一种古朴之美,不仅有利于学生基本语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如教学中《狐假虎威》一节,在课程结束前,总结文章升华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创设对话的教学情境。

教师:这节课程学完,对于文章中“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这句话,假如让你模仿下,你会怎么说?

学生甲:看百兽见吾而敢不走乎?

学生乙:窥百兽遇我而敢不走乎?

古味十足,让人称赞,同时课堂学习氛围也得到活跃。在课堂上,学生结合文中意思自己总结,完成一个精彩的对话练习,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此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引入经典故事使语文教学变得轻松

在语文教学中,选用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国学经典故事,可以给语文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学习《徐悲鸿励志作画》一文时,当学习到徐悲鸿如何刻苦学作画,此时要把握好时机,让学生谈论自己所认知的古人刻苦学习的小故事。学生会举出许多小故事,譬如《悬梁刺股》《闭门苦读》《隔篱偷学》《警枕励志》等,教师可选出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同时引导学生课后自己去翻阅相关的古代经典小故事,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展,这样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国学元素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2

一、表演激发兴趣

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对诗的感情有时体会不深,如运用做游戏的活动,在临下课十多分钟时,课上用表演的形式把诗意或编故事表演出来,让学生兴趣高涨,既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体会到诗的深刻感情,结束学习,并能将课上的感情延伸到课下,延伸到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一步教育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临下课十多分钟时,向学生征求意见,在班内分组分角色扮演母亲和儿子,演一演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评比那组演得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一些关爱举动,从而教育学生要尊老爱老,并且让学生懂得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通过表演,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的感情,还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怎样对待他人的母亲这样的思想教育。

二、讲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之前用故事引入,就会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学《七步诗》时,可先介绍人物——曹植和曹丕是曹操之子,曹植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的魏王,又篡位当上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最终曹丕的母亲开口求情,曹丕才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智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可心中的贪念却让他没有理智,于是将曹植软禁起来了,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这些曲折令人深感同情的动人故事,让学生心中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七步诗》的兴趣。

三、走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虽然住在农村,但对农民收获果实所付出的辛苦和投入了解不深,不知道自己的家长们在地里干活的情景,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粮食来之不易,总是不加节制的浪费。如果到地里和农民伯伯亲自了解,就会有深刻感悟。如教学《悯农》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农民伯伯烈日下除草的画面|——短衣短裤,一个伯伯用锄头除田里杂草,汗水湿透衣背,顺着身体往下滴。这样学生才知道农民伯伯所付出的辛苦。通过农民伯伯交谈,才知道烈日下的杂草更容易除净,粮食需要三四个月才能收获,还需浇水、施肥、打药,每亩田地才收一千斤左右的粮食,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冰雹,也许颗粒无收。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粮食的可贵,农民伯伯的辛苦。这样走进生活,学生对《悯农》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更有助于学习,且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和有了对粮食节约的意识。

四、多媒体激发兴趣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教学古诗词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因材施教,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故事教育;好策略;思想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往往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致使有的教师不会教育学生,学生有了错误,就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对待,偶尔讲一些道理,又很生硬、抽象,学生很难接受。我觉得用感人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不失为良策。

针对有的学生由于脑袋笨、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暴自弃的现象,我就给他们讲艾金森成长的故事。艾金森少年时因长得憨头憨脑,加上举止笨拙而幼稚,学生戏谑他,老师看不起他,艾金森的父亲也认定他不是就是智障。走向社会的艾金森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于是躲在家里喝闷酒。在这时,他的母亲站出来,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一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艾金森记住母亲的话,他没有气馁,充满自信,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演员,他终于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不再犹豫、彷徨,而是勇敢地坚持学下去,打消了辍学的念头。就用这样的方式我挽救了许多学生。

针对有的学生学会一点知识,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现象,我就给他们讲“马谡街亭失守”的故事,让他们认识骄傲的危害。马谡自以为饱读兵书,懂得用兵之策,在他驻守街亭时,忘记了临走时诸葛亮的嘱托,更不听王平的劝告,不在城池驻扎,而是在山上驻扎,结果被张郃带领的魏军断水道而打败。最后导致出师北伐的胜利成果葬送。这一事例使学生认识到骄傲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奋发向上,要牢记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更要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

针对有的学生不刻苦学习、浪费时间的现象,我就给他们讲古人刻苦读书的事,使他们改掉坏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古代有个叫孙敬的人,他怕晚上学习打瞌睡,浪费时间,就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正是用这种方法发奋苦读,他成为大学问家。这就是感人的头悬梁的故事。锥刺骨的事例更是精彩,战国时有个叫苏秦的人,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于是就发奋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的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凭着坚强的意志,最后成为一名政治家。学生听了“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都非常震惊,表示要向古人学习,不再浪费美好的青春时光,上课时都能注意听讲,睡觉的没有了,聊天的声音消失了,左顾右盼的现象少了,都能全神贯注地学习。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4

一、教学内容方面

备课是任何课程老师在上课前的必须步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做到具体、简洁、实际。课前教师要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通过合理处理,使得教学内容既清晰又实际。把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表示出来,最好能融入学生的实际,通过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简洁化。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教材讲的是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与我们有较远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改编教材,列举身边的名人故事或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来教学,这样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

二、教学目标设计方面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航向标,制订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品德与社会课应该让情感贯穿于整个课堂。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体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实验法、图画法、故事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三、教师角色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能喧兵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作为组织者,让课堂井然有序,引导学生在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与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体验。如,在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感受、体验与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和自主学习,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教学过程方面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方向应该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的对象应该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时,可以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然后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5

看完这个故事,不禁一笑。客人与店家之所以产生误解源于各地方言习惯不同,福州人这种特殊的解释或许是从古时流传至今吧,早已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这让我联想到曾经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汤”在句中就是热水的意思。课堂上我为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学生们轻松记住了字义,又何须老师的再三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文言课堂。

提及文言文的课堂,学生都会感到头疼,不仅有晦涩难懂的文字,还有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师口若悬河,从头到尾逐一解释字、词及全文翻译,直到人人了解课文意思,就算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可是教师似乎忽略了我们不是培养古汉语、古文学的研究人员。我们教学文言文的核心任务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感知古代文化,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所以现在许多城市里开办私塾,重读国学经典,电视台里《百家讲坛》重品先秦诸子百家,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如果用传统的学究式的教学思想去教学生,循规蹈矩,让学生在纯粹的古人世界里苦苦寻觅,非但不能轻松地理解古文,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鉴于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一、了解现代汉语与文言的区别,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一切都觉得陌生而新奇,遇到文言文中不懂的词语,居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他们这样就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一次偶然讲解“呆若木鸡”用法,我补充道现在用法用这个词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是个贬义词。最初的含义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学生不太相信,我就拿出典故:在《庄子》中说“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学生恍然大悟,更为这种古今异义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后来学习中如果遇到这种古今差别很大的词语我都会让学生去查阅相关典籍,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收获新的知识。我想这样掌握知识的途径或许比背的口干舌燥更有效。

二、与先贤对话,用现代思想解读古文文化

学习了孔子《论语》十则,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依然受用。课后我让学生搜集整理了更多的《论语》节选,学生不仅了解了学习内容,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背诵后,一名学生说道:“文言文也许有些难懂,学习也有些枯燥,但如果用到学习上,我明白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只有这样,旧知识不断巩固,才会记忆深刻,对学有裨益。孔子不愧为睿智的文化使者,是中国人的骄傲。”这节课让我感触到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读读记记,不能单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教师要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三、搭建桥梁,延伸古文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小说单元《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都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课文文言与白话夹杂,阅读起来没有太多困难。因为古代白话文中既保留了许多文言文的词法、句法,同时又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正是介于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一种过渡语言,它理应成为打通古今语言的另一道桥梁。鼓励他们多看这类课外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进一步学好文言文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杨修之死》后设计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一字评曹操。因为受课文影响学生先入为主认为他太过奸诈,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志》去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我想课外如能这样由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范文6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应该从国学大师孔子身上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上一篇无名小路

下一篇对联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