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科学作文范例6篇

身边的科学作文

身边的科学作文范文1

从小我的心中就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直向太阳"微笑",这个疑问通过学习《十万个为什么》得出答案。初步开始揭开了向日葵向阳之谜。

原来向日葵的花盘下面茎干里有一种可以刺激细胞生长的激素,它叫做生长素。在晴天太阳光的照射下,背光一面的生长素比向光一面多,也长得快。这样,就使得整个花盘朝太阳点头,围着太阳转,好像它对着太阳"微笑"。还知道向日葵花盘是由100000小花组成的。

通过对《十万个为什么》学习,我知道水仙花栽在清水里也会生长、开花;植物睡觉是因为太累了;竹平时开花不结果,但也可以繁殖后代;剪取瓶插鲜花最好在中午进行;海底不是平坦的,像陆地一样有海岭、盆地、平原及海沟。等等知识。

通过学习书本里的科学知识,我对我身边的事情更加了解,我更加热爱科学了!

三年级:张镇萱

身边的科学作文范文2

传统的科技哲学观念包括三个基本假设:第一,科学命题具有普遍性,理论是研究的最终成果,存在一种科学知识从地方性到普遍性的过程,最后的科学知识一定是普遍化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地方性和去语境化”;第二,实验、观察等科学中因素与理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理论处于第一位;第三,研究的地方性场所、实验建构及所需的技术设施、研究人员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研究中遇到的实践性难题,都视为科学知识产生的偶然因子。所以在传统科学哲学观念视野中,对科技文化的内容主次地位理解便是:科技知识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统御性,因为科技知识是普遍性和适应性的。其他的科技制度、科技教育等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是围绕着科技知识进行的,基本构成了“众星拱月”式的科技文化观。而科技实践哲学则不同,在对传统科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核心,它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文化观念。第一,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的客观世界,“只有介入世界,我们才能发现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实践就是世界活动的一部分。第二,科学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科学知识和其他理论知识相比,并不具有优先性,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本身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再适应”的过程,而不是“普遍性展现”的过程。第三,观察实验和科学知识本身相比不是次要的,从属的,而是必须的,他们使得科技知识变得“普遍适应”。由于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技术完全不同的理解,其科技文化观念便截然不同。正像第三点所描述的,它认为科学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分出主次,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地位是非常平等的,构成了“平行”式的整体科技文化观。美国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尼尔•波斯曼在其著作《技术垄断》中曾有深刻的描述。“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在他眼里,新技术的诞生是一堆黑火药里面送入了一个火苗———并不是牛顿范式下机械论所描绘的简单增减替换,而是一个整体的化学反应。技术并非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生态的整体而存在,“重要的(技术)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仅导致这个技术群的变革,而且也将导致整个相关的社会生态的变革。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科技文化观,下面将围绕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科技文化建设来展开。

二、陕甘宁时代科技文化建设成功缘何可能

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便开始着手进行陕甘宁边区建设。当时陕甘宁可以说科技文化全面落后,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匮乏。陕甘宁迷信泛滥,广大群众旧意识、旧习惯严重存在;卫生防疫知识空缺,边区疫病肆虐,人畜死亡率很高。农业生产基本是粗放式经营,基本靠天吃饭,使用原始技术和工具,农作物单产低下。工业技术非常落后,基本只有零星的轻工业,严重依赖外援,一半以上县份的人民不懂纺织。二是科技教育落后。陕甘宁边区学校极少,文盲占90%,有些村庄100%的为文盲。曾任边区主席的林伯渠曾经这样描述道:“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两人,再如华池等县两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的人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至于小学,全边区过去也仅有一百二十个,并且主要是富有者的子弟。整个边区的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初期文化教育与传播极端落后的矛盾使得科技文化建设形同虚设。三是科技体制空白。由于地处偏远,这块地区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科技政策支撑,也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机构涉足,更谈不上科研团体的出现。按照传统科技哲学中科技文化观的观点,在如此愚昧落后的地区开展科技文化建设,应该以科技知识为核心,其他的科技教育以及科技体制为辅,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但事实不然,由于陕甘宁边区科技文化建设极端落后,简单地普及科技知识并不能达到科技文化建设的目的。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反而遵照了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科技文化观,每一块都下足了本钱。

(一)科技知识建设

科学知识在传统科技哲学看来是普世的、客观的,不受到任何约束的。但是在实践哲学看来,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并不具有优先性。要使得科学知识变得“普世”和“优先”,必须辅之其他的技术方法,最难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让受众能够接受。陕甘宁边区当时虽然落后,但是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基础非常牢固:迷信普及、传统靠天吃饭的耕作等等加剧了科学知识建立其权威的难度。特别要指出的是,科技知识还面临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从事农业生产中传统农民所选择的“安全第一”的原则。詹姆斯•C•斯科特在考察东南亚农民的生存状况后认为,农民经济的活动并不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是遵从“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在传统的农业中,农民的生活环境恶劣,依附于地主的情况加上自然规律的不确定性,不得不选择自保优先。“如果说把农民看作面向未来的熊彼德式的企业家,忽略了他的主要生存困境,那么,通常的权利最大化假设则没有公平地对待他的政治行为。”在陕甘宁边区的科学知识建设过程中,边区政府在技术推广和知识普及中最难做的一环也是让大众能够相信并且接受。在医疗方面,边区政府教育和动员群众,同分散在边区各地的二千多个巫神作斗争,取缔他们的活动,揭露他们的骗人伎俩,直接消灭了旧有知识滋生的土壤,为卫生防疫普及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大力提倡建厕所、立猪圈、挖水井、灭虱子、勤洗晒、新法接生等,改变群众中的不卫生习惯。边区政府充分发挥千余名中医、二百余名西医、五十余名兽医的作用,发动和组织他们到农村或疾病流行地区服务。在农业技术上,边区政府遵照“利用原有的落后生产工具和技术,在可能条件下逐渐进到新的”指导方针,注重推广和发挥新式农作技术和先进工具的重要作用。光华农场成立于1940年,是边区唯一的农业试验场。这里集聚着一批由林伯渠亲自从延安各单位抽调来的优秀的农业、畜牧、兽医专家。尤其是在1942年,甘泉等县流行牛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光华农场派兽医前往防治,在试制免疫血清和疫苗成功后,用铜制造注射器,用瓷瓶代替玻璃瓶,仅用半年时间,就扑灭了边区牛瘟,在群众中树立起了科学知识的权威。农场推广农作物、蔬菜、家畜良种,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狼尾谷,两年间推广到17个县,面积一万余亩。农场逐步摸索出一些增产丰收的科学方法。诸如,加强试验农场、扩大良种、研究和改良工具、精耕细作、广施肥料、防治病虫害,改进植棉打卡,兴修水利,营造气候林,改良畜种等,改进羊的饲养管理及防疫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利用,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变农业落后面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靖边农民说:“先种麦子插黑豆,黑豆地里带萝卜,旱涝保收。”就是光华农场向农民推广的结果。经过边区政府不断运用科学技术这一武器让广大群众能够耳闻目睹,尤其是在破除迷信以及医疗上的受益,边区老百姓终于能够接受科技这一强大武器,并且对科学知识开始接受。但科学知识还需要普及,而且科学知识本身并不能代替科学文化建设,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第一步,要科学知识扩大范围并且完全占领思想阵地,还需要科学教育的传播建设。

(二)科技教育传播建设

科技教育传播建设在边区并不是科技知识建设的辅助,反而成为了非常核心的一环。但科学教育的传播在当时的环境下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正向我们前面所说的边区的文盲众多,不要说普通的农民,就是共产党员都有很多人不识字,更谈不上普及科技知识。陕甘宁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经费极端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对教育经费的调拨、学校干部的配备、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尽力给予支持,使边区文教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边区根据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示精神,落实了以干部教育为主,国民教育为辅的方针。具体次序为:干部在职教育、干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儿童教育。干部在职教育被放到全部干部教育的首位来抓,贯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精神,坚持每日两小时的学习制度,联系实际,进行业务、政治、文化和理论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在职干部不断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的倡议下,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马列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行政学院、军事学院、延安大学等二十多所干部院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分赴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教育以扫除文盲为中心。边区政府提出,把广大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普遍地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采取创办识字组、夜校、半日校、冬学等形式,进行抗战政治文化教育。到1941年,全边区这四种组织共有3940处,人数达4707人,对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尽快扫除文盲,在的支持下,林伯渠与吴玉章等一起,发起了新文字学会,积极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边区创办新文字报刊和学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过边区政府不断努力,抗战期间,边区共有中等学校7所,其中中学3所,师范4所,在校学生2487人。1943年,边区有初小、完小444所。1944年边区政府提出“民办,公助”的政策以后,各县创办了570多所村学和150所私立小学,到1945年上半年,小学发展到1377所,学生达34004人。还有边区各地的三千三百多个读报组。从这些实践中我们看到,科学文化正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整个边区的科学文化这个时候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范式的转换。但是科学文化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尤其是科技本身,需要不断给予新鲜营养,才能不断提升,这迫切需要边区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更上一层楼,从体制上加以保证。

(三)科技体制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科技体制建设,自1939年开始,便颁布了各项政策,在院校规制、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随后在党中央的支持和鼓励下,各种科技团体也如雨后春笋涌现,活跃了边区科研气氛。1939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边区科技政策的任务为开办实用科学研究所,以发展工业、植物、土木工程、动物、化学、地质等的科学研究,造就科学人才,以供应发展国防经济之需要。1939年5月便创办了自然科学研究院,同月在《发展国防教育提高大众文化加强抗战力量案》中,提出了发展边区教育的创设技术科学学校,造就建设人才等7项办法。1941年颁布了《发展边区科学事业案》之后,建立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2年5月的《关于建设厅技术干部待遇标准的命令》和《1943年度技术干部优待办法》,将技术人员分为四个等级,分别在津贴、衣服、住宿、出差、饮食和书报供给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建立了科技团体。如,1938年2月6日设立的边区国防科学社;1940年2月5日设立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0年6月成立的国医研究会和延安中国农学会;1945年3月成立的中西药研究会。

三、经验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改变了边区的落后面貌,发展了边区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教育积累了经验。就科技文化理论探讨本身来说,则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一)在科技文化建设前期,必须树立起科学知识的权威

由于原有的地方性知识植根很久,要使得科学文化知识被群众接受,必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范式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而且涉及面广。正如陕甘宁边区所呈现的那样,涵盖从迷信认识到医药农业等。要取得成功,一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威力,使得当地老百姓能够获利,二要靠系统性的推广。

(二)在科技文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教育必须从核心抓起

陕甘宁边区在文盲率高的情况下,坚持自上而下的方针,先干部后群众,这样有计划地推广便于普及到全边区,尤其在普及过程中坚持了政治教育和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保证了宣传的有效性。

(三)在科学文化建设巩固后,必须建立起推进机制

科学文化建设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稳步提升的过程,体制建设不仅是保障,更是一个促使科技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普及任务开展和落实中,边区政府适时地出台相应的体制政策,是科技文化稳重提升的保障。

(四)科技文化本身既是理论建设的过程更是实践过程

身边的科学作文范文3

关键词: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020-02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创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目前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伟大的战略目标。我国边远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虽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建设模式,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然而只有科学才能推动边远山区的进步,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山区人民落后的观念和面貌。

一、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文化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的边远山区,原有的社会基础薄弱,劳动力水平低、人口素质较差,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大的障碍。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边远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能够为边远山区人口提供学习机会、促使边远山区人口素质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边远山区教育体系。促进边远山区教育与经济结合,推动边远山区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动力,也是边远山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和实践证明,为边远山区人口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村民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举措。因此,建设边远山区和谐的学习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问题分析

1、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不高,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边远山区农村耕地荒芜面积大,土地质量不佳利用率不高,边远山区农民在自身土地上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总体劳动生产率极低,致使边远山区经济十分滞后。

因为生存环境的影响,生产资源难以有效利用,所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劳动力主要只有留守儿童、青少年和“半劳动力”老人。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由于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不高,收入每年增加的幅度不大,加上个人素质不高,极易受到极不公正的歧视,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城里人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边远山区的居民更多的关注的是自身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经济利益的获取,而不是长远的自身素质的提高。

2、基层组织整体薄弱,组织管理能力不高,缺乏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边远山区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资源十分贫乏,使得基层组织本身支撑力不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大多是上传下达、处理一些村中的具体事务,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难以形成清晰地思路和长远的眼光,更谈不上行政和决策能力、政策执行和创新能力。雁无领头,大海无航。让留守的农村人口处于一种松散自闭的状态,难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3、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学习资源不足,缺乏学习的软硬件设施

目前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投入十分不足,边远山区原有的教育培训经费就严重匮乏,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谈不上用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来教育和培训农民。经济文化落后导致很多农民心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读书无用论”思想,加之近年来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使得很多边远山区的农民更加不重视教育和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边远山区师资质量偏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留守儿童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使得边远地区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不足。

三、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基层组织整体不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任务就非常艰巨,探索和研究适合于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在党中央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边远山区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创建好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为主导,加强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统筹兼顾

当地各级政府要为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好规划工作,首先为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三大动力支撑:一是资金支持,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投资;二是人才支持,主要是要为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三是技术支持,主要是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从贫穷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其次是为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组织素质好精干工作人员,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专门机构,来加强边远山区的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分期实施,有的放矢。

2、教育为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活动

在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教育是基础,是实现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让边远山区的农民能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文化的用途,突出科技强农,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把科技送到农家,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用科技发展农业,分层次的展开农村人口的教育培训活动,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农民和农村干部,可以进行有目的的短期培训,以使得他们尽快成为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对于成年农民,要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给他们定期讲授农业种植技术,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和赶集的时机,组织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扩大“农家书屋”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和谐的生活观;重视边远山区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通过人才资助计划和自身的优势吸引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边远山区学校工作,进而将当地师资提高到较高的层次和水平;当地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引导当地农村的适龄青少年进校读书,适合农民培训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边远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素质不高,在这种边远山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农民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学习主体和受益主体,通过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生产,缩小农村之间的差别,甚至是城乡的差别,真正地实现农村城镇化,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晃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身边的科学作文范文4

关键词:边界效应;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15)01-0092-08

我国区域科技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且技术创新活动的集聚度高于经济活动的集聚度.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均衡,科技资源充足、产业基础较弱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难以在本地找到合作企业,而科技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较强区域的企业则缺乏来自本地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写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区域创新体系非均衡的问题,企业不仅需要与本市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更需要与本省其他城市,乃至国内其他省份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有关跨国和国内贸易的研究强调国际、省际、市际的边界效应对贸易往来有直接影响,也有研究指出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问题较为突出,边界效应形成的“诸侯经济”左右着各类资源的流入或者流出.那么,在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是否同样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本地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是否明显高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这些问题有待研究?现有关于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尚存在一些研究局限:①仅将地理距离作为直接的影响因子,未考虑行政边界的影响,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二者的覆盖区域并非完全重叠;②现有研究选取的因变量较为单一,大多将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申请专利或者合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指标,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其他维度变量考察相对较少.

为弥补上述研究缺陷,本文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广东省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广东企业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大规模合作已成必然.为此,广东省与相关部委建立起省部高层会商机制,以吸引全国各地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广东省企业的创新活动.本文拟以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所属行政区域为主要因变量,探索边界效应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这一问题.这不但有利于丰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也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深入.

1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1边界效应研究起源及关键点

所谓边界效应,是指行政边界对于跨边界经济行为的影响.在管理学和经济学文献中,边界效应是一个地理空间维度的概念.McCallum最早对边界效应进行了实证,通过分析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之间贸易的影响因素,估算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发现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平均是各省与美国各州贸易量的20多倍.在McCallum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边界效应在跨国和国内贸易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用来比较国家内部的市场分割或者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实证研究中通常设置不同边界的虚拟变量来体现边界效应.

我国地区间贸易本地偏好强、边界效应相对较高,基本已是研究者的共识.例如,行伟波和李善同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发现边界效应较大,我国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黄新飞等。利用2004-2007年长三角和珠三角25个城市的6大类商品价格信息,估计了城市边界效应值并考察了城市边界效应的时间趋势,结果表明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大.赵永亮和才国伟基于1997-2005年数据从28个省份和8大行业两个层面来分析中国贸易的边界效应,指出中国省份层面的平均边界效应在1997-2005年有上升的趋势,且西部区域的边界壁垒要高于东部区域.地区间贸易保护、运输成本较高、产业结构趋同、财政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扶持本地企业等成为边界效应作用机制的解释因素.

边界效应除了在跨国和国内贸易领域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之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着将边界效应概念引入对汇率波动、国际商业周期、专业化、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入境旅游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2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频繁,边界效应在跨区域产学研合作中是否存在同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综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边界效应作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知识的默会性质增加了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难度.默会知识难以被编码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企业很难通过编码化的专利文件或学术文章直接获得这部分的知识.这意味着企业对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信息有可能了解得更为充分,而对区域外部的知识了解程度要低一些.和吴贵生基于清华大学大型集装箱“带土移植”案例指出,对于知识粘滞程度高的合作项目,最好使合作双方的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比较近,其极致就是大学内部企业和系合作.Brostrom通过对瑞典工程企业425位R&D经理的访谈,将国家边界作为缺省值,发现企业和大学同属一个区域的学习效应比同属一个国家高49.4%,而企业和大学属于两个国家的学习效应比同属一个国家低65.4%.Peri对西欧和北美147个区域的知识流动进行了分析,认为当跨越第一个区域边界的时候会降低21%的知识流动,跨越第二个边界会降低15%,而跨越国家边界会进一步降低19%.

2)政府倾向于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在本地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政府是产学研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对省市一级政府而言,其管辖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调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力量较为困难,财政资金通常只能在各级政府的辖区范围内进行分配.政府倾向于匹配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供给,当这些项目产出创新型成果的时候,也是本地政府的重要政绩,因此官产学研各方容易在本地环境中达成激励相容机制.当大学、科研院所为地方共建共管的时候,这种效应会更加明显.Hong和Su以中国1985-2004年大学和产业合作专利为因变量,发现企业、大学是否属于同一个省政府管理会显著影响其合作概率.Belenzon和Schankerman对美国184所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和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州的边界效应对较低研究水平的公立大学的论文有显著影响,对较高研究水平大学则不显著.

3)制度、语言和惯例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制度都深深根植于自身的国情,这使得在国家内部的产学研合作相对容易,而国际的产学研合作则较为困难.另外,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产学研合作的过程需要深度的沟通和协同,对习惯采用同一语言的人来说,沟通更为顺畅.Buenstorf和Schacht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各研究所1960-2005年间864项向私营企业的技术许可为样本,对比了国内许可与国际许可对许可费的影响,发现国家边界显著影响了许可收入,国内许可与许可费是正向相关关系,国际许可与许可费是负向相关关系.Hoekman等通过对2000-2007年间欧洲33个国家313个区域合作的分析,指出区域、国家和语言边界均对合作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区域的边界效应最强.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相关结果,可以发现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一般而言,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要高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1年间广东省681个已验收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筛选,最终保留了以企业为主承担单位的技术开发类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数据,表1显示了这些数据的描述性特征.

边界效应可以从不同区域层次来考察.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行政边界划分为3类,分别是本市(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同属一个市)、市际(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同属广东省,但不属于一个市)和省际(企业属于广东省,大学、科研院所属于国内其他省市).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本市、市际和省际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24个、209个和348个,分别占到18.21%、30.69%和51.1%.

从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广东本地企业与外省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较多,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较好地利用了外省科技资源.

2.2变量测量

1)因变量.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绩效需要从多个维度衡量才能反映创新的整体情况,并不存在单一的评价指标.①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最直接的成果,专利申请数据更能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及时进展,因此本文采用申请数据.②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需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虽然项目的直接目标并非,但是对大学、科研院所而言,是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企业界与科技界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③新产品既能体现企业的创新绩效,又能体现企业的经济绩效.④新工艺代表了过程创新的结果,是对生产工艺的完善和流程质量的提高.因此,采用专利、论文、新产品和新工艺4个指标作为合作项目的产出指标,可以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项目的整体创新绩效.

2)自变量.行政边界是本文的主要自变量.将本市、市际与省际设定为3个虚拟变量,其中本市作为缺省值和参照值.通过市际与省际的估计系数,可以显示市际和省际在创新绩效上高于(系数为正)或者低于(系数为负)本市的幅度.

3)控制变量.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既受到项目本身的影响,也受到企业自身特性以及行业环境的影响.为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以准确地反映边界效应本身的影响方向和强度.①项目本身的特性:产学研合作项目团队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人数越多,团队规模越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代表了资金的投入情况,合作经费支出由政府和企业两部分构成,为了鼓励产学研合作,政府通常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②.②企业作为主承担方的特性:企业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总数衡量,并取其对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可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源与环境支撑;企业吸收能力采用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的比例衡量,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高的企业能够从产学研合作中得到更多的提升.③大学、科研院所的特性:Laursen等、D'Este和Iammarino以及Muscio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当大学、科研院所的研究水平较高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行政边界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分为一般(一般高校作为缺省值)、211高校、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4种类型.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这4种类型的分布分别为188个(26.43%)、91个(13.36%)、358个(52.57%)、52个(7.64%).从分布比例可以发现,广东本地企业与985高校合作频率较高,其次是与一般高校的合作.④行业的特性:行业特征设定为虚拟变量,其中装备制造业为缺省值.行业特征会影响企业的技术机会、资源的可获得性、需求特征、分销渠道和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变量.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不同行业上的分布情况是:装备制造(95个,13.95%),新能源(21个,3.08%),新材料(171个,25.11%),现代农业(90个,13.22%),生物产业(52个,7.64%),节能环保(65个,9.54%)以及电子信息(187个,27.46%).从行业分布来看,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项目最多,其次是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分布基本与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分布相匹配.

其中,Yin表示项目的创新产出,n=1~4,分别表示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i表示产学研合作项目,β0表示截距参数,β表示回归系数,j表示解释变量个数,x表示包括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在内的k种影响因素,ε占表示误差项.

3.2实证研究结果

回归分析之后发现所有模型的LR chi2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过度分散系数alpha为零的假设,表明负二项分布模型要优于泊松分布模型.表2报告了回归的结果,Model 1~Model 4分别代表了以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

Model 1的结果显示,对新工艺而言,市际与省际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市际边界效应在0.05的水平显著,省际边界效应在0.01的水平显著.边界效应的存在导致市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显著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25.8%,省际边界效应比市际边界效应影响更大且显著性水平更高.

Model 2的结果显示,对新产品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但并不显著.Model 1、Model 2与Model 3、Model 4中的系数相比较,可以发现,Model 1、Model 2行政边界的系数值都是省际大于市际,而Model 3、Model 4的行政边界系数值都是市际大于省际.可能的原因是专利和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高于新产品和新工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中需要更多的默会知识作用,在新产品和新工艺中,省际的边界效应要更大一些,专利和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较高,更容易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传递.

Model 3的结果显示,对专利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其中市际边界效应在0.01的水平显著.市际产学研合作的专利产出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的专利产出42.2%,这是所有系数值里面最大的,充分说明基于本市的合作更有利于产出更多的专利.

Model 4的结果显示,对论文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其中市际边界效应在0.1的水平显著.市际产学研合作的论文产出要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的论文产出25%,这是所有显著的系数值里面最小的,且省际边界效应的系数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最高,从而受到行政边界的边界效应影响最小.专利和论文的创新绩效与边界效应之间呈现出“U形”关系,市际的合作而非本市的合作,可能既不具备地理距离邻近的优势,也不具备外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从而影响了创新绩效.Model 1~Model 4的结果证明了边界效应的普遍存在,行政边界的壁垒已经成为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要高于市际和省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本市的产学研合作也更容易进行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方便相互沟通和协同.

Model 1~Model 4对控制变量的实证结果显示:①项目特征方面,除了新产品以外,项目的团队规模和经费规模对新工艺、专利和论文都有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经费规模对论文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说明加大产学研合作经费规模对论文产出作用不大;②企业特征方面,企业规模、企业吸收能力与专利、论文呈正相关关系,对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作用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更擅长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大学、科研院所则更擅长专利和论文,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强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引进、消化和吸收大学、科研院所专利和论文中的成果;③研究水平方面,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对论文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未发现研究水平对其他因变量有显著影响;④行业特征方面,发现各个行业对新产品的影响都是显著为负的,显著低于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创新绩效.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来自广东省的证据,探讨了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①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的市际和省际的创新绩效低于本市的创新绩效,充分证明了边界效应的存在性;②新工艺和新产品市际的创新绩效高于省际的创新绩效,专利和论文市际的创新绩效低于省际的创新绩效.边界效应的存在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为了有效消除边界效应的负面影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思路开展工作.

(1)真正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边界效应在市际和省际都普遍存在,阻碍了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流动要素在国内、省内的优化配置.为了切实提升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厘清相关制度的约束,降低相关行政壁垒的束缚,通过有效的人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资本市场,反映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学、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通过在创新价值链上的耦合互动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2)加强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专项的开展,广东省先后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工程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省部院高层领导组成的会商机制.地方政府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过程具有局限性,难以有效调动辖区外的创新资源.为了破解宏观层面制约产学研合作的难题,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跨区域合作顶层设计,减轻省际边界的负向影响,推动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同时,市际比省际边界效应对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影响要大,更需要加强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促进引进来的和本地业已存在的创新资源在省内城市之间的有效整合.

身边的科学作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 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学科作文学习的目标以及重点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均有侧重。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主,关于作文的练习是“看图写话”,还称不上“作文”。到了三年级则不一样,进入了小学中级阶段,识字不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作文从这个年级开始跨入了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三年级是小学学段的一个转折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写作文,学习任务相对繁重。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这个小学中学段的习作提出的阶段性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小学生来说归结起来无非是使学生乐于表达,喜欢表达,愿意表达。

从写话到写段,字数有所增加。从单纯的写话到一定的描写,语言上还需有所提高。对于刚刚迈入写作门槛的三年级学生来讲,作文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

作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是让学生爱作文,老师费尽心思也是为了此目的。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畏惧,而且由此产生了厌烦感,作文的本质就变了,作文的初衷也背离了。所以,从三年级,这个作文的初始阶段开始,兴趣,应该是老师首先也是重点应该关注的。写的水平暂且不着急,一定不宜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给抹杀了。

兴趣是一种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再难的事也敢做,都可以做好。那么,对于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如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开启写作之旅呢?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语言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让学生写身边事,说身边人,描身边景,述心里话,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孩子观察自己的生活,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心思,从多渠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说激发写的兴趣。听说读写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技能。说是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写是一种书面表达方式。说在写先,满足了口语表达的欲望,或者学生先会用口语组织起自己想说的语言,有助于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即写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之前,不妨先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遵循他们的思维特点,让孩子们在自然的交流过程中主动地说,积极地说,畅快地说。只要学生觉得感兴趣了,自然而然就想说了。说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也会出现有的时候,有的学生即使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无从说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埋怨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低,而是要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发表意见。也就是说,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说的环境,调动起他们说的欲望。在学生说话出现问题或说不下去的时候,教师需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指点一下或拉一把,让学生能说得对,说得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随之进步。

二,从身边挖掘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其世界也不复杂。写作,自然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身边事,身边境写起。比如先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开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不妨先从校园写起。在教学生写《我们的校园》这篇作文时,不宜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而要把学生们带到校园里,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写自己想写的,最后再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结,概括自己的经验,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写作源泉,他们的思路活泼了,就不会按照老师出的题目一句句拼凑,而是写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写自己心里有感悟的东西,有丰富的材料可写,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不至于内容贫乏,无话可说。

身边事的变化,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好像很小。写日常生活,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学生极有可能会失了兴趣。为了给学生提供可写的东西,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身边给学生创造“生活”。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没有生活事例可以写,所以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多组织学生活动,以此积累作文素材。例如:为了写好活动类作文,可以组织学生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游戏;为了写好人物作文,不妨组织学生给同桌,给爸妈画相,观察每个人的五官有什么不同;为了写好状物作文,也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来,向同学介绍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它……只有生活丰富了,学生才有富足的作文素材,为写作打好基础。

三,让兴趣在展示和肯定中得到巩固。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可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成就感。比如可以选几篇写得比较好的或者有特色的文章,请学生上台朗读给同学们听。读的同学会有一种认可感,听的同学会从身边的好作文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除了让学生把写得好的文章读出来外,还可以打印好,张贴到班级公布栏中,也可以定期把优秀作品打印成“习作快报”发给全班同学阅读学习。学生对于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快报”中出版都觉得是一种荣誉,平时就爱写作文的学生更加积极写文章,更乐意去看书了;而其他同学也心向往之,羡慕之余以此为目标,尽力把文章写好。渐渐地,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氛围。

作文,本应是“我以我口说我心”,却曾经使很多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过早地丧失了对其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小学三年级,作为作文的起步阶段,最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三年级作文教学最该做的是,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开启作文之旅。

参考文献:

[1] 陈诗懿.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3.01期

[2] 董俊英.来源于生活 流露于自然――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1期

身边的科学作文范文6

一、总体要求

围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升全所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基本形式,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以讲堂活动的形式广泛普及,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文明素质,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崇尚道德的医疗卫生的职业精神,努力使我所道德建设走在前列,更好地为全县妇女、儿童健康服务。

二、工作目标

以创市文明单位为契机,结合开展“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以“以人为本,践行宗旨;遵纪守法,依法执业;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优质服务,医患和谐;言语文明,举止端庄;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等医院职工基本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服务环境做为“道德讲堂”的重点,实现每个科室都有“道德讲堂”活动内容,每月都开展宣讲活动,每位职工积极参与,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群众满意的医疗队伍。

(一)职业道德有新提升。全所职工通过参与道德讲堂活动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理念,努力践行“精诚博学、仁爱致远”的院训与医院精神。

(二)工作作风有新提升。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道德讲堂”建设的重要目标,结合单位“三好一满意”活动,改进服务态度,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实行公开透明服务,保障群众看病就医的知情权;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真正使“道德讲堂”建设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推动等级医院评审工作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年”活动上。

(三)文明形象有新提升。通过“道德讲堂”的引导,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成为全院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使“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成为干部职工的积极追求,引导全所职工在单位争做优秀职工,在社会争做文明市民,在家庭争做优秀成员,树立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文明礼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形象。

三、主要内容

“道德讲堂”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着力构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位一体”的道德体系。

1、社会公德建设。以“礼仪”为核心,要自觉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引导参与人员亲身参与道德实践,创建崇德尚善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争做文明市民。

2、职业道德建设。以“诚信”为核心,要自觉遵守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争做文明员工。

3、家庭美德建设。以“和睦”为核心,要自觉遵守以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通过“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等方式,有效引导参与人员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身体力行,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争做文明家庭成员。

4、个人品德建设。以“友善”为核心,要自觉遵守以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争做文明人。

四、活动流程

为确保“道德讲堂”取得扎实成效,采取固定性和灵活性兼具的“六个一”和“五个环节”形式,开展多项活动,强化讲堂仪式感。

“六个一”即:

“听”——听取先进事迹。通过道德模范讲述亲身经历和道德讲解员讲解文明礼仪、社会道德、行为品德等方面的知识及规范,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立体地诠释道德内涵。

“看”——观看道德故事。以科室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摄影展示、宣教活动等方式,全面展示医院道德建设活动的成效。通过观看、阅读及举办有奖征文,在看、读、思、写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促进道德素养的提升。

“讲”——宣讲典型事例。选取全县医院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讲述道德事迹,诠释道德内涵,丰富医院道德建设的成果。

“议”——评议社会现象。由职工评议身边好人故事,讲述心中感受,领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各科室上报身边的道德模范小故事、身边人或平凡人的感人故事,进行整理汇编。

“选”——选树先进典型。在全所范围内选树一批事迹感人、贴近群众的平凡道德模范人物,集中宣传,带动大家感悟身边先进人物的可贵精神和宝贵品质。

“行”——转化自觉行为。积极参与从我做起,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组织医院志愿者积极开展导诊、义诊、健康宣教等活动,让广大群众感觉到医院奉献的亲情与爱心,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与先行者。

“五个环节”即:

唱一首公民道德歌曲、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发一份善心、送一份吉祥。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道德讲堂”宣讲队伍建设

建立高水平的宣讲队伍,是推进“道德讲堂”建设的根本和关键。以“自身素质强、道德素养高、文化修养好”为标准,加强宣讲队伍培训,建设一支业务强、素质高、责任心强,热心文明道德传播行动的师资队伍,每个科室拥有一名“道德讲堂”兼职宣讲员。

(二)选树道德先进典型

加大先进典型的挖掘培树力度,及时发现、总结、选树和宣传一批作风优良、清正廉洁、道德高尚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榜样的力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编印“道德讲堂”活动资料

组织编印“道德讲堂”宣讲教材,力求做到符合医院实际,突显自身特色,主题鲜明,故事真切。

(四)经常化开展宣讲活动

每月集中组织活动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时间30-60分钟,原则上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12次。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调整“道德讲堂”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指导各科室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活动开展。

(二)认真组织实施。要按照市文明办关于“道德讲堂”建设规范流程要求,精心设计具有自身特色、易于开展的活动载体,吸引干部员工积极参加。各科室要认真发掘科室内部的凡人善举,鼓励和引导干部员工讲自己、讲他人、讲身边的道德故事。

(三)注重活动实效。从工作实际出发,着眼中心任务,将“道德讲堂”建设与医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职工养心俱乐部结合起来、与迎接新一轮爱婴医院等级评审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以及“作风建设年”等活动结合起来,寻找道德建设与推动业务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提升活动水平,增强活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