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语句范例6篇

组词语句范文1

论文摘 要:本文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两套教材,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进行语法方面比较研究,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也种类繁多,且各有优劣。本文就选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以下简称胡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以下简称黄廖本)这两套现代汉语教材,从语法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评述两套教材的理论指导和编写特点,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两部教材版本介绍

(一)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

本书第一版最早成书于1962年,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院和复旦大学六所院校协作编写。1978年修改再版,增加安徽大学为协作单位。《现代汉语(重订本)》吸收了语言学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并根据使用单位和读者的意见,对原书做了必要的增删和改动。

(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

本书是编者原“兰州本”《现代汉语》的增订三版。1991年出版的增订版对原来的兰州版做了大幅调整,增补了如句群、语体风格等大量内容。1997年的增订二版,有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在语法章增加了语义、语用和变换分析等内容。而增订三版在增订二版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章节,使教材编排显得更加合理科学。

这两本教材,胡本编写的特点是简赅扼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方便初学者了解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概况。本书出版早,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学习入门的好教材。而黄廖本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一种教材,影响也较为广泛。本书与胡本比较,可以看出其编写详细,几乎囊括所有现代汉语研究的内容,而且构建的现代汉语系统也很严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帮助。而且本书的修订一直不断,作者能够适当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对书中的内容做出删改,特别是在句法分析上,基本能够为句子分析提供合理的解释,跟上时展的潮流。

二、语法体系比较

在胡本中,是这样定义语法体系的:“所谓体系,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它不是单一的东西,是许多较小的单位组成的;第二,这些单位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语法体系这个术语,也可以用于另外一个意义上,那就是指‘语法学家对于语法现象的观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作出的一切阐述。’”

黄廖本认为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一是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术语等的系统性。”

从两本对于语法体系的定义不难看出,二者对于语法体系在概念上看法大同小异,都认为语法是一个系统结构,由其下位结构单位组成,这些单位相互联系,具有规律性。其次,我们所说的语法体系,实际上是语法学家用来分析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所采用的一套理论体系。

三、词类比较

胡本认为语法上的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语法上区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指明词的外部机构关系,说明语言的组织规律,因此分类的基本根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并认为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能够单独充当语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

据此把词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虚词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等六类。

黄廖本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根据的也是词的语法功能。认为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实词下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等十类;虚词下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从二者对于词类划分的标准来看,黄廖本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同时以词的形态和词汇意义为辅助标准。而胡本在划分上一般是词的语法功能即以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为依据。黄廖本认为“语法功能”指词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词与词或者短语的组合能力。胡本也基本是这样表达。二者都采用两分法,把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但是,由于对词的语法功能内涵的把握和采用其它辅助标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两家对实词和虚词所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表现为:

(一)胡本把实词分为七类,虚词六类,词类总共十三类;黄廖本把实词分为十类,虚词四类,总共也十四类。

(二)黄廖本从形容词中分出区别词,而胡本不独立出来。

(三)胡本把叹词和象声词归为虚词,黄廖本归为实词(象声词在该本中为拟声词)。黄廖本依据是叹词可作独立成分和单独成句;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以单独成句。而胡本认为虽然它们可以独立成句,但一般不与其它实词发生关系,故认为它们是虚词。

四、短语(词组、结构)比较

胡本认为词组是实词和实词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从广义说,词和词的组合都可以叫做词组。但是,词和词的组合,可以是实词和实词的组合,也可以是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我们这里所讲的词组是狭义的,即专指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如‘虚词’‘语序’)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而黄廖本把词组叫做短语。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比较可知,胡本认为词组是成句单位,而黄廖本也认为短语是汉语句子的备用单位。二者都认为短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类型,,一种是功能类型。

胡本按照词组内部的不同结构方式,把词组分为偏正词组、后补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同位词组、连动词组、兼语词组等。除上述八种,还有其他的一些词组,如数量词组和方位词组等。此外,胡本把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叫做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与词组是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讲的。从功能类别上把词组分为名词性词组和非名词性词组等类型。

而黄廖本从短语的内部结构关系上,把短语类型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的”字短语、比况短语、“所”字短语等)等十二类。从功能类别上把短语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两种。同时,黄廖本还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短语分为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一层短语和多层短语等。

比较二者异同可知:

(一)胡本的词组概念略窄,它与结构一起相当于黄廖本中的短语,胡本中的“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相当于黄廖本中的助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二)胡本中的后补词组相当于黄廖本中的中补短语,除上面所讲的结构外,其他词组与黄廖本中的短语大致相当。

(三)胡本在短语的结构分类上所采用的术语与词的构造分类不相对应,讲词组的功能类别时也使用“名词性词组”“非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等词法术语,不能相互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而黄廖本在短语的结构分类上使用联合、偏正、动宾、主谓等术语,这与词的结构分类所使用的术语尽量一致。从功能类和其他方面采用划分出的短语,也尽量做到两分法,如“名词性短语”与“谓词性短语”、“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一层短语”和“多层短语”等。

(四)二者在短语的分析方法上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直接层次分析法,而在歧义句的分析上,黄廖本还引进动作的施事和受事等语义分析,更好地解决直接层次分析法的缺点。

五、句子比较

胡本认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分、结构方式和特定的语调。按照句子的语气,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并把它们称为句类。按照句子的结构和格局,把句子分为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等,这些就称为句型。主谓句的下位类型是根据谓语的结构来划分的,基本的类型是名词性谓语、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此外还有特殊的主谓谓语。又从谓语的结构方式上把复杂的动词性谓语分成动宾谓语、动补谓语、连词谓语、兼语谓语等。

黄廖本认为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做句类。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根据句子的结构分的句子类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主谓句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

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具有可以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等五种。认为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有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八种句法成分。认为主语和宾语有施事、受事、当事三种意义类型。

胡本认为句子成分除了基本成分还有特殊成分。所谓的特殊成分是指全句的修饰语、提示成分、独立成分而言。“这三者的特色是:附丽于句,不能离句而独立,但又不是句子所由组成的直接成分,所以管它叫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全句修饰语、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三种。而提示成分又分为称代式提示成分和总分式提示成分两种。

而黄廖本同样认为句子成分存在独立语,即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独立语有四种:一是插入语,二是称呼语,三是感叹语,四是拟声语。

从二者对于句子的定义以及所采用的分类标准来看,二者区别不大,都有“句型”和“句类”这两种划分标准。而如果具体地分析,可看出二者存在以下几点异同:

(一)都把句子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根据谓语,大致都把主谓句分为名词性主谓句、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黄廖本划分更详细,还对非主谓句进行下位分析。

(二)在句法成分上,胡本只有传统的六种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大成分,而黄廖本增加了动语和中心语两个成分,这样显得更加严密,因为谓语是与主语相对的,动语是跟宾语相对的,中心语是与定语、状语相对的。

(三)对于主语和宾语的分析,二者都注意从语义和语用平面入手,形成句法、语用和语义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黄廖本进一步分析了主语和宾语在句子语义上是施受关系,指出主语、宾语与施事、受事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内容,把它们分为施事主语(宾语)、受事主语(宾语)、当事主语(宾语)三个意义类型。

(四)两本教材都把“把”字句和“被”字句作为动词谓语句的特殊形式做了深入的讲解,但在黄廖本中还有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在胡本中把连谓和兼语这两个放到动词性谓语中讲,比黄廖本显得简略一些。

(五)胡本所说的特殊成分跟黄廖本的独立语相当,其中的全句的修饰语,一般是作为状语分析,属于黄廖本中的插入语,其他两项相当于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六)在句子分析上,二者采用差不多的分析法,即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综合起来的直接层次分析方法,与短语分析相对应。

在复句章节中,胡本认为一个复句包含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语序和关联词语——来表示的。按照分句之间的关系,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认为联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而偏正复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正句是全句的正意所在,偏句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句。按照分句间的关系把联合复句分成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关系四种复句,把偏正复句分为因果、转折、条件、让步关系四种复句。

黄廖本认为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句子即分句组成。分句是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可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次从之分。偏正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偏正复句又分为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五小类。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对复句的大体认识相同,但在分句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胡本认为有八种复句,而黄廖本认为有十种。胡本的连贯复句相当于黄廖本的顺承复句,胡本的让步复句归入黄廖本的转折复句中,而假设复句又从胡本中的条件分出来。此外,黄廖本还另外分出解说和目的两种复句。

胡本把分句间的停顿取消了,或者有一些词语省去的复句叫做复句的紧缩形式。而黄廖本直接用“紧缩句”来表示这种形式,不过胡本只提到偏正复句的紧缩形式,而黄廖本包含联合和偏正复句这两大类。

黄廖本里还有句群这一说法。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根据句际关系,可以把句群分成并列、顺承、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因果、目的、假设、条件等等。这与复句关系有对应关系。本书把句群编入语法部分,是从学习复句和连词的用法角度来考虑,掌握句群知识有助于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胡本不在语法篇章中考虑这些问题。

六、结语

上述两部教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繁简与通俗的协调上,各有千秋。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的不同,这两部教材的编写在体系框架、语法点的选择与分析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上述比较中我们可以做出下面一些小结:

二者在大的语法框架上,基本一致,都能吸收新的语法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其次,它们又有不同的特点,相对黄廖本,胡本较为简约。特别在句子成分的介绍上,黄廖本用了大量的篇章来构建这个系统,建立起相对严密的系统,并在逻辑推理和划分标准上尽量做到一致,使其能够量化,可操作性更强。再次,胡本采了用许多传统术语,并进行了一些创新,现在大多数为大家所采用,而黄廖本在术语的规范性上更加科学合理。胡本提出的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的尝试,现在也为大家所采用,这在黄廖本中更进一步做出论述。在实用角度,胡本体系清晰,而黄廖本有大量的例释,并配有详细的图解,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建强.论黄、廖《现代汉语》(增订本)的语法体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许光烈.黄廖本《现代汉语》求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5]徐晓琳.四本高校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之比较[j].东南传播,2007,(10).

[6]肖 钢.几部通行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分析[d].吉林:延边大学,2003.

组词语句范文2

关键词 定语从句;易混点;英语教学;常考点;对比分析;参考;举例;先行词;关系词

定语从句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也是考试当中的常考点。尤其是其中容易混淆的地方,更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但是,如果我们有心,用心,能够对其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的话,那么这些易混点也会变得很容易。下面我仅举几例,以供大家参考。注意其中加横线的地方。

(1)a. As is known to us,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b. It is known to us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c. What is known to us is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这一组例句中, a 句是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先行词是后边那句话;b句中it是形式主语,that引导主语从句;c句what引导主语从句,that引导表语从句。

(2)a. H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have been to Beijing in our class .

b. he is the(only/just /ver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has been to Beijing.

这组例句中,one of the + 复数名词中先行词是后面的复数名词,其后定语从句谓语动词用复数;而one前面加‘the , the only, the very, the just’先行词看作是one, 后面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用单数.

(3)a. Is this book the one you are looking for?

b. Is this the book ( which / that) you are looking for?

在这组例句中,a句this book是主语,is是谓语,the one是表语,又是后边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在从句中作宾语,关系代词省略;b句中this是主语,the book是先行词,关系代词做后面从句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4)a. It is at 5:00 pm that I arrived home.

b. It is 5:00 pm when I arrived home.

这组例句中,a句是强调句型,也就是把‘It is …that’去掉,剩下部分‘I arrived home at 5:00’是完整句子;而b句是定语从句,先行词是5:00,在定语从句中做时间状语,去掉‘It is …when’剩下部分不是完整句子。

(5)a. It is the place where /at which I put my luggage.

b. It is where I put my luggage.

这组例句中,a句是定语从句,the place是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关系副词where可用介词加关系代词at which取代;b句是where引导的表语从句,at which不能取代where。

(6)a. This is the factory ( that / which) we visited yesterday.

b. This is the factory where/ at which I worked last year.

c. This is the factory ( which / that) I worked in last year.

这组例句都是定语从句,但a句先行词在从句中做及物动词的宾语,要用关系代词引导并可以省略;b句先行词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应用关系副词或者介词加关系代词; c句中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做in的宾语,可省略。

(7)a. The news ( that /which) he told me yesterday is true.

b. The news that he will come to our school is true.

这组例句中,a句是定语从句,对前边名词进行修饰,关系词作从句的宾语,可以省略;b句是同位语从句,对前边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关系词that不能省略。

(8)a. What he said is right.

b. All( that )he said is right.

c. That he is a good teacher is right.

这组例句中,a句是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在从句中充当say 的宾语;b句是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先行词all,在从句中作say 的宾语可以省略,也不省略。c 句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that 在从句不做成分,但不能省略。

(9)a. I know a boy whose name is Tom.

b. I know a boy of whom the name is Tom.

定语从句中,whose + n. = of whom/which the +n.或 the +n. of whom/which。

(10)a. The old woman has 3 sons, none of whom is a doctor.

b. The old woman has 3 sons, but none of them is a doctor.

这组例句中,a句是定语从句,whom是关系词;b句已有连词but,后面不再用其他连词,而用代词them。

(11)a. His son came home tiredly, whose clothes was covered with some thick snow.

b. His son came home tiredly, his clothes covered with some thick snow.

这组例句中,a句是定语从句,whose是关系词,引导后面的定语从句;b句是简单句,后半句不是句子,不需要连词, cover是分词.

(12)a. This is the reason why/ for which he was late yesterday.

b. This is the reason ( which/ that) he told me yesterday.

c. It was for the reason that he was ill that he didn’t go to school.

组词语句范文3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显性非宾格现象/内论元/格/话题/主语/特征核查/受事主语

【正 文】

一 引言

非宾格动词现象(unaccusativity)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人们通常把依靠表层句法结构位置显现出来的非宾格属性称为“显性非宾格现象”(surface unaccusativity)。据此,非宾格动词现象在汉语中应该主要是呈显性表现,很多时候凭句法结构位置就可判定动词的非宾格属性。本文把能够从表层句法结构位置上反映动词非宾格属性的句式结构统称为“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surface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s)。常见的这类句式包括存现动词句(1a)、有对应使役形式的非使役动词句(1b)以及被动句(1c):

1)a. 来了客人 b. 沉了三艘货船 c. 被偷了一辆摩托车

从生成语法理论的角度来看,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研究涉及到动词的论元结构、名词组的格、句法移位、空语类等诸多理论问题。在相关文献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有过不同程度的讨论。但大多比较零散,未见有系统的探讨。由于对一些语言事实的认识尚存在差异,理论纷争在所难免。

鉴于一些理论解释还存在严重的缺陷,难以准确地反映语言事实的本质,我们拟以生成语法普遍语法理论为框架,对汉语显性非宾格结构的句法性质特征作一次系统的考察,以期就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作出统一的解释。此外,在讨论非使役动词句的生成时我们还将论及汉语中的所谓“受事主语句”。

二 非宾格假说

非宾格现象一直是许多语法学家研究动词及其类型的复杂属性时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perlmutter首先在关系语法(relational grammar)的框架下提出,传统意义上的不及物动词应进一步区分为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与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两个次类;虽然它们都属于一元动词,而且其唯一的论元通常都出现在动词的前面位置充当句子的表层结构主语,但两类动词与其论元之间的深层逻辑语义关系却有着本质的差别:非宾格动词的终极主语(final subject)为其起始直接宾语(initial direct object),即表层结构中的主语是深层结构中的逻辑宾语,而非作格动词的终极主语是其起始主语,即表层结构中的主语也就是深层结构中的主语[1]。这就是所谓的“非宾格动词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is)。

burzio[2,3]继承了perlmutter的思想并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加以发展①。从生成语法管约理论的角度来看,非作格动词在句中只带一个受论旨标记的深层逻辑主语,属于深层无宾语结构,而非宾格动词在句中则只带一个受论旨标记的深层逻辑宾语,属于深层无主语句[4,5]。按照williams的划分标准[6],非作格动词的唯一论元是动词的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而非宾格动词缺少外论元,其唯一的论元是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

2)a. [[,ip]np[[,vp]v]]unergative

john sang

b. [[,ip][[,vp]vnp]]unaccusative john arrived

从2)可以看出,区分内、外论元是以动词的最大投射动词组(vp)为界线的。作为深层逻辑宾语,非宾格动词的独论元是在vp之内基础生成(base-generated),随后经过显性句法移位到了屈折语素的最大投射ip的论元位置上,而该位置正是非作格动词主语的基础生成位置。

随着句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动词组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7,8])的提出,我们有必要对williams原有的界定作适当的修正。根据动词组内主语假说,所有的论元主语都在vp之内基础生成,都在vp之内接受论旨角色的指派;ip的指示语位置只不过是主语移位后的落点位置,并不能接受论旨角色指派。该假说为论旨角色的指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解释:动词的所有论元,包括内论元与外论元,都源自vp内部,各自都在vp内有一个接受论旨角色指派的基础位置。因为同在一个动词的最大投射之内基础生成,内、外论元与动词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必然都是局域性的(local)。如果接受动词组内主语假说,动词最大投射便不再适合担当划分内、外论元的分界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深层结构位置上的差异会因此而消失,只不过界线有了改变而已,即外论元在vp的指示语位置基础生成,而内论元在v的补足语(complement)位置上基础生成。用树形图表示,例2)a、2)b的结构表达式分别为例3)a、3)b: 3)a ip b. ip

spec i' spec i'

i vp i vp

spec v' v'

v v np

john[,i] -ed t[,i] sing john[,i] -ed arrive t[,i]

从3)可以看出,非作格动词sing只有外论元,没有内论元,句子主语由外论元充当;而非宾格动词arrive只有内论元,没有外论元,句子主语由内论元充当。

因为深层语义结构上的差异,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在表层句法结构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不同之处。人们因而将这些句法特征视为区分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诊断句式。其中,文献中提到较多的有如下一些:

(一)非人称被动句(impersonal passive) 在一些语言(如丹麦语)中,非宾格动词不允许被动化;相反,非作格动词允许有非人称被动式[1,9]。

(二)助动词的选择(auxiliary selection) 在法语、德语等语言中,非宾格动词选择与英语be(是)相当的助动词,而非作格动词选择与英语have(有)相当的助动词[1,3,10]。

(三)结果式结构(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在英语中,表结果的词语语义上指向及物动词的宾语,而不指向主语。非宾格动词的主语由于实际上是动词的深层宾语,因而可以带结果补语;相反,非作格动词不能直接带结果补语[10,11]。

(四)过去分词名词修饰语(prenominal perfect participles)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可以充当直接宾语相应名词组的定语修饰成分。非宾格动词可以转化为类似的形容词形式,而非作格动词则不允许有相同用法[9,10]。

(五)ne-附着化(ne-cliticization) 在意大利语中,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可以通过一个指代性的附着语素ne依附在动词中心词上。同样的操作适用于非宾格动词,但不适用于非作格动词[3,10]。

并不是上述各项诊断式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一些语法学家曾对个别诊断式的有效性和普遍性提出过质疑,但对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本质差别似乎已达成了共识。普遍认同的是,非作格动词的独论元具有施事的性质,句法上与及物动词的主语相似;相比之下,非宾格动词的独论元虽然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但是句法上与及物动词的宾语相似;语义上该论元表示的是一个经过状态或者位置变化的参与者,因此所带的论旨角色为受事或客体。

三 显性非宾格动词现象

早些时候,人们研究非宾格动词时所关注的焦点是一些不及物动词的唯一论元虽然与及物动词的主语有着同样的句法位置,但所具有的属性跟宾语的却一样。随后的研究发现,在某些被确认了的非宾格动词结构中动词的唯一论元不仅表现出与宾语相同的特征,而且表现形式也与及物动词的宾语一样。burzio观察到,在意大利语中非宾格动词的独论元可以出现在直接宾语的表层结构位置上[3] p21-23。例如,以下4)中动词arrivare(arrive)的论元可以有动词前和动词后两个结构位置。

4)a. molti esperti arriveranno

b. arriveranno molti esperti

many  experts will arrive

will arrive many  experts

' many experts will arrive. '

' many experts will arrive. '

只有当论元出现在动词之后时,也就是位居表层的直接宾语位置上,arrivare这类动词才允许进行ne-附着化操作。

5)a. ne

arriveranno molti

b. *molti ne

arriveranno

of them will arrive many

many  of them will arrive

' many of them will arrive. '

如果一元动词的论元能够出现在动词之后的逻辑宾语位置上,这应该是一种显性的非宾格现象(surface unaccusativity)[10,12]。人们可以通过动词论元的显性结构位置来了解动词的性质,诊断其是否具有非宾格属性。如果动词的论元位于表层主语位置,动词的非宾格属性就不可能单凭表层的位置来判断,而必须通过上述的其它诊断式加以鉴别。换言之,这就是一种隐性的非宾格现象(deep unaccusativity)。

动词非宾格属性的显性与隐性表现形式在各种语言中不尽相同。英语中的显性非宾格现象表现在there-存现结构与处所倒装结构(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s)中②。

6)a. there appeared a ship on the horizon

b. into the room came a man

汉语中的部分一元动词允许其唯一的论元可以有动词后和动词前两个不同的句法位置,如:

7)a. 来了客人

b. 客人来了

8)a. 沉了三艘货船  b. 三艘货船沉了

如果不考虑话语功能的差异,单从结构上看,上述两种序列组合形式包含的词语相同、表达的意义相近,只是组合形式不同,它们应该属于深层的同构形式,即其中一种形式为基础形式(basic form),由它派生出另一种派生形式(derived form)。要是有办法证明这类动词之后的位置是论元的基础生成位置,那么就能为动词的非宾格属性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从句法生成角度说,把上述a句视为派生b句的基础形式是合理的。根据句法移位的原则,移位只能是层次位置上自下而上,或者说线性位置上从右到左的操作,必须保证移动后的成分能够成分统制(c-command)在移出原位上留下的语迹。假若以句b为基础形式,那么得到句a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句法移位把论元名词组从动词前位移至动词后位。而这样的句法结构是无法得到允准的,因为移位留下的语迹得不到先行语的合理约束,从而违反了句法移位的限制条件。如果动词论元像句a那样在动词后位上生成,则可以通过显性句法移位到动词前位派生出句b,而得到的也是为普遍语法原则所允准的结构。

一般来说,基础形式受到的结构限制条件相对较少,为无标记语序,而派生形式受到的结构限制条件则要多,为有标记语序。以能否进入从句作为形式标准,可以鉴别不同序列组合中哪一个形式更为基本[13,14])。

9)a. 来了客人的家庭

b. *客人来了的家庭

10)a. 沉了三艘货船的海域  b. *三艘货船沉了的海域

以上两组例子中句a与句b的对立说明例7)a、例8)a为无标记的基础形式,而例7)b、例8)b为有标记的派生形式。在其它语言中,类似于“来”等同样用以表出现、消失、存在意义的存现动词以及类似于“沉”等同样用以表状态变化的非使役动词属于典型的非宾格动词。汉语的这部分动词不仅在宾语位置上基础生成,而且能像宾语一样在这个位置上表达出来证明了这些动词的非宾格属性,同时也说明非宾格现象在汉语中呈显性表现。就句法行为而言,这部分动词与同为不及物动词的非作格动词完全不同。非作格动词的独论元根本不允许出现在表层结构的宾语位置上。试比较:

11)a. *咳嗽了病人 b. 病人咳嗽了

12)a. *哭了孩子

b. 孩子哭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被动动词也应该看作是一种派生的非宾格动词。被动动词由对应的及物动词构成。经过被动化的操作过程,原来的及物动词的外论元受到抑制,同时动词也丧失了原有的及物性,从而成了不及物性动词。值得注意的是,被动动词原在宾语位置上基础生成的宾语有时仍可保留在原位。这是汉语具有显性非宾格现象的又一证据。

13)a. 被抢了一个钱包③

b. 被打伤了一条胳膊

正是因为发现被动动词与其它非宾格动词存在重要的共性,burzio才将它们放在一起作类比分析,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在生成语法中影响至深的“burzio原则”(burzio' s generalization)[3]。该原则的大意是,如果一个动词不能指派论旨角色给外论元,那么它也不能给内论元赋宾格,反之亦然。

将被动动词称为派生非宾格动词无非是想说明它们由其它动词派生而来,同时,又具有非宾格动词的特征。其实,若从来源上说存现动词应该属基本型非宾格动词;它们是词库中的基本词汇。相比之下,“沉”、“破”等表状态变化的非宾格动词(即传统上所称的“作格动词”)也应该算作派生型的词汇。这类动词由对应的及物性使役动词派生而来,但已变成了非使役性不及物动词。这类非使役动词与被动动词有着不同的派生方式,因此也有着某些不同的句法表现。本文在后面将会讨论它们的派生机制及其句法表现。

四 动词后论元的格问题 如果将被动动词句、存现动词句、非使役动词句统称为非宾格动词句,它们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理论问题是:如何解释动词后名词性成分的赋格(或称格特征核查)?具体地说就是,为什么滞留在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性成分不会违反“格鉴别式”(case filter)?

非宾格动词,正如其名称所示那样,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不能给自己的宾语指派一个结构宾格。在英语的相应结构中,宾语都不能停留在动词后的宾语位置,而必须经显性句法移位移到表层主语位置上。这并非完全是因为句子需要一个结构主语的缘故,因为即使在句首用上一个无实质语义内容的主语填充词it并不能改变句子的合法性。

14)a. *arrived three students at the office

b. *sank a boat

c. *was broken a window

15)a. *it arrived three students at the office b. *it sank a boat  c. *it was broken a window

16)a. three students arrived at the office

b. a boat sank

c. a window was broken

可见,这类移位发生的真正动因在于格。基于管约理论框架的解释是,所有显性名词组np都必须具有抽象格或称结构格;np只有在特定的结构位置上才能获得赋格。主格赋给限定性分句中屈折语素词组(ip)的指示语位置,宾格则赋给及物动词的补足语(即宾语)位置。因为无法在其原生位置上获取结构格,非宾格动词的宾语只能通过句法移位移到语法主语的位置上获取格位。这种移位称为论元(a/argument)移位。根据最简方案的解释,a移位与np格特征核查(feature checking)直接相关[15-17]。设定单词由基本特征(atomic feature)构成,如he这个词就包含了表达其人称、数、性等多个基本特征。格位是所有np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属于逻辑式层面上无法解读的特征(uninterpretable features),它们必须在结构运算进入逻辑式之前获得核查并加以删除,否则结构式不合法。删除了的特征不会进入逻辑形式,也不会影响对整个生成式的语义解读。而核查只能是当该词在派生过程的某个阶段处于特定的结构位置时才能实现,如主语格只有在ip的指示语位置上接受核查。因此,a移位反映了普遍语法原则征核查的利己性原则(principle of greed),即语类的移位仅仅是为了核查自身的语法特征。a移位必须满足两个操作条件:一、移出位置必须是不能被赋格的论元位置;二、移入位置必须是能被赋格的非论旨角色位置。例16)的移位都属于从无格但有论旨角色的宾语位置到有格但无论旨角色的主语位置的移位。

徐杰在论及汉语相关结构中动词后面名词组的格问题时,援用了“部分格”(partitive case)概念进行解释[14,18]。根据belletti的观察,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有可能从动词那里获得两种赋格,一种是宾格,另一种是部分格。宾格属于“结构格”,而部分格则属于“固有格”。部分格是在深层结构中由词汇项指派给名词性成分,与表层结构无关。belletti指出,在有些词汇形态丰富的语言里宾格与部分格具有不同的形态标记,因此宾格与部分格之间的对立应该是各种语言里普遍存在的,尽管在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这种对立没有相应的体现形式[19]。徐杰据此认为,在如下句式中“两颗门牙”与“一个钱包”所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部分格,理由是:虽然“burzio原则”说非宾格动词不能指派宾格,但并没有规定它不能指派部分格。

17)a. 张三掉了两颗门牙

b. 李四被偷了一个钱包

表面上看,“部分格”似乎解决了动词后面的名词组的格问题。殊不知,这样的解释又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实际上并不可取。问题之一是汉语与其它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别无法得到说明。例如,在类似情况下,英语要求动词后面的名词组移位到动词之前的表层主语位置,而不允许留在宾语位置上。上面提到,这样的移位是受到赋格或格特征核查的驱动,与句子有无结构主语无关(见例15))。如果说部分格的存在是普遍的,那么为什么英语与汉语会有不同的表现呢?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释英语同类结构中名词组的格问题,说它们也能获得部分格呢?

另一个问题是出现在动词后面的名词组并非只限于表“部分”意义。据认为,部分格实质上体现了语义的无定效应。接受部分格的名词组须为无定性词组,语义上表示一个实体集(a set of entities)中的某个或某些无定的实体,意即表示该实体集中的某部分而非全部[20]。换言之,有定名词组和全称量化名词组不能得到“部分格”。据此可解释为什么以下句子不合法[18]。

18)a. *掉了张三的两颗门牙

b. *被偷了李四的一个钱包

然而事实上,有定名词组和全称量化词组并不完全被排除在动词之后这个位置之外。下面的例子就包含了这样的词语,但句法和语义上没有什么问题。

19)a. 掉了那个钱包(之后,小马变得小心谨慎了)

b. 被毁了所有的桥梁(,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相当困难)

正如上文所述,有时论元名词组出现在动词的前面,这应该是名词组显性句法移位的结果。试观察以下例句。

20)a. 两颗门牙掉了

b. 一个钱包被偷了

问题是,既然名词组可以在动词之后获得格,那么它为什么还要移位到主语位置上?移位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名词组已经有格,那么移位就是从一个有格位置到另一个有格位置。这样的操作势必造成名词组的重复赋格。而显性移位是有代价操作,必须有操作的动因,否则有违普遍语法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15]。

与英语等语言不同,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句可以在动词后面宾语位置持有宾语的同时,还允许动词前面句首位置上出现一个与宾语名词组有着广义领属意义关系的名词性成分,如:

21)a. 王冕死了父亲

b. 李四掉了两颗门牙

c. 张三被偷了一个钱包

鉴于动词前后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存在领有与隶属关系,徐杰、韩景泉主张用移位来解释这类句子的生成,即它们是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结果[14,18,21]。换言之,例21)的潜在结构为例22)。

22)a. 死了王冕的父亲 b. 掉了李四的两颗门牙 c. 被偷了张三的一个钱包

如果获得提升移位的对象是整个“领有+隶属”结构则生成23)之类的句子。

23)a. 王冕的父亲死了 b. 李四的两颗门牙掉了

c. 张三的一个钱包被偷了

至于移位动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为了寻求赋格。在徐杰看来,例22)中的动词后名词组因为得不到格而不能成为合法的表层结构。动词的非宾格性决定了它没有赋宾格的能力,而有定名词组又决定了它不可能获得部分格,因此领有成分移位可以为保留下来的宾语接受部分格创造条件,而整个有定名词组移位到主语位置则可获得主格[14,18]。韩景泉也认为整个名词组的移位是为了获取主格,但反对援用部分格来解释保留宾语的做法,而是主张领有成分的移位在于把所获得的主格传递给保留在原位的宾语名词组[21]。

应该说,上述的移位解释把移位的动因归结为格问题似乎难以成立。拿领有名词组来说,它本身是有格的,即所有格。有格就证明它缺乏为了格移位的动因,而移位必然造成该词组的重复赋格。而且,正如上文所指出,部分格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动词宾语的赋格问题。从维护非宾格动词性质和格理论原则的普遍性角度出发,我们这里试提出这样两点不同的解释:

第一、汉语非宾格动词同样不具备给深层逻辑宾语指派或者核查宾格的能力,这是非宾格动词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第二、保留在动词后的逻辑宾语名词组之所以不会违反格鉴别式是因为它在该位置上获得了主格,即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论元可以有动词前和动词后两个获取或核查主格的位置。

如果上述解释成立,那么在“掉了两颗门牙”与“两颗门牙掉了”中的名词组“两颗门牙”以及在“被偷了一个钱包”与“一个钱包被偷了”中的名词组“一个钱包”都具有结构上的主格。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应该如何解释英汉语之间的不同表现?英语同类结构中的名词组必须作显性句法移位才能获得主格。为什么它们不能不经移位也能解决格问题呢?我们认为,其中必然有独立的原因。这应该与英汉语句子主语位置的形式特征强弱程度不同有关。

据扩充投射原则(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epp)[15,22,23],所有句子(tp)必须有主语;词汇信息体现在句法结构上④。某种意义上可以把epp理解为一条结构主语要求条件,即要求tp必须投射出一个主语位置。然而该主语条件并不意味着主语位置上一定非得有一个有形的主语成分占着。换言之,句子结构要求必须有一个主语位置存在,但实际占据该位置的可能是一个有形的词汇性成分,也可能是有一个无形的空代词(pro),甚至可能是一个空位(e)。当然,具体属于哪一种情况还得取决于具体的语言以及具体的结构。句子必须有主语,这表明epp就应该是tp的中心语t所具有的一个固有形式特征。作为t的不可解释性特征,epp特征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核查并消除,否则导致句子结构运算的解体(crash)[15,23]。所谓t的epp特征核查,是指t的指示语特征(specifier-feature)与主语的中心语特征(head-feature)之间的特征匹配(matching),匹配即为特征的同一性。特征有强弱之分,特征的强弱在不同语言呈参数变化。可以假设t的epp特征在英语中为强特征,而在汉语中为弱特征;强epp特征的语言要求句子主语位置上有词汇性主语成分,弱epp特征的语言则不要求句子主语位置上有词汇性主语成分。这样,英汉语非宾格动词句中的不同句法表现就能够得到有效地解释。因为epp为强特征,英语既不允许以空代词pro作主语也不允许有主语空位的无主语句。

24)a. *pro likes music

b. *e exist some controversies

c. *e is raining

以上例句中的空代词pro须更换成一个词汇性的主语,而无主语句则须通过显性句法移位将句中适当的成分移入主语位置或通过第二次合并(merge)引入形式主语,若句子中没有适合作主语的成分时,就只能通过第二次合并引入形式主语。

25)a. he likes music

b. some controversies exist(或:there exist some controversies)

c. it is raining

相比之下,pro作主语以及无主语句在汉语中都是允许的。

26)a. pro 喜欢音乐

b. e 存在一些争议

c. e 下雨了

以上事实说明,虽然英汉语非宾格动词句都属于深层无主语句,或天生的或派生的,但由于epp特征核查的方式不相同,最后生成的结构形式也不一样。在非宾格动词句中,空位主语是动词唯一的论元移位的可能落点位置。因为汉语允许句子的主语空位,动词后的名词组即使不移入该空位也不影响结构的成立。这就是显性非宾格结构的情形。相反,英语要求相应的位置上有词汇性主语。以填充词there充当形式主语所生成的there存现结构是英语的一种显性非宾格结构。radford指出,其中动词后面的论元带的不可能是补语所带的宾格,而应该是主语所带的主格[16];这在名词有显性形态标记的语言里会有直观表现[24],但诸如以下的英语结构也能足以说明问题。

27)there(but for the grace of god)go i

除了there,英语的it也可以用作结构填充词。不过,前者不及后者的独立性强。这表现在:作主语时there不能决定谓语动词的数,用单数还是复数往往要视动词后面名词组的数而定,chomsky将其分析为名词组逻辑式层面上的一个词缀(lf affix)[25];it作主语时动词一律用单数,不必考虑相关名词组的数。由于充当形式主语的there缺乏独立性,它所在位置上理应获得的一些结构特征便被它所依赖的名词组继承过去,这其中就包括了数、格等。汉语没有类似there、it的结构填充词,句子允许主语空位。在显性非宾格结构中,句子的主语是以空位的形式出现,而该空位又是动词后面名词组入住的默认位置。因此,完全有理由假设,动词后名词组可以获取空位主语位置上的结构特征,而格就是其中之一。换言之,在汉语显性非宾格结构中动词之后的名词组所获得的格为主格,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获得了主语的地位,而正是主语空位的存在为动词后面的名词组获得主格提供了平台。

五 句首名词组的语法地位

例21)和23)的动词之前均有一个名词性的成分。对于这些句首名词组的来历以及语法功用,目前似乎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非宾格动词结构句法特性的了解。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这些句首位名词性成分在句中所占的语法地位。

前面提到,相关的研究倾向于把例22)之类的结构处理成一个基础形式,认为例21)、23)均在其基础上派生得来,前者是动词后名词组中的领有成分移位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动词后整个名词组移位的结果。对此,本文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移位分析适用于例23),但却不适用于例21)。

先看例23)的情况。如果说其中的句首名词组是从动词后面移位来的,那么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弄清移位的动因。既然在其源结构例22)中非宾格动词后面的名词组可以在原位上取得格或核查格特征,移位的动因显然就不应该是为了寻求赋格或核查格特征。我们认为,移位的真正目的在于造就一个话语主题,即话题(topic)。

名词组发生句法移位之后,得到的是一个变化了的序列结构。尽管它们的逻辑命题意义保持不变,但由于结构成分组合方式上的差异,各自所传递的语法意义往往有所不同,表达的信息功能也不相同。例如,“人来了”与“来人了”之间就存在着差别。就语法意义而言,“人”在前一句中为有定指称,而在后一句中为无定指称。就信息功能而言,“人”在前一句中属于已确立的已知信息,而在后一句中却是希望强调的未知信息。信息的编排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说,组织言语信息片断时,人们通常用已知信息引出未知信息。从已知到未知构成了一个无标记的信息流向程式。之所以称之为无标记形式是因为该程式具有认知意义上的顺序象似性,符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

作为最基本的信息单位,句子往往把表达已知信息的有定性成分放在句首位置上作句子其余部分的陈述对象,即充当句子的话题。话题不同于主语,前者是话语或语用概念,后者是句法概念[26,27]。但特定情况下,主语与话题可以重合,即体现在同一成分上。在许多语言中,话题常常是无标记结构中的主语,这样的话题可称为无标记话题。有时话题与主语并不同一。这时,话题便会带上某种标记,比如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分单位置于句首。这就是一种有标记话题。不少学者(如赵元任[28])认为,汉语的主语就是话题。把这里的“话题”理解为无标记话题是适合的。

现回头来看看例22),其中“王冕的父亲”、“李四的两颗门牙”以及“张三的一个钱包”都属于带有表领有意义修饰语的有定词组。它们一般与已知信息联系在一起,通常应该位于句首作话题。如果置于动词之后,句子则无话题,这明显有违信息结构组织的基本规律,所以例22)的结构不合格。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将整个“领有+隶属”名词组显性移位到动词前面主语空位上,派生的结构为例23)。因为名词组在移位之前已获得主格,实际上具有主语的结构特征。移位之后,名词组的句法结构特征并没有改变,所带有的格特征依然为主格,继续充当句子的结构主语。因此,移位不会造成名词组的重复赋格。不过,名词组的话语地位因移位发生了改变,已经成为了话语主题。总之,移位后的名词组这时是一个集主语与话题于一身的成分,既是结构主语又是话语主题,也就是无标记结构中的话题。

如果说例22)因为句中有定名词组位于动词之后导致语句没有话题,违反信息结构组织原则,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例19)a“掉了那个钱包”中的“那个钱包”不也同样是有定性词语吗?为什么又可以放在动词后面呢?如果比较例19)与例22)中的名词组,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别。语义上,“那个钱包”、“所有的桥梁”等名词组属于开放性单位,允许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外层扩展,如“小马的那个钱包”、“该地区的所有(的)桥梁”;相反,“王冕的父亲”、“李四的两颗门牙”以及“张三的一个钱包”等表领有隶属关系的名词组都属于封闭式单位,意义已经饱和,很难再有向外层扩展的空间。可见,它们是两种不同语义类型的名词组。这种语义差别反过来又对句子的结构产生影响。句子传统上被认为是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用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谓相对完整的意思,是指能使听者/读者得到相对的满足。暂且以这一不甚精确的定义为准绳,我们可以说例22)之类的句子表达了相对完整的意思,因为其语义没有缺损,已达到了饱和程度⑤。反过来,如果听到某人说“掉了那个钱包”或“被毁了所有的桥梁”,我们难以感到满足,很可能会追问掉了那个钱包的是“谁人”,被毁了所有的桥梁的又是“何地”。在特定的语境中,这里的谁人与何地应该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熟悉的已知信息,或者至少是说话人设定为听话人所熟悉的已知信息,相当于语句的话题。孤立地看,正是话题的缺席造成句子语义模糊、意思不完整。当然,只要有足够的话语信息,完全可以将所缺的话题补出。补全话题后,从例19)可得到例28)。

组词语句范文4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彼此沟通和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由文字、词语、概念构成的,但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按人类约定俗成的规则来排列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规律,这便是语法、修辞和逻辑。因此,使用语言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来进行,要讲究语法、注意修辞、符合逻辑,否则便会导致思维混乱,遭遇交际困难。所谓“文理不通”,说的就是由于不懂语言规律而造成的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言不尽意等乱象,以致听者、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惟其如此,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便被社会公认为“人类的第一能力”。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方式、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句法问题。句法着眼于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排列顺序。造句的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搭配得当,词序合理,关系明确。所谓语法错误,是指由于语句不符合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思维规律,从而导致语言结构或语义出现偏差。编校中常见的句子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为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错位、重复累赘、句式杂糅、表述不清等。

报刊出版旨在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编校工作的任务则是要在传者的编码与受者的解码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二者运行在一条轨道上。这就要求我们使用通用范式和语言对文稿进行梳理、修饰,使之“信、达、雅”――表述正确、精准雅致,从而切实为读者阅读扫清障碍,使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更为迅捷有效地为其理解和接受。基于自己近30年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经历,以及1995年以来作为河南省报纸、期刊、图书编校质量检测委员的观察,笔者认为,编校工作中出现语法错误,许多是由作者或编者对语法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和敏感性不够所致。多了解一些常见语法错误,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及时化解文稿中的语法差错,提高出版质量。鉴于此,本文对历年来河南省报刊编校质量检测中评委们所指出的常见语法错误予以归类,示例评说,以例说法,以期抛砖引玉,提醒编辑同人注意编校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而举一反三,以便更好地驾驭编校工作。文中所进行的分类列举只是为了便于评说,并不能囊括报刊编校中所有的语法问题,且有些问题因分析角度不同或可归入不同类别。由于考察对象所限,尤其是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专家指教。

一、成分残缺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遵循一定语法规则构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独立语法单位。按照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句子可分成不同组成部分,通称句子成分。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具备主语和谓语就能把意思说清楚,但有时还要带宾语,在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基本成分的前后有时视情况还需要附加一些成分――定语、状语或补语。[1-2]造句时,如果不符合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成分,就会出现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成分残缺类病句。

1.主语残缺

主语是句子的言说者,是谓语的主体,旨在回答行为主体是“谁”或“什么”等问题。主语多由名词、代词来担任,除副词外,其他实词和各种词组也可以作主语;数量词在表示数量判断的句子里,或是用来指称前面已经出现的事物时,也可以作主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则要求谓语是形容词,或者“是”“进行”“停止”“开始”“加强”“给予”“标志”“象征”“表示”之类的动词。主语之前不能加介词,后面不能加“的”字。编校中常见的主语残缺多表现为叙述中遗漏、其他成分淹没、不当省略等。

[错例]对新旧微信作功能上的对比后显示,5.0用户对微信的变化还是乐于接受的。

[评说]这是“状语+谓语”类主语残缺。其动词谓语“显示”前面的“对新旧微信作功能上的对比后”是状语,缺主语。可改为“对新旧微信作功能上的对比,结果显示,5.0用户对微信的变化还是乐于接受的”。

类似的,“伴随人均劳动报酬和平均工资报酬的提高,将带来边际产值和平均产值的提高”。这是“状语+动宾结构”的主语残缺。可将“伴随”删去使其后面的成分作主语,改为“人均劳动报酬和平均工资报酬的提高,将带来边际产值和平均产值的提高”;或将“带来”删去并改后面的偏正词组,变成“伴随人均劳动报酬和平均工资报酬的提高,边际产值和平均产值也将相应提高”。

再如,“为了跟踪产品来源、质量、售后等环节出现的问题,会涉及标签所有权转移事宜”,也是“状语+动宾结构”的主语残缺。可将“为了”删去使其后面的成分作主语。

[错例]对于正常经营的子公司和处在建设期间无收入的子公司,都要考虑如何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程度。

[评说]这是滥用介词而淹没主语的病句。该句本来有主语(根据文意,不是母公司之于子公司的集权与分权,而是母公司要求子公司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由于多用了介词“对于”,把主语变成了状语(也将谓语的主体引入歧途),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修改这类病句,将多用的介词“对于”删除即可。

类似的,“参观后,对我们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状语+介词结构+谓语”的主语残缺。可改为“参观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错例]由于他们带领大家同心协力……使中小桥及涵洞的施工走在路面铺筑的前头。

[评说]这是“介词开头句+动词开头句”的主语残缺。“由于”与“使”同时出现在一个单句中,造成主语被淹没在介语短语中。可只保留其中之一,改为“他们带领大家同心协力……使中小桥及涵洞的施工走在了路面铺筑的前头”,或“由于他们带领大家同心协力……中小桥及涵洞的施工走在了路面铺筑的前头”。

类似的,“由于保护技术,两三天,彩绘就全部脱落”。其前半部分“由于保护技术”缺谓语动词,不单不能独立成句,而且完全走向反意――将“彩绘脱落”嫁祸于“保护技术”。可改为“由于缺乏保护技术,两三天,彩绘就全部脱落”,或“由于保护技术跟不上,两三天,彩绘就全部脱落”。

[错例]日寇飞机的滥炸和内战炮火的轰击,七朝古都满目疮痍。

[评说]这是“‘的’字结构+单句”、前述对象缺谓语而后续内容另起炉灶又有新主语的病句。其前半部分可作为谓语的动词,因前面加了“的”字而成为偏正词组的中心语,造成本来有承继关系的前后句因语言结构不搭配而形成谓语残缺的病句。修改此类病句,可在前后句之间添加“使”“叫”“让”等使令性词语,使之成为主谓宾完整的单句――“日寇飞机的滥炸和内战炮火的轰击,使七朝古都满目疮痍”;也可将前半部分“的”字结构改为短句,使之成为多重复句――“日寇飞机滥炸,内战炮火轰击,七朝古都满目疮痍”。

类似的,“机器制品的流行,更多的人喜用洋布制衣”。可改为“机器制品的流行,使更多的人喜用洋布制衣”,或“机器制品流行,更多的人喜用洋布制衣”。

但是,并非所有的句子都必须有谓语,也有对话省、承上省、习惯省的谓语省略,以及在一定语境中具有表述性的无谓句,如:

半月春风,草绿了。(谢璞《二月兰》)

这么黑的天,又这么大的雨,到哪儿抓去呀?(克扬、戈基《连心锁》)

3.宾语成分残缺

宾语是动词谓语的连带成分,表谓语所涉及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回答“谁”“什么”“何处”之类的问题,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诸如“解决”“发展”“开展”“采用”“扩大”“提高”“抓紧”“进行”等及物动词必须带宾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担任,除副词外,其他实词和各种词组也能作宾语;数量词在说明数量本身的句子里,或是用来指称前面已经出现的事物时也可作宾语;如果谓语表示心理活动,或是使令意义的动词及表学习、过程、处理的动词,那么动词、形容词在指称一种行为、性状或者表示一种抽象事物时也可作宾语。在对话和承上的条件下,宾语跟主语、谓语一样也可以省略;如果不符合省略条件而无宾语,动作就没有了对象,行为就没有了结果,意思也就表达不清楚了。编校中常见的宾语残缺句,多为省略不当、宾语部分不完整等类型。

[错例]要通过广泛宣传,提高……遵守《会计法》。

[评说]这是宾语部分只有定语而无中心语、叙述不完整的宾语残缺句类型,说话人说了一个动词后紧接着说宾语部分,由于宾语的定语太长而忘了说中心语,或者直接把定语当成中心语,从而造成宾语残缺。修改此类病句,在定语后补加中心语即可。该句可改为“要通过广泛宣传,提高……遵守《会计法》的自觉性”。

类似的,“……整理撰写提交了《发挥林业特殊功能,绿化美化河南城镇》的社情民意”。可改为“……整理撰写提交了《发挥林业特殊功能,绿化美化河南城镇》的社情民意报告”。

再如,“该乡被省科协授予‘科普示范乡’”。可在其定语后补加中心语,改为“该乡被省科协授予‘科普示范乡’称号”;或变换动词,改为“该乡被省科协评为‘科普示范乡’”。

[错例]……发挥表率,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作为政治责任。

[评说]这是对词性误解而造成宾语部分不完整的宾语残缺。“发挥”是及物动词,必须带宾语,尽管“表率”有时可以直接作宾语,比如“作出表率”,但跟在“发挥”之后,只能当修饰语,所以要在后面补加宾语。可改为“……发挥表率作用,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作为政治责任”。

类似的,“……发挥优势资源”。可补加其宾语部分的中心语,改为“……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也可调整语序,改为“……发挥资源优势”。

4.附加成分不完整

句子的附加成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定语是限定、修饰名词性中心语的,可以回答“谁的”“多少”“什么样的”等问题,跟中心语发生偏正关系;定语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来充当,少数副词、各种词组甚至复句形式也可以作定语。状语是摹状、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性中心语的,可以回答“怎么样”“何时”“何地”“为什么”等问题,跟中心语发生偏正关系;状语多由副词、形容词、代词来充当,介词介绍的名词和各种词组也可以作状语。补语是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性中心语的,可以回答“怎么样”“多少次”“何时”“何处”“什么结果”等问题,跟中心语发生附加与被附加的偏正关系,多由形容词、数量词、时地名词、趋向动词来充当,“极”“透”“很”等单音节副词和各种词组也可以作补语。许多句子仅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基本成分还不能尽意,必须带上附加成分才能将意思说清楚。附加成分不完整是指定语、状语或补语残缺,致使句子结构不完整,不能周密、明确地表达思想。

[错例]表演一结束,家长们就过去拥抱庆贺。

[评说]这是表对象的状语残缺的病句。“拥抱谁”没说,表意不完整。可改为“表演一结束,家长们就过去同孩子们拥抱庆贺”。

5.词组/短语构成残缺造成相关成分不完整

所谓词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实词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为句子内部构成的语法单位。词组是造句的材料,有一定的结构方式。联合词组是两个没有主从正副之分的词平等地联合在一起;偏正词组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其中一个或一组为中心、另一个或一组附加在前面限定修饰它,或者在后面补充说明它;动宾词组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其中一个或一组表动作、存现或判断,另一个或一组是它涉及的对象;主谓(主宾)词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其中一个或一组表对象,另一个或一组表述者;复句词组是两个以上主谓词组连在一起用。短语是指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3]。鉴于对“词组”与“短语”两术语学界认为等价、不等价的都有,莫衷一是,所以这里一并使用。词组/短语构成残缺,主要是指句子所用词组/短语由于结构不完整而造成相关内容表述不清的问题。

[错例]我盼望下次上英语课早日到来。

[评说]这是以属性代主体、词组而导致中心语缺失、相关成分不完整的病句。“盼望到来”的应是“时间”,“下次上英语课”只是中心语“时间”的属性,不能取而代之。可补充完善该偏正词组,改为“我盼望下次上英语课的时间早日到来”。

类似的,“他们利用延河流域上马的机会……”。其谓词“上马”的主体不是“延河流域”,而是其治理工程。可补充完善该主谓词组,改为“他们利用延河流域治理工程上马的机会……”。

再如,“朱载志深和贡献无与伦比”。这是由“精深”所说明的主体缺失而造成的联合词组“精深和贡献”成分残缺。可根据文章内容予以完善,改为“朱载盅识的精深和所作的贡献无与伦比”。

[错例]只有敢于把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各个领域的突出问题提出来,才能让党委、政府及时地“以群众的呼声”作出落实改革的应对决策。

[评说]这是由介词短语不完整而造成的宾语残缺。通常情况下,介词必须有自己的宾语(它可以是名词、名词短语或代词,甚至宾语从句),否则语义不完整。该句介词短语“以群众的呼声”缺介词宾语。可改为“只有敢于把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各个领域的突出问题提出来,才能让党委、政府及时地‘以群众的呼声为依据’作出落实改革的应对决策”。

类似的,“焦作市从场地……赛程安排、电视转播,都进行了精心准备”。这是介词短语“从……到……”不完整。可改为“焦作市从场地……赛程安排到电视转播,都进行了精心准备”。

再如,“她首次出场便和婆婆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结果被丈夫毒打一顿而告终”。这是介词短语“以……而告终”因缺少介词而不完整。可改为“她首次出场便和婆婆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结果以被丈夫毒打一顿而告终”。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组词语句范文5

[内容]

(贵州福泉陆坪中学 邓木辉)

新语法教学体系指《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提要》),1988年秋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语法知识,开始根据《提要》编写。旧语法教学体系指《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它于1954~1988年(上半年)在中学课本中使用。值得注意:《提要》前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语法系统并没有完全按照《暂拟》,《提要》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语法系统也不完全等于《提要》,特别是九年义务教材。因此,现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教研工作的老师头脑中的“语法系统”有《暂拟》的,有《提要》的,有非《暂拟》非《提要》的。这就难免给当前中学语法教学带来困难和混乱。这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有感于此,笔者想把新旧教学语法体系的差异理出一个眉目,侧重讲清《提要》,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不同。《暂拟》有词、词组、句子三级语法单位,《提要》有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语法单位。为什么要增加语素?因为词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而语素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增加语素符合汉语实际。为什么要增加句群?因为句子不是最大的语法单位,而句群才是。人们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要用几个句子。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提要》实施后一段时间的中学语文课本介绍了语素和句群,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不提语素和句群。这也许是出于精简内容降低要求的考虑,但也有不利于学生了解语法知识框架与概貌等弊端。

二、关于词

1.词类划分标准不同。《暂拟》用“词汇·语法”标准,两样同等重要;《提要》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语汇意义。《提要》的功能标准优越些。如“喜欢”与“欢喜”,语汇意义差不多,显然不能根据语汇意义划分词类,但可根据功能标准划分:“喜欢”能带宾语是动词,“欢喜”不能带宾语是形容词。

2.对拟声词处理不同。《暂拟》因为拟声词常作定语、状语,将其归为形容词;《提要》将拟声词单独作为虚词的一个小类。由于对拟声词的处理不同,《暂拟》与《提要》对词类划分的结果也不同:《暂拟》分为名、动、形、数、量、代及副、介、连、助、叹11类,《提要》分为12类,在虚词类增加了拟声词。《暂拟》将拟声看作形容词显然忽视了二者的区别:拟声词不受副词修饰,形容词受副词修饰。

3.对“附类”处理不同。《暂拟》在名词、动词中设“附类”,如方位名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提要》未设“附类”,直接将这些词分别作名词、动词的小类,但仍保留时间名词、方位名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名称。

4.对“名物化”处理不同。《暂拟》有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提法,认为某些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失去动词、形容词部分特点,获得名词部分特点等现象是其“名物化”;如“分析是必要的”,“他喜欢清静”,“他的到来使大家很高兴”,“狐狸的狡猾是很出名的”等加点的词是动词或形容词的“名物化”。《提要》无“名物化”说法,认为它们作主语、宾语或带上定语作主语、宾语时本身词性不变,但与所带定语组成的短语是名词短语。如上例中的“分析”“清静”是动词或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它们具有这种功能,不必看作“名物化”;“他的到来”“狐狸的狡猾”是名词短语,但加点的词仍是动词或形容词,本身词性不变。是动词或形容词,本身词性不变。

5.对“的”“地”处理不同。《暂拟》主张分清“的”“地”;《提要》提倡不分,但不作硬性规定。《提要》认为:①“的”“地”作为助词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语汇意义,无区别语汇意义的作用,可以不分;②过去不分,也能表达清楚;③可解决教学难点:分“的”“地”涉及定语、状语,初学者掌握这些知识较难。所以主张不分。不作硬性规定是考虑到现在的使用情况:现在很多文章分“的”“地”。

6.对“着、了、过”处理不同。《暂拟》把它们叫时态助词,《提要》叫动态助词。这些词主要表现动态而不是时态。

7.对“语法特点”处理不同。《暂拟》讲词类时讲语法特点,《提要》不讲。不讲是因为:讲语法特点难度大,负担重,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不符合教学实际:一方面,学生一般不会出现“不桌子”等语法错误:另一方面,语法特点讲多了学生难以接受。

8.关于词的构成提法不同、分类结果不同。《暂拟》认为词由词素构成,《提要》认为词由语素构成。词素和语素不仅是叫法不同,而且有本质区别:①词素是构词成分,词素从词中分析出来,以词的存在为前提,有些词与短语界限不清,难以确定它的构成成分是词素还是词。②语素不以词的存在为前提,它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互相组合成词,还可以组合成成语和其他固定短语。而说成语和固定短语是由词素构成则不合适。因此用语素比用词素科学。《暂拟》将合成词分为不含辅助成分的和含辅助成分的两大类,又将不含辅助成分的分为联合、偏正、其他三小类;《提要》将合成词分为并列、偏正、支配、补充、陈述、附加、重叠、名量八种,与短语结构类型大体一致。

三、关于短语

1.词组与短语的定义不同、范围不同。《暂拟》对词组定义为:“实词和实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作句子里的一个成分的,叫作词组。”根据这个定义,词组只指实词与实词的组合(《暂拟》把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叫结构,如介词结构),且必须“作句子里的一个成分”,范围太窄而又不符合汉语实际,因为很多句子只由一个词组构成,这时的词组并不“作句子里的一个成分”。《提要》对短语定义为:“短语,也称词组,是由词组成的。”根据这个定义,短语的范围宽且符合汉语实际:既指实词与实词的组合,又指实词与虚词的组合,能作句子成分,也能作句子(带上语调)。可见,短语与词组不仅叫法不同,而且内涵差异很大,短语比词组科学。而之所以说“短语也称词组”,主要是考虑新旧衔接的问题。

2.对短语(词组)的地位认识不同。《暂拟》不重视词组,认为它只作句子成分且只让无中心词的主谓、联合词组作句子成分。《提要》重视短语,认为:①短语不仅可作句子成分,而且带上语调能独立成句;②句子的构成材料大部分是短语;③短语的内部结构几乎包含了汉语里所有的语法关系(主谓、动宾等)和语法手段(语序、虚词等),学习汉语组合规律,可以以短语为核心,因为短语的内部结构下与合成词、上与句子的内部结构大体一致。

3.划分标准不同。《暂拟》对词组划分用结构关系标准,着眼于内部语法关系。《提要》对短语划分大类用功能标准,着眼于短语的整体功能;小类用结构成分标准。《提要》的标准优越些。如:“认真学习语法”,用功能标准是动词短语,用结构关系标准则可以是偏正词组,也可以是动宾词组;再如“实事求是”等固定短语,难以用结构关系标准划分。

4.划分结果不同。《暂拟》按结构关系标准,分为五种词组: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固定词组;三种结构:介词结构、方位结构、的字结构。《提要》用功能标准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评、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固定短语等,再用结构成分标准分为若干小类,如名+名、动+宾……

《暂拟》的固定词组与《提要》的固定短语内涵范围不一样:固定词组只指成语和专名;固定短语既指成语、专名,又指结构对称的习惯语(如:你一言我一语)和四字熟语(如:七嘴八舌)。《暂拟》中“的字结构”是与主谓、动宾等并列的一个大类,《提要》中“的字短语

”是名词短语中的一个小类:其内涵范围也不同。 九年义务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只要求掌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其他未提。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因为当它们作句子成分时,可让学生将其看作名词、动词、形容词;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介宾短语,因为它常作状语和补语,学生要经常分析运用。使用这些称呼显然比用其他称呼方便。

组词语句范文6

关键词:名词移位;疑问词移位;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6-02

一、引言

在对转换规则的形式和功能应用进行限制的过程中,“转换”一词逐渐被新的术语“移位”或者“移动”所代替。语法模式中转换部分的规则,可以概括合并为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等主要类别。人们继而将所有的移位规则还原归结为一条规则:移动α(Move α)。用字母α表示任何成分,这一规则的意思是说句子的任何部分可以移动到句子的任何位置。当然移动的过程肯定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的限制。

本文旨在在转换生成语法中对比分析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的移位,以期将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二、名词词组移位

名词性词组的移位主要发生在被动化和名词性词组提升等情况下。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被动移位

被动移位就是将句子的宾语移至主语位置。比如:The policemen chase the bank robbers. 变成:The bank robbers are chased by the policemen. the bank robbers 和the policemen交换了位置并增加了are, -ed和by. 根据投射原则,chase的词条也投射到句子:chase V, [_NP] . Chase句法选择一个名词性词组并语义选择两个语义角色,一个施事者,一个受施者。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The Normans defeated the Saxons.变成被动句: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动词defeat 的后面没有名词词组,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我们在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上加上一个名词词组,就变成了: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t.它的深层结构在没有发生移位之前为:were defeated the Saxons.这样它就满足了动词后面有名词性词组的需要,但是还是满足不了扩充的投射原则,它要求每个句子都有主语。那么我们假设主语为空的e, 句子就变成了:e were defeated the Saxons. 其表层结构为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t. 把the Saxons移入了空位主语e的位置。把此句补充完整: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by the Normans.

(二)名词性词组提升

如下面的句子:They seem to be competent 的深层结构为e seem they to be competent. 在表层结构中,将they移至句子的主语位置,变成:They seem t to be competent. 像被动移位一样,名词性词组移至句子的主语位置。因为在深层结构中,seem 不能分配给句子的外位主语一个施动者语义角色,所以名词性词组可以移动到这个没有语义标记的位置。

分析过被动化和名词性词组提升,下面看一下它们移动的链条,链条是“移动历史”在表层结构上的反映。名词性词组的移动是从一个论元位置移动到另一个空的没有被分配语义角色的论元位置,所以称为论元链条。

三、疑问词移位

Rizzi于1991提出Wh-标准,即所有具有疑问功能的标补语必须具有疑问成分。而疑问词移位就是把一个疑问词移动到CP的specifer位置, 而不是head位置。那么就需要一个原则规定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这个原则就是 specifer-head 一致原则,即短语 X的head和 specifer 必须保持一致。Wh-标准的满足是通过CP的中心标补语具有疑问特征或者根据 specifer-head一致原则把具有疑问特征的CP 的specifer 移动到head 位置。那么我们就可以用Wh-标准分析下面句子的不合语法性:Who do you wonder John likes? 因为动词 wonder 决定了它后面的补语具有疑问特征,所以此句不合语法。Wh-标准还有补充原则,即一个[+Wh]成分不能占据 [-Wh] 位置。如:I think who John kissed. 违反了补充原则,不合语法。当然,并非所有的语言都要求把疑问成分移动到CP的specifer位置,如汉语和日语.

疑问词移位也可以应用于关系从句中的wh-成分的移动。在关系从句中像在问句中一样从语义标记的论元位置到一个没有语义标记的位置。如: The student who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其深层结构如下:

The student[the examiner failed who]was Tom.

The student[who the examiner failed t]was Tom.

当然,并非所有的疑问词移动都符合以上标准,也有特例。如:

(一)在表层结构中,移出宾语位置的wh-词可以省略。如:

The student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二)关系从句中也可省略。如:

The student that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在疑问词的移动中,还要遵循Doubly Filled COMP Filter:标补语系统不可能同时包括显性的疑问成分和显性的标补语。如:The student who that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也有些语言允许显性的疑问成分和显性的标补语同时出现,如荷兰语。

Wh-移动可以看作一个链条.如下所示:

Who did he see?

Who did he see t

(who, t)

由此可见,疑问词移位是从论元位置到CP的 specifer 位置, 是一个非论元位置,所以被称为非论元链条。

四、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的对比分析

(一)移位的终点及移位性质的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二者在移位的终点及移位的性质上的不同: 名词词组移位的终点都为主句的主语位置,即论元位置;而疑问词移位的终点都为CP的specifer位置。疑问词移位中只有属于名词性质的疑问词成分才是由论元位置移到非论元位置,而且由于其移动成分属于不同的语类,疑问词移位可以是论元位置至非论元位置的移位也可以是非论元位置至非论元位置的移位。

(二)移位动因的对比分析

从对名词词组移位的分别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名词词组移位的被动化中,是被动语态激发了移动,而名词词组提升中,是句子的动词激发了名词词组移动到句子的主语位置。那么,疑问词移位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Chomsky(1995)提出的特征核查理论(feature checking theory)给出了答案:在疑问句中,中心语C具有很强的疑问特征,而这种语法特征是无法解读的,因此需要被核查并删除;与之对应,疑问词具有疑问特征,所以疑问词移位到此位置,以将其本身的疑问特征与中心语C的疑问特征相核查并将之删除,使句子合法地进人逻辑式。

五、结语

本文分别讨论了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的特点。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在移位的终点,移位的性质及原因上有所不同。名词词组移位的终点都是论元位置,所以其移动的链条为论元链条,而疑问词移位的终点都是非论元位置,所以其移位的链条是非论元链条。在名词词组移位的被动化中,是被动语态激发了移动,名词词组提升中,是句子的动词激发了名词词组移动到句子的主语位置。而疑问词移位的动因却是Chomsky(1995)提出的特征核查理论。

参考文献:

\[1\]Jamal Ouhalla.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Radford,A.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Vivian Cook and Mark Newson.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李永康.Wh-移动的最简主义解释\[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

上一篇地理试卷

下一篇幼儿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