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范例6篇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范文1

关键词 桂花叶枯病;木樨生叶点霉;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53-02

桂花,木犀科、木犀属,是常绿灌木至小乔木,为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药用和食用价值,因此桂花是一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较高的园林树种[1]。目前,在合肥地区,桂花是广泛种植的绿化树种。对合肥市肥东县各地苗圃、公园、小区及行道路桂花病害调查表明,本县桂花主要病害为枯叶病、褐斑病及冠瘿病,其中最严重的是枯叶病。据笔者调查,该病主要发生在新栽植1~3年桂花叶片上,主要表现症状为病斑往往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初为褪绿淡褐色小点,渐向内扩张后为圆形或是向里扩大呈不规则块状大斑,灰褐色至红褐色,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粒状物,并常常导致叶片脱落。查阅国内对桂花叶枯病的研究报道,其病原主要为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属真菌[2-6],而在肥东地区桂花枯叶病的病原经鉴定为木樨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smamthicola Trian.)[7]。

本文对桂花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桂花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2015年1月对采至于合肥市肥东县张集苗圃的桂花叶枯病病叶进行显微鉴定,确定其病原为木樨生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7]。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纯菌株[8]。生物学特性研究所采用方法主要参考方仲达(1998)等[3,5,8-10]。

1.2 营养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将供试菌株菌种在25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 d,于菌落国缘打取直径4 mm菌丝块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燕麦芽汁琼脂培养基(MA)、麦片琼脂培养基(OA)平板上,置光照培养箱中,25 ℃恒温培养,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采用十字交叉法每天测量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

1.3 pH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用0.1 mol/L HCl和0.1 mol/L NaOH溶液将经高温灭菌后的PDA培养基的pH值分别调至2.0、3.0、4.0、5.0、6.0、7.0、8.0、9.0,将直径4 mm菌丝块接种于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上,后置于25 ℃恒温培养,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天测量各菌落直径。

1.4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将直径4 mm菌丝块接种到PDA平板上,分别置于5、10、15、20、24、25、26、28、30、35 ℃下恒温培养,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天测量菌落直径。

1.5 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将直径4 mm菌丝块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分别在室内漫射光/黑暗自然交替、全光照、全黑暗下,25 ℃恒温培养。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天测量各菌落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桂花叶枯病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光照处理条件下培养时,其菌落特征几乎一致,菌落生长速度较快,初期,菌落圆形,菌丝为白色,絮状或葺状;后期,菌丝呈灰黑色。

2.1 营养对菌落径向生长的影响

桂花枯叶病病原菌在3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病原菌初期在PDA上生长速度稍慢于MA,但培养3 d后,两者生长速度相差不大;但在OA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度较慢。

2.2 pH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培养基的酸碱度大小对菌落生长影响较大,由图2可知,在pH值为3~8时,菌落均可生长,其生长适宜pH值为5~7,生长的最适pH值为6。在pH值为6时,培养5 d时,菌落直径可达89.3 mm,病原菌生长喜偏酸环境。在pH值为2和pH值为9时,桂花叶枯病病原菌菌落几乎不生长。

2.3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由图3可知,温度对桂花叶枯病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较大;低于5 ℃和超过35 ℃时,菌丝几乎停止生长,而在5 ℃与35 ℃时,菌丝生长缓慢;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 ℃,适宜温度为24~30 ℃之间,最适温度为25 ℃。

2.4 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表1为不同光照条件下菌落生长直径。由表1可知,全黑暗处理在25 ℃培养5 d时,菌落直径达89.0 mm,比全光照和自然漫射光/黑暗交替处理的菌落生长速度快,说明光照不利于桂花叶枯病病原菌生长。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采集到的桂花病叶进行室内分离纯化和鉴定,确定目前在合肥市肥东县导致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菌是木樨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smamthicola Trian.)。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和中部,现广泛栽种于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而不甚耐寒[1]。虽然桂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最为适宜,但在碱性土和低洼地或过于黏重、排水不畅的土壤上,生长特别缓慢,枝叶稀少,叶片瘦小,叶色黄化,不开花或很少开花,甚至有周期性的枯顶现象,严重时桂花整株死亡。幼树时需要有一定的蔽荫,成年后要求有相对充足的光照,才能保证桂花的正常生长。桂花适宜栽植在通风透光的地方;桂花喜欢洁净通风的环境,不耐烟尘危害,受害后往往不能开花;若遇涝渍危害,则根系发黑腐烂,叶片先是叶尖焦枯,随后全叶枯黄脱落,进而导致全株死亡[2,7]。因此,桂花生长易受不良环境影响,会导致生长衰弱,抗病性减弱,加上园林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所以容易发生病害。通过对肥东县桂花叶枯病调查发现,行道上的桂花树发病情况比较严重,而且树冠下部分比顶部发病更为严重,管理粗放的苗圃发病严重,这也说明人为活动对病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本文对桂花叶枯病进行分离培养,并对该病原菌的一些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这只是病原菌生物学的初步研究,在以后工作中还需进行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以及室外药剂防治试验,加上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才能更经济、有效、科学防治桂花叶枯病。

4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656-657.

[2] 杨翠莲.桂花病虫害防治技术[J].林业建设,2001(4):30-32.

[3] 袁蒲英,朱天慧.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4):22-25.

[4] 罗萍,朱天辉.桂花叶枯病调查及病原的鉴定[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5):30-33.

[5] 谢玲,唐晨光,岑贞陆,等.广西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358-1362.

[6] 左华清,王子顺.桂花叶枯病及其防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8):12-14.

[7] 朱天辉.园林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26.

[8]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22-145.

病原生物学范文2

关键词:换乘系统 查询 换乘次数最少 最短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07-01

一、前言

病原生物学包括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它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它代表着当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对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学习病原生物学,改良实验方法、技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掌握好该学科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划分,改变单学科独立实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整体概念,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且对学生在该领域的科研创新有着极其非凡的意义。

二、关注生活,联系实践,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要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病原生物学有极其切身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病原生物学的热爱和兴趣,是学好病原生物学的动力和源泉。在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初次接触病原生物学时,联系生活、实践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向学生阐述病原生物学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在课程中,不断地把相关理论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动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同时,在理论课上,教师可以先拟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为什么微生物会产生耐药性,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这一问题? 为什么已被控制的疾病又会卷土重来,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渐渐揭开谜底,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此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并让学生热情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病原生物学的相关问题,为深入理解理论和进行实验探索做了良好的铺垫。近年来有关病原生物学的大量新闻报道让学生对这些病原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把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学好病原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为更好的探求相关问题找到依据。

三、灵活多变,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病原生物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它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的有效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科研究实验单一,无法打破学科界限,使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对病原生物学有整体的概念认识。同时,实验操作单调,固守成规,生搬硬套理论,不能让学生把他们所学到知识和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与实践中去。教学模式刻板,缺乏新意,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热情,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获取知识的模式,要化被动为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全面了解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不竭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育中我们常说,学生,这年轻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推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并要大力鼓励他们把这些知识积极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病原生物学领域不断开拓新的疆土,并将创新成果有效地利用到服务社会中去。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不断地探索,既不能墨守传统教学中老套刻板、毫无活力的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法,我们应积极适应时代,结合当下的实际现状,探索属于我们自己行之高效的教学方式。

五、把网络技术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相结合

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其中网络技术这一时代产物为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把网络技术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如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会用到很多病原体标本,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随时随地地利用这些标本。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病原生物学教学网站,把这些标本生成图片备份到网站上,让学生能够随时结合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站上的标本图片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上开设相关教学课程,搭建教师远程教育平台,既让学生随时可以获取知识,又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移动课堂。网络技术平台的使用,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六、结语

综上所述,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对病原生物学的持久热情与热爱,为病原生物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邵铁娟,何一中,陶方方,夏瑾.五年制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教学法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2):1005-1007.

病原生物学范文3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不仅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而且内容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多。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课时与西医院校相比较明显偏少,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医学免疫学部分的抗原、抗体、补体的概念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也很难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往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将大量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眼、耳、大脑等多种器官,学生很容易接受,加上展示过程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的“补体系统”一章时,补体的激活过程非常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国外教学资源制作了补体激活的动画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中从补体与激活物的结合开始,至C3转化酶、C5转化酶、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以及靶细胞溶解的完整过程,同时结合大量图片对三条补体激活过程作了系统比较;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生活史时,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展示虫体的生长发育与感染的动态过程等。通过图片与视频素材的综合应用,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本课程“医学免疫学部分”有许多内容如免疫球蛋白结构、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I-IV型超敏反应的机理等内容抽象难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将其讲解透彻,而这些内容又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程度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因而在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借助大量静态的平面与立体图片,并结合相关的视频对其进行详细讲授,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轻松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时,运用Ig平面及立体结构图片,详细讲授其基本结构与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讲授解不同水解蛋白酶对Ig的作用部位及水解片段的生物学作用;在讲授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作用时,通过网上下载的动画将MHC分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完整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MHC分子的遗传特点及其在临床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在讲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显示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处理后的抗原如何被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以及T、B淋巴细胞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动画讲授效应细胞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的综合运用,让本来抽象难懂的免疫应答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Ⅰ-Ⅳ型超敏反应时,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各个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机理的要点和区别,如Ⅰ型超敏反应中大量IgE抗体的形成及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Ⅱ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抗原结合或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吸附于靶细胞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Ⅲ型超敏反应中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毛细血管壁上的沉积以及通过激活补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是此类反应发生的关键等。通过近五年的多媒体教学情况课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特殊表现形式,极大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静态图片、视频、动画、文本、声音等各种素材加入到课件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板书,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偏少的问题。如在讲授细菌各论时,细菌的种类繁多,每种细菌都会涉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学生没有临床经验和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知识的过程中难度很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每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图片放在课件的首页,然后应用一个典型病例,通过图片展示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再提出相关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就可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讲授细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保证了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效果,而且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通常来讲,专业教科书和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成就和新进展写进教材,加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和不足,教师没有时间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灵活多变,通过将这些知识插入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中,就可很方便地介绍给学生。如2010年下学期上课期间,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美国开始流行,笔者从英特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了当时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传染源、常见传播途径、实验室与临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及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特点。通过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标志,在中医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科学,也会给中医药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差。

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些课件直接将原来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输入电脑,只是简单地将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的教师只是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画面的美观,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但是重点不突出,要掌握的内容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将所有的书本内容都罗列到多媒体课件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不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甚至幻灯片还没有看清,教师就播放下一张,结果学生一头雾水、头晕目眩。因此,教师应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以教材为蓝本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课件采用的图片、视频资料要清晰,动画要简洁了当,素材补充应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2)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明确一点: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把脸转向屏幕,照着幻灯片把内容读出来;有的教师坐在电脑前,看着幻灯片宣读,板书很少,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检查中均发现有类似现象。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幻灯片的切换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遇到重点、难点内容要提醒学生,要讲透,同时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等。

3结语

病原生物学范文4

关键词: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两部分组成。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免疫学基础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这门学科是本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和难点学科。针对这门课程内容繁琐枯燥、知识点抽象、知识体量大的特点,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式教学方法,结合每个层次的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一、善于利用比较教学法

常见微生物中,病原体有个性更有共性,各个知识点容易混淆,通过比较、结合临床实际更能加深学生记忆。免疫学中,超敏反应是最难掌握的,有四种类型,可以通过比较来讲解。首先,从免疫应答的方面来比较,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而Ⅳ型超敏反应则是属于细胞免疫;其次,从结果方面进行比较,Ⅰ型反应是可逆的,且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Ⅱ、Ⅲ、Ⅳ型反应不同,仅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方面损伤,这是不可逆的;最后,把相关联的免疫物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Ⅰ型反应跟IgE因素相关联,同时Ⅱ、Ⅲ型反应跟IgM因素、IgG因素有关联,Ⅳ型反应与CD4+、CD8+T淋巴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相关联。

在病原生物中,人体寄生虫分类中的医学蠕虫部分,是学生不爱也不想学习的部分,因为寄生虫的种类多,生活史杂。我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比较,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从中间宿主这个关键点来进行区分,有的医学蠕虫是有中间宿主的,而有的医学蠕虫则没有。以线虫纲来说,线虫没有中间宿主。二是对各类型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进行比较,通过PPT比例放大图片的展示,其形状特征清晰可见、对比效果一目了然。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并抓住共同点进行比较。就像在生活史中,比较叙述线虫纲中各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时,我会指出蛔虫的生活史最长,以此为例打开话题,将它生活史中的两个阶段详细地解释出来,将学科的疑点和难点释放出来。这是比较教学法的精髓,通过两个相似的知识点或者两个有关联但是截然相反的事例,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知识点的对比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与知识网络,在以后的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积极运用线条图形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近年来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手段,此教学方法需要与多媒体紧密配合。一是能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系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课件进行临时修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目的地植入内容,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线条图形是形象教学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局限于薄弱的基础硬件条件,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经济、简单、易行的长处。课件的制作不拘泥于形式,且有一定的留白,设计框架要条理清晰、便于理解,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将图形按比例放大,使其色彩鲜明,达到让学生看得准、记得牢、理解快、分得清的直接目的。

三、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

实验演示教学法,又称为直观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类型实物物品和教学用具,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另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能让学生建立更感性的认识,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意识。

例如,肠道杆菌属中各个类型的细菌,因为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单纯地依据形态染色的特征,是无法辨别的,只有通过各种生化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实验的检测方法,才能确定实验结果。假如我们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将预备好的试验器具,如生化反应管、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带到课堂,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对学生讲解生化反应原理,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和学生医学事业引路人,承担着沉重的责任。要运用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有立足之地,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雪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8).

[2]陈先宏.浅谈中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J].成功,2013v4w.

病原生物学范文5

关键词: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 BI var. pictum(Lodd.)Muen];白粉病;新番茄粉孢菌;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548-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1.027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of Codiaeum variegatum Powdery Mildew

ZHOU Fang-xue,YANG Yong-li,WEI Yun-xie,ZHANG Kai-li,LIU Ya-nan,LIU Xiao-me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Hainan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on the conidial germination of Oidium neolycopersici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effective temperature for conidial germination was in the range of 21~24 ℃,an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was 24 ℃. The optimum relative humidity was 80%. The percentage of conidial germination reached the highest at pH 8.0. Light had no effect on conidial germination. Glucose and ammonium chloride were better for the conidial germination. Lethal temperature of conidia was 43 ℃ for 10 min. Obviously the warm,humid,weak alkali,and nutritious environment was favourite for pathogen.

Key words: Codiaeum variegatum; powdery mildew; Oidium neolycopersici;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 BI var. pictum(Lodd.)Muen]又称洒金榕、洒金柳、变色木等,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变叶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1]。原产马来西亚、印度及太平洋地区等地。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引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不仅广泛用于街道、公园、庭院的绿化,还可以用于肺气上逆症、痈肿疮毒、毒蛇咬伤[2]。

已报道的变叶木的主要病害有变叶木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orauerianum Hori)[3]、叶点霉尖枯病(Phyllosticta ghaesembillae Koorders)[4]等。2014年3月,在海口发现一种变叶木新病害――变叶木白粉病,主要为害嫩叶、嫩枝,发病初期,先在嫩叶表面、嫩枝上出现白色小粉斑,随着病菌的繁殖,粉状霉斑不断扩大并融合增厚,形成不规则形的大粉斑,逐渐覆盖整片叶的表面,严重时,病叶扭曲畸形。后期病部叶面粉层呈灰白色,叶背呈紫色,并逐渐枯萎、脱落。本研究前期对该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为新番茄拟粉孢菌(Pseudoidium neolycopersici=Oidium neolycopersici),所引起的变叶木白粉病,属于国内新寄主记录病害[5]。本研究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以便为后续调查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研究其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白粉病菌

采集典型的发病叶片,挑取白粉病菌。

1.2 生物学特性测定

1.2.1 温度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参照番茄白粉病菌进行类似试验[6]。将变叶木白粉病新鲜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用毛刷刷下,放在经酒精浸泡并晾干的洋葱表皮上,再将洋葱表皮漂浮在装有少量无菌水的培养皿中,然后分别置于4、15、21、24、28和35 ℃的恒温培养箱培养,每处理重复3次,每隔2 h检查一次分生孢子萌况。当芽管长度大于孢子长度的1/2时,视为萌发,记录数据,计算萌发率。用SAS软件进行数据方差分析。

1.2.2 湿度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参照文献[7]方法,设置相对湿度为60%、80%、100%和液态水4个处理。其余同“1.2.1”。

1.2.3 pH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 1 mol/L NaOH和HCl配制pH为3、4、5、6、7、8、9、10的溶液。其余同“1.2.1”。

1.2.4 光照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设置全光照、全黑暗、12 h光照/12 h黑暗和8 h光照/16 h黑暗4个处理。10 h后统计萌发率。其余同“1.2.1”。

1.2.5 碳源和氮源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碳源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4种,氮源为氯化铵、L-精氨酸、钼氨酸3种,配制成2%的溶液。其余同“1.2.1”。

1.2.6 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将载有变叶木白粉菌分生孢子的洋葱表皮漂浮在小培养皿中,置于41、42、43、44和45 ℃水浴处理 10 min,取出后置于室温10 min,再置于24 ℃温箱中,10 h后根据萌发率来确定致死温度。其余同“1.2.1”。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1可知,变叶木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在4~35 ℃的条件下均能萌发,但在4 ℃和35 ℃下萌发率很低,10 h时萌发率仅为10%左右;在15~28 ℃范围内,2 h时萌发率约为25%~35%;随着时间延长萌发率迅速提高,10 h时萌发率达85%以上,其中21 ℃和24 ℃的萌发率分别达到93%和98%。可见变叶木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1~24 ℃,最适温度为24 ℃。

2.2 湿度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2可知,在相对湿度60%~80%以及液态水的条件下,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在相对湿度为80%时萌发率最高,达90%以上。说明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喜欢较潮湿的环境。

2.3 pH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3可知,在pH为3~10之间,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均能萌发。2 h时萌发率约为10%;随着时间延长萌发率逐渐提高,10 h时萌发率达到80%以上,其中在pH值8的环境下萌发率最高,达93%。说明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喜欢偏碱的环境。

2.4 光照条件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4可知,分生孢子在4组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均能萌发,萌发率均达90%以上,说明不同光照处理对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不大。

2.5 碳氮源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5可知,在供试的4种碳源中,对葡萄糖利用效果最佳,2 h时萌发率为24%,10 h时萌发率达到96%;其次是麦芽糖和果糖,对蔗糖的利用最差。说明单糖更有利于变叶木白粉病菌的直接利用。

从图6可知,在供试的3种氮源中,对氯化铵的利用效果最佳,2 h时萌发率为21%,10 h时萌发率达到94%;其次是L-精氨酸的,对钼氨酸的利用最差。说明无机态的铵态氮更有利于变叶木白粉病菌的直接利用。

2.6 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从图7可知,将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分别在40~42 ℃下处理10 min后均能萌发,但在43 ℃处理10 min后萌发率为0。可见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是43 ℃ 10 min。

3 小结与讨论

变叶木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21~24 ℃,最适温度为24 ℃;在pH为8时,萌发率最高;光照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葡萄糖、氯化铵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为43 ℃ 10 min。可见变叶木白粉病菌喜欢温暖、潮湿、偏碱和富含营养的环境。

引起变叶木白粉病的病原菌新番茄拟粉孢菌(P.neolycopersici=O.neolycopersici)还侵染番茄,引起番茄白粉病[8]。刘淑艳等[6]测定了番茄白粉病的生物学特性:分生孢子在15~30 ℃范围内均能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5 ℃,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范围为80%~100%,而在水滴中不能萌l。该菌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对酸碱度要求也不高,在pH 3~12时均可萌发;在碳源利用方面,分生孢子对单糖(甘露糖)及双糖(半乳糖)利用效果最好;在氮源利用方面,只有硝态氮(硝酸钾)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致死条件为44 ℃ 10 min。

与番茄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相比:①变叶木白粉病菌萌发温度更广(4~35 ℃);②变叶木白粉病菌更喜欢在偏碱性(pH 8)环境中萌发;③变叶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更容易利用单糖(葡萄糖)、铵态氮(氯化铵);④变叶木白粉病菌在水中也能萌发,致死温度低于番茄白粉病菌,为43 ℃ 10 min。可能是与其寄主变叶木长期生长在南方潮湿、气温偏高环境有关。

根据变叶木白粉病菌生物学特性,可以推测每年11月至次年3~4月,海南相对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变叶木白粉病发生,在这个季节应加强修剪,保持通风透光以降低该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玉红.变叶木的繁殖及盆栽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6(3):41.

[2] 陈少萍,变叶木栽培管理[J].中国花卉园艺,2014(18):40-41.

[3] 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原色图谱[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白金铠.中国真菌志[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

[5] LIU X M,WEI Y X,ZHANG H,et al. First Report of Powdery Mildew(Pseudoidium neolycopersici) on Croton (Codiaeum variegatum var. pictum)in China[J].Plant Disease,2015,99(2):288.

[6] 刘淑艳,刘 微,姜文涛.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菌物学报,2012,31(1):68-73.

病原生物学范文6

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一些有感染性的临床标本学生上实验课时也会接触到病原生物稍有疏忽可能导致实验室感染甚至污染校园危及社会酿成严重后果。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建设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确保日常工作和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实验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

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在实验室诸多方面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在加强管理、方便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应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水、电及有毒害、有害、易燃、易爆等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外还经常和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如果防护不当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失控导致感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高压蒸气灭菌器也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设备使用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要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危险化学试剂及菌种由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①定期检查制度。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一旦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②安全教育。开展定期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生物的安全防护;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逃生技巧等。与试验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提高实验队伍人员的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在实验教学中承担了繁重的实验组织、准备和辅导等工作地位和待遇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要有计划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与实验课时挂钩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待遇对一些从事特殊工作的岗位适当增加他们的岗位津贴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着力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促进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建立独立的病原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