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爱好范例6篇

特长爱好范文1

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场合,着重写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比如在职场,做文职类可以强调自己喜欢阅读、写作。如果在社交场合,可以多侧重介绍一些团体、多人参与的活动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羽毛球、乒乓球,等。如果是对新认识的朋友,则可以介绍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爱好,比如唱歌、跳舞、绘画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特长爱好范文2

一、 影片的叙事结构

创建作品的基础框架就是叙事结构,也是推动影片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影叙事效果受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的影响。摄像机对外部环境的记录形成了电影的空间感,所以电影的叙事结构要比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复杂得多。以《圣经》为叙事原型的叙事形式被称之为U型叙事结构,它在表现人物特征的时候,都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背叛和苦难,进而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最后通过自我救赎获得重生。表现成长主题的电影经常会使用到U型叙事结构,主人公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实现自我救赎,从而完成不断的蜕变和成长。[1]道格拉斯在拍摄《爱玛》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好地继承了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使用了全知和限知两种视角形式,叙事模式使用的U型结构形式,真实地展现了爱玛历经的磨难,最终抛弃幻想,在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生的救赎并不断成长起来。电影的主人公爱玛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可以算作是大家闺秀,她冰雪聪明、活泼伶俐,显赫的家世和父亲的疼爱使得爱玛非常的清高、个性比较强。导演道格拉斯拍摄的电影有三条叙事线索:第一条叙事线索是爱玛自以为是,给哈丽特安排婚姻;第二条叙事线索是爱玛在弗兰克和奈特利之间情抉择;第三条叙事线索是爱玛与简之间的纠缠。每一条叙事线索,爱玛都没有获得较好的结果,还造成了很多的误解,最终使自己陷入困境。三条叙事线索之间的联系是奈特利的引导和关心,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向前发展,爱玛幡然醒悟,不断的吸取教训并迅速成长起来,最终获得了美满的婚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 三个引路人在爱玛成长中的作用

通过引路人的指引,使主人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在影片中,道德拉斯为爱玛设计了三个引路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引爱玛不断的成长。

影片的男主人公奈特利是其中的一位引路人,他非常的热心,乐于去帮助别人,是整个影片中耶稣式的指引者,对爱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正面人物角色。爱玛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姐姐也远嫁他乡,家庭教师泰勒抚养爱玛长大,这就使得爱玛的性格非常执拗、自命不凡。[2]奈特利先生是爱玛成长历程中的正面指引者,对于爱玛来说,他即是朋友,也是长辈,在对爱玛引导的过程中,他使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和理性的判断意识,改正爱玛的缺点和不足,使爱玛最终成长为快乐的人。当爱玛给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牵线搭桥成功以后,她感觉到非常的高兴,此时奈特利说:“像泰勒小姐这样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女性和像韦斯顿先生这样拥有豁达胸襟、翩翩有理的男性,即便是没有人帮忙,他们也可以完美地完成所有事情。”这段台词是奈特利对爱玛的引导,告诉她不可以妄自尊大。奈特利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标准来引导爱玛,表面上没有明显的起色,但是爱玛的内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玛尽管不断地抵触和争辩,但是潜意识中爱玛还是接受了奈特利的帮助不断的成长。影片中导演共设计了四段奈特利和爱玛吵架的情景,分别是讨论马丁和哈丽特婚姻问题的时候、对弗兰克人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关于简的讨论以及爱玛对贝茨的不礼貌行为,四次争吵推动影片发展到了高潮。在争吵的过程中,爱玛不断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慢慢地接受了奈特利的教导,逐渐的用奈特利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导演使用人物特写和场景构建的形式将人物内心的感受搬上屏幕。

影片中对爱玛成长起到反面作用的人物就是弗兰克,他是韦斯顿的儿子,深受韦斯顿的影响,非常的虚伪和自私,后来被送到丘吉尔家中,受生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弗兰克没有阶级意识和道德观点。在海伯里,弗兰克的身份比较尊贵,只有奈德利和他才能引起爱玛的注意,他来到海伯里以后,促使爱玛和别人的矛盾不断激化,使爱玛的道德缺陷被凸显出来,让爱玛陷入到了窘迫的境地。道格拉斯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摄影手法来进行叙事,经过对视角和景观的不断变化,使人物的个性更加的鲜明。电影中,弗兰克来海伯里共计两次,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假借高贵的身份来欺骗爱玛,爱玛觉得自己真的被弗兰克征服了,爱玛的性格缺陷是弗兰克得以成功的着手点,用虚伪的关心满足了爱玛的爱慕虚荣之心。[3]电影中设计了一段情境:爱玛因为自己对贝茨和简的嫉妒而对她们家人进行讽刺,弗兰克为了让爱玛觉得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他便对爱玛的行为推波助澜、随声附和,使得爱玛和简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使爱玛的嫉妒心和虚荣心急速膨胀,使爱玛的性格缺陷被再一次的扩大化。弗兰克的反面影响,使爱玛的道德缺陷越来越突出,这就导致影片的所有矛盾全部都集中在爱玛一人身上。所有的矛盾导致的恶劣后果,使爱玛开始反省自己的缺点,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她开始疏远弗兰克,她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深感后悔,将自己性格的缺点不断的进行改正,从而实现了爱玛的不断成长。

哈丽特是爱玛的伙伴,也是爱玛的引路人,她是见证爱玛成长的一面镜子。道格拉斯通过哈丽特来丰富爱玛的形象、拓展叙事空间和支撑故事环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现爱玛的不断成长。哈丽特非常的善良、真诚,但有时候缺少主见、意志不坚定,受爱玛影响,她也做了很多错事,但是她一点也没有怨恨爱玛,依然将爱玛当做自己的挚友,也恰是哈丽特的珍贵友谊使她成为了爱玛成长的引路人,使爱玛的意识和道德不断完善和成熟。道格拉斯将爱玛和哈丽特进行比较,哈丽特的善良和真诚反衬出了爱玛的性格缺憾。影片中设置了一场舞会,埃尔顿因为哈丽特出身低微不愿意和她跳舞,哈丽特没有怨恨埃尔特的无理和怠慢,她用宽容和善良原谅了埃尔顿,这样奈特利对哈丽特刮目相看。哈丽特的优点正是爱玛应该学习的,爱玛的刚愎自用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哈丽特性格的闪光点指引她走向光明,不断的成长。

三、 爱玛的道德和婚姻观念的成长

电影中,爱玛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婚姻和道德观进行表现的,爱玛婚姻观和道德观的不断成长,主要是通过哈丽特和马丁的婚姻、简与弗兰克的婚姻和埃尔顿的婚姻来进行展现的。爱玛在这三段婚姻中自以为是,造成了很多的误会,自己也遭受到很大的伤害,爱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碰撞中逐渐的成熟和完善起来的。电影开始的时候,爱玛给哈丽特编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背景,还不断的撮合哈丽特与埃尔顿恋爱,当埃尔顿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爱玛发现弗兰克和自己不合适的时候,她自作聪明地撮合哈丽特与弗兰克,这也再一次的给哈丽特造成了伤害。[4]当爱玛知道简与弗兰克已经有婚约的时候,她才慢慢的醒悟,她给哈丽特第二次做媒失败以后才不断的反省自己,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给朋友造成多大的伤害。爱玛凭借自己的想法左右别人的婚姻,希望一切事情按照她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却扇了她一记耳光,哈丽特和马丁订婚唤醒了爱玛的意识,她幡然醒悟,对自己以前荒唐的行为感觉非常的后悔。道格拉斯设置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使爱玛的道德缺陷和性格弱点展现的淋漓尽致,爱玛的自以为是、势利清高伤害了身边的许多朋友,这也使得爱玛逐渐走向深渊,使她在成长路上备受煎熬。爱玛不断的觉醒,发觉自己的错误给别人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她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成长,将自己的不足全部摒弃,通过道德的洗礼逐渐的走向成熟,实现了灵魂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

影片中成长的主题主要是通过爱玛的婚姻观改变体现出来的,影片在爱玛和哈丽特的对话中将爱玛的婚姻观进行了展现,影片开始的时候,爱玛觉得婚姻会给她带来威胁,她决定绝不结婚。爱玛觉得在以往的婚姻中,男性占据主导位置,女性永远的处于弱势地位,她认为女性结婚以后就不会再受到别人的尊重。影片情节的不断推进,爱玛经历弗兰克的感情纠缠,她慢慢的对奈特利产生了好感,但是她一直都处在迟疑的困惑中,当哈丽特告诉她自己对奈特利有好感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对奈特利是那么的依恋。爱玛在奈特利的指引下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在追寻真爱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成长,最终,她对婚姻有了正确的认识,认可了婚姻是会和睦相处的。

特长爱好范文3

1954年4月出生,祖籍浙江绍兴,中共党员。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进修班。

1983年至1991年任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副园长,1991年至今任宋庆龄幼儿园园长,并任宋庆龄学校副校长、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幼教理事会理事。

获得荣誉:

全国模范教师

上海市特级教师

上海市特级校长

上海市劳动模范(两届)

上海市精神文明优秀组织者

封莉蓉的爱就像春日的阳光,坦荡、无私、自然、温馨而明媚。她爱孩子、爱员工、爱家人,爱身边每一个人,真情流露,质朴典雅,她的爱,有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走到哪都会洋溢出春风荡漾的柔情。

握牢接力棒,把爱心传递

性情中人的封莉蓉特别容易感动,也特别容易感染人,说她一路走来,得到多少关爱,常常泪流满面,说到她的幼儿园、她的孩子、她的员工,又总是红霞满天、神采飞扬。她的事业说白了就是在做一件事,把自己得到的爱放大、放大,去百倍地爱孩子、爱员工、爱社会、爱他人。

封莉蓉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姊妹5人,就靠父母两人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父亲谦和儒雅人缘特别好,是单位的老先进,遇事都要先替别人着想,年三十晚上,家里的年夜饭总是吃得特别早,因为父亲要到单位替人值班。家中的门联年年都是父亲亲笔写的:听话,跟共产党走。她说父亲对她的人生影响特别大。

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们都特别关爱这个瘦弱女孩。她说最忘不了的是初中时的班主任,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女老师,那个年代,家庭出身不好仿佛就是天底下最被看不起的人。就是这位女老师待她就像待亲生的女儿。1971年,初中毕业,17岁的封莉蓉还不到80斤,班主任牵着她瘦小的身躯,从市区倒车换船,一路将她送到崇明前哨农场,交到指导员的手中,“这孩子胆小、忠厚,我不放心,请指导员多关心!”话没说完,老师就哽咽了。这件事深深印在封莉蓉脑海中,她说有时老师也许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整整影响学生的一生。

封莉蓉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虽然瘦弱,但有股拼劲。到农场第二年封莉蓉作为全农场先进典型入了党,当时刚满18岁。场领导对这位很勇敢、很努力的小女孩特别关爱,先是当了排长,后来当了副指导员,不久又调到场机关政宣处工作。她说自己是在浓浓的爱意中成长的,在农场的6年多让她知道,包涵、呵护、肯定、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一心想报考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她,只录取到幼教学校,为此,农场场长十分惋惜:我们花了多大的力气才培养这么一个人才,要到幼儿园当“阿姨”,我不赞成。如今,封莉蓉感慨地说:其实,我的性格还是十分适合从事儿童教育的。

1980年,从幼师毕业的封莉蓉成为一名幸运儿分到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幼儿园。那时,老园长陈善明还在幼儿园,陈园长是留美博士,为了追随宋庆龄的事业,放弃了在美国的家庭,毅然回国。在“”中受尽委屈,依然无怨无悔。“爱孩子,首先就要做孩子”,一个烟盒、一块纸板,在陈园长的手中都能变出孩子们喜爱的多彩玩具。“从事宋庆龄的事业,就要有宋庆龄那样的爱心”,说起孙夫人如何关爱孩子,陈园长总是热泪盈眶。爱心需要不断的感受和传递,封莉蓉告诫自己:握牢接力棒,把爱心传递给孩子、员工和他人。

爱是一首动人的歌

1991年,以宋庆龄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幼儿园落成,封莉蓉受命担任第一任园长,她深知一个人的事业与一个伟人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这是莫大的幸运,也感到肩上的责任。走实验性、示范性之路,融合中西方多元文化特色,培养孩子宽阔的胸襟、活跃的思维、好学的态度、开拓的国际视野、文明的行为习惯,使之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习能力,理解包容、和谐共处的交往能力,求异思变、敢于突破的创新能力,具备自信、乐观、大气、充满爱心、不怕挫折的健康人格,为培养具备一流素质的国际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宋庆龄幼儿园的目标。

她说爱孩子就要对孩子尊重,这种尊重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是内心的和行为上的。她要求自己必须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孩子,倾听孩子,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孩子的眼光去了解孩子的内心,用孩子爱老师的深度检验老师爱孩子的程度。幼儿园画廊里挂满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每幅作品上都写上孩子的名字,告诉他你是最好的。每年幼儿艺术节,每个孩子都能站到金碧辉煌的大舞台上,尽情表演,享受成功。在这里,鼓励孩子充分想象、大胆思考、展示个性,赞美孩子用不同方法尝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陶吧、绘画、建构,都成为孩子创造的舞台。

都说家长众口难调,学校要和家长保持距离。封莉蓉却不以为然,她说学校离不开家长,因为家长和我们的心意是相同的,都是爱孩子的。家长把孩子托付给学校,老师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孩子。家校和谐程度考验的正是学校有没有这种开放的心态和专业的自信。宋庆龄幼儿园从开办之初就提出与家长零距离,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园教学、管理,真诚欢迎家长提意见,这是幼儿园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幼儿园成立由家长自发组成的家委会,每天轮流派家长到幼儿园,从早晨的迎接鞠躬问好,到课堂上的“爸爸、妈妈当老师”,以每个父母的工作特性、个人专长告诉孩子工作情趣、生活常识,到后勤管理、卫生安全,孩子的膳食搭配。家委会成员中不乏世界500强的CEO,他们将先进的细节管理、无缝化衔接带到幼儿园的制度建设、方案制定中。宋庆龄幼儿园接送孩子的车辆,承租于上海锦江集团,家委会成员每日上车检查车况安全,从齿轮磨损程度到刹车感觉是不是好,从什么情况下开空调到如何看出消毒的痕迹,等等,进行一系列严格的检查、提问,在家委会的强力督促下,师傅们养成了高度自觉的规范保养操作习惯,“上海锦江车队宋庆龄幼儿园班车组”的先进事迹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表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优秀班组,锦江集团还与宋庆龄幼儿园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单位。爱自己的孩子、爱幼儿园、爱幼儿园所有的孩子,成为宋庆龄幼儿园家长们真实的心路历程。

封莉蓉爱员工爱得情真意切。幼儿园规定老师上班时间不能开手机,家人、朋友有什么急事,可以通过园部人员转告,她告诫园部人员,接到每一个找员工的电话都要非常热情、亲切,要让对方感觉到这个员工在这里非常优秀,被大家真诚地关爱着。每年春节前,幼儿园都要把员工的家人请来,开一个新春联欢会,封莉蓉总要向员工家人鞠个躬深表谢意,再给员工的爱人、公婆发一份慰问品。她说我们的员工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她们的家人给予了极大支持与理解,总觉得无法向她们家人弥补这份情,她请求员工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宁可向园领导发牢骚,也千万不要让家人难过。

这里工作3年以上的老师100%到国外进修学习培训过,30岁不到,出国进修5次以上的老师大有人在,幼儿园长期聘请上海市特级教师、大学教授、教科院专家来园带教。教师队伍中38%为党员,63%为幼教高级教师,60%参与幼儿园书籍编写,76%参与国家和市、区级课题研究,80%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国际论坛。

亲爱的,谢谢你

封莉蓉说她非常爱她的先生,爱她的家人,但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爱人、家人给了她无私的关心、呵护与支持。爱人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学生会干部,毕业后曾在同济大学做老师,为了支持封莉蓉的事业,他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女儿的责任,自己事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他从无怨言,总是乐呵呵的。每天封莉蓉回来再晚,他都等着她一起吃饭。每当她走进家门,先生总笑盈盈地迎接她,“饿了吧”、“冷吧”,接过她的包,她感到自己幸福极了,爱人常常打趣地说:你只有到了家门口,才会想起家中还有个先生。就是坐在家里,她也常常会走神,把爱人喊成员工的名字,爱人俏皮地一字一顿地说:这里,是家,我,是你先生。她说别看我平时挺坚强,但我深知是因为我有爱人这根顶梁柱。那年幼儿园装修出现质量问题,几个班级的吊顶石灰块掉下来,好在没砸着孩子,心里别提多害怕,给爱人打电话,话没说出口就哽咽得难以自持,爱人一个劲地安慰她:别怕、别怕,我马上过来。后来,还是爱人想办法将问题解决了。女儿已经上大学了,她总是记不起女儿的生日,也难得坐下和女儿好好谈次心,那天,女儿就要出国读书,不无失落地对她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成长的许多事都是爸爸告诉我的。一次,女儿到美国,因边检误了一个航班,又没有及时通知家人,本来早晨应当到的,到中午还联系不上,先生及亲友乱成一团,密切关注重大新闻,饱受煎熬,精神临近崩溃,就是这样,谁都没有想过要让封莉蓉知道,直到下午接到女儿电话后,大家才缓过神来。她说家人待我太好了,真的很愧疚于家人。让封莉蓉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女儿成长很好,一如她所期望的阳光、善良、知书达礼。

封莉蓉说教师是最幸福的。有一次,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个父母都是盲人的学生,拼命往前挤,一边喊着“小封老师”,满头大汗,只为见到他6年未见的小封老师。在去美国的途中,在机场遇到两位学生,走在纽约的街头,又遇到一位学生,她感到自豪。每年,她都能接到很多从国内外寄来的信件、明信片、邀请函等,汇报孩子在外学习生活情况,希望她去参加学生的个人演唱会、画展、或“宋庆龄幼儿园家长俱乐部”等活动。

让封莉蓉欣慰的是员工对她的爱、家长对她的信赖、领导对她的支持。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她一度患上严重的心肌炎,领导从她健康着想,痊愈后,将她调到中国福利会机关当处长,为此,10多名家委会成员一起来到总会找领导,请求让封园长回去。封莉蓉到幼儿园蹲点,老师们围着她说着说着都号啕大哭起来,一位后勤女工,听说老园长回来了,一直等到天黑,封莉蓉走到大门口时,双手紧紧攥住封园长的手,一边哭一边说:你要常回来看看我们。这些让封莉蓉深受触动,她谢绝了领导的再三挽留,甘愿从正处降为正科,三年后,又回到了她所热爱的宋庆龄幼儿园,她说我的事业在这里。

因为心中有爱,封莉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园长”、“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精神文明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特长爱好范文4

【关键词】《爱玛》;简・奥斯丁;成长

成长小说注重的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他们各种遭遇和经历,成长就是个通过不断的认识和思考完成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爱玛》以女主人公爱玛为中心,讲述了一系列有关于其成长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性格是固定的,一个人不需要成长,如《水浒传》里的各色人物都是作者既定的,欧洲也不例外。那个时候小说往往不强调人物的性格变化,而如今人物的性格定型化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现代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每个人必须一直走,认识一定要不断深化,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爱玛的认识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在发展的,她的性格是立体化的,并不是定型化的,她的经验和变化占据了小说的核心,小说中爱玛基本上是主观地揭示个性,这也就是她成长中的变化和人所具有的反思性。

爱玛是简・奥斯丁笔下的不完美的不同于传统意义完美性格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人的成长是需要实践的,所以在小说中,奥斯丁允许她的主人公去犯错误,人一定要经历过,才能得到真正的认识,不是仅仅从理论上认识到这是什么,理论上的东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定要有经验,要体验过才成算真正的成长。

11月份的泰勒小姐的婚礼,它引发的就是这场婚礼带来的变化。小说第一章“哎呀!可怜的泰勒小姐!”伍德豪斯先生是个典型的不喜欢改变的人,而爱玛则是担心以后不知道自己的黄昏怎么过。泰勒小姐结婚,就是奥斯丁为了变化而设置的一个情节,一个家庭女教师身无分文,37岁,却嫁得优秀的韦斯顿先生。本来她是不可能结婚的,但因为需要变化,才能开始故事,爱玛才能成长。

对于爱玛的成长最最要紧的就是要克服她的想象力、激情、自以为是等,英国的传统就是强调克制,而爱玛的激情便是与这个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激情、想象力很好,但当这些被她用于安排别人上,这便是她需要深切认识的并反省的。

一、爱玛性格中的不完美因素

小说一开始就暴露了她的性格缺点,“若说爱玛的处境有什么可虞之处,那就是她有权任意率性而为,并且对自己的估计往往略为偏高”,①可见她任性,自以为是,主观,但她从未认识到这些是她的不足,她大概是这样认为的:“这些毛病自然会对她的许多人生乐趣造成损害,不过目前尚未被她察觉,远没有被列为可能给她带来祸害的根源”②,相反,她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奥斯丁因此而断言除了她自己,是不会有别人喜欢爱玛这个人物的。虽然爱玛的性格充满缺陷,但是她在经历过一些错误后变现出来的反思也足以说明她的变化及成长,加上奥斯丁栩栩如生的刻画描写,反而让人觉得爱玛的真实和可爱,而且她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她具有相当的判断力,细腻温柔,对父亲孝顺等。

(一)、爱玛对哈丽埃特・史密斯的支配欲

伍德豪斯家是当地的第一大户,爱玛从小在尊宠中长大,又早早地当家了,因此必定有支配欲。泰勒小姐结婚后,哈丽埃特取而代之成为爱玛的新朋友。从哈丽埃特的一些言谈和行为举止上,爱玛便认为“这孩子缺少的就只是好好栽培与调教了”③,哈丽埃特的美丽温顺给了爱玛替之安排的理由,她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在哈丽埃特的身上,热衷于给别人牵线搭桥。钱钟书先生说过:“做媒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④

爱玛的门第观念极强,所以她为哈丽埃特铺的第一条路就是要远离在海伯里的下层社会和相关圈子。她认为财产的多少和门第的高低是婚姻幸福的关键,从她极力阻止哈丽埃特与佃户马丁的交往就可以看出,她一门心思地要把哈跟“那些水平不高的朋友隔离开来,并把她引入上等社会”⑤,把脾气好、心眼好、温文尔雅的埃尔顿先生介绍给哈丽埃特,最后爱玛才知道自己看错了埃尔顿的品行,他没有“虽然我是单身汉你是年轻女子,虽然我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是可以互相尊重”的想法,结婚前没有,结婚后就转变为无谓的亵渎,这样的人格品性彻底使爱玛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初的自以为是的错误,“犯下第一个也是最最严重的错误的是她,这是赖也赖不掉的。如此起劲地要把两个不相干的人捏合在一起,这是愚蠢的,也是错误的。”⑥这样的反思也是便是进步,也是成长,爱玛的错误也是其成长的一部分。

爱玛始终以掌控者的身份安排着哈丽埃特,后来又想使弗兰克和哈“终成眷属”,而弗兰克与简的事情曝光后,她的幻想又落空了。包括帮哈丽埃特找父亲也是她想象力的驱使,最后哈是商人女这一事实对爱玛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都是她企图安排别人的命运的欲望惹的祸。

(二)、爱玛对简・费尔法克斯的厌恶感

简・费尔法克斯的身上有“一个真正完美的年轻女子的形象”⑦,而爱玛对于简却是有很深的厌恶感的,爱玛的理由是“自己就是没法跟她熟起来,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那一位就是那么冷冰冰的,沉默寡言,也看不出她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仿佛都无所谓似的。再说啦,她的那位大姨又总是唠叨个没完!”⑧这是表面的理由。爱玛真正厌恶简的理由应该是女人的最正常的嫉妒心理,在爱玛的眼中,“简・费尔法克斯优雅大方得很,真可以说是优雅得令人刮目相看了,而爱玛自己最最看重的恰恰就是优雅,”⑨优雅是爱玛评定一个人的标准,而简过分优雅了,让爱玛有了危机感。

嫉妒这个缺点是可以让人原谅的,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爱玛对简的处境缺乏同情和理解,简与狄克森先生的关系被爱玛生生地扭曲了,爱玛的这个想象力是最可怕的,首先她把狄克森的人品想低了,同时她认为简是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而故意不去爱尔兰,这样无理的曲解将爱玛的可爱及小女人的任性变成了缺点。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爱玛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她对费尔法克斯小姐是越发敬重、越发同情了,可也越发感到自己过去实在对不起她”⑩。

二、爱玛性格中的完美因素

爱玛在成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她单纯幼稚,会因别人的奉承而虚荣心膨胀,但这样才是一个最真实、平凡的人,所以作为一个平凡人,犯错是难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而爱玛的进步性就在于她会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来进行自我改造,在变化中成长,去塑造更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此中奈特利先生的引导是功不可没的。此外,爱玛还是个俊俏聪明的姑娘,她细腻温柔,对父亲的孝顺显而易见,爱玛之所以不打算结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亲。

简・奥斯丁倾力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女人,务求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女性的生活及其性格、心理等反映到读者的眼前,爱玛是个有别于完美女主人公的个例,她有血有肉,会嫉妒,会幻想,会犯错,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她不断地在成长,在社会进步的车轮中,她没有被压倒,而是跟着在前进,这就是爱玛身上的闪光点。

注释:

特长爱好范文5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懂得怎么样去掌握它。偶尔的爱是谁都会的,重要的是永久的爱,好学生固然可爱,重要的是要用爱去宽容学生的不足,温暖孩子的心灵。那么如何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只是责任和义务的不同,在人格上则是完全等同的。教师必须热爱学生,但只是爱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主、独立的意识日益加强,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教师给予自己理解和尊重。这种被尊重的需要是与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所具有的特殊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注意教育学生的艺术。因为对于正处于敏感阶段的儿童,往往会因为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一个无意识的动作而令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莫大的伤害。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一视同仁。特别要关爱那些弱势孩子,用温和的爱去感动他们,引导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给他们展现自己的空间。孩子都有表现自已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特长,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已。成绩是一方面,其它方面优秀同样是好孩子。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满足,在老师爱心滋润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给孩子释放心情的时间。孩子同大人一样,有自已的喜怒哀乐,老师的关爱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他仅仅是需要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拥抱,但对孩子来说,有时却是受益一生。要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聆听和关爱,养成共同分享忧乐的良好习惯。

最后,尊重孩子的独特见解。往往孩子的独特正是他的闪光点,作为老师,要循循善诱,能够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观点不对,要耐心分析引导;观点新颖,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从中挖掘出闪光点。在老师爱的阳光雨露中,孩子必定会健康茁壮成长。

特别在幼儿产生逆反行为时,更要用爱心去感化幼儿的心灵,并通过分析,“对症下药”,使其改正。

案例背景:

我班邢凯小朋友今年4岁,是今年刚刚插到我班的新生,他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较广,但是他有特别强烈的逆反行为,这和他的父母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在旅游部门工作,平时接触的知识面较广,他平时在家里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父母,有了不同的知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就强,对家里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里父母叫他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常常使得家长束手无策。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而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而认为孩子变坏了、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案例描述:

一天要上课了,我请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请小朋友坐好”“大家坐好”,这是教师经常用的一句话,这时候只见一位幼儿叫起来说:“老师,邢xx还没有坐好”,邢xx这时候还站在位置上,我就对他说:“邢xx快坐下来,你这样会影响别人的”,这时候他慢吞吞的,我看他慢吞吞的没有坐好,我又叫了一声:“邢xx还不快点坐好”,他这时候看着我不理不睬,还是半坐不坐的,我这时候看了就火大,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孩子怎么能这样,真是反了,连老师的话也不听了,我忍住“火”。下了课我就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呢?我叫你坐好,你还是不坐好”。他低着头说“如果我坐下去了,你就看不见我了啊!”我被他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哪里有这样的叛逆的幼儿的啊!到了户外游戏的时间了,我带幼儿到楼下做游戏,我们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时候,邢xx又一个人跑到滑滑梯那里去玩了,郑xx小朋友来告诉我,说邢xx不听老师的话,去滑滑梯了,我一过去他就慢慢向我走过来,还向我道歉说:“老师我错了,我下次听你话了”。

案例分析: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管教孩子往往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有的家长则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想做,就硬要他们去做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幼儿期幼儿关于“我”的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此,如果受到家长的约束,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配合甚至反抗的行为。

2.家长过于严厉,采用硬性手段限制孩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始终被认为是真理。有的家长虽没有施以棍棒,但仍以恐吓、责罚等类似手段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从表面上看,家长的严格管教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孩子仍不能心服口服,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一些个性强的孩子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即使屈服了,也会将愤怒宣泄在其他地方,如:破坏东西,打同伴或不听老师话等行为,影响他对自己行为分辨能力的发展。

3.漠不关心,过分宠爱

特长爱好范文6

关键词:赏识教育;特殊教学;教学质量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学生而实施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和正常学生不一样,他们或者是智力障碍、或者是聋哑盲等等。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教师的教学工作格外繁重和艰难。他们的智商低,身体残障。在正常学生那里只需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些残障儿童的面前,可能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解决。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格外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要从情感上感化学生,赏识学生,对正常学生具有激励作用,对特殊学生同样也具有激励作用,帮助这些残障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一、赏识就是关爱和欣赏

教师面对学生工作,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教师帮助描画,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命运不济,更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欣赏。教师要具有一颗博爱之心,爱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倾注全部的心血,倾注全部的爱。教育的核心是爱,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高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活动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发源之所。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赏识,或者说是欣赏,是这种爱的核心,是教学客观因素的主要体现。

特殊学校的学生和正常学生比较,他们是“不可爱”的。因为他们的语言障碍、视力障碍、智商障碍、听力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教学,难免会让教师失去信心和耐心,更不要说欣赏之心。所以对特殊学生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责任感,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就是这样一群特殊学生,他们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情况好一些,有的情况差一些。教师怎样对待他们,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教师的爱就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剂,所以应支持学生、扶持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身体功能和智力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二、赏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评价学生的绝对权威。因此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在教师眼里的形象,即便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尊,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及教师的赏识。特殊教学的学生由于心智等各方面的障碍,学习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创新和创造能力,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抱以爱心,搜寻他们的哪怕一点点闪光点,然后给予肯定。这样做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因为针对这样一群学生开展工作,极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如果能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一切:因为他们是特殊学生,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和意识,学生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学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有进步的。这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是融合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高涨的。特殊学校的学生,教师要具有欣赏的眼光,这也是一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肯定,是一种爱心的体现,更是师德的体现。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不假,越是得到表扬的学生成绩越好,越是得到肯定的学生,自信心越强。因此教师要多多说好话,多说激励的语言、说肯定的语言、说欣赏的语言,给学生学习活动以动力和自信。

三、赏识教育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对这样一群学生抱有欣赏的眼光,那么,他们工作时的心境就不同,态度积极,效果自然会提高。所以教师欣赏学生也是在给自己加油,给高效工作助力。本来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几乎是无药可救,能让这些学生有出息,那就得太阳从西出来。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工作的期望目标值就低,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很难提高。而对学生存有赏识的心,那么学生的一切都是可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成才的。这样的情绪趋势下,教师的教学会不自觉地向着高水平方向发展。欣赏学生,就会以关爱的心情对待学生,就会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沐浴着老师欣赏的目光,他们的情绪更加放松,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特殊教学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一个特殊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而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则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法宝。面对没有可圈可点的学生,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的成绩和进步,甚至用显微的眼睛去看他们,发现小优点,然后给予肯定。让学生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中、肯定的语言中,不断进步和快速成长。这是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和积极探索的永恒课题,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为每一个家庭关闭的心门再一次打开而努力。

上一篇微博信息

下一篇这样的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