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笑话范例6篇

情人节笑话范文1

摘 要:网络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探究网络笑话,旨在揭示网络时代民众如何利用超越常规的语言来实现权力规范的构建与颠覆,从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间意识形态的狂欢。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 狂欢化理论 网络笑话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成为众人狂欢的场所。在网络中,众多的网络笑话被创造和传播,反映了不同阶层间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所谓网络笑话,是指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媒介载体而存在和传播的笑话[1]。网络笑话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文笔巧妙,让人出乎意料,并具备一定的幽默感。网络笑话的语言丰富多彩,针砭时弊,有着浓厚的狂欢色彩。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探索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R.Flowler和R.Hodge等人编著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近30年来,对语言及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日渐成为国内外众多语言研究者的一大研究趋势,如:N.Fairclough于1989年编著的《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一书就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奠基石。Van Dijk(2006)和Wodak(2006)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批评话语分析者认识到语言与社会之间并非直接发生联系,其中间环节是人的大脑。他们强调由知识、情感和记忆等因素构成的认知状态在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及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辛斌(2012)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认知视角是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发展所在。胡壮麟(2012)则在回顾积极话语与批评话语的发展后,强调两者的互补性。大多国内学者则着重对新闻、广告、演讲等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露其中隐含的优势群体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如:陈永斌(2011),周静(2010),张敏(2012)等。

尽管有不少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过各类语篇材料,却少有论文以网络笑话为语料。本文将网络笑话作为切入点,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目的是说明网络笑话是如何超越语言常规,从而实现不同阶层之间语言和意识形态的狂欢。

二、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探究

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显然十分密切。然而,要正确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忽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对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初是由R.Fowler和B.Hodge等人于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所提出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分析,揭示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话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话语对意识形态起着反作用。丁建新(2001)指出,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际的社会符号,它的使用必然与话语实践过程及社会语境联系在一起。权力是个人和机构控制其他人和机构的行为和物质生活的能力,而语言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机制,是组织与个人实现其社会地位的工具。Fowler将语言看成是工具,通过分析大众语篇试图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反映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是不同观点的体现,而权力则在话语过程中被赢得、使用、维护或丧失。值得注意的是,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一切的权力都将被彻底地颠覆,等级区分也不复存在。

三、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概述

狂欢节最初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相传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 “狂欢节”之说。这段时间期间,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可以在狂欢广场上发生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完全跨越了权威与普通民众之间等级分明的界限,消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更超脱出了日常礼仪规范的禁锢。如今虽没有多少人再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

巴赫金对狂欢化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与《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这两部著作中。在他看来,狂欢节的主要特点是:狂欢时,先前存在的等级关系和官衔差别统统暂时取消,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际关系而得到了再生;狂欢节上,笑谑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笑谑是节庆的、欢乐的,它针对一切,同时也针对取笑者本人,并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狂欢节上,一切话语都成了相对性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被摹拟的话语与摹拟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多语并存现象;狂欢节是全民性的,在狂欢中,没有观众,全民都是演员,或者说,生活本身成了表演,而表演则暂时成了生活本身。在他的狂欢化理论中,其津津乐道于等级制度的颠覆,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新型关系,沉潜于自由。他强调该理论的建立是为了打破第一世界的霸权地位,建立其与第二世界的平等关系,最终使两个世界和解以至交融互渗为一个平等自由的大众世界。正如巴赫金所说“人们之间的等级关系的这种理想上和现实上的暂时取消,在狂欢节广场上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特殊类型的交往。”

网络笑话以风趣幽默的内容形式将主流的言语化为大众的语言,既能对时政大事加以讽刺调侃,又可以评论各种社会现象。它的创造和传播都具备权力的颠覆性质,人人可以在网络这一“化妆舞会广场”上实现意识形态的狂欢。

四、网络笑话的“狂欢化”批评话语分析

网络笑话的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轻松、搞笑,其语言创造者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仅向大众传递一种信息,更是将其视为一种颠覆权力的工具,旨在通过调侃的手段指摘社会现象或者单纯只是娱乐大众。在网络笑话的狂欢盛宴中,众生平等,不分高低贵贱。具体分析如下:

(1)甲:“我一看就觉得你一定很有钱!”

乙:“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甲:“因为你看起来很成熟!”

乙:“这成熟和有钱有关系吗?”

甲:“当然!没听说过,有钱的像大爷,没钱的像孙子!”

(http://joke01.com/SHXH/15-01/12/15049.html)

这则网络笑话内容不长,却言简意赅地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有钱人的话语权比没钱人的话语权大,社会地位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则笑话创作者对社会上这种以钱多少定话语权大小现象的嘲讽与反对。

(2)老公:“你整天这样骂人,我受够了!我要离婚!我要再找一个!”

老婆:“就你这样,再找就不会挨骂了?”老公:“挨骂就挨骂,至少能听点新鲜的。”

(http://joke01.com/FQXH/15-01/10/15030.html)

这是一则关于婚姻生活的网络笑话。创作者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风趣地戏谑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婚姻状况,让人读后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发人深思。

(3)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觉得她身上有WiFi;暗恋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WiFi密码是啥;失恋是什么感觉?本来能自动连上的WiFi突然连不上了; 暧昧是什么感觉?就是信号不稳定,时强时弱;爱的倦了是什么感觉?WiFi信号越来越弱了;异地恋什么感觉?就是知道密码,但离得太远,连不上。

(http://joke01.com/AQXH/14-12/30/14947.html)

WiFi对喜爱上网的现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此处,笑话创作者巧妙将爱情与其联系起来,以WiFi的连接情况来类比爱情的各种状况,可谓是独具匠心,比喻也更是唯妙唯俏,产生了风趣调侃的奇异效果,引人开怀大笑。此处语言的运用体现出了创作者对爱情本质的理解,读后让大众在深以为然的同时不禁拍案叫绝。

(4)和朋友一起逛街,忽然看到一个老太太摔倒在地上,我二话不说就要上去扶她,朋友一把拉住我的手说:“你家里可不富裕啊。”我挣脱了他的手,没想到又被他拉住:“你家里的老婆孩子还在等你吃饭呢。”我一脚踹在他身上,狠狠说道:“那是我妈。”

(http://joke01.com/Html/fcym/14-11/18/14625.html)

这是针对我国目前因怕讹诈而不敢扶摔倒老人这一现象而出现的一则短篇网络笑话。创作者采用调侃的手段,前面说得一本正经,最后一句点睛之笔却让人啼笑皆非,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得不感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冷漠之情。与此同时,大家也能体会到创作者希望借此笑话来呼吁大家的社会同情心与责任感。

从以上示例中可以看出,在网络笑话中,创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心理需要,有意识地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即有意地偏离或打破常规的、固有的语言表达习惯,颠覆传统语言,以获得语言的最大感染力。作为一种不受主流话语控制的语言文本,网络笑话反映出了普通大众的草根智慧,也表达出了民众的心声和普遍的社会情绪。人民群众借助网络笑话这一特殊语言来嘲讽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五、结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语言与社会的不可分离性,揭示了意识形态和权力对语言应用的影响。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强调权力与阶级的消融。网络笑话幽默风趣,甚至充满调侃讽刺意味,很好地体现出了语言的张力。

参考文献:

[1]王继红.网络笑话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Fowler,R.,Hodge,B.,et.al.Language and Control[M].

London:Routledge,1979.

[3]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New York:

Longman,1989.

[4]Van Dijk,T.Discourse,context and cognition[J].Discourse

Studies,2006,(1):159-177.

[5]Wodas,R.Mediation between discourse and society:Assess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in CAD[J].Discourse Studies,2006,(1):179-190.

[6]辛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4):1-5.

[7]胡壮麟.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当代外语研

究,2012,(7):3-8.

[8]陈永斌.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周静.对化妆品广告英语的批评话语分析[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

[10]张敏.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奥巴马的演讲[J].哈尔滨学院学

报,2012,(12):78-81.

[11]李发根,刘明.批评话语分析模式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8):18-20.

[12]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

(4):305-310.

[13]郑东升,刘晓杰.政治语篇的人际功能——关于布什话语的

个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5-81.

[14]洪丹.手机幽默短信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

情人节笑话范文2

《爱笑会议室》是辽宁卫视于2010年重磅推出的一款周六黄金档综艺节目《谁是主角》中的一个环节,由戴军和谢楠主持。与当下的众多娱乐节目大相径庭的是,《爱笑会议室》的节目模式并不复杂,卖点也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笑”。一个纸板搭成的会议室,嘉宾们分为两队围坐在一张会桌周围,看几位演员在台前表演喜剧。观看过程中不允许任何形式的笑,包括捂嘴,否则将被坐在身边的美女监审贴上一张小笑脸作为标记,最后清点哪一队的笑脸多。节目进行中还会让嘉宾变换座位,这样即使是坐在角落里绷得住的人,一旦坐到前面,看到演员表演时的表情,加上互动,恐怕任谁也要忍俊不禁了。一次次节目结束,留下的是被贴得满身泛黄的嘉宾,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还有一张张依旧合不上的嘴。

这些小品可以上春晚

节目中每一个小品都是几分钟的一小段,各自有不同的主题,且往往能几期节目连贯成一个系列。最经典的如超级英雄系列:大哥超人,二哥蝙蝠侠,老三蜘蛛人,三人常聚在一起,每每有喊救命的声音便在现场换上邋遢不堪的衣服飞奔而去。可笑的是三位超级英雄遇到的净是一些光怪陆离的事,帮不了人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而且英雄也有自己的烦恼,没钱吃饭便合伙买一份炒饼,还要勾心斗角争取多吃一些,闹了肚子又要抢同一个厕所,连呼救的人也顾不得了。就是这样的英雄虽然让人嘲笑其无能,但也增加了一份亲切感。

007系列也是经典之一:每每Q博士叫来007,给他介绍自己的新发明,都要大大吹嘘一番其神奇效果,然后大声问007:“给不给力?”可怜的特工总是在万分期待之后,被博士掏出的“宝贝”雷倒。而此系列创意的妙处就在博士的道具虽然一点用处也没有,却完全符合他的描述……以至于每次听完博士的介绍,观众都想猜一猜他到底又能拿出什么来,而当谜底被揭晓,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你的笑声会心而发。Q博士声称自己研制出了一把“永久锋利的筷子”,可以杀人。当007拿来仔细端详时,博士又掏出了筷子的“配件”―― 一大块磨刀石;能吸收任何光源的道具却只是一个面罩;全世界最小最轻便的特工手表,可使用的电池又大又沉;一盒“永远吃不完的饭”还要配一部订餐电话……

《爱笑会议室》另一个常演不衰的系列是演员试戏,大胡子导演让演员根据自己的描述无道具表演,总是有各种奇怪的要求,百般刁难,前一秒还在哭,后一秒就立刻要求演员笑,脖筋断了、肋骨折了、眼睛瞎了,却还要弹钢琴。纵使试戏的演员逗得一边观众大笑,最后依旧打动不了导演,被随便找个理由轰走。在一期节目里,被要求同时扮演上百人的演员累得筋疲力尽,当被告知还是不被录用后终于爆发,带领这“几百人”打跑了导演。想来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们,现在仍在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演艺理想,跑过很多片场试戏,一定也遇到过这种导演,受到过很多不公的待遇,表演起来自然游刃有余,而作品中最后对导演的反戈一击可能也算是种变相的发泄吧。

《爱笑会议室》中的作品大多是出自其表演班底的原创,每星期要创作出总计数十分钟的节目,让嘉宾和观众不断地笑,没有一定积累是做不到的。这其中除了切身的生活体验、网络笑话、武侠影视,甚至动漫也都能成为这个年轻团队灵感的源泉。一段表演的原型可能仅仅是我们曾经听过的“段子”,但被这些才华横溢的演员们拿来放大,丰满细节,融入更多的元素,就成了能让我们前仰后合的喜剧。在一条具有喜剧效果的主线下,还有许多微小的细节,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同样被他们雕琢得十分精致,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好笑,演员们还为其加入了很多现实意义,“试戏”系列中对小演员表现出的同情,“超级英雄”系列中也总有不起眼的地方会反映出现实社会的问题。

扎根网络的小成本电影

《爱笑会议室》可以称得上综艺节目中的“小成本电影”了。半间纸板搭成会议室,一张桌子,几把凳子,一个黑板,和其他节目比起来,投入真的可以说微乎其微了。可作为一档娱乐性质的节目,越是缺少道具、舞台效果的支持,就越能展现其表演者的真实功力,就好像相声演员常说的,仅仅凭两张嘴把观众逗乐了是最不容易的了。

《爱笑会议室》的节目性质决定了其观众群体更多的是年轻人,目前主要收看途径还只集中于网络上。也正是因为网络文化与该节目中的搞笑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节目得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每一期新的节目播放完,立即有视频上传到各大视频网站。《爱笑会议室》班底的演员们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网友们的追捧,从贴吧、开心网到微博,粉丝众多。

小演员大角色

《爱笑会议室》的成功正是完全得益于张一明、张子栋、修睿、波儿等一群具有“真功夫”的演员。这些演员大多出自东北,天生具有东北人的那种幽默天赋,而他们表演中操着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又为作品增添了几份笑感。他们尤其善于使用表情,常常是一言不发,那些脸上的变化就足以让你忍俊不禁了。

张子栋: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年轻演员,虽然在影视界还只是个新人,但却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具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出演过话剧《开心麻花》系列、《逃跑新娘》等。他是《爱笑会议室》中的绝对主力,网络人气极高,出演过在墙壁上爬行去救人的蜘蛛侠,总是被导演刁难的试镜演员,没正经发明的Q博士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难度颇高的无实物表演也能信手拈来,尤其是那常摆出的无辜表情,无数次地令嘉宾笑喷。

情人节笑话范文3

没有被冷笑话击中过的人也许该补上这一课了。传统笑话传承于《故事会》、《幽默大王》等期刊,而冷笑话横行于豆瓣网、短信这样的新媒介。冷笑话洋名叫Anti-humor,方言里又称作烂梗。很显然,它重在冷,然后才是笑,先冷后笑或者干脆冷而不笑,这就是冷笑话的逻辑,以冷来搞笑。

冷笑话的起源

据说冷笑话起源于这样一个经典笑话:小企鹅有一天问他奶奶,“奶奶,奶奶,我是不是一只企鹅啊?”“是啊,你当然是企鹅。”小企又问爸爸,“爸爸爸爸,我是不是一只企鹅啊?”“是啊,你是企鹅啊,怎么了?”“可是,可是我怎觉得那么冷呢?”还有一个版本:有一只北极熊和一只企鹅在一起耍,企鹅把身上的毛一根一根地拔了下来,拔完之后,对北极熊说:“好冷哦!”北极熊听了,也把自己身上的毛一根一根地拔了下来,转头对企鹅说:“果然很冷!”

冷笑话是无厘头、脑筋急转弯、谐音癖和雷文化的集中反映。台湾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王牌大贱谍》,就以冷笑话著称。中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上有美女个人秀环节,凡美女没什么才艺多半就会羞答答地说:擅讲冷笑话。待她腼腆含糊地把一个段子讲完,宪哥急忙抱肩搓手叫道“果然好冷”,台下观众也很配合地鸦雀无声肃然一片。

也有人认为,冷笑话不过是笑话里的伪劣商品,配置笑料捏不好分寸,造出的一枚哑炮。《红楼梦》里元宵家宴上击鼓行令,传梅传到王熙风手上,她先滴里搭拉数上一大溜媳妇孙女儿,末了来了一句“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众人见她正言厉色的说了,怔怔的还等往下说,却没有下文,只觉“冰冷无味”一一有无聊人士考证说这就是“冷笑话”的词源来历。曹公此处这般着笔,除了作盛宴必散的隐喻,也是讲一个哀乐失时,非其所也的老道理。风辣子其实是存心制造冷场,调度气氛好准备撤席。要不凭她一张巧嘴,怎会抖不响一个包袱。这套手法后来被相声学了去,逗哏的前缓后急大肆铺陈,吊起听众的兴趣,大家以为必然有什么,结果发现什么都没有。这一脚踩空叫人好不沮丧,顿时如坠冰窟。前面渲染得越热闹,后面的转折越急促,心理落差越大,冷场效果就越好。但是绝不会有相声通篇尽是淡话,那样就演砸了,行话叫“瘟”了。

讲冷笑话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节奏,图谋的是这冰火两重天的张力。大包袱伏得深,是要时间潜的。用几个小冷笑话,可以顺,可以当入活,三翻四抖催熟了最后的高潮,这才是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

网络是冷笑话的战场

林语堂说the sense of humor,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这其中关涉之事多不胜举。日本的落语(类似于单口相声)在国人耳中总觉得莫名其妙,冯梦龙的《笑林》现在看来也多半平淡无奇。主客观因素之外,笑话所能达到的效果还取决于是否有恰当的情境和语境,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稍不留神包袱就像跌得停牌的股票一样砸在了自己手里。尤其在网络上,没有表情身段肢体语言的配合,仅靠单薄的文字传意,笑话愈发缺乏表现力。久而久之,网民们退而求其次,把冷笑话发展成了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绝学。

转载于各大网站的经典冷笑话小白兔系列可以拿来做个样本分析,其中有一则这样说:

小白兔蹦蹦跳跳到面包房,问:“老板,你们有没有一百个小面包啊?”

老板:“啊,真抱歉,没有那么多。”

“这样啊……”,小白兔垂头丧气地走了。

第二天,小白兔蹦蹦跳跳到面包房:“老板,有没有一百个小面包啊?”

老板:“对不起,还是没有啊。”

“这样啊……”小白兔又垂头丧气地走了。

第三天,小白兔蹦蹦跳跳到面包房,“老板,有没有一百个小面包啊?”

老板高兴的说:“有了,有了,今天我们有一百个小面包了!”

小白兔掏出钱:“太好了,我买两个!”

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听者脑子也跟着蹦蹦跳跳了三下,瞬间刹不住,大多是要震荡半天才能反应过来。起承转合,合在了因果脱节的地方。等到想明白了这荒诞无稽之处,这时间上的延宕已然把人推上了尴尬的境地,此时再笑显得自己反应过于迟钝,况且确实也不是什么叫人乐不可支的大笑料,还是屏住罢了。

还有最常见的利用谐音和词语拆解制造笑料的一类;

有一个鸡蛋跑到了山东,结果变成了鲁(卤)蛋。

有只公鹿在路上越跑越快,到最后,它就变成高速公鹿了。

问:有一只鲨鱼吃下了一颗绿豆,结果它变成了什么?答:绿豆沙(绿豆鲨)。

这种冷笑话采用了语言的陌生化手法,属于无厘头式的拼贴。英语中也有大量此类笑话,比如: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他们中间名都是“the”。

哈贝马斯曾阐述合理性的条件:整齐的文法,正确的事实,适当的价值和真实性标准,这类笑话一条儿也不挨边。还有的段子颇有几分黑色幽默的味道,却不具有批判意识和寓言性质,也只能归到冷笑话门下。

EQ自恋者的游戏

冷笑话谑而不虐,它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前提:招人发笑并不是最终目的所在,卸除了责任轻装上阵,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抛弃攻击性和猥亵性这两种普通笑话的固有特征。虽说可用的修辞手段仍有双关、夸张、借代、婉曲好几种,但实质上只能倚重于逻辑策略:通过曲解正常的话语,割裂话语的完整性,通过制造语境缺失、句意杂糅等问题使得话语产生矛盾。冷笑话之所以风行,乃因它迎合了人们对理性和秩序的叛逆心理,高举与庄重对垒的旗帜,质疑甚至颠覆了现存价值观。

类似于顽童在野地里打滚和尿泥,不怕丢体面,只图一个痛快,冷笑话把既有的意识话语推搡亵玩一番,至于结果如何并不关心,绝不追打落水狗。笑话本身是有针对性的攻击和消解,但冷笑话只消解,不攻击,这种姿态上的差别使它比传统笑话显得多出了几分轻盈洒脱。

情人节笑话范文4

关键词:狂欢;笑话;话语;异构同质;本真 西方的笑文化传统源于古老的“文化狂欢节”,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即脱迹于此,通过对狂欢节活动的经典分析,升华了其笑文化意义,找到了文学发展与“狂欢——笑”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国没有狂欢节传统,也没有幽默的传统,唯一可称得上笑的传统的,便是鲁迅所讽刺的“说笑话”和“讨便宜”的传统。[1](p 43)但中国明代笑话集大成者冯梦龙对古代笑话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从哲学前提到笑话功能、文本编纂与解读,构成了一个雏型的笑学体系,其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相媲美。虽然巴赫金与冯梦龙处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时空中,但由于两人的笑学理论(“狂欢”与“笑话”)都源于民间笑文化,两人都站在平民大众立场对笑文化进行形上思考,思维指向于文化意义,因而两人的理论间有许多异构同质之处

巴赫金和冯梦龙的笑学理论中都存在两个世界。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理论前提是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又称第一生活、官方世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时空,由官方(教会和封建国家)统治,是严肃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在第一世界中,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话语权力,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大众则处于被话语统治的地位,感受到的是来自官方的羁绊和重压。第二世界,又称第二生活、狂欢世界,是与第一世界对峙的“狂欢节”的时空。在“狂欢节”期间(包括其他狂欢性质的节日),整个世界,无论是广场、街道,还是官方、教会,都呈现出狂欢态。这时各种等级身份的人们,打破了平常的等级界限,不顾一切官方限制和宗教禁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吃喝玩乐,尽兴狂欢。狂欢态的第二世界,一切都和第一世界相反,甚至“国王”可以被打翻在地,小丑可以加冕成“王”。正像巴赫金所言:“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2](p 13)更确切地说,这个第二世界是平民大众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平民大众的情绪、意志是主导的情绪、意志,没有贵族、官僚、教士,有的只是一律平等的平民大众,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如面具一般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这个世界里,和谐、融洽、欢乐的氛围是属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大众的氛围,是平民大众心底真诚友善等美好情愫的直接迸发。往昔生活在异己世界的平民大众,只有在狂欢节日里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中,才真正地成为自我世界的主人。而一切非平民阶层要想在第二世界生活,只有放弃在第一世界的一切权力、身份、地位,借助于面具的遮掩,扮作平民,才能够为第二世界所容纳。同样,冯梦龙“笑话”理论的理论前提也是两个世界的划分,只不过一个是虚假世界,一个是本真世界。在笑话的世界里,不存在赞美讴歌的肯定式笑话,笑话的生命在讽刺,笑的前提是世界的虚假,笑话嘲笑的便是虚假悖谬。但在冯梦龙的“笑话”理论中,出于讽世的需要,将笑话的前提“世界的虚假”引申为“虚假的世界”,扩大了笑话的针砭范围,也延伸了笑话的文化深度,“虚假世界”亦成为其笑学体系的支点。唯此,冯梦龙否定“真”,否定“世界”,他说的“非谓认真不如取笑,古今原来无真可认也”[3](p 3),“古今世界一大笑府,我与若皆在其中”[4](p 498),都是这种思想的间接阐释。虽然冯梦龙的“笑话”理论承认虚假世界,但并不否认本真世界的存在。冯梦龙的“笑话”理论服从其整体的文学追求,其文学思想的核心,可形而上地概括为:通过“证伪”寻求世界的“本真”。冯梦龙认为当下世界的功名富贵道德礼教皆为毒害人们的“虚假”,受“虚假”毒害的人成为“假人”。这些“假人”组成了当下“虚假世界”(官方世界)。虽然当下世界是虚假的,但在人们心底的真性情、真心并未消失,只不过为“虚假”所遮蔽。只要打破“虚假”,便可使“假人”回归为“真人”,从而世界也由“虚假世界”回归为“本真世界”。冯梦龙在《叙山歌》中所说的“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5](p 859),即是这种文学追求的反映。而笑话这一文学样式,由于其否定性婉讽的需要,其存在前提必须是世界的虚假,其否定世界虚假的内在理由必然是本真的存在。这一点契合了冯梦龙的文学追求。虽然冯梦龙在笑话评论中否定了“真”、否定了“世界”,但这一愤世嫉俗的言论是针对虚假世界和虚假世界中的假真(以假为真)而言的,其目的是为了再现本真世界和本真世界中的本真。

两个世界对立状态的加剧必然导致最终的冲突。但在居于统治地位的第一世界的力量过于强大、第二世界没有力量与之正面冲突时,正如希腊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6](p 113)一样,平民大众也借助于笑文化,在情境的话语虚拟中征服对方。这种征服的虚拟策略,在巴赫金的理论中体现为“狂欢”,在冯梦龙的理论中体现为“笑话”。“狂欢”与“笑话”这两个概念自身便蕴含着话语虚拟征服这一核心内涵。“狂欢”是一种独特的笑文化,是狂态的欢快。所谓“狂”,在巴赫金看来即是“无所畏惧”[2](p 553),是狂欢的本质核心;“狂欢”的话语内涵可以诠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2](p 553)。巴赫金认为:“‘欢快的无所畏惧’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反复,因为完全的无所畏惧,不可能不是欢快的(恐惧是严肃的基本要素),而真正的欢乐与恐惧是互不相容的。”[2](p 553)同时“欢”(欢快)的意义也在于消解严肃性(包括恐惧)。[7](p 60)所以,“狂欢”的涵义既可称“无所畏惧的欢快”,又可称“完全/真正的欢乐”,而且还暗含另一层涵义:否定一切严肃(包括恐惧)的欢乐。“狂欢”的本质意义正在于此。严肃性和官方世界的统治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第一世界的统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严肃性是第一世界处于统治状态的外在表征。而“狂欢”遵循“翻了个”[8](p 175)的逻辑,创造了一个“颠倒的世界”,通过对第一世界的戏仿,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游戏状态的虚拟之中,游戏的非功利,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人们通过亲昵的交往、欢快的游戏,创造了一种笑的氛围,打破了第一世界的严肃性,在欢快的虚拟中,把第一世界戏仿性地解构,从而实现了第二世界在话语虚拟中对第一世界的征服。与“狂欢”的虚拟征服相似,冯梦龙的“笑话”理论没有直接否定虚假世界,而是认为虚假话语是虚假世界的表征,通过笑话话语打破虚假话语系统,来象征性地否定虚假世界,从而虚拟•01•地再现本真世界。冯梦龙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来自虚假的官方话语系统,所谓“两仪之混沌开辟,列圣之揖让征诛,见者其谁耶?夫亦话之而已耳”[4](p 542)。其原因在于话语表征世界,话语也统治世界,由于虚假世界的存在,作为其表象的话语也必然会在虚假世界成为表征性的世界统治(官方话语)。这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9](p 52)虚假世界凭借强大的统治地位,把虚假话语当作真理灌输给平民大众,将其改造成“假人”。因而冯梦龙的“笑话”理论要打破的正是这种以误为真的局面,笑话嘲笑的正是这种话语的虚假悖谬。所以对虚假话语的否定便有了否定虚假世界的意义。正由于这一认识,冯梦龙说:“古今来莫非话也,话莫非笑也。”[4](p 498)也由此,可以把冯梦龙所说的“笑话”内涵概括为:笑———话(虚假话语系统)。这里的“话”是对象、是中心、是虚假世界的表征,笑是打破对象、打破中心,象征性地破坏虚假世界的手段。如果把冯梦龙的“笑话”和巴赫金的“狂欢”相比较,可以看出,“笑话”的“笑”与“狂欢”一样具有消解严肃性的意味,“笑话”的“话”也同样具有“狂欢”所要颠覆的官方话语的涵义。“笑话”与“狂欢”同样都为反抗霸权独断提供了一种虚拟话语。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来,严肃文化(官方文化)一直在压抑、消解着笑文化(大众文化),笑文化也始终在抗争、解构着严肃文化的一统天下。透过话语对抗的表面,凸现的是阶层间权力争夺的实质。但与第一世界或虚假世界的统治性征服不同,第二世界或本真世界虚拟征服的目的不是为了统治、压迫异己,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平民大众世界。“狂欢”、“笑话”都只是这一平民理想演绎出的文化策略。在第二世界中,平民大众以狂欢的方式嘲弄和颠覆第一世界的等级、秩序,粉碎其统治的严肃性和神圣性,摆脱了在日常生活中来自官方的纠缠,呼吸到了平等自由的空气,真正成为第二世界的主人。但第二世界在另一意义上,又是一个一、二世界融合的、广义上的第二世界。这个世界是全民的世界,所有人都参与,人人快乐,个个自由,在面具的遮掩下,没有官方与平民之别,都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这种广场狂欢的空前状态,也正是巴赫金所无限向往的。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消解不是目的,打破第一世界的霸权独语,建立两个世界的对等关系,最终使两个世界和解以至交融互渗为一个平等自由的大众世界,这才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乌托邦理想。正如巴赫金所述:“一切有文化之人莫不有一种向往:接近人群,打入人群,与之结合,融合于其间;不单是同人们,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的人群进入特别的亲昵交往之中,不要有任何距离、等级和规范,这是进入巨大的躯体。”[7](p 5)应该看到,巴赫金这个广义的第二世界是理想与现实杂糅的结果。一方面是事实上的对峙,一、二世界间壁垒森严,第二世界被迫反抗第一世界的专断独语;另一方面,由于调和的理想,又臆想第一世界会主动放弃独语,融合于第二世界,成为其中一部分。这样,使第二世界成为同时具有矛盾因素的混合体,既是平民大众胜利的世界,又是一定程度上妥协的世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表现出被迫反抗霸权独语而又不甚彻底的倾向。相对于巴赫金的以消解求和解,冯梦龙表现得更为理性化,其“笑话”理论的消解否定也更为彻底,其消解的矛头直指中国几千年的儒释道话语传统。他嘲笑佛道“干惹得那些道士们去打云锣,和尚们去打木鱼,弄儿穷活计”[4](p 542),嘲笑儒家“平白地把好些活人都弄死”[4](p 542),其理论指向是通过消解虚假世界,建立或回归本真世界。他不像巴赫金那样创造一个和解世界的幻象。他认为本真世界原来就存在,只是为虚假所遮蔽,只要打破虚假,便可回归本真。冯梦龙认为,虚假世界的虚假话语已深深毒害了人们,使其变为虚假的人,原因在于“人但知天下事不认真做不得”[3](p 3),正由于对虚假话语认真地接受,才丧失了评判真伪的能力,形成“经书子史,鬼话也,而争传焉;诗赋文章,淡话也,而争工焉……”[4](p 498)的局面。而要成为本真的人,只有通过笑话来“疗腐”,“一笑而富贵假,……一笑而功名假,……一笑而道德•11•假,……”[3](p 3),从而“眼孔小者,吾将笑之使大;心孔塞者,吾将笑之使达”[3](p 2),使虚假的人返归本真的人。同时,通过笑话使人心对虚假不再认真,看透世间一切利益追求的虚假本质,恍悟认真的荒唐,使“尧舜无所用其让,汤武无所用其争”[3](p 3),从而“虽亿万世泰阶欹可矣”[3](p 3),使虚假世界返归本真世界。可见冯梦龙的本真世界,即是非虚假的本来世界,这个世界人人不慕功名富贵,真诚淳朴,心胸豁达,不伪善,同时又人人心明眼亮,明辨是非,这样一种由本真人构成的本真世界。“狂欢”与“笑话”两种理论在本质上,从理论前提到理论核心、理论归宿,具有同质性,都是源于平民大众反抗话语的形上升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继承了平民大众反抗官方统治的“大无畏话语”,为第二世界反抗第一世界的独语提供了话语虚拟征服的解说,但由于巴赫金强烈的和解愿望,使虚拟征服带上了妥协的色彩,使其理论归宿指向了一个广义上的第二世界乌托邦。冯梦龙的“笑话”理论,为打破虚假世界的遮蔽、再现本真世界的文化追求提供了话语虚拟的游戏场。和巴赫金相比,冯梦龙的“笑———话(虚假话语系统)”理论象征性地完成了对霸权独语的消解,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本真世界的虚拟幻境。尽管两种反抗话语都停留在虚拟层面上,但由于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作为一种平民大众呼唤自由平等、反抗专断独语的文化策略,“狂欢”与“笑话”都有着不朽的生命力量,即便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依然能够唤起反响与共鸣。

参考文献:

[1]鲁迅 鲁迅全集:第5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6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维礼 中国历代笑话集成:第2卷[m] 济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4]陈维礼 中国历代笑话集成:第1卷[m] 济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5]王运熙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5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4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情人节笑话范文5

[关键词] 冯小刚;《非诚勿扰》;形式;内涵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非诚勿扰》第一部给了观众一个很主流的结局:笑笑死过一回,与秦奋“上了同一条船”,给老情人打了一个报幸福的电话后就把手机甩进了大海,示意与秦奋开始新的美好生活。这个符合大众期待的主流形式的结局,似乎留给观众没有悬念了,然而2010年的《非诚勿扰II》演绎的却并不是符合第一部主流结局形式的奋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是在大团圆主流结局之后续演了盛办离婚典礼、试婚分手、隆重举行人生告别会等出乎大众意料的非主流形式的情节。在非主流形式的情节中弥漫着独具冯氏或葛氏幽默的非主流形式的话语,无论是非主流形式的情节还是话语,都以“陌生化”的方式吸引了观众的视线与笑声,持续冯氏电影一贯的“逗乐”而赢得了票房与好评。然而,吸引票房与好评的情节与话语都只是导演或演员独特的风格,它以出乎观众意料的非主流方式激发起观众的好奇心与认同感,而贯穿在情节与话语背后的是导演意欲探索与揭示的内在“诚意”。

一、主流与非主流

一般情况下,主流是指时下流行的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主要趋势,属于常规固定模式;非主流则是逆其道而行之,是由少数人秀出自我的时尚的另类流行风,属于非常规流动模式。在电影审美与批评中,主流是指为大众所认可、追求和期待的形式和内容、风格和范式。非主流则是那些出乎大众意料的、与大众的思维、审美、期待定势大相径庭的表现与趣尚。

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与审美思潮的主流,20世纪50年代开始激扬的理想主义,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幻灭,至70年代后期与80年代前期努力重振,在“改革”阵痛与社会转型的旋涡中,至80年代中后期,以“社会主义――崇摺―英雄主义”为审美核心的理想主义渐渐退出审美文化舞台的前景。90年代至当下,逐渐形成一种合力结构。

“中国审美文化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下三者的合力结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中国审美文化当前的三分天下中,崇高和英雄主义只在主导文化中尚保留一席之地,而且往往通过特定的体制化的手段来实现这种保留。相反,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中,似乎存在着一种反抗崇高和英雄主义潮流。……占‘主导性’的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它的特征体现为,一方面沉湎并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现状,滋长着强大的现世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感官主义。在越来越关心现实生活,越来越讲求日常生活质量的潮流面前,生活的哲学就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1]

冯小刚的电影便以其平民意识与普通生活融入这种生活哲学的主流之中,调侃、京味、冯氏幽默是其吸引与赢得观众的独具特色的非主流形式。他一方面以其生活化、平民化、大众化的题材与处理融入当下电影创作与审美的主流,一方面又以他独特的非主流的形式吸引着观众,再一方面则在时代的主流大潮和独具个性的非主流形式中潜藏暗索着有关社会、人生、人性等深层次的问题与思考,意欲通过影片表达或传递某种深远而真诚的意图。

二、非主流的形式

冯小刚电影的主要特色是“逗乐”,以出其不意的调侃、幽默逗乐观众,从而赢得观众。其“逗乐”的主要方式是情节与话语的非主流形式。无论是情节的选择与安排还是话语的选择与运用都出乎观众的常规思维与期待之外,从而以意外的效果引发观众的笑声。

第一部中秦奋怀着极大的诚意征婚,征婚广告写得极为实在与坦诚,来应征的对象却不是同性恋者,便是性冷淡者;不是公墓推销员,便是视婚姻如炒股者;不是不停地用笔记录却过后就忘的健忘症患者,便是被人始乱终弃肚里怀着别人孩子的未婚先孕者;甚至还有坐飞机后转长途汽车再坐一天汽车一天拖拉机一天牛车才能到家的身处边陲观念保守的少数民族少女;有着虽然自己一见钟情极为中意却对方是第三者的仙女般的空姐。诚意的征婚招来的应征对象都是些不着调、不靠谱的出乎人之常情的非主流的特殊人物。一个接一个上场的不靠谱的特殊人物与主人公的诚意期待之间的落差巨大,世事的乖违与主人公的尴尬造就一种极具戏剧性的幽默效果。第一部中秦奋在北海道小教堂长达四小时的忏悔,既出乎邬桑、笑笑的意料之外,也出乎牧师的意料之外,也是一种出乎大众意料之外的非主流的情节安排。

第二部中的为离婚办理比结婚还隆重的典礼,从七年之痒、相依为命开始到没有了激情还能不能不离不弃、一个瘫了另一个能不能伺候他吃喝给他洗澡推他遛弯的试婚,死亡前的人生告别会等情节的安排,都是出乎众意的一些非主流的内容,以一些陌生于观众常规的场景与安排瞬间吸引观众的视线。如果说情节的非主流是冯氏幽默吸引观众的外衣,那么推动着情节发展的非主流式的对白则是构成外衣的丝与线。

第一部中最为经典的当属秦奋与未婚先孕女及秦奋与炒股女之间的对话。

秦奋不乐意当未婚妈妈肚子里孩子的爸爸,说:“宝马车头上插一奔驰的标,这恐怕不太合适吧?”“要是出了故障,奔驰的零件配不上,宝马又不管修,那可怎么办?”瞬间而来的比喻,出人意料而又贴切委婉。接着说明自己不乐意接受这样的婚姻,用了忍痛割爱、不劳而获、自力更生、外援等移用的词语,将本该用在其他场合的语言用在当下情境,让人感觉新奇陌生又心领神会,幽默瞬间产生。炒股女说征婚跟炒股一样,说秦奋跌破发行价,说自己不只是短线玩玩,是长期持有,有当没有;同时持有多只股票,不担心秦奋这股会不会永不坚挺。对秦奋极尽调侃揶揄之能事,让观众在主人公的尴尬与炒股女的妙喻中尽享非主流语言的幽默风趣。

第二部中也频频以妙语引逗观众。如离婚典礼中的“请二位旧人入场”之“旧人”,“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见证,……芒果和香山结束他们维持五年的婚姻,从夫妻变回熟人”中的“熟人”,及其后的“对钱发誓”;又如人生告别会中介绍香山:“李香山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生。先生出身平凡,长相平凡,从小不好好念书就知道贪玩,先生离过两次婚,办垮过仨公司,历任无业游民、饭馆厨师、愤青、冒牌艺术家、总经理、环球总裁、权钱勾结中间人(简称媒人)。先生一身邪气,一生没少让家人操心,没少连累朋友,谁跟他近谁倒霉。但是我们爱他,爱那个一身缺点叫香山的坏家伙。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汤,他喜新不厌旧,贪财不爱财,办砸了事认┰浴…”,一反生平介绍偏好“誉”的主流传统,四分之三的篇幅尽是“毁”言的非主流形式,频频逗乐观众。

三、主流的诚意

如果说冯氏电影以非主流的形式在瞬间逗乐了观众,并留下了一些日后长期流行的经典幽默的词汇句子或场景,是其外在的影响与效果;那么,冯氏电影对社会、生活与人生及其本相的真诚关注与思考,则是其内在的深层而长远的意味所在。

冯小刚在被问及为什么要拍《非诚勿扰》电影时说:我要诚心诚意地拍一部片子给观众看。[2]这种“诚意”就是掩藏在非主流情景与话语所造成的幽默表象之后的对社会、生活与人生本相的反映与思考。“《非诚勿扰》这个喜剧更像是一个社会问题剧,有主题、有内涵、有深┒取!…以荒诞的形式承载了生存的本相:社会本相――追求和谐;生活本相――呼唤理性;生命本相――渴望安宁。影片由外到内,层层推进,由形而上到形而下,逼近了现代人的心灵真实――精神家园的寻觅与守护。”[3]其在影片中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百态的真诚关注;一是对社会生活百态本质的冷静思考。

秦奋以其实在的征婚广告彰显了求婚的诚意,虽然征来的对象都是不合乎和谐幸福婚姻主流的非主流人物,但她(他)们恰恰代表了同性恋、性冷淡、多角恋(炒股女)、第三者、未婚先孕却被抛弃、健忘症、蛮荒边陲少数民族少女等边缘人群或说社会另类者的婚姻现状。通过秦奋这个圆心聚集起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散布于各个角落的难为主流社会所理解与容纳的婚姻失意人,她们都不合乎秦奋的本意,使秦奋在一次次碰壁后也一步步地滑入了婚姻失意的深渊。由一人串联起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扩展了影片反映的社会生活广度,延伸了观众对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层意味的思考,彰显了导演对社会生活广度与深度及其流行度的真诚关注。在闪婚闪离日渐普遍的当下,在绝症常发生命无常的现世,导演用影片的方式、以非主流的情节与话语为观众奉上了离婚典礼、试婚、人生告别会的思考途径,传递着他对那些常见却又漂浮在社会生活表层为普罗大众困惑的诸如离婚、试婚、猝死等人生重大主题的真诚关注与诚挚思索。

贯穿两部影片始终的秦、笑恋爱与婚姻,是影片“诚意”的焦点所在。秦、笑分分合合的辗转经历隐含的是影片“诚意”的内在本质。笑笑应征秦奋之婚并非出于诚意,对秦奋的不诚源于她对情人的“深挚”的爱。挚诚的爱得不到婚姻时,她每日醉酒,她跳海殉情,她努力去爱上秦奋且与秦奋试婚……然而,终究是“好感不能代替爱情”,她选择了分手;即使经历了香山的人生告别会后两人又走到了一起,然而“据说,秦奋与笑笑正式结婚在2030年”,秦奋已年入古稀。笑笑一直不诚于与秦奋的婚姻,只因诚于自己的爱情;同样,秦奋因诚于对笑笑的爱情,先不介意笑笑的身体忠诚而心开小差,后则笑笑跳海后无论摔成怎样他“都接着”,再是直到古稀才正式与笑笑结婚。笑笑对情人与秦奋对笑笑的深挚爱情足以让人死让人活,却因幽默、逗乐的形式掩盖了其感人至深的效果。当然观众也不难看出影片对真诚的爱情、爱情与婚姻的统一性等深层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至于比结婚还隆重还高雅的离婚典礼,则负载着影片“离了还是好朋友”,“双方不抱幻想了,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这朋友交得多踏实”的离婚理念。人生告别会中对李香山“毁”过于“誉”的生平介绍,隐含着对于个人的理性评价:虽然他一身缺点,但他有着“喜新不厌旧,贪财不爱财,办砸了事认栽……”的人所应有的品格与气质。对个人的评价与期待不似传统单纯的好或坏、优或劣,而是理性的缺点与人格气质并存。影片对离婚对死亡、对生离、对死别、对爱情都试图在探讨一种理性的回归:死亡――“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爱情――“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婚姻――“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那么宁静,却那么永恒,因为永恒,所以挚诚。这既是影片的理想,也是大众的期待,所以说是主流的诚意。

[参考文献]

[1] 杜剑峰.从王朔到冯小刚――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审美流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04).

[2] 李英然.非诚勿扰:欲望之旅的挣扎与回归[J].电影文学,2009(13).

情人节笑话范文6

【关键词】细节 魅力 精彩

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关键之点。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举足轻重。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捕捉课堂教学上的每一个细节,使它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1.关注细节,抓住细节

课文是由细节构成的,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将成为精彩的天堂。

例如:

1.1 教师走进教室二话不说,久久地望向窗外,忽然眉头皱了一下,继而舒心的笑了。弄得学生不知所措,好奇心顿生,静静地等着老师解开谜底。原来老师是要学生仔细观察刚才那一幕,描写老师的神情、动作,分析老师的心理活动,抓住细节上的变化写一句话。

1.2 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挥联想,然后用一句话描写刚才那一幕。

1.3 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目的:让学生学会细心,多角度观察,并且要用心思考,善于联想。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先让学生试着简单表述,再不断扩展,进行片段练习。)

2.比较分析,总结方法

2.1 摘录学生原句进行比较赏析

2.2 师生合作,总结归纳出以下细节描写的方法使内容具体化:

(1)“步步追问”法:通过设问来使内容具体化。(老师看窗外什么?为什么皱眉头?又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

(2)“想象延伸”法:要求学生对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展开联想和想象。

(3)巧用修饰词: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库。

(4)妙用修辞:这也要学生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

(5)精用动词:抓住动作描写。

3.片断练习,历显身手

3.1 描写话题:“妈妈笑了”。(要求字数达到500字)

3.2 教师提示注意

(1)是什么原因笑?(2)笑时是什么表情?(3)笑时是什么心理?(4)可以用哪些修饰语来装点“笑”?(5)可不可以用上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

为了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教师可推荐一些关于笑的词语。(笑口常开 笑里藏刀 笑破肚皮 笑掉大牙 哈哈大笑 哄堂大笑 笑弯了腰 笑吟吟 笑嘻嘻 笑呵呵 笑 笑盈盈 笑逐颜开 眉开眼笑 笑容可掬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冷笑 奸笑 苦笑 哭笑不得 莞尔一笑 嫣然一笑 回眸一笑 会心一笑 相视而笑 付之一笑 一笑泯恩仇 笑看风云 不怒反笑)

3.3 教师范文

妈妈手里捧着一张雪白的纸,上面赫赫印着100分,它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光彩夺目,好像在为我摇旗呐喊,我终于突破了100分的大关。妈妈翻来覆去地折磨着我刚拿回来的数学卷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来没考过100分,连上80也比登天还难,怎么这次“平步青云”了呢?看着妈妈怀疑的眼神,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立即要她向老师求证。妈妈却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不用了,孩子,妈妈宁愿相信你!”

3.4 学生仿写,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4.课堂小结,课后练习

4.1 学生谈学习心得,教师适当补充。

4.2 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描写话题:“我哭了。”(要求字数在150字以上,并且搜集有关“哭”的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上描写了关于“笑”的片段,有了一定的经验,再让学生描写“哭”的状态,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更加乐于写作。

教学细节犹如深夜的流星,一抹而逝;也如狂雨中的闪电,耀眼夺目。它往往会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开启点、教学难点的破解点。我们的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做到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的精彩和独到,就能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处见功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制度建设论文

下一篇圣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