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诗意范例6篇

忆江南诗意范文1

师:同学们,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提到春天,你的脑海里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或者诗句?

生:桃红柳绿、万紫千红、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评析】通过复习,唤醒已经积累的知识,为下文诗词的对比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准备。

师:看来,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也是描写春天的。(板书课题:忆江南)谁来读?

生:(读得响亮)“忆江南”。

师:轻轻地读,慢慢地读,回忆的味道才能散发出来。

生:(轻声慢速)“忆江南”。

师:像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忆江南”。

师:先自己读读这首词,看看能否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尤其要注意生字的字音。(生练读)

师:这是词中唯一的生字。(出示“谙”字)谁认识?

生:谙(ān)。

师:把这个字送进词里读。(生读)

师:查查字典,“谙”的意思是――

生:熟悉。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指名读)

师:字正腔圆,一字不错,真好!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韵味。看看老师是按照怎样的节奏来读的。(师范读,生读)

师:(屏幕出示课文《忆江南》)这就是这首词的节奏。按照提示的节奏,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词。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词与诗比较,形式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诗的每一句都是一样长的,都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而词不一样,句子有的长,有的短。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由于字数长短不一,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生:诗都是四行或八行,而词有的多,有的少。

师:行数不固定也是词的一个特点。同学们,词与诗还有一点不同:每首诗都有题目,而词不同,有的词就没有题目。然而,词一定有词牌名。(板书:词牌名)词,填好后是用来咏唱的。每首词咏唱的固定曲调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像这首词,它就没有题目。“忆江南”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评析】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首词。因此,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有必要告知学生。

二、 品词析句,感知大意

师:诗与词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同点。比如,诗中有画,词中也有画。(板书:词中有画)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透过作者的描写,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读词,和同桌交流)

生:我看到了太阳从水面上升起来了。

生:我看到了许多花开了,红红的。

师:这些花开在什么地方呀?

生:开在江面上。

师:花能开在江面上吗?

生:(恍然大悟地)开在江边。

师:还看到哪些景物?

生:我看见了蓝草。

师:见过蓝草这种植物吗?(生摇头)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植物?

生:这种植物叶子是蓝绿色的,可以用作提炼颜料。

: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下面注释的。

师:学习古诗词,一个重要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看下面的注释。看来,大家都没见过这种草。你看,这就是蓝草。(出示蓝草的图)读读这首词,作者看到的是蓝草吗?

生:作者看到的是绿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

师:(出示画面)美丽的画面,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述。太阳是什么颜色?怎样升起?红花与江水,又是何等的美丽?连起来说一说。

生:太阳从江面慢慢地升起,江水被染红了,波光粼粼。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艳。

师:如果能把太阳的颜色再描述一下就更美了。

生:一轮红日从水面上缓缓地升起。江水被染红了,波光粼粼。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艳。

师:说得太美了!(掌声)江水怎样?

生:春天的江水真绿呀,绿得就像蓝草一样。

师:怎样的江水呀?

生:清澈的江水。

生:翡翠一般的江水。

师:连起来说――

生:春天来了,翡翠般的江水绿得像蓝草一样。

师:你看,词中是不是也有画?(生点头)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画面展示出来。江花的颜色是――

生:(齐)红胜火。

师:江水的颜色是――

生:(齐)绿如蓝。

师:日出江花――

生:(齐)红胜火。

师:春来江水――

生:(齐)绿如蓝。

师:我们连起来读――

生:(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评析】词中有画。读出画面,就是读懂词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不忘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读、品、说、写,走进诗词的意境,还原作者的生活。

三、 前后勾连,感悟情感

师:同学们,词中有画,词中也有情。(板书:词中有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品味到的?

生:我从“忆”这个字,体会到作者非常思念江南的美景。

生:我从“好”这个字,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江南的美景。

师:仅仅是喜爱吗?

生:赞美。(板书:赞美、思念)

师:让我们把这份赞美之情、思念之情送进词中,读――

师:作者为什么对江南念念不忘,充满如此深厚的情意?让我们走进作者的生活,看看这首词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在杭州任刺史两年,后又调任苏州刺史一年有余。这首词是他回到河南洛阳十余年后写的。)

师: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对江南充满了如此深厚的感情了吗?

生:因为作者在江南做过官,江南的美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原因之一。当作者回到河南老家,他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屏幕出示)

魏王堤

[唐]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 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江南的春天,早已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此时,洛阳的花开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花没有开。我是从“花寒懒发”知道的。

师:江南的春天,早已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此时,在洛阳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里的鸟因为寒冷,都不愿意叫。我是从“鸟慵啼”知道的。

师:江南的春天,早已桃红绿柳,生机勃勃。这里的柳条发芽了吗?

生:没有。

师:这里的“先有思”其实是说柳条发芽了。尽管发芽,有生机吗?(生:没有)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这里毫无生机。我是从“柳条无力”看出来的。

师:洛阳的春天,花不开,鸟不啼,柳条无力,毫无生机。难怪作者对江南的春天充满如此深厚的情感――(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想:闲暇时刻,每每与朋友相聚,作者都会深情地向大家这样介绍他眼中的江南――(生读)

师:江南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让作者魂牵梦绕。夜深人静时,江南的这些美景会不时走进到他的梦境中――(生读)

【评析】诗词的前后勾连和巧妙对比,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到了作者为什么会对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充满深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 读写结合,拓展迁移

师:江南的美,不仅展现在江花和春水上,也展现在其他的事物中。(出示图片)看到这些美景,你想到哪些诗句?下面,就让我们来“串烧”一回,把你想到的诗句填到《忆江南》这首词中,让它成为一首新的《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能不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能不忆江南?

……

师:其实,我们的家乡四时也有许多美景。我是江苏太仓人。太仓就是我的家乡。我是这样来赞美我的家乡的。谁来读?(出示)

忆江南

太仓好,

风景旧曾谙。

夏雨荷香飘两岸,

秋霜红枫映蓝天。

能不忆太仓?

师:你的家乡有哪些美景?请你也仿照这首词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生创作)

生:余杭好,风景旧曾谙。春雨溪水漫池塘,冬雪大地换新装。能不忆余杭?

生:江苏好,风景旧曾谙。秋来三两枝,冬日蜡梅雪里藏。能不忆江苏?

生:杭州好,风景旧曾谙。春来垂柳千万条,夏来荷花开两岸。能不忆杭州?

【评析】读写迁移是培养语用能力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写作形式的束缚,开启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中,提升语用能力,积淀语感经验,体验学习的乐趣。

师:大家写得太棒了,都是小词人啊!其实,写词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词讲究音律、平仄等,以后我们在学习中继续体会。古时的词是用来吟唱的。下面,我们来听听现代版的《忆江南》。(播放《忆江南》歌曲)

师:同学们,白居易当时一口气写了三首《忆江南》,我们今天学的这是第一首。其他两首写了什么呢?回家后,自己查一查,和班级的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忆江南诗意范文2

从文化学心理学角度看,安土重迁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于是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思乡心态要更强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凡是人们喜好的记忆表象更多地保存在大脑皮层中,长时间积留下来的多为美好的回忆。人成为异乡游子时,往往因生活习惯、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原因,感到孤独无依,心理上往往寻求安全、温暖、依托。此时,故乡的景物,亲朋故旧便以一种温情的回忆占据心头,这就是诗人所“离群托诗以怨”的动机了。余光中写乡愁,也是基于这种心理根源的。

“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这便使寻根念祖、返本思归的羁旅母题成为中国历代文学的传统。古诗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但是对于“众在台湾”、特别是跟大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人们来说,有家不能归的境遇强化了他们对乡国的渴望,也许海峡越是清浅,旅人越是要苦闷――跨越为何如此之难?在台湾文坛,余光中堪称是吟唱思乡之曲的高手。在众多的诗文里,他以一行行自胸中淌出的文字,演绎着浓浓的乡愁;又以一缕缕从体内抽出的丝线,缝缀着密密的亲情。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长城谣》中的塞外关山;从古长城的汉家陵阙、灞桥涸柳到淮扬二十四桥明月夜,说不尽的乡情、乡恋、乡思、乡愁。这种空间上的隔阂引诱着作家的追忆,借助诗句神游大地。

诗人出身在江南,因此江南的一切又特能引发出他的乡愁。“江南,唐诗里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吴王、越王、西施的江南,遍地垂柳、太湖渔港的江南。江南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使诗人日夜萦怀。然而,现实的他只能“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诗人禁不住发出慨叹:“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钟声里的江南!”(《春天,遂想起》)对江南的乡愁、乡情、乡音、乡景的呼唤动人心旌。

不仅江南,诗人对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同样充满了眷眷的深情。“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民歌》)。而一旦黄河冻住,还有长江、心的血海、民族的血海来传唱,诗人固守着民族的渊源,并且推而广之,把民族的传统凝聚在简单的诗句中,诗中的龙的形象更是把中华的文明生动地表现在文字之间,令人宛如看见了这样一条薪火相传的巨龙。《乡愁四韵》中,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腊梅香,四个中国文化味十足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反复咏叹,那是充满深厚底蕴的情谊。而《乡愁》一诗,更是将思念故园、追怀亲情的心绪,表达得细腻生动、深婉含蓄。诗人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作为情感的具象载体,随着时空的不断变化,乡愁的内容不断加重,当乡愁成为“一方矮矮的坟墓”时,诗人对母亲的感情是多么深沉而歉疚,其中包含着多少血泪与呐喊!最后,诗人的感情由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升华为对整个大陆同胞骨肉的思念以及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殷切希望。空间上的分离把诗人眷恋的胃口一再勾起,真实的土地此时代替了中华的文化,对文化的眷恋落实在土地上,乡愁油然而生。

忆江南诗意范文3

关键词:白居易;民间词;过渡性;南方风景;儿女情长

回首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白居易堪称整个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诗人,他是中唐诗坛的领导人物之一,他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声势浩大。他创作的诗歌达三千首之多,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的许多优秀诗篇,其诗影响之深远,至近代而不绝。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本人及他的诗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目光,研究著述不可胜举。

然而,白居易作为中国古代词这一文体由民间走向文坛的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其历史地位却被人们长久地忽略了。笔者认为,研究白词本身的内容风貌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对于全面了解白居易的文学创作和人格思想与文人词草创时期的历史面目,是一个有益的切入点。

文人词创作相传以盛唐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为最早,与李白同时期的唐玄宗,也有一首《好时光》词传世。不过,应明确,他们的这种创作实属偶然为之。迨至中唐,文人才开始有意识成规模地进行词的创作。韦应物、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王建、戴叔伦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词作传世。其间,“以白、刘二位最为努力”。(《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著 256页)按照前面所引述的吴熊和先生的观点,词就是经过白、刘等(当然还包括唐的温庭筠等人)“著名诗人之手逐步成熟和定型”的。遗憾的是,白、刘等人的词作长久地被人们忽略了。笔者愚见,研究白、刘词的意义至少有两重: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白、刘词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有助于我们看清词由民间走向文坛的历史面貌。

翻检《全唐五代词》,白词有三十六首。就当时而言,只有刘禹锡一人之词作比白略多。

下面,笔者就以白居易词为对象,谈谈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一点心得。

一、白词思想内容概述

(一)描写美丽如画的南方景物

白居易的少年时代,中原多难,他曾避地江南;元和十年因为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其生活际遇与同时代的刘禹锡相似——刘禹锡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两度贬谪,在巴山楚水凄凉地辗转了二十二年。

同样面对贬谪,两人态度却不尽相同。创作内容也有所差异: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创作了一批反映地方民间生活极具民歌风味和乡土气息的优秀词作,同时里面也不乏一些伤怀愤世之作;而白居易则另有一份豁达,他沉浸于江南的无限风光之中。长庆、宝历年间白居易先后担任杭、苏刺史,江南的佳山丽水无疑给才华横溢的白居易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作于太和末年,闲居洛阳时的《忆江南》三首,即作者离别江南后对其魂牵梦绕的深情之曲。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第一首泛忆江南水乡的旖旎春色,兼包苏杭,而以“江南好”总绾三章。二、三首分咏杭州、苏州胜景,各有侧重的展现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画面和人文环境,并以感叹作结,表达作者身在洛阳神驰江南的无限深情,脉络贯通,浑然一体;辞简义骇,诗意盎然。徐士俊评之曰:“非生长江南,此景未许梦见”(《古今词统》卷一)。

《杨柳枝(三)》:“依依嫋嫋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首词以拟人手法赋予杨柳以人情,尤其“不胜莺”三字,凸现出江南杨柳如袅嫋美人般的不胜柔弱之美。此外,《竹枝词(三)》:“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簌簌,江蓠湿叶碧凄凄。”这首词描绘的是如画的巴蜀风光,川江两岸,红花碧叶,色彩艳丽,景物迷人。日本近代文人近藤元粹称赞这首词:“如画”(《白乐天诗集》卷五),可谓中肯。

(二)抒写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诗文中写情名篇不胜枚举。文人以词写情且堪称上乘的,当自刘、白始,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多取材于巴蜀农村的女性婚恋生活,充满了民间真情。而白居易的《长相思》则流露出更多的文化气息。

长相思(其一)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这首词是写闺怨的名作。上片写景,以景衬情,歇拍“吴山点点愁”,托物言情,造语精警;下片抒情,结尾以“明月人倚楼”点醒题旨,包笼全词。全词情真意切,情思绵缈。俞陛云评曰:“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唐词选释》)可谓知言。

《浪淘沙(四)》也是写情之佳作。“借问江潮与海水, 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通篇用比衬,以君情不如江潮,写怨恨;以妾心深于海水,写爱恋。情深语奇,令人恻恻。白词中除上述两类内容外,还有抒发人生沧桑之感的如《浪淘沙(二)》:“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还有抒发人生不得意的,如《急世乐》:“正抽碧线绣红罗,忽听黄莺敛翠蛾。秋思冬愁春怅望,大都不称意时多”等。

二、白词体现了词由民间走向文坛的过渡性特征

(一)白居易的部分词作已经具备了后世文人词的某些典型特色

忆江南诗意范文4

关键词: 地理新课程教学 教学语言 古诗词 俗语 图形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地理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如果能将美妙的语言艺术融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那么地理课堂教学岂不是美不胜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在地理新课程教学语言的使用上颇费心机,并受益匪浅。

一、巧用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清新优美、意境深远、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的古诗词,学生都较熟悉。如果把这些引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岂不美哉?

(一)利用古诗词巧设情境,情景交融。

许多古诗词都描绘了一种景象。如果巧用这种景象,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婚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摇?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夫妻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意境,并感受到离别之苦,这为讲人口因婚姻而迁移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活用古诗词讲解知识,效果显著。

有些地理知识听起来较枯燥,但在讲解时加入诗句,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知识。如在讲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时,如果引出许多诗句,学生就容易理解旅游资源之美在何处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半江瑟瑟半江红”、“朝辞白帝彩云间”(色彩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动态美),这些诗句既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再如,在讲暖锋过境时的降水特点(强度小)时,学生较难理解,我引入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便恍然大悟。又如在讲自然景观的季节性时,我引入了诗句:“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就把一幅幅四季不同的山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诗词、神话故事和对联,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许多旅游景观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也领略不到它们的美。因此,我利用诗词和神话故事,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明确景观的文化定位”时,我深情地给学生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学生听得是如梦如幻,既使学生品味到云南路南石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对阿诗玛的悲惨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又如在介绍完庐山后,我用诗句:“江湖之间断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雄奇秀丽于一体,云雾缭绕在山中。”来总结庐山的特点,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中他们仿佛进入了庐山仙境,也很容易理解庐山的景观特征。在讲滇池景观时,我引用了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并给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听得是如痴如醉,明确了景观的文化定位。

(四)适时采用古诗词,检测教学效果。

许多名诗佳句都描述了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上课时,我采用它们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较好。如在讲完“天气系统”后,我便用了诗句来检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暖锋与天气),“梅子黄时日日晴”、“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高压与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准静止锋与天气),这样就使得学生情趣盎然,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俗语,增强教学效果

许多地理知识繁冗复杂,难以记忆。在教学中,我把这些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易如反掌,用起来得心应手。如在讲完自然灾害的特点后,我让学生用如下口诀记忆:“分布广泛区域性,频繁发生难确定,虽有周期不重复,造成灾害很严重,智慧人类能防灾,不可避免可减轻。”又如在讲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特点后,让学生用如下歌诀来记忆:“灾害特点要记好,洪旱地震种类多,分布广泛频率高,地域差异要明了。”再如在讲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后,我用这样的口诀记忆:“松嫩三江北大仓,两江三湖居中央。成都平原西南望,珠江三角在南方。”这样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理解。

三、利用图形语言记忆,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图形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利用图形语言记忆地理知识,学生感到富有情趣、直观,便于理解记忆。如在讲完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后,我让学生用“规划之鹰”来形象记忆,即把旅游目的地的起飞视如雄鹰之飞翔,鹰头是旅游资源和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活动;鹰要飞翔,要靠左右两只翅膀,左翼是交通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右翼是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当地的社会因素相当于鹰尾,影响着它的飞翔速度和方向。在鹰的前方是客源市场,鹰会朝着那个方向飞翔。最后,在鹰的上下左右围绕着它的大气就是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丰富的教学语言可使地理新课程教学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享受,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真可谓是“问课哪得美如许,为有源头语言来”。

参考文献:

[1]蔡平.浅谈地理审美教育.

忆江南诗意范文5

关键词:想象;意境;有效

优秀的古典诗词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文字简练,再加上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又能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但是,这些古典诗词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小学生年龄小,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有限,学生要想领悟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饱含的丰富的感情也的确不易。虽然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提倡背诵记忆为主,但是,为了长久学习古诗词,提高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诗中的境转化为自己心中形象的境,然后去体会作者的意”,不仅使学生把握诗的主旨,也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一、在品语言、悟诗情中想象的有效性

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利用图画想象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因此,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2.抓关键字、句想象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炼,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得有那么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赠汪伦》一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

3.结合背景想象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用十几个字概括了江南春景。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就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二、在创情境、入意境中想象的可行性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只有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

1.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课件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寻找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划着两只红红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这意境多美啊!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清幽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遥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乐曲来感受诗中意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忆江南诗意范文6

苏琳认为最美是江南。美丽的湖光山色让她陶醉,灿若朝霞的桃花令她着迷。她喜欢架着小舟,呼朋唤友一起采藕。她喜欢江南的丝绸,她爱江南的刺绣。

如果时光能倒流,重回古代,她一定会选择去江南。因为江南有优美的景色,有富饶的物产,有丰富的人文情怀。苏琳说,江南的湖泊,冰冰凉,如翡翠一般。江南的山,虽不高大,但很秀丽。江南真的很美。

苏琳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女孩,她喜欢想象。她常常想象自己在古代的生活:她身穿精致的旗袍,打着碧绿的油纸伞,穿梭在江南古巷中。她真的很向往那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