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翻译范例6篇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1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既吸收语言精华,又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到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文言文,一直小学语文教师们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教学文言文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在读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我在上《伯牙绝弦》中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默读课文、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上完课后让全班齐读,感受伯伢和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直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为人名,可不译。又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翻译时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课堂上也不必一字一句的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举手提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习文言文的枯燥,还能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伯伢绝弦》后,补充: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接着给学生讲: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最后小结: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这样的教学活动设置,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也让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矛与盾》《郑人买履》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学弈》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可让学生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理解每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如《弈秋》一文,通过和弈秋学习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再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们应透过文章的内容,深刻体会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教学三法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2

一、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并不多,但即使这样也会让首次接触文言文形式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加上教学方法上的不重视,导致小学文言文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会选择从生字开始讲解,然后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太过于枯燥单一,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很难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是教学评价过于单调。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太过单调和死板,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评价措施

针对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主要是从教学评价这一点上来对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提升措施进行了探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学评价内容可划分为认知领域评价和非认知领域评价。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态度、识字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比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是否掌握字词进行评价,而且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能力等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伯牙绝弦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朗读字词的准确性、朗读兴趣和情感等进行评价,这样会鼓励学生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反复朗读课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伯牙对子期的知遇之情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也能够慢慢感悟到。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灵活的评价方式能够让教师从不同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来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一是学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对于文中“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一句话的翻译,可以让每个学生先写下来,然后相互进行交流,对同学的翻译内容进行评价,并且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接纳别人意见、学习别人长处的品德,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具有情境性、直接性等特点,但过于随机,对于学生产生的效果有时间限制,如果和书面评价结合起来,能共同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比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和语句翻译之后,让学生来讨论一下究竟两个小儿说的正不正确,并且对每个发言的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时要以鼓励的态度为主,鼓励班上其他学生积极发言,所谓“道理是越?q越明的”,要让学生在发表观点和辩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上还存在的缺陷,以及对于课文内容理解上的不足,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所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同时教师在完成这篇课文讲授之后,课下针对每个同学的观点或是课上表现来出具书面评价,表扬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优点,指出学生还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教学评价的正面影响,促进学生成绩的不断提升。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3

19世纪,一位对音乐有着炙热感情的落魄潦倒的年轻人,在没有钢琴、只能借用别人钢琴演奏的困苦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传世名曲。他就是舒伯特。

舒伯特的一生经常饱受饥饿、病痛的折磨,别说钢琴,有时甚至连五线谱纸都买不起,灵感来了,却无法写下,一句“我要是有五线谱纸就好了”让人听着心酸。然而最悲惨的还不止于此。他的一首名曲只能换取一盘土豆、一辈子都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一生爱情屡次失败、孤独终生……

舒伯特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不到20年,舒伯特在及其艰难的环境中以神话般的速度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80多首重唱与合唱、19部歌剧和歌唱剧、30首宗教作品、24部管弦作品、24首室内乐、21首钢琴奏鸣曲、300多首钢琴演奏的舞曲……而且,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数量惊人,而且质量优秀、影响巨大。这种短时期内能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奇迹,在整个人类音乐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他的天才、他的执着、他的真诚、他的奋斗,使他赢得了“浪漫主义音乐奠基人”、“歌曲之王”等辉煌闪耀的桂冠。虽然,他仅仅在世界上停留了短暂的31年……

我觉得,有两句话是对舒伯特其人其乐最好的诠释,一句是他自己说——“我的歌曲是我的天才与苦难的产物。”一句是着名音乐史学家符。加拉茨卡雅对他的评价:“舒伯特所经历的悲剧性,距离以后阶段的浪漫主义概念非常远。绝望和悲哀的成分并没有压倒他对于生活和对于人的能战胜一切的爱,这种爱在舒伯特的作品里加进了战胜时间的美和力量。”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您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并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制性昏厥症,使他快入棺材。7岁又险些死于猩红热。13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患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了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了8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旋涡。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忘记饥饿与死亡。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他亲人。

苦难才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与悲壮。

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早忘记正在流行的严重霍乱,演奏会依然场场爆满……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人们不禁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要想成为天才必定得经历上天安排的苦难。天才与苦难是相互联系的。苦难是竖在现实与未来之间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

对待苦难的过程是一个裂变的过程!“苦难如横亘的山,你只有跨越,只有征服!”耳畔有疾风劲雨在疯狂的吼着,刮着,大自然的伟岸被淋漓尽致的显示了出来。我没有屈服,没有气馁,用冷峻的目光面对所有的一切!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些”的心情去迎接这所有的一切!用“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美”的意志去战胜这所有的一切。但是往往有多少人能坚持这样做呢?总是怨天尤人,往往是失败了就放弃了,所以永远没有成功。

我很佩服那些大自然里面的生物。不甘弱小的蝼蚁们,万众一心,排除万难的气概令我叹服;不甘失败的蜘蛛们,永不气馁,用一生的无畏和执着编织生活的精神使我敬仰。我已经唤醒了自己,丑陋的蛹已经变为斑斓的花蝶,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已欣然地在生命之树上开放。但我更懂得,只有用自己的震动,自己的裂变,去换来千百万次的共鸣,千百万次裂变的盛况,才是一片辉煌的姹紫嫣红!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4

人心实在奇妙,说它小,仅容方寸,说它大,能包容世界。这位多年居住中国的俄罗斯侨民诗人,虽浪迹天涯,心中却依然牵挂中国,牵挂俄罗斯。他默默地写诗,反复吟唱的主题,就是思念两个祖国,两处故乡。这位终生漂泊的诗人就是――瓦列里・弗朗采维奇・佩列列申(1913―1992)。

佩列列申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父亲是白俄罗斯贵族后裔,曾在中东铁路局任工程师。1920年,七岁的瓦列里跟随母亲从俄罗斯的赤塔来到中国的哈尔滨,在当地的俄罗斯侨民学校读书。他十七岁毕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随后就读于哈尔滨北满工学院,学习法律和汉语,大学期间开始写诗并发表作品,受到哈尔滨俄侨诗人的青睐。1932年10月他参加了文学团体“丘拉耶夫卡”,结识了许多俄罗斯侨民诗人。佩列列申在哈尔滨先后出版了四本诗集:《途中》(1937)《蜂巢完好》(1939)《海上星辰》(1941)《牺牲》(1944),他还把英国诗人柯尔律治的叙事诗《老水手的传说》翻译成俄语,也在中国出版。

1938年,二十五岁的佩列列申得了一场重病,病愈之后,下决心献身宗教,他成了哈尔滨喀山圣母修道院的修道士,法名盖尔曼。同年秋天,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团领班、北京教区大主教维克多的帮助,前往北京(当时叫北平),在东正教教士团图书馆任职,并担任教士团子弟学校教师。佩列列申非常喜欢古老的北京,皇家园林的秀丽湖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用“奇妙”两个字来形容这座古都。在北京工作,他学汉语进步很快,不仅阅读书写日渐长进,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他还四处游历,《游山海关》《游东陵》《西湖之夜》这些抒情诗的题目,都反映出他的行踪。丰富的阅历加深了他对中国风土人情的了解,他认同中国文化,在《乡愁》一诗中,他承认中国是善良的“继母”,黄皮肤的中国人是他的“兄弟”,这种归属感在其他俄罗斯侨民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由于三十多年在中国生活,阅读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佩列列申格外推崇中国诗人屈原、李白、苏轼。他在《西湖之夜》这首诗当中写道:“农历每个月十六夜晚,/人们都说:‘月光盈窗。’/普天月明!我还年轻,/这地方几乎就是家乡。//屈原投身湍急的溪流,/他的心难以承受忧伤;/皓首的李白陷落井底,/捞取水中醉酒的月亮。”不熟悉中国的文化传统,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佩列列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采用中国诗的意象,糅进中国诗的元素。例如,他经常写松树,而俄罗斯诗人一般更喜爱白桦树、花楸树、橡树;他常常写荷花、,而俄罗斯诗人喜爱的却是石竹花、苹果花、玫瑰花。此外,他多次写到茶叶、扇子、胡琴,这些意象显然具有中国特色。所有这些无一不说明诗人佩列列申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与认同。

阅读佩列列申的诗歌作品,我们还不难发现,诗人喜欢中国的宗教,比如佛教、道教,他对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尤为赞赏。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都曾引起他的浓厚兴趣,《从碧云寺俯瞰北京》《湖心亭》和《胡琴》等诗篇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佩列列申写诗,语言洗练优美,诗风洒脱飘逸,格外注重音韵节奏,布局谋篇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他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决非偶然。

1943年5月,佩列列申在哈尔滨神学院通过神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年11月,由于同性恋行为“触犯教规”,受到俄罗斯传教士团惩处,从北京调往上海,受上海教区主教约翰监督管教。1946年,佩列列申向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团递交申请书,退教还俗。这期间他开始为前苏联塔斯社驻上海分社担当中文翻译,不久,经申请获得前苏联国籍。20世纪40年代中期佩列列申将鲁迅的短篇小说、杂文与书信翻译成俄文,由上海《时代》出版社出版。1950年,得到侨居美国的胞弟帮助,诗人离开上海,乘船抵达旧金山,打算移居美国,但由于他曾为塔斯社工作,被美国当局怀疑是前苏联特工人员而被扣留,拒绝人境,后被遣返回到中国天津。1952年,他弟弟帮他取得了巴西签证,佩列列申与母亲一道途经香港前往巴西,侨居里约热内卢。

初到巴西,生活相当艰难,佩列列申曾在TU做工,在礼品商店当售货员,还担任过学校的英语教师。1957年,在英国驻巴西的不列颠文化使团图书馆找到一份工作,担任图书管理员长达九年。由于生活窘迫,语言环境陌生,他的诗歌创作停顿了将近十年。恰恰是在这段艰苦寂寞的岁月,诗人开始翻译《离骚》、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明明知道这些作品译成俄文,难以在巴西出版,却仍然坚持,不难理解他把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精神寄托。与漂泊的屈原、孤独的李白进行心灵对话,仿佛能给他带来几分慰藉。

1970年,佩列列申翻译完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俄译本《团扇歌》,其中包括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欧阳修、苏轼等诗人的作品,还有《木兰辞》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他所选译的作品,有一个基调,就是惆怅忧伤与迁徙流离。1971年诗人完成老子《道德经》的翻译,这个俄文诗体译本二十年后才在前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90)上发表,译本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肯定与好评,2000年出版单行本。1975年他翻译的《离骚》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那是他多年呕心沥血的结晶。佩列列申精通汉语,对原文理解透彻准确,表达和谐流畅,接近原作风貌,译本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得知《离骚》终于出版的喜讯后,诗人特意带老妈妈上街,在里约热内卢一家冷饮店吃冰激凌以示庆贺。想想此情此景,诗人为中俄文化交流默默奉献的精神的确叫人感动。

佩列列申迁居巴西以后出版的诗集有:《南方之家》(1968)《禁猎区》(1972)《涅沃山远眺》(1975)《天王卫一》(1976)等,这些诗集大都在德国出版。佩列列申的俄文译诗集《南方的十字架》(1978),都是译自葡萄牙语的巴西抒情诗。1983年,他用葡萄牙语写的诗集《旧皮袄》正式出版。1984年,与巴西诗歌翻译家马尔克斯合作,将俄罗斯诗人库兹明的《亚历山大歌曲集》翻译成葡萄牙文出版。1987年,俄文诗集《三个祖国》在法国巴黎问世,其中既有在中国哈尔滨、上海写的诗,也有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写的作品。心系中国,魂系俄罗斯,是诸多诗篇当中最为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普希金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独具特色,采用奥涅金诗节写成,四百多个诗节无一例外,形式极其严谨,曾有评论家断定,这种形式空前绝后。就重视诗歌的音乐性,熟练驾驭十四行诗而言,佩列列申不愧是普希金的继承人,堪称天70他的代表作《无主题长诗》,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共分八章,包括八百个十四行诗节,全部采用奥涅金诗节格律写成,充分显示出诗人驾驭十四行诗的娴熟技巧。对于这部作品,评论界褒贬不一,颇有争议,因为其中内容涉及当年哈尔滨和上海俄罗斯侨民文化界与宗教界人士的某些隐私,也涉及诗人本人的同性恋癖好,因而遭到非难与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母语,佩列列申还精通汉语、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他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架设桥梁,因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被称为俄罗斯侨民诗人第一浪潮的优秀代表,南美洲最杰出的诗人。他用自己的作品为民族文化沟通与交流作出了贡献。因此,他不仅是杰出的诗人,卓越的翻译家,而且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民间文化使者。

1992年11月7日,诗人病逝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位诗人在俄罗斯只生活了短短的七年,但童年印象终生难忘;从七岁到三十九岁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二年,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跟中国相关,中国的山水令他魂牵梦萦,实属自然;他在巴西居住了四十年,已经料到南半球这个喧嚣的城市将是他最后的归宿地。不过,他在心底一直保留着一丝希望,那就是等待机会返回祖国俄罗斯,寻找机会重返中国,再次游览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5

【关键词】小学;随文练笔;策略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大家心中都有一个难解的结: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呈现,是学生学会运用母语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在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困惑中纠结,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和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个性和特质。其实,对于高年级,尤其是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经历了低中年级的写话写段训练的基础上,不乏构段谋篇的能力,可是,为什么所写的内容空洞枯燥,缺乏个性?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发现单靠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训练,是难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笔素材?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害怕作文到爱上作文?

实践证明,随堂小练笔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独特、有效的写作实践。

1.在阅读教学中巧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美丽小女孩苦难短暂的一生,怎能不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安智一在“面对苦难”中这样写道:

当我们处在悲惨的生活、不幸的身世中,我们是坚持咬牙撑下去,还是放弃自己?

有些人痛恨苦难,因为苦难将他推入人生的低洼;可有些人有感谢苦难,因为苦难悄悄赠予他一双宽大的手,牵着他去触摸暖阳,学会感恩。

能将压力转为动力,在得到温暖时不忘初心,因为苦难让自己成长、懂事了。

面对苦难,只要我们去面对、迎接,甚至是挑战它,或许我们能破茧成蝶,成为一只最美丽的蝴蝶。

2.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学习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学生饶有兴致的仿写了《有的人》:

有的人

――李博睿

有的人

选择风雨

他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

有的人

选择勤恳

他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的人,选择磨砺

他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的人

选择宽容

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以致用迁移实践活动

“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除前面介绍的向课文借“生花妙笔”,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3.1变换文体练习写。比如:将《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手指》写一段自我介绍,学生这样改写《大拇指》

我是大当家的,也就是你们所认识的大拇指。我这个人不爱臭美,因为我的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也不怎么样,又矮又肥,脑袋又大又胖。构造极其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我觉得两个也就是二,我要当第一,也就只有一个关节啦。在我们的五指家庭中,我虽然长得丑,但干活是一把好手。拉胡琴,总由其他兄弟按弦,可由我想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水性好的我当打头兵,赶快死力抵住出水口;血要流出来,不晕血的我飞奔过去,拼命按住;重东西翻过去,力气大如牛的我,第一个冲锋陷阵,用劲扳住。有人成功时,我不用主任指挥,直接让其他四个兄弟听我命令作握拳状,而我直直地站在那,这就成为了默默地肯定与赞美。但是,讨好生活的事,却没有我的份。招呼人,都有其他兄弟上前点头,而我只能在一旁束手无策。给人瘙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兄弟。所以我这个大当家的也有缺点,不过我也是独一无二的。

3.2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结合《学会看病》这篇课文的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补白写话――心理活动描写的尝试,学生写到:

半个小时过去了,儿子怎么还不回来啊?他是不是出事了?是不是钱带少了?要不打碎人家的体温计了?

母亲让我独自去看病时,我大吃一惊:妈妈为什么要让我独自看病呢?

当母亲又想亲自带我去看病时,我想:算了吧!我还是自己去医院吧,这样也好,可以锻炼锻炼自己。

当我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极了:太好了!我学会独立了,不会被妈妈小瞧了!

3.3填补空白扩展写。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词“饱经风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学生有了以下的描写:

他的脸被风刮得干裂,眼睛深陷下去,脸上皮包骨头,看得见那冻得发紫的皮肤像松树皮。车夫的大脚底下长着厚厚的茧子,脚跟流着鲜红的血。他用竹枝般的手费力地抱着自己的脚,坐在一旁。――学生甲

一张瘦削的脸,面黄肌瘦,粗糙得像老树皮一样;双眼布满血丝,深深地凹陷下去;双手茧子密布,到处裂着血口子;一双又黑又瘦的脚大部分被染成红色,不计其数的伤疤隐约可见。――学生乙

这种练笔方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点燃学生心底的创作欲望,在这个拓展延伸的空间内,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笔端行云流水,妙笔生花。在随堂小练笔中学生找到了想说的话,找到了习作的方法,也找到了表达的自信。随堂小练笔解放了对习作文体和字数的束缚,学生自由自在地发挥情思文采,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练笔始终紧扣课堂文本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做到“小”练笔,大“文章”――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3] 管建刚 《我的作文教学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版.

[4] 劳凯声主编 《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张厚粲主编 《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6

时隔2年,这位在美国出过75张唱片、荣获过15次格莱美奖的大提琴家在他祖辈生活过的土地上拥有了一批更加忠实的“粉丝”。据悉,香港、北京两地演出票开票当天便被一抢而空,而杭州场每天购票近100张,离演出还剩一周,中档票已全部售罄,仅剩极少量低档和高档票。

马友友生于巴黎,父亲马孝骏是民国时期第一批去西方留学的音乐家,曾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小提琴专业学习,师从马思聪。1936年赴法国巴黎留学获音乐教育学博士学位。

马孝骏从小教育一对子女说中文。马友友和同样具有音乐天赋的姐姐很早开始就从父亲那里学习中国音乐、民歌,听《三国志》。马友友曾提及,中国古典文化和价值观根植在他心里,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此次巡演的六座中国城市,马友友均能找出与之相关联的人。“香港,是我妈妈的出生地;北京,是乐团成员吴彤的家乡;上海,是我父亲学习过的地方……我们第一次去的城市,包括乐团成员吴蛮的家乡杭州、与同事一起工作过的广州以及为我们写过曲的作曲家赵季平的家乡西安,这次巡演中我们将演出他的作品《关山月――丝绸之路写意》。”他如数家珍。

除《关山月》外,此次演出的曲目,还包括朱践耳的《丝路梦寻》、阿塞拜疆作曲家法兰兹?阿里萨德的《哈比尔风格》等。《丝路梦寻》主要描写了丝路上的商队从沙漠归来,途经中国西北山区的情景;《关山月――丝绸之路写意》则描写了中国塞外风光以及人类对远方无穷无尽的想象。

由马友友发起并担任艺术总监的“丝绸之路”项目始于1998年,14年来,他发掘各国的优秀音乐家,用自己的大提琴与中国的琵琶和笙、日本的尺八、印度的鼓等东西方各种乐器同场演奏,同时也把这些音乐家和他们优秀的作品介绍给西方听众。

在为此次亚洲巡演撰写的寄语中,马友友这么说道:“我们所演奏的音乐并不属于某一种文化,甚至也不限制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

早在1986年就与马友友相识的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认为,“马友友在创造一种新的世界音乐。他是受古代‘丝绸之路’的启发,认为各个国家之间要有沟通的桥梁,古代‘丝绸之路’充当了商业桥梁,他认为音乐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他就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合奏团。”

钱世锦回忆说,这已经是马友友到上海的第七次演出了,“这次来的作品中有一首《风笛与唢呐二重奏》,他想把欧亚两端人的对话通过乐器体现出来。用的是西班牙的风笛,中国的唢呐,用这两种乐器来对话。在他的乐团中,除了传统的西洋乐器,还有很多亚洲其他民族的乐器,但他的写作还是西洋传统的手法。”

“尽管他中文讲得不太好,但每次到上海来都坚持讲中文。有时候想不出怎么用中文表达,他会先问旁边的翻译,再用中文说出来。”钱世锦谈及这位“亲切”的大提琴家时赞不绝口。

对于马友友艺术上的造诣,钱世锦更是称其“鲜有人及”。艺术上的精湛技艺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名师熏陶。8岁结识著名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随后得到伦纳德?伯恩斯坦的帮助。在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后,师从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