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件范例6篇

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1

【设计思路】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借鉴"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理念,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点拨感悟,激发共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视频及其音乐、《二泉映月》音乐、课件。

学生准备:(1)要求根据预习卡预习课文;(2)搜集伯牙、钟子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音乐导入,激趣

(1)课前热身。交流朋友情谊的名言诗句。

(2)欣赏音乐:欣赏视频《高山流水》说感受。

(3)揭题板书。读好"弦"字。

2 由题引入,形成导学

2.1 理解课题: 交流资料

2.2 形成导学:你想提什么问题?

(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2)怎样绝弦?

(3)结果怎样?

2.3 回顾学法:

(1)、多读,读通读顺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

(3)、体会课文感情

3 初读课文,感知韵味

(1)指名读

(2)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

(3)生自由朗读课文。

(4)师生配合引读。师"伯牙善鼓琴--"生:"钟子期善听"……

有什么发现?(开头是交替着描写伯牙和子期,最后一句是写伯牙一个人)对,抓住这个规律就好背诵了。

(5)指名读、齐读、评价。

4 互助议学,理解课文

5 展示成果,解决问题

5.1 理解课文。

(1)、理解关键词语。

"善"字的意思:"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兮"、"谓"、"乃"、"复"

(2)、小组小组pk,交流理解。

5.2 解决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6 拓展细品,共鸣情感

6.1 知遇知音之难。

(1)理解知音: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名满天下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假如你们就是伯牙遇到子期前的那些听众,你会怎么赞美我?

(2)感悟相遇。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对,是志向,(板书:志)那么,你可以用哪些带"志"的词语来形容?志存高远,壮志凌云、志向远大。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再来赞美一番。

师: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师:凡伯牙所念者,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做知音,(板书:念,得、知音)听了知音的赞美,大家说,伯牙心情会当如何?

请看――出示:知我者,子期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6.2 感丧知音之痛。

于是,伯牙欣喜若狂,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师:然而世事难料,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他等啊盼啊,望穿秋水,等来的却是一个噩耗――(课件出示灰暗画面)

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更让伯牙感动的是,伯牙知道了钟子期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此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伤心欲绝,悲痛万分,不禁抚琴大哭,弹了一曲当年的《高山流水》。

师:可是,此时,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当年的子期那样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志在清风,再也听不到――;伯牙所念――无一人得之(依次擦去板书:志、念、得)

6.3 丰富内容,拓展阅读。

师:伯牙弹完了高山流水,绝望至极,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擦去板书知音)说罢,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升华感悟:作为一名已经成名的乐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金钱、名誉、地位、快乐……)

(2)链接阅读:接着,俞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阅读诗作:师:知己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4)配乐写话:2000多年后的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快,提起笔来,让你的思绪在纸上尽情地流淌吧!(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点评。)

4、动情读文。师:是啊,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这篇课文。)

7 作业布置

(1)试听音乐《高山流水》。

(2)背诵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2

【关键词】情感;教学;涵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46-03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又提出,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文言文情感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文言文情感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迁情:通过创设导语迁移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恰当地创设导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我们回顾小学语文前九册的教材,编者早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名句,诸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之类的前人警世名句,还有几十首古诗词等。教学时,教师适当地将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导语,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文言文情感教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一种熟悉的情境,才能缩短他们与陌生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文言文这种全新的情境中去,情境渲染“以导迁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从以前所学的古诗文迁移到全新的文言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刚开始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第九册第二单元中刚学过的3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因为是五年级上册已教会的古诗词,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开始背诵起3首古诗词,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良好的氛围。随后笔者告诉他们,今天学的文章也是关于古人思念家乡及朋友纯真友谊的,只是作者在表达上不是采用古诗词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古人常用的书面表达方式――文言,因此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把学古诗的方法和兴趣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上来。老师温故知新式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此时,孩子们也会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兴情:通过营造情境引发学生感受的情趣

文言文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就会感到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结合“伯牙鼓琴图”营造情境,深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困难时送上帮助,受伤时送上良药,错误时送上批评,成功时送上喝彩。心灵相通,点点头就相互会意,这就是知己。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一对知己,他俩的友情千古流传,他俩就是――?(生:伯牙和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精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紧接着,笔者设置了“分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同学、小伙伴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逐渐转入全文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古文的起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善”字说明了俩人的特长。第二、三两句紧承首句,启发学生体悟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想象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c他产生了共鸣。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俩人成为知己的喜悦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虽然全篇没有一处出现“友情”这一字眼,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能说会道,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的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再次联系自己的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同学或小伙伴分别时的情景,讲得比上课的时候精彩了许多。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同学自告奋勇,十分活跃,把伯牙摔琴谢子期这一情境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做导演和观众,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文章深刻的含义。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胡适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质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质疑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

小学生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对于整篇课文的精妙之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体会。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样就揭示了杨氏子与杨梅的关系以及孔君平与孔雀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杨氏子的智慧与礼貌。笔者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提问:“课文写到杨氏子反驳孔君平,就戛然而止了。请你继续想一想,孔君平会怎么说的?”让学生想象孔君平的应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 “孺子可教,善哉!善哉!”“妙哉,妙哉,真乃后生可畏也!”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被激发了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笔者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笔者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在此教学过程中,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文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乐情: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的情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学习文言文众多的方法中,“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让自己投入诗歌的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含味、品啧,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这就是所谓的“涵泳”。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通过绘画和音乐,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描绘的情境中,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从中“品读古文中的表象”“赏读古文之意象”“想象古文中形象”,最终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意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首先确立了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 采取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笔者结合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读: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出这高山形象的时候 (媒体出示巍峨的泰山图),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当他的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出这样的江河形象时(媒体出示浩瀚的江河图),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师:伯牙在琴声中表现了高山就是述说自己有着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着江河般宽广的胸怀。伯牙真不愧是“琴仙”。那么伯牙的胸怀、志向钟子期懂吗?理解吗?(生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两人的心心相印。)师(媒体出示两人相遇的画面,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此时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了。再Ф粒旱辈牙用琴声表现他如高山般远大志向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他如江河般宽广胸怀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就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教学到这里,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吧。让学生当小导游,为文言文编写导游词;让学生当小作家,改写文言文;让学生当小音乐家,为文言文配乐……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喜欢画画的同学大展身手,他们的画中已经将课后资料按时间梳理成五个节点,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还原故事场景,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知音这份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超越文言文表面的描述,使古文中美景再现;小导游更加有个性,“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 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看……”;小作家更有特点,“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 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我们六(3)班里,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他已经根据时间的顺序将本文之后的历史发展成功地书写到自己的习作中;为文言文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用在《伯牙绝弦》这首文言文中的配乐朗诵中真是锦上添花;有几位小音乐家们居然找出流行歌手王力宏编写的歌曲《伯牙绝弦》,流行乐曲响起时,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和他们一起唱着:“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古人说,这就是所谓知音……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回忆,很多歌,我只想要为你唱起。”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飘荡在古曲和流行曲的歌声中。文言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文言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新的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承雄.高中古诗文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卓.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14-116.

[3] 李婧.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3,(2):204.

[4] 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术研究周刊,2013,(5):53.

[5] 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9):42-43.

[6] 颜廷安.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6):22-23.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其次教师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伯牙乘一叶扁舟,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伯牙――(学生齐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强烈的渲染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激情夜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并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整堂课才能激情绽放,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

二、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三、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不仅可以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而且能使学生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点拨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在教学《瀑布》时,我就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用多媒体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听瀑布拍打岸边的声音,然后观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一阵风,再看那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学生还没学课文,就感受到了瀑布的伟大。学生们会很快就沉浸在情景之中。这时老师就尽快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阅读任务。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主动讨论,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把这首极凝练、极简洁、极完美,内容极丰富思想性极强的诗歌通过自己的诵读表达出真正的情感,而且比教材描述的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再加上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身临其境,心领其义,仿佛早已感受到了诗人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这一导入,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心弦,使学生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你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去了。

四、拓展想象空间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4

一、关注“学情”,“利”化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情”往往被遗忘在角落里。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想法就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料。

【案例一】《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你听,这就是他们精彩的“对白”――

生1:“我猜想闰土生活在广阔的农村,见多识广,肯定会知道跳鱼儿有几只脚。”

生2:“对,我也认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闰土与文中那些如同井底之蛙的大少爷不一样,丰富的经历定会让他知道的比别人多。”

生3:“鱼没有脚,我想跳鱼儿肯定也没有脚,它只是用尾巴在弹跳,如果它有脚闰土在文中定会介绍,因为闰土的脑袋瓜里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

【评析】这样,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课后的反思,考虑到学情这一点就关乎教学效果。

二、尊重“差异”,“优”化课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差异对人的重要性。“尊重儿童差异”成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诚然,儿童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就像是用无数个各不相同的零件堆起来的,即使零件相同,排放的顺序有了一点点细微的差别,结果也会迥然不同。

【案例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断

提问:“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答案出乎意料,并非是老师所期盼的“父亲做得对,我会十分感谢父亲的坚持,把鲈鱼放了”之类的答案,而是说了各种“不应该”放的理由。

有的说:“我认为可以留下来,因为再有两个小时就可以捕捞了,既然是可以捕捞的,也不在乎两个小时。”

有的说:“鲈鱼是可以捕来吃的,为什么要放回去呢?再说当时周围不是没有人吗?”

还有的说:“我看这个父亲也太固执了,他怎么一点也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和要求呢?真是太冷漠了。”“对,简直就是冷血动物!”另一个声音补充道。

……

老师应当因势利导。我让孩子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启发大家作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我”和你们的想法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不一样?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评析】此刻,我分明感觉到学生放飞思维后心灵的轻松和满足,我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这个绝好的教育时机,更要感谢这些来自课堂的异样的声音,是它让这节课增添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利用“插曲”,“幽”化课堂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

【案例三】《母鸡》教学片断

精彩片段回顾:

师:“母鸡不乱叫了,但是它却满怀心事,顺着墙根,沿着田坝,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你能猜透它的心事吗?它在向人们抱怨什么?倾诉什么?”

生1:“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太孤单了,它多么羡慕那些成双成对的动物们!”

生2:“我猜母鸡在抱怨主人为什么不给它找只公鸡做做伴,说说悄悄话,诉诉心里事。”

生3:“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怎么还没有小宝贝?它太想当妈妈了!”

……

【评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开发了潜在的“生成性问题”,使它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在打开学生生成问题天窗的同时,也为教学创造了良机。

四、善待“错误”,“美”化课堂

“错误”是一种资源,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的“错误”,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案例四】《伯牙绝弦》教学片断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让一位孩子读课题,该生一出口遍便引来哄堂大笑,原来就这么4个字的课题孩子都读错了,居然读成了《伯牙断弦》。是啊,“断绝”一词,不小心便会口误。我并没有严厉批评学生口误,也没有立即让孩子改正后匆匆而过。于是我等孩子笑过之后,便让该生先将课题正确地读一遍,然后将“绝”换成“断”之后再读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绝”与“断”的不同。一番对比、思索后,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有所新发现――“断”:“时断时续”“断断续续”,明白断了还可以再接连起来;而“绝”:是永远断了,再也接不回去了。

【评析】多好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有时这样错误后的“咬文嚼字”,比那种满足于“绝”和“断”差不多的读书方法,比那种严厉批评学生口误的教学态度,比那种敷衍了事“一掠而过”的教学方法,略胜一筹。

五、捕捉“异同”,“利”化课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情感起点,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上投入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积极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与学生心理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改变“模仿语文”,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语文价值的再创造。

【案例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你能用一个词获几个词来形容自己平时是怎样读书的吗?”生1:“我平时的读书与作者雷同,是‘一饮而尽’法”。

生2(嬉皮笑脸):“我读书方法如同吃饭一样,都是‘狼吞虎咽’”。

生3(骄傲):“我平时的读书可与周晔截然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是‘细嚼慢咽’。”

师(好奇):“好一个‘细嚼慢咽’,能详细介绍吗?”

生3:“‘细嚼慢咽’就是认真、仔细地读书!”

生4(迫不及待):“我给我的读书方法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慢慢品尝’,犹如喝茶,慢慢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师(欣赏):“请你慢慢道来。”

生4(一脸自豪):“‘慢慢品尝’就是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感悟、推敲,或对优美、感人的语段进行反复诵读。”

【评析】没想到学生竟然能用如此丰富、幽默的词形容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些和作者“臭味相投”,有些和作者截然不同!真让我大开眼界,看来教师千万不能低估了眼前这群孩子的能力。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5

教学片断一: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到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了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以及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上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感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接受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仅仅借助于课本的插图欣赏荷花的美,则学生的兴趣定会大打折扣。王崧舟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伊始,出示满塘摇曳多姿的荷花图片让学生看,说出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本来就很好奇的学生立即被调动起来,美丽的图像吸引了学生眼球,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绪,仿佛自己也是荷花,这就为下面更深层次学习文章和朗读课文埋下了很好的铺垫。多媒体手段带来的图像,让学生观其景,闻其声,触景生情。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审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片断二: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盒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呢?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感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难点。王崧舟老师在带领学生解析文本时,重点感悟“冒”的含义及其意境。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重难点,利用多媒体的“图像”,看看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让学生读图、析图、悟图,在对图像的认识中,自己仿佛也化身成了这一朵白荷花,内心有无尽的思绪。在音乐的伴奏下,去描绘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其精神的意蕴已经被学生用准确、具体的话语传颂,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片断三:我校李培老师执教《伯牙绝弦》

师:俞伯牙作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琴师,所奏乐曲悠扬动人,他的琴声不一定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1:可能会表现大雪纷纷的景象。

生2:应该会表现小鸟争鸣的画面……

师:其实,他的琴声可能会表现这样一些画面。

(课件动画背景出示词语: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芳草萋萋 白雪皑皑)

(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钟子期,伯牙弹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会怎么感叹?(课件出示句式:志在 善哉! 兮若 )

……

师: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可谁知道(播放动画演示伯牙见子期的场景边述说),一年以后……等待他的是那冰冷的墓碑(音乐转至《伯牙悼子期》)……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并倾情演奏,以此来悼念知音子期。(课件出示师并朗诵:忆昔去年春……)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6

赵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灵动扎实,被同行誉为“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种“漫画式”的教学风格。他有什么教学秘诀吗?且听记者一一道来。

简单教学是一种境界

轻松愉快的课堂从何而来?赵志祥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

对于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习惯“深挖洞”“玩深沉”,让学生回答非常高深的问题的现象,赵志祥非常反感。他说:“对待教学,老师要求得肤浅一点,孩子们往往就表现得深刻一点!”而在其《享受语文》一稿中,他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课文内容分析”、“降低要求”。所谓降低要求,不是没有要求,而是要“防止对文本进行逐句逐字的分析,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因为老师的过于“认真”而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赵老师在备课时,不仅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吃透教材,还做到了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向学生提问前都会先问问自己: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能否接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会不会太难?这是简单教学的第一步,经过这一步,赵志祥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并在教学时融入真情实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的这座桥梁架构简单,没有繁杂的设计,学生易于接受。

即便是在《伯牙绝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中,赵老师也没有细致地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而是以“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挖文本内涵。通过让学生用“绝”字组词,提炼出“绝望、绝技、绝唱”三个词语。接着进行深层次地追问:哪里看出绝技?哪里看出绝望?哪里看出绝唱?在赵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最终品读出了伯牙有弹琴的绝技,钟子期有听琴的绝技,后来,伯牙因子期之死感到知音难觅而绝望断琴,遂使那高山流水之音成为绝唱。从头至尾,赵老师都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文言文讲解,也没有让学生进行逐词逐句的古文翻译,而是以极具张力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里、韵味十足的朗读背诵中记住了全文,理解了文意,还感受到了文本传递的思想情感。

赵老师的语文课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呈现出了跳跃式的教学风格,让课堂处处充满惊喜。然而,简单教学不是随意教学,更不是随便教学,它是一种指导思想,更是一种教学境界。简单教学,源于赵老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深刻反思和不懈努力,折射出他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准确把握,以及他那种败而不馁的精神。

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次赛课的失败,赵志祥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师从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他,凭借突出的教学成绩,时常参加语文课教学比赛。在一次比赛中,他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因为把握不准教学时间,导致没有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完。他从讲台下来,当场遭到于永正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文章最后一段是课文最精彩、最高潮的部分,你却没有把它上完?语文课怎么能这样上呢?面对老师一连串的责问,赵志祥哑口无言,心里充满挫败感。之后,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之所以没有把课文上完,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好上课的时间,而之所以没有把握好时间,是因为对教材认识不足,以及没有很好地处理教材,进行恰当地取舍。在经过深刻的反思和多次努力修正后,赵志祥学会了对教材进行取舍,并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课文教学的关键处。再次上课,赵志祥成功了,还得到了于永正高度的评价。此后,他渐渐悟出了简单教学的真谛,使他的语文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赵志祥的教学做到了简洁而不简单。说简洁是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不枝不蔓,无花拳绣腿;说不简单是指课堂教学效率高,体现在字词句和思维的训练得到了落实。”于永正这样评价他的语文教学。

“一点儿”让语文教学变简单

在《课改十年,语文课该怎么上》一文中,赵志祥用“语文课,该回家了”的形象语言,呼吁语文课要回归本真,回归简单。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变简单,须做到七个“一点儿”,即“环节简单一点儿”“课件简明一点儿”“教材简化一点儿”“视野开阔一点儿”“底蕴厚重一点儿”“情感荡漾一点儿”。

赵志祥的七个“一点儿”语文教学主张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要做到七个“一点儿”,关键在于教师。“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为师的本钱。方法是什么?读书。”赵志祥爱读书,并坚信开卷有益,《四书五经》、《相似论》、《教育学》,儿童文学、绘本小说、武侠小说等,都有所涉猎,从中收获的知识和心得体会,为他的语文教学奠定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他认为教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做到“视野开阔一点儿”“底蕴厚重一点儿”,给学生以更丰富的知识享受。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许多教师把课件做得花哨不实用,而赵志祥则提倡“课件简明一点儿”:“不能因为课件的使用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应该用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以促进其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上。”《赵州桥》一课的结尾是“挖掘历史价值、培养概括能力”,如何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赵老师在授课时的做法是通过展示现代各种不同的桥梁图片,与赵州桥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赵州桥是因其为拱形而成为历史的创举这一结论。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教授语文课时,赵志祥还主张师生要“情感荡漾一点儿”。“文本中有情感不代表教学中就有情感。”赵志祥说,“要让文本的情感得到应有的开发,教师要狠抓学生的朗读,并且发挥朗读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自身的情感‘荡漾’继而激发学生情感的‘荡漾’。”在情感荡漾的情境中,学生既能深刻体会文本的感情,又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一举两得。

在课堂上又怎么做到情感荡漾呢?还要做到“心态天真一点儿”,只有天真才能进入学生的世界,鼓荡学生的感情。所以,他主张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且示范要到位,作为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读书,呈现出来的“读”应该是饱含深情、全神贯注、多元感悟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得自然、读出节奏、读出意趣。同时他又强调淡化朗读的技巧,要求学生朗读时尽量避免“声嘶力竭”,引导学生把语调放低,声音放缓,倡导“拖声”,鼓励学生朗读出自己对作者和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赵老师是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

师:最后一个小伙伴——小鱼儿,谁来介绍?

生:(多数学生站起来)我来!

师:(抚摸一个调皮的学生的头)就请你吧!

生:“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大幅度地挥动着手臂)哗——哗——(笑声)

师:嗬——主动上台,好潇洒呀!不过,你这“哗——哗——”的两朵水花太大,可不像小鱼儿,倒像一条大鲨鱼!我好怕哦!(笑声)你能把大鲨鱼变成小鱼儿吗?

生:(手掌轻柔地翻动)哗,哗,哗。(笑声、掌声)

师:哎——!这就是小鱼儿了!

“哎呀,真了不起!”“你非常善于联想!”“太棒了!”课堂上,赵老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话,或幽默、或深情、或富于童趣,总能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事,不研究学生是上不好课的,因此,教师的心态要天真一点儿,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赵志祥理解的“心态天真一点儿”。

赵老师的“天真”还表现在爱看儿童书籍、喜欢看动画片上,《喜羊羊和灰太狼》《樱桃小丸子》《猫和老鼠》等都是他的挚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赵老师不仅拥有一颗童心,还善于在教学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十分亲切!

赵老师的教学语言不但富于童趣,而且还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语气、语调,让平淡的教学设计鲜活起来,让苍白的语言丰富起来,让那些即使已经疲惫不堪的孩子在他的课堂上兴奋起来。这点在赵老师在执教《趣味楹联》一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师:再来一个。(出示趣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水牛喝水,水淹水牛鼻,哞。)谁敢读?有点难度哦!

生: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miē)。(众笑)

师:啊?羊怎么叫啊?一起叫。

生:咩——(笑声)……师:这样吧,女生读“小绵羊”,男生读“老水牛”。

(女生读上联很好,男生读下联的“哞”字时,闭着嘴,发出“mōu”的声音较小)

师:谁来评评,刚才谁读得好。

生:女生读得好。

师:我倒觉得男生读的好。你们看看句子,水淹水牛鼻,哎哟,老水牛啊,水淹着你们鼻子了声音能出得来吗?(生笑)

师:那我们女同学再来一次——

接下来女生上联的诵读完全掌握了“碰头”该有的语音高低,让情境从朗读中再现,赵老师没有一句“应该怎样读”,学生却学会了读书的方法,语气自然把握,对文句的情感语调拿捏准确。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从“导入”“结尾”的首尾呼应到词语的处理;从指导学生朗读到激励方法的运用,既贴切、自然,又富有情趣;从教法的设计到教学语言乃至教态,赵志祥的表现都是那么地“儿童化”。我们或许难以想象,在课堂上的这位老师已经是个年过半百的男人了。

简单的智慧,源于丰富的教学实践。赵老师的“简单教语文”不是粗制滥造,更不是任性随意,而是一种极致的简约。看似简单,实则丰厚。在简单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得轻松,学生亦学得快乐,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