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例6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1

2、忆江南: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3、生查子:生查子,词牌名。又名“相和柳”“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等。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正体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代表作有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等。

4、采桑子: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另有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的变体,代表作有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等。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2

温庭筠与韦庄并称“温韦”,温词的风格以艳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而韦庄的词疏淡明秀,寓身世之感。温词初读颇有晦涩,仔细品赏便觉情深意长,意蕴悠远,代表作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温词对后世影响巨大。其词于写景、述事中蕴含主人公深沉的感情,这一艺术特点,宋代词人周邦彦、均沿袭余波。

《菩萨蛮》原有二十首,今存十四首,多为闺怨之作。就词之用事、炼字(“度”、“懒”、“迟”)和情思婉转方面,本篇在十四首中常推为首,甚至在温词中排第一。本篇“闺怨”主题一目了然,当然不排除如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所言“感士不遇”,但是因首句“小山”和“金”说法纷纭,各执一词,此处只谈个人浅见拙识。

通读全篇,词人别具匠心地在词中运用蒙太奇手法,截取四个层面,层次分明,一气呵成地将闺中怨妇形象展现毕尽,篇中无一字幽怨,但字字愁心,一种哀怨孤寂之情跃然纸上。参考前人观点和个人理解,笔者试着勾勒出一幅闺人梳妆图:

一、“初醒”之容:“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引清代许昂宵《词综偶评》“小山,盖指屏山而言”,许昂宵并未定论,对“金明灭”认为初日光辉映着金色画屏,未下断语,并认为“金”恐怕不能释为“额黄”。

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认为“小山”乃“枕屏上所画之景”,且不论“小山”辨析是否正确,“金明灭”释为“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剥落,故或明或灭”,粗看言之有理,然千娇百媚闺人“新帖绣罗襦”,焉能熟视无睹屏上残山剩水?

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认为“小山”是“绣屏”之山,对“金明灭”没有明确解释。

惠淇源先生《婉约词集评》认为“小山”是“屏风上雕画的小山”,而“金明灭”释为“金光闪耀的样子”,难不成飞卿漏写“小山”深处有朝霞灿烂而成“金光闪耀的样子”?

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认为“小山句,谓画屏与初日的光辉照映成彩” 。

以上诸位先生均将“小山”之解与“屏”牵涉,大抵是由许昂宵注解衍生而来,但许“盖”有言在先,他也认为没有实据,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

林庚先生有一解,他在1962年给学生的信中认为“小山重叠”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认为“小山重叠金明灭”是美丽女子青丝云鬓上闪烁其间的金属饰物。

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中认为“小山”乃“形容隆起的发髻”。

以上三家,都将“小山”认为是“发”,但此解仍有疑问,首句言“发”,次句又言及“发”,作为练字极为讲求的词人,恐怕此解并非原意。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和他主编《唐宋词选》则豁然开朗。《开元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杨慎《词品》载“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暗示觉后妆残。《海录碎事》载“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杨慎《词品》载“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小山重叠”指眉晕褪色,“金”指“额黄”(在额上涂黄色叫“额黄”,六朝以来妇女的习尚),“金明灭”指褪了色的额黄有明有暗。飞卿另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眉浅粉山横”等句,都指眉妆或额黄或经宿泪流或辗转反侧,余有眉黛、额黄残杂。

先品赏词意,既然描绘闺人初醒,虽未言“啼妆满面残红印”,闺人迟醒,娇靥残妆真切宛在眼中。《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嫡为容?”旧说“小山”释为“屏山”,“小山”与“屏”又有何牵?若“金”指阳光,深闺美人尚未起来,何来阳光堂皇穿窗入户?若“金”释为首饰,词人首句当描摹生动,闺人出场当穿戴完毕,富贵堂皇之气扑面而来,若此,后两句“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也就当是画蛇添足。诚然,亦可先大视角摹写闺中之景,屏上金山碧水在阳光照耀下一句突兀,壁峰千仞,句意跳跃,闺人娇柔之态何以衬托?显然与下句的“鬓云”、“香腮”不能融成一体,顾念全篇,不免感觉唐突。既然词人着力描摹的对象是幽怨闺人,那么这一句如果作为写景论断,则前后就缺乏必要连贯,跳跃性太强,而丧失了一种作者所着力营造的氤氲氛围,句意的中断也会使得整阙词情感突兀,产生风马牛不相及之感。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仍以作眉毛为好。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据此,可以认定,首两句必描绘闺人初醒之状。“小山”指眉毛。“眉”和“山”互喻,温词之前多有例证,庾信《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两江如渍锦,双峰似画眉……”。温诗亦可为证:“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穉俱含嚬”。“小山重叠金明灭”正是惺松懒散模样,与下句“鬓云欲度香腮雪”协调吻合。

再看用词,飞卿词作确有不少“屏”、“山”相连的诗句,如“枕上屏山掩”、“鸳枕映屏山”、“晓屏山断续”、“日照纱窗,金鸭小屏山碧”等等。无庸置疑,此等“山”皆为“屏上之山”,许注“小山”为“屏山”或本此。但症结正在于此,许昂宵之解仅着意字面,理解起来不免牵强,也可讲得通,但终非妙解。而夏先生之解使首两句内容衔接,句意连贯,未有平地高山之惑,“眉毛”、“鬓云”、“香腮”均集中刻画闺人容颜,和谐完美至极。

二、“梳洗”之态: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一夜孤寂,无论辽西美梦留人睡还是梦里又一番伤离别,时候已经不早,闺人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前后呼应,互相强化,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突出其潜在的含义,即词人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肠断塞门消息”,思念着远在边戍的恋人,苦于久无音信,在这样一个让人满生愁绪的日子里,只能对镜自怜。首句如电影中的大特写镜头,郎在他乡,闺人一夜辗转梦醒,虽“度”字将鬓发如云的动态形象准确表现出来,但难掩残妆满面。接着下来,“懒”和“迟”没有丝毫贬义,不但不生硬,反使之与上文熨贴更紧。辗转反侧一宿,眉已残,发已松,萧郎在日殷勤弄(“银筝夜久殷勤弄”与此殊途同归),“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自然懒起弄妆,孤苦伶仃宛然眼前!用物象的错综排比的手法把客观的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把它们贯穿起来,从而理解人物,理解词人。

三、“顾盼”之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闺人心中还有希望。梳洗罢,绝不“妆成只是熏香坐”,独倚望江楼前还得留意是否容妆整齐,万一萧郎不期而至呢?前镜照了还要照后镜,簪花和人面交相辉映,花美人更美,其绰约之态婀娜之姿可以想见。妆前与妆后,容貌不一样,心情也有了变化,字里行间感受得到闺人的愉悦心情。

四、“哀怨”之心: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闺人装扮一新,接下来,词人笔锋一转,难道词人会不吝笔墨描写妆后的万千仪容吗?不!当闺人瞥见崭新的绣罗衣裳上那一双双的“金鹧鸪”时戛然而止,虽然不再描写闺人此际心情,但“双双”二字收束画龙点睛,鹧鸪双双,勾起闺人无限情思,“人心不如草”,萧郎亦不如“鹧鸪”,我们完全想象得出闺人意味索然,耳畔既听得到闺人自怜之叹,亦听得到空旷郊野鹧鸪凄楚声声,不由为闺人美貌容颜无人怜惜而扼腕,“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是何等无奈和悲伤!全篇无一字正面写愁,但客观描写中闺人心情毫发毕现,更明白上阕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一番怨情蕴蓄难遣。温庭筠如此从容不迫,但闺人离愁别恨排山倒海,自然动人以情!和王龙标“春日凝妆上翠楼……悔教夫婿觅封侯”在某种程度上略同机杼,异曲同工。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3

关键词:温庭筠;词;女性形象

        温庭筠是一位刻画女性形象的高手,他在描写女性形貌体态和内心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温庭筠女性题材词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温词中各类女性形象的描写,以及对这些女性美艳的外表和内心的解读,进而寄以窥见温词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以进一步挖掘温词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 温词中的女性形象

        温庭筠的词主要以女性生活为题材,表现女性的娇艳形貌和哀怨情怀。他的女性词中常见的有闺阁女子、歌妓、宫女、女冠等。怨妇们内心始终无法排遣的哀怨愁情,为作品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正是缘于此,离愁别绪这一古老的题旨,在词人的笔下被演绎得情韵深长,凄婉感人。

        (一)闺阁女子

        闺情绮怨是温庭筠女性题材次的侧重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佩带金钗玉钿,居所富丽堂皇的娇女艳妇。词人通过环境与情态的描写,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华贵的外表下面,鬓云美目之间流淌着鲜为人知的怅惘之情,传达出的是那种积淀在她们心底深处缠绵的相思愁怨。如《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这首词寓情于一幅凄苦寒冷的深秋夜雨图中,将那些深居闺房绣楼的贵妇人心中的离恨别情,真切动人地表达出来。词作反映了旧时代被幽禁于深闺之中,又无力冲出狭小天地的妇女们暗无天日的生活,以及她们的那种寂寞惆怅之情,它暴露了严酷的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特别是上层贵族妇女身心的束缚与拘禁的罪恶,这正是造成她们可悲命运的又一大社会根源。

        (二)歌妓

        古往今来,能够真实大胆的反映歌妓这类风尘女子爱情生活的作品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温庭筠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对青楼女子的生活最为熟悉,所以,他词中的女性也以歌妓为多。她们花容月貌、服饰精美、居室优雅,却没有欢乐和幸福,经常透露出一种慵懒无聊的情绪,发出迷离幽微的喟叹,似乎有着难以言状的“无限心曲”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运用了反衬手法。鹧鸪的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从全词来说,用金碧辉煌的字眼,极力描写她容貌的艳丽,描写室内陈设及女主人公服饰的富丽华贵,反衬了她精神的空虚,揭示了封建社会歌舞女的悲惨命运。

        (三)宫女

        封建统治者荒淫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供自己役使,不仅立后妃多个,还大量征选民间女子入宫。入宫做了宫女则不许婚配,也很难得到皇帝宠幸,往往直到老死都过的是清苦生活,遭受遇着悲惨的命运。温庭筠对宫女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并用其五色彩笔描绘出一个个满腹幽恨的宫女形象。如《菩萨蛮》: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秾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这是一首写宫怨词,上片,一写环境清冷,表现主人公的凄凉寂寞,以环境映心境;二写环境华丽,妆扮浓艳,表现主人公的形象,以环境衬映人的身份。下片写怨情,先用西施居吴思越的典故,略露寓意,已见主人公的愁和怨;再从主人公内心对于环境的感受,将春恨之情写得幽怨不尽。

        (四)女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4

一、为了平仄

①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贯休《诺矩罗赞》)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①“雁荡经行”“龙湫宴坐”本为“经行雁荡”“宴坐龙湫”,之所以调整,乃因为这两句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原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按词的格律,这两句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故国”“多情”放前,就满足了格律的要求。

二、为了对仗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例③“欲穷千里目”正常顺序是“欲目穷千里”,适当变动一下,才能与“更上一层楼”构成对偶。例④不是“晴川历历”,而是“汉阳树历历”,如若这样,与“芳草萋萋鹦鹉洲”就不对仗了。

三、为了押韵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⑥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杜甫《宾至》)

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⑩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例⑤“松间照”“ 石上流”“归浣女”“下渔舟”是“照松间”“流石上”“浣女归”“渔舟下”的倒文,但“上”和“下”跟前文的“秋”字和后文的“留”字不对韵,用“流”和“舟”就吻合了。例⑥“怯园公”即“园公怯”,可“怯”字与“中”不押韵,所以“园公”置后。例⑦“来下”本“下来”,然“来”与下文“仙之人兮列如麻”就不对调了。例⑧“看药栏”应是“看栏药”,看栏杆边的芍药,只是首联、颔联、颈联的韵脚字分别为“难”“干”“餐”,于是就倒了下次序。例⑨习惯说法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而“雨”字跟前文的“蝉”“年”“片”,和下文的“边”“见”不同韵,故作变化。例⑩“香腮雪”即香雪腮、雪白的香腮,因与“灭”字押韵而变换词序。

四、为了合拍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孔雀东南飞》),理应是“青骢马踯躅”,这样的话就变成了“二一二”拍,唯有倒过来,才同“流苏金镂鞍”合拍。

五、为了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本来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一顺直了,味道全无。怪不得古人评论“倒置”对诗的创造艺术境界的作用时说:“不颠倒不成文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5

(元)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倪瓒(1301―1374),字元镇,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等。本为西夏人,因其先人出使于宋,便留居中国,定居江南。不乐仕进,耽于诗文书画,善操琴,工乐府,精音律。元至正初年散资产与亲故,弃家泛舟五湖间,自称懒瓒、倪迁。《录鬼簿续编》称其“爱作诗,不事雕琢。善写山水小景,自成一家,名重海内。”

这首曲子亦体现倪瓒淡雅朴实而又情深意切的写作风格。

开篇两句,先为全曲奠定怀古伤今、悲哀深沉的感情基调。“伤心莫问前朝事”,以一个突兀的否定句劈空而出,但非此突兀不能曲尽其妙。“莫问”两字,既写出诗人不堪问询的愁怀之深,又引出摧人心肝之原因“前朝事”,可谓一笔两得。“越王台”,据传是越王勾践为阅兵而修建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事迹又重修此台。诗人登上此台,思接千载,想起越王当年破败亡国之耻、兴兵复国之志,不由心生共鸣。“重上”两字如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一样,着意安排历史记忆与现实情景的重叠,使天地悠悠、古今一叹的意味油然而生。

再接下来,诗人便居高临下俯瞰山河,追古思今。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是写景的第一节,从小处落笔。“鹧鸪啼处”,从听觉上渲染凄清的气氛。古人认为“鹧鸪”其声状似“行不得也哥哥”,赋予其流连不舍、悲伤哀切的象征意味。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本诗亦用此意。“东风草绿,残照花开”,写“东风”吹拂下“草绿”、“花开”、欣欣向荣之春景,更反衬出物是而人非、物盛而人衰的悲痛。这与韦庄《台城柳》的名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异曲同工之妙,皆属乐景写哀情的技法。而“残照”则属哀景,使一切乐景皆笼罩在悲凉气氛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万物的繁华,王朝的兴盛,便也似这落日黄昏,虽无比华丽,却又转瞬即逝。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写景的第二节,转而从大处着眼。“怅然孤啸”是一种宣泄,是诗人的愁情不断加深、终于情难自已的结果,这也为感情高潮的出现作好铺垫。“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诗人情感蓄积之后的爆发,其意境也从幽深痛楚转向苍茫悲凉,成为全曲感情的最高点。“青山故国”,借用杜甫“国破山河在”或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之义。青山依旧,可是故国已被历史的潮流卷走,唯有多情伤感的诗人在这里遥致哀悼。“乔木”一词,暗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后来便用此句暗指人事的变迁比树木更剧烈,用以感叹时光的流逝。“苍苔”由事物朽坏、人迹疏落而生,可喻国运的颓败,也可喻人生的惨淡。此刻,诗人心中的家国破败之悲与身世飘零之感交杂在一起,悲悼于大势已定,国运不可逆转,又哀叹于光阴流转,人生难得再少。复杂而深沉的感情,不露痕迹地蕴藉于景物中,体现了诗人运斤成风、举重若轻的功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6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作者不但重感情,简直可以称之为伟岸。

男人看世界有独特的视角,一个雄性荷尔蒙作用下的视角。这个视角带有一个情色的天然滤镜,使得眼里的世界一派姹紫嫣红。这个滤镜同时有自动对焦功能,能够把女性最诱人的地方放大、突出和清晰,从而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加速和原始欲望的勃发。热血沸腾之后的焦躁可能让男人丧失理性而行苟且之事,不过这是些斗鸡走狗之徒的勾当,而伟岸的男人就不一样了。

伟岸的男人纵然不能称王称霸妻妾成群,也可以放浪形骸填词作赋自诩风流。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多半如此。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就够刺激了,后辈的诗人更是不甘落后从而青出于蓝。杜甫老夫子忧国忧民忧社稷,还是不忘忙里偷闲写出了黄思娘家花满溪的诗句,尤其是《壮游》里一段“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让古往今来多少人想入非非而欲买舟南下。韦庄的几首《菩萨蛮》也很香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凡人看过之后莫不春心荡漾自有三分醉意。温庭筠的《菩萨蛮》就更露骨了,“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面对小山一词的不少曲解,不少学者指出,小山一词绝不是指什么女子的头饰应该是胸前那两座肉“山”。骚人好色不仅不算下流反而会成一段佳话。《西厢记》里的张生非但无人耻笑,还受到千年的赞美。近代郭沫若老先生在乳臭未干之时就对嫂子的丰乳肥臀想入非非,也让人津津乐道。男人好色中外一样,德国那个犹太老头佛洛伊德就说过,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就是利比多(荷尔蒙)。

话题一开就扯远了,就此打住,还是回过头来谈读过作者文章之后所产生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敬佩。

作者的视角和所有的男人一样,和所有的有修养的男人一样,有很强的情色色彩,因此眼里的世界是那样的美好与和谐。谁也无法否认,他不但有独特的视角,同时有超凡的叙述才华,因而他的文章很有吸引力。看过《来自碧海银滩的报告》之后,对作者充满了敬意。

我举几个例子来给大家看。

“她是女人,而且是个很感性的女人”,“一位圆圆脸,大眼睛,肤色很白,……她的手很小很软,脸上的酒窝很好看”。作者不但在《开红跑车的加菲猫》里把这位豪爽的“最仗义最热情的朋友”称赞得近乎天使般完美,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天使的女性魅力。

“被告长得娇小玲珑,更显得囚衣肥大,犷犷荡荡的(地)隐现窈窕。自打走进审讯室,她的头始终深埋着,瀑布似的乌发泻到了微微起伏的胸前。……那丫的头终于抬了起来,我突然发现这是一张似乎和罪犯毫不搭界的脸:柔弱,凄美;泛着泪光的大眼睛好似受惊的小鹿,又像迷途的羊羔;失去血色的嘴唇紧紧地抿着、咬着,嘴角在抖。我有些不忍与她对视,突然觉得方才有些话说的(得)太重,有些话说的(得)太虚。”《企盼速死的女囚》里描述的这个贪污犯为何如此可爱,我不但读懂了,而且深有同感。作者不但有男人独特的视角,还有博大的“不忍”之心,令人敬佩。

“开着北京吉普去接北京女人——只有两个人见面反倒不好意思拥抱,心里却高兴的不得了。……精神却依然矍铄,披着乌亮的秀发,身着“杀伤力”极强的薄纱长裙,……还是那么靓,还是那么爽,还是不让别人说话,还是嗓音有些沙哑。”“她的心情永远是温润的饱满的活跃的轻松的,整个人也就充满了弹性和活力,于是气色也好,于是皮肤也好,于是精神也好,于是表情也好。这样的女人,能不显得年轻漂亮吗?”《何以乐乎(一)》的这一段描述特别让我感动,这不是杜甫韦庄等人对二八佳人的赞美,而是在一个年过五旬的女性的身体上感受到的“杀伤力”和“弹性和活力”,不由人不心生敬意。《何以乐乎》系列共四节里记述了不少网友,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貌若天仙的红颜知己,真是羡煞人也。这里“拥抱”一词的使用,简直就是点睛之笔,与《和朋友在路上的感觉真好!》里期盼的“扑上前拥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永远美丽的女人》极力渲染着外婆的美丽,“外婆是我一生中从未见过的江南美女——她的个子高挑而体态端庄,黑裙素衫短短的袖子,配上雪白的围巾,一如出水芙蓉楚楚动人,当然,最好看的莫过于垂在腰际的纤纤细手;她的容颜恰似那清清白白的睡莲,于是这才知道何谓眉清目秀,怎叫齿白唇红,然而让人印象最深的,却是那弯曲的留海和挺直的鼻梁。这张照片摄于二十世纪初的上海,那时候她的美一定是相当现代的,而如今对于我们来说,她的美却是非常古典的,那种雅致于神清纯于心的梅兰品质,只属于那个年代那个地方。”虽然我对作者大部分观点极其赞同,但是觉得用这样的视角来怀念一位历尽坎坷的先祖有亵渎之嫌,似乎不妥。也许因为我修行不够未能窥得全豹,一孔之见权当引玉之砖。

用男人的视角观察和感知世界,在一些世俗之人的眼里有些龌龊,其实是迂腐之见。孟夫子为了开导愚昧的齐宣王大胆好色可谓用心良苦,首先举了一个例子:“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继而引经据典不容置辩:“《诗经》云:‘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最后理直气壮地责问胆小如鼠的齐宣王:“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