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咒范例6篇

菩萨咒范文1

注:大悲咒注解释义是摘自《宣化上人》的《大悲咒句解》。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1)

ná mó ·hé là dá nā ·duō là yè yē。

南无·阿唎耶。(2)

ná mó ·ā lì yē。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3)

pó lú jié dì ·shuò bō là yē。

菩提萨埵婆耶。(4)

pú tí sà duǒ pó yē。

摩诃萨埵婆耶。(5)

mó hē sà duǒ pó yē。

摩诃迦卢尼迦耶。(6)

mó hē jiā lú ní jiā yē。

唵。(7)

ōng。

萨皤啰罚曳。(8)

sà pó là fá yè。

数怛那怛写。(9)

shù dá nā dá xià。

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10)

ná mó xī jí lì duǒ·yī méng ā lì yē。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11)

pó lú jí dì·shì fó là léng tuó pó。

南无·那啰谨墀。(12)

ná mó·nā là jǐn chí。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13)

xī lì mó hē pó duō shā miē。

萨婆阿他·豆输朋。(14)

sà pó ā tuō·dòu shū péng。

阿逝孕。(15)

ā shì yù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16)

sà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qié。

摩罚特豆。(17)

mó fá tè dòu。

怛侄他。(18)

dá zhí tuō。

唵·阿婆卢醯。(19)

ōng。·ā pó lú xī。

卢迦帝。(20)

lú jiā dì。

迦罗帝。(21)

jiā luó dì

夷醯唎。(22)

yí xī lì。

摩诃菩提萨埵。(23)

mó hē pú tí sà duǒ

萨婆萨婆。(24)

sà pó sà pó。

摩啰摩啰。(25)

mó là mó là。

摩醯摩醯·唎驮孕。(26)

mó xī mó xī·lì tuó yùn。

俱卢俱卢·羯蒙。(27)

jù lú jù lú·jié mé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28)

dù lú dù lú·fá shé yē dì。

摩诃罚阇耶帝。(29)

mó hē fá shé yē dì。

陀啰陀啰。(30)

tuó là tuó là。

地唎尼。(31)

dì lì ní。

室佛啰耶。(32)

shì fó là yē。

遮啰遮啰。(33)

zhē là zhē là。

么么·罚摩啰。(34)

mó mó·fá mó là。

穆帝隶。(35)

mù dì lì。

伊醯伊醯。(36)

yī xī yī xī。

室那室那。(37)

shì nā shì nā。

阿啰嘇·佛啰舍利。(38)

ā là shān·fó là shě lì。

罚沙罚嘇。(39)

fá shā fá shān。

佛啰舍耶。(40)

fó là shě yē。

呼卢呼卢摩啰。(41)

hū lú hū lú mó là。

呼卢呼卢醯利。(42)

hū lú hū lú xī lì。

娑啰娑啰。(43)

suō là suō là。

悉唎悉唎。(44)

xī lì xī lì。

苏嚧苏嚧。(45)

sū lú sū lú。

菩提夜·菩提夜。(46)

pú tí yè·pú tí yè。

菩驮夜·菩驮夜。(47)

pú tuó yè·pú tuó yè。

弥帝利夜。(48)

mí dì lì yè。

那啰谨墀。(49)

nā là jǐn chí。

地利瑟尼那。(50)

dì lì sè ní nā。

婆夜摩那。(51)

pó yè mó nā。

娑婆诃。(52)

sā pó hē。

悉陀夜。(53)

xī tuó yè。

娑婆诃。(54)

sā pó hē。

摩诃悉陀夜。(55)

mó hē xī tuó yè。

娑婆诃。(56)

sā pó hē。

悉陀喻艺。(57)

xī tuó yù yì。

室皤啰耶。(58)

shì pó là yē。

娑婆诃。(59)

sā pó hē。

那啰谨墀。(60)

nā là jǐn chí。

娑婆诃。(61)

sā pó hē。

摩啰那啰。(62)

mó là nā là。

娑婆诃。(63)

sā pó hē。

悉啰僧·阿穆佉耶。(64)

xī là sēng·ā mù qié yē。

娑婆诃。(65)

sā pó hē。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66)

sā pó mó hē·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67)

sā pó hē。

者吉啰·阿悉陀夜。(68)

zhě jí là·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69)

sā pó hē。

波陀摩·羯悉陀夜。(70)

bō tuó mó·jié xī tuó yè。

娑婆诃。(71)

sā pó hē。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72)

nā là jǐn chí·pó qié là yē。

娑婆诃。(73)

sā pó hē。

摩婆利·胜羯啰夜。(74)

mó pó lì·shèng jié là yè。

娑婆诃。(75)

sā pó hē。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76)

ná mó hé là dá nā·duō là yè yē。

南无阿利耶。(77)

ná mó ā lì yē。

婆嚧吉帝。(78)

pó lú jí dì。

烁皤啰夜。(79)

shuò pó là yè。

娑婆诃。(80)

sā pó hē。

唵·悉殿都。(81)

ōng·xī diàn dū。

漫多啰。(82)

màn duō là

跋陀耶。(83)

bá tuó yē。

娑婆诃。(84)

sā pó hē。

《大悲咒》念诵法

大悲咒中难读之字,大概只有三十二字 ; 其中九字极易辨识,实则只有二十三字。发心人 ,可先行抄录另识,自易成诵。

练习时,可分读一句二句,或三四五句,各就个性所宜。初可少读几句,日后渐增。全咒可分六段练习: 第一次,一至五句; 第二次,六至十二句; 第三次,十三至二十二句; 第四次,二十三至四十句; 第五次,四十一至六十五句; 第六次,六十六至八十四句完。

诵时,除焚香顶礼外,应先念「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一遍; 再诵咒三遍、或五遍、七遍、九遍、四十九遍,乃至千万遍。咒诵完时,至少应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声,或十声、百声、千声、万声;各随发心。

注音中的拼音全部为平声即第一声。

《大悲咒》由来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乃至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大悲咒,是观世音萻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着正等正觉的真实工夫,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本咒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其详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其得名的由来是:有一次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罗尼。它的被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因由是:有一次他曾经在千光王静住如来住所时,静住如来特为了他说了「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弹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据经的记载:当时观世音菩萨听了此咒后,即由初地证至第八地--不动地。于是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发愿后,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的无边世界。至于本咒所以有种种异名,释尊曾经告诉阿难说:这是起因于观音菩萨的宏愿。菩萨曾在世尊处发誓说:「设若诸人天诚心念我名者,亦应念本师阿弥陀如来名,然后诵此陀罗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诵五遍,则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即于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接引,并且随其所愿往生诸佛国土。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所以我们应以十分虔敬的信心与清净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萨的大悲心,获得无上的利益。沉沦在三界五趣众生,果能经常持诵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与身病,且能由此超脱生死轮回,愿众生齐诵本咒,同证佛果。

诵《大悲咒》功德利益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

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大悲咒》原文释义

南无(皈依)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三宝).南无(皈依)阿唎耶(圣),婆卢羯帝(观)烁钵啰耶(自在).菩提萨埵婆耶(觉有情).摩诃萨埵婆耶(大觉有情).摩诃迦卢尼迦耶(有大悲者).唵(皈命),萨皤啰罚曳(一切尊).数怛那怛写(为救济于一切恐怖者).南无(皈命)悉吉栗埵(于彼)伊蒙阿唎耶(我圣).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观自在香山).南无(皈命)那啰谨墀(言圣观自在贤爱.慈悲之心).酰利摩诃皤哆沙咩(我今宣说).萨婆阿他豆输朋(一切希望圆满而有光辉者).阿逝孕(无比).萨婆萨哆(一切鬼神不能打胜者)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童真).摩罚特豆(有道即令迷界清净者).怛侄他(谓).唵(皈命).阿婆卢酰(有光明智慧者).卢迦帝(观自在).迦罗帝(超越世间者).夷酰唎(吁狮子王).摩诃菩提萨埵(大菩萨).萨婆萨婆(一切一切).摩啰摩啰(忆念忆念),摩酰摩酰唎驮孕(心真言).俱卢俱卢羯蒙(作作事业).度卢度卢(保持保持)罚阇耶帝(游空者).摩诃罚阇耶帝(大游空者).陀啰陀啰(保持).地唎尼(持者).室佛啰耶(帝王自在). 遮啰遮啰(行动).摩么罚摩啰(无垢者).穆帝隶(无垢体).伊酰伊酰(教语).室那室那(弘誓).阿啰参(王)佛啰舍利(觉坚固).罚沙罚参(欢喜).佛啰舍耶(除灭由贪瞋痴行动之毒害者).呼嚧呼嚧摩啰(作法无垢).呼嚧呼嚧酰利(速疾速疾,有花鬉者).娑啰娑啰(坚固者),悉唎悉唎(或莲花).苏嚧苏嚧(莲花颈). 菩提夜菩提夜(悟悟).菩驮夜菩驮夜(教悟).弥帝唎夜(有慈爱者).那啰谨墀(青颈).地利瑟尼那(坚利).波夜摩那 (名闻).娑婆诃(欲见者,令影现,生欢喜圆满成就涅盘之意).悉陀夜(义).娑婆诃(有成就者).摩诃悉陀夜(大义).娑婆诃(有大成就者).悉陀喻艺(无为).室皤啰耶(得大自在).娑婆诃(于悉地与瑜伽有自在者).那啰谨墀(贤爱).娑婆诃(为青颈圆满成就).摩啰那啰(有猪面).娑婆诃(成就).悉啰僧阿穆佉耶(爱语第一义),娑婆诃(手执莲花者).娑婆摩诃(大成就)阿悉陀夜(无比).娑婆诃(成就). 者吉啰阿悉陀夜(无比).娑婆诃(成就).波陀摩羯悉陀夜(大义).娑婆诃(于法螺之声,令开悟者).那啰谨墀皤伽啰耶(贤首圣尊).娑婆诃(成就).摩婆利胜羯啰夜(英雄威德生性).娑婆诃(征于住左肩方面之黑**者).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皈依佛法僧三宝),南无(皈命)阿唎耶(圣).婆嚧吉帝(观).烁皤啰夜(自在).娑婆诃(成就).唵(皈命),悉殿都(令我成就).漫多啰(真言).跋陀耶(句),娑婆诃(成就).

《大悲咒》全文概述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于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圆满,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于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罣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沦在无边执着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常以诸佛菩萨的化身,悠游于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随缘化渡,一如菩萨显化的狮子王法身,引导有缘众生远离罪恶,忘却生死烦恼,皈向真实光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清净无垢圣洁莲华的法身,顺时顺教,使众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对于流布毒害众生的贪、瞋、痴三魔,更以严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众生得能清净,菩萨更以清净莲华,显现慈悲,扬洒甘露,救渡众生脱离苦难。只是娑婆世界众生,常习于十恶之苦,不知自觉,不肯脱离,使行诸利乐的菩萨,常要忍受怨嫉烦恼。然而菩萨慈悲,为救众生痴迷,复显化明王法身,以无上智慧破解烦恼业障,远离一切恐怖危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显化之诸般法相,常在众生之中,随缘随现,使众生忆佛念佛,迷途知悟。

为使众生早日皈依欢喜圆满,无为虚空的涅盘世界,菩萨复行大慈大悲的誓愿,手持宝幢,大放光明,渡化众生通达一切法门,使众生随行相应,自由自在得到无上成就。菩萨的无量佛法,广被大众,恰似法螺传声,使诸天善神均现欢喜影相,亦使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能罪障灭除,各得成就。不管是猪面、狮面,不管是善面、恶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尘魔,菩萨亦以显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宝。  南无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萨,愿诚心诵持此真言者,皆得涅盘。

大悲咒为任何学佛者所必修,犹金钱为世人所必具,此咒能圆满众生一切愿望并治八万四千种病。观世音菩萨白佛言:「如众生诵持大悲咒,不生诸佛国者,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遂者,誓不成正觉,惟除不善及不至诚。

《大悲咒》持颂须知

一凡持诵是咒者,不拘宰官士庶、男妇老幼、道士僧尼。当守戒律、竭忠于君、孝养父母、不杀不盗、不淫不妬、不嗔不恨、不骄不诈、不绮言妄语、不恶口毒舌。尊重是咒,敬而信之,如获至宝,自然所求如意,所愿遂心,功德不可思议!

一凡持诵是咒者,先念经中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云云,再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欲求某事,即观想图中某手眼宝相,至心持诵,虔诚拜祷,无不响应!

一凡持诵是经者,必须庵观寺院之内,广设坛场,作种种布施供养,洁净身心,焚修叩礼,乃为尽善;次则家庭静室,洒扫严洁,焚香供养,方可诵持;又或力不从心,即望空一香,按日持诵,但办诚心,自得孚感之应;甚至舟车鞍马,旅舍市尘,不及焚香,无由礼拜之处,只于每日清晨盥洗之后,至心望空虔诵五遍,勿令间断!大悲威神之力,亦无有不感应者!

一凡持诵是咒者,当悟经中所云,广宣流布,莫令断绝二句,或印施、或抄写、或口授、务令此咒普为流传,辗转济度,功德无量!

一持此神妙大陀罗尼之人,必由夙世已曾供养诸佛,广植善根,始能信心受持,是人幼德,已无量无边,获福亦不可思议;但始勤终怠,修行人所忌,怀不信心,罪业更深,经云:于咒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普愿同志善友,信心坚固,善果圆成,实厚望焉!

《大悲咒》念服法

菩萨咒范文2

不错,严汪这是要去找观音菩萨。因为李诗竹正如严汪所言,身体里的诅咒突然有了反应,李诗竹承受不住,才晕了过去。可是事情太过突然,严汪没有什么准备,现在,也只能找菩萨帮忙了。

严汪二人在空中飞了不多会,就已经来到了普陀山脚下。可是这里不是什么观音菩萨的住所,这里是人类开发的旅游圣地。观音菩萨当然不会住在这,她住的普陀山,在这普陀山的最深处,那里是普陀山的灵魂所在,也是人们在还没有发现普陀山时的原貌。

为了不打草惊蛇,严汪来到了山的最高峰,这还没有人来。严汪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符咒,贴在山壁上,大喊一声:“开!”只见山壁上发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接着一个时空门就出现在严汪面前。严汪四下看了看,见没人发觉,就赶快朝门里走了进去。

门的里面,可以说是一个天堂:青山碧水,蓝天白云,树木茁壮成长,花草争芳斗艳,动物们嬉戏打闹,好不快活。群山中最美的那一座,就是普陀山了。溪水潺潺,树叶沙沙,鸟儿和谐的声音荡漾在山间,那样的景色,和我们现在的普陀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普陀山的最中心,有一个湖,湖中央有一个莲花座,莲花座上坐的,正是观音菩萨。

严汪扶着李诗竹,走到离观音不远的地方。菩萨正在打坐,严汪不敢打扰她,就在旁边默默的等着。

菩萨在莲花座坐了一会,突然睁开眼睛,自言自语道:“你这个阎王啊,你们地府惹出的麻烦,竟让这个人遭了殃,出来吧。”

严汪一听菩萨早已发现了她,就走到菩萨跟前说:“菩萨,都是我不好,可是这个人你总得救一救吧!他毕竟是无辜的啊!”

观音让严汪把李诗竹放到她面前,看了李诗竹一眼,叹息道:“哎,都是你父亲惹的祸啊!他创造出这么不祥的诅咒,本来就已经对天界造成了威胁,如今让别的人掌握了,梦魔不仅对李诗竹施了狱亡咒,还施加了自己的邪恶力量,这可了得!现在,我也帮不了你了!”

“啊,那怎么办?”严汪心中充满了对李诗竹无限的懊悔和抱歉,“难道,李诗竹真的就要这么死了?”

“不过……”菩萨突然想起了什么。

“不过什么?”严汪看到了一线希望。

“不过,我知道除了你父亲,还有谁可以解除狱亡咒,然后对于梦魔的力量,自然也容易解开了。”菩萨对严汪说。

“真的吗?那么,他(她)是谁呢?”严汪迫不及待地问。

“这个人,就是华佗仙人。”菩萨说。

“啊,就是那个被神魔两界称为华佗之祖的华佗仙人?听说人界当年的神医华佗就是他的弟子呢。可是,他不是早就失踪了吗?”严汪一听是华佗仙人,又有些紧张了。

“的确,他是不见了,但他不是失踪,而是隐居了。自他隐居以来,就在也没有医过一个人。不过我可以拜托他医好李诗竹。”观音笑道。

“那太好了!我马上就去!他在哪呢?”严汪高兴了一阵子,又问。

“他现在应该在以地球为中心几千亿光年外的一颗叫极星的地方。不过,你不能就这样去找他,你必须带一千个鬼魂与他交易,他才能救你的朋友。而且,这一千个鬼魂中,必须有鬼十将中的五个才行。”观音说。

严汪一听后就犯难了:“要我找一千个鬼魂还简单,可是还要鬼十将中的五个,还是有一点难度的。我只是怕自己还没见到华佗仙人,李诗竹就已经休克了。”

“不会的,”菩萨说完用手在李诗竹头上抚摸了一下,说,“我对李诗竹的这道封印,在五个月的时间内,诅咒不会发作。你必须在五个月的时间内,见到华佗仙人,否则李诗竹是福是祸,我也无能为力了。”

“好的,我一定回完成任务!”严汪保证道。

“好,李诗竹就先放在我这,等你用捉妖袋找到了一千个鬼魂,我会让李诗竹过来的。”观音说。

菩萨咒范文3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信仰主要源于《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普门品)的盛行。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 (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玄奘译为“观自在”,另外还有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现音声”“圣观音”等,通常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

根据佛经的记载,观音菩萨有着不同的化身,最多达到三十三身。包括:马头观音、日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绢索观音、准提佛母等,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十一面观音。

众所周知,佛教中的造像依据是佛经。佛教造像是对佛经的具体体现,也是信徒修行佛法时观想和参拜的对象。

十一面观世音的出现是在《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之中,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北周时代(公元557-581),由印度人耶舍崛多译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是叙述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神咒功德的经典,属于早期密教的事部法。

在《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十一面观音的具体形象和重要特征,同时也规定了该像的制作要求。“……彼善男子善女人。须用白旃檀作观世音像。其木要须精实不得枯箧。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头。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嗔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后着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花。展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其像身须刻出缨珞庄严。尔时其人造此像已……”

早期的十一面观音造像就是按照这种要求完成的,像的主面与身体呈正常比例,并且与旁边或上面的小面尺寸相差较大,诸小面如花蕾般排列于主面之上或其侧,如同菩萨的花冠饰物。主面头上一般环置10小面,最上置佛面,这种像式的头面排列数量自下而上为1-10-1。在图一、二、三中可以清楚看到这种造像形式。

图一为唐代十一面观音头像,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图二和图三是收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的一尊木制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的局部,年代为日本的平安时代(八世o ),相当于中国的唐代。

虽然《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出现的时间很早,但唐代以前的十一面观音造像目前还没有发现。现在能够见到最早的十一面观音都是唐代风格的造像形式,而且数量较多。这和唐代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有关,这个时期对于观音的信仰和崇拜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由玄奘译出《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后,使得信奉十一面观音的活动达到了顶峰。不仅在中国各地都能见到十一面观音这种造像形式,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如图四、五、六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图四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十一面观音造像了,该像位于敦煌莫高窟321窟东壁北侧,是初唐时期(七世纪)绘制的彩色壁画,高274cm ,宽194cm。该像八臂十一面,头像排列非常特别,共分六层,每层面像数为3-1-4-1-2-1,第二层为一坐佛,顶层为佛面,其余为菩萨面。

图五为唐代(八世纪) 石刻十一面观音立像,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该像双臂十一面,头像分4层,每层面像数为1-5-4-1。虽然头像的安排已有了变化,但服饰和手臂的造型还是遵循佛经里的要求。

图六是位于四川安岳卧佛院45号窟左壁的石刻造像,该像高135cm ,造像时间为九世纪,该像为十一面,身前六臂,分握法器。身后用阴线纹刻出千手。可惜的是头部已残缺,不过从剩余部分还是可以看出有三层或四层头像,最下层的三个头像较明显。第二层有四个或五个头像,因破损严重,很难辨别清楚了,第三层有四个头像,最上层就很难看清了。

通过上面三尊造像可以看出,造像的形式和材质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不仅头像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头像的排列也出现多种形式。而手臂的变化最大,从双臂变化为六臂、八臂、十六臂,甚至千手千眼也出现了。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出现是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在公元650至660年间由伽梵达摩初译而来,其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我於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这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早期汉传千手观音的图画和雕像绝大多数只有一头,至于手臂则有多种变化,大多数为二只大臂,有些有十八只、四十只乃至四十二只大臂,画有千手的则在主尊后面以扇形再画上千只小手,较少见多头多面的情形。图六中的造型已经突破佛经中规定的标准,这在唐代以后观音造像中有更多的体现。如图七、八、九。

菩萨咒范文4

关键词:华严;三大士;观音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3-0018-07

三大士是指以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二菩萨为胁侍的造像组合。在传统佛教造像中,三尊并列多是一佛二菩萨之组合,以三菩萨并列在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三大士造像与信仰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朝的石窟中;宋代以迄,至明、清时期,三大士更是佛教寺院中常见的主要神祗,一直延续至今不曾中断。从地域空间上来看:西自敦煌莫高窟的第161窟,北自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南至四川成都的文殊院,东到台湾的龙山寺、竹林寺等,到处都可见到三大士造像的历史遗迹与信仰,可见三大士之信仰的普遍性,其在中国佛教的信仰中的确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三大士造像与信仰是中国佛教造像与菩萨信仰的一大变革与创新,其中有佛教思想背景及教理、修行的依据。

一、观音信仰与观音之“佛格”

三大士之主尊为观音菩萨。东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有关观音的经典不断自域外流入: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就强调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特质。僧睿当时形容:“于时听受领悟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也。”随着广说观世音菩萨功德之《法华经》信仰的普及,观世音的信仰亦深人民间。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对《普门品》的救难信仰有更进一步的扩展,该品经也是中国观音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信仰源泉之一。此外,东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等,皆宣扬观世音菩萨名号之“福德与灵验”。随着东晋南北朝时期域外观音经典的传译,观音菩萨慈悲救苦的信仰在中国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当时行持的法门,除了称念名号之外,造像、礼拜、供养、诵经、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来,观音信仰开始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除了经典的传译外,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乱与苦难,使得广大群众纷纷向观音菩萨寻求安慰与寄托。隋唐以降,受到密教盛行之影响,有十一面、千手、如意轮、不空罥索、准提等诸类观世音的造像相继出现,现今敦煌之千佛洞内的菩萨像,多半皆是观世音的各种形像。此外,佛教各宗派对于观音菩萨及也多有阐发与开展,智觊引用《观音三昧经》等伪经之说,阐发观音信仰法门,解释《普门品》成为典范,对后世汉传佛教影响极为深远。唐末五代时期,传说补陀洛伽山逐渐成为观音信仰之圣地。隋代到宋代之间,大量观音类经典的译传,阐释观音信仰的著述纷纷涌现,观音信仰的教义与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观音信仰也日渐被中国佛教各宗各派普遍接受。

在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的造像组合中,最值得探讨的莫过于:观音何以能以菩萨的身分而居于中尊,取代了佛的主位?这种现象在佛教造像中极为特殊。观音菩萨以其宣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性德及的种种灵验与感应,使唐宋时代的观音信仰达到了巅峰,此一社会历史背景,加上观音经典本身所描述的:观音具有特殊的、等同于佛的尊格,是观音菩萨得以居中为主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大士的造像结构中,观世音以菩萨的身分而位居中尊之列,不但凸显出了信仰者对于观音深刻的信仰与特殊尊崇,也意味着将观音菩萨等同于佛来看待,此一状况也表明观音具有“佛格”的特质,有关观音之“佛格”在经典中有直接的描述,在北朝的石窟造像之题记中,也不乏称观音为“观世音佛”之例。观音菩萨具有佛之位格的特性,在经典中也可找到相关的记载,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提到:“佛告无尽意菩萨言。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可以视众生的需要,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亦日:“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竞,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上述经典中都提到,观音可以化现为佛身,并等同于佛的境界,观音早已成就了佛果的圆满功德,其慈悲救世的示现,使得观音的信仰得以弘传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综上观之,基于南北朝以来观音经典的传译,广大民众对观音菩萨慈悲救苦的笃诚信仰,加之隋唐时代佛教各宗诸师对于及其内涵的阐扬,兼以之类经典宣扬观音菩萨所具之圆满殊胜之佛格的特质,是观音菩萨在三大士的造像结构中,能以菩萨之身而居中的最重要因素。

二、华严思想的启发

文殊与普贤是《华严经》里的二位上首菩萨,三大士中以文殊、普贤为左右胁侍,绝非偶然,蕴涵了浓厚的“华严”色彩,三大士造像与信仰的起源,与华严义学与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在华严义学中被凸显出来,有其发展形成之脉络与背景。研究华严典籍,若以经典之中的主角菩萨作为标志来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华严类典籍,是以文殊和普贤菩萨为主角的两类经典为骨干逐渐扩大而形成的。

隋代的吉藏最早提出文殊、普贤二菩萨在《法华经》、《华严经》中的重要性。他在《法华义疏》中提到:“又《华严经》七处八会,普贤、文殊善其始,入法界品流通之分,此二菩萨又令其终,所以此二人在彼经始终者,世相传云:究竟普贤行、满足文殊愿,故普贤显其行圆、文殊明其愿满,故于诸菩萨中究竟具足显华严是圆满法门……所以二经皆明两大士者欲显华严即是法华。”意即卢舍那佛在“七处八会”的转中,初会在菩提场中,以普贤菩萨为会主,二会在普光明殿,以文殊菩萨为会主。宣讲《华严经》是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首开其端,最末之《法界品》又是以善财见文殊、普贤,证人法界究竟成就为总结,这两位菩萨贯穿了整部《华严经》,愿与行之间相互助授实现佛果圆满,足以代表华严圆满法门的思想。

法藏在其《探玄记》中说:“于中菩萨有六,三处现身:一初文殊为佛母故,本有缘故,初位劣故,唯一人也;二中间渐进现于二人,谓观音、正趣也;后位成满显德胜故,具有三人,谓弥勒、文殊及普贤。”法藏提到善财所参访的文殊、观音、正趣、弥勒、普贤五位菩萨,在整个《人法界品》经文中一共出现了6次,分别代表善财修学的三大阶段:第一为文殊菩萨,善财在福城东大塔庙处,始见文殊而发菩提心,文殊教善财向南遍参诸善知识,喻意初发菩提心;第二为观音与正趣菩萨,善财得观音指导“大悲行法门”,正趣菩萨教善财“菩萨速疾行解脱法门”,观音菩萨是第二十七参,正居于五十三参的中心位置,贯通前后;第三为弥勒、文殊、普贤菩萨,文末善财见弥勒菩萨教其“无量诸总持门”,并指示善财应回见其本师文殊菩萨,文殊又指示善财去参访普贤菩萨,得“一切刹微尘数三昧门”,此表征了重重无尽的圆满之意。法藏认为文殊、观音、正趣、弥勒、普贤这五位菩萨提纲挈领的代表着善财参学关键性的三个阶段,这也是《华严经》中所谈到修学的几处重要环节。

从整部《华严经·入法界品》看来,观音菩萨在《华严经》中只出现过一次,是以观自在菩萨及“大悲速行解脱门”,在人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第二十七参中示现。二十七正好是五十三的中间数,意味着观自在菩萨是居于核心的关键位置。若从五十三参的结构与对应关系来看,善财童子首先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依文殊之教而始向南遍游一百一十城,历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中间的第二十七位善知识为观音菩萨,而最末第五十三位善知识为普贤菩萨。就五十三参图与经文的意涵来分析:其一,在五十三参的经文中,指导善财童子发起无上菩提心的是文殊菩萨,令善财童子参访诸大善知识,文殊表征“空性”的成就。最终令善财证人法界的是第五十三参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表征“妙用”的成就。其二,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为第二十七参,居五十三参之中,正形成左右居中之势,其右边为文殊菩萨,左边为普贤菩萨,正如法藏《探玄记》中所言“来诣观音者,明智就悲。”观音一参,代表由偏重空性智慧的文殊,过度到行愿偏重的普贤,观音的法门在整个善财五十三参的结构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因此,可以说观音具有佛格的特性,在此亦有所表现。法藏还提到,“由因行圆显理智无二,众生依二者举凡显圣,上来因德竟,同等觉位也。”《智度论》第四十:“复次十住菩萨与佛无有差别,如遍吉、文殊师利、观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为广度众生故。”遍吉(即普贤)、文殊及观世音等十地菩萨,也同样具足佛的十力功德,可说是等同于佛,因为要方便度化众生故而不成佛。相较于其他的菩萨而言,普贤、文殊、观音这三位菩萨无疑是最崇高的,其地位是与佛齐等的。法藏在《探玄记》中一再提到观音、文殊、普贤这三位菩萨,在法藏看来,三位菩萨在《华严经》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诠译华严教理的重要角色。义学是就“理”而言,禅观则是指“事”而论,法藏曾以十一面观音作为禅观修法的主尊。从法藏修十一面观音法开始,三大士信仰的雏形已然形成,三大士中观世音菩萨取代了毗卢遮那佛,成为禅观中的主要佛观。有关三大士的思想发端,虽然史册未见有明确的记载,但若从法藏著作及其事迹来看实是有迹可循的,三大士的教理基础在法藏时已埋下了历史性的伏笔。

继法藏之后,李通玄对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也有所阐发。李通玄从多角度诠释五十三参中善财依文殊的教导,参访到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时证得佛果,由文殊始而普贤终,也揭示了由文殊的“根本智”出发,经过广泛艰苦的修行获得理而成佛,同时也是文殊、普贤合而成佛的事相化、形象化。李长者更首次将观音、文殊、普贤三者并列者,“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十方共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贤明智身、知根成万行之门,观世音明大慈悲处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号昆卢遮那,一切众生总依此三法,号之为佛。”大意即文殊乃是智慧的理体,智慧是基于空性的本质而言的;而普贤则在彰显智身,智身是法身的标志,即修行的目标在于证得法身的存在,进入所谓的法界;观音的慈悲是佛法之根本,为度世间的众生久处在三界生死海中无有疲厌。李通玄认为合观音之慈悲、文殊之妙慧、及普贤之智身,即是毗卢遮那。《华严经》是一乘佛教思想的成熟作品,在《华严经》里的佛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是不可言说、至高无上、无可替代、无形无相的,李通玄首开其端,具体的以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的性德,来诠释抽象、不可言说、不可名状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李通玄有两种论述,一曰:“佛、文殊、普贤三人互体成一法界之体用”;一曰:“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三人之法成昆卢遮那一人之德。”两者的差异在于,李通玄确立了观音菩萨在华严教义思想中的核心与关键地位,以观音慈悲的性德,对观音的定位作了明确的阐述。

李长者之后,澄观在《三圣圆融观门》中提到:“三圣者:本师昆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果超言想,且说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然二圣法门略为三对:一以能信所信相对,谓普贤表所信之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二以解行相对,普贤表所起万行……文殊表能起之解;三以理智相对,普贤表所证法界,文殊表能证大智。”文殊、普贤是两个成就佛果的主要条件,毗卢遮那如来则为佛果的标志,因“如来”佛果的境界难以言喻,因此,以文殊、普贤二个因素来表达,若能了解文殊、普贤这两大因缘条件的玄微与奥妙,就能明白如来的境界。澄观的《三圣圆融观》确立了文殊、普贤与毗卢遮那佛三圣,是《华严经》中之义理的纲领与纲要,然而在其论述中“观音”这一因素并没有列入,这并非意味着澄观对观音的忽略,而是将其放在不同层面看待。澄观在疏钞中提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世是所观,通一切世,谓若山若海,若佛若生,无不观故。若云音者,亦是所观,即是所救一切机也。若但云自在,乃属能化之用,具足应云:观世自在,通能所也,能必有所,故略无之,能所两亡,不得观察,互相融摄,为真自在……以上同如来妙觉真心故,常在一切诸如来所,下与众生同大悲体故,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普现即是普门示现,准千眼经,大悲菩萨,久成正觉,号正法明如来,示为菩萨,义言等佛。”澄观认为“观自在”之“观”是“能观”,此观通一切能(观行),因有此“能”的能力,此“能”就是三世间中的“智正觉世间”的圆满,故而能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慈观”的种种大“能”;“世”是“所观”,即所观之相,举凡一切山河、大地乃至诸佛、众生等,都是所观之“所”,此“所”含摄了三世间中的“器世间”与“眷属世间”;观世音之“音”亦是指“所观”即指所观缘、所观境,是所救一切机也,此“机”是机缘,是就众生的根器而言。澄观也提出“观世自在”的名称最能体现观音之内涵的完整性,即有“观世”的能、所之“本体”,亦有“自在”的能化之“妙用”,不仅“能、所”合一,且“体、用”具足。换言之,观世音菩萨具备了“能观”之智与“所观”境合一的意义。将澄观《三圣圆融观门》毗卢遮那佛,与《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中观世音菩萨的定义相对照,可以发现澄观对“观世音”的诠释实与“毗卢遮那佛”无异。文殊是能证的智慧,普贤是所证的法界,合文殊之“能”与普贤之“所”即是毗卢遮那如来;观世音是“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合一。观世音与毗卢遮那佛两者同是指“能”与“所”合一的境界与状态,在澄观看来,观世音菩萨在《华严经》里的地位是与佛齐等的。

从禅观的运用而言,佛的陈意过高,令一般人觉得难以企及,而观音的大悲与种种示现,令一般人觉得容易亲近,因此,在禅观的修法中会以观音取代毗卢遮那佛,观音能随缘示现种种身相的特质,使观音在禅观修法中被认为能起无边的妙用。若说李通玄在《华严经》中提出了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来彰显毗卢遮那如来,那么澄观对于观音的尊崇,则是在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中凸出了观音菩萨,确立了三菩萨并列而以观音居中的格局。三大士的产生,表明中国佛教,尤其是华严宗认为:观音、文殊、普贤所代表的性德,是佛教修行理论中三个重要的因素,并将其提列出来。三大士的出现,是中国佛教在义学与禅观结合的心得与智能的结晶,包涵了深度的义学与思想内涵。

三、密教的修法与学理

在佛教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义学与禅观的相互影响、显教与密教的修法的结合应用,对三大士造像的产生,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所发现的三大士造像之中,早期三大士中的观世音菩萨都是以密教观音的形态出现,或为十一首、或为八臂、或为三十二臂、或为千手千眼。如山西太原西南的天龙山石窟西峰第九号窟的三大士造像,即以二臂十一面观音居中,文殊、普贤二菩萨分骑驾狮象立于观音之左右。晚唐敦煌莫高窟161窟的正面为十一面观音曼荼罗、左壁的文殊变及右壁的普贤变,这是唐代石窟中所出现的新题材,由此可知,三大士造像的起源应与隋唐时代的密法学理和修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密教的十一面观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众多观音的修法中,十一面观音是最早传人汉地并具备完整咒法、坛法及像法的密教。武周时期,华严宗法藏曾以华严禅观结合十一面观音的修法,参赞军国大事且每每“灵验”不已。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中载:“神功元年契丹拒命出师讨之,特诏藏依经教遏寇虐,乃奏日:若令摧伏怨敌请约左道诸法。诏从之,法师盥浴更衣建立十一面道场置光音像行道,始数日羯虏靓王师无数神王之众,或瞩观音之像浮空而至,犬羊之群相次逗挠月捷以闻。天后优诏劳之日:蒯城之外兵士闻天鼓之声,良乡县中贼众覩观音之像,醴酒流甘于陈塞,仙驾引纛于军前,此神兵之扫除,盖慈力之加被。”密法被认为是以神咒经典的造像及仪轨为中心,结合相关的禅法才能产生作用。赖鹏举的研究认为:“在法界观下,主尊两侧不同的造像代表著不同的应用……天龙山第九窟的例子,观文殊代表‘大智’,观普贤代表‘大行’,然而若如法藏所值国难而欲降伏怨敌,则原有华严诸尊中显有不足,这便是为何法藏会转由密典中救取适宜的菩萨以为辅助。”法藏修法目的是协助朝廷平定对契丹的战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记载:“若有他方怨贼欲来侵境,以此观世音像面正向之,种种香花而为供养,取胭脂大如大豆,诵咒一千八遍,涂像左厢嗔面,令彼怨敌不能前进。”因此,十一面观音自然成为法藏修法选择的主尊,即如史料中记载,能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敌军,为无数天兵神将及观音之像吓退,这正是法界观中“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遍十方”,“十方剁海绐终不隔毫端”的“周遍含融观”的一例。佛教密法的修法则是一种践行应用,就理论而言,法界观与十一面密法结合的理论关键在于“依体起用”,依周遍含融观之体,而能不动本座而遍三千,即不离此方而又同时能遍至大千世界。法藏以华严法界观为“本体”,十一面观音的造像与仪轨为“妙用”的体用结合,使得原本没有本身义理基础的十一面观音法,因华严的法界观而大行其道。

中国早期所传译流行的密教经典或修法中,有言及像法或坛法者,多半是以单尊的形式出现,且大多为菩萨法、或护法法。如《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即以特定菩萨或护法为修法之本尊,并不特别强调或提及有关“佛”的部分,因此,早期密法多以本尊的形态出现——即本尊可以取代主佛的情况。三大士的造像结构中,十一面观音能居于中尊之位,也与密法单尊修法的历史背景有关。密法是以大日如来为主尊,搭配菩萨众、护法诸天等作为曼陀罗的法门。它以“法身佛”体用具足及其“全法身一法界”的内涵,能含摄曼荼罗内的一切眷属,充分体现密法曼荼罗“总持一切法”的意涵。华严思想渗入之后,以毗卢遮那佛作为统摄一切的主尊,而以菩萨为辅。法藏以华严思想为指导,融合十一面观音等密法,赋予了此一系密法修法完整的教义与理论体系,使得此一密法由单独的修法发展到系统的成熟的密法阶段。

十一面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的造像结构,也与密教三句论“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的修行理论一致。三大士中,观音表大悲之根本;文殊表菩提心之因;普贤则表方便之究竟。三句论含括了整个密教修行的全过程。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为其性德特色,其所修行是大悲解脱法门,教人修行也是大悲解脱法门,因此大悲观音之名号也成为其惯用名号,人们往往以“大悲”等同于观音,以“大悲”代表观音。《华严经·入法界品》是整个华严思想的核心,其中谈到:“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一切大众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满虚空,遍周法界”。佛法是以大悲为法界存在的本体,故能以观音菩萨换置了毗卢遮那佛。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佛教不背离世俗人间,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没有慈悲就没有觉行圆满的菩萨道,也就没有大乘,因此观音菩萨所彰显“悲为根”的大悲本体,也是一切佛教理论的根本所在。

“菩提心”在《华严经》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令众生发起“菩提心”,被认为是文殊的愿力与性德之所在。文殊愿力所在是以智慧启发众生的心灵,令发起菩提心。文殊所发的十种甚深无尽大愿:“依我十种大愿者……悉共有缘归向菩提,得值三宝令发菩提之心……一者大愿……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人佛道;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在此,曼殊室利即是文殊,文殊具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愿愿皆是欲令众生发菩提之心,皆给予人利益,并助其成佛。可见令众生发菩提心,乃是文殊性德愿力之所在。菩提心被认为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前提,更是成就一切智慧的基础,因此“菩提心”象征文殊菩萨的空性智慧。

三句论中“方便为究竟”之“方便”,并非指善巧方便、广设方便之意,因为权道之智既然是方便的手段,自然也就不合于“究竟”之意了。三句论中的“方便”指的是“普贤方便之行”,即普贤行的所谓广大功德。《华严经》多处提到“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得一切方便智,知一切方便,所谓:无量方便、不思议方便、菩萨方便……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住普贤行,成就身业,令一切众生见者欢喜,不生诽谤;发菩提心,永不退转,究竟清净……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方便行。”嘲普贤之行愿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普贤行愿无有穷尽,成佛并非是佛道的终点,证得涅槃的成就,最终之目的在于起无边的妙用来利益众生。《西方合论》说:“未居究竟位,全是自利门,从十信初心,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觉佛前普贤,犹是自利利他门者,登妙觉位佛后普贤,方是利他之行。”其所言之意,只有登妙觉位的佛后普贤,所行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利他之行。成就后的普贤行,以无边妙用利益众生,是佛法之究竟旨趣所在,此即“方便为究竟”的涵义。综言之,佛教大乘菩萨道的精神认为,重视上求无上智慧,下度无边众生的大誓愿,当中心须要有菩提心的基础,而行普贤之方便,则须有大悲的根本以为支撑。

菩萨咒范文5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1)

ná mó ·hé là dá nā ·duō là yà yē。

南无·阿唎耶。(2)

ná mó ·ā lì yē。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3)

pó lú jié dì ·shuò bō là yē。

菩提萨埵婆耶。(4)

pú tí sà duǒ pó yē。

摩诃萨埵婆耶。(5)

mó hē sà duǒ pó yē。

摩诃迦卢尼迦耶。(6)

mó hē jiā lú ní jiā yē。

唵。(7)

ōng。

萨皤啰罚曳。(8)

sà pó là fá yì。

数怛那怛写。(9)

shù dá nā dá xià。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10)

ná mó xī jí lì duǒ·yī méng ā lì yē。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11)

pó lú jí dì·shì fó là léng tuó pó。

南无·那啰谨墀。(12)

ná mó·nā là jǐn chí。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13)

xī lì mó hē pó duō shā miē。

萨婆阿他·豆输朋。(14)

sà pó ā tuō·dòu shū péng。

阿逝孕。(15)

ā shì yù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16)

sà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qié。

摩罚特豆。(17)

mó fá tè dòu。

怛侄他。(18)

dá zhí tuō。

唵·阿婆卢醯。(19)

ōng。·ā pó lú xī。

卢迦帝。(20)

lú jiā dì。

迦罗帝。(21)

jiā luó dì

夷醯唎。(22)

yí xī lì。

摩诃菩提萨埵。(23)

mó hē pú tí sà duǒ

萨婆萨婆。(24)

sà pó sà pó。

摩啰摩啰。(25)

mó là mó là。

摩醯摩醯·唎驮孕。(26)

mó xī mó xī·lì tuó yùn。

俱卢俱卢·羯蒙。(27)

jù lú jù lú·jié mé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28)

dù lú dù lú·fá shé yē dì。

摩诃罚阇耶帝。(29)

mó hē fá shé yē dì。

陀啰陀啰。(30)

tuó là tuó là。

地唎尼。(31)

dì lì ní。

室佛啰耶。(32)

shì fó là yē。

遮啰遮啰。(33)

zhē là zhē là。

么么·罚摩啰。(34)

mó mó·fá mó là。

穆帝隶。(35)

mù dì lì。

伊醯伊醯。(36)

yī xī yī xī。

室那室那。(37)

shì nā shì nā。

阿啰嘇·佛啰舍利。(38)

ā là shēn·fó là shě lì。

罚娑罚嘇。(39)

fá suō fá shēn。

佛啰舍耶。(40)

fó là shě yē。

呼卢呼卢摩啰。(41)

hū lú hū lú mó là。

呼卢呼卢醯利。(42)

hū lú hū lú xī lì。

娑啰娑啰。(43)

suō là suō là。

悉唎悉唎。(44)

xī lì xī lì。

苏嚧苏嚧。(45)

sū lú sū lú。

菩提夜·菩提夜。(46)

pú tí yè·pú tí yè。

菩驮夜·菩驮夜。(47)

pú tuó yè·pú tuó yè。

弥帝利夜。(48)

mí dì lì yè。

那啰谨墀。(49)

nā là jǐn chí。

地利瑟尼那。(50)

dì lì sè ní nā。

婆夜摩那。(51)

pó yè mó nā。

娑婆诃。(52)

sā pó hē。

悉陀夜。(53)

xī tuó yè。

娑婆诃。(54)

sā pó hē。

摩诃悉陀夜。(55)

mó hē xī tuó yè。

娑婆诃。(56)

sā pó hē。

悉陀喻艺。(57)

xī tuó yù yì。

室皤啰耶。(58)

shì pó là yē。

娑婆诃。(59)

sā pó hē。

那啰谨墀。(60)

nā là jǐn chí。

娑婆诃。(61)

sā pó hē。

摩啰那啰。(62)

mó là nā là。

娑婆诃。(63)

sā pó hē。

悉啰僧·阿穆佉耶。(64)

xī là sēng·ā mù qié yē。

娑婆诃。(65)

sā pó hē。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66)

sā pó mó hē·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67)

sā pó hē。

者吉啰·阿悉陀夜。(68)

zhě jí là·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69)

sā pó hē。

波陀摩·羯悉陀夜。(70)

bō tuó mó·jié xī tuó yè。

娑婆诃。(71)

sā pó hē。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72)

nā là jǐn chí·pó qié là yē。

娑婆诃。(73)

sā pó hē。

摩婆利·胜羯啰夜。(74)

mó pó lì·shèng jié là yè。

娑婆诃。(75)

sā pó hē。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76)

ná mó hé là dá nā·duō là yè yē。

南无阿利耶。(77)

ná mó ā lì yē。

婆嚧吉帝。(78)

pó lú jí dì。

烁皤啰夜。(79)

shuò pó là yè。

娑婆诃。(80)

sā pó hē。

唵·悉殿都。(81)

ōng·xī diàn dū。

漫多啰。(82)

màn duō là

跋陀耶。(83)

bá tuó yě。

菩萨咒范文6

夏荷盛放时初见,随风而至,衣带飘飘,无舞台阻隔,无灯光耀目,笑意初绽,如漫天鲜花绽放,舒适满盈!信步圣境之中,重话梵呗缘起!

净土慢生活:您是从何时走上梵呗音乐唱诵之路的?

敬善媛:我是2005年开始从香港发烧爵士天后转型为唱颂清凉梵呗。唱片《如来云水月》有幸作为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结缘品,得到宗教人士和各界朋友的欢喜赞美。在二、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中,成为向全世界结缘的音乐作品。

净土慢生活:是什么因缘促使您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敬善媛:唱诵梵呗,好像是冥冥中注定的,像是前生许的愿,不曾遗忘,不生不灭,旋律的产生都是潜意识中一直在那里的,这种空灵与安静的能量像是与生俱来的。

净土慢生活:请问您是如何将演唱与信仰的力量完美融合的?

敬善媛:梵音不是一般的音乐,要有正信的能量!生在尘世,不为尘世的情扰!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感恩父母的给予!感恩诸佛菩萨的加持!用心感应。

净土慢生活:能描述一下您心中的梵呗音乐是什么样子的吗?

敬善媛:“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敬善媛:梵呗音乐是大家学习、礼敬、赞美佛菩萨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耳根圆通法为众生种下菩提种子。梵呗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它展现给世人的意境和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

净土慢生活:您如何看待梵呗音乐的力量?

敬善媛:清静梵呗,使人有安全感、温暖感,使人不会欲望丛生,让人有出离心,看淡尘世,如来如去。真正的佛乐带给人自在安乐,拥有真正活在当下和面对一切未来的勇气。

净土慢生活:您觉得目前梵音唱诵的发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敬善媛:唱诵梵呗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名利心去唱,而是以真诚心,歌颂赞美佛菩萨!音声清净,使人天欢喜。学习梵呗的朋友,要知道梵呗能带给众生的益处。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敬善媛:相传昔时有僧讽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天上的天神闻声,长跪合掌恭敬谛听,直待咒文诵完始起身离去。《长阿含经》言: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其音正直;其音和雅;其音清彻;其音深满;周遍远闻。《法华经》言: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南海寄归传》言: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以恭敬心唱颂梵呗,以清净心唱诵梵呗,功德无量!

净土慢生活:未来您对自己的作品还有哪些新的想法?

敬善媛:不同的音乐形式能接引不同境界的众生。但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让别人听了音乐以后躁动,自然境界的一切声音都可以幻化为梵音。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未来,为了不同境界的众生,我会有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做更多不同的表现。

净土慢生活:您认为如何才能达到精神世界的自在圆满?

敬善媛:乐于奉献,善于满足,上善若水,深信因果!广种福田,福慧双修!做到这些比较容易达到自在圆满。

净土慢生活:您在音乐之路上有哪些人生感悟?

敬善媛:唱颂梵呗让我心里充满感激,每天接到歌迷的各种激励和赞美,特别感动,能带给大家美好清净是无比欢喜的。

净土慢生活:老师喝茶吗?喜欢什么样的冲泡方式?

敬善媛:我喜欢喝茶,也喜欢布置和欣赏有意境的茶席。特别喜欢依山傍水、亭间树下,在自然唯美的山水之间,令茶水融入天然干净的自然境界的冲泡。

净土慢生活:老师喜欢写书法吗?闲暇时是否也习字?

敬善媛:我喜欢写干干净净、端端正正的小楷和行云流水的行书。喜欢王羲之的黄庭经、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喜欢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字。

净土慢生活:日常生活中您有什么爱好?

敬善媛:除了唱歌还喜欢游山玩水,在自然山水与人文之间品味生活。平常喜欢种花、插花、画画、写字,再就是煲甜汤。我喜欢徒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也喜欢禅舞,喜欢白云为盖,流水为琴的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喜欢清风明月夜,无为自在天,心安既美好,名利不如闲的意境。

人物简介

敬善媛:本名杨小琳

香港发烧音乐天后,东方新纪元音乐,北大哲学系宗教班研究生,儒释道养生音乐代表人物。创造了现场半小时签售上千张唱片的纪录。

曾出演新版《西游记》观自在菩萨。演唱电视剧新版《西游记》主题曲、《六祖惠能》主题曲、电影《不肯去观音》主题曲、央视大型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主题曲、《从当下出发》等主题曲。

曾多次参与如孔子曲阜庆典盛会、台湾供万僧斋会音乐祈福、加拿大千僧斋音乐祈福、佛教名山祈福音乐法会、上海大舞台万人跨年祈福音乐会、北京工体万人祈福音乐会等梵呗音乐祈福音乐会的演出。

还曾参与央视一套春晚、公安部春晚、同一首歌、香港TVB电视和华娱电视的演出,及央视公益慈善春晚、各大公益慈善基金晚会的演出,并获得央视公益中国“最佳公益明星菩提奖”。任狮子会、博爱医院、扶轮社等亲善大使。

上一篇父爱

下一篇阮囊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