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例6篇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排球运动 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排球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一项集体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排球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判断力和团队精神更是有着非常大的益处。排球运动的传垫扣发拦网等各项技术都对人的速度、弹跳以及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有着非常好的锻炼,参与这项运动可以很高的改善人的生理技能水平,提高人对自身中枢神经的支配能力并提高肢体的协调和敏感性,而且排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要求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因而对于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合作精神都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二、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的障碍

(一)排球运动的专业性和高难度超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排球运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体育运动,在简单的场地之外,对于排球运动的参与者而言,更需要他们有全面的技术、高超的技巧,并且身体能够承受得住激烈的比赛对抗性,而且在攻防转换意识上也不能有所欠缺,对于团队合作的精神更要贯彻到极致,在基本身体素质方面对于弹跳和短距离移动速度的要求甚至高过篮球和足球,上述种种要求相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平均身体水平而言,显得过于高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工作的成绩和发展有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授课效率对于排球教学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不高、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目前高职院校的排球项目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在排球课上大部分时间只是练习了基本的传垫球技术,而对于扣杀、拦网乃至于排球赛事中的战术组织安排、判罚以及守势等方面的知识几乎不提及,这样一来,尽管学生对于基础技术有了相当的练习,但是依然无法全面地了解排球运动,如此下去,必将导致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烦躁和反感情绪,从而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得排球教学课程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三)高职院校对于排球教学重视不够出于种种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对于排球场地设施的布置通常都非常简单,多数院校只有一个或者根本没有固定的排球运动场地,而只是通过临时拉网的方式与其他场地进行共用,这样对于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便的,而且即使在已有的排球场地上,也通常没有遮挡的围网等设备,这将导致学生一旦将球打出界外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捡球,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排球运动的吸引力,而且体育活动本身离不开院校的支持和重视,而排球运动长期受到各个院校的冷落,很难像篮球或者足球一样组织起较为高水平的比赛,在一般的排球比赛中,女子组往往都是成了发球比赛和垫球接力,男子组虽然有简单的配合,但是激烈程度和对抗性都远远小于其他球类运动,从而降低了比赛的趣味性,很难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和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

三、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策略

(一)大纲改革策略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大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的纲领,主要包括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具体教学实践和课时分配,大纲同时也主导了教材的编订和教学的进程,并且是考核和评价学生成绩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遍而言高职院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策略研究高校的排球课程在教学大纲中一般只规定为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而其中理论课时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来看,学生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实训时间,在此期间其他的课程都会暂停,平均每个高职院校的实训时间都在四到六周的期间之内,因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每个学年的体育课时只有十三周左右,这也就无法达到大纲规定的一个学年六十个学时的要求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用奢谈对于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了。

(二)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策略规定了课程的标准和教材,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依照教材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教材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教学内容可以依据教学受到的其他限制而灵活的改变。对于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而言,学生本身并未受过扎实的排球基础教育,多数都是仅仅凭借兴趣而加入的初学者,而且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排球教学课时相对较少,

因而高职排球教学的内容,应当注重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具体应当是以健身和趣味为主要导向。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2

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内均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给其教育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体育教育方面带来的影响最为严重。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支持,推动其体育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就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如何在推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中更好的去适应素质教育,将“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等教学理念贯穿于篮球教学中,将篮球文化与篮球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提升篮球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2.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2.1篮球教学教材现状

教学大纲作为篮球教学中的总指导性文件,是少数民族地区编写篮球课程教材、组织教学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对于教学大纲来说教材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教材作为一门学科中各类理论知识和技术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形式,是大学生进行篮球学习最为重要的具体依据,是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篮球教材主要以通用教材《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而没有针对高职篮球教学来开展专用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难以与教学实践有效同步,难以为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篮球专业知识奠定重要的基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开发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篮球,利用课堂内外的共同合力教学来完成教师的篮球教学任务,从而建立出一套科学、系统的篮球教材,使其成为推动篮球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助力。

2.2篮球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一般都是由身体训练方法、各种技战术配合来进行实践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是篮球教学活动最为主要途经,只有做好篮球实践教学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高职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在思维能力发育上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很多大学生对于新知识呈现出强烈的渴望,因此,高职院校的篮球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以主动学习为主,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均要采取针对性策略,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师来说,由于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教学任务的影响,导致其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忽略了个体化差异,没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做好因材施教,教师所教的部分内容与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出现重复,导致一大部分大学生开始对篮球教学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通过篮球教学来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积极效用。

2.3篮球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教学方法作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教学手段的统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均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由于陈旧的教材中只是以图解和注释的形式为主,所以造成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很难将课程的要点表达出来,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受到动作示范不到位、细节讲授不准确等因素影响,最终没有在篮球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该种教学方法下严重缺乏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参与性、创新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这也是造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推动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对打破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发展的桎梏有着重要意义。

2.4篮球课程教学效果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以便于每一个大学生均能系统的掌握与篮球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以便于通过篮球运动来促使大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篮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以及大学生身体改善状况等方面的评价,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效果充分展现出来。然而,就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来说过于单一,教师主要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来对其进行评价,而体育教学成绩已经成为考察教师篮球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从其评价方式来说已经严重背离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意识,因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评价形式多元化、合理化,已经成为促进其篮球教学质量提升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

3.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

3.1转变篮球教学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生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篮球运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运动学科,在篮球教学中不仅要将篮球知识、技战术等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将战术应用、裁判规则等进行教学,这对进一步提高篮球教学总体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彻底转变篮球教学观念,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教育和指导,通过良好的互动来彻底改变大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片面认识。再者,篮球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教学并重”的理念贯穿其中,不仅要充分突出大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在篮球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不断提高篮球教学的总体质量。

3.2科学编制校本教材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如果要想改善篮球课程教学效果,必须要将编制满足本校篮球教学发展需求的教材作为核心内容,结合新一轮教学改革后教学大纲对高职体育教育提出的教学目标,通过开展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校本教材,来作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主要依据,这对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再者,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即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要将其在中学掌握的知识从教学内容中删除,并要充分认清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目的,并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寻找篮球教学的规律,注重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篮球技术教授给大学生,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水平最为关键的一个途径,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通过篮球教学均能培养出良好的综合篮球运动素质。

3.3创新篮球教学形式

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实践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该种教学形式下难以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兴趣,最终降低了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总体效果,因此,创新和引进新的篮球教学形式是亟待解决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将游戏法引入到篮球教学实践中,篮球游戏在开展中主要是利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对提高大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培养大学生对篮球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将篮球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再者,游戏法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篮球运动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活动,不仅对每一个参与人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等个人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对整个队伍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通过游戏法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水平十分容易受到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影响,高职院校中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均是非体育专业毕业,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总体水平层次。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吸引更多专业的篮球教师来任教,同时也要利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现有资源,为广大体育教师来搭建一个专业的培训和交流平台,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帮助高职院校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支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再者,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再教育,主动的利用多样化途经来学习和掌握心的篮球理念、新的战术,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篮球知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篮球教学水平,这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向着科学化、先进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5开设篮球选修课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总体篮球教学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但是在各大院校中不乏一些篮球综合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其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所以在其受高职教育阶段的篮球综合素养提升是较为艰难的,因此,建议高职院校要为这一部分学生和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接受专业、系统训练的高层次提升平台。开设篮球选修课是高职院校达成这一目标最为主要的途经,对于一些具备良好篮球专业功底的大学生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并且其可以主动的吸引其他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教学中,这对提升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现状;差距

1前言

排球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术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贵州地处高原,是一个经济相对较差的省份,本人通过在贵州师范大学实习期间,对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的教学特点和过程;找出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研究对象

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大三年级学生、任课老师为调查对象。

3结果与分析

3.1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学生基本状况

调查得出,有16%的学生在考大学之前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过训练,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他们的训练也大都靠自己,因为贵州省的体育考试中没有涉及到排球这一项,平时的体育课也偶尔才接触到排球,学生都觉得当时学习排球没有兴趣,教师的技术动作五花八门,规范不规范都很成问题。学校也没有给他们配套的场地设施。2%的学生从事过系统训练,这些学生一般都来自市区,他们学校有专门的体育生,有专门的排球老师带领,学习的动作比较规范,而且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有16%的学生说他们只是爱好,没有老师指点。还有80%的学生说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些学生的学校也根本就没有排球场地和器材。

3.1.1对排球项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调查显示,18%的学生在选择专项时考虑的是就业需要,学生选择动机呈现功利性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生存的显示与理想差距太大,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如就业压力、求学压力、考试压力和毕业后的生存压力。大概有两成的学生认为多学点运动项目,从而提高就业几率,表明目前客观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把是实现现实利益作为上学目标,问不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由于资源选择排球运动而选择排球专项课的只占到5%。

3.1.1对排球项目的喜好程度

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喜欢排球运动,不喜欢的只占10%。但是通过跟部分选择喜欢排球运动学生的谈话,得知他们大部分人的喜欢缘于接触。没接触排球运动之前,他们几乎没有怎么关注过排球运动,平时电视转播的比赛也都很少看,只是在奥运会的时候有中国女排的比赛他们才会看。

3.2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状况

综观现今的高校排球课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厌练情绪的现象依然存在。考试关头也只是临阵磨枪,往往存在应付心理。这其中虽然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适应的原因,但是教学方法手段的单调、枯燥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贵校排球专项课上主要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等方法,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排球技战术的学习起到过积极作用。讲解与示范也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对于排球技术教学尤然如此,然而当代大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创造欲望与个性,他们讨厌无休止的单调和重复,而且对客观事物有很强的理解、分辨和把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理解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选择,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求知欲高,学习兴趣强。因此,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将现代教学手段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排球专项教学更加适应当代学生的愿望和追求。

3.3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课教学效果和效果评价

3.3.1教学效果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学生的排球基础、班级规模、场地器材设施、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课时数。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排在前几位的为:课时数少、排球运动基础差、场地器材、班级规模、学习积极性。46%的学生和60%的教师都感觉课堂气氛一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他所强调的就是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一节成功的课程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2教学评价

排球技术考核内容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制定的标准和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基本水平,使学生通过努力基本能够达到。考核中应技评和达标相结合,使学生的技术在正规化的基础上熟练化,以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动作。适当增加专项素质和战术培养,以利与增强体质和实战。理论考核则以主要检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为主,考核内容上应该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映记忆能力和融合能力。

调查得出学生对排球教学考核评价的看法:满意的占 18%,较满意的占 22%,不满意的和不太满意的达到 10%。有 12%的学生认为考试内容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排球水平。主要是学生认为技术考核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偶然性。理论课考试则更不能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承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复习教材,甚至有的连一遍都没有看过。只是在考试的时候根据教师提示的重点而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即所谓的“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把重点内容打印成册带到考场,以其取得高分。通过访谈法,有很多学生都对现行的考核制度存在抱怨。这说明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结论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大部分的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而对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关注不够甚至是忽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与新课改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理念脱节。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体育课程;指称;教材;对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3-05

研读贾齐先生在《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6期“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与相关的文章,深感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匮乏与完善建设的必要,贾齐老师的文章在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理论方面可谓独树一旗,其意义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基于百家争鸣的视角,本文针对贾文中的三个基本观点进行讨论,以期通过对话,实现深入探讨之目的。

1 问题之一与讨论:有关课程内容与教材定位的思考

贾文首先提出的第一个矛盾是:“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1]

在这段话中,若按作者的思维逻辑,“篮球的运球”与课堂教学中的“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称确实存在着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可对以上两者之间的指称做一合理解释,并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注:为了与贾文讨论的一致性,本文的课程内容所指就是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从教材的缘起进行思考。由于体育与运动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权威性的定论。因此,此处的“体育”含义主要沿用与“身体教育”相关的词意,且与“运动”含义不同。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它是组成体育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教材——学生),而教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内容,那么课程内容的上位概念呢?不难推理,应该是运动素材。运动的素材很多,有形形的运动项目、竞技项目、身体娱乐与健身项目等,但并不是所有运动素材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只有那些适合于青少年身心需求、适宜于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有可能被选择并作为课程内容。

因此,运动素材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上位与下位、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一旦课程内容被确定,那么课程内容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当然从运动素材到课程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课程内容中可不断增加新的运动素材)。

按贾文引用他人划分的课程内容来看(注:划分与分类有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应该的划分,而不是分类):中国的课程内容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舞蹈、游泳等),日本为(田径、体操、球类、武道、舞蹈、游泳等),英国为(田径、室内竞技、器械体操、游戏、越野跑、游泳、野外活动、舞蹈等),前联邦德国为(田径、器械体操、一般体操和舞蹈、游泳、球类、击剑和柔道等)。若以篮球为例,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是“球类”;而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则是“球类”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篮球中的各项技术(如传球、运球、投篮等)与战术又是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这样的分步划分与思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儿?

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继续划分是无穷尽的,即“篮球运球”还可以划分为“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和“转身运球”等等,其中“原地运球”又可以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等等,那么到何处为止才能穷其尽呢?其次,课程内容要划分到哪一个层面才能称之为“教材”?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讨论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贾文中前后都没有看到这个结果,因此,笔者想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

要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我们还需要对“教材”的本质与定位进行一翻考察。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2]

从以上广义和狭义的教材概念来看,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资料还是课外资料;二是仅指教科书还是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按体育学科理解,虽然学校体育是副科,用不着诸多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等,虽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辅助教学材料也适应于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材料为主体(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连教科书都极少使用),因此,笔者以为狭义的教材概念比较适合体育教学,这里实际上也包含了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一些辅助材料。

我们了解教材概念的主要意图并不是陈述“教材”是什么,而应透过教材概念的描述,进一步探析构成“教材”需要的条件与课程内容划分之间的关联。

先考察的是课程内容的指称。什么是指称?在语义学中,“指称”(reference)通常被用来解释名词或代词和用他们来命名的具体目标对象(object)之间的关系。所提到的目标对象被称作文字的“指称对象”(referent)。[3]因此,课程内容的指称有多种不同层次的含义,课程内容的具体划分如下图所示:

以篮球为例,所呈现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首先是“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课程内容,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课程内容,第四层面是 “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课程内容。当然,前已所述,我们还可以把“原地运球”再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在同伴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但这样划分下去是没有止境的,课程内容要划分到什么程度才能演变成“教材”呢?

笔者认为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时,课程内容就成了“教材”。其主要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一个条件是:课程内容(或学习的经验)需要划分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其结构内的各子项既具同一属性、且密不可分,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个结构可直指我们通常讲的“单元”。

什么是单元?“流行的单位是单元,使儿童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段落,将教材或学习经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单位,谓之单元。单元包含两个侧面:一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结构与过程,进行教材与学习活动的程序设计的单元构成侧面;二是依据这种计划,指导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概念与技能的单元展开侧面。”[4]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也存在这个道理,处于第一层面的课程是田径、球类、体操等,其中的球类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结构,但是组成“球类”的各子项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是互不关联的,其属性虽皆属“球”,但却属于不同性质的并无直接联系的“球”;划分到第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篮球”,虽然组成“篮球”的各子项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同属“篮球”,满足了“各子项同一属性”的条件,但是篮球中的各子项中“运球”、“传球”、“投篮”的技术不同,即各子项技术皆是较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没有本质性的关联,如“篮球传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段落,它与“投篮”没有本质的关联。只有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次的篮球运球、篮球投篮、篮球传球等时,“篮球运球”既是一个独立的经验单位,同时,组成“篮球运球”的各子项“转身运球”、“原地运球”“运球突破”等的属性既皆属“篮球”,且各子项相互关联,是同一完整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篮球运球”教学单元。若该单元学时为3,那么单元内的3次课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位。这时,“篮球运球”就是单元教材,“体前变向运球”等则是“课”的教材;如果“篮球运球”单元只有1学时,那么“篮球运球”就直指“教材”,也就是说,此时的“篮球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并不需要再继续划分了。那么,课程内容具体要划分到第三层面还是第四层面呢?这就要看课程内容的难度了,较为容易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1)划分至第三层面就形成了单元或课的“教材”,难度较大的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N)则需要划分至第四层面才形成课的“教材”。 因此,笔者认为“单元”和“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边界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继续划分到第五、第六、第七层面才形成教材呢?这与以下提供的依据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二个条件是:组成“教材”的各单元与课次需要按一定的编排方式排列并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从教材的排列角度来看,教材排列是指:“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一门科目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两种:(1)直线式排列;(2)圆周式排列(螺旋式排列)”[5]以这个视角分析,既然构成了“教材”,就有其特定的排列方式,且具体教材内容之间也就必然有相应的逻辑性,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而对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内容而言,却没有这样的规定性,即不需要具体的排列方式,也没有具体内容的先后、前后的逻辑关系。那么,分解到第三层面与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之间就必然具有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教材的性质。所谓“教材”是指:“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其中包括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6]在上述概念与含义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当然教育学包含各类学科科目,落实到体育学科,那就是说“教材”是“按年级顺序”进行编辑的。年级教学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在落实具体的课程内容时,也是以“单元”作为最终落脚点的,学期教学计划则落实到了“课”的层面。其实,学期计划的编排也是把单元中的各课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的,因此,学期教学计划也与单元紧密相连。据上分析可知,“篮球”是课程内容的第二层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田径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果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之后,“篮球运球”和单元内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必然与其他的教材如田径的挺身式跳远单元中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各课次先后排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关系既是编制学期、学年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条件。由此可见,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而处于第三层面、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就已具备较为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这种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正好与“教材”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第三,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三个条件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直观、可操作等特点,以便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划分情况分析,当我们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四层次时,我们就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具体的教学材料了,即把抽象的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转变为非常具体、直观、可操作的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或第四层面的“篮球转身运球”。若把“篮球运球”这样的“教材”呈现给教师,体育教师也就十分明确体育课该“教什么”了;其次,也能展开对“教材”的具体分析,如分析“篮球运球”的概念、原理、运动特点、动作路线、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从而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打好基础;但是,仅把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呈现给教师还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无法对“球类”或“篮球”课程内容的有关原理、步骤、阶段、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因为“球类”或“篮球”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层面:“球类”包含各种大大小小的球,“篮球”包含“运球、传球、投篮、上篮”等等各项技术,还有篮球战术等。

如上所述,“单元”与“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两个关键词,由于单元是由数次“课”组成的,因此,作为教材,它始于“单元”,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划分到“单元”(此处的单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单元,而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内部各子项密不可分的小单元)时,课程内容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教材”,而“课”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又是单元中必不可少的成份,“课”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课的教材”。当然,作为学期教学计划或学年教学计划,不能把单元中课的次序直接安排到学期之中,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排列,即把各个单元的课拆开并按一定的编排规则进行合理排列,从而构成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教材。

最后,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问题之一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在问题之一中提出的“篮球的运球”是体育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属于“单元教材”,而“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是第四层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属于“课的教材”,因为“篮球的运球”单元包含了“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3课次,至于课的教材“原地运球”之下的划分如“1分钟原地运球”、“在另一个同学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则属于课中的教学方法内容。(有关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区别将在下文中阐述);如果“篮球的运球”单元只有1课时,那么,“篮球的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而“篮球的运球”上一层面的“篮球”和“球类”指称对象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材”。

这里还有一种特例需要说明,那就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有专门的田径教材或教科书、篮球教材或教科书等,是因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课的编排方式具有特殊性,如田径课是连续排列的、不间断的,往往一个学期都是田径课或篮球课,这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问题之二与讨论:有关身体练习与学生自我评价所属“教材” 范畴的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二个矛盾是:“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7]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身体练习、教学方法、练习法、教材的内容要素,因此,只有理清这些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道理其中所在,并解决矛盾。

首先,我们从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素入手。当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之后,我们将面对什么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学理论有不同的表述。如:百度百科中的阐述:“教材的内容要素由事实(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的事件过程或者是试验中进行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原理(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不需要加以论证的命题)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大词典则认为:“教材内容要素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与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各种技术、作用方式和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8]结合体育学科,教材的内容要素到底是什么?首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教材的术语、概念、原理、内在观念等,毫无疑问,这些要素是构成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特性,那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是什么?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兼具并侧重于操作性的学科,没有师生身体的直接参与和实践操作,就不可能成为体育教学,那么,有关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方面的内容要素应该用什么词汇来表述?是身体练习?运动技术?还是练习方法?这个问题如果含糊不清,就会导致几个概念之间的混淆,也正如贾文所言的矛盾之二——导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混淆。

其次,需要理清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梳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第一,考察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内涵与关系。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9]显然,运动技术是方法论,而身体练习所指呢?“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10]查阅《体育概论》教科书,没有身体练习的概念,只有“身体运动”一词,但书中表述了:“身体运动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所讲的身体练习,并认为身体运动比身体练习更贴切。而身体运动是指体育手段的核心部分。”[11]进一步说明身体运动属于体育手段,但之后书中又指出:“作为体育核心手段的身体运动,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由不规范,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最后达到规范的模式而发展,这种规范化的身体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运动技术。”[11]按这样逻辑思考,身体运动就是运动技术(这里把体育与运动一词合起来使用也是有问题的),同时,身体运动是核心体育手段,也是身体练习。因此,通过简单的梳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身体练习就是身体运动,也是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术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笔者认为,“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材中的一个内容要素是“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运动技术”, 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而是具有正确和规范意义上的运动技术。当然,教材的其他内容要素还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与结构等。

第二,搞清楚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虽然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都是方法论,但这两个方法论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运动技术属于教材层面的内容,即构成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而教学方法并非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关于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将在下文阐述);其次,运动技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前人留下的经验与文化,也是学校体育要传承的体育文化之一,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否实施教学,它都一样独立存在着,但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它必然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没有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存在并无意义。

第三,分辨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如前所述,身体练习与身体运动、运动技术是同一个层面上且含义相近的概念,只是运动技术的表述比身体运动与身体练习更为合适。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练习法”之称谓,容易把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误以为是“身体练习”,从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的区分来看,身体练习可以被运动技术所合适替代,那么有关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我们前已有述,进一步说,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是不能划等号的,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与内涵,即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而练习法则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又是运动技术的代名词,因此,可显而易见地认为“身体练习”与“练习法”不能等同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笔者认为贾文中所提到的“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顺序:(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12]这个富有逻辑的教学顺序是学生练习方法的步骤,应从属于教学方法是范围,并不属于“身体练习”的概念范畴。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还可分解为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虽然体育教学并不能把教学活动完全割裂为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但关注学法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上述的练习方法是学法中的一个内容,虽然在练习方法中也存在身体的直接参与或运动的技术含量,如“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身体参与的练习,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它仅仅是学生的练习方法,与纯粹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运动技术有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推断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学方法则不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材所呈现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而教学方法属于“怎么教”范畴;其次,“练习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因此,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与身体练习不能混为一谈,练习法不属于教材内容要素,而身体练习则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

同理,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与教学方法雷同,是教材之外的因素,不能成为教材内容要素,即教学评价不属于教材,那么,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自然也不属于教材范畴。

最后,我们还需回到问题之二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同属教材内容要素,教材内容要素中运动技术的称谓比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更合适;身体练习不属于教学方法范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有本质的区别。

3 问题之三与讨论:有关“教材”与教学方法关系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

一、准备活动(略)

二、学习的展开(Ⅰ)

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

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

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事项

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

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

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习

三、学习的展开(Ⅱ)

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

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注意事项

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

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

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

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13]

与贾齐老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上述的体育课教学流程不能定位和称之为“教材”,否则就把教材与教学方法等同起来了,并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其理由有三:第一,贾文中明确指出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这段话阐述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但在此处却把体育课记录(基本是教学方法与流程)定位于教材范畴,似乎又把教学方法与教材等同起来了,有些自相矛盾。第二,教学方法是指:“(1)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总称。可用于一切学科与年级。(2)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获得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4]教材与教学方法之间要构成一定的逻辑关联需要一个中介因素,那就是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形形、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的存在与选择就会失去意义。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长、教学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说,一旦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法就开始被选择与实施了,并呈现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就会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教材却还是依然存在着。也就是说,教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并以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失。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教材可以相同,若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则完全不同,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教学目标服务。第三,教材只说明“教什么”,而教学方法表述的是“怎么教”,以上所述的教学流程说明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教什么”,因此,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

通过以上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课的教材与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有本质不同:课的教材寓意着“教什么”,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意味着“怎么教”,它们具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教学流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又有教学评价,还有教学要求与教学常规等,这个有序的排列构成了体育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明晰了几个概念及其关系,运动素材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上位概念与基础,只有那些适合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可以成为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以篮球为例,第一层面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等;第四层面是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课程内容划分到了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就可称之为单元或课的“教材”。身体练习、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运动技术是规格化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它也是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教材与教学方法意味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把教材与教法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是教学目标。教材是客观存在的,而教法是灵活多变的,教法依赖于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教法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亡。

参考文献:

[1] [7][12][13] 贾齐,朱妹,李国红等. 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 (南京),2010.6:89-92

[2] [3][10] 省略/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2.

[5] [6][8][14]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59, 695, 695.

[9]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职院校 篮球教学 课外篮球活动 架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66-02

篮球运动是高职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其在课外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但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脱节。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篮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同时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何将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视角,对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进行新的架构。

一、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目标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个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享受快乐、增强健康和提高技术水平。然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因受本科院校、体育院校以及竞技体育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过分强调篮球技战术的学习,而忽视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培养。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深入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高职篮球教学目标在重视对学生技战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绪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到阳光下、走到篮球场,进行课外篮球活动。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不断减少,短时间内学生很难熟练掌握篮球技战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增强体质健康。因此,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以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时数等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在制定篮球教学目标时应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相结合,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应突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去加强对技能目标的培养,这样才能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相吻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让学生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

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内容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方式由于受场地、器材、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以半场四人制篮球为主,半场三人制篮球和全场五人制篮球以及个人单独练习的方式相对较少。学生在四人制比赛中以个人单打为主,配合主要以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等基础配合为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要有144学时,但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实习。这使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增加专业课课时而减少体育课课时,有一些高职院校体育课时甚至只有72学时,课时的减少也影响了篮球教学内容的安排。目前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技术为主,战术主要以基础配合战术为主,理论教学、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教学相对比较少,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篮球教学内容不应过分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规范程度,应让学生从“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中可以以基本技术、基础配合和半场四人制篮球教学比赛为主,应突出娱乐性和健身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另外,应重视篮球理论教学,从阳光体育需求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篮球锻炼价值的认识,增加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篮球活动。现在很多学生关注NBA、CBA,在教学内容里适当加入篮球比赛欣赏、评价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篮球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组织形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篮球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出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表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受场地、课时等方面的限制以及教师的个人原因,篮球教学还是以讲解示范法为主,尽管教师讲解示范得很正确,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据调查,学生在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主要以与朋友、同学一起锻炼为主。学生与朋友、同学一起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时,一般根据人数、场地等情况,采用几个朋友、同学分组比赛或者与其他队进行比赛的形式进行锻炼。

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方案指出:应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目前篮球教学以讲解示范法为主,这样虽然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在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时实际上往往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通过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体验篮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结合阳光体育的开展和学生参加篮球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可以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相适应,使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更好地增进同学、朋友之间的情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四、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评价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技战术考试为主,一般以技术为主,理论学习不列为考试内容,这样虽然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据调查,学生参加完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感受是自己出汗了、身体得到了锻炼,感到快乐,学生对技术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并不特别在意。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更好培养学生“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与同学、朋友一起,以四人制篮球比赛为主要形式,一起享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进行课外篮球活动时,学生会遇到犯规、受伤等情况,如果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将有利于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

因此,传统的篮球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只是单一地把篮球技术作为考评标准,而应把理论考试和技术考试相结合,同时也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同学的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另外,可以把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知识作为考试的一部分,促使学生掌握一定比赛规则和自护自救能力,使其更好地参加篮球课外活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五、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的新架构

通过以上方面的分析,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篮球教学目标应突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弱化运动技能目标,这样也符合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使学生在享受快乐、增进健康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水平;篮球教学内容应以基本技术、基础战术为主,多进行半场四人制篮球教学比赛,突出娱乐性和健身性,使其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方式相适应。增加理论学习、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篮球活动;教学方法以分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团队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篮球教学更好地为课外篮球活动服务。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进行新的架构(见图1)。

总之,高职篮球教学只有对现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反思和重构,才能更好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满足学生对课外篮球活动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投入,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外篮球活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陈有民.试论“阳光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

[2]李丽.“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11)

[3]黄向平,李新科,朱波涌.“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子课题(2012JGB365)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6

人类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么,什么叫全球化呢?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1]。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昭示着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世界的轨道。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价值导向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众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3](P157-159)。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影响加深,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就会缺乏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会丧失生命力。

(二)全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与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涌动的改革潮流相对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一是过分注重和强调“显性教育”,而对“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重视得不够;二是学校、家庭的主体地位突出,宗教、社区和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不够充分;三是过分倚重于说理和灌输,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两种文化传统相互碰撞、相互冲击,其结果是信奉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信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于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趋向并重且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这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新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全球化的回应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变化,有所侧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3](P147)。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四有”应当有所侧重。

“有理想”是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统一,社会理想又包括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理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理想教育应当侧重于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具有层次性。“有道德”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道德的底线——不损人,尤其是在信用严重危机的今天更应强调这个基本的道德层次。“有文化”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有纪律”是说教育应侧重于强化规则意识(法制意识),中国加入WTO之后,具备规则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全球化的进程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全球意识教育。全球化将世界各国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生态环境恶化、人炸、能源危机、恐怖活动等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携手,共同解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地球和谐共存,就要不断加深对地球的理解。我们要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世界大同者的眼光和胸襟。不仅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要“胸怀全球,放眼宇宙”。

第二,规则意识教育。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规则。我国加入了WTO,就必须按照WTO的规则来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国家利益。2001年11月9日,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开放市场,遵守WTO规则,并且国内各有关的法律法规都要与WTO规则相一致。应教育学生懂得:无视规则的存在,肆意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学会运用国际规则趋利避害,使我们的行为和经济活动处于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爱国意识教育。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涵,我们切不可把爱国主义混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的运作规则,并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爱国主义。因此,我们要将爱国主义与全球化结合起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完善自我,吸收对方合理的东西,使我们的价值理念不断更新,社会制度更臻于完善。

第四,危机意识教育。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先辈所创造的辉煌毕竟属于过去。放眼世界,我们应当时时有一种危机感。我国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人均GDP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恶化,北方的沙尘暴甚至危及到了周边国家。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危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危机意识教育方面,日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精神基础。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就丝毫不能忽视公民意识教育。公司意识教育,可使人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除了那些传统的已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外,还应当结合新情况,吸取他国经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第一,注重“隐性教育”,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当然十分重要。学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准则,观点不能模棱两可或取中立态度,要态度坦诚,泾渭分明,但只有这种直接的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人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意识障碍,从而制约人们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当更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正改变着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因此,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网上伦理道德以及网上信息选择等问题,最终只能在网上解决。只有进入到产生网络问题的环境中,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大量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对人们进行正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教育上网者学会正确地选择网站,这是每个上网者必备的素质。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将其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第三,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对人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道德说教大于科学分析,说理往往变成了说教和灌输,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的背后又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任何需要只有在被意识到时,才能构成动机产生的原因。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离不开行为科学的指导。经济学原理认为,人在既定条件下都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由此看来,教育人见义勇为,不用制度规范而仅用道德劝诫是不够的。

人性即人的本质。人性之中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人的社会性。要真正做好人的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