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范例6篇

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范文1

像天边急弛而过的流星

若玛蒂尔德的珍珠项链

如刹那盛开即凋谢的昙花

是为啼叫流血至死的夜莺

早恋

像一颗半熟的青杏

诱人的碧青下是又酸又涩的滋味

若一个熟透的黄连

可人的灿黄下是有苦难言的奇苦

如一朵带刺的玫瑰

鲜艳的花朵让人不禁采颉

待发现磨牙吮血的花刺

早已被刺的鲜血淋漓

早恋

往往被人们这样地定义

却忽视了

它也能如此单纯地美丽过

——前言

花季雨季,一个无限欢乐而又多愁善感的季节。相信我们都曾欢乐过,幸福过,寂寞过,失落过。我们总希望在自己孤独无助的时,有人给予关爱;在自己失落低沉的时,有人给予安慰;在独自伤心痛苦时,亲人给予温情 ……

洛依凡,一个普通的初二学生,她就像茫茫人海中那颗沙尘,轻扬而微小。但是依凡的成绩一直是学校众多同学中的佼佼者,然而,上帝仿佛跟她开了个玩笑,她的平凡仿佛是注定的,不管她站在领奖台多少次,与她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碰见她,自然而然的都只是会寒暄几句:“噢,你是那个读书很厉害的女生吧?”听着这句充满着不肯定的语气的话,依凡只会苦笑一声,淡然地说:“恩,是的!”然后逃也似的离开那个地方,她为何而逃,她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切,淡淡的就如风过不留痕!她就是这样,永远是角落里那被别人忽略的公主,充满讽刺意味的公主,或许,她会像她的名字那样,即使身上有多么耀眼的光芒,当散发出来的时候,别人却不会把眼光放到她的身上;待锋芒暗淡之时,她只能无奈地面对,成为一个回归平凡的“假公主”。上帝总是喜欢跟我们开玩笑,然而我们却没能力去一笑置之。

以后的以后,依凡喜欢上了寂寞,她喜欢周遭充满着寂寞的气息,这样,她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每天,她看着一伙同学从学校里又说有笑地走出来,她只会望一下形单只影的自己,淡然一笑,当我们还在为没有朋友依靠而苦恼的时候,她却不因其他人的排斥而失落,也不为没人陪伴而苦恼。她,只想在这喧闹的城市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静谧。因此,别人的眼中,她总是那么的安静,安静得无法感知到她的存在,然而只要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因为一件事不得不让人知道她的存在——“早恋”事件。

原以为,已经跟别人那样,平平淡淡地活了14年的她会继续这样毫无惊喜,毫无波澜地度过三年初中,谁知,一封信却打破了这平静的生活……

一个慵懒的午后,依凡的书桌抽屉里出奇地多了一封信,如此让人意外,信封上那清晰整齐的字迹让依凡第一次对一个陌生人充满好奇心,她不禁想了解这个给她写信的人是谁,看了看落款人,杨旭,是一个男生的名字。

这让依凡更为诧异,一个男生?怎么可能,拆开信,信中的一字一句都深深地烙在依凡的心里——“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和我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学生,都一样为青春而烦恼。每当我看到形单只影的你耷拉着头走过,总觉得你的忧郁让人不可触摸,质感般的寂寞总是产生距离感……对么?我想,我们可以做朋友吧?真的,我只是希望和你做朋友,我只是希望有一个人能过听我倾诉而已!如果可以的话,请把你的回信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杨旭”。

十四岁的我们,稚嫩的心总会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依凡那颗单纯的心蠢蠢欲动,她不禁想和这个叫杨旭的男生成为朋友,毕竟,这是第一个想和她交朋友的男生。

上帝原来真的会眷顾我们,当我们感到寂寞的时候,他总会派一个天使下来陪伴我们。以后的日子里,伊凡、杨旭这两个元被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却成为了好朋友,或许只因他们彼此都拥有别人不知道的青春秘密吧!她辅导他的学习,他教会她如何微笑,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依凡这时候才发现,原来不再孤独是如此快乐。

即使他们俩只靠书信来往,即使他们连对方有多高不知道,即使他们连对方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但是,他们?z只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听自己倾诉的人,而对方就是彼此最好的倾听者。于是,顺理成章的,他们成了彼此无话不谈的挚友。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的,在这个敏感的季节里,每个人若不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与别人相处,那么,每个人那条紧绷的神经线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现在不该有的“亲密关系”。

知道他们?z的事的同学都对此而议论纷纷,对他们的来往,嗤之以鼻,一致认为他们在早恋。但是,他们依旧不为此而动容,没有丝毫解释,没有丝毫掩饰。久而久之,临近期末考之际,他们俩的事传进了每个老师的耳朵里,平时那些视依凡为得意门生的老师都不断地找依凡谈心,不断地向他们?z灌输早恋的害处,希望他们“迷途知返”。然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他们?z知道彼此的关系只是纯洁的友谊而已,并无任何特别的情愫,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但是,谁又会相信他们呢?瓜田李下,无言的沉默,旁观者往往认为是默认!但是,一切一切,即使是任何人都未能阻止他们,同时正是因为这个件事,他们也更深一层地了解彼此,他们知道彼此都只是刚刚跨进十四岁这个天空的少男少女,他们知道彼此都不了解爱,他们知道彼此都不会试爱,去做偷食禁果的亚当和夏娃。在这个困难时期,他们仍然坚持书信来往,只因他们坚信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只要坚持,终会有被人理解的一天,他们知道,他们是否成为该朋友,不需要别人的评论,他们,只需要做好真实的自己!

期末考,依凡和杨旭毫不犹豫地走进考场,然后,释然一笑地走出考场,成绩出来了,依凡一如往昔那般优秀——在全校成绩排名中独占鳌头。而杨旭,也从一个普通的中等生成为了级步前三十名之一,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时候,当初那些千般万般阻挠他们继续交往的老师才知道是他们过于敏感,是他们把依凡和杨旭的关系过于复杂化……

在学校的表彰会上,当各级总分状元交流学习经验的时候,依凡只是说了短短几句话,但却震撼了全场的老师和同学——“十四岁,真的是一个很尴尬的年龄,当我们还在回味童年的稚气时候,那个叫青春的人就毫不留情地带我们离开童稚的天空,也许,我们会埋怨时间的残酷,但我们必须接受,这就是成长!”

回想,这一切真的与早恋有关么?

不,这一切都与早恋无关!

我们只不过需要一个异性朋友来教会我们怎样与异性交朋友。

我们只不过需要一个异性朋友来教会我们青春的的路上怎样去走。

我们只不过需要一个异性朋友来衬托出我们青春色彩的灿烂。

我们只不过需要一个异性朋友来陪伴我们,让我们在那个有时总有疼痛,泪水的青春里顺利长大。

我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红拂女与虬髯客的惺惺相惜,他们各自为对方的关怀,总是让人错觉,后来红拂女说,他与她无关风月,只为真心!

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范文2

1、世界上会有一个人的出现让你觉得,之前的人生都是为了等待他的到来。

2、人生如此无意义,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用爱把无聊的日子填满。

3、不好意思,暴发户。

4、我用整个曾经爱过你。

5、它像个孩子一样,第一首自己的歌,第一次创作,第一次制作。生日快乐 Just For You #有一个地方主题曲# 送给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你,“有你在身旁,终于不再流浪”。

6、曾经有一支真挚的mv摆在我面前 我木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 我会对它说:我要看你一万次如果非要给它加个期限的话 我希望是两…万…年…

7、我答应你,只要我活着,就在这等你回来。

8、布拉格比我想象的危险多了

9、我答应你,只要我活着,我会等着你的,就在这里。

10、不好意思,(我们家)暴发户!

11、有一个地方,只有你和我知道。

12、你相信爱情吗?信吧,你呢?

13、女人太多走不开,

14、如果不真正放下过去,就不会有明天。

15、Somewhere only we know.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16、没有在一起的,就是不对的人,对的人,你是不会失去他的。

17、要不是你这个王八蛋,我怎么会知道这个世界这么好?

18、我更愿意相信在某一个地方,其实所有你想的人都在一起。

19、I promise you,if I am still alive,I will wait for you,here. 我答应你,只要我活着,我会等着你的,就在这里。

20、如果我身边最重要的人始终要离开我,我宁愿一辈子从来都没有拥有过。

21、就算有一天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我还是会认出你,我的心会看到你。

22、我曾经确信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可是,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

23、谁没有自己的过去,我问过你吗?是你不问,因为你根本就不关心。

24、我也没这打算……找男朋友。

25、I was so sure we would always be together,but,none of us can tell what well come.Take Care-- LanXin.我曾经缺席我们会永远在一起,但是,没有人会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保重兰心。

26、爱情是盆开水,总会凉下来的。

27、谁没有自己的过去,我问过你吗?

28、肉肉是什么?乖乖又是谁?

29、我想起最初你模样 想起斑驳的时光,你在我身旁 终于不再流浪。我想起熟悉的街道,想起逝去的美好。有一个地方,只有你和我知道。

30、女人太多,走不开啊。

31、我们都以为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的连我们都看不见。现在…拥抱你身边的人吧。

32、让你等一个人好几十年,你等吗?

33、你在我身旁,终于不再流浪。

34、爱情是我们之间曾经的一个礼物,这个礼物一直在我们心里某一个角落。只是尘封已久,面目全非,早就变了。

35、爱是老去,爱是新生,爱是一切,爱是你。

36、如果我身边最重要的人始终要离开我,我愿意一辈子从来都没有拥有过。

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范文3

大致可以说,"认为"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而"知道"却没有这份保留。所以很多人〔例如爱耶尔〕认为,知道和认为的区别是心理上确定程度不同。的确,谦虚或圆滑的人多说"我认为",自信或狂妄的人多说"我知道",但"认为"和"知道"之所以能反映心理上的差异,原在于两者在语法上有别。我们,或哲学,总是首先关心语法。

无论有人知道没人知道,所知都已经放在那里了,它是公共的,唯一的东西。你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所知道的也就是那个样子,否则就有一个人其实不知。看法属于持有看法的人,他认为太阳系有六个行星,这只是他的看法,只在他之中。而所知却不属于有所知的人。"做梦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醒来时,我们只有一个共同世界"(赫拉克利特语)。在"知道"这个场域中,所知是中心,知道者围绕所知。他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他的,在某种意义上却不是他的。

和"认为"相应的名词,大概是"看法","他认为你不会去"这话可以改写成"他的看法是你不会去",或"按照他的看法,你不会去"。"认为/看法"和"知道/知识"的区别,希腊人用episteme与δοξα来表述,可以说,这组对偶构成了希腊认识论的主线。

我们有"看法"这个名词和"认为"这个动词对应,然而,我们并没有一个和"所知道的事情"相应的名词。我们刚才使用了"知识"这个词。然而,在实际用法中,"知识"比"所知道的"狭窄得多。我知道你刚才咳嗽了一声,知道弟弟昨天到了北京,知道怎么熬粥,我们通常不把这些叫作"知识"。我们也可以从"知识分子"这个词看出点苗头,对于上面提到的那些事情,知识分子所知道的并不特别多,我们把他们叫作"知识分子",不是因为他们在一般意义上所知道的事情特别多,而是因为他们的书本知识特别多。"知道"是个平平常常的词,"知识"却一幅登堂入室的模样了。比起"所知道的东西","知识"是一个更加书面的概念,这个差别并不是琐碎无足道的。书面,白纸黑字,例如书面保证、书面道歉,意味着某种更正式的东西,而这恰恰是"知识"和"所知道的东西"的一个重要区别。顺便提一下,"真理"与"是真的"也有这种区别。"真理"在广义上泛指"真的事情"、"真的看法",但在更严格的意义上则指"真正的真理","真理"和"真的看法"于是有别。

可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免不了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一切"所知道的东西",我把我们知道的事情称作所知,指最广义的知识。

这种宽狭两义之别不唯汉语特有,英国人不把一切所知称作knowledge,德国人不把一切所知称作Wissenschaft。但在汉语的动词如"知道"和相应的名词如"知识"之间,差别往往更大。一般说来,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更大。换言之,"知识"、knowledge、Wissenschaft几者之间并非完全对应。

知识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不是任意给予的。我们所知道的,广义上都是"知识",都与看法相对而言。Episteme在希腊文里,一开始也在这种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然而,在进一步的思考中,人们发现一般以为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其实很可能是些看法而已,只有某些所知能够通过严格的检验,真正符合"知道"的语法,才是真正的所知即知识。希腊人用episteme来标识这种"真正的所知",我们译作"知识"或"科学",甚至干脆译作"真理"。梁启超的科学定义。这个词就被用来标识那些不会错的所知,真正的所知。当然并没有为"所知"提供新的属性。

知识概念本来是

通过对日常用语"知道"加以深入反省逐步建立起来的,但一旦建立起了权威的知识概念或科学概念,就不可避免地造就"科学知识"和普通人的日常所知之间的区别。否定这些是知识,把它们叫作"意见"等等。在对古典主义作抗议的时期,人们提出了知道怎样作(knowhow)和知道情况如何(knowthat)两个对偶范畴,多多少少重新开始重视这种所知。当然,这种区分还有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之别,这是希腊认识论一开始就重视的区别,并且把重心给予了后者。

附注一,"知道p"蕴含"p是真的"。然而我们有"就我所知"这样的说法,似乎对结论不敢肯定。但仔细考察这个说法就会了解,"就我所知"表示我所知道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可能是过时的,因此依照这些所知得出的结论也许是错的,但我知道的情况却仍然是真实的。

附注二,知识系统的增长使得没有人能够掌握现代知识体系的哪怕一小部分,没有人能成为古代意义上的饱学之士。知识分子是一些专家。专家的产生正与一般劳动分工中没有人掌握自己产品的全过程这种分化相对应。

附注三,δοξα后来经常译作Meinung、opinion,汉语译成"意见",于是常见"知识和意见"、"真理和意见"(Wahrheit和Meinung,truth和opinion)这样的提法。然而"真理与意见"对举颇让人困惑,我是从中文翻译开始读西方哲学的,那时对"真理与意见"对举颇为困惑:"他认为你不会去"这话也可以说成"他的看法是你不会去"或"按照他的看法你不会去",却不可说成"按照他的意见你不会去"。在我看来,episteme和δοξα的对举显然应当译作"知识和看法"。

附注四,近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哲学,还提出一对概念,knowing/believing或knowledge/belief,汉语通常译作"知识和信念"或"知识和信仰"。belief译作"信念",往往太重,译作"信仰"就更重了。尤其是动词tobelieve,通常宜译作"认为"。【译名只是路标,指引我们进入概念内容的园地。而要确定一个概念的位置,第一步就是看它是和哪个概念对举的。"知识"在不同的语境中和不同的概念对举,例如知识对无知,知识对迷信,知识对"外面在下雨"这一类称不上知识的所知。】我将专辟一节讨论知道、理解和相信。

自以为知道与真知

上一节讨论了"认为/看法"和"知道/所知"在语法上的区别:"错误的看法"是个常用词组,"错误的知识"则是个矛盾用语,我的看法绝不会错是一个实质命题,我的知识绝不会错是一个分析命题。一度被当作知识的,后来发现是错的,我们就不再说"当时我们知道",而要改成"那时我们还以为"。我们不说*"我当年(曾)知道……(狮子不吃腐肉)",就像我们不说*"事实曾是……"。就是说,结果表明我当时只是自以为知道而不是真正知道,表明我其实并不知道。固然,我们也有"我们当时知道"这个说法,这话大致是说:"我们当时就知道,现在当然还知道",而不会是说"我们当时知道是这样的,而今天我们知道不是这样"。

澄清了"知道"的语法也许不无益处,但这对实际上怎样区分知识和看法却似乎并无大补。实质问题仍然是:我们什么时候真知道,什么时候只不过自以为知道?人们稀里糊涂,常把道听途说的、想当然的,说成是他"知道",把无根的观念当成"知识",即使正确,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仍然是些看法,只是碰巧正确罢了。

怎样从人们轻率地认作"所知"的东西里挑出真正的知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什么只是冒充知识的看法?一度被当作知识的,后来发现是些愚蠢的错误,这种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多了。如果在一件事上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保不住在另一件事上也出现这种情况,推而广之,会不会所有说"知道"的,其实都只是自以为知道,其实没有任何人知道任何事情,或最多只知道一事:"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语〕。

听起来,这种多米诺式的思维方

式太简单了。但真要提出一个或一套标准来区分知识和看法,区分我们什么时候真知道什么时候只不过自以为知道,殊非易事。而这项没完没了的工作,就是"认识论"。(柏拉图,97d-98b)。

知识和看法的区别,episteme与δοξα的区别,不等同于正确和谬误的区别,因为有错误的看法也有正确的看法。认识论的目标不在于区分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而在于找到一个或一套标准来区分哪些是必然正确不可能错误的东西,哪些是可能正确可能错误的东西。认识论,或哲学整体,都是二阶的。这一点,从怀疑论者的反面眼光来说就更加清楚:"即使有谁碰巧说出了完满的真理,他也不会知道。但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看法。"〔克塞诺芬斯语〕也许我们最好能有办法直接决定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情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事先就能决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那些错的当作自己知道的事情。

然而,我们有没有办法把无论如何不会错的所知和将来有可能发现其为错的所知区分开来?与此相应,episteme不是泛指正确的东西,而是指必然正确的所知。〔绝对正确不会错的东西,必然和绝对的关系,显然,谈到知识,必然是更好的概念,换言之,绝对正确是由逻辑必然来的〕

认识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先前大致认为,episteme就是带有account带有logos的真δοξα。〔justifiedtruebelief,truebeliefplusanaccountorlogos(201d)。〕episteme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还讲得出它为什么正确,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赞成安乐死。为什么?不为什么,我就觉得安乐死是对的。这是δοξα,停留在δοξα上。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相去很远,但也有点共通处,那就是封闭了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我就爱吃白菜,就恨刷牙,就信,就觉得欧几里德第五公理不像条公理,你还跟我讨论什么?另一种作法与之相反。你赞成安乐死。为什么?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理上的延续,而在于能够享受生命。这就从δοξα转向episteme。我不仅持有赞成安乐死的看法,而且我能为赞成安乐死提供理据。当然,只要你准备提供理据,你就得允许我追问: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享受生命吗?为他人的幸福承受痛苦就没有意义吗?logos就这样展开了。

episteme,或"知识",要求论证。论证为所知之为真提供了保障。看法有对错之分,但即使正确的看法也不同于知识,因为它没有经过论证。摹西在西奈山上听到神喻,传为十诫,作为宗教的启示,十诫不可能是错的,这些宗教的启示也许至高无上,但它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知识,因为它没有经过论证。

毕达哥拉斯。希腊人之所以格外兴奋,因为他们相信或知道他们的理论是真正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正当的理论,而不是一些臆测,更不是胡编滥造。这一点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发现了真理,而不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亚里士多德在很多问题上倾向于后者。这是因为他对柏拉图哲学的一些疑难点作了反复思考后所采取的一种立场。

论证怎么会有这么大威力呢?因为论证把我们的所知组织起来了,只有组织起来的,才是知识。【组织可以是严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松散的组织和无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界线,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某一推论是坐落在日常理解中的还是坐落在知识体系中的,就是说,所知组织在topos里还是组织在知识系统中。就像人天生在社会中,而社会是一种组织,一种自然的组织,但是说到某人加入某个组织,当然是说一般社会组织之内的某种特殊组织。加入组织的人,受到一般人不受的约束,同时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力量。约束和力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系统知识有一种优势,即它的扩张速度非常之快。知识的优越性突出地来源于它的系统性:系统的认识,有组织的知识。感性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理性通盘计算出来了。理性知识的系统性使得既有的知识能够互相推演,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知识体系规模越大,前提的比重越小。我们只需少量原理和少量前提即可获得无穷之多的知识。就像我们只需一些有限的语词就能表达说出无穷多的句子。这是间接性最突出的优势。实际上,科学昌明为人类带来了第二个间接性转折。罗素曾为这一事实惊奇。科学是语言之后的又一飞跃。系统的所知。知识,首先要求你在这个方面知道得相当多。例如我没有什么化学知识,但在这方面也不是一无所知。但是,更重要的还不是堆积,而是组织。

一个三角形,你可能一眼就看出它三个角相等,这里依赖的是感性,你也可以证明它三个角相等,这是理性认识。依赖某些原理和程序进行论证的能力被称作"理性",知识和看法的区别因此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区别。并且,知识对看法的优越地位也移植为理性对感性的优越地位。

你一抬头看到天上有颗星星,这是稀松平常之事。你什么都没看见,你单凭一些力学公式算出来那儿必定有颗行星,这里有某种令人惊异的东西。你和阿坚相处一年,知道他是个坏人,这没什么新鲜的,但你若能从他的生辰八字推算出他是个坏人,那就令人惊异了。推论的力量,理性的力量,其中有某种神奇的东西。我们凭借理性的力量能够到达感官望尘莫及的所在,一万年之前,一万年之后,遥远的射电源,无穷细微的中微子。这种神奇,已经分析为很多相关的概念,先天性、普遍性、确定性、清晰性、永恒性、系统性,等等。所有正方形的对角线都是根号2,根号2是无理数,这些不是通过反复测量确定的,这些不是看法、经验。我们凡人能产生感觉增加经验,但这些真理独立于所有经验天然正确,这些知识的真理性不可能从人发源,其真理性的来源是神性的。

附注一,知识不仅能够促进知识,而且能揭示错误。人们曾说"我知道"的地方,有时被证明他们只是自以为知道,人们怎样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有了更广更可靠的知识。只有知识能揭示错误,无知并不能把"知道"转变为"自以为知道"。由于我们只能依赖于知识揭示错误,我们就只可能一件一件地表明哪些事情人们其实并不知道,而不可能表明完全没有什么事情是人知道的。亲知、听说、推知

不以人废言,直觉,"一定"

通过论证,人类建立了巨大的知识体系,不同于信仰的体系、阴阳五行之类的体系,这一点有目共睹。然而,论证需前提和逻辑,论证是否真实可靠,似乎最终可以还原为:这两样东西是否真实可靠。莱布尼茨的两种自明真理。笛卡尔的逻辑反证法来寻求最初的自明性,胡塞尔的明证,罗素则采用了感觉原子论的进路。

增。我们平常都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知道一件事情?我走进屋里一看,坐着一个人,于是我知道屋里有一个人。你走出屋子,告诉我屋里还有一个人,于是我知道屋里有一个人。我从屋里出来的时候屋里还剩三个人,后来我见着出来了两个,于是我知道屋里还有一个人。我这三种知道的方式,分别称作亲知、听说、推知。

一,亲知。--刚才下雨了。--你怎么知道的?--我当时在外头站着呢。山里红会自己从树上掉下来。

亲知是一种基本的理据,但不是"不可错"的,我知道他在屋子里,我刚才亲眼看见的,然而,他却并不在屋子里,他已经从窗户跳出去了。

也许这个例子在玩弄刚才/现在的把戏。那我们换个例子。亲眼看见开枪杀人也可能错,他开枪其实没打中,或他开的是玩具枪,后来另一个人杀了她。Cornelia知道Simon受了重伤不可能去谋杀Linnet,她亲眼看见Jacky对他开了一枪,血从腿上冒出来。然而,那却是Simon和Jacky玩弄的花招。

二,听说,被告知。亲知尚不能保证绝对无误,听说就更不可靠了,有很多熟语说到这一点,道听途说啊,眼见为

实耳听为虚啊。让事情更加严重的是,我们的绝大部分知识恐怕都来自听说,来自父兄老师的教诲,来自权威的教科书等等,想一想你是怎么知道你生在北京或湖南?怎么知道曾有恐龙存在?

三,通过推论知道。你怎么知道67x58=3886?--我算过了,我验算过了。一说起推论,我们就会想起欧几里德几何,直到现代逻辑发明之前,欧几里德几何始终被认作是论证的最佳范式,甚至唯一完美的论证。一个三角形,你一眼就看出它三个角相等,那是你眼力好,你可以通过测量得知它三个角相等,这里依赖的仍然是感性。欧几里德几何不教我们怎样通过反复测量提高测量的精度,它教我们推论、论证,你通过推论知道它三个角相等。唯有这种认识是理性认识。希腊人强调只有经过论证的结论才是episteme,在很多哲人眼里,正是欧几里德几何为这类知识提供了范例。

但我们平常说推论,远不都限于这样严格形式化的推论。我推想我哥哥昨天到北京了。――他前天从郑州出发,每天骑车300里。(其中包括一个计算:600/300=2。)再说,今天一早他有个重要的会议。(排除半路游山逛水。)这是推想,有很多可能发生的意外,例如生病,走错路。

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范文4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在叫

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还能回忆,也还会笑,脑海中依旧有我们的片断,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倒带。那时候我们还小,你爱谈天,我爱听着笑,还记得你那银铃般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而今,我依然会笑,只是你的声音不再……

忆起最后一次听到你的声音,依旧钻心的痛。那一天,我们14岁,也是我们相识6年的纪念日。你说你发现一个很漂亮的地方,要带我去。那是夏至,天很热,难以形容的热,天空一无所有,只留下一个炙热的火球,风也停止躁动,植物耷拉着脑袋,毫无生气。

我们手拉着手,穿行在林间,路很难走,两只被汗浸湿的手却不松开。大约12点左右,我们终于到了你说的那个美丽的地方,真的很美,只是我们都累坏了。靠在一棵大树下的石头上,你说:“这地方,真的很美。”我半睁着眼应着,原谅我,我真的很累。你把头靠在我肩上,轻轻地说:“我好累,想睡一会儿。”

我们是被雷声惊醒的。相视一秒,大感不妙,便站起来,寻找躲雨的地方。可怜这空旷的地方除了我们倚靠的大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去处了。

老天真的很无情,稀里哗啦下了好一阵,尽管树很大,可依然抵挡不住大雨的侵袭。我们抱在大树下俨然成了落汤鸡。我明显感觉到了从你身上传来的阵阵热气,轻触你的额头,是灼眉的热。我慌乱起来,却无计可施。你勉强挤出笑容安慰我:“没事,等雨停了,我们就回家。”

忘了我们是怎么回到家的,只记得我喷嚏打个不停,浑身颤抖,躺在床上当了四天四夜的病人。而等我可以下床奔向你家时,却只看到空荡荡的房子。

妈妈告诉我,你搬家了,然后把你的信交给了我。

信很长,可我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只停留在第一句话上:“玲子,我失声了。”那一刻,我脑中一片空白,忘记了哭,也忘记了痛……

妈妈告诉我,你回到家高烧不退,去医院,打针、吃药,烧退了,声带却被烧坏了。而你,和你妈妈,选择了离开,因为这里的回忆太美好……

我只能从你寄来的信中了解到你的现在,你却从来不让我去看你,信封上的地址也是频繁变换。我知道,你妈妈带你去了很多地方,即使带你看病也是想让你忘掉过去吧。我知道,你进了几所聋哑学校,却还是无法适应;我知道,你的枕边一定是一片片被泪水打湿的痕迹;我知道,你一直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

因为我和你一样痛……

你知道吗?后来我又去了那个地方,那里真的很美,触目惊心的美,让我感到你的笑还在我的耳边萦绕;偶尔掠过几声鸟叫,你听,那多像你的声音,清脆、嘹亮。

17岁,抬头处,是那一道青春明媚的伤……

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范文5

但是,“自在之物”同样也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具有较多争论的概念。如何了解和评价“自在之物”的真实含义,迄今为止哲学界仍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如果能够弄清楚“自在之物”的基本含义,那么对于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的认识论、不可知论等一系列哲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认为康德悬置“自在之物”是其哲学软弱的表现。黑格尔在唯心哲学的体系下对康德哲学展开系统的批判,然而黑格尔哲学始终没有突破唯心主义的框架,他“绝对精神”的哲学概念只是对康德“自在之物”的一种延伸。

一、康德哲学对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受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康德提出了“自在之物”的存在。在这里,我们首先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一下简要的阐述和对比:

一方面,从认识的起源方面来看。经验主义认为,人们可以从经验中获得普遍的知识。早期的经验主义者认为,经验是从客观事物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心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是知觉体验的基础;后来的经验主义者认为,经验是人的主观感觉,从根本上否认经验的来源是外在的东西。这是经验主义本身的演变,中心仍然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理性主义认为,经验不可能是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来源,来源只能是理性本身。经验具有不可靠性,因此,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知识。它只承认认识的可靠性,强调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本质区别,认为知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上升到理性阶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另一方面,从认知方法的角度来看。经验主义认为归纳是人类的认知方法,是唯一可行可靠的认知方法,是从个体到一般的认知。根据经验,用理性演绎的抽象概念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感知。理性主义侧重于从给定前提进行分析。

最后,从认识的结果方面来看。在对结果的认识上,作为经验主义和唯理论发展的最后的代表人物,休谟和莱布尼茨认为,如果根据经验总结出方法的运用,就不能得到任何普遍的、必然的知识。但是休谟和莱布尼茨之间也存在有区别。例如休谟只认识到数学等知识的必然性,但是从这里面,我们没有获得任何有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概念。而莱布尼茨相信理性本身可以提供关于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长期对峙和发展,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双方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最终都陷入了死胡同。而休谟的不可知论,和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实际上都是一种哲学上的缺陷。

因此,康德想进行一场革命。康德认为经验主义认可获得综合判断的可能性,但否认认识的先天主动性;另一方面,理性主义承认先天分析的可能性,但否定经验是认识得基础。因此康德寻求对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基本认识的理论结合,从而提出先验的综合判断,从而使经验论和唯理论相互调和。康德认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所以走向死胡同,是因为他们承认“自由的东西”,采纳以认识去符合客体的路线。康德将颠倒这条线,把它变成“客体符合认识”。但是“自在之物”又无法去符合人的意思。所以康德认为,从“自在之物”中展现给人的“现象”才是认识的真正对象。

由于逻辑上的必然性,康德为自己提供了一套理论。即我们的感觉是不被主体本身觉察到,因为这些感觉是由自身的出现和死亡所产生的刺激引发的思想而引起的,并且我们的感觉可以被时间和空间所把握,康德将这称之为“现象”。现象是因为有现象者的存在,才有了现象的存在,这种现象是自由的东西。但同时,我们需要有一个“者”为形象客体去参与和总结之前的形象,这个“者”就是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所以没有人就没有现象,而没有自在之物,则更发现不了现象。现象是依赖于主体、客体的认知,而自在之物总是在人的认知能力中,不依赖于主体的客体。“现象”和“事物本身”,康德哲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康德说:“事实上,因为我们有理由感官对象只是现象,那么我们将根据这些现象所识别的自在之物,虽然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是什么事物,但也是现象,我们只知道不知道的感觉是被这个不知道的事物所感染的。究其原因,这也承认了事物本身,因而可以说这种现象的表现基础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它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在康德看来,确实存在着“自在之物”,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在之物”,只知道它给了我们“现象”。这样,康德就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知道岸边的“现象”世界,另一个是无法看见的“自由”世界。康德利用这两个基本概念来构建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康德在他的哲学中,远远不能推动人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定位为自然立法,为自身立法。虽然他的观点表明人的独立,尊严和个性的理性存在,并且说明人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即使如此,人们也难以理解“自在之物”。康德认为“现象”是可以认知的世界,“自在之物”属于不可?J知的领域。如果没有“自在之物”,那么对于“现象”我们就无从谈起。但“自在之物”的重要性,不单单在于它作为根本使现象成为可能,更在于只是让它成为现象。人们所能认识的只能是“现象”,而人的自由也只能限制在“现象”世界之中。所以,人为自然立法,为自身立法的条件是,只为经验世界立法,只为现象世界立法。一方面,康德发扬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他又说“自在之物”不可知,只是因为人的认识和人本身的局限性。在思辨领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经验世界的基础和边界,人无法认识到其他东西。

对于人们来说,“自在之物”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永远不知道,让人们知道人们所知道的是有限的,可以激励人们继续追求和探索;使人们的心灵“永远充满新鲜,敬仰和敬畏,并继续成长”,让人们有“恐惧”,消除“人民可以克服一切”的傲慢与浮躁,在人们的能力之内善待天地之物。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从道德的角度上重新确立了上帝。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固有的道德规范,可以为自己立法,遵守自己的法律。但是这种道德律只是一种无形中所存在的社会法则,而人们所追求完美道德的过程将是极其漫长的。并且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和幸福往往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因此,康德就在自由思想的结论之上作了两点假设:第一,在人类有限的生命时间内,人类追求道德完善的过程是无法完成的,而这的前提是必须设定灵魂不死;第二,在未来的理想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德福配位的方式解决现实世界中幸福与道德相分离的状况,到那时,在人类世界中谁的道德标准越高,谁就会享受到越多的幸福。

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缺陷的哲学分析

黑格尔所面临的哲学时代可以说是康德的时代。因此,黑格尔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康德哲学和克服二元论的不可知论和解决统一思想的问题。黑格尔试图创造一种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从而彻底的解决康德批判哲学中由于二元论造成的不可知论,而黑格尔所依据的方法就是辩证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忽视了他的唯心辩证法的目的和作用。事实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基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批判。

一方面,他对于康德的研究认识方法不赞同,黑格尔认为:“对于其他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批评,但要对认识工作进行考察,却只能在理解过程中进行。”在这里,黑格尔讽刺康德的研究方法类似于在教人们学游泳之前不要游泳。因为研究本身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研究本身与客体相结合,研究也被整合到认知活动中。此外,如果我们把消极的媒介理解看作是工具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传递,当真理发生变化时,它就意味着变成了工具或媒介标记。如果我们想通过对工具的作用的理解来纠正,并从真理的概念中提取工具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纯粹的绝对真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会把绝对真理归还给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我们回到了我们仍然对真理一无所知的地步。承认认识作为真理的传递媒介,认识也就和媒介物具有了相同的性质。此外,以认识为工具或媒介意味着我们首先假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并假定主体的认知活动与客体无关。这样,我们怎样才能确保我们知道对象的真实性呢?

另一方面,黑格尔认为,在康德的理论知识中,感性只有主观的感受而不是事情本身,而他所具有的客观性用于理解整理感性材料也是主观的。因为它只是思想的产物,被封闭在自我意识的纯粹自我之中,被封闭在认识的思想范围之内。我们对事物给予肯定,而活动本身只是主体的主观活动,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就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只知道现象。康德看到主观思维的局限性,他追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他不想取消这一限制,他的想法严格地局限在主观背景下,不允许超越这个范围。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自身的严格对立起来,所有的规定又都分配给主观,那么事物本身只能成为一个没有规定的空洞抽象,又如何去理解并且认识它呢?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哲学是一种知性哲学,因为他忽略了理性的能力。在黑格尔的观点中,理性是与生俱来的超越主、客观划分的,并且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在黑格尔的观点中,康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人们注意辩证法,并且使其恢复到一个荣耀的位置。在讨论矛盾问题时,康德并没有指出矛盾双方的论点反复争辩,或评论两主观观点;相反,如果康德研究的是每一个抽象的概念的本性,那么又如何立即进入抽象的对面。但康德只是指出理性中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只属于我们病态的主观思考,没有意识到所有事物都存在现实的矛盾,有限的事物包括许多消极因素。因此,他只是被动地回避矛盾,最终停留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康德只看到辩证法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否定中的肯定,所以他具有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

三、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缺陷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把认识按形式分为三种,一是知性阶段,特点是隔离本身的某些要求;二是辩证阶段,这个阶段只看到扬弃和过渡到认识的反面的规定;三是思辨阶段,认识不仅要看规定的消极的一面,并认识到在对立中统一,或者否定中承认。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等同于辩证的阶段,解决康德的思维问题,不仅要改善思维阶段,而且要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因为在现阶段我们可以认识到,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是与此同时在这里我们就对这个阶段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产生了怀疑。黑格尔神秘地告诉我们,理性是世界的灵魂,世界的是内在的,固定的,深刻的本质的理性组合,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基础。在这里理性就成为了一个客观的想法,不仅构成了外部世界的实体,而且构成了普遍实体的精神实体。这样,主观,客观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实际来源于同一。并且思想是人所具有的,我们的哲学是以客观观念的形式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样就能被真理所理解。显然,这里的黑格尔实际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并作为给我们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看黑格尔给我们了解真相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

黑格尔首先要求我们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视为一个实体,并且也是一个主体。因为黑格尔认为真理是理性的,其原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和客观的手段,虽然它仍然是不动的,但能引起运动,这是不够的,黑格尔认为,实体本身是直接和间接的统一,客?^存在和抽象是统一的,实体不仅是异化的事实,而且也应该是自我客体或中介的理性认识。一个实体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活的实体,就必须遵循理性的本质,发现自我,回归自我,这样才可以同时成为主体。所以我们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使内容按照自己的性质,也就是按照自己的自我运动,检查运动。通过这种直接性,通过反思来理解事实,而不是像康德一样把主观思想添加到东西的内容中去,相反而是应该通过自身的内容运动得到真相,这也降低了检查认识能力的工作。

接下来,如果我们遵循康德这种方法,我们将在黑格尔那里感到惊讶。因为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种辩证运动,是一种产生于自身,发展于自身并返回于自身的进程,具体地说,这是一个事物分裂成两个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建立对立的双重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不相干的区分和对它的否定的否定。因此,只有这种自我的影响,或是他自己对自己事物的反映,才是绝对真理。真理只是它完成的过程,就像一个圆,它的终点是它的目标,它的终点是起点,只有当它实现并达到目的地时,它才是真的。这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唯一的逻辑形式是绝对的真理,只有真正通用的,才是永恒的,而真理无非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那么,真理的上述说法可以归纳为一个逻辑形式,即肯定的否定,否定之否定,或同样的差异一样。当然,黑格尔在这个特定类别的事实也在他的逻辑学中详细的讲解了,但我们仍然对这种逻辑形式是绝对真理或现象很难确定。黑格尔又说道,逻辑形式是概念的一种形式,是真实事物的生命精神。这里意思就是事物的真实是真实的,并且只有通过这些形式,并且只有以这种形式才是真实的。即使退后一步来说,意识到现象的形式并不重要,黑格尔认为,当我们认识到这个现象时,我们同时也就认识到了本质。

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范文6

       今天早上起来,我看见自己眼睛红红的,我知道,只要谁和我说些安慰的话,我会哭得收不了声音。

       今天中午,当我看到伟杰的签名, “比赛输了···有时候想哭又哭不出来,就好像想尿又尿不出,还要死憋,最终还是哭了”,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睛里徘徊。

        现在,我做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的时候,我决定面对自己心里的感受。想哭就哭出来。

    

       记得去年,经管学院第一场战役以失败告终,师兄师姐们都崩溃了。四个师兄,半夜里一直聊到四点,都哭了,有的躲在宿舍里,好些天没有去上课。Q群上的那些留言,让我这个刚进辩论队不久,还没有去看比赛的人,也有种想哭的念头。终于第二天,一早给启钊聊的时候,还是哭成了泪人儿。迷茫和难过交织融会成眼泪,一连好几天,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师兄和我们说抱歉,没有给我们三个月很好的辩论氛围,没有教我们什么就离开。师兄师姐退了,接下来,我们面对了广金,面对了华师,虽然师兄偶尔会来看我们讨论。但是我们的天塌了,我们必须自己支撑着自己前进。那几个月心里头有多难过,忘了。这场比赛的失败,让我们一直背负着一种恐惧感,群龙无首,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我们要怎么做,我们该做什么。师兄说,谁的悟性高,谁就进步得快。很快的,我,启钊,洁怡,我们三个人,成了队里头比较积极的三个。

       第二学期一开学,在师兄师姐都在的情况下,选出了我和启钊做队长和领队。新生杯的事情,让我们队里出现了许多的矛盾,我们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要怎么样去安排。之后,一场和中大信科院的比赛,让原本就还没有定下合作伙伴的新生杯更处于一种混乱。我当时决定,必须得负责好这件事。被学生会和团委忽悠了一番,得罪了未管,最后在师兄得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公关协会。我和伟杰负责了新生杯起初了全部工作,累了,到头来,这件事一直弄到自己很难过。师兄的背地责怪,队里8个人的不团结。让我觉得原本最最开心快乐的地方,不快乐。有些时候,我甚至觉得,面对他们,我想哭。

      第一个学期过得很快,转眼就第二个学期,新生杯的结束,也结束了那段痛苦的经历。随后最快乐的地方还是最快乐的地方。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我们安排了内部的培训。后来就是比赛。广东工业大学第九届辩论赛,第一场,题目是,大学校园的秩序维护,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整个准备的过程,我们几个,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比赛前最后的那几天,学习和生活来得都没有辩论队重要。几乎每天就只是讨论的那几个小时。很顺利,第一场比赛,我们胜出。对方是应用数学学院。

      第二场,对手是材料与能源学院。他们绝对是很强的一直队伍,至少在临场表现上,那个四辩,确实让我很是吃惊。我承认自己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强,所以紧张得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自由辩论时也只是站起来过几回。比赛最后输了。

      昨天,我最有感触的是一种迷茫,一种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的迷茫。

      从新生杯算起,自己与辩论结交了两年的缘份。这两年,虽说不上辩论是我的全部,然而许多的时间,许多的心血,许多的精力大部分投在了那。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已经是以辩论队为最重。我们八个人,一起经历了三个学期的时间。建立起来我们之间的友谊。还记得去年,当我和师兄师姐说,我不想你们走的时候,师兄和我说,其实你们八个之间的友谊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许多人不会懂,说,这不过是一场比赛,比赛就肯定有输也有赢,有胜就有负。输了就输了,没有什么。其实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了什么样的改变。其实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心里面究竟有多痛。其实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曾经花了多少的心血在里面,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为之究竟付出了多少。只是突然而来的这一天,这一切,随着比赛的失败,告终了,自己两年的辩论生涯,以最后的失败收了场。再也不可能站在辩论场上了,再也不可能对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四个人称呼对方辩友。

     其实我们也知道,不管怎样,我们迟早要离开辩论队。我们老了,明年是年轻人的天地了。只是这一天来得太早,来得太快。

上一篇节约能源

下一篇打开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