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感受范例6篇

新学期的感受

新学期的感受范文1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天气小雨

“新学期、新气象、新面貌”在我们九(9)班体现出来了。可能是因为换了班主任的缘故吧。

他们不再是散散慢慢、喜欢上课就上课、喜欢旷课就旷课、喜欢乱扔垃圾就乱扔垃圾了……而他们这些坏习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慢慢地变得好起来了。现在我们班迟到、早退的人变得少了,旷课的人也没有了,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我们班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喝水了,像水塘一样了,而是很有规律喝水,我们班的人早上也吃早餐了,乱扔垃圾的同学也少了,换来了我们班干干净净、环境优美的教室了。

这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班新学期的莫大改变,也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希望我们班能够继续保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好!

冲蒌中学初三:naidy奈奈

新学期的感受范文2

光阴似箭,一眨眼,五年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只能成为我美好的回忆,就连唯一一个可以放松一下的暑假也悄然离去。尽管心里有多少个恋恋不舍,但还是无法改变事实。因为我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严峻,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更残酷的挑战。如今,我已步入更高一层楼——中学的大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学生。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向往那所谓“艰苦”的中学生活,朝思暮想地盼望着早日跨入中学的大门。可如今真的背起书包跨进“实验中学”的大门,并尽情感受着新环境的气息时,无形中在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兴奋而又莫明其妙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兴奋的是我将接受与小学截然不同的教学,并且结识到更多的朋友;而不安的则是我早已习惯了小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学的学习方式必定会不太适应。

果然不出所料,开学前几天,我就碰到了麻烦。尽管我晚上尽催促自己早点睡觉,但第二天还得需要人工闹钟——妈妈的帮助,甚至还要在床上赖几分钟,才迟迟地拖着有气无力的身子起床。但我相信,通过我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及早地适应这种方式。但要完全适应,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小学时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尤其是“粗心”这个坏毛病,我要进行一次彻底地斩尽杀绝。以前,在做题时,我经常败在一些极其简单的题目中,而其中的幕后主使,就是“粗心”。同时,我也要一一解决所有的缺点、不足。

新学期的感受范文3

【开门见山说滋味,总领全文。】

每年开学,我们学校都要进行开学典礼。现在可是炎热的“秋老虎”天气,要我们在这烈日的炙烤下,坚持站一个多小时,可真是一种不小的考验啊!才站在下面听老师讲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有点坚持不住了。太阳真猛,汗水不受控制地从全身的每一个毛孔往外冒,额头上的汗水都已经流成小溪了。再这么晒下去,我都快成非洲黑人了。可是遮阳伞下的领导还在那里滔滔不绝,从上学期讲到新学期,从新学期讲到……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着:老师,你讲快点呀!

【晒着太阳听领导讲话,领导滔滔不绝,学生忍受炙烤,多么火辣的感觉啊!】

在开学的第一次单元考试中,我竟然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在学校里受了一场表扬,还被评为了“每周之星”;回到家后妈妈也是赞不绝口,还犒劳了我一顿,去美食一条街吃牛排。我真是太高兴了,心里甜得能流出蜜汁。

【夸奖加美食,甜美的感觉十分强烈。】

这个星期三,老师心情不好,把气都撒在我们身上,给我们布置了四个作业。中午,同学们都很快地吃完了饭,拼命地赶回教室里写作业。一直到下午一点多了,其他班的同学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欢笑,我和同学们却还得拼命地挥笔写作业,苦啊!我的心早就飞出去了,哎!我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作业太多了,挥笔拼命写的感觉是一种说不出的苦。】

今天的最后一节课是综合课,老师对同学们一星期来的表现进行点评。就是表现好的同学受到表扬,表现不好的同学受到批评。我感觉这个星期我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应该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吧。没想到老师表扬了可可,却说我双休日完成作业态度不够好。听老师一说完,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转着,都要冒出来了,怎么会这样呢。

【本来期待表扬的心情却引来了批评,那种酸涩的感觉真不好受。】

新学期新滋味,接下来的日子不知道还有多少不同的滋味要我去品尝呢!

你说我议

白佳妮:虽然新学期还是原来的校园,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可是因为经过了一个暑假,新学期的滋味就变得明显了,赵同学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哦。

谢昕汝:最喜欢赵同学用小标题的形式来表现不同的事情带来的不同滋味了。

李夏艺:结尾用一个感叹号来抒感,显得太直接,不够委婉曲折,如果用一个问号来结尾,给读者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多好。

修改片段

听了李夏艺同学的建议,赵书璇同学在结尾做了修改:

新学期新滋味,接下来的日子,不知道还有多少不同的滋味要我去品尝呢・

教师总结

铃铛老师:

新学期的感受范文4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是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如婚姻关系、约会关系、同居关系等)的异之间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行为〔1〕,其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待等。研究证实,儿童期遭受或目睹父母暴力能够增加其成年后成为施暴者的可能性〔2-5〕。本文拟通过探讨新婚夫妇婚前1年遭受亲密伴侣暴力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为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5个区随机抽取2个区(芙蓉区和天心区),对领取结婚证愿意接受婚前暴力调查研究的305对新婚夫妇进行调查,年龄为20~43岁。收回有效问卷291对共582份,有效率为95?4%。调查对象仅限于初婚的夫妇。

1?2 方法 (1)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表要求新婚夫妇分开填写。对可疑信息再次分别询问新婚夫妇后由调查者记录。将入组对象按有无遭受亲密伴侣暴力分为受虐组(167人)和非受虐组(415人)。(2)调查问卷:采用自编新婚夫妇婚前暴力调查表。调查表中有关亲密关系暴力及冲突处理方式主要依据国外冲突策略问卷(Conflict Tactics Scales2 CTS2)〔6〕进行编制。调查表内容包括5个方面:①新婚夫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②有无婚前恋爱史、婚前同居史。③婚前1年暴力发生情况(包括精神、躯体和性暴力3种形式)。精神暴力包括:冷战或不说话,使对方感到痛苦;说一些伤害对方的话或辱骂对方;喊叫或呼喝或摔门、摔东西等。躯体暴力包括:扇耳光或推撞、搡对方;掐或打对方,使对方感到痛苦;用物件掷向对方;捏扭对方的手臂或扯头发;用脚踢或用其他物件打对方等;性暴力包括:对方不同意,仍坚持要发生或性接触,但未使用暴力;以武力或威胁迫使对方发生或性接触。发生上述任何1种暴力形式即认为存在婚前暴力。④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7〕:有28个条目,采用4个分量表,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分:从不;2分:偶尔;3分:有时;4分:常常;5分:总是;每个分量表在5~25分之间,本研究剔除信效度较差的躯体忽视,选择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待和情感忽视4个分量表及其量表总分作为分析指标。总分在20~100分之间。

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受虐与非受虐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2组间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受教育程度(χ2=10?433,P=0?034)、职业(χ2=15?525,P=0?008)、有无同居史(χ2=8?843,P=0?003)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受虐与非受虐组CTQ-SF总分及分量表分比较(表1) 受虐组的情感虐待因子分、躯体虐待因子分高于非受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虐组的量表总分高于非受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CTQ-SF总分及分量表分比较(略)

2?3 女性受虐与非受虐组CTQ-SF总分及分量表分的比较(表2) 女性受虐组的躯体虐待因子分显著高于非受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虐组的待因子分高于非受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男性受虐、非受虐2组CTQ-SF总分及分量表分的比较 男性受虐组的CTQ-SF情感虐待因子分、躯体虐待因子分和情感忽视因子分均高于非受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女性受虐与非受虐组CTQ-SF总分及分量表分的比较(略)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受虐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因子分及量表总分比非受虐组高,说明在童年时期遭受暴力对其成长有一定影响,在成年后更易成为受虐者。与Walker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相符〔5〕。本研究发现,女性受虐者躯体虐待和待因子分及量表总分高于非受虐组,说明女性在童年期遭受躯体虐待或待,可能导致她们成年后再次遭受暴力时显示软弱的一面。国外也有研究发现,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的女性与无能力有明显的相关性〔2〕。儿童时期由待造成的严重心理创伤可能会对其成年后的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女性在儿童期有性受虐史,其成年后记忆、执行功能和注意力均受到损害〔8〕。有童年性受虐史的妇女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容易再次受到伤害。大量研究显示,男性在儿童期遭受家庭内部成员的虐待与成年后对伴侣实施暴力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2-4〕。本研究发现,男性在儿童期受虐,对其成人后受虐无影响。亲密伴侣暴力与婚前同居有一定的关系,提示亲密伴侣婚前同居时,可能因无社会准则的约束,双方的责任感偏低,女性更容易遭受男的暴力。亲密伴侣暴力与受虐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均有关。调查对象中受虐者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和大学居多,职业以干部或职员居多,而本研究中IPV以冷战或不说话,使对方感到痛苦的精神暴力显著居多。提示在城市居民中,高学历和中等阶层中精神暴力偏多。

【参考文献】

〔1〕 Malcoe LH,Duran BM,Montgomery JM.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Native American women: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 C Med,2004,24 (2):20.

〔2〕 Tonmyr L,Jamieson E,Mery 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dverse experiences and disability due to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women[J].Women Health,2005,41(4):23-35.

〔3〕 Holmes WC,Sammel MD.Brief communication:physical abuse of boys and possible associations with pooroutcomes[J].Ann Intern Med,2005,143(8):581-586.

〔4〕 李武,李增庆.家庭暴力及其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4):152-157.

〔5〕 詹姆斯(James RK).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0:342-348.

〔6〕 Murray A,Straus Sherry L,Hamb Y,et al.The revise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CTS2) developrnent and 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data[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996,17(3):283-316.

新学期的感受范文5

【关键词】 降钙素原;新生儿;感染;C反应蛋白

新生儿感染容易导致新生儿死亡,特别是败血症,而由于其缺乏临床特征,给早期诊断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经研究发现,降钙素原(PCT)在感染时,浓度会明显升高,临床上将其作为新生儿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本文对我院临床确诊为新生儿感染的患儿进行了PCT、CRP测定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平均日龄为(11.7±2.7)d,其中早产儿23例,足月儿77例。将其分为3组:严重感染组34例,其中14例败血症,9例严重细菌感染性肺炎,7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感染性硬肿症,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组37例,其中11例轻型肺炎,10例肠炎,6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脓疱疮,3例脐炎,3例结膜炎;非感染组29例,其中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5例ABO溶血症。患儿在日龄、性别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2h内且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即抽取静脉血进行PCT、CRP检查,接受正规治疗5d后同时复查PCT、CRP。PCT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由美国Unionhonest公司提供。CRP采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试剂盒由韩国BodiTech Med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三组患儿PCT、CRP阳性例数以及阳性率。PCT检测结果分为4个等级:PCT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以PCT>0.5ng/ml为临界值,严重感染组PCT阳性率为88.24%;感染组PCT阳性率为48.65%;非感染组为20.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感染是一种致死率高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科有效提高患儿治愈率以及降低死亡率。但由于其缺乏临床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了许多困难。CRP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测手段,虽然CRP与细菌感染关系密切,但其灵敏度不高,需多次检验才能得出有价值的诊断结果。PCT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手段,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PCT通常由甲状腺产生,正常人的血清中基本检测不到,但经研究发现,一旦受到严重细菌感染,血清中的PCT浓度会显著提升,并且在感染期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检测手段进行开发研究。

经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以PCT>0.5ng/ml为临界值,严重感染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早期的检测指标,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且与CRP相比,在灵敏度上具有显著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崔赛男,谷丽.降钙素原用于新生儿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6):351-354.

[2] 吕菊红,马红茹,李文君,等.PCT和CRP测定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4):463-465.

新学期的感受范文6

【关键词】入职培训 通识培训 职业素质培训 岗位技能培训

新就业大学生员工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后备力量。企业在招聘到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以后,如果能长期保有、充分利用这些人才,不仅可以降低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然而,大量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困扰,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与企业对新招聘来的大学生员工的入职培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群体特征分析和了解不深入,对其进行的培训目的不明、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方式死板、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的后评估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有关。

1 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群体特征

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导致了他们对企业的组织承诺和组织忠诚建立相对比较困难,需要企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以克服,对其入职培训模式的设计更是首当其冲地需要以深入分析他们的这些特征为基础。

陌生感。大学生初入职场,对企业的认识几乎空白,企业的历史、制度、文化,企业的环境都让他们感到陌生;企业的行为偏好,上司和同事的处事风格等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在大学生跨入老员工群体之前,这种陌生感无所不在。

紧张感。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常常会担心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正确,自己是否获得了同事的认可。如果他们个人意志不够坚定,不够自信,则很容易演变成处事犹豫不决、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

高期望值。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员工来说,大学阶段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因而对企业、对未来的期望都比较高,渴望企业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喜变不喜稳。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在常变常新的工作环境下谋求发展,他们对于事业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于工作稳定的追求。又由于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导致他们对职业锚的选择犹豫不决或经常变动。

独立自主、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自我意识相对突出;崇尚自由,通常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上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职业的偏好高于对公司的归属感,乐于把兴趣、爱好当成事业来做;不畏惧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勇于创新。

高情绪化、低“抗压”度。不羁的个性使大学毕业生具有易受外界影响、心理易波动的高情绪化特点,当现实和理想无法平衡时,容易产生失败感。

求公平,尚竞争[1]。公平竞争几乎是“80”后大学生的行事准则,他们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同时又有非常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讲求凡事靠自己的能力争取,致力于公平环境的营造,始终把追求个人能力提升和事业发展作为努力的目标。一旦遭遇 “不公”,就容易导致极端的不满情绪产生。

2 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入职培训效应

入职培训是企业为新员工提供的适应性培训,其产生的效应与企业对员工进行的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常规培训具有不同的特点,对新就业大学生员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入职培训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提高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工作绩效。由于对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及企业内外与之合作的人员的陌生,大学生员工在进入企业一段时期内大都面临着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较差的困境。因此,入职培训应针对他们的工作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企业的人文环境、组织环境、工作职责和权限、工作的操作方法,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因工作效率低下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惊恐。工作绩效的提高会增加其晋升机会、培养其积极情感,进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使其导入一种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培养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入职培训阶段是员工真正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去思考一个企业的前景、自身与企业共同未来的关键时期,是员工和企业之间开始建立组织承诺的开端。入职培训是否能够帮助培训对象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认同企业的历史和文化,将决定新就业大学生员工是否愿意为企业付出自己忠诚,也是提高其组织承诺的途径。

协助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建立企业内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处在陌生环境下易表现出兴奋感和焦虑感,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会让人有强烈的人际交往动机。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刚进入企业,陌生的人、工作、环境都让他们感到强烈的焦虑,而入职培训应为他们建立人际网络提供一个平台,方便他们与老员工进行交流和互动,与协同工作的员工建立融洽的关系,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人际需求的满足,也将带来社会支持的增加,积极情感的建立,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企业忠诚度的提高。

表达对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重视。入职培训需要花费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企业对新就业大学生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显示了企业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认可、对他们选择加入企业的赞赏、对他们未来发展前景的许诺。使他们感觉到企业领导对自己的重视、自己对企业的价值和自己受到尊重。尊重需求的满足可以有效降低他们的离职意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组织承诺。

帮助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实现个人发展。入职培训应有效提升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及其它能力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价值,实现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权限的改变,提高其更换新工作的机会,提高其工作参与度、工作期望和晋升可能,降低工作重复性和单调性,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3 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入职培训模式和策略

入职培训对提高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组织忠诚度,降低离职率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合理设计入职培训课程,完善发掘和评估员工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机制,对其离职行为进行引导,就能留住企业需要的优秀大学生员工。

3.1 明确入职培训的目的

新就业大学生在加入企业的过渡期内会依据自己对企业的感受和评价来选择如何表现、决定是在企业谋发展还是将企业当成跳板,而企业的文化氛围、管理行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绩效和人际关系等。所以,对其入职培训的目的应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企业,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减少抱怨、消除心理压力,提高归属感;明确岗位职责,展示企业对员工的期望[2];引导其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3];提高工作技能,展示职业发展通道。

3.2 针对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特点设计入职培训模式

企业管理者只有根据入职培训的目标并结合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特点来确定入职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时间等,入职培训才能取得实效。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首先是公司层次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企业的愿景和发展战略,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企业经营和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让新就业大学生员工了解企业情况,并培养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其次是部门层次的培训,重点是使他们掌握即将任职的部门、职务的权利、责任,及要求必须懂、会、用的具体知识、技能和其他特殊要求(具体见表1)。

3.3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安排企业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主持和主讲

入职培训要从细节入手,尽快解除大学生新员工心中的疑虑,培养归属感,使他们能够平稳心态,乐于接受组织的学习和工作安排。管理者,特别是直接主管,应及时表达对大学生新员工的期望,让他们感受到关注,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支持大学生新员工的职业探索以树立良好的雇主形象。可以在对新就业大学生员工正式分配工作之前引入职业测试机制,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3.4 利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和培训技巧

传统的授课式的培训方式对于“80后”的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比较小,为了提高新就业大学生员工参加入职培训的积极性,使入职培训具有实效,就必须顺应受训者的思维模式,加入新技术元素,如信息系统、网络等,提高互动性。对于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可以采用参观、讲解、网站自学、网上论坛等形式;职业基本素质培训可以由企业内部领导、老员工与新员工座谈,采取现身说法或演讲、情景模拟等形式。团队与沟通的培训,可以采用集体游戏、户外拓展、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每一个参与的人能够有切身感受;融洽新老员工的关系,可以采用文娱、体育等多种形式;对于岗位工作,部门负责人可以采用导师制讲解、演示、示范操作、亲身体验等形式。建立导师机制,帮助大学生新员工将理论优势与实践相衔接,在工作过程中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缓解和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针对其职业发展意愿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规划。(见表1)

3.5 健全入职培训的评估反馈机制

建立入职培训评估反馈机制的目的是寻找企业在入职培训中的不足和改进途径;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4]。入职培训的效果评估可以从反应层面了解受训者对培训内容、方式等的反应,其信息用于帮助培训师和培训部门提高今后此类培训的质量。学习层面考察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其信息及时反馈给培训师和学员,作为对学习的肯定和改进建议的依据。行为层面了解入职培训对受训者工作行为的影响程度,包括个人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方面,所得信息和分析结论及时反馈到组织的决策层和各职能部门及受训者的部门主管,使更多的人认可和支持入职培训。结果层面考察受训者一年或两年后的主动离职率和工作过渡期的长短等。企业应将培训效果纳入直接或间接责任人的绩效考核中。

3.6 保证入职培训的延续性

入职培训应该是一个过程,不能浓缩在三五天内完成,还应进行后续的跟踪培训,在对入职培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新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确定其后期的培训项目,并与企业的管理者继任计划有机衔接起来,甄选出具有发展潜质和领导才能的骨干力量。以保证入职培训的效果,增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80后”员工入职培训课程设计[J].人力资源开发,2008.

[2] 胡美娟.大学生的入职培训与内部导师机制选择[J].企业活力,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