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如何计算范例6篇

利润率如何计算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1

关键词:会计利润;经济利润;企业管理

企业的生存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企业处于什么状态时才算盈利呢,也就是说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水平呢?传统企业是以会计利润最大化为核心分析指标,而现代企业则选用了经济利润来衡量企业盈利水平。

一、基本概念

什么是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即全部收入与全部费用的差额。它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会计利润是会计学上的概念,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计算出来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利用可靠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等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即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是账面利润,是公司在利润表中披露的利润。会计利润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会计指标之一,它直观地反映了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额,

经济利润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即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全部资本费用部分的价值。经济利润也被称为为超额利润或经济增加值。它一般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层,不对外界披露,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二、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联系

对会计师而言: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其中,总收益包括企业日常业务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实现的收入,以及企业非日常业务活动的取得的利得等,总成本包括实现日常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所发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业务税金和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以及企业非日常业务活动所产生的损失。会计利润在计算时只考虑可以可靠计量的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成本。

对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利润=总收益一经济成本,经济收入是指按照财产法计量,在期末和期初同样情况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即: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机会成本

由公式可以看出,经济利润还可以表述为公司或个人生产经营产生的会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后的利润。

三、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区别

会计师不确认隐性成本,不列入利润表的减项,是因为没有客观的办法计算隐性成本,会计准则要求所反映的业务是真实的、已经发生的并且是可以计量的,会计师不能做没有根据的估计。因此,经济利润就不同于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经济利润在计算时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真实反映了股东财富的增加。经济学家弗雷德・马歇尔对经济利润的定义是“所有者或经理的利润在按现行利率扣除了资本利息后剩余的部分可称为经营收益或管理收益”,意思就是把股东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按照现行利率来计算,在计算经济利润时再加以扣除,马歇尔说“公司在任何期间创造的价值,不但必须要考虑到会计账目中所记录的费用开支,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由此看来,用会计师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很显然高估了实际利润。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经济利润考虑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这表明,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分析经营活动之间的着眼点不同,经济学家主要关心企业如何生产以及如何对产品进行定价决策,因此,当他们衡量成本时就包括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结果,他们注重衡量会计成本,却忽略了机会成本。

如果只考虑实际的投入产出形成的会计利润,而不考虑机会成本,经营活动有可能是不划算的。比如某人MBA毕业,投资10万元自主创业做生意,1年可以赚10万元利润,但如果他把10万元存入银行,利率是5%,每年利息收入为0.5万元,而他打工可以挣15万的工资,从机会成本角度来看,这1年其经济利润就是亏损5.5万元。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公司,如果公司的会计利润无法超过投资者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这家公司就是在损耗股东财富,股东就不如把钱投到其他地方。

四、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所包括的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一样,所以企业管理当局采用二者时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理念不一样,他们所关注的利润焦点也不一样,下面举例说明:

A公司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目标,并将利润作为其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A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1600万,2008年年末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000万元(其中普通股1000万股,面值1元),长期负债5000万元(年利率8%),假定该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在2008年度内未发生变动,该公司的加权资金成本率为20%,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则A公司的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一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净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一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100万元,每股净收益=净利润总额/普通股股数=1600/1000=1.6元/股。

B公司为求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将增加企业价值为其战略目标,并确定以经济利润作为其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2008年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2008年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600077元(其中普通股1000万股,面值1元)长期负债4000万元(年利率7.5%),假定该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在2008年度内未发生变动,该公司的加权资金成本率为15%,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则B公司的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净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225.20万元,每股净收益=净利润总额/普通股股数=1500/1000=1.5元/股。

A公司将会计利润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而B公司以经济利润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若以会计利润作为评价的标准,A公司(净利润1600万,每股净收益1.6元)优于B公司(净利润1500万,每股净收益1.5元),若以经济利润作为评价的标准,则A公司(经济利润100万)劣于B公司(经济利润225.20万),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采用的评价指标不同,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这说明,有会计利润的企业未必创造价值。

五、扬长避短,合理使用业绩评价指标

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以价值管理为核心,考虑

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而广大股东未参与企业的直接管理,且持股目的不尽相同,广大股东看重的是股价的涨跌,他们要求每年每股净收益尽可能提高,这样,他们所持有股票价格才会上扬。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广大股东各不相同的要求时,就需要考虑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面对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指标得出的结论差异,如何让信息使用者合理利用这两个指标正确评价企业业绩,指导投资方向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属于同一学科不同层次讨论的问题。它们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它们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利润的检验离不开会计核算的数据,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然都是用数量来表达,但会计利润主要从量的方面反映企业经济,而经济利润则从质的方面反映企业经济,在对企业进行评价时,经济利润更能说明问题,管理者在利用会计利润的数据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到经济利润的精华。企业投资者在评价一个企业好坏时,不能仅看每股净利润是多少,依据传统的股票估值法一股利法和现金流量法来估计股票的价值,我们还可以利用经济利润模型来计算出公司内在价值(公司内在价值=公司账面净资产+股东权益未来增值),再利用公司内在价值算出每股股票价值。另外,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要做好全面预算,实现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使经营预算以战略预算为指导,并对战略预算提供支持与修正,充分认清会计利润可能造成的假象,避免陷入会计利润的误区,一般来说,企业有3个发展期,即快速扩张期、稳健发展期、防御收缩期。在快速扩张期,经济利润>会计利润,这种情况下,企业蓬勃发展,资本收益率高,大量进行外部筹资,且筹资渠道通畅,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现有投资方向和决策是合理的,并优于其他投资方向,这时企业应该继续保持原有的选择。在稳健发展期,经济利润=会计利润,二者几乎相等,这种情况下,企业正好能够获得正常经营利润,此时企业各方面经济指标良好,利润积累足够规模扩张所需资金,虽然没有经济利润,但也不会轻易改变投资方向,除非,新的投资方向能有稳定的经济利润。而在防御收缩期,经济利润<会计利润,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纯收益低于正常经营利润,如果此时企业管理者光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注意到实质,及时改变经营方向,转变经营策略,则很容易让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这时企业应该重新考虑其投资方向,以争取至少能获得正常经营利润。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2

关键词:利润 考评体系 农业银行

利润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建立科学的经营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则是建立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需要,它能充分调动经营行主观能动性、推进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最终促进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本文拟从剖析农业银行现行考评工作的难点入手,谈谈农业银行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一些设想。

一、农业银行考评工作面临的难点

难点之一

考核财务会计利润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各级行的经营成果,而且多指标考核淡化了利润的中心地位。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把利润作为考核重点是其本质所决定的。然而,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经营规模、范围以及利率都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受制于宏观政策。二是经营过程承担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追逐利润必须以风险防范为前提。三是经营成果表现为投入大多集中在前期,产出或者潜在风险则是在以后若干个会计期间连续体现出来,而我们当期考核的利润是一级法人体制下的财务会计利润,它以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原则为基础将银行的产品收入和支出人为作了分期和配比处理,反映的是经营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实质上是一种前期存量和本期增量的混合绩效。显然,这样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经营行当期增量业绩。

从当前农业银行的考评体系看,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的指标有利润、竞争力、风险控制三大类十几项,各项指标并列考核,区别仅在于权重的不同,利润指标虽是刚性指标,却不能主导经营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无法形成中心地位。各项指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比如吸收高于上存资金利率的存款将减少利润,但从考核结果看增加存款的得分可能还高于利润减少的失分。因此,容易出现为片面追求市场竞争力的考核得分不计成本而牺牲利润;或是片面追求风险控制(资产质量)指标的考核得分而惜贷影响利润水平等问题。同时,现行大部分指标考核的是时点数,忽视了对经营过程(利润的形成过程)的关注,经营行被考核的实质上只是指标本身,而不是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实际业绩。可见,多项指标并列考核不仅削弱了利润作为农业银行经营中心目标的地位,而且不利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难点之二

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使各经营行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如何抹平差异性拉平起跑线是考评体系变革的又一难点。

一方面,农业银行发展的历程承担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繁多的政策,特别是几十年来形成的历史包袱(如员工素质低、网点布局不合理、资产质量差、客户层次低等)成了农业银行改革进程中不堪承受的重负,要“退”、要“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的历史包袱轻重差别很大。历史包袱的处理都必须付出代价,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为改革而付出的巨额成本将制约全行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本身具有趋利性流动的特性,使得处于发达地区的经营行筹资成本较低、投放的贷款还本付息较有保证,盈利能力较高,而处于不发达地区的经营行盈利能力自然就较低。因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资金的趋利流动特性必然导致各经营行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考评办法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性,就不能体现公平。目前,解决差异性问题往往是通过下达计划方式来解决,但计划手段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计划本身是预期的结果,具有浓厚的人为色彩,尤其是计划的下达和调整往往存在着主观性问题,致使个别行处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思考如何拓展业务而是用在向上级部门公关要政策要指标上,因而用计划的办法无法解决差异性问题,考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难点之三

政策性、全局性因素对各经营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避开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影响是现行考评体系尚未逾越的又一道鸿沟。

从政策性因素看,在某个经营考核期间,一旦遇有政策性变动,无论是外部政策变动(如存贷利率调整、税率调整、核算办法改变)还是内部政策的变动(如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调整、历史包袱的消化)都直接影响到经营行的经营成果。在当前利率管制前提下,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紧缩银根或放松银根的重要调节器,无论中央银行利率如何调整,存贷款都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也要定位在存贷利差的合理价位。但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客观上存在着存差行或贷差行,利率的调整对各行利润在各不同时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从全局性因素看,农业银行实行的是全国一级法人体制,消化历史包袱的情况是根据全局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承受的能力而决定。如呆帐核销、应付未付利息列支、应收未收利息冲减等事关全行经营大局的措施出台,通常是从全局出发制定若干指令性政策措施下达给各行执行;而从局部看,由于所处区域和历史包袱的差异,各经营行承受能力不同,对当年的利润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如果考核利润没有剔除政策性、全局性因素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真正体现经营行主观努力的经营成果。

难点之四 存量和增量对农业银行经营同等重要,如何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是现行考评体系未能破解的难题。

仅就管理行辖区而言,各经营行业务经营的存量和增量是同等重要的,存量意味着对全辖经营成果的贡献能力,增量代表着经营行发展的潜力和速度。农业银行总行考核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考核中每个指标都设置了贡献分和进步分序列进行计分。至于存量和增量在考核中所应占有的权重却很难处理好,因为存量大的经营行由于在全辖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增量不大,但存量远远超过平均数,也稳坐钓鱼台;存量小的经营行,如果增量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也能弥补存量小的不足;存量和增量处于中游水平的经营行无从加分,可能就被甩到前两者之后,因而不合理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农业银行现行考评办法难以真正贯彻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考评结果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行当期主观努力所取得的经营成果,达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

二、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有利于经营行加强内部经济核算、丰富经营内涵和提高经营层次。要通过考评,引导经营行注重利润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经营过程的全程计价,不再片面追求经营规模,不再过度追求经营费用,从成本与效益形成过程入手,不断改善存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增加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以经营行为的理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促进经营行淡化指标观念,强化追逐利润的观念。要使经营行一切经营行为围绕利润转,而不是围绕指标转,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市场 抓业务搞经营,积极参与竞争,变以往被动完成各项指标为主动加强经营管理、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有利于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评体系要充分考虑政策性、全局性因素以及区域和历史差异性的影响,拉平起跑线,使考评结果真正反映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经营成果,为经营行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业绩考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要突出人均利润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工资、费用分配进行动态的调整,实现绩效考评和财务资源配置的互动效应,促进各经营行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三、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设想

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核心内容:一是借助责任会计建立内部核算体系,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改多项指标考核为单项指标考核--把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围绕利润中心来核算,剔除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对利润的影响,重点考核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业绩。二是通过系数调整,努力消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问题,使各经营行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三是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加强考核,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一)建立内部核算体系,消除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影响,重点考核主观努力创造的经营成果。

1、内部核算体系的建立。设定各经营层次(管理行内部各责任中心和下级经营行)为利润中心,通过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内部资金买卖价格,对各责任中心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所有资金进行统一买卖,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核算各责任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新发生的收入、支出,计算出各责任中心在考核期内实现的毛利润。

2、内部资金价格的确定。内部资金价格定价作为内部激励的杠杆,既考虑到存款积极性,又考虑到贷款积极性,一般以管理行全辖存贷利差的综合平均水平为基准,考虑不同级别的管理行资金供求状况作适当调整。对大型重点项目及系统归集资金要通过内部资金计价上下浮动办法来调节,即:系统归集户的归集资金卖出价要调低一些,投放大型重点项目的贷款资金买入价格要比用于一般贷款项目的价格高些。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消除利率变动及系统内资金利率调整等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的影响。

3、内部核算的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主要是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成本和管理费用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进行内部核算必须包括这四个方面。

(1)存贷款毛利润核算。由于各行的现状和基础不同,存在存差行和贷差行的差别。在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存差行将无利可图,这样存差行可能会为了(文秘站:)多创利而盲目扩张信贷规模;在系统内利率较高时,贷差行将无利可图,容易产生惜贷。因此,存款和贷款的毛利要分开核算。

存款毛利的核算。按内部资金价和日均存款余额计算出存款收入后,再扣除存款实际利息支出,即为存款毛利。

贷款毛利的核算。贷款实际利息收入扣除贷款资金成本(贷款日均余额与内部资金价的乘积)即为贷款毛利。考虑到各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差异悬殊大,贷款资金成本核算中对不良贷款形态给予按一定比例折算。

(2)中间业务收入的核算。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因此把中间业务收入全额计入毛利润中。

(3)内部资金占用的核算。加强内部资金占用管理的考核有利于督促经营行合理匡算资金头寸,压低无息低息资金占用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对内部占用的考核要按内部资金价格计算占用成本,从经营毛利中扣除。

(4)管理费用的核算。加强管理费用的考核能促进经营行加强核算,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效益。对管理费用的考核分成两部分:一是对一次性投资长期使用的电子设备购置、网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分年摊销,按当年摊销数从经营毛利中扣减;二是办公费用、工资等实行一次性摊销,直接从经营毛利中扣除。

由于人均创利能力的高低突出了人力资源对经营成果的贡献,是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当采用人均方式核算内部经营利润。

综上所述,经营行内部核算的人均利润=(存款毛利+贷款毛利+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成本-当年应摊销费用)÷平均人数

(二)设立调整系数,解决业务经营区域和历史差异,拉平起跑线。

经营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存款毛利、贷款毛利、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管理费用)都受到区域和历史差异性的影响。为了真实反映各经营行的经营业绩,应通过分别设定系数对各经营行实现的内部核算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调整系数按前若干年的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然后考虑到经营行前若干年的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调整系数如高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压低,以鞭策落后的经营行进步;调整系数如低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调高,以免鞭打快牛,以此鼓励先进的行继续保持领先势头。

这样,经营行调整后的内部核算人均利润为各项人均毛利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内部核算人均利润的计算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三)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加强考核,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后,已经将经营的全过程作了综合考虑。但对事关全行发展全局需要的若干指标如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要作为重点指标加强考核。

1、设立风险控制指标。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前提。因此设立风险控制指标可以避免经营行的短期行为,如为了片面追求人均利润盲目扩张信贷规模而忽视信贷资产质量。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3

本文力求在分析比较国内使用的主要《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介绍的传统出口价格计算法和有关学者专家推介的新计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曾在外贸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操作二十年的实践经验和在高校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近十年的体会,向国际贸易专业的师生和从事出口业务的外销员推荐使用一种简便、适用的快速计算出口报价的方法。

一、现有高校教材有关出口报价的主要计算方法

笔者广泛检索查阅了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二十多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包括MBA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外贸类资格证考试培训教材等,都涉及到了FOB价格的计算问题,虽然有的详细有的简略,但一般都缺乏便捷性。

(一)只介绍出口商品的作价原则和FOB与CFR、CIF的价格换算

MBA系列教材之一的《国际贸易实务》(逯宇铎、侯铁珊主编 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少数教材,仅介绍了进出口商品作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FOB与CFR、CIF之间的价格换算公式,对于根据国内的购货含税价如何计算出口价格和出口换汇成本等公式未作任何介绍,读者只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参考价格对外报价成交(实际上有些出口商品或在某个时期查不到国际市场的参考价,只好通过多次对外报价后在磋商过程中进行推测),等到合同履行完毕后进行成本核算时,才能知道该笔业务是赚还是赔。

(二)出口换汇成本公式中隐含FOB价格

国内再版次数最多、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贸大学黎孝先教授主编)和《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上海外贸学院吴百福教授主编)等部分教材,只是在介绍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核算时,列出了出口换汇成本公式:

出口换汇成本=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元)/FOB出口外汇净收入(美元)

出口商品总成本=出口商品购进价(含增值税)+定额费用-出口退税收入

并阐述了商品的出口换汇成本越高于银行的外汇买入价,出口亏损就越大,反之,出口盈利越大。对于外销员如何根据国内购货的含税价计算FOB出口报价,教材未作具体介绍,只是在出口换汇成本公式中隐含了FOB价格之意,要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才有可能计算出来FOB报价。

(三)以成交价的利润率为基础计算FOB价格

《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贸大学冷柏军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和《进出口贸易实务精品教程》(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郭双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等部分教材,介绍了以成交价的利润率为基础计算出口报价的计算公式:

实际采购成本=购货成本(含增值税)-出口退税收入

实际采购成本=购货成本(含增值税)X [1-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FOB=(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1-预期利润率)

CFRC=(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国外运费)/(1-预期利润率-佣金率) ②

而按照FOB和CFRC的正常换算关系可得到以下计算公式:

CFRC=(FOB+国外运费)/(1-佣金率)

用成交价格的利润率为基础计算以不同价格术语成交的出口报价,会给采用上述公式①、③和公式②分别计算出的CFRC的价格带来较大误差(见例1)。

另外,该种计算方法要用两个公式才能计算出FOB报价,会影响对外报价的快速计算。

例1:美国H公司向国内W公司寻购A产品20公吨,要求速报FOB上海和CFRC5纽约价格。已知A产品的增值税率为17%,含税收购价为2000元/公吨,退税率为13%,国内费用为100元/公吨,国外运费为100美元/公吨,当时的汇率为USD1 =CNY6.3,W公司规定的预期利润率为报价的10%。用上述公式计算:

实际采购成本=购货成本(含增值税)X [1-出口退税率/(1+增值税率)]

=2000X[1-13%/(1+17%)]=1777.78元/公吨。

FOB=(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1-预期利润率)

=(1777.78+100)/(1-10%)

=2086.42元/6.3=331.18美元/公吨。

用公式③计算CFRC5价格为:

CFRC5=(FOB+国外运费)/(1-佣金率)

=(331.18+100)/(1-5%)=453.87美元/公吨。

用公式②计算CFRC5价格为:

CFRC5=(实际采购成本+国内费用+国外运费)/(1-预期利润率-佣金率)

=(1777.78+100+100X6.3)/(1-10%-5%)

=2950.33元/6.3=468.31美元/公吨。

由此可见,用公式①、③和公式②计算出的CFRC5的价格分别为453.87美元/公吨和468.31美元/公吨,两者的价格相差3.18%。因此,本例题只能用公式①和③计算FOB和CFRC5报价,而不能同时用公式①和②计算FOB和CFRC5报价,否则会导致报价错误。

二、有关专家学者推荐使用的主要计算方法

(一)预设外贸公司的费用率和出口换汇成本计算FOB报价

陈伟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第8期《对外经贸实务》杂志上发表的“FOB报价公式及其课堂教学应用”一文中,把外贸公司出口的国内费用(包括出口货运费、人员工资、通讯费、房租等总费用)按照工厂的购入价为基准设定一个百分率(比如10%),把外贸公司的出口的预期利润设定为出口换汇成本低于银行外汇买入价的一定金额(如1USD=6.99CNY时设定换汇成本为6.50),介绍了推导出的FOB计算公式:

FOB=[工厂购买的价格(含税价)X (1+外贸公司费用率-退税率/(1+增值税率)]/出口换汇成本。

该方法比上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介绍的方法要适用一些,较贴近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但是用外贸公司费用率代替国内费用,对于不同价值的出口商品(比如每公吨4800元和每公吨128000元的两种商品)和从不同货源地(新疆和北京)运往天津新港装运出口,用同一费用率计算出的FOB报价会有很大差异而失真。并且该方法中人为地设定了“外贸公司费用率”和“出口换汇成本”两个估算参数,对FOB报价的计算准确性会有一定影响。

(二)FOB出口报价在即期支付条件下的计算方法

谢崇誉(江西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在2008年第7期《对外经贸实务》杂志上发表的“当前出口报价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一文中,在即期支付条件下,如果出口企业要求出口收汇每一美元税后(指出口退税后)获得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的利润(n),则可用如下公式计算FOB出口报价(Cfn):

Cfn=[Pc(1-r)/(1+a)+Ch]/(Es-n)   ⑥

由于作者在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失误,导致该篇文章中的公式④、⑤、⑥、⑦、⑧、⑨和例题1、例题2的出口报价计算全部出错。正确公式应为:

Cfn={Pc[1-r/(1+a)]+Ch}/(Es-n) 。 (1)

式中Cfn表示出口企业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的利润而计算出的FOB出口报价;Pc表示出口商品的含税价;r表示出口退税率;a表示增值税率;Ch表示其他费用;Es表示即期现汇买入价(为了验证上述公式⑥的错误,在后述介绍的计算方法中也仍然使用上述代号和类似概念)。利用上述公式可简洁明了地计算FOB出口报价,但公式中的Ch包括哪些费用以及如何确定,该计算方法未做具体规定和说明,给计算带来了不确定性。另外,该公式也不容易用计算器一次性快速地计算出结果,也会影响FOB报价的计算速度。

三、适合教学和外贸业务的出口报价的快捷计算方法

通过了解现有《国际贸易实务》各种教材中FOB报价计算的不足和有关专家学者推荐使用的尚需改进的计算方法后,本文力求探索一种适合教学和外贸实际业务的出口报价的快捷计算方法。

(一)外贸公司对利润和国内费用的处理

一般而言,外贸公司会根据本年度出口规模与出口利润的计划和预计的管理费支出(包括人员工资、奖金福利、房租水电、广告展销、邮电通讯、交通差旅、银行利息、其他费用等间接费用)等情况,规定出口收汇每一美元至少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的毛利润(包括管理费和计划利润),一般情况下若达不到毛利润要求则不能成交,特殊情况下(如新市场新客户、大订单、有库存的商品等)达不到该要求时,须报分管业务的副总或总经理酌情审批。比如某外贸公司2012年计划出口净收汇1亿美元、利润2000万元,预计管理费总支出为2000万元,则减出口退税后每一美元出口收汇至少达到0.4元的毛利润。

国内费用主要包括内陆运费、仓储装卸费、报关报检费、港杂费、银行手续费、其他费用等。外贸公司对于供货单位在装运港交货和即期收汇的较高价值的出口商品,由于国内费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很小,可不计国内费用;对于在离装运港较远的工厂交货的低价值出口商品,则按实际情况详细计算国内费用。

(二)出口报价必须首先计算出FOB价格且理清与出口换汇成本的关系

由于我国的出口货物80%以上都是通过海运方式运往国外,FOB、CFR(FOB加上国外运费价格)、CIF(FOB加上国外运费和保险费)价格的使用十分普遍,没有FOB价格,就没有CFR、CIF等其他价格,尤其是广义的FOB价格(实际购货价格加国内费用和利润)在出口报价和成本核算中必不可少。出口换汇成本(简称换汇成本)与FOB的换算关系:

换汇成本(Ec)=出口成本(Tc)/FOB价(Cfn);

出口成本(Tc)=出口商品含税价(Pc)-出口退税额(R)+国内费用(Ch);

出口退税额=出口商品含税价×出口商退税率(r)/[1+增值税率(a)];

上述公式合并得:Cfn=[Tc-R+Ch]/ Ec

={Pc [1-r/(1+a)]+Ch}/ Ec 。 (2)

而换汇成本(Ec)又等于即期现汇买入价(Es)减去每一美元的利润(n),如前所述某外贸公司规定的毛利润为0.4元,若全年的即期现汇的平均买入价为1美元=6.3元人民币,则该公司限定的换汇成本为5.9元人民币/美元。

则公式(2)可改写为:Cfn={Pc [1-r/(1+a) ]+Ch}/ (Es-n ) 。 (3)

由此可见公式(3)与公式(1)完全相同,所以证明公式⑥是错误的。

(三)用出口退税系数结合换汇成本法快速计算出口报价

除“两高一资”产品外,国内的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实行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率(以下简称退税率)依次为5%~17%,除农药等几种产品的增值税为13%外,绝大多数产品的增值税率为17%。某种出口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值税率和退税率是固定的,因此,公式⑵和⑶中的[1-r/(1+a)]则是一个常数,即称为出口退税系数(K)。系数K取小数点后四位有效数值,就可减少计算误差,外销员只要记住某种退税率产品的系数K(见表一),就可快速计算实际购货价(Ps),进而快速计算出口报价。

则公式⑵简化为:Cfn={Pc K +Ch}/ Ec (4)

即:FOB报价=(含税收购价×退税系数+国内费用)/换汇成本

对于供货单位负责在装运港交货和即期收汇的较高价值的出口商品,公式(4)可进一步简化为:Cfn=Pc K / Ec (5)

即:FOB报价=含税收购价×退税系数 / 换汇成本

对于部分教材采用按一定百分率的预期利润算出口报价的公式①,也可改写成:FOB报价=(含税收购价×退税系数+国内费用 )/ (1-预期利润率)

(四)实例计算分析

例2:国外客户向国内W公司寻购A产品20公吨和B产品20公吨,付款条件为签合同后预付30%货款,余款凭提单传真件付清,要求速报FOB上海价格。已知A产品的增值税率为17%,上海港交货的含税收购价为128000元/公吨,退税率为13%,国内费用为100元/公吨,当时的汇率为USD1=CNY6.3,W公司规定每一美元净收汇的利润(包括管理费和预期利润)不低于0.4元,即限定的最高出口换汇成本为5.9元人民币/美元。B产品的含税收购价为4800元/公吨,其他条件完全与A产品相同。W公司外销员能分别对外报A、B产品每公斤的最低FOB价格为多少?

解1:(1)使用专家推荐的公式(1)计算A产品报价:

Cfn={Pc[1-r/(1+a)]+Ch}/(Es-n)

={128000[1-13%/(1+17%) ] +100}/(6.3-0.4)

={128000-14222.22+100}/5.9=19301.32美元/公吨=19.30美元/公斤。

(2)使用退税系数法的公式(4)计算A产品报价:

FOB报价=(含税收购价×退税系数+国内费用)/换汇成本

=[128000×0.8889+100]/5.9

=[113779.2+100]/5.9=19301.56美元/公吨=19.30美元/公斤。

(3)使用退税系数法的公式(5)计算A产品报价:

FOB报价=(含税收购价×退税系数)/换汇成本

=[128000×0.8889]/5.9=19284.61美元/公吨=19.28美元/公斤。

解2:(1)使用专家推荐的公式(1)计算B产品报价:

Cfn={4800[1-13%/(1+17%) ] +100}/(6.3-0.4)

={4800-533.33+100}/5.9=740.11美元/公吨=0.74美元/公斤。

(2)使用退税系数法的公式(4)计算B产品报价:

FOB报价=[4800×0.8889+100]/5.9

=[4266.72+100]/5.9=740.12美元/公吨=0.74美元/公斤。

(3)使用退税系数法的公式⑸计算B产品报价:

FOB报价=[4800×0.8889]/5.9=723.17美元/公吨=0.72美元/公斤。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4

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对相关的会计交易或事项整体产生影响。当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会计政策变更(即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不同,成本法下按实际分得的利润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按被投资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控股比例确认本年的投资收益。由于税法规定,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宣布分配利润时,投资企业才能将应收股利计入分配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政策变更时,投资企业所得税影响额如何确定,关键在于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是否高于被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以及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会计处理,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无关。从而对所得税的影响额和累积影响数的计算应区分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一、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同情况下的核算

例:A公司于1995年1月1日对B公司投资1000000元,占B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按当时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1998年1月1日起改按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20%及20%以上,应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与B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5%提取公益金。假定不考虑股权投资差额。B公司1995、1996、1997年的净利润以及A公司于1996、1997年从B公司分得的现金股利如下表所示。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如下:

本例中A、B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显然,1995、1996、1997三年应交的所得税,已经根据税法的规定在当年交纳,不存在1998年1月1日补交所得税的问题。因此,不论是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均为零,因此计算的所得税前差异和累积影响数相同。

第一步,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如下表所示(计算结果取整数)

累积影响数计算表 单位:元

第二步,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17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70000

调整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70000x15%)25500

贷:盈余公积 25500

第三步,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A公司在编制1998年度会计报表时,应当调增资产负债表年初留存收益数、长期股权投资数,即调增盈余公积25500元,调增未分配利润144500元(170000-25500),调增长期股权投资170000元;同时调增上年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投资收益、年初未分配利润,即调增投资收益50000元,调增年初未分配利润102000元[(90000+30000)x85%]。

二、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不同情况下的核算

(一)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小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核算

当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小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时,所得税影响额和累积影响数的计算结果以及会计处理因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例:假定上例中A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B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其他条件不变,则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如下:

1.应付税款法下

第一步,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如下表所示(计算结果取整数)

第二步,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调整所得税前差异数: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7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70000

调整所得税: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357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55000/(1-30%)]x(33%-30%)} 2357

调整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7000-2357)x15%] 25146

贷:盈余公积 25146

第三步,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A公司在编制1998年度会计报表时,应当调增资产负债表年初留存收益数、长期股权投资数、应交税金数,即调增盈余公积25146元,调增未分配利润142497元,调增长期股权投资170000元,调增应交税金2357元;同时调增上年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投资收益、所得税、年初未分配利润,即调增投资收益50000元,调增所得税2357元,调增年初未分配利润100907元[(90000+28714)x85%]。

2.纳税影响会计法下

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影响金额,并将其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

第一步,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如下表所示(计算结果取整数):

第二步,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调整所得税前差异数: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7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70000

调整所得税: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64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5000/(1-30%)]x(33%-30%)}2357

递延税款{[170000/(1-30%)]x(33%-30%)} 7286

调整利润分配:[(170000-9643)x15%]24054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70000-9643)x15%]24054

贷:盈余公积 24054

第三步,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A公司在编制1998年度会计报表时,应当调增资产负债表年初留存收益数、长期股权投资数、应交税金数,即调增盈余公积24054元,调增未分配利润136303元,调增长期股权投资170000元,调增应交税金2357元,调增递延税款贷项7286元;同时调增上年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投资收益、所得税、年初未分配利润,即调增投资收益50000元,调增所得税9643元,调增年初未分配利润96535元[(86143+27428)x85%]。

(二)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大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核算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5

利润计划由利润、现金和净资产收益率三部分组成。这三个就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成一个整体的三个循环,其中任何一个的数量发生了调整和变化,就会导致所有变量的改变,管理者在制定利润计划之前,必须对三个进行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这个业绩评价体系包含三个层次:

图1 利润计划的三个

第一层次是利润。罗伯特·西蒙斯认为,任何一种利润计划的起点都是一系列关于未来的假设,这些假设是管理者们对于各种市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资本未来的表现所达成的一致意见。同时,利润计划还反映了管理者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如利用资产的投入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增加广告投入是否能促进销售增长;反映了管理者对所实施的战略的主要思路,如资产投入方式、投入数量都反映出管理者的战略观点。利润计划概括了某个未来的会计期间内预期的收入流入和费用流出,利润是利润计划的基础。为了制定利润,管理者必须对即将到来的运营期间的利润循环进行分析,计算出销售收入、运营费用、利润以及所需要的投资额,然后对现金循环和投资回报率循环进行研究,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去实施利润计划。

第二层次是现金。在利润计划被认可之前,管理者必须预测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支持营运,给投资者的回报是否有吸引力,如果不能满足这些约束条件,则必须重新调整利润计划。现金揭示了企业的经营现金循环过程:产品和服务销售产生的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这部分现金用来购买存货,存货又可以产生更多的销售。管理者可以据此预测出经营现金流入和流出。同时,现金流分析还可帮助管理者推导出是否需要进行负债融资或权益融资,以支持利润计划的实现。现金强调所有企业都在应收账款、存货和其他营运资产账户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管理者必须努力加快现金的转动,释放出现金,为企业的投资、理财或增长做准备。

第三层次是净资产收益率。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净资产收益率直接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的回报,是所有财务业绩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具体包括计算总资产回报率、估计资产利用率、将净资产收益率与行业数据及投资者期望值进行比较等步骤。与现金一样,如果净资产收益率预测值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预期要求,管理者就要重新考虑利润计划,增加利润或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罗伯特·西蒙斯把利润作为分析战略目标的逻辑起点,试图在高层管理者与各级员工之间建立战略沟通,并估计出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所选择的战略,是否能满足股东对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利润计划的特点在于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对企业战略进行描述,强调利润计划在整个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明确制定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具体的财务指标值——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战略的最高业绩目标。

在利润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利润计划清晰地表达出现金——利润——投资报酬率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现金循环、利润循环、投资报酬率循环三者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离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失衡,不可能再按照预定的轨迹达到计划的战略目标。利润计划立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预测、决策和资金管理理论,该管理思想的中心点是:战略业绩评价的起点和终点都要归结到财务成果,即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成果、是否有可能获得、怎样去获得、最终是否获得这样一个过程。

利润计划的管理思想对战略业绩评价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基于财务资源循环链的战略业绩评价与控制框架。在这个框架里,罗伯特·西蒙斯认为所有战略的最终财务目标都是追求股东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并且认为这应该是所有战略业绩评价的起点,也是对战略实施进行监控的依据。

这种观点认为,财务资源的良性循环是战略实施最直接的保障,是战略管理中一切资源和能力的最终体现。他特别强调现金流的重要性,强调利润计划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并且认为应从利润计划的角度来描述战略,对战略的内涵和目标在企业上下各阶层进行充分的沟通;强调对财务资源的分解和财务分析与控制能力。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要以业绩目标为中心组织设计、信息流程设计、资产分配系统设计、市场销售管理等内部管理活动,并最后落实到通过对资金流的管理来支撑利润计划。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在利润计划三个的理论框架里进行诊断控制和交互控制,认识和管理战略风险,运用控制杠杆等方式监控战略实施过程,反馈信息,实现战略业绩目标。

利润计划在理论上是严谨的,现金、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组成一个互动的闭合循环链,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它们的相互关系都可以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推理并计算表达出来。这种战略业绩评价与控制方法财务指标的设立和计算都承继了传统的方法,简单、明确,在实践中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战略业绩目标也完全可能在各责任中心进行分解与沟通。将这三个作为战略实施的框架,当战略运行偏离计划的业绩指标值时,可以通过三个循环的运行状态清楚地发现问题的所在、造成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后果。

利润计划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基于财务资源循环链的战略业绩评价与控制框架,它在理论上是严谨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但利润计划在战略管理中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其一,利润计划模式的理论框架建立在财务资源内部循环的基础上,对战略计划的控制建立在对体系中相关财务指标的监控基础上,但财务指标本身的缺陷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利润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如对净利润的计算,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之间就有不同的计算标准,会计利润通常不能准确反映战略计划实施中真正创造的价值,利润信息可能失真,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利润计划没有使用其他非财务指标来表达战略利润计划,而是完全用会计利润和投资报酬率这些财务指标来表达利润计划,很可能会影响战略监控的有效性。而且,会计利润是按照确定的时间分期来核算的,季度、半年或一年,而企业战略追求的是项目整个寿命期内的总收益,如果强调短期财务利润的最优化,往往会导致长期目标无法最优化导致短期性利益与长期目标的冲突,这是以会计利润作为战略目标的另一个弊端。正如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1992)所说:将整个旅途的利润主观地划分为旅途中各期间的利润是没有意义的。

其二,利润计划理论缺乏没有对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做出综合性考虑。利润计划是战略实施的目标,也是战略实施过程的约束,但它最终实现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对资金周转的管理,还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把握度,这要求企业必须用全局的眼光来考虑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些外部因素对战略目标制定、实施和控制的影响。利润计划虽然设定了利润目标,但没有反映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实现目标的外部驱动因素。

其三,利润计划是基于利润目标建立起来的业绩评价与控制框架,没有考虑战略的动态性,适合于相对稳定的、可预测的市场环境。当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利润计划就不可能按预定的轨迹运转。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6

关键词:杜邦公式 绩效评价 适应研究

杜邦公式是美国杜邦公司于1920年采用的企业绩效分析计算公式,该公式主要是把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当作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解释指标,把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与企业期间权益乘积,当作三要素解释指标;而后以连乘积形式模式描述。

一、杜邦公式基本理论和指标体系构架

(一)杜邦公式的主要财务指标体系 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净利率,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资产净利率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对资产周转率的分析,需要对影响资产周转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明影响公司资产周转的主要问题在哪里。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扩大销售收入,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的根本途径,而扩大销售,同时也是提高资产周转率的必要条件和途径。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资产负债率高,权益乘数就大,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资产负债率低,权益乘数就小,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杜邦分析法中的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为: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权益乘数(总资产/总权益资本);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销售净利率(净利润/总收入)×资产周转率(总收入/总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NPM)×资产周转率(AU,资产利用率)×权益乘数(EM)。

(二)杜邦公式的等式构架模型 (1)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系统的起点和核心。该指标的高低反映了投资者的净资产获利能力的大小。净资产收益率是由销售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的。(2)权益系数表明了企业的负债程度。该指标越大,企业的负债程度越高,它是资产权益率的倒数。(3)总资产收益率是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企业销售成果和资产运营的综合反映,要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资金占用额。(4)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资产实现销售收入的综合能力。分析时,必须综合销售收入分析企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结构比率关系。同时还要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有关资产使用效率指标,找出总资产周转率高低变化的确切原因。其计算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

二、杜邦公式在绩效评价中存在的缺陷分析

(一)四指标相对数线性构架模型检测 样本选择为2011年100家上市公司,可用样本94家,实现的相关指标值,为便于表示,各指标符号标注如下表(1)。构建模型:y=k+?茁1x1+?茁2x2+?茁3x3。从表(2)相互关系系数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周转次数关系较为密切,相关性为0.327,但也不高。从表(3)模拟水平与共线检测看,调整后的模拟水平为12.7%,说明为非和形式的直线性构造,总体描述水平低,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此模型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于其它形式的模型构造,如指数形式、连乘积形式等,本例应该是连乘积构造。从表(4)模型系数看,主营业务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两指标,勉强通过了t检验;净资产利润率主解释指标与解释指标的依存量化规律为:y=3.165+4.172x1+9.137x2+0.150x3。可以看出:此线性模拟水平不高,杜邦公式中的净资产利润率用三因素之间,以和形式解释欠妥;同时可以从反面验证杜邦公式中的被解释的主指标与解释之间存在其它关系式,即连乘积线性,限于篇幅,本文不再用指数、对数、乘积等形式验证。

(二)四指标绝对数线性构架模型检测 从表(5)相互关系系数看,企业的净利润额与平均净资产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相关性为0.953,系数高度相关,说明基本杜邦公式财务指标基本找准了解释因素及其解释指标。从表(6)模拟水平与共线检测看,调整后的模拟水平为92%,说明为和形式的直线性构造,总体描述水平高,此模型因素系绝对值构造,之有92%的把握,找到了因素间存在的和形式的模型构造;但杜宾值为2.26,存在净利润额与净资产总额之间共线,这是在模型预测中要注意到的,也是截面数据实证分析常出现的结果,我们只做含量分析。从表(7)模型系数看,残差(截距项)平均净资产和平均资产总额指标,都通过了t检验,但主营业务收入没有通过0.05的检测。企业净利润额主解释指标与其它相关解释指标之间的依存量化规律为:y=-2086430.3+20.273x1-0.345x2-0.009x3。模拟水平非常高,杜邦公式中的净利润额与另三因素之间,以和的形式构架解释模型较为确切。

三、杜邦公式理论贡献与缺陷评价

(一)杜邦公式的理论贡献 (1)在被解释指标与解释指标之间确定了质的等式构架。在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风靡计量经济学、实证会计学、实证审计学、实证金融学等实证方法时,然其计量方法虽然依据地是统计方法,源于回归分析(或回归预测)但学者们开始了用量化依存规律,试图来解释经济规律,解释观念上的诸多经济指标。遗憾地是都只能是依赖的现代生物工程数据处理软件,作出统计分析,判断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我们知道生物学与经济学、会计学是截然不同的学科,在分析目标时,生物、生命、医学等的解释时,量化地是实物体内部构造因素。而实证经济学、会计学等量化地是观念数据,是虚拟的,要检验被解释因素与解释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量化规律,数量相关性如何?只能靠统计检验来判断,况且,所用软件对相对数指标的均值、方差等的计算也存在问题,总之,现代财经类的实证方法难寻生物、生命、医学那种不同解释指标之间的质的构成。杜邦公式似乎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因为,它可以将企业净资产利润率用若干个其它指标联乘积的形式描述,据此有了等式(模式)质的等量关系组成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架。(2)杜邦公式在绩效评价应用中观念指标选择可简可繁。杜邦公式,可以由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一个指标扩展开,如它可以扩展为二级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次数)和权益乘数三个财务指标;还可以扩展为三级指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平均占用额、净资产平均占用额,还可以扩展为四级财务指标。具体扩展图见图(2),以2011年某上市公司杜邦公式绩效评价为例。杜邦公式的细化、子因素的扩展,无疑涵盖了企业的诸多会计指标,这既论证了公式体系的科学性,又便于财务会计指标的使用者便于把决定因素诸多因素细化,比较、分析、评价具体指标实现情况,与评价控制目标的具体差异所在。(3)主解释指标是指标使用者关注的关键指标。在诸多的会计指标中,相比较而言,似乎杜邦公式找到了能一语中的关键指标。净利润是经营者经营活动的追求的目标,净资产是投资者占用并使用资金的总额,该指标告诉了投资者收益与资源占用的比例,是投资者最关注的核心、关键的财务会计指标,这无疑迎合了投资者关注心理,简而观之,关注龙头指标,了解企业经济效益的总括。

(二)杜邦公式存在的缺陷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1)分析表明,杜邦分析忽略了企业发展指标。净利润与净资产最为相关,也证明了杜邦公式迎合地是权益人利益的最大化和即得的眼前实惠效应,指标根本不能解释企业发展的前景,运用此法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杜邦公式缺少自身纵向比较和未来趋势解释。(2)指标核算程序与杜邦公式指标不一致。首先是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在会计核算程序中,其对应地是主营业务成本,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利润核算的最终实现是最后一个环节。也即现行的会计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对应的是主营业务利润,或者是销售利润,在此核算环节后要有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和三项期间费用,然后才是利润总额;在“利润总额”后减去“所得税费用”后才是“净利润”。因而杜邦公式对有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和投资收益多的企业应该有具体化规定;对期间费用应该有大成本的观念,否则其公式计算的指标取得将无从入手。(3)杜邦公式考核指标没有考虑外部考核需要兼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应指标。虽然有了权益乘数表明企业财务杠杆对盈利能力所起的作用,但有些可以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诸如能耗、环境、职工利益、国家税收等,没有列入考核内容。(4)杜邦公式中主指标净利润的核算没有考虑我国的会计核算原则或基础: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上,很多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都进入当期核算;但企业的这块账务处理已做本期销售,也即税金计提和计入利润也进入分配。能够区别这一制度形成利润差异的会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却不能被采纳。未实现的利润进入期间绩效考核,无疑增加了净利润的不真实性。也即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评价行为的权威性。(5)在指标计算中技术层面还存在问题。如当企业的净资产是负数时,权益的乘积如何计算。企业的净利润为负数,净资产也为负数,净资产利润率岂不是负负得正。再者,企业在某个经营期实现的净利润是该时期内的资金运动的结果,属于动态指标;而企业占用的净资产和资产总额都是静态资金分布状况的时点静态指标;动态与静态指标之间具有不可比性。

四、结论

本文对杜邦公式在企业绩效中的分析后发现:(1)杜邦公式符合投资者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观点。用四相对数指标进行直线型构造,被解释指标与解释指标之间解释水平很低,说明四个相对数评价指标之间不存和形式构架,这意味杜邦公式解释指标之间依存规律可能存在连乘积形式。用四绝对数指标进行直线型构造,发现四指标之间依存数量规律,有非常高的相互关系,解释水平也很高。特别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依赖性,这符合行为目标服务权益主体重要性,满足了权益主体对考核评价的要求。杜邦公式适应的只是权益的主体单方面的评价要求,不符合其他相关利益的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要求。(2)从会计环境会计政策分析看,我国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可能构成企业利润的期间核算虚假,这会导致企业净利润额的增加,从而夸大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同时,一个会计期间没有自身的纵向比较,考核期间如认为的降低净资产额也会导致企业净资产利润率的升高,企业净资产占用额的分母的作用在计算结果中是显而易见的。这也预示着,要采用杜邦公式分析评价法,要在方面考虑完善、改进。也是这个缘故,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收入之间没有通过t检测。(3)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绩效评价不能只用单一的杜邦公式方法进行评价。应适应多元评价主体需要,适当增加评价指标体系,如增加企业销售收入现金回笼指标,增强利润核算的真实性,以限制权责发生制下的赊销业务进入会计期间核算而导致的利润核算不真实。增加企业对职工的薪酬、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税收缴纳等指标,以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考核。以满足评价主体的多元需求。(4)增加能够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的考核指标,特别是企业相关经济指标自身纵向比,和同行业水平、先进水平标杆的横向比较。(5)对计算公式的技术层面要有规定。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应剔除其评价资格,对特例指标,应规定为特别处理。对所选用的指标的可比性,应作出可比性的规定,将静态指标转化为动态指标,应该在年度考评中以月为权重,加权平均求得,不能用年度的首尾两个月的数据指标简均。也不能用年度末的当月净资产额作为计算指标,很显然,净资产利润率,不增加净利润,减少净资产同样可以得出很高的值。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630031)及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研项目“杜邦公式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Y20133004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云:《也说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审计研究》2007年第4期。

[2]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袁良蓉、刘勋章:《企业管理人员分析财务报告的方法》,《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年第12期。

[4]杜菲:《切实可行的战略性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第5期。

[5]刘瑞松:《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探析》,《山东交通科技》2011年第3期。

[6]李学琴、李福:《如何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指标》,《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任淑英、王琳:《财务综合分析的运用》,《交通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3期。

[8]李凌:《财务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分析中的作用》,《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第12期。

[9]李慧思:《特殊事项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0]陈然:《论杜邦分析法视角下的万科公司财务能力综合趋势》,《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