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回家范例6篇

春运回家

春运回家范文1

甲方:(运输方)

乙方:(用车方)

因业务需要,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达成春运回家包车合同如下:

一、  包车内容:

车台数:                 车  号:                                

车  型:                 座位数:                    

二、包车时间及地点:

包车时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共     天;甲方车辆于     年   月   日   时前到达        ,经          前往         地,全        程        公里。

三、运费及结算方式:

双方同意以                        方式计算包车费用,总金额       元(大写人民币                        整),预付       元,余款在甲方完全履行合同后,即时付清余款。

四、包车期间有关事项约定:

1、甲方应保证车辆检测合格,证件合法有效,车况良好,保险齐全,驾驶员身体状况良好,车厢内外整洁卫生。

2、包车途中,因甲方原因罚款、扣车、超员、交通事故、机械事故、抛锚,双方应密切配合及时运转旅客,所有责任及费用甲方承担。

3、因乙方原因造成的一切后果(含第2条内容),乙方应负全部责任及赔偿。

4、驾驶员食宿由乙方负责安排。

五、违约责任

1、乙方临时取消行程或中途停车,需承担甲方损失,扣除所付定金。

2、如遇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行程不能完成或延误,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3、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或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处理。

六、补充条款:                                       

                                                         

                                                        

                                                                

七、本合同一式肆份,双方各持贰份,本合同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 方(章)                   乙 方(章)

法定代表人、委托人(签字)

春运回家范文2

2010年的冬天,是我大学的第一个寒假。

上大学后,感觉才是真正开始了人生,以致于考试后一拖再拖,不想回家面对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严厉。直到春运大潮滚滚而来,才不得不踏上回家的路,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赶三天两夜的火车,期间要转三次车。

一路上,爸妈平均两个小时打一次电话,问的也无外乎是“到哪了”、“吃的什么”、“安不安全”这些问题。火车上很嘈杂,讲电话特别的费力,每讲一次电话都像是吵了一次架。

因为天气的原因,成都到沈阳的火车开了两天两夜还没有到,等终于到了站,已经晚了三个小时。当时的沈阳火车站正在翻修,布局非常混乱,要先爬上凹凸不平的高台再跌跌撞撞地走下来才能到达售票口。白色的雪与棕色的沙土混杂在一起,整个场面是那么的杂乱不堪。我好不容易爬上了高台,却在下来的时候脚下一滑整个人跌坐在地上,两个包和行李箱都飞出去好远。我挣扎着站起身来,拾起它们,容不得喘口气,就被人潮推着向前。

沈阳到长春的火车呼啸而来,身负沉重箱包的我在人流中举步维艰,旁边一名老大爷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在车厢里横冲直撞,袋子不时地蹭过我的头或是绊着我的腿,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不满。

最后,我停滞在车厢后部洗漱池的地方再也无法前行,周围充斥着回家过年的人和他们的年货,站满了人的车厢显得异常的逼仄,连动一下都如此困难,同时因为靠近吸烟处,时不时还会飘来呛鼻的烟气,被挤在角落里的我动也不能动一下,又累又烦,有点气急败坏。

我扶着洗漱池边的铁栏刚刚站定,电话就“滴滴滴”地响起,刚刚接起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妈妈一连串的责怪就来了:“到哪儿了?坐上去长春的车了吗?怎么也不知道给我们打个电话,我和你爸都担心坏了!”

这一路上的不顺,瞬间达到巅峰:“我怎么知道列车会晚点?我难道不想早点到家吗?这一路上电话打得还少吗?你们知道我现在多不方便吗?”电话那边妈妈还在说着什么,我没有心情听,直接挂了电话。

旁边那个背编织袋的老大爷看看我,朝我笑笑:“赶火车就是这个样子,忍一忍就好。”我点了点头,没搭话。爸妈又打来电话,还是絮絮叨叨那几个问题,我心烦,没好气地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着话,没说几句就挂了。

列车员过来检票,看到我的“学生证”,老大爷来了精神,问我在哪里上大学、回家呆多久,又告诉我说他的孙子成绩很好,现在也在外地上大学,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

说着说着,他叹了口气:“你们这些孩子啊,出去了就不想回来,也不管家里人想成什么样子。”眼里流露出一丝悲戚,轻轻拍了拍身边的大袋子:“我在沈阳也打了一年工了,攒点钱给他置办些好吃的,也不知道他喜不喜欢,也不知道能在家呆几天?”

我想起开学时,爸妈不也是这样吗?不断往我的行李箱塞这塞那,像是我这一走就一去不回。

经停一个小站,旁边的一个乘客下了车,老大爷急忙把我推到那个座位上:“坐一会儿吧,还有两个小时才能到。”我推辞着不肯坐,他很坚决:“你坐,你还小,还没吃过苦。”说这话时,眼角眉梢里都透着慈爱,仿佛我就是他那个不知什么时候回来的小孙子。

后来,又接了爸妈的两个电话,火车就到站了。

春运回家范文3

【关键词】春运;民工潮;学生潮;购票难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人口大迁移――中国的春运大戏也拉开了序幕。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认真做好2014年春运工作的意见》数据,2014年春运从1月16日开始至2月24日结束共40天,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6.23亿人次。公路、铁路客运量预测将达到34.38亿人次,同比增长7.2%;水路客运量预计达到4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将达到420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0%。这相当于把全体中国人运两遍的数字成为世界一大壮举,一大奇观,当然也成为了世界一大难题。春运,牵动着数以亿记中国人的神经,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能否让更多的人顺利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考验着政府、运输部门,也考验着我们社会每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

一、春运的实质

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春节,春运问题被广泛关注却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一大批城市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农民进城务工,并形成民工潮。春节期间,民工返乡,与学生寒假重合,对交通运输的压力日渐沉重。最近几年春运旅客量呈跨越式增长:1991年,全国春运共运输旅客8.5亿人次;2001年,这个数字是16.6亿人次;2006年接近20亿人次;2011年该数据飙至26.4亿人次;2014年春运预测达到34.38亿人次。

庞大的客运需求与现实运力不足的矛盾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购票难问题、乘车安全问题、黄牛问题等,无一不刺激着公众的神经、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一般我们说春运止于谈到运量与运力的矛盾,却很少想到更深的方面。一方面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人们为了更多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地工作环境,不远千里,外出打工。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日益消落,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在很多人的眼里已是可过可不过的节日。春节,作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传统节日,仍然能够聚集起所有中国人的心,让人渴望回家团圆,它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寄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在中国人的心里已是牢不可破的朝圣活动。由此,在春节期间人们回家形成的自发式人口大迁移。另外,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交通运能、运力奋起直追,主要指标已达到世界前列:铁路营业里程长度居世界第二位,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十年间跃居世界第二,全国基本实现建制村公路村村通。民航市场全球增长最快,“十一五”期间投资2500亿元,约为前25年总和,运输飞行小时接近“十五”期间两倍,首都机场客运量世界第二。绿皮车、空调车、动车、高铁;铁路、公路、民航、武警――数千万人服务于春运。谁都难以否认,中国春运的软件和硬件已明显改善。春运现象的实质用吉登斯阐述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原理来表述无疑是最合理的。春运既是人们平时逐利行为与春节期间对“家”向往的融合,又是爆发式迁移对运力的庞大需求与现代交通运输合理发展的矛盾。春运问题实质上是现代与传统冲突的结果。

二、春运的原因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因素、政策因素等各种原因,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来说非常落后。按照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东部和城市地区经济结构对劳动力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人在本地缺乏就业岗位和可靠地收入来源,为了获得高工资和高的社会地位,大量的自发前往东部地区、城市地区。这些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务工人员形成巨大的流动人口人群,在春节返乡期间集中返乡,成为春运的主要人群。

(二)回家过年的传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春节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吃顿团圆饭的观念根深蒂固。一年到头,劳累了一年的人们都要回家看看亲朋好友、看看父母子女、看看兄弟姐妹,中国人对于家的眷恋和对于亲情的重视是非常深刻的。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搬迁到城市的人们由于搬迁时间短,和家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过年时仍会回家探亲、祭祖,这些人构成了春运的另一大群体。

(三)学生群体。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大量扩招,人生群体急剧膨胀,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一般外出求学构成长途客源。这些学生常年在外,思念家乡,春节期间更加盼望回家团聚,加上学校的寒假,一般都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而寒假的假期开始与结束又与春运的起始基本吻合,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春运的压力,成为第三股春运流动人群。

(四)运力与需求的矛盾。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大量补齐了以前的欠账,总里程已达世界先进行列。但由于交通运输已能满足日常需求和我国出生率持续下降,总人口将在2050年出现拐点的大背景下,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在是一种理性发展,春运期间对运力的非正常需求如果仅以大量增加交通设施为出路的话会造成公共设施的极大浪费。因此,春运时巨大交通工具的需求与平时相对稳定的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今年春运的新特点

(一)实名制全面推广。自成都铁路局试点成功后,火车票实名制进行了全面推广。作为长途运输绝对主力的铁路运输,自从实行实名制以来,旅客所能购买的票数有了规范,虽然购票麻烦了一些,但以高价倒卖火车票的黄牛党受到重创,广大旅客免受其害,这是今年铁路运输的一件大事,在春运期间更加显示出它的好处。

(二)电话、网络购票更加普及。随着通信网络的更加普及,飞机票、火车票的网络、电话购票模式深受大家欢迎。例如身在河北沧州盐山县某村的学生小王,以前买火车票,要乘车到盐山,在转车去沧州,再坐公交车去车站排队几个小时买票,因为买票也得耽误一天时间,还得算上来回的车费,现在有了网络订票,既省钱又省时间。

(三)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收路桥费。和十一长假一样,今年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收路桥费。众所周知,路桥费在汽车长途出行中所占花销比例甚大,以海南到河北为例,路桥费与油费几乎各占一半。免收路桥费的举措大大降低了汽车出行成本,很多在外地的有车一族选择自驾回家,还有很多自驾人在网络发起搭乘活动,使更多的无车人能够顺利回家,这就可以缓解铁路运输的部分压力。

(四)社会广泛动员。今年的春运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春运当中,社会动员更加广泛。为了帮助网友顺利、安全回家,新浪微博整合多方资源,策划“2013微博和你一起回家”春运专题,联合18个铁路局、63个铁路段,17家电台官方微博进行24小时不间断春运信息播报,同时召集网友通过LBS签到提供实时路况播报、实时春运旅途故事和路况信息等;天津一些农民工集中的大企业还组织车辆集中送农民工返乡;贵州等地交警部门在重要路口为回家的摩托车队提供水和食物,等等。

四、春运的困难

(一)购票难。尽管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服务于春运,但是运力与运量的刚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买票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提前购票仍旧可能买不到理想的票,尽管今年学生票提前二十天购买,仍有一些学生不得不错后几天买票;网络购票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却使农民工买票更加困难,他们没有便捷的购票途径,反而购票更加困难。在对票源的博弈中,工信部叫停了抢票软件,十元帮人购票的小夫妻被刑拘,凡此种种,仍然说明购票之难。

(二)不法分子趁火打劫。由于实行了实名制,黄牛当受到了很大打击,但仍旧有人通过内部关系倒卖车票,甚至还有人卖假车票,今年济南一千多名大学生就买到了假车票,影响非常恶劣。犯罪分子借春运人多手杂,大行盗窃、抢劫之事,让很多人丢失了一年的辛苦钱,无法回家过一个快乐年。在全社会都在为春运出力出策应对难关的时候,不法分子大发国难财的行为让人不齿。

(三)北方大雾。今年春运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北方的大雾,尤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主,由于空气污染严重,且北方干燥少风,今年北方的雾特别严重,由此引发的高速公路封路、航班延误、交通事故频发等给春运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增加了铁路运输的压力。虽然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鼓励人们减少燃放烟花爆竹以净化空气,但效果并不明显。

(四)安全问题。春运期间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在购车大厅、候车大厅,人挤人,密密麻麻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一些汽车为了多拉人超载运输、火车经常超载行驶也非常的危险;北方大雾对交通的不利影响非常明显,春运期间,公路上交通事故随处可见;烟花爆竹随身携带造成的事故伤及群众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总之,安全问题是个大问题,在春运期间,各种安全隐患得不到有效解决。

五、春运的建议

(一)降低票价。记得央视记者采访一位中科院专家求解春运如何破解时,那位专家说高铁和动车是破解春运的法宝,理由是高铁速度快、运量大,在春运期间可以大量迅速的运送客流。诚然,在理论上来说,这位专家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专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高铁的价格高的让人可望而不可即,毫不输机,作为春运主力军的学生和农民工客流只好望而却步。有资料显示,即使在春运期间,高铁和动车的空座比例也是相当高的,如果在春运期间,降低高铁和动车的票价,无疑对解决春运困局提供了一个良方。

(二)发展水运。2014年,水路客运量预计达到4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水运1.1%的增长率较之铁路、公路7.2%的增长甚至于空运10%的增长来讲,可挖掘的潜力十分巨大。春运忙,只忙公路、铁路,水运并不繁忙,在春运期间深挖水运的潜力,也可以有效地缓解春运带给其他战线的压力。

(三)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今年春运对社会力量的广泛调动是打赢春运攻坚战的有力武器。天津等地企业派车送农民工回家的做法、武汉大学生志愿者为农民工免费在网上买票、广州搭乘私家车平台以及新浪微博号召几十万网友免费提供各地路况信息的活动都是值得肯定的。春运,是中国特色的人口大迁移,只能以中国人自己的办法,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打一场人民战争,才是解决春运的制胜法宝。

(四)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春运问题,是人口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各地应努力发展当地经济,培养当地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加快发展步伐,培养支柱产业,吸引农民工在动地就近就业。只有农民工就近就业,才能稳住当地剩余劳动力,才不会有这么多农民工春节返乡,春运问题才能根本缓解。因此,响应中央号召,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缩小各地收入差距,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当务之急。

(五)学校可错时放假。解决另一大春运主流的学生群体问题,可采用错时放假的方法。大学课程相对轻松,时间支配更加自由,把放假时间往前提前几天,开学时间延迟几天,应多放假丢掉的课程在开学后补回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且会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与拥护。学生群体庞大,与农民工的合流,是春运困难的一大因素,延迟错开放假时间,可有效解决学生群体的春运问题。

春节,春运。春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国人重视家庭,渴望团聚的表现。只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战,才能让春运不再艰难,让春节过得更加圆满。

参考文献

[1] 国林.对“民工潮”的认识及铁路运输的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3(2).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与现代性[J].黄平译.国外社会学,1995(1).

[3] 盛来运.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J].统计研究,2005 (8).

春运回家范文4

春运,在往来旅客眼中,是一张争购的车票,在交通职工心中,是一场必打的硬仗;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年年是集中部署的重点。它好像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更是一个困扰了中国人数十年的难题。

60年一甲子。从1951年的免年到2011年的免年,粮票、布票、油票到车票等很多特有的历史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车票”却愈演愈烈,日益成为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和街头巷尾的谈资。

从1954年可查证的春运客流量73万人次到2011年2.3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春运也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的春运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蕴含了所有的“中国特色”。如果想知道中国60年中在经济、政策上有何变化,60年返乡的路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一张回乡的票可以显现所有的温馨和矛盾、争议和趋同、发展和不足,也印证着“传统”与“现代”、“抗拒”与“接受”、“稳定”与“变革”,文化习俗与现代社会经济、政策的交织渗透。

从最初的铁路兼有自行车的回乡征程,到现在的“海、陆、空”三线配合返乡之路:从时代的大工业化进程中,挤得“水泄不通”的陇海线,到现在的不分区域不分地域的全线紧张:从早前支援西部建设“合同工”的单一客流主力,到目前的工、农、商、学、兵旅客全民化,中国的春运在60年中从各个层面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60年,上会睡着,但中国春运的“精彩”却日新月异。从运输能力到运输纠纷,从车票价格到“黄牛”之争,从经济变革到社会问题,从政策到学术。围绕着一张小小的车票一直充满着争议、变革和讨论。

专家学者们说,隐藏在春运背后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存在于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城乡二元结构、资源配置、户口壁垒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春运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现象,也不单单是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值得人们从经济、制度、政策、传统文化、风俗人情等诸多方面加以认真研究的现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现象。

由此而来,春运现象可以解决和无解的争论也充斥各个媒体。乐观者认为,只要政策控制严格,配合多渠道、多方式回乡,尤其是高铁的加入使春运难题可以解决。悲观者认为,中国的人口多和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以及目前的户籍制度没有改变,加上带薪休假制度没有改善,中国的春运是道无解题。

专家认为,破解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需要运输能力的提高和运输效率的提升,也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性问题,让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创造条件让大量农民工在打工地安家落户。

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只需要一张回家的票,只是希望在过年时有个好心情。

城市、农村构成了社会,进城、返乡反映着社会变革。

有这样一个说法,外乡人是城市的缔造者,是一个城市的脊柱。他们推动着建设步伐的前进,没有他们的城市,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习俗已根深蒂固,过年回家成为外乡人心中分量极重的情结。于是就有了进城、回乡,就有了春运。

春节回家的故事,在中国一直有着复杂的纹理。60年中在每一个进城返乡人的脸上,喜悦、期待、焦灼的神情,凝结成一个个中国式的回家表情。

“青萍”年代

1951年的辛卯年春节,话剧《龙须沟》的上演成为很多人对新中国第一个兔年的共同记忆。与之相反的,同年“春节还乡旅客服务委员会”的设立反倒没有引起关注,大多数人或许现在还不知道,这是新中国最早关注春节返乡的记载。

这也在形式上被认为是中国春运“青萍”年代的开端。

两年后,“春节客运”的字眼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同年9月,铁道部在对几年来春节旅客运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春运期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至此,“春节客运”不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被当做问题被当时的铁道部门所重视。

不过,从有全路性春运统计数字可查、能作定量分析的角度看,铁路春运从1954年开始,成为专家们一致认同的时间点。

“春运”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形式和规模与现在不能同日而语,形成原因更多的是经济因素。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经过了3年恢复建设,物价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员往来增加,加上实行公休假制度,大多数职工假期回乡成为这一时期客流人群。

经济复苏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初步形成也带动了春运的初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58年。之后,单一由经济引导的春运潮由于政策的转向戛然而止,中国的春运进入了政治和经济交集的年代。客流人群从单纯的城乡居民的流动,变成了工人主力军。

1958年,成为当时国家的政治战略。实行战略性的“建设大西北”、建设“大三线”的大工业化进程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主导。由于西部地区从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搬迁进了许多大型的重工业厂矿,急需劳动力的数量是惊人的。于是,西部地区的重工业从山东、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招收了大量的“合同工”,这些人不能够带家属。每年,国家企业就按规定给他们放12天的“探亲假”,来回路费全程报销,路程消耗的时间不计在内。

春运的最初主力就此产生。每到春节将近,总有大批量的工人争相踏上东去的列车,将陇海线挤得“水泄不通”。“最拥挤时连车上厕所都挤进好几个人,谁也别想上厕所,上一次厕所就几乎等于一场战争。”一位王姓的老工人告诉《环球财经》记者,当时的火车运力严重不足,更没有公路运输一说。那时火车线上的拥挤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

那时一个奇怪现象是:春节前,人们大量自西向东流动,而西去的列车则相当宽松。春节后,情况则完全相反,西去的列车就如同节前东去的列车一样拥挤,而东去的人们则像节前西去的人们一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期。那时,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地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充实”进了大西北,铁路更加忙碌了起来,与工人们挤车的人群大量增加,车票更加难买,车上也更加拥挤不堪。此后,即便1976年出现了“春节旅客运输工作”的提法,也未能改变服务态度差、晚点严重的现象。

从前奏到“潮流”

春运就像一首交响乐,60年中激越悲壮各不同。

五六十年代是春运的“青萍”年代,也可以定义为春运的前奏曲。

这个年代受经济发展和政治转向的推动力,使得春运在局部地区有

了紧张。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以铁路为主,配合短途的棚车和自行车。“这个时期春运客流变化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在解决运输能力和运输矛盾时,政策起到了很大作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如此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1959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春节回家旅客的几点希望》。其中第一点中有“凡是路程比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达的,最好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转向,客流的流向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临时的方案也逐步退出舞台。中国春运的客流变化,再次从经济性与政策性共同主导作用转向以经济为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现代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春运也开始了新的篇章。

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春节,由于农村经济政策落实,节前节后城乡集市贸易更为活跃,加上大专院校扩招,学生回家,知青回城,农田水利建设民工返乡,港澳同胞探亲访友,职工探亲密集,构成了这一年的客流主力。1979年春节就达到了1亿多人次,增加了200多对临时客车,但还是“一票难求”。

1983年,春运由各省、市、自治区协助铁路变为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全社会支持,成为了春运运输能力层面的分水岭。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春运不再是铁路包揽天下,而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加入了春运的大军。此前的客流主要是探亲访友、旅行游览,而随着开发大西北战略的实施和农民进城务工的放开,客流量激增,1984年春运总人次达到6亿,1985年春运总人数超过7亿,铁路将近1.5亿人次。

这也标志着春运从最初的勇进转为奋争的年代。中国的春运也发生了“质变”,无论哪一列火车,总是一样地拥挤。

随之而来的“买票难”便成为这一时期最鲜亮的名词,在各大城市,买票的“人龙”成为城市的奇特景观。同时围绕着车票、服务和运输能力的争端也由此开始。

“当年在成都,车站管理者要求买票的人必须一个人紧挨着一个人,后一个人必须抱着前一个人的腰,也不管前后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这样做不至于有人夹塞儿,也可尽量避免出现混乱。如此一来,几十条“人龙”从售票处的窗口开始向外延伸,长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如果有哪个地方“人龙”鼓出来一个“包”,就被强拉出来。”成都籍张孝祥回想起当时买票的情景略带兴奋地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买票难”同时也滋生了中国特有的春运经济一票贩子和“黄牛党”,围绕着车票的矛盾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至今这种矛盾依然存在)。普遍的观点认为他们加剧了春运的供求矛盾。1986年春运,铁路开始打击票贩子。

但也有观点认为“黄牛党”现象,是相关制度漏洞的结果,是将火车票的实际价值以货币的形式重新量化,符合市场规律。春运市场的矛盾实质是春运火车票资源的不足,而不是黄牛党的出现。

1987年春运还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民工潮春运,铁路旅客已近1.3亿人次,民工潮从广州火车站爆发,并于1988年席卷全国,最终发展为春运的另一个代名词。

198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全国每天有了0万人站着乘火车”的报道,报道称大部分列车都超员80%以上,个别列车高达100%。

延续到90年代,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后,以经济发展传导的春运现象又有了新的变化。以“民工流”为主力的旅客全民化,成为90年代春运的鲜明特征。

“民工流”成为春运的绝对主力,加之恢复高考以后逐年增加的学生流、做生意的商人流,汇聚成了新时代的春运主力军,浩浩荡荡横扫全国所有铁路沿线。此时的特点,已经不再仅仅是西部地区拥挤,拥挤已经是全国现象。只要有铁路的地方,就一定有“拥挤”。航空以及公路运输加进来以后,对铁路的压力也不见有多少好转。

进入新世纪,2000年春运时又有了“黄金周”的旅客流汇入,客流不断增多。惟一不变的是“春运难”以及围绕此发生的纠葛不断。

2001年铁路春运40天发送旅客1.26亿人次,直通客流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这一年对春运买票难、黄牛泛滥、服务质量差的报道大爆发。1月18日,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乔占祥向铁道部申请行政复议,质疑铁道部2001年春运期间部分旅客列车实行票价上浮的行政行为。这场官司以乔占祥败诉告终。官司结了,但争议还没有结。直至2007年中国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对外宣布:“从今年起,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制度”,围绕着票价的争端才告一段落。

2008年3月31日,时速350公里的首列国产化CRH3高速动车组在“唐车”下线,并进入测试运行。高铁的加入,提升了铁路的运输能力,中国的春运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2010年广铁集团公司和成都铁路局共37个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尽管票价较高,但武广高铁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分流任务,春运期间始发列车上座率高达98%,累计发送旅客110.8万人次,日均发送43万人次。

2011年春运,在北京,客流高峰目的始发列车坐票和卧铺票开售不到半小时便全部售罄;在广东,由于通往广西的铁路运力不足,造成买票难,10多万农民工(大多数为广西籍农民工)骑上摩托返乡过年;而国内首个拼车互助联盟上线半月内已超过10万人报名……

为了回家,火车、汽车、摩托车,人们动用了所有能使用的交通工具,相关部门做出了艰巨的努力,提升铁路公路运力,然而运力的“窟窿”因为城市化进程的纵深、人员的加剧流动而难以消弭。

无法阻挡的迁徙动力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面前,运力增加似乎难以赶上人流的增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等专家认为,一方面,虽然到去年底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1万公里,但人均长度不过7厘米;另一方面运力的结构性矛盾也更加突出。

既然单靠提升运输能力来解决春运问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思倒推回去的问题之一就是能否减少对春运的需求?除了人口基数大,造成“春运难”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普遍的观点认为,首先,中国地理决定东西差异。中国三分之二的领土不宜人居,也不能承载过多人口的高原高山和内陆草原荒漠,人口必然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其次,制造业阶段要求人口集中。中国的工业在一段时期内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将占有很大比重,更要求工厂布点于沿海港口附近。再次,人口红利加剧以上不平衡。经过建国后的生育高峰,加之改革开放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生产力获得解放这一背景,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使民工潮“迁徙”的规模骤然变得浩浩荡荡。

“我国目前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西部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一方面导致了人口大量长途迁徙,另一方面发达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也更加突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孝德告诉《环球财经》记者,由于内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导致太多的人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从而形成了返乡和返城人潮。

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看来,中国的春运中,交通的运输能力、现有的资源配置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加剧了回家的难度。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要在同一个时期回乡过年,客运市场因需求远大于供给而引发一系列危机。

“这部分劳动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称为经济资源,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事实上由于本地不能提供太多合适的就业岗位,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只能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景乃权教授说。

除了经济布局造成了客流的集中,“春节是维系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户籍制度以及“节日太集中”等社会因素,成为造成“春运难”的另一说法。

这种说法在电影题材和很多打工者身上得到了验证。2010年《人在途》中王宝强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很多打工者的心声。在电影《天下无贼》里,人们见识过中国式傻根的“春运”之险,在恶搞片《春运帝国》里,人们见识了中国式民工的“春运”之苦。可是,即便“春运”之痛深入骨髓,中国人对春节回家过年的信念依旧不可动摇。社会学家感慨地说:“‘春运’始于先民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无法根除的‘刚需’。”

“户籍制度也阻碍了人口的有序流动,导致了每年一度的蔚为壮观的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湖。户籍制度改革虽然呼声颇高,但春运期间诸多技术细节的改变正越来越不利于那些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纲坦言道。

分解“春运”压力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源自乡土观念、城乡二元结构、资源配置、户口壁垒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对于春运有解和无解的争端也充斥各个媒体。而从有春运以来,面对诸多困难和压力,不管从政府部门还是专家学者都是一直探索的话题。

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短评《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指出:目前,我国营业铁路主要干线区段的通过能力是落后于运输需要的,机车车辆的数量也感不足,完全满足春节期间的旅客要求是很困难的;春节期间可以不还乡的工人、干部,最好不还乡;旅客应体谅铁路困难。

1957年,为往返下车骑行方便,随客车托运自行车增多。国务院第一次专就做好春运工作发出指示,企业、学校动员职工、学生体谅铁路运输困难,能早走的早走,能晚走的晚走,能不走的不走。军人在春节期间不外出旅行,不和群众争购车票。

这是最早关于解决中国难题的记载。虽然采取了一定的行政手段,当时确实缓解了春运压力。中财委向党中央、及国务院主管副总理转报铁道部春运基本总结,认为这一经验是值得汲取和推广的。

但这种形式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被逐步打破,面对上亿的客流量,单从政策上的协调已无补于事。解决春运压力进入新的阶段。

“加强运力”成为9。年代后主要手段。从1997年4月到2007年4月,10年间铁路运输提速6次。同时加速公路的建设,配合航空、客轮的跟进。2008年,修建高铁并规划高铁网,试图用运力解决“春运难”。

但今日看来,单靠提高运力不可能缓解所有的问题。

2008年,天津港五公司推出一项新政策,把不能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的家属接到塘沽过年,不仅报销来回路费,还给予200元现金补助。接家属前来过年,用高薪留住民工在当地过年,虽然在小范围内有所缓解,但从根本上却于事无补。

时至今日,如何缓解“春运难”仍是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

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德认为:“与其让农民工不远千里到沿海城市打工,不如让他们就近打工挣钱,不仅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也有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不解决运输问题,中西部企业如何能发展起来。现有产业布局不合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中西部铁路建设不足造成的。

“在加强春运协调力度的同时,应加快推进农民工城市化步伐。对工作5年以上的资深农民工,应给予特殊待遇,由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联合提供廉租房或公租房,最大限度地减少民工春运迁徙。”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告诉《环球财经》记者,解决农民工集中迁徙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城市的归属感。

同周孝正教授的观点相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也认为,“春运问题允许农民工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定居,成家立业,很多人就不会兴师动众回老家过年了,春运问题不解自消。”

清华大学蔡继明教授却从另一个方面提出见解:“若中国工人能享受欧美工人那样的有薪年假,也许就会有人宁愿在暑假或其他日子返乡探亲,而不必被迫地去挤春运这“独木桥”了。最好的休假方式,是法定假日和企业实行的带薪休假均匀分布。”他呼吁,目前亟须实施2亿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如果农民工每年享有7至10天的休假,有助于分解春运压力。

事实上,巨大的返乡客流背后,是产业布局上巨大的地区差异。可喜的是,现在国家层面已经开始着手产业布局调整。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志在扭转以往产业转移无序、盲目扩张局面、缺乏政府层面协调等“断层”问题,而中西部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政策。

去年一年间,富士康在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英特尔关闭上海工厂并扩建成都生产基地,海尔、格力等家电企业计划或启动在内地建立新生产基地……可以预见,本轮产业转移的推进,势必带来中国整体产业布局的相应变革,从而有望在根本上缓解春运难题。

春运回家范文5

一提到春节,今年大家应该大多数都会回家过年,平时在外工作,趁着年节假期回趟家,看看亲人,共享天伦之乐。那么关于今年的春运是在什么时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春运的日期,欢迎参阅。

2022年春运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春运都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大工程。2022年春运起止时间是从2022年1月17日(农历十二月十五)开始,到2022年2月25日(正月二十五)结束,共计40天。车票预售期30天,自2021年1月14日起,为配合各地政府落实防控常态化措施,避免重复购票退票给旅客带来不便,铁路车票预售期调整为15天。2022年春运火车票1月2日开抢,要抢票回家的朋友们记住这个时间啦。

什么是春运春运,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春节这段期间的大规模的交通运输,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7亿人次。所以春节这段时间也是人口流动性最大的时期。春运的购票方式有很多种,网络购票、电话购票、现场购票都是可行的,如果今年春节打算回家的话,要尽早买好票做好准备。

春节高速免费吗每年一些节假日,高速都有几天的免费通行时间。2022年春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时间为1月31日0时(除夕)至2月6日24时(正月初六),共7天,这段时间高速公路实施免费政策,全国所有7座及以下的载客车辆都可以免费通行。考虑到及交通路况,建议有车一族的朋友们尽量错开出行,可减轻交通运输压力,也缩短了自己回乡的时间。

形成春运的原因春运期间拥挤的人潮春运的产生主要来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社会人力大量流动的情况。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人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有学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极度不衡及教育资源分配过于集中。与此相关的有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及剩余劳动力等问题,参见农民工问题。

春节出行需要注意这些1.指甲油,气体打火机等日常生活中并不危险的东西,在列车上拥挤的条件下可能会变成火灾隐患。

2.上车后要全面熟悉列车消防设施和通道,清楚自己所处位置、知晓与列车乘警的联系方式,做到意外发生时“求救有门”。

春运回家范文6

春运的纪录成为了中国最容易打破的记录,因为它随年度“自然”更替。而运需与运力的矛盾依然存在。

2008年的春运,几乎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悲剧的色彩。

1月21日夜,风寒雪疏,安徽的大学女生冷静终于乘上了回家的火车,同行的还有爸爸、妈妈和弟弟。这次回家已经比预定的晚了整整8天,与8天前截然不同的是,这个身高1.7米,内向、宽厚、忍让,喜欢抿着嘴笑、安静的女孩,此时只能委身于妈妈怀里一只小小的骨灰盒中。而在1月13日,冷静千辛万苦也没能在春运的人潮中挤上火车,反而被汹涌的人潮挤下站台,被原本能带她回家的列车夺去了花朵一般的生命。

事发后,铁道部部长说:“一条才19岁的生命,就因为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而失去了,我们对得起她吗?对得起她的父母吗?对得起她的亲人吗?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人民把我们放到这个岗位上,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责任放到哪儿去了?”

就在冷静惨案发生不久,1月23日20时48分,北京开往四方(青岛)的D59次动车组列车,又发生重大事故,造成18人死亡,9人受伤。

……

每年的春运,几乎都会发生这种极端的案例,它不是发生在火车站就是发生在车厢里。在1999 年的春运中,4个打工妹年轻而温热的躯体便在乘客和同伴的呼救声中,在列车长、两个列车员和一个乘警的漠视中慢慢冷却,微弱的呼吸渐渐停止。

鲜活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本该合家团圆的春节过早的凋零了,而所有的案例却能汇集成一个令人无比揪心的冷冰冰的数字。春运前三周,广东省道路交通事故共死亡352人,2007年安徽省的春运死亡427人,吉林省126人……

“冷静走了,愿天堂的入口,一切秩序井然。”网友的留言让人唏嘘。“朝圣的路上,总有挤死的信徒;在回家的车站,已有被踩死的屈冤;在我们乘坐的车上,难道还要有人命归西天?可我们并非为了拜神,仅仅只为了团圆!”这样的顺口溜令人感慨。

无可阻隔的思念

有人称,春运对铁路是一场“灾难”,是一道难过的“关”。

许多人对 1993、1994年的铁路春运危机仍记忆犹新――当时客运全面告急,一个厕所竟挤下13人,汹涌澎湃的春运客流,几乎要冲垮铁路,一些列车甚至弹簧压死不能开车。当时一个春运造成车辆、备品、配件损失就达8000多万元,还不包括其他代价。

十几年后的今天,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终是开不进“春天”的火车。有评论认为,春运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数不多的从一开始就被声称得到高度重视却从来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普通百姓都经历过噩梦般的春运:为买一张火车票托关系走后门,结果往往还是一票难求,不得已则只能接受黄牛的快刀痛宰,票贩子们则赚得钵满盆满;而火车上的场景更是惨不忍睹。曾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在春运期间一节最拥挤的火车车厢里,平均每平方米居然有13个人,以此推算,一定有人是单脚站立在车厢里的。超过正常容量3倍左右的乘客如压缩饼干般被冷酷地塞入,过度的拥挤致使乘客休克、突发精神病,甚至死亡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从1954年开始,就能查到火车春运的记录,但当时最高峰日客流量只有90万人次,不及现在日均的1/60。那时,没有几个回家过年的大学生,没有几个商人会出县,更没有几个农民会出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地区迎来开发热潮,吸引大量农民工抛家别眷只身进城务工,到春节时再集体返乡看望家人。1989 年初春,几百万农民南下爆发性集聚游动,中国第一次感受到“春运”的压力。

1992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更激发了人财物的大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从不发达地区进入发达地区,从中西部地区进入东南沿海地区,从乡村进入城市.再加上后来的大学扩招,适龄学生大多在外面读书,能出去的农民没几个会呆在家。从此,一年一度的候鸟式大迁徙便不断轮回。

“春运的箭头永远是向上的!除了增长还是增长!”一位见证了多次春运的交通部门工作人员如是说。据统计,仅铁路部门的春运旅客量,就从1993年的2000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预计的23.7亿人次。

“这个数字与我国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步伐是一致的。”一位多年来对春运进行跟踪、研究的专家指出:“春运人数年年创新高的最大增加客流,就是外出打工的农民。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正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而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村将向城市释放1000万人的劳动力。”根据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最新数据,截至2007年12月25日,国家每年新增外出打工农民800万人,目前我国农民工外出人数已近2亿,而20世纪80年代初外出打工者不过几百万。专家预测,未来20年内,我国将有2亿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加上探亲的人和外出旅游的人逐年增加,春运人数将年年上升。

而回家的路却越来越难。

“这些人干嘛啊,都那样了,还死活要回去,回家过年难道比生命更重要?”对于这样的疑问,“死也要回家!”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的旅客回答得如此的悲壮。

专家说:“要解决春运这个难题,永远不要寄望于改变春节这个节日。”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期盼、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时的家,是对心灵最好的慰藉。这种情感的寄托,是任何外在的困难都无法阻挡的;越是在冰雪灾害面前,这种冲破层层阻隔迸发出来的情感,越是让人动容。

“我们要回家,因为家有亲人倚门望归:老父母年岁已高,夫妻两地分居已久,孩子已经快忘了父母的模样;我们要回家,因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在春节方能一聚,把酒言欢,互叙往事;我们要回家,因为生于斯,长于斯,那田间的小道,门前的溪流,那块土地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家园……”

无论路途遥远艰难,都要回家过年!春运的压力免无可免。

难以缓解的矛盾

解放以来,中国一直不断地修建铁路,铁路通车里程大幅提高。现在“八纵八横”的铁路干线网,又修建了许多新线、复线,营业里程已达7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且不断提速,可“夕发朝至”。能通到乡村的公路网,总里程已达187万公里。以高速路为主干的“五纵七横”,犹如大动脉,总里程已达3.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民航机场有133个,航线里程205万公里,每天有几千航班。

然而每年春运,依然是各级政府尤其是交通、铁路部门最繁忙、神经最紧崩的时候。

“旅客难,我们也不轻松啊!”在北京火车站工作了20多年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售票都是‘加、减’作业法――‘加’就是加班售票,只要一坐到售票窗口就是连续24小时不间断作战;‘减’就是减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实在要去厕所了,都要向排队等候的旅客道歉请假。为了节省时间,所有的售票员都由过去到食堂就餐改为由食堂送到窗口,当着旅客的面吃。”

春运期间,每一位售票人员都处于“说票”的状态。“到什么地方,有哪几趟车,哪一趟有票,有什么票,……翻来覆去,就这几句话,一说一天。”

春运期间,北京西客站的售票人员平均每天都要说5000-6000句话,又不能随便喝水,好多人嗓子都说哑了,“我们每天都拿金嗓子喉宝当饭吃,否则嗓子根本受不了。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每年忙完春运就像脱了一层皮。”

负责火车站及其附近地区治安的民警们,担子也越来越重。一到春运,广州火车站的民警们就习以为常地没有休息的日子,他们都习惯了穿着警服打个盹。有时,一天工作要20多个小时,“总觉得一天24个小时好像42个小时。”

2008年的春运,暴雪都下在华中,火车都堵在路上,旅客都挤在广场。广州很多年没有经历过这样寒冷的冬天了,广州老流花公安分局的民警们“10年没见过这么多人滞留在火车站的春运。”1998年他们曾经历过一次类似的情况,但那次“危机”只持续了一夜,而眼前的这场危机,仅1月26日就有10万人滞留,31日更是有20万人滞留,之后几天,更多的人不断涌来、不断滞留。

虽然铁路、公路再加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航空都快马加鞭地追赶,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努力带来的效果,都被逐年增加的客流量冲抵了。“不管我们前进了多远,但对全国人民来说,我们好像永远处在客运紧张的原点,没有丝毫的进步。这很尴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铁路人士称。

春运期间,众多客运中心城市的日客流量都在平时的3倍以上。在“春运看广东、广东看广州”的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春节之后的“迁徙”导致客流暴涨,密集期平均两分钟就接一趟列车,密度最高之时,每一分九秒就有一趟列车到达!

春运的纪录成为了中国最容易打破的记录,因为它随年度“自然”更替。而运需与运力的矛盾依然存在。

春运简介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具有周期性的人群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会有20多亿人次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