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范例6篇

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范文1

射频热消融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有10年的历史,这项技术被广泛用于肝脏肿瘤的治疗和研究,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肝癌比较成熟的技术。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治疗微创化

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它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定位及引导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和肿瘤。射频治疗的方法有大致3种:一是体外经超声引导或CT引导直接从肝脏表面穿刺进肝脏肿瘤放入电极针进行治疗。二是在手术中经电视腹腔镜在电视直视下对肝脏肿瘤穿刺放入电极针,也可以在腹腔镜超声的引导下放人电极针。近年我们开展腹腔镜下的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充分利用外科腹腔镜的优势,让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在电视监视下直接对肝脏肿瘤穿刺,其效果确实并且可以把肝周的脏器分离开以避免肝脏周围脏器的损伤。第三是在外科手术中直接放入电极针,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手术发现肿瘤不能切除,或肝硬化严重不能作切除而做术中射频治疗,但同样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临床观察表明,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方面,治疗后1、2、3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是94%、86%、68%和40%。这近似于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效果,同时实现了肝癌治疗的微创化和根治的目的。

总之,射频热消融术最大的优点是把肝脏肿瘤治疗微创化。

射频的电极针只涉及直径最大5cm范围,对其余的肝组织影响不大,特别是对于严重肝硬化病人尽量保存有功能的肝组织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小肝癌和多发的肝癌,有严重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病人是比较适合的。病人治疗后的反应小,在体外穿刺或腹腔镜下射频治疗的病人,术后观察1~2天就可以出院休息,病人痛苦小,能在几天之内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另外一个优点是,肝脏肿瘤射频可以反复进行,前阶段的射频对以后的治疗不影响。腹腔镜下射频也是这样,腹腔镜手术在腹腔内基本上不形成粘连,可以反复作腹腔镜下肿瘤射频消融。这就打消了许多人再次手术的顾虑。

选择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还是相对安全的,对全身的影响小,创伤反应也轻。治疗后的并发症一般在5% 6%以下。故治疗后需要有1~2天的医学观察,以防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发现并发症后能及时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适合哪些人

任何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都有一定的限制,对于肝脏肿瘤做射频消融治疗最重要是肿瘤的大小,大于5厘米以上的肿瘤射频消融的覆盖面不容易完全,残留肿瘤的比例高。这种病人应该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如果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是可以考虑做肝脏肿瘤射频治疗的。另一个影响效果的因素是射频电极针穿刺的准确性。在理论上说,肿瘤的各部位分布的电极针的各点,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位置不好,严重肝硬化结节对超声影像的判断,或设备的原因等都会直接影响穿刺的准确性,最后都对效果有影响。

按照射频消融技术特点,射频消融的范围要超过肿瘤边缘l厘米,才能达到肿瘤完全坏死的目的。一次电极针的射频消融范围是直径5厘米,3厘米以下的肝脏肿瘤可以达到一次电极插入后射频消融完全覆盖。据报道,3厘米以下的肝脏肿瘤有67%射频消融后肿瘤完全坏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肝脏肿瘤为3~4厘米时就需要调整电极针做至少6次的射频消融,而且残瘤率和复发率都明显升高。所以,最适合做射频消融的病人是肝脏肿瘤小于3厘米,肝脏肿瘤的数目在3个以下。

术后定期检测是否复发

肝脏肿瘤范文2

【关键词】 肝脏肿瘤;射频治疗;护理干预;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45-02

射频治疗是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首选方法,其肿瘤完全损毁率较高,治疗效果明显。我院于射频治疗期间对部分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58-90岁,平均(70.12±3.15)岁;肝癌类型:原发性肝癌30例,转移性肝癌3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8-90岁,平均(70.12±3.15)岁;肝癌类型:原发性肝癌30例,转移性肝癌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射频治疗,术前实施局麻,依据不同的病灶位置选择不同的,准备好穿刺部分,快速、准确地刺入集束电极针,确保针尖无误后,逐渐散开子针,使其到达准备好的部位,连接射频发生器,功率控制在150W左右,消融直径从短到长,依据仪器提示完成各项操作,若肿瘤直径超过5cm,则可选择多方位治疗。治疗结束后,需进行针道消融,避免肿瘤种植转移,并于创伤部位敷上无菌敷贴。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2例于射频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告知患者术中需注意的重要事项,术后将患者安全送至病房,引导其平卧休息,加强心电监护,注意病情观察等。观察组33例于射频治疗期间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其护理方法如下:

1.2.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术前,患者由于对疾病及手术认识不够,易存在紧张心理,担心手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讲解射频治疗的相关知识,介绍以往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并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即可提高治愈率,以此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积极性。②术前准备。术前15min设静脉通道,选择杜冷丁100mg,给予肌注治疗,术前30min需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脉搏过快、血压异常、心率失常、呼吸障碍等现象,需立即告知医生[1]。同时需准备好各项手术器械,包括吸氧装置、心电监护仪、射频消融治疗仪等,并备好相关的药物,确保各项器械及药物准确无误。

1.2.2.2 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需参照患者不同的进针部位及具体的病变位置,协助患者选择正确且舒适的,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用轻柔的语言告知患者不必担心,手术很快就会结束。术中需给予患者各种帮助,如为其擦汗,充当“扶手”的角色等,这些不仅可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2]。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体征观察,注意观察射频消融系统有无正常运行,每隔20min左右进行一次血压监测,依据患者不同的疼痛情况,应用适量的止痛剂。

1.2.2.3 术后护理 ①体征观察。术后,需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存在尿液过少、血压异常、血容量过少、口渴频繁、心率失常等现象,需立即告知医生,并于第一时间内实施静脉输液。加强心电监护,确保心率维持在70次/min左右,防止房颤等症状的产生[3]。②出血护理。出血是术后常出现的症状,电凝不彻底、大血管受损、凝血功能低下,均可引发术后出血。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若穿刺位置存在血肿,则需警惕术后出血,同时需密切观察腹部体征,若腹部隆起且处于紧张状态,出现移动性浊音,存在压痛感,则需警惕腹腔出血[4]。③疼痛护理。术后,患者穿刺位置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对此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若疼痛症状轻微,其可自行消失,因此可采取不处理的方法,但需协助患者选择正确且舒适的,引导其放松身心;若疼痛症状较严重,则需应用止痛药,如哌替啶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 果

2.1 肿瘤损毁情况 观察组肿瘤完全损毁率为87.88%,对照组肿瘤完全损毁率为81.25%,两组肿瘤完全损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出血1例,局部胀痛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术后出血3例,局部胀痛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肝脏肿瘤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较高,对患者影响巨大,不容忽视。在肝脏肿瘤治疗中实施射频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肿瘤完全损毁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心理护理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术前准备能使手术顺利进展;术中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提高手术效果;术后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时间。我院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给予射频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两组肿瘤完全损毁率均超过8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对肝脏肿瘤患者给予射频治疗,并于治疗期间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肿瘤完全损毁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尹玉华,刘莉,等.172例原发性肝癌行射频消融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4(36):110-112.

[2] 陈宝霞,刘亚琴.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杂志,2011,24(03):334-335.

肝脏肿瘤范文3

【关键词】 肝脏 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双排螺旋CT 多期扫描

螺旋CT横断扫描图像具有很好的密度分辨率,可准确定位,可很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扫描速度快,和不间断的图像采集特点,患者可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整个肝脏扫描,清除了呼吸移位导致的病变遗漏,并能得到最优的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图像。我院自2007年5月至目前采用双排螺旋CT对800余例肝脏患者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通过对其中的224例资料较完整的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双排螺旋CT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低排螺旋CT在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4例中,男168例,女 56例,年龄32~78岁,平均56岁。本组61例肝细胞癌,7例肝胆管细胞癌,其中35例为病理穿刺证实,本组肝转移癌45例,其原发肿瘤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肝血管瘤73例,三期扫描表现典型,一年至数年经CT或超声复查无明显变化。肝囊肿25例,局灶结节性增生3例,大多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经半年~三年复查,无明显变化。

1.2方法 采用沈阳东软Neusoft双排螺旋CT扫描机,检查前禁食4h,扫描前30min常规口服清水500~800ml,扫描层厚7mm,小病灶层厚选用2~5mm。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选在开始注药后25s开始扫描、静脉期于65s扫描、延时期选在注射结束后5~10分钟扫描,对比剂选用碘海醇(300mg/ml),总量按1.4ml/kg体重计算,一般总量为80~100ml。

2 结果

2.1原发性肝癌61例,肝右叶41例,肝左叶20例,单发45例,多发16例,肝脏体积增大15例,局限性膨隆37例,有乙肝及肝硬化病史53例,61例选择可数病灶79个。病变形状大多为圆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形,病灶大小:10cm 24个,边缘清楚36个,不清43个。79个病灶中低密度67个,混杂密度12个,密度较均匀37个,不均42个,有22个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7例,较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39例,本组CT增强扫描强化的54例其曲线均较典型。

2.2 肝转移癌45例,全肝侵犯18例,肝右叶21例,左叶6例。数目:单发14例,多发28例,弥漫3例。病灶形态大多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仅2个,弥漫3例呈“雨打沙滩”样表现。病灶大小:大都在5cm以下,等于或大于10cm者仅15个。大多病变为低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增强扫描后无强化5例,较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28例,其中呈周围强化18例,出现牛眼征[1]5例,当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时,上述病灶密度均下降,延时扫描均为低密度。

2.3 肝胆管细胞癌7例,部位左叶6例,右叶1例,均为单发,CT平均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肿块,2例肿块内出现钙化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轻度强化,3例表现为延时强化。

2.4 肝血管瘤73例。部位:肝右叶57例,肝左叶16例,单发56例,多发17例,73例共95个病灶,病灶形态:圆形,类圆形91个,不规则形4个,大小:直径10cm 4个。密度:均为低密度,密度均匀71个,不均匀24个,其中病灶中心有更低密度者16个。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或结节状,状,条块状强化,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本组行延时扫描均呈等密度充填。

2.5 肝囊肿25例,部位:全肝3例,肝右叶14例,肝左叶8例。单发8例,多发14例,弥漫3例,病变形态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密度均为低密度,CT值0~16Hu。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肝实质期上述病变密度更低,边界更清。

2.6 肝局灶结节性增生3例,部位肝左叶2例,肝右叶1例。均为单发,病变均为稍低密度的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增强密度逐渐下降,中央的瘢痕组织和向周围放射状分布的分隔纤维无强化而呈低密度区。

3 讨论

3.1 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CT征象

3.1.1 原发性肝癌,单发多见,病灶形态多数为圆形,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个别为不规则形。病灶边缘与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以膨胀生长为主要的增长较慢,压迫周围肝脏组织或周围纤维组织反应,形成假包膜。如假包膜较厚,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一圈透亮带,即所谓的晕圈征。绝大多数为低密度影,也有等密度及高密度影,其内有时可见更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数边缘不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很快出现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对比增强密度开始升高,肿瘤对比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肝实质反而呈高密度影,全程对比增强呈“快进快出”征象。 3.1.2 肝转移癌 常表现多发病灶,大多为圆形,椭圆形,少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密度均为低密度,不均匀较多,三期动态CT扫描见动脉期呈不规则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呈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中心为低密度,边缘强化成高密度,外周有以稍低于肝实质密度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牛眼征[2]。

3.1.3 肝脏胆管细胞癌:病灶以单发为主,CT平扫时表现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实质病灶,多数大于5cm,部分病灶内可见不规则点状或斑片状钙化,手术证实其点状高密度灶并非肝内胆管结石[3]。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增强中晚期可见到病灶有不均匀强化,其中坏死区域无强化。

3.1.4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单发,呈圆形,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均匀,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较大的病灶部分可显示中心部分的瘢痕结构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多呈均匀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病灶边界往往不清楚。中心瘢痕可有延迟强化为其特征[3]。

3.1.5 肝血管瘤:单发多见,病灶形态为圆形,类圆形,密度多为均匀低密度,其中可有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以边缘向中心扩展,三期动态CT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自边缘开始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对比增强灶,增强密度高于肝实质,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门脉期对比增强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最后使整个肿瘤增强,这时增强密度可逐渐下降,变为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相同的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早出晚归”的特征。

3.1.6 肝囊肿:单发或多发,病灶呈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楚,呈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0~18Hu,无钙化。对比增强后,囊内无对比增强,在周围强化的肝实质衬托下,囊肿境界更加清楚,囊壁菲薄一般不显示。

3.2 鉴别诊断

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局灶结节性增生在平扫时常无特征性,除非很典型,否则很难鉴别。当病灶周围有小结节灶并有硬化改变,甲胎蛋白阳性,增强时有不均匀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速生速降型,延时扫描无充填,淋巴有转移时,要考虑肝癌;转移性肝癌绝大多数有原发癌病史,结合病史不难鉴别;血管瘤大多在增强时从病灶周围向中心扩展,有快进慢出,逐渐充填的征象。局灶结节性增生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动态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定性能力较强。中心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胆管细胞瘤早期强化不明显,增强中晚期可见到病灶有不均匀强化,如CT发现肝左叶较大病灶,特别是其内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肿瘤远侧肝内胆管扩张,结合临床无肝硬化病史,AFP阴性者,应考虑胆管细胞癌的可能。肝囊肿有时与单纯包虫囊肿不易鉴别,结合流行病史与包虫免疫试验鉴别,确诊多无困难。

总之,大多数肝脏肿瘤及肝瘤样病变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较为容易,极少数诊断较为困难。

参 考 文 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

肝脏肿瘤范文4

关键词: 治疗肝脏肿瘤 微创技术 并发症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

近年来,针对癌症的微创治疗法,主要是通过导航找到并杀死癌细胞,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癌(通常是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微创治疗肝脏肿瘤后的常见并发症有发热、疼痛、出汗等,严重的并发症有空腔脏器穿孔、腹腔内出血及心血管意外等。以下在介绍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应用微创治疗肝脏肿瘤后的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治疗过程

目前,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肝脏肿瘤的过程如下:

首先是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指导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血液测试等,禁食水六小时,适量补液,术前半小时给以肌内注射镇静、镇痛剂。其次是术前定位。术前进行影像定位,查看病灶位置、大小及数目等,选取最佳穿刺点及进针角度和方向,做到避开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标记穿刺点,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再次是手术区做常规消毒、铺单,穿刺点局麻。通过超声波、电脑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等指导进入癌肿内部,在这一过程中,应分步进针,到达后固定。最后通过形成热量,周围组织中的离子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这样摩擦生热,当温度超过60摄氏度时,细胞死亡,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肿瘤组织及周围的肝实质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破坏癌变细胞的目的[1]。

2.治疗效果

应用微创治疗肝脏肿瘤的近期疗效显著,超过一半的患者通过治疗肝脏肿瘤后都没有复发,彻底消除肝脏肿瘤的成功率在85%以上,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

此外,最新功能更加强大,可以一次毁损直径小于3cm的肿瘤,对体积较大的肿瘤可以通过多次毁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用超声引导、腹腔镜治疗时,可以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肿瘤,使定位更加准确。

3.微创术后并发症

微创治疗是一种比较快的手术,甚至可以实现随治随走,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非常快,且不像外科手术的大切口,只在皮肤上开个小口,不须缝合。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疼痛、出汗等,严重的并发症有空腔脏器穿孔、腹腔内出血及心血管意外,等等。现就几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进行讨论。

3.1微创术后综合征。症状类似流感,一般在手术后3至5天出现,大概持续5天左右,四分之一的患者可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对症支持,给予退热、止吐及补液等处理。术后最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治疗时产生的热量,被血流带走,从而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感到发热,汗流不止,多数无体温升高。一些患者在术后体温于38℃~38.5℃之间波动,最高超过39℃,在使用激素及抗生素后,一周内可以实现体温转为正常。同时要及时给患者更换床单及衣物等,注意做好出汗后的保暖工作。

3.2疼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时会出现肝区疼痛,时间大多为术后的三至五天,可以忍受,无需特别处理。当肿瘤的位置处于于肝边缘时,疼痛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当肿瘤位于深部组织时,则一般不会出现疼痛。由于治疗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导致短暂的肩部疼痛,一般不会出现长期疼痛。

3.3空腔脏器穿孔。主要原因是边缘肿块或肝包块与胃、结肠粘连,这样肝组织附近的器官和组织,如胆囊、胆管、膈肌及肠循环等,就有被误伤的风险。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并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就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矫正。这种并发症的危险性与肝脏肿瘤的位置有关。

3.4肝脓肿、肾周脓肿。在肿瘤治疗三至四周后,不到百分之一的患者可能产生局部感染(溃疡)。针对结肠肝区肿瘤致肝脏局部受累,由于病灶可能系结肠肝区癌肿直接侵及肝脏,因此在进行手术前,应当了解肝脏转移癌的来源,以防由于行肝转移癌治疗能量传导至结肠病灶引起坏死,病灶相通继发感染形成肝脓肿[2]。出现肝脓肿时,需要及时行经皮脓引流与抗感染治疗。做过肝脏胆管连接肠循环手术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肝脓肿的风险相对更大一些。因此,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针对一些有感染危险及肿瘤较大的患者,应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5腹腔内出血。微创治疗在穿刺活检时应当避开肝内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否则,患者术后极容易出现腹腔出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患者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心律不齐、烦躁不安等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止血或输血等处理,直至出血停止,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治疗后,一定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此外咳嗽时,最好用手按压住穿刺点,以防出血。针对腹腔内出血,可通过避开较大血管分支穿刺,减少穿刺次数,离开肝包膜调整及术毕退针等途径,积极进行预防[3]。

3.6心血管意外。微创手术前需进行常规的心电图及心功能检查。由于是在肝脏实质内及表面进行,且在瘤灶周围存在肝内胆管系统,因此治疗时可能引起肝内胆管神经反射,导致极少数患者出现心血管意外。较为常见的是术中心律锐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

4.结语

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肝脏肿瘤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等等。在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借助影像引导精确定位穿刺。为降低肿瘤复发及转移几率,范围应为肿瘤及其周边0.5-1.0cm的肝组织。针对中晚期肝癌及转移癌患者,可以先进行TACE或TAE治疗,之后进行RFA治疗,以达到减瘤甚至根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经皮肝脏肿瘤微创技术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质,2012,7(46):581.

肝脏肿瘤范文5

【关键词】超声造影 肝脏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51-01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的关键, 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是影像学所关注的课题。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及新型造影剂的使用,超声造影在检查肝脏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对39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实时动态的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28~59岁,平均48.60 岁。经病理或增强CT证实的原发性肝癌16例(肝细胞性肝癌13例,胆管细胞性肝癌3例),肝转移性肿瘤4例(胰腺癌1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肝血管瘤9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肝脏硬化再生结节2例,肝不均质脂肪浸润3例,肝炎性病灶2例。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AloKa公司的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机械指数(MI)调整为0.08,造影剂采用意大利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Vue六氟化硫微泡,使用前在25 mg的干粉剂中加入5ml的生理盐水配置成混悬液。先用常规二维超声扫查肝脏,记录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回声特征等,提示初步检查意见,然后选取清晰的观察切面,进入谐波造影状态,启动超声造影模式。自左侧上肢浅静脉团注法注入振荡混匀的混悬液2.4ml,一般在2~3s内将造影剂全部推进,尾随5 ml生理盐水冲洗。自造影剂开始推注时计时,实时连续观察病灶的灌注时相及回声强度变化,并存贮全过程动态影像,在造影后及时进行录像资料分析。

参照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联盟(EFSUMB)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超声造影诊断标准[1] :观察病灶在动脉期(10~30s)、门脉期(31~120s)及延迟期(121~360s)增强特点(包括增强的时间、强度和消退时间)并和周围肝组织的增强情况比较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对在动脉期出现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回声低于肝组织的病灶视为恶性;对在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持续、回声仍高于或等于肝组织的病灶,或在3个时相均无增强表现的病灶判断为良性。

2 结果

新近开展的超声造影技术,极大提高了超声的定性诊断水平。本组39例患者未发生与超声造影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对比增强超声表现:①肝脏原发性肝癌,病灶在动脉期早期呈整体增强,病灶增强达峰时呈高回声,至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增强程度消退,表现为低回声,均为快进快出。②肝脏转移瘤,动脉期早期呈整体增强或周边厚圈状增强增强,轮廓清后呈“黑洞” 表现,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回声减退显著(图1)。③肝血管瘤,整体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慢进慢出”。 动脉期5个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增强,3个病灶均匀增强。至门脉期和延迟期7个病灶增强范围呈向心性扩展,变为以等回声为主的表现,1个病灶表现为低回声。④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病灶动脉期表现为“轮辐状”增强(略呈离心型),在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缓慢,曾等回声或稍高增强回声(图2)。⑤肝脏硬化再生结节,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或快于周围肝实质开始增强,增强程度逐渐与周围肝实质一致,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消退。⑥非均匀性脂肪肝,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开始增强,高峰时呈均匀等增强,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消退,在整个造影过程中,病灶增强程度与周围肝实质始终一致。⑦炎性病变(2个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增强,其中1个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与周围肝实质相似回声,另1个病灶在门静脉及延迟期逐渐消退呈低回声。

3 讨论

超声造影是近年来超声发展的新技术,由于超声造影可持续动态观察肿瘤及肝实质内造影剂进入和消退的全过程,能更全面显示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及回声变化情况,因此超声造影对肝占位性病变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其定性诊断率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2]。

图1 肝转移癌超声造影声像图图2FNH 超声造影声图

在实时动态扫描中,本文13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有“快进快出“表现。动脉相瘤体多显著增强,并可见不规则、分支状增强的血管伸入瘤体内,至门静脉相、延迟相快速消退后,呈低回声。有学者认为[3]大多数肝癌的血供较丰富,且以动脉供血为主,供血动脉扩张、迂曲,肿瘤周围及中心有异常增生的血管及动静脉吻合支,故在显像中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对肝血管瘤造影可见周边结节状增强和向心性充填现象,国内外学者[4]认为这种增强形态或环状增强向心性扩大是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肝血管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静脉血窦交织构成,瘤内血管血流速度缓慢,故造影剂进入病灶后能停留较长时间,所以消退时间延长。

肝脏是转移瘤的高发器官。转移瘤多发于消化道、乳腺、肺脏、胰腺及肾脏等脏器,大部分呈多发病灶,由于受原发癌病灶及血供的不同影响,灌注增强表现多种多样。瘤结节多在动脉相增强,持续至延迟相早期,瘤体增强形式可见较宽的周边增强,部分接近中心,少数于门脉相开始增强,至延迟早期完全消退,有“黑洞”表现[5]。由于肝脏转移瘤超声造影复杂,对于有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肝脏上出现的异常结节,如果造影后仍有争议者应做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在二维图像上表现为低回声、稍高回声或伴有声晕,病灶动脉期表现为造影剂由肿块中心向四周轮辐状增强模式,这与FNH无包膜,血供为自中央向四周离心性分布有关[6]。

总之,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已经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随着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超声造影、影像特点认识的不断提高,超声造影将会在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lbrecht T, Blomley M, Bolondi L, et al. EFSUMB Study Group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s in ultrasound[J]. Ultraschall Med, 2004, 25( 4 ):249-256.

[2]Quaia E, Calliada F, Bertolotto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with contrast-specific US modes and a sulfur hexafluoride-filled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nd confidence [J]. Radiology, 2004, 232(2 ): 420-430.

[3]王晓宇,李海鸣.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3):14.

[4]Dietrich CF,Schuessler G,Trojan J,et a1.Different/ation of focaI

nodular hyperplasia and hepatocellular adenom a by contrast―enhanced.

[5]徐辉雄,吕明德,谢小燕,等.实时超声造影对不超过2 cm肝细胞癌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7):532-534.

肝脏肿瘤范文6

关键词:当归贝母苦参丸;H22荷瘤小鼠;肝脏;肾脏;胸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5.018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5-0056-05

中医学将肝癌归属“瘕”、“积聚”、“臌胀”、“黄疸”、“胁痛”、“胆胀”等范畴。当归贝母苦参丸原为《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妇人妊娠小便难。方中当归为补血良药,长于养血润燥,又能活血化瘀;苦参清热结、利湿热;贝母化痰散结、清解。诸药合用,组成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相结合的良方,可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肿瘤[1-3],但用于其他肿瘤的治疗尚未见报道。顺铂是临床用于肿瘤化疗的常用药物,但其骨髓抑制、免疫低下等不良反应限制了顺铂在临床的使用。本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当归贝母苦参丸对顺铂化疗H22荷瘤小鼠肿瘤及肝脏、肾脏、胸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探讨当归贝母苦参丸对顺铂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PF级昆明小鼠60只,雌雄各半,6~8周龄,体质量(20±20)g,甘肃中医学院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实验设施使用证号:SYXK(甘)2013-0001;动物合格证号:SCXK(甘)2013-0001。

1.2 细胞株

H22肝癌细胞株,受赠于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1.3 药物

岷当归、浙贝母、苦参购自兰州市惠仁堂药店,经甘肃中医学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教研室杨扶德教授鉴定均为正品。按《金匮要略》配比及传统方法制备:将岷当归、浙贝母、苦参饮片各7.5 g放在陶土药锅中,加250 mL双蒸水浸泡30 min,水煎1 h,将所得药液倒入烧杯中,再加250 mL双蒸水浸泡30 min,水煎1 h,将2次药液混合后水浴加热浓缩至50 mL,供当日灌胃,药物浓度按原药材量计算为0.45 g/mL。小鼠灌胃剂量为9 g/kg,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12倍。顺铂注射液,10 mg/支,齐鲁制约有限公司,批号201002CF,小鼠腹腔注射用,剂量为2 mg/kg,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12倍。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伊红(17372-87-1,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苏木素(517-28-2,Regal Biotechnology Company)。显微镜及图像采集系统(BX53,日本OLYMPUS),CO2培养箱(MCO-18AIC,日本三洋电机公司),超净台(SW-CJ-IF,中国苏州净化设备厂),电子天平(LD100001,龙腾电子有限公司),电子数显游标卡尺(雪华工量刃具),轮转切片机(A0-820,Americ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 实验方法

2.1 H22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无菌条件下,将复苏的H22肝癌细胞注入小鼠腹腔,9 d后抽取乳白色小鼠腹水,用灭菌的生理盐水稀释5倍,反复吹打混匀,在显微镜下计数,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浓度至106个/mL,制成H22肝癌细胞悬液,取0.1 mL细胞悬液于每只小鼠右前腋皮下接种。接种后5~7 d可触及结节时,随机抽取有结节的雌雄小鼠各5只进行病理检查,10个结节全部确诊为肿瘤组织时为接种成功。

2.2 分组与给药

结合结节大小和随机数字表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当归贝母苦参丸组和当归贝母苦参丸联合顺铂组,每组雌雄各5只。当归贝母苦参丸联合顺铂组:灌胃当归贝母苦参丸药液9 g/kg,腹腔注射顺铂2 mg/kg;当归贝母苦参丸组:灌胃当归贝母苦参丸药液9 g/kg,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0.2 mL;顺铂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0.4 mL,腹腔注射顺铂2 mg/kg;模型组:分别灌胃和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0.4 mL和0.2 mL。连续14 d。

2.3 肿瘤体积测量

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第4、7、10、13日以数显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计算出肿瘤的体积[V=0.5×A×B×B]。

2.4 病理切片的制备

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每只小鼠取肿瘤、肝脏、肾脏、胸腺组织,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切成4 μm厚的薄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个蜡块制作1张切片,最后封片。

2.5 病理观察

镜下观察HE病理切片,利用Cellsense图像采集系统拍照。每张切片选择3个典型视野,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分,最后各组得分以所有视野评分―x±s表示。

2.5.1 肿瘤组织病理变化评分 ①肿瘤细胞坏死程度。0分:无或罕见细胞坏死;1分:仅见灶性细胞坏死;2分:网状多灶性细胞坏死;3分:大片状细胞坏死。②肿瘤细胞密度。0分:无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少见;1分:肿瘤细胞聚集成巢,随处可见细胞间隙;2分:肿瘤细胞紧密排列成巢,部分区域可见到细胞间隙;3分:肿瘤细胞密集成堆,少见细胞间隙。③肿瘤细胞异型性。0分:异型性不明显;1分:轻度异型性;2分:中度异型性;3分:高度异型性。④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直接计数高倍镜下核分裂像数目。⑤淋巴细胞浸润程度。0分:肿瘤间质无或很少见淋巴细胞浸润;1分:淋巴细胞稀疏散在分布;2分:淋巴细胞中量程度浸润;3分:淋巴细胞密布或聚集成团。⑥纤维组织增生程度。0分:无或很少见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1分:纤维组织轻度增生;2分:纤维组织中度增生;3分:大量纤维组织增生[4]。

2.5.2 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评分 0分:肝细胞排列整齐,形态正常,小叶结构清晰,未见病理形态改变;1分: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点状坏死;2分:肝细胞灶性坏死;3分:肝细胞广泛灶性坏死[5]。

2.5.3 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评分 0分:肾小球、肾间质血管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1分:肾小球轻度萎缩,或肾间质少量血管充血,或炎性细胞轻度浸润;2分:肾小球萎缩,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或肾间质血管充血,或炎细胞浸润;3分:肾小球萎缩严重,或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或肾间质血管严重充血[6]。

2.5.4 胸腺组织病理变化评分 0分:皮髓质界限清楚,胸腺小体明显,淋巴细胞数量正常;1分:皮髓质界限较清,胸腺小体较明显,淋巴细胞数量减少;2分:皮髓质界限模糊,胸腺小体不明显,淋巴细胞明显减少;3分:皮髓质界限不清,淋巴细胞严重缺乏[7]。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P

4 结果

4.1 当归贝母苦参丸对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给药第7日起,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肿瘤体积均减小(P

上一篇礼貌的名言

下一篇药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