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范例6篇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范文1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给孔子的一封信,草船借箭缩写,小我终于见到了大海衣西

残阳从西山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玫瑰色之中。我终于见到了大海衣西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靠近东窗,坐着一个年轻的战士。被汗水浸透了洗得发白的军衣,紧裹着他那健壮而匀称的身躯。他那白中透红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闪闪发光。两条漆黑的、细长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扬,将到顶端时,才弯成形。一双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样又黑又大的眼睛,机灵地、警觉地扫视着充满汗味和传出鼾声的车厢。他的右手,很自然地伸到衣襟下面,汗湿的手掌,轻轻握着腰间的小手枪。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心中的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范文2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在翻越无数次群山之后,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或许,我的“终于”并不艰难,“群山”也并不险峻,而“无数次”却是我努力后的骄傲!其实胜利并不在于困难有多大,而是你鼓起勇气,顽强克服困难的过程。---克服了,你就是胜利者!

每当我战胜一次小困难后,我就像见到了“大海”一样高兴。不错,“大海”是我的信念。而“大海”最吸引我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味道与美丽,那种甘甜可以与沙漠里的清泉媲美。而美丽便是碧波粼粼的大海远方散射着的无数道胜利的霞光。那种成就感和超越感是空前绝后的!给人以梦幻般的享受。

以后,我会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我要做的是打起十二万分精神迎接挑战。我相信只要我坚定信念,胜利的阳光会再三洒在我的头上。学会成长,学会前进---这是 我所崇尚的人生态度。虽然有时我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念去克服困难,可是,也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我证明了我自己。现在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范文3

以前我从没见过大海,我很想去看看大海。书上说大海是蓝色,里面有许多大鱼小虾,到底有没有我也不知到。 有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爸爸的爸爸家,在那里我见到了大海。海很长,望不到头,水很清,一眼都能看到水里的沙石。 大海的波浪声,多麽响亮。大海呀大海,你是多麽的自由。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范文4

我退却了,不敢触碰这样的海水,更不必说品尝了。心目中大海那美丽的身姿被击得粉碎。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第一次感到了窒息。从那片海滩归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闷闷不乐,我不明白人们怎么狠得下这样的心肠,难道金钱果真如此重要?

从那次之后,我再也没去过海边,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我不敢再面朝大海,只想把有关大海的美好回忆保留于心,直至终老。

点评:曹文轩先生告诉孩子,模仿能够提高作文的能力,但模仿不等同于抄袭。

读了叶永烈先生的《面向大海》,聆听了先生的教诲,作者很好地模仿了《面向大海》的文章结构。同样是一次一次又一次面向大海,但林宇传的立意和主题和先生完全不同,他有自己的感受、体验、角度、主题。

他的大海从“美丽的梦想”,蜕变成为“黑色”、“腥臭”的恶梦,让人不敢触碰,不敢品尝,触目惊心,感到室息。多么严酷的现实,促使他痛苦地思索,其中蕴含着对人类破坏生态丑行的批判。

文章感情质朴,语言平实。读了,却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第三次见到大海是在多年以后。高一暑假,我到琅岐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将近尾声之时,学校组织我们去了一趟海边。这一次大海之旅也许是我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次,因为我见到的不再是我熟悉的大海:海水固然和沙滩有着相着无几的颜色,却不是土黄和金黄,而是一种触目惊心的黑色。海风卷着一阵阵腥臭的气息呼啸而过。——这无疑又是人类的“杰作”。

我退却了,不敢触碰这样的海水,更不必说品尝了。心目中大海那美丽的身姿被击得粉碎。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第一次感到了窒息。从那片海滩归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闷闷不乐,我不明白人们怎么狠得下这样的心肠,难道金钱果真如此重要?

从那次之后,我再也没去过海边,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我不敢再面朝大海,只想把有关大海的美好回忆保留于心,直至终老。

点评:曹文轩先生告诉孩子,模仿能够提高作文的能力,但模仿不等同于抄袭。

读了叶永烈先生的《面向大海》,聆听了先生的教诲,作者很好地模仿了《面向大海》的文章结构。同样是一次一次又一次面向大海,但林宇传的立意和主题和先生完全不同,他有自己的感受、体验、角度、主题。

他的大海从“美丽的梦想”,蜕变成为“黑色”、“腥臭”的恶梦,让人不敢触碰,不敢品尝,触目惊心,感到室息。多么严酷的现实,促使他痛苦地思索,其中蕴含着对人类破坏生态丑行的批判。

文章感情质朴,语言平实。读了,却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第三次见到大海是在多年以后。高一暑假,我到琅岐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将近尾声之时,学校组织我们去了一趟海边。这一次大海之旅也许是我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次,因为我见到的不再是我熟悉的大海:海水固然和沙滩有着相着无几的颜色,却不是土黄和金黄,而是一种触目惊心的黑色。海风卷着一阵阵腥臭的气息呼啸而过。——这无疑又是人类的“杰作”。

我退却了,不敢触碰这样的海水,更不必说品尝了。心目中大海那美丽的身姿被击得粉碎。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第一次感到了窒息。从那片海滩归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闷闷不乐,我不明白人们怎么狠得下这样的心肠,难道金钱果真如此重要?

从那次之后,我再也没去过海边,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我不敢再面朝大海,只想把有关大海的美好回忆保留于心,直至终老。

点评:曹文轩先生告诉孩子,模仿能够提高作文的能力,但模仿不等同于抄袭。

读了叶永烈先生的《面向大海》,聆听了先生的教诲,作者很好地模仿了《面向大海》的文章结构。同样是一次一次又一次面向大海,但林宇传的立意和主题和先生完全不同,他有自己的感受、体验、角度、主题。

他的大海从“美丽的梦想”,蜕变成为“黑色”、“腥臭”的恶梦,让人不敢触碰,不敢品尝,触目惊心,感到室息。多么严酷的现实,促使他痛苦地思索,其中蕴含着对人类破坏生态丑行的批判。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范文5

关键词:谢逊;亚海渤;拉尔森;仇恨;丛林法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香港《大公报》的三位青年编辑查良镛(金庸)、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文坛三剑客”。

1956年,金庸发表《〈无比敌〉有什么好处》,向人们介绍了美国作家曼尔维的这部小说并探讨了它的意义。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找白鲸“无比敌”报仇的船长亚海渤与《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颇为相像。而1956年时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尚未问世。由此来看,金庸在塑造谢逊这一人物时,对《无比敌》是有所借鉴的。

台湾新派武侠小说家古龙认为,谢逊的形象几乎完全就是“海狼”。但金庸已将“海狼”完全吸收融化,让人只能看见金毛狮王,已看不见“海狼”。

一、谢逊身上燃烧着像亚海渤一样的复仇之火

《无比敌》讲述的是捕鲸船的船长亚海勃找大白鲸“无比敌”复仇的故事。亚海渤曾被白鲸“无比敌”弄得遍体鳞伤,还失去了一条腿。因此他如痴如狂地找寻这头山一样的白色鲸鱼,他这种疯狂的复仇欲望感染了全船的水手一起帮船长复仇,最终酿成了悲剧:捕鲸船被“无比敌”撞覆,船长与全体水手葬身海底,只逃出了一个人来描述这惊心动魄的故事。

作者曼尔维由于在人生路上接连的失望与挫折,对于社会与周围的人怀着一种愤激之情。这种“极度愤慨与拼命以赴的精神”,赋予了《无比敌》磅礴的生命力。就这一点来看,金庸小说中的谢逊明显保留着亚海渤的影子。

二、谢逊像拉尔森一样信奉丛林法则

《海狼》的主人公拉尔森身上具备一种野性,而这种野性又是建立在超人哲学之上的。他有着强健的体魄、高度的智商、强大的意志,他凶残、自私、暴虐、专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者,在他看来,船上所有人都不值一提,都是他的掌上,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他以野蛮人的方式与野蛮人斗殴,又以文明人的方式与文明人交谈。在他的眼里,人与世界上千千万万动物一样,纯粹是为生存而生存,什么理想、道德,一切不能用来补充力量的空谈都是屁话。

而谢逊呢?他在《倚天屠龙记》中一出场,就给人虽然样貌粗豪,但却谦逊斯文的印象。及至赌吞毒盐,杀海沙派总舵主元广波而报余姚张登云灭门、海门欧阳清惨死之仇;封鼻憋气,杀巨鲸帮帮主麦鲸而雪数十名远洋客商命丧大海、七名妇女被奸而死之恨;大展神威,杀神拳门掌门过三拳……则完全失去了一个侠士应有的作为。张翠山担心他要滥杀无辜,对他说:“谢前辈,据你所云,适才所杀的数人都是死有余辜,罪有应得。但若你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杀戮,与这些人又有甚么分别?”谢逊则又愤怒地说:“有什么分别?我武功高,他们武功低,强者胜而弱者败,便是分别。”

可见此时的他和《海狼》中的拉尔森一样信奉丛林哲学,认为强者有权力对弱者颐指气使,弱者有义务对强者唯马首是瞻。

三、亚海渤的结局是毁灭,拉尔森的结局是众叛亲离,谢逊因宽容而获得重生

《无比敌》中,船长疯狂的复仇行为,最终换来的结果是捕鲸船被“无比敌”撞覆,船长与全体水手葬身海底。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悲剧结局。

《海狼》里,船上的水手和猎人不堪拉尔森的压迫,又禁不住有人故意用金钱诱惑,最后全部离开魔鬼号去为拉尔森的敌人工作。拉尔森也不再是那个身体强壮、坚不可摧的样子了,经常头痛,头部的肿瘤又造成了他的迅速虚弱甚至失明。之后魔鬼号撞上了冰山,拉尔森来到了他从前的船员,现在的一对夫妇Hamphrey和Maud在一次海难后登上的小岛。Hamphrey和Maud努力将魔鬼号修好,其间受到拉尔森多次阻挠。船终于修好了,拉尔森则出现了偏瘫,生命之火慢慢地熄灭了。

《倚天屠龙记》中,谢逊最终找到并打败了成昆,却没有杀他,只是化去了他的武功。谢逊被仇家唾沫加身,张无忌心中酸苦,泪如雨下。谢逊却笑道:“痴孩子!你义父承三位高僧点化,大彻大悟,毕生罪业一一化解,你该当代我欢喜才是,有什么可难过的?”谢逊文武全才,于诸子百家之学无所不窥,又得少林寺渡厄大师点化,立悟佛家精义,自此归于佛门,终成一代大德高僧。

相对于亚海渤的一味复仇,拉尔森的执迷不悟,谢逊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活、生动、人性化。他像亚海渤一样因仇恨而迷失自我,走上了复仇之路,开始时像拉尔森一样反叛一切世俗礼教、仁义道德,但最终由于人世间的真情:张翠山夫妇的义薄云天、与张无忌之间的父子深情而选择了宽容,没有杀成昆,同时他也得到了宽容,他的仇人也没有杀他。可以说,这是金庸在吸收亚海渤、拉尔森人物性格特点后,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以中国人的哲学对二人进行了重构。

参考文献:

[1]刘国辉,陈晓林.谁来跟杯:古龙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我终于见到大海作文范文6

[关键词]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主题表达

提起海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的“麦地之子”,这位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的“诗歌王子”,以短短的七年创作时间为我们留下了几万行优秀的诗篇,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憾与困惑。如一颗流星,海子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一生,在一瞬间照亮了诗坛的沉寂,随之又引起了诗坛的喧哗与骚动。十多年来,关于海子的死以及他留下的一些优秀诗作,引起了诗坛长久的争议。随着这些争议的掀起,海子及其诗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铭记,并一直广为传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还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因其离海子自杀时间只两个多月,所以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该诗的主题,旨在揭示该诗的多主题倾向,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和读者。

一、对失恋感伤情绪的深情咏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海子卧轨自杀只差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断,构成这首诗的起因可能是海子不成功的初恋。“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与女生b发生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1986年分手,b于1987年毕业后去了深圳发展。海子虽然与初恋女友结束了恋爱关系,但仍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往来,特别是海子去世前一段时间。”[1]张应中先生还在文中列举了海子在这前后期间所写的诗歌加以佐证:“第一首《遥远的路程》(1989.1.7)说:‘我站在元月七日的大雪中,还是四年以前的我’,‘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四年前的一九八五年初,海子与b正处于热恋之中。第二首《遥远的路程》(1989.1.22)说:‘我坐在水上给你写信’,(《折梅》1989.2.3)又说:‘寂静的太平洋上一封信’,‘是她写给我的信’”。[2]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测,再结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无疑是比较确切的。不难看出,该诗所表现出来的感伤情调正可以作失恋解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诗人经历了失恋的阵痛,终于想从失恋的悲伤中站起来了,终于想重新追寻自己的新生活了。或许,诗人是因为物质的贫困导致的失恋,诗人通过这“一劫”,终于悟出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才开始准备试着放弃自己以前浪漫的玄想,开始准备“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经济贫困让他饱受了饥饿之苦。即使参加工作了,依然监守着贫困。在执教政法大学期间,诗人曾因为无法满足母亲索要80元肥料钱的要求而发愁(见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正因为物质贫困,海子才想到要在尘世中获取幸福。因而,诗人在第二节热情洋溢地写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由于诗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因而他获得了短暂的幸福与满足,这瞬间的安慰让单纯的诗人欣喜若狂,竟然想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显然,这些幸福的感觉是诗人心态放松之后的结果。在第三节,诗人还是抑制不住心中喜悦的冲动,甚至想“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甚至打算祝愿自己的“情敌”(“陌生人”)与前女友“终成眷属”。然而,诗人终究无法走出失恋的阴影,这一切达观与快乐都不过是他自己的“虚设”,这只是他在“下决心”的时候心中的意想而已。诗人不可能忘掉那份逝去的恋情,就像他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尽管他要自己强作欢颜,可他的内心却是极端的痛苦,所以,诗中这些看似快乐的语言与心态不过是忧伤之情的另类表达罢了。这有点类似于诗歌中常见的“以乐写哀”的例子。

二、对孤苦生存境遇的有力揭示

海子被文学史家定位为“后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之一[3],他早期的诗歌清新透明,后期的诗歌却十分的晦涩难懂。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是其后期诗歌中最为好读的篇章。在海子的心中,一直存在着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精英意识,试图拯救这个世界。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就是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4]他还说:“我要探讨的是,在时间和生活中对于神的掠夺是不是可能的?!”[5]在海子的心中,似乎有一个农业帝国,那里山明水秀,给人以无限慰籍,因而,他早期的诗歌中无不充满着“天空”、“土地”、“村庄”、“麦子”、“农妇”、“风”、“夜”、“月亮”、“大海”等意象,早期的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6]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海子所向往的“农业帝国”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不得不宣布破产。因而,诗人长期以来的精神信仰也不得不宣告破产。由此以来,诗人心中便深感极度的空虚,生存境遇也随之孤苦起来,诗人一度所向往的远离尘嚣的美好生活与世俗所拥挤的现实相去甚远,他一直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可尘世却对他穷追不舍。根据海子的好友西川介绍,海子在政法大学期间,一直孤独地生活着,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后的这些年,他只看过一次电影……”[7]然而,诗人毕竟不能免俗,他所居住的地方本是一块世俗之地。诗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以反讽的笔调,在看似快乐的叙述中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哀伤与绝望的情绪。开篇时,诗人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而不“从今天起”呢/?显然,此时的诗人心中还充满着矛盾与困惑。因为他从明天起打算做的那种“幸福的人”,并不是他心中最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他需要的幸福不是尘世之中诸如“喂马,劈柴”之类的日常生活,也不是诸如“周游世界”的物质享受,也不是诸如“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浪漫情绪,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种精神的超脱。显然,诗人所追求的幸福在现实之中是注定要碰壁的。因而,他也只能用语言幻想自己能够获取到“超物质”的超凡脱俗般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此表现自己不愿流俗,愿永葆精神的绝对洁净美丽的超越情怀,从而有力的揭示了诗人孤苦的生活现实和生存境遇。

三、对人类存在价值的终极追问

文学(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它既要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又要对存在作出终结关怀,扣问人类的生存意义。海子正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与追问。

在阅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我们不妨放开眼界,把该诗看成是诗人对人类存在的一个隐喻和象征性的描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的前两节,诗人为我们展示的不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不仅有物质的感官享受,还有友情的温暖。这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或许是诗人一直不曾具备的,这是多么和谐生动的生活场景!在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中,诗人海子饱含深情的歌咏与描绘的,其实并非是世界个别具体的幸福生活,而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诗中的“我”,在此时是人类的化身。诗中的欢乐也是超越了“小我”而上升为“大我”立场的欢乐。诗人此时成为了人类的代言人,他站在人类的高度来关注我们所应有的“幸福”。然而,这样的“幸福”在哪里呢?很显然,在尘世中,更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对别人(自己)的祝愿之中。因此,诗人热情洋溢地写道:“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这里,诗人表面上是在“愿你”,事实上诗人也是在“愿我”,“愿我们自己”,只不过,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罢了。于是,诗人不无失望地安慰自己:“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失望(绝望)之中,为自己描画了一幅美丽的 “乌托邦”,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就是这样,诗人以婉曲的笔调,感伤地摹写出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又随之把它轻轻地否定和毁灭。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美好愿望的生生灭灭之间,人类社会得以向前发展进步,人们也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痛并快乐着”生活。——人们渴望的幸福,看似切近,实则遥远。它仿佛在你眼前,然而,又永远不会真正地兑现。它能够给你的,或许只能是永远的在自我安慰与追寻中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巧妙地用一系列象征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祝福,充满着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

后记: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对待任何事物,换一种眼光和角度,所得的结果也就大为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亦然。文学(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除了表现美,抒发感情以外,还要表达一种“思”——它要给人以启迪。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满足感官上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思维上的启示与精神上的提升。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恰好是具备这样的高度的。

参考文献:

--------------------------------------------------------------------------------

[1] 张应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索解》,载《名作欣赏》2002年1期。

[2] 同上。

[3]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518页,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之《海子简历》,三联书店1997年版。

[5] 海子:《沙漠》,见程光?主编《海子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