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建设范例6篇

新城镇化建设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韩国;城镇化;中国新型城镇化

一、韩国城镇化的措施

1.遵循客观规律,集中发展大城市。确定了以大城市发展、工业和大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自然形成了韩国产业、经济集中发展的整体格局,推动了以首尔、釜山等为主的“小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这些城市群实现了超前的增长,带动着整个韩国的发展。2.增加对卫星城市的开发,不断拓展城市人口的容纳能力。韩国政府在新兴城市的建设方面,比较注重地区优势的发挥,对生活和工作的区域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并注重政府监管功能的充分发挥,采取税负减免优惠政策,鼓励城市的建设和发展。3.韩国政府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住房领域里角色的不断变化。政府还对住房的建设用地出台了综合性的政策,鼓励土地集约化建设,例如建设综合性的居民居住区等;政府还通过金融机构房地产建设资金的资助,鼓励房地产开发建设,以满足住房需求从,从根本上优化和改进居民的住房系统。4.强化规划引领,促进社会阶层融合。5.实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由总统朴正熙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积极主动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全民运动。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很多发展农村经济和进行文化建设的部门逐渐的成立,如农协等,这些组织的出现不仅对新村运动起着推动作用,还是对这个活动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理念的发扬。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颁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于城镇化建设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指示,提出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就必须走城镇化这条必经之路,这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更是协调我国区域发展、拓展内需、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为了完成新型城镇化这个发展目标,我国首先就是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通过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工业化全力发展农村经济,配合农民市民化加快城镇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对布局进行优化,将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共同推进。1.中国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我国城镇化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就是人口、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城镇化。第一,要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第二,以方便农民生产,实现就近就业为出发点。建设专业的培训中心,让农民可以有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的场所,实现就近就业。积极创建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为农民就业做出正确的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第三,在美丽中国概念的指导下,努力改变环境,建设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2.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1)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农村实现工业化,不仅能够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还能为城镇化实现不断累积资金,进而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特色资源的利用及开发推动城镇化发展。这里指的特色资源指的是地方具有的一些特色进而得到的开发,如旅游、矿产等。我国的中西部资源比较丰富,当地具有很多地方特色,那么当地就可以利用这两个优势,充分发展,以拉动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3)区域发展带动农村的城镇化。著名法国经济学家曾对区域经济做过研究,并提出了“增长极”这个概念,认为中心区域的发展对周围相邻区域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4)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在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这些区域可以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从而带动城镇化的进程。集约化主要指集中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区域龙头企业作为经营的核心,开展有效的产业化发展和区域布局,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社会化大生产。

三、韩国城镇化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1.韩国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经验借鉴(1)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头作用。在审批权下放时,中央政府必须加强规划和管控的力度,不受区域行政的限制,做好宏观的调控。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到资源的节约,符合当前低碳发展和绿色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2)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各阶层的和谐发展。从韩国城市化经验的分析来看,城市化过程中要对社会的各个阶层提出的各种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实现了相互间的共融。(3)要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住房问题。在韩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很多的外来人口都在棚户区和贫民区解决住房问题,房屋的建设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在20世纪的80年代才基本上完成了城镇化过渡,并集中力量解决住房,并实现了户籍的平等。(4)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共进。(5)做好农村整体布局和规划,进一步提升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第一,做好房屋的统筹规划,积极完成房屋的改建和危房改造,并制定村落保护发展制度;第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做好城乡的规划和布局;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的基础教育机构和培训中心,为农民提供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场所,增加农民知识,提高农民技能,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良好基础,另外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固农村结构。(6)鼓励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夯实基础。2.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来应对这个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为了在2020之前完成这五个目标,就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计划来一步步的推进。第一,就是要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规划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城镇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以城镇化发展规律为主线,通过工业的集约化、经济的集约化,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和谐进步,真正搭建一条城镇化发展道路。其次,因地制宜选择新型城镇化模式。第三,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第四,建立全国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冰.韩国城镇化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2):30-32.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2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城镇化对吸纳和转移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可知,我国的耕地面积已迫近18亿亩的红线,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13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3%。尽管农业人口在逐年下降,但人多地少的现实仍然存在,这使得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城镇化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使广大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并且,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便弥补了这一旺盛的需求,这也使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了共赢。城镇化通过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推移,扩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要素需求范围,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使某些产业不断向农村周边地区转移,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及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城镇化程度越高,打破固有的农业传统格局的速度就越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越快,这就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不仅如此,城镇化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更多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对转变农村生活方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农民可以分享城市的文明,感受文化的多元,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动力与补充

党的十八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规划未来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指导思想,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和必要补充,更是推动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如何用稀缺的耕地养活13亿人口,让每个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并且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大机械生产以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将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就又使得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本就过剩的农业人口,也就加快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速度。然而大、中城市的承载空间有限,不能满足大量流动人口的需求,所以部分农民就会选择向城镇转移,这也就催促了城镇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民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习惯和自身素质。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由“靠力气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的必要补充。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交通不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发挥其农业生产的优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其次,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愈加明显。据测算,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劳动力比例将达到50%。并且,农村留守人员也呈上升态势。这些留守人员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他们往往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留在农村,尤其是一些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故土难离的情结使他们不愿意离开生活的热土。如何让这些农民和留守人员过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农村生活,加强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最后,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甚至举家搬迁到城里,农业耕作缺乏充足劳动力,导致许多耕地撂荒、农村住宅废弃、田园荒芜。如何改善农村荒芜、废弃的景象,也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更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只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理想。

三、总结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产城一体化 空间布局 工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

一、小城镇工业园区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小城镇工业园区,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小城镇的发展也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两者的相互带动、协调发展,是实现小城镇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保障。同时,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会带来城园空间布局混乱、因园失地带来的农民安置问题、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等一系列比较突出的矛盾。这些矛盾及现象,阻碍着小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发展。因此,在规划阶段,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二者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小城镇工业园区规划研究的热点。

二、产城一体化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根据“产城一体化”的内涵要求以及当前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研究总结,“产城一体化”为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的规划,应以生态化、可持续、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小城镇工业园区与小城镇的产业、功能、用地一体化共同发展为目标。①通过工业园区的产业带动,实现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升级;②通过小城镇与工业园区的空间优化布局,实现小城镇与工业园区的空间有机扩张、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城乡生态格局的维护;③打造生产便利、生活舒适的小城镇工业园区,最终营建宜居宜产、生态和谐的小城镇。

三、“产城一体化”为目标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理念

(一)工业园区与小城镇空间布局模式

工业园区的选址产生各式各样的与小城镇空间的结合方式。根据工业园区与小城镇规划区范围的空间关系,其空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种:工业园区布局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是小城镇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小城镇对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较强,工业园区可直接利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容易快速得到发展。工业园区在小城镇,与小城镇内部空间联系不大,接受小城镇的辐射。

(二)小城镇工业园区生态系统规划

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工业园区“产城一体化”的空间结构布局的终极目标。通过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从园区功能、用地组织、道路系统等方面与小城镇综合规划,营造宜产宜居的工业园区环境,最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园区生态系统。

(1)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园区绿地系统规划:工业园区内的绿化用地主要包括防护绿地、公共绿地、水系湿地、生态农田四种。景观生态系统构建:工业园区内部通过营造生态景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产业与生态相互协调发展的环境。工业园区缓冲地带及园区外部,运用水系、森林、生态农田等,既可保证园区的有机增长,又可实现园区与城镇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工业生态系统主要是基于工业生产的生态循环形成的,体现在产业链组织、能源循环路径,以及根据循环产业链组织形成的工业园区产业、用地的布局。同时,通过交通联系、功能互补,加强功能复合单元及各产业链间的联系,实现工业园区整体的产业循环。

(3)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社会生态系统主要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工业园区与小城镇的社会结构、居民构成、生活方式进行统一规划以实现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将工业园区真正打造为留得住人的城镇发展新核心。

四、恒口示范区工业园区规划改善建议

(一)恒口示范区规划发展概况

恒口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处于月河、恒河流域的交汇地,与陕南中心城市安康相距27公里,是安康的中心城市扩展和进一步扩张推动发展的链接区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承东接西”的辐射作用。东向发展至与五里镇相接的行政区边界,西向发展至规划产业用地边缘,南向发展至现状十天高速北侧,北向发展至恒口山体边缘。

(二)恒口示范区规划改善建议

恒口示范区已建有17个产业园区,多为农业、渔业和养殖业等第一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数量和种类较少,产业配置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恒口作为生态禀赋优良的小城镇,应当结合各小片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相邻园区间的产业互动,形成片区的集聚效应。使恒口示范区的未来产业结构将可能形成沿月河发展的带状结构。

(1)示范区产业布局规划。恒口示范区属于汉江流域上游,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应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提升发展传统工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安康特色的循环产业体系,并针对生态移民、搬迁区域进行重点改善,实现城园互动发展。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智慧城市 建设进程

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是,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发展问题,譬如:由于城镇空间快速扩张而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以及城乡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为了有效的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相关的智慧城市建O策略,以此来有效的推动绿色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进而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

1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通过对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高效的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建设智慧城市,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不断的提高智慧城市的内在品质。下面,就针对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主要目标。较传统的城镇建设不同的是:现代化的城镇化建设,放弃了传统的土地财政,而是利用较为科学的发展观来不断的统筹城镇化的建设,以此来不仅能够有效的优化城镇化建设的结构,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其中,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不断的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是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主流。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可有效的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进而就能不断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1.2 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智慧城市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方向,而新型城镇化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需的内在需求。其中,较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的是:智慧城市建设更像是一项技术活动,即不仅需要一定的城镇化建设基础,而且还需依赖相应的互联网网络这一平台,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智慧城市具有着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进城市变得更加智能,进而不断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优化的决策对策和创新形式,以此来有效的促进城镇化建设能够逐渐的向和谐化、友好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需的内在需求。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不断的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思考,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推动相关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而不断的构建人性化、生态化以及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城市的内在品质。下面,就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2.1 引导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维持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动力。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我们还应不断的引导产业的发展,进而就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譬如:在运用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来建设智慧城市时,其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进而不断的丰富城镇的产业形式,以此来不断的促进城镇的产业化升级。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的引导相关的产业不断的落户于城镇中,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稳定发展。

2.2 推动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光进铜退”和光纤到户政策,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城市家庭,并且保证宽带接入能力超过50Mbps,甚至可以达到1Gbps。加快城市热点商圈无线局域网覆盖,从而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宽带化传输通道、承载网络。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建立城市消费需求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与农产品供给的紧密联系,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更好的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完善电子商务基础信息,促进电子商务向餐饮、旅游、家庭服务、文化娱乐、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

推动城市公用建筑、公用设施等智能化改造建设,完善建筑房屋、建筑数据库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减灾防灾预报预警信息化平台,建立全过程智能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和水务管理系统,建立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公共交通、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和综合客运枢纽等智能信息化系统,更好的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同时还需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来构建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和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加强航运、港口、陆运等物流信息的社会化应用水平。

2.3 建设宜居化生活环境

建立预警应急系统、环境信息只能分析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监测。根据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来进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和管理功能,发展面向养老、家政、社区和病患照料的信息服务体系,以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推广智慧家庭建设,鼓励将教育、医疗、政务、安防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服务设施接入到每一户家庭,提高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3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有效的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而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思考,以此来不断的促进绿色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顾新建,代风,陈芨熙等.智慧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2013,19(05):1127-1133.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56-60,40.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97-102.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5

阳城县委书记、县长冯志亮说:“城镇化是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在“十一五”收官之时,总结城镇化建设的成果,感受城市的变化,旨在鼓舞和激励人们的信心阳斗志,在“十二五”的壮丽征程中,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大手笔打造山水园林城

走进阳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碧波荡漾的获泽河水,飞旋的立交、壮美的长路,还有花香鸟语的公园、广场,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散发着现代化气息的新阳城,是阳城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电展示出阳城人的灵气、秀气、大气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阳城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干石山区。县城由于立地条件差,长期徘徊在“空间狭小、条件简陋、功能低下”的落后状态。“十一五”以来,阳城县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双向扩张,拓展城市空间。主攻城东区建设,建成了滨河东路、东人口立交桥、双向六车道的东大桥和窑头桥;大规模实施滨河东路城中村改造,开发四个住宅小区,新建50栋住宅楼、配套医院和幼儿园,一个现代化的城东新区跃然眼前:启动西城区开发,拓宽改造了西河路,高标准建设了与阳翼高速对接的迎宾大道,规划了占地400亩的行政新区,建成了五星级标准的美韵花园大酒店,县城西部出入口更加靓丽。通过扩东启西,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7平方公里扩至1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豁然开朗。

建园治河,改善生态环境。在环县城绿化的基础上,投资1.6亿元,建成了阳高泉、东坡头、虎头山、骏马岭、美韵、风西六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8000多亩,绘就了一幅“城周青山绵延,城中绿意融融,林水相依,林城掩映”的宜居城市画卷。积极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投资2个多亿,进行了获泽河、西小河共25公里的河道美化治理。着力推进通道、荒山、乡镇、农村,厂矿区绿化,全县绿化率提升64.5%,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和全省林业生态县。

完善功能,提升生活品位。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一中西校、五中、三小的兴建,二中、三中、职中的扩建,提升了县城学校规模与档次,满足了群众受教育的需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的扩建,方便了群众就医看病,体育中心游泳馆的兴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城镇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这次建成的十二项重点工程是继2007年建成十五项重点工程之后的又一批工程,分别是:骏马岭公园、阳高泉公园、东坡头公园、虎头山公园、凤西公园、美韵公园、迎宾大道、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阳城一中综合改造工程、滨河西路延长线工程、游泳馆等。

重点工程给县城带来深刻变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欢欣、自豪。六大森林公园的建成,不仅为县城的居民提供了优雅的活动场所,而且把县城和农村连到了一起。城郊的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经常乘着政府开通的“免费公交”逛公园。公园还给城市带来了好空气。如今,县城及周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8%,县城二级以上天气达到了300多天以上。家住府南小区的老人刘林说:“前几年住上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显得冷清而孤单。现在,骏马岭公园建成了,出了家门就是公园,处处鸟语花香,人来人往,真是说有多高兴就有多高兴。”城市的功能、品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迎宾大道的开通,使阳城有了第二个高速出口。阳城一中综合改造工程以及阳城二院、二水厂的建成,使县城的高中教育条件、医疗条件和饮水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游泳馆的兴建,使该县长期以来缺乏游泳设施的历史从此结束。

讲求科学,好梦成真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6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科技创新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1]。在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的创新突破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都推动了社会的飞跃式前进,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也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发展。随着近30年市场化全面推进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心,我国正在加速推进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新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具体体现,同时,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极其重要标志[2]。新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是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分工合作大面积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些都是以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科技创新的完成是实现的。本文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城镇化进程为研究基点,逐步来探讨科技创新对新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由于美国和西方国家在科技发展和建设城镇化方面起步较早,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较为活跃,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早在1867年,西班牙的工程师A.serda首次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城镇化”这一概念,并描述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E.Stiglitz)曾指出,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城镇化进程。其研究的手段主要基于研究城镇化的进程与科技人员的数量质量间的关系。

2.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研究,国内已经有许多成果,王发曾的《构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承载平台》[3]、辜胜阻博士的《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4]118-126和陈颐的《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5]138-156等,但对于科技创新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还限于理论探讨和狭义的零碎研究,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地开拓,使研究系统化。

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增长率、科技创新对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难题、科技创新对城镇居民对建设新农村城镇化的信心三个方面来探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

二、科技创新与城镇化的概述

(一)科技创新的概述

科技创新就是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上能够具有开拓性,具有不同与于常规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研制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产品的品质。科技创新具有鲜明的特点:(1)高度的探索性、智能性。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人人类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追求的结果,它代表了人类的智能,是人类改变社会的手段。(2)高度的综合性。当今世界,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创新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3)高度的复杂性和密集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走向密集和复杂,无论是高科技公司生产的各种仪器仪表、机械设备、还是我们生活中所应用的电子产品,都是高度的密集元件综合集成的,而各种元器件的集成无一不复杂,没有高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4)高度的交叉性和渗透性。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在广度和宽度上的综合,都体现出了科学技术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生活社会的整合及广泛的分工合作,使得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创造研究不断地倾向于知识交叉和学科整合,这也就使得科学技术的创新具有交叉性和渗透性。

(二)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的涵义,具体来说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城镇为基点的具有高度集聚性的居民的生活, 它涉及到城镇满足居民的生活物质的承载能力以及城镇生活设施的多方面内容,是人类栖居、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文明进步[6]。三大工业革命后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城镇化的进程以突飞猛进的方式进行,城镇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大,各种设施越来越全。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增长, 还应是城市发展状态的优化、提高和扩展。城镇是居民生活、工作、居住的地方,要求交通、通讯等各种功能同步进步。

(三)我国新农村城镇化现状

1.总体水平普遍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多领域合作加快了国家经济的快速、稳步的增长,使得我国的各项产品种类丰富、花样百出,而这种带有集聚性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分工合作的广泛深入,分工合作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也势必加剧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区域差异明显。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区域的分布及各种资源的拥有具有较大的差异。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0年,发达省市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如北京(83.6%)、上海(89.1%)、广东(60.7%)、浙江(56%)、江苏(59.4%)等;而中部稍逊,河南城镇化水平为48.1%,湖北为51.2%;东北的辽宁镇镇化水平为53.5%,吉林为49.6%;西部地区相对较小,如甘肃城镇化水平为30%,重庆为45.2%,见图1。

资料同时表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70%~90%,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0%以上。因此,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成绩明显,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整体城镇化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三、科技创新对新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科技的创新进步所引发的产业革命, 是推动新兴城镇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同时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也表明, 每次出现的重大的科技革命, 不仅孕育了新城镇的出现, 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城镇化得进程[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是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形成各个城镇发展特色、快速推进城镇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科技创新增长率与我国城镇化化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科技创新在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难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人们对城镇化进程的建设信心间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历史数据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研究。

(一)科技创新的增长带动城镇化的增长

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大量事实表明:几乎每一次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量发明创造,尤其是大量的具有前沿性的突破性创新技术的研究成功。第一次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快,城镇人口数量开始增多,各种大型的手工作坊也日益增多,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变化,比以前较为舒服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又一次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欧美国家的城镇化人口增长较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0%,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8]。20世纪中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的提高,同时,急剧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历史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力日益深刻。

以1955~2010年我国创新技术增长率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权威资料为依据(见图2),建立数学模型重点研究我国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化化建设进程:

从1955~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增长率和城镇化率的关系及拟合从图中可见,拟合曲线和实际的数据曲线有很好的吻合,从而说明我国科技创新的增长能够推动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保障。

(二)科技创新成功破解了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难题

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创新,突破了传统的科学技术瓶颈,很好地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由于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带来交通拥挤不堪问题,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出行,可依靠先进的创新技术,建设各种各样的交通设施,如我国各个大城市建立的环形立交桥、陆续建立的城市地铁等使城镇的交通堵塞现象得到缓解;现在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而在我国,能量供应由电力部门负责发送和传输,随着城镇居民的增多,传统的供电方式日益显现出其弊端,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依靠现代的智能网传输技术,采用以MPLS-TP协议为基础的PTN传送技术,突破用户量大而供应不济的传统供应方式。这些都是依靠现代科技的创新技术来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范畴。图4、图5是1978~2010年我国国家城镇化率和用科技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增长率。

从图5可以看到,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比率日益增长,给城镇化进程注入了科技元素。

(三)科学技术的创新确保人们对城镇化进程建设的信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入,各个区域地区间的分工合作更加广泛,城镇人口的数量必将进一步增加,伴随大量人口的涌进,城镇化过程中将会遇到新的问题,增加了城镇人口在生活生产、交通出行、购物旅行等多方面的不便,城市生活的舒适度降低,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及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9]。而利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造,能够增强人们对城镇化建设的信心,使人们不必为在城镇中生活所遭遇的各种城镇化问题感到担忧,这样,将会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镇,将城镇建设成为人们期待的友好型居住城镇。

表1是社会科学机构的一份城镇居民关于科技创新对改善城市的研究调查。在三个主要指标中,在对城市居住的态度上,有85.9%的城市居民对城镇生活充满期望;在科技创新对城镇环境改善上的作用上,有90.4%人为科技能够有效改善城镇的人居环境;在为科技创新的态度上,87.6%的城镇居民对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

上述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在对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对城镇化建设难题的解决、对人民居住城镇的期望都具有重要影响,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步伐。

四、科技创新快速推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经过以上研究,深感科技创新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加快我国的科技创新,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对我国目前情况下如何加快科技创新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针对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专项突破

在城镇化进程中,会遇到各种技术上的困难,而这些技术上的困难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将关键技术难题及时解决,才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专项突破,应组织专项专家研究小组,依靠他们在专业研究领域内过硬的技术本领和对技术攻关的信心,靠着对技术策略的正确把握,在最短时间内用最有效的办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技术难题,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10]。

(二)增加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投入

要采取多种渠道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由于创新技术应用是全方位、宽领域的,所以,任何一项创造性技术的成功实现不仅增加了创新技术的研究价值,还会造福于社会[11]。比如激光技术的成功实现,不仅应用于工程项目、物理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用无痛苦的诊疗过程医治病人的创伤,减少患者的痛苦。所以,应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投入,研究出越来越多的成果[12]。这样,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解决城镇化技术难题上,就会多一种技术实施方案,为最优化解决难题创造先决条件。

(三)普及科技创新知识,增强城镇居民生活信心

由于科技创新知识包含着最前沿的技术和复杂的原理,对于一般居民来说,具体的科技设计制造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科技知识的应用。所以,应加大对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让城镇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科技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对科技充满期待,增强他们城镇生活的信心。这样会有更多民众感受到科技应用会便捷自己的生活,从而也会更加向往城镇生活,加入到城镇化潮流当中,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