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范例6篇

奶牛养殖

奶牛养殖范文1

一、市奶牛发展基本情况

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总人口65.6万人,乡村人口573170人,有农户184985户,全市幅员面积1384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264个村(社区),3689个组。2013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24.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从2005年开始,成功引进奶牛业巨头伊利集团到该市投资,带动了当地奶牛业的迅猛发展。于2005年制定了《2006-2010年市奶牛养殖发展规划》,“要求力争到2010年,建成5万头良种奶牛养殖基地和15万亩牧草基地。采用千头标准养殖场+百头养殖小区的发展模式。拟规划修建10个千头良种奶牛示范场,200-400个存栏百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实际到现在全市现存栏奶牛9000余头,有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小区)17个,其中伊利集团建养殖场3个,存栏奶牛5000头左右。全市日产牛奶120吨,年产4.3万吨。伊利集团年产值达13亿元,创造税收7400万元。

二、奶牛业发展过程

2005年市奶牛业基本上为空白,仅存栏奶牛100头左右。在成功引进伊利集团后,政府大力发展基地,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养殖奶牛,为企业建立“第一车间”。2008年就发展到存栏奶牛2500余头,但由于农户养殖技术缺乏、防疫意识差,饲草饲料不到位,价格低,造成养殖户全面亏损,同时发生了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当地的农发局局长被免职,分管局长受到刑事处分,一度奶牛业发展停滞不前。2008年市委、政府改变策略,要求公司建基地,发展奶牛业,为企业自身解决奶源,经过几年努力,公司建立了三个规模养殖场,存栏奶牛5000余头,这样使公司自身得到了壮大,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奶农的发展。使公司与农户都受益,现全市奶牛存栏量达9000余头。

三、政策措施到位

1、市政府成立了奶牛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各成员部门主要责任人为成员,严格工作措施,斗硬奖惩,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筹措资金,落实扶持政策。2006年开始的几年内,筹措资金近1亿元(其中地方本级财政支持7000万元,争取到成都市1000万元的财政支持,同时也积极向中省申请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支持奶牛业的发展。主要用由圈舍、引进奶牛、种植牧草、奶牛配种和奶价补助。在2008年12月31日前购进良种奶牛,经验收合格后市政府补助800元;凡在市境内修建1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由市政府将路、电、迅配套进场;常年存栏量在100-299头的补助10万元;常年存栏量在300-499头的补助20万元;常年存栏量在500-999头的补助30万元;常年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的补助100万元;养殖小区(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还可以增加补助。从而形成多个百头养殖小区基地发展格局。同时也对伊利集团公司的加工基地进行补助,政府承诺补助4000万元,但由于政府财力原因,只兑现了2000万元。

3、该市由政府出资成立了农兴奶牛发展公司。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同时为奶农担保贷款。几年内修建了存栏奶牛100头的养殖单元40个,可存栏奶牛4000头,建设完成后,提供给农户饲养奶牛,公司只收取圈舍租金。同时收购经营差的养殖场。

四、建议

1、尽最大努力争取伊利集团到我县开设乳制品加工厂,建立养殖基地。但前提是首先要建立加工厂,才能建养殖基地。这样既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培植地方税源。

2、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建议我县在财政支农资金中连续5年每年安排500万元以上支持企业及农户发展养殖基地。县畜牧部门在“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国家奶牛标准化小区建设”、“省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等项目中每年力争争取到4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发展奶牛业。指点鼓励伊利集团自建基地,同时带动有能力的养殖者参与基地建设。

2、县交通局要在农村公路项目上配套养殖小区或加工厂区的道路建设资金,县环保努力向上级争取环保项目资金,同时其它相关部门(如扶贫、能源等)也要积极安排项目资金用于奶牛业的发展。

3、县国土部门要根据奶牛养殖小区选址情况,及时调整农田建设规划。

4、建议公司首先建设养殖奶牛基地,带动和培训当地农民养殖奶牛。

5、由政府出资建立奶牛发展融资担保公司,为奶农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奶牛养殖范文2

观念:奶牛是吃草的

降低奶牛饲料成本,推广优质牧草饲养是一条很好的路子。用优质牧草饲喂奶牛,是由奶牛生理特性所决定的,实践证明,没有配套的牧草种植提供充足和丰富的营养,就不可能促进奶牛业的大发展。在奶牛遗传性能、繁殖效率、管理水平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奶牛的产奶量和原奶质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日粮干物质进食量和粗纤维质量,取决于粗饲料的品种和质量,特别是干草的品质。

掌握奶牛的生理特性,合理搭配精饲料、全株青贮和优质牧草,充分利用优质牧草对奶牛生理营养的作用,既能降低奶牛饲料成本的投入,节约粮食,又能使奶牛泌乳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牛奶的理化质量达到优质奶标准,实现奶牛养殖节本增效、增产增效和优质增效的生产目标。例如,山东省的一个奶牛场,为了养好奶牛专门从美国进口优质苜蓿干草,看似成本增加,但是减少了精饲料的投入,反而使总成本降了下来,而且饲喂优质牧草维护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其牛奶单产维持在8t以上,产量高、质量好,效益自然高,奶牛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进入2008年,由于能源紧张和土地政策的影响,饲料粮仍要保持高价位运行,化解由此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保证养殖场户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效益,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引草入地,藏粮于草。

方向:粮草一家亲

粮草结合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粮短缺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压力。推广牧草养牛,首先要突破草不如粮的传统观念,牧草不仅能够为奶牛提供优质的营养,还非常适应我国的气候特点。如苜蓿,其干物质粗蛋白含量在18%以上,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苜蓿都能正常生长,大部分地区一年能割3~4茬,产草量高,饲草品质极佳,每亩地可以收获干草1t左右,获得粗蛋白约180kg,同等肥力的耕地种植小麦、玉米两茬亩产粮食800kg左右,亩产粗蛋白68kg,苜蓿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是粮食作物的2倍多,生产同等数量的饲料粗蛋白,种苜蓿比种粮食作物节省一半耕地。

2007年,苜蓿草的价格达到

1 800元/t,国外进口的更是达到

2 500元/t;种植一亩苜蓿,当年可收获苜蓿干草1t左右,干草地头售价以1 200元/t算,扣除种子、管理、机械收割等成本约300元,当年可收入900元。第2年至第5年,平均年产干草可达1~1.5t,纯收入可达到1 200元。其间只需浇水、施肥和简单的中耕管理,费用低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奶牛养殖范文3

[关键词] 奶牛养殖 规模化养殖

[中图分类号] S88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68-01

引言

从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始对奶牛养殖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逐渐提出了要从传统的散养向集中化养殖过渡的概念,这种观念对于奶牛的养殖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很多地区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化养殖,而是将传统的散养集中到小区域进行“集中散养”,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养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有的地区还没有脱离本地区饲料资源、环境承载、粪污消纳等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新的养殖方式,事实上对于当地的奶牛养殖效果有较大的危害。针对奶牛养殖问题,还应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1 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特点

1.1 我国奶牛养殖业出现结构性调整,散户数量减少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奶业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在2009年时受“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生鲜乳的价格浮动较大,对奶农以及一些奶牛养殖散户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多地区出现了倒奶、杀牛等现象。自此以后,虽然我国的奶业行业有一定回暖,但是我国的奶牛养殖行业出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即养殖散户的数量大大减少,因为有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奶制品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一些散户的养殖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对奶牛可能出现的各种疫病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控,因此导致这些疫病爆发了大规模的影响。为了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防控,就必须要对养殖散户进行控制,尤其是要对散户的生产方式进行规范,使得很多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的散户不得不退出奶牛养殖市场。但我国的奶牛养殖市场中,散户所占的比重较大,在改革养殖模式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解决散户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很多奶牛养殖从传统的散户过渡到“集中散养”,即散户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养殖,看似养殖规模增大,但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很多养殖户的生产水平依旧不达标,这种模式不仅不会降低成本,反而还会增加疫病的风险。

1.2 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且地区间差异大

经过调整,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中依旧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而且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散户基本消失,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基本没有奶牛养殖散户,内蒙古、 新疆、黑龙江作为三大牛奶主产区,其饲养量占全国奶牛存栏56%,散户养殖存栏470万头,而且养殖分布面积很广,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筹集大量的资金用来减少养殖小区,所以导致我国的奶牛养殖过程中,分散、低效的散养户仍然大范围存在,同时也有一些养殖水平较高的散养户。同时,在畜牧业不断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其他的养殖模式,比如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奶联社等多种养殖模式也快速发展起来,总体来看,我国的奶牛养殖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牧场的建设动力,但是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很多养殖户并没有真正掌握饲料生产、粪肥消纳、疾病防控等配套技g,从而导致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2 我国奶牛养殖模式思考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很多外界因素,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得到最终的方案。

2.1 考虑环境消纳能力

在奶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各种粪污的处理,这个问题也是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一头奶牛每天约产50kg粪便,如果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则养殖数量较多,假设一个养殖场有一万头奶牛,则每天将会产生500吨左右的粪便。这些粪便的处理是一个难点,不能单纯地依靠环境自身的消纳,还要加强对其他处理方式的应用,因此也会增加成本。

2.2 加强饲料成本的考虑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奶牛每天的饲料需求较大,奶牛养殖业属于土地密集型的产业,需要牧场周边有足够的草地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但是对于规模化养殖而言,单纯地依靠草地自身的循环生长,显然不能满足奶牛的需求,因此还必须要加强对其他饲料产生方式的应用,产生更多饲料,满足奶牛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2.3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养殖技术,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养殖场,要从技术方面着手,来提高奶制品的质量。新西兰的奶牛养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比较超前的,因此可以从其奶牛养殖过程中吸取经验,实现奶牛养殖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养牛场中,应该要保证人牛比例为1∶50,要配备更多的技术人员,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2.4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奶牛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增加奶牛疫病的防控难度,一旦出现疫情则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还应该要做好疾病的预防,采用分区的办法建设大型牧场,将奶牛隔离开,一旦发生疫情可以及时进行隔离,降低损失。同时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也要加强疾病的防控。

结语

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超大型牧场模式在有的地区可以实施,但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奶牛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要结合区域特点,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结合奶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总体规划,从而使得奶牛养殖业可以实现安全、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鑫宇,杨君香,黄文明.对我国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

[2]那达木德,张宇阳.关于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几点思考[J].中国乳业,2012(04)

奶牛养殖范文4

关键词:奶牛养殖;环境;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82-02

奶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内蒙古奶业在政府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区奶牛存栏240万头,牛奶产量260万吨;奶牛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1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奶牛养殖存栏比重从2008年的不足7%,提高到40%以上。奶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确保农业增效。但是,奶牛养殖业也是众多畜禽养殖业中产生污染物最多的产业(每头奶牛年粪便排放量大概9吨左右)[1],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水源及空气的污染,以及传染疾病的流行,恶化牧区的环境和生态,限制畜牧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及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奶牛养殖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原因,提出保护环境的防治措施。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选取内蒙古作为调查区域,在2012年12月-2013年2月,由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对呼伦贝尔、土默特左旗、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盟市的六个区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共收回调查问卷180余份,剔除出现关键错误以及问卷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62粉。调查问卷涉及奶牛养殖户2012年全年农业生产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奶农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奶农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养殖模式等,第二部分是对养殖废弃物的处置情况,主要包括粪便的处理、污水的排放、奶牛场消毒情况、奶农环境意识等。

二、内蒙古奶牛养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对废弃物的处理有限,对环境带来挑战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等废弃物若不经过沉淀或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还田作肥,将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成沉淀,影响作物生长。不经过任何处理,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养殖场周围的空气造成极大的影响,对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调查显示,农户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理方式上,采用沼气池处理和用污粪处理设备处理的用户有103户,比例为63.58%。仍有51户农户采用直接集中还田方式处理废弃物,比例为31.48%,且有8户农户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占比4.94%。

通过对不同生产组织模式和规模的养殖户进一步调查发现,采用集中还田方式和不做任何处理的,主要集中在小规模的散户,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场、奶联社、企业自建牧场等大规模的养殖户主要采用沼气池处理,说明粪便作为一种制沼气的新能源,得到农户的充分重视。但随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快奶牛改良,强化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不断扩大,规模化在促进奶牛业发展的同时,也使粪污的排放更为集中,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处理难度加大。

2.污水直接向外排放,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用水安全

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奶牛排放的尿液和冲洗牛舍的废水,小而分散的散户养殖,所产生的养殖污水数量少且容易在养殖场周围消化,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小。集约化、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所产生的污水无法在养殖场附近地区消化,也没有成熟的利用方法,因此出现了大量养殖污水乱排放的现象。调查显示,直接排向农田沟渠的农户占40.74%,排向野外湖区、河流的农户占了12.96%,排向野外荒郊的农户占了37.65%。大量污水直接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大量水生物死亡,直接带来生态灾难;高浓度的污水排向农田沟渠,会影响作物生长,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阻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另外,我国北方多数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来就匮乏,奶牛用水和污水的排放在严重污染着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类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

3.奶农消毒意识淡薄,环境卫生意识薄弱

奶牛养殖场疾病中疾病繁殖、炎发病率、腹泻、蹄病等发生率最高,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奶牛养殖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对牛奶场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的及时清除出场,进行堆积发酵、消毒处理是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的162个样本奶农中,36.42%的奶农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尔消毒和不消毒的奶农为63.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环境卫生意识相当薄弱,不能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

三、奶牛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

在我国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最重要的三部环保管理条例中,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废弃物清洁处理予以了技术规范。调查显示,农户对这三部环保管理条例,只有4.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仅有3.09%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95%以上的农户的了解程度属于“了解一点”和“不了解”,说明整体水平上,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养殖户对相关环保法规的了解程度不够,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这些因素限制了养殖户在废弃物处置方式选择等治污工作的改进。

2.奶牛养殖户对废弃物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农户对养殖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认知较低。由调查可知,只有12户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例为7.41%,60.49%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轻微影响”,仍然有32.1%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说明奶牛养殖户的环境认知程度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3.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受教育程度偏低,治污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调查样本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25%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45.40%,说明大多奶牛养殖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全面掌握像微生物发酵、清洁生产这样的高新技术,对污染治理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为部分治污效果好的技术普及推广的设下障碍。虽然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已经建成了一些污染治理设施,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在设计、技术管理及运行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许多治污工程处理和净化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根本无法正常运转。而且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奶牛养殖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饲养技术、卫生防疫方面,对治污技术的专业培训过少也是导致治污技术推广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四、奶牛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1.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

工厂化、规模化的畜牧业,是造成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导致畜产品重金属残留、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难以持续发展。以畜牧养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配置种植业、无污染处理业等,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低成本地解决规模化养殖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紧密结合,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我国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高效、科学、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2]。

2.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倡导适度规模、科学养殖

一方面,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另一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饲料管理方式向立体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使粪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若污物排放超过土地的自然净化能力,若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就会污染附近土壤水源等形成公害。因此,转变养殖模式,应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载畜量,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适宜的适度生产规模,载畜量一定要与当地的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壤消纳能力相匹配。

3.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培训,提高奶农治污整体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污染物治理整体水平,除了加强对奶牛养殖疾病防疫、饲料搭配等技术培训外,对养殖户还应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培训,包括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内容,适度规模养殖的理念,规模养殖场干粪堆码场、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及污水分流等设施建设标准和污染物处置技术等。此外,为了规范奶农养殖行为,政府可以合理引导奶牛协会或者奶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奶业合作组织的影响、示范和标准作用,间接倡导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提高奶农整体治污水平。

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奶农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

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环境价值观缺失,农民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无法认识到不健康养殖行为对环境的污染,无法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我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奶农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提高奶农的环保意识,让奶农了解奶牛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让奶农认识到控制养殖污染的重要性,调动奶农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

参考文献:

[1]粟朝芝,陶宇航.贵阳奶牛养殖粪便处理利用对策[J].吉林农业,2011(8),220-221.

奶牛养殖范文5

近几年,我国奶牛存栏快速增加.牛奶总产量大幅增长。全国奶牛存栏从20。。年的489万头,激增到2008年的近1234万头,增长了近2倍;牛奶产量从20。。年的827万吨增加到2∞8年的3556万吨,增长了3倍多。就内蒙古而言,2008年奶牛存栏头数是246万头,是2000年奶牛存栏数72万头的3倍还多(刘成果等,2009)。然而,近年来我国牛奶质量安全状况堪忧,奶产品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2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婴幼儿)由于食用被污染的奶粉中毒,至少有6名婴儿死亡(Graham—HarriS。n,2009JacobS,2∞9)。奶站监管缺失是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钟真等,2009)。在牛奶加工企业和奶农之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奶站,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中国有20393个奶站l④inaDa峨20。9a)。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从2∞8年11月至20。9年4月,我国政府对所有20393个奶站逐一进行检查后决定关闭3908个缺乏检测仪器或卫生不达标的奶站(@inaDa虬2∞9bJ。那么,奶站的减少是否对农户的奶牛养殖产生了影响?农户奶牛养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关于农户奶牛养殖的影响因素方面,乌云花(2007)、Huang(20lO)等学者对北京周边地区农户奶牛养殖的决定因素分析中指出,乳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布局是影响农户奶牛养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家庭非农就业等也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乌云花等,20。7;Huangetal,2010a)。此研究关注了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它们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一奶站。另外,此研究局限在北京周边地区,没有对牛奶之乡内蒙古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结论的普遍陛还需要验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实证分析影响农民参与奶牛养殖的主要决定因素,尤其是测定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站的减少对农户奶牛养殖业生产的影响,为未来奶站的合理规划和指导农户发展奶牛养殖业提供实证依据。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农户样本抽样方法和调查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描述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奶牛养殖户的基本特征、奶站发展情况等;第四部分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实证估计结果;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作者的实地调查。作者于20lO年1月,在呼市周边地区开展了2项调查,分别是奶牛养殖户的入户调查和村基本情况调查。本研究的农户样本共有200户,其中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的农户样本有120户和包头周边地区的农户样本有80户。村级样本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周边地区的12个村及包头周边地区的8个村,共20个村样本。

三、农户奶牛养殖与奶站

(一)农户奶牛养殖发展趋势

奶食品安全事故使得奶牛养殖户数下降。从中观村级的角度分析结果如下:从奶食品安全事故前后的时间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奶食品安全事故造成奶牛养殖户的下降体现在养殖l一5头及养殖10头以上的户数比例的下降上,即养殖l_5头的户数比例下降了2.9%(表l,第3列);养殖lO头的户数比例下降了2.1%(表l,第5列),而养殖5一10头的户数比例反而上升了49%(表l,第4列),所以从牛奶的总产量上看,2009年初比2008年初增加了37326吨(表l,第6列)。这可能是因为对小规模农户来讲,进退选择比较容易,为了规避风险,当遇到困难时他们的一部分会选择退出,从而导致这部分比例在下降。另外,对大规模农户来讲,因为他们的投入非常大,所以奶食品安全事故对他们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他们不得不选择减少养殖规模,从而降低损失,所以大规模农户的养殖比例也在下降。这时候,以前想扩大规模,但资金有限的中等规模养殖户会抓住机遇,扩大他们的养殖,所以他们的比例反而会增加。奶食品安全事故使得农户的奶牛养殖数量有所下降。从微观农户的角度看,样本户的奶牛养殖总头数2009年初比2008年初减少了59头(表2,第4行);样本农户平均每户占有奶牛头数减少了Q29头(表2,第5行),奶牛养殖户的户均养殖头数减少了Q4l头(表2,第6行)。结合前面村级数据的分析来看,奶食品安全事故影响主要体现在养殖l一5头及养殖10头以上的户数比例的下降上,而不是导致奶牛养殖头数的大幅下降。但与前些年奶牛头数的迅猛增长相比,奶食品安全事故使得农户奶牛养殖头数有了下降趋势。

(二)奶站发展趋势

奶食品安全事故使得奶站数量明显下降。从表3可以看出,样本村奶站数量在奶食品安全事故前后有很大的变化。2∞8年初,20个样本村奶站是s8个,平均每个村接近3个奶站,而到了2009年初,样本村奶站减少到4S个,减少了13个奶站(表3,第2列)。同样,离村委会2S公里及S公里范围内的奶站总数也有明显的下降,2∞9年初与2008年初比,分别下降了67个奶站和113个奶站(表3,最后2列)。与奶站的数量变化相比,奶站的收奶平均规模变化不大,2009年初与2008年初比,有少量的增加(表3,第4列)。奶站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奶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地方政策在各个奶牛养殖村实施了“一村一站”的政策。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加工企业的相互哄抢原料奶,造成管理混乱,从奶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强行实行了一个村一个奶站的政策,使得各个村奶站数量有了明显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奶食品安全事故之后,有些规模小的奶站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不得不以关门来避免更大的损失。

四、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一)计量经济模型设定

根据上一节对农户奶牛养殖发展趋势及其与奶站发展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我们建立了用于实证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如下:Y4芦只DmpJbT嘶Pi)疆舢。帕C卜bA铲bR如H0上式中下标i和j分别代表农户和村;t代表年份,分别是2008年和20。9年。因变量Y为农户养殖奶牛头数。在解释变量中,D是村奶站数量;P是政策变量,用是否有养殖小区补贴的虚变量表示(1=是,O=否);T是年份虚变量(2009:l,2008=0),引入年份虚变量就是想考察奶食品安全事故前后农户奶牛养殖头数的变化,但是考虑到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所以模型里又加入政策变量和时间变量的交叉项PjtxTjl来区分金融危机造成}|勺影响;O是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变量;A和C分别表示耕地规模和家庭富裕程度,都用前一年(20。7和2008年)的人均耕地和人均财产表示,我们采用前一期的指标目的是可以尽量避免它们在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人均财产主要考虑了家庭消费财产,包括住宅、家用电器和家具等。R是当地交通条件,用村委会离县政府的距离(公里)表示;H是农户特征,包括户主年龄一22一和受教育水平(年)。

奶牛养殖范文6

1兽药供应链特征分析

美国的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起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兽药供应链一般由四个环节的节点组成:兽药生产、兽药经营、兽药使用(养殖场)和乳品加工企业。兽药供应链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供应链长,涉及环节较多。奶牛养殖中兽药供应链具备乳制品供应链较长的特征。通常的供应链涉及相关四个环节,包括提供兽药的源头兽药生产企业,中间兽药营销环节的兽药经营企业,使用兽药的兽医和养殖场(养殖小区),负责牛奶检测的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2)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不对称。兽药供应链各环节的节点主体信息存在不对称,尤其是使用兽药的养殖场和兽药生产与经营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兽药生产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了解较多,但由于兽药的专业性较强,而养殖场所有者及兽医文化水平有限,对兽药了解有限。此外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养殖场对自己生产的原奶质量比较清楚,而乳品加工企业却受检测技术所限不能保证所有的原奶质量。3)供应链各环节利益不均衡。近几年由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兽药GMP生产企业达1606家,同时许多生产企业都在整改扩建和不断增加生产线。兽药生产行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行业”,是当前利润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之一[5]。兽药生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兽药经营行业的发展,兽药经营企业规模不大但数量较多。相对于兽药生产企业和兽药经营企业来说奶牛养殖行业的利润较低,而单头奶牛的成本较高,养殖风险较大。

2兽药供应链各环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从大趋势来看,我国已经在兽药经营、使用和监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建立了用药记录制度,完善了禁用兽药制度,确立了休药期制度,建立了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和残留监控结果公布制度,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物或者兽药残留超过标准的食用动物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也在大力推广。但在实际生产中兽药使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从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分析。

2.1兽药生产行业

我国通过GMP认证的兽药生产企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到2009年底,年产值5000万元的企业占90%左右,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4.5%。2011年兽药GMP的强制实施促使行业进行规范和整合,使原有的兽药生产企业数量大大减少,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在资金、管理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的企业被淘汰。总体上我国兽药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比较弱,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兽药生产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问题。我国2005版《兽药典》共收载兽药品种1500多个,而市场上实际销售的品种却有十几万个,多数企业同时生产同一产品现象很普遍。兽药生产企业多数是小规模生产,研发能力较弱导致兽药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由于兽药生产企业基础条件差,投资力度小,原料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仿制,且开发的品种较少、质量不高。产品同质化导致兽药流通领域的竞争很激烈,广告炒作现象普遍,各种促销返点盛行。二是假药和禁用药问题。激烈的竞争加上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给兽药生产企业增加了成本压力,企业基于获取利益的目的降低生产管理成本,造成部分企业不按照GMP要求组织生产,甚至一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药品和禁用药品。三是品牌问题。兽药生产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导致形成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很少[5]。

2.2兽药经营行业

兽药经营行业的高利润是众所周知的,但这种情况随着兽药经营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而有所下降。兽药经营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违法经营问题。兽药经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兽药经营企业在经营兽药的同时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还有一些兽药经营企业利欲熏心,经营过期药品、假药和禁用药。二是经营人员素质问题。很多兽药经营者素质不高,对兽药知识了解很少,这样不仅不能给养殖户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对其所经营的药品质量也不能提供保障。三是恶性竞争问题。由于兽药经营行业利润不断下滑,竞争不断激烈,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经销商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主动上门推销药品,为了保证疗效把一些浓度高的禁用药销售给养殖户。

2.3养殖场

养殖场环节跟兽药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养殖场的药房不按规定管理。有些养殖场的药房建在养殖区,造成监管人员无法正常检查。有些养殖场药品管理混乱,药品采购和使用记录不全。单头奶牛的高成本使得养殖户非常关注奶牛的健康,所以在奶牛疾病治疗上愿意花大价钱购买特效药甚至使用一些禁用药和人用药[6]。乳品加工企业对不合格的牛奶会拒收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殖场的药物滥用,但仍有一些养殖户因利益所趋铤而走险。二是养殖场兽医综合素质不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兽医素质问题。国家规定养殖场必须有自己的兽医,但是目前我国职业兽医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在很多养殖场存在着养殖户兼兽医或防疫员兼兽医的现象,这使得兽医素质得不到保障。②兽医用药问题。非职业兽医师对假药和禁用药的辨别能力较差,对假药和禁用药了解不够,导致出现药物滥用的现象。在用药过程中这些人多数基于习惯做法,而其很多习惯本身就不规范。③用药记录不规范。很多非职业兽医师担任兽医时认识不到用药记录的重要性,导致用药记录不规范。

2.4乳品加工企业

经调研发现,奶牛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60%以上为人用禁用药和禁用兽药。乳品加工环节是兽药使用过程最后的控制,但是我国目前由于检测技术比较落后及检测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乳品加工企业对有些兽药残留还不能及时发现。乳品加工企业也受检测技术和成本所限不能对所有的项目进行检测,对于一些非国家强制检测项目难以做出检测,影响了牛奶质量,出现有药残的牛奶,造成乳品质量的安全隐患。提高乳品检测水平是目前乳品加工环节面临的首要问题。

3奶牛养殖过程中兽药规范化使用管理对策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实现兽药的规范化使用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

3.1提高养殖场兽医素质

要从养殖过程中杜绝滥用兽药的现象,必须提高养殖场兽医的素质,增强他们对假劣兽药的识别能力,普及兽药规范化使用的基本知识。一是增加职业兽医师的数量。目前我国职业兽医师人才缺乏,每年通过职业兽医师考试的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培养相关人才是解决职业兽医师缺乏的根本途径,在职业学院或高等院校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兽医师缺乏的状态。因职业兽医师待遇较高,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承受不了雇佣一个职业兽医师的成本,可以采取一些特殊地区几个养殖场共用一个职业兽医师的办法解决。二是提高目前养殖场兽医的素质。由于目前非职业兽医师担任养殖场兽医的情况很普遍,要规范兽药使用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水平。让兽医了解兽药政策法规、药物使用标准和药物知识,组织开展兽药安全使用培训活动,解决养殖户生产用药中的问题,加强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的宣传培训。现有兽医素质较高的可以作为职业兽医师进行培养,对他们展开培训,鼓励他们参加职业兽医师考试。

3.2加强养殖场兽药使用管理

养殖场自身要完善兽药采购制度,遵守用药记录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通过加强宣传培训,让养殖场相关人员了解兽药相关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学会兽药采购和用药的正确记录方法。大型规模化养殖场要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养殖场要优先选择通过GSP的兽药经营企业和通过GMP的兽药生产企业提供的药品。采购过程中既要注重价格,更要注重药品质量[7]。

3.3实现规范化养殖

我国奶牛养殖户整体素质不高,使得先进的养殖经验和技术不能及时得到推广使用,导致我国奶牛发病率整体较高。要使先进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得到普及,需要针对素质不高的养殖户进行培训,将这些经验和技术转化。要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增强奶牛免疫力,降低奶牛的发病率,减少兽药的使用。充分使用低毒、低残留兽药,不使用禁用兽药,避免兽药的滥用及不规范使用。多数奶牛场发生常见疾病时,应针对其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对养殖户进行相应培训。

上一篇宣传策划

下一篇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