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简介范例6篇

百年孤独简介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1

“年度文艺类图书”奖:《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度人文社科类图书”奖:《明朝那些事儿》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世界是平的》湖南科技出版社、《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年度传记纪实类图书”奖:《定西孤儿院纪事》花城出版社

“年度经管励志类图书”奖:《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

“年度生活时尚类图书”奖:《求医不如求己》江苏文艺出版社

“年度科学类图书”奖:《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度图书馆”奖:深圳图书馆

“年度策划人”:贺梦凡先生苏真先生(贺梦凡为湖南宏梦卡通集团总裁,苏真为银河文化企业(英国)股份有限公司亚太区CEO,共同促成《虹猫蓝兔七侠传》系列图书的超级畅销。)

“年度作者奖”:于丹女士 易中天先生

“年度出版人”:侯玉琪(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鹏(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部分获奖图书简介

丧家狗:我读《论语》

作者:李零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真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定西孤儿院纪事

作者:杨显惠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本书写的是“受苦人的绝境”,“夹边沟”是一批“分子”的流放地,“定西专区”是1960年左右的“”在甘肃省内的一个“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个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五千个左右的孤儿。作者在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二十世纪中国科学

作者:董光璧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简史,它主要论述了中国科学事业的三大转变,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心态转变、从欧美到苏联的模式转变和从国防到经济的动力转变。在导言和结语中讨论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导言中讨论了起点与分期、科学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在结语中讨论了技术与经济、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与未来。

虹猫蓝兔七侠传

作者:苏真 主编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2

关键词:《百年孤独》 叙述 分析

引言

目前,国内对于《百年孤独》的叙述价值的研究依旧停留在表层。众多的研究人员都只将精力全部用于主体阐发、文化研究、起源研究上,却把这部作品中最核心的叙述艺术分析抛至一边,仅仅在说起《百年孤独》的艺术价值、时间观、创作手法时,略微提起一些叙述特点,也只是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简单说明。

从过往对于《百年孤独》的叙述艺术的相关研究进行查看,能够看出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完全不充分,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百年孤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百年孤独》进行全方位的叙述学研究,是为了能够将这种全新的阐释以及阅读展示给人们,同时对于其叙述所具备的意义以及价值进行探讨,将其所有的艺术魅力全部挖掘出。

一、《百年孤独》叙述者的语调

对于《百年孤独》这部作品,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其叙述者,叙述者在所有叙事文学中都有着其非同一般的意义,其是对事件以及人物增加艺术表现力后再现的一种特殊的媒介。尤其是《百年孤独》中的叙述者,有着其他叙述文学中叙述者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他所使用的都是客观并且冷峻的语调对人物及其相关的言行进行描述,但是却始终给予读者一种非常熟悉以及亲切的听觉。

(一)冷峻的叙述语调

对叙述者而言,其叙述语调就是其传递给读者的声音,也是所叙述的失误和叙述者之间的独特连接。在《百年孤独》中,其叙述语调是客观、冷峻且有着独有的说服力,同时这种独特的叙述语调是将整部小说连接为一体的重要力量之一。

《百年孤独》的叙述者有着类似新闻报道一般的客观且冷静地将所发生的奇怪事件进行阐述。从整体来说,《百年孤独》的叙述者热衷于将他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所生活的世界描述给我们听,但是却不会将这些事件的任何意义告诉我们,从不做任何主观评论,从不做任何主观判断,也不会对这些事情是否真实产生任何质疑或者怀疑。对于这个叙述者而言,真实与虚假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区别,他不会采取任何判断行为,他的职责以及使命只是将所有的事情完完整整地描述出来,无论是死人还是活人都会一样讲述,同时也会让有形事物或者无形事物能够产生适当的交流。类似客观且冷静的语调将整部小说从头至五贯穿彻底,从未停止。

《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塔无缘无故的死亡,就已经将这样客观以及冷峻的叙述语调全面地显露出。即使即将要面对死亡,阿玛兰塔没有其应有的惊慌,这是因为她已知晓她的死期:“死神……给了她一项特权,即提前好多年就通知了她的死期。”之后,死神就出现了。“它是以为身穿蓝衣服的长发妇女,样子有点古气……又一次还请阿玛兰塔帮她穿针引线哩。”紧接着就将一场为死者送信的活动描绘得就像是其普通生活一般,但却极为有趣:“阿玛兰塔觉得她可以通过为世人作最后一件好事来弥补她卑微的一生。她想,再也没有比给死者带信更好的事了。”

此处的写作方式是一种间接的自由风格,但是却极度坦率。它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对群体或者人物的语言进行模仿,仅仅只是将他们的观点全面地表达出来。同时在文章中,并不存在任何可以看见的怀疑或者讽刺语句,叙述者只是将似乎真实且精准的事情完整地带给了我们。从整体看,小说中的村镇中的人们因为不能对死者送信之事进行分享而产生了奇怪。可是叙述者并没有因此而使得其语调中出现任何奇怪或者惊奇的感觉,同样也并没有解决,更没有将他们的愚昧以及无知有所表露。

(二)亲切的叙述语调

虽然《百年孤独》中叙述语调有着冷峻的感觉,但是其冷峻的叙述语调在带给读者冷漠感的同时,也有着极其相反的亲切感。在小说中,因为语调需要保持一致,所以对叙述者而言,他自身是隐形的、不被人所看见,只有他的声音能够被人们所听见。通过他的声音,读者才能对人物所想所说的全部内容有所理解,才能对他们的独白或者对话有所了解。从听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声音本身具备着自信。同时,读者与叙述者的声音也存在着亲密关系,保持着一种熟悉感。让人物以及事件都能够以最自然的形式展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犹如读者完全与叙述者一般,和被展示的人物以及事件都身处在同一个维度空间中,有着同样的心理距离。

正因为这种亲切感的存在,使得随着吉普赛人一起出走的霍塞・阿卡迪奥在回家时的场景能够生动形象;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去世的时候,那漫天飘扬的黄花雨就是对这位极其伟大的家长的一种哀悼。正是因为在冷峻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这独特的亲切感,使得幻想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即使消失了也成为了一种可以默认的状态,让这些时间以及人物完全能够在读者的心理自由进出。

另外,这种客观且冷峻的叙述语调中所存在的将亲切感能够使得叙述者逐渐成为读者的意识以及心灵的中心。与叙述者的冷静无比以及从容不迫并未阻碍其成为读者的中心相反,叙述者和他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距离将其客观性有所加强,使得他能够不对任何事情进行判断。因为他独特的描述方式,被描述的事情又完全符合情理,使得人物从词语上得到了整体感,从词语的意义上得到了其意识。

在对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叙述者犹如活生生存在一般,其用满怀“深切同情”的语言将所有不幸的人都进行了刻画。圣塔索菲亚・德・拉・佩达在为其所在的家族贡献了其沉静但孤独的一生,没有任何人对她是否幸福考虑过,甚至于菲南达都将其认为是家中长期女佣人,可是她“似乎从未为这种被吓的地位感到不快”。被其他人认为是的雷梅苔丝,从叙述者的角度看去“事实上……并不属于这一世界的人”,“好像有股洞察一切的光亮使她能看到一切事物形壳之外的本质”。另外还有胆小的同性恋者霍塞・阿卡迪奥、没被人有所察觉地在失明中度过晚年的乌苏拉、严酷冷漠的菲南达、温柔无比但嫉妒心强烈的阿玛兰塔等人物,叙述者对他们都是怀有着深刻同情的。

二、《百年孤独》的叙述风格

《百年孤独》是一部叙事文学的经典巨作,它的风格所蕴含的特点主要都表现在形式方面,尤其是在语言因素。整个小说语言完全可以分为任务语言和叙述语言两种。叙述语言所指的就是全部人物语言去除后的所有文字内容。而《百年孤独》中所包含的人物语言极其少,为此这种着重于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指的就是叙述风格。

在整部《百年孤独》中,表现叙述风格的首要因素就是叙述语言。此处所指的叙述语言并不是说将话语进行组合的某几个词语,而是将整个话语系统都组合起来的语言格调。所有景点作品都会对其所独特的基调有所表现。对于《百年孤独》而言,其所具备的语言格调是丰富多彩且诡异多变的。它鲜活生动、幽默俏皮、隐喻深广、简洁紧凑、奇丽夸饰,和整部作品中森罗万象的内容相互配合,彰显出了拉美社会混合但统一的文化底蕴以及他独有的狂欢色彩,使得《百年孤独》具备了耐人寻味以及深厚的韵味。

三、叙述者的前后矛盾

在《百年孤独》中,叙述者对于其所描述的故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保持着前后一致的,可是某些地方,其却制造了前后叙述内容的矛盾,使得故事中有很多地方都出现和推导出的情节完全不符合的叙述。

这些矛盾中有些是为了将魔幻色彩制作出来,将荒诞的思想主题表现出来。在第一章中,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带领着众人寻找大海的时候在丛林中迷失了,可在沼泽地中将马贡多建立起来。当他再一次要和城市交流进行外出时,却无意中找到了大海,可是却没有发现通往文明的道路,这就使得其非常愤恨,所以故意画了一张交通困难、夸大且虚幻的地图。但是之后不久,乌苏拉在寻找霍塞・阿卡迪奥的时候,却又无意中发现了通往文明的道路,同时还将一部分外来移民全部都带领到了马贡多。这些事件一件件都充满着荒唐和矛盾,但正是这些事件的阴差阳错,赋予了马贡多荒诞但绚丽的色彩。

有些矛盾则是表现在叙述者并未实现的语言中。有关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所建造的炼金实验室,叙述者曾经这样说过:“这对村子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就造成了读者对于这件事情念念不忘,且期待这样的事情能够有所发生。可是最后在这间炼金实验室中,除了将属于乌苏拉的几块黄金炼成了泥巴,之后又炼成一个干碴以外,完全没有发挥叙述者之前所提到的决定性作用。还有类似的“霍塞・阿卡迪奥后来把吉普赛人的美妙形象作为传世的回忆,讲述给后辈们听。”但是,霍塞・阿卡迪奥与雷蓓卡之间并没有孩子,甚至他的私生子阿卡迪奥也从来没有接受他为父亲。由这两处显著的矛盾例子可以得出,这些都是叙述者对于读者在阅读时所产生的期待开的小小的玩笑。

结语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创作《百年孤独》的时候,是怀有极其认真的态度的,从作品的整体以及各种细节都能看出作者所付出的努力。《百年孤独》所蕴含的独特、高超的叙述艺术是其成为传世之作的主要原因。作为文学,其是一门技艺,可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将这项技艺掩盖住,而平庸的文学却往往将这项技艺暴露在外,而《百年孤独》带给我们的就是蕴含着叙述技艺且展现给我们独特世界的震憾。语

参考文献

[1]何岳球,黄小娟.魔幻中的怪诞――以《百年孤独》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01).

[2]王亚平,孙淑芬.从“奇特化”视角解读《百年孤独》[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

[3]王捷.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J].时代文学,2014(18).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3

[关键词] 《简爱》 影视 改编 2011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17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是迄今为止被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文学作品,约有19次之多,历史最久远的可追溯到1910年的默片版,最近一次则是2011年的凯瑞・福永版。我们为什么需要《简爱》的一次次改编,特别是当1943年琼・芳登版本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后?原因在于经典中那些设定的故事和其中的思想情感与每一个年代都有密切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困境。而对电影人而言,《简爱》并没有套路和定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梳理比较近百年中对《简爱》的主要改编版本,更能看出2011年电影版《简爱》的独特魅力。

1934年电影版《简爱》,是克里斯蒂・卡本纳导演,弗吉尼亚・布鲁斯和科林・克利夫主演的黑白无声片。弗吉尼亚・布鲁斯主演的简爱容貌美丽,与原著中平庸瘦小的简爱有些差异。在62分钟的影片中,为展现简爱的反抗,简爱被塑造得性格暴躁,缺少少女应有的温柔和活泼。在与罗切斯特的感情戏中,简爱美貌吸引了罗切斯特,简爱占据着情感的主导地位,没了原著中的忧伤感。作为早期影片,导演较完整地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但忽视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以致该片与原著相距甚远。

1944年电影版《简爱》,是罗伯特・斯蒂文森导演,琼・芳登和奥斯威尔斯主演的,是早期《简爱》改编中的经典。琼・芳登塑造的简爱腼腆、羞涩、拘谨,有一种楚楚可怜的气质,很到位地传达了简爱安静、单纯的特质,只是少了些忧郁,对人物内心深度的把握仍显不足。奥森威尔斯塑造了富有魅力的罗切斯特形象,粗犷高大的外形、深不可测的眼神、忽冷忽热的情绪、时高时低的声音,粗砺的外貌举止下隐藏的是一颗温柔的心,虽然饱经折磨,依然有一处柔软。在两人出色演绎下,简爱纤小隐忍,却有一种让人平静温暖安定的力量,她洞察到罗切斯特的内心情感,发掘出了罗切斯特身上那种企图自我埋藏的热情和善良,她的温柔和坚定让罗切斯特风尘仆仆终日流浪的灵魂在桑费尔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宁和闲适。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大片,虽然过去了将近70年,仍为许多观众所喜欢。

1970年电影版《简爱》,导演为德尔伯特・曼,国语配音并在国内广泛流传,但整体艺术效果一般。开片展现出的是小简爱在劳渥德学校遭受的侮辱和虐待,与1944年版强调孤独小简爱强烈渴望友情不同,本版没了这些温情场景,剩下的只是小简爱所受的苦难,因而并不能打动观众感情。在简爱到桑菲尔德前后,简爱身上看不到经历不幸遭遇所带的忧伤感,大量绿色的生活背景难以展示简爱内心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只有故事,缺少两人感情思想的交流,虽然影片最后有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个上流社会主人公引诱下层社会女仆的俗套故事。

1983年电视剧版《简爱》,由朱里安・埃米亚斯导演,11集电视剧,内容大大扩充,成了当时的经典之作。这一版最大的特点,是对人物情感的重视。“提摩西・道尔顿将罗切斯特的孤傲与善良,冷漠与热情,霸道与幽默,深情与阴郁,浑然天成地展现出来。”①他时而深邃、时而严厉、时而讥讽、时而深情、时而绝望、时而又渴望的眼神里,让人深深体会到罗切斯特的激情与狂热,也感受到他对简爱感情的变化,他形神兼备的演技让人真正领略到了那位追求幸福与真爱的英国绅士罗切斯特的性格与内心,可以说是较有深度地复活了原著中男主人的精神气质。泽拉・克拉克饰演的简爱,外形上颇为符合原著中的女主角,长得娇小,面色苍白,眉头微皱,眼神坚定,偶尔露出她这个年龄段应有的俏皮和少年老成的睿智,体现了简爱的沉静、雅致、朴素。原著里有很多心理描写,观众也可以在这一版中更深入地贴近人物内心世界。

这一版中,里德舅妈的形象也有变化,她不再完全是个没有人情味的邪恶女性,而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看管不住孩子的不合格家长,有了些对其的理解。当简爱重返盖兹海德探访时,病危舅妈的忏悔和简爱的谅解会让观众为这种温情所动。在这样的感情认识中,简爱长大了,她放下了怨恨,内心充盈着人间温情。同时小简爱与海伦的友情也非常细腻感人,以此来表现失去好友后小简爱内心的痛苦,丰富了人物内心世界。此前影视版本所不看重的简爱与圣约翰一家的感情关系也被表现,在简爱看来,她内心最渴望的是亲人之间的感情,人间的温暖。观这一版本,那暖暖的光线令人怦然心动。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影片展现的有关简爱被骗后的感情戏有些冗长,这极大地淡化了这一打击给简爱的伤害以及这一情节带给观众内心的激荡,简爱逃到无名小镇时未能突出其内心的痛苦,而变成对苦难的展现,不能不说这是些遗憾。

1996年电影版《简爱》,由佛朗哥・泽菲雷里导演,夏洛特・甘斯布和威廉・赫特主演。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简爱并不靓丽妩媚,但突出了她的精神气质,质朴下压抑着热情,清教徒形象下透出灵魂深处一种难以克制的激情,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定无畏,表演不动声色,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不过,威廉・赫特饰演的罗切斯特忧郁有余但力度不足,罗切斯特是个粗犷但却不粗野的人,有点脆弱但不懦弱,两个人一直在互相试探,既希望彼此了解又在逃避对方的控制,这种性格对演员提出非常困难的要求。这一版更多程度上是一部温情的文艺片,足够温情,容易接受,但缺乏思想的力量。

1997年电影版的《简爱》是罗伯特・杨导演,萨曼莎・莫顿和塞伦・希德主演的,这是一部粗糙得没有内心世界展现的影片。萨曼莎・莫顿饰演的简爱太过于封闭,一脸的冷色让其和罗切斯特难以产生思想情感的相互愉悦。塞伦・希德饰演的罗切斯特,粗鲁有了,可失掉了绅士感和思想的深邃感,只有外表没了内心世界,不断咆哮让有些观众感觉此版有点儿像美女与野兽版。简爱与罗切斯特初次相逢,塞伦・希德饰演的罗切斯特笨拙狼狈地从水里站起来,口中骂骂咧咧时,罗切斯特成了一个粗鄙的人。花园求爱一场,男主角对简爱高声表白的爱情宣言如革命宣言,破坏了氛围,也遮蔽了人物内心丰富情感。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相恋,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吸引基础上的,但在这一版影片中,简爱是被动的,木然的,罗切斯特是凶悍的,尤其在精神上看不到其对简爱的尊重,这版《简爱》是一次失败的改编。

新世纪中,2006年电视剧版《简爱》,是一部改编的新经典,其由苏珊娜・怀特导演,露丝・威尔森和托比・斯蒂芬斯主演。在对这一版的众多评论中,除了对演员外形稍有挑剔外,大家都众口一词的称此版为当时“简爱的最佳版本”。四集四小时的容量与其它电影九十分钟容量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更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挥导演自己的理解。苏珊娜・怀特运用自己特有的女性思维,细腻地对简爱的心路历程做了再创作。“简爱的情感、思想追求都被最为隐忍的语言与含蓄的动作所包裹,一方面是个十分细腻的‘小女人’,另一方面却又是一个果敢坚强而又理智的‘大女人’,在她瘦小朴素的外表之下,涌动着理智与情感的交锋”②。露丝・威尔森十分敏感地表现出了简爱心灵的细微变化,不是靠故事情节,而是靠她对简爱心理的理解,再加充满深意的意境,简爱的忧伤与罗切斯特的痛苦以及最后难得的互相理解,都让人在惆怅中感动。苏珊娜・怀特抓住了简爱的精神,露丝・威尔森触摸到了简爱的灵魂,阳光明媚的小溪,雾气萦绕的山谷,没有生命的沼泽,清净的桑菲尔德,适当的模糊、慢镜的手法,让我们体验着简爱的感受,也感受到导演和演员的细腻与敏感,更让我们深度体悟原著的精神世界。

不过,该片在表现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中,也还是太过侧重罗切斯特,让人感觉他对简爱的感情不是因为简爱独特的思想和智慧,而是因为他自己的痛苦需要一个倾诉、排遣的对象。无论是谈心还是散步,主要都是罗切斯特在说话,而简爱只是被动性地简单回答和认同,这削弱了简爱思想情感上的独立、自信和智慧。与1983年电视剧版相似,此版在结尾上也有松散冗长的问题。在知道真相后,简爱哭成泪人,罗切斯特一遍遍地哀求,再到最后一幕大团圆的全家福画面,完全没了蕴藉,太过直白。

2011年版《简爱》, 由凯瑞・福永导演,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和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应该说这是一部最忠实于原著精神并有创新的新经典,其保留了简爱成长、恋爱的主要元素,又注重了简爱心灵中忧郁的阴暗面,更重要是的一改过去改编者只讲爱情故事的模式,而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女孩如何经历人生大孤独、生命大悲怆,仍倔强追求人间温暖的情感成长经历,力图还原原著中简爱深层的精神世界。

原著中简爱从小就孤独无伴,缺乏亲情,更缺乏精神上可交流的朋友,这种孤独随着简爱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增。在桑菲尔德,成年简爱在强烈渴望结识与自己“同类型的人”的孤独中遇到了罗切斯特这位能给自己带来精神愉悦的人。简爱最初把罗切斯特作为一位可在精神上交流的朋友,并发展出了爱情,同样罗切斯特对简爱的欣赏不是建立在美貌和财富基础上的,而是萌生于简爱超凡的智慧和独立的人格,这一点为以往影视改编者所忽视。正是简爱浸入骨髓的孤独感,让她非常看重她与罗切斯特的这种相知相亲,而罗切斯特的欺骗让简爱陷入到了生命的大孤独之境中,在陌生小镇的遭遇更让简爱感到恐怖,她不是恐怖于自己的死亡,而是自己生命这样的孤独。2011年电影版《简爱》,正是从这里展开,一下子把简爱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孤独感展现到了极致。影片头一个镜头,沉重的开门声, 单薄的背影,压抑不住的眼泪,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跌跌撞撞地出逃,泥泞的路面,荒芜的旷野,冷风肆虐,夜雨侵袭,简爱最后倒卧在荒野冰冷的岩石上肝肠寸断,失魂落魄,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完全遗弃了。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简爱生命中最为无助、绝望的处境,忧伤哀怨的钢琴和小提琴曲,让观众心灵纠结难舒。简爱在人世间所感受的这种让人痛彻心扉的孤独感,浸染了整部电影。“发现”简爱的孤独,渲染浸入简爱骨髓的这种感受,并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凸显简爱倔强地对世间温暖的寻求以及这丝暖色的感人,成了2011年电影版《简爱》的主要内容。③

接着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展现了简爱无爱的童年,一直到桑菲尔德影片都给人很压抑的感觉。阴霾的天气,空旷荒凉的外景,静穆的古堡,暗蓝的树林、老宅、荒原,斑驳的墙壁,微扬的窗帘,昏暗的烛光,苍白的少女,缓慢的镜头慢慢地展露了简爱内心的孤独。米娅塑造的简爱外形平凡,显得柔弱,但又总是昂头挺身,体态端庄,用眼睛和细微表情表现内心的情绪,不美艳却气质高雅。影片情感内敛,忧伤哀怨而平静,朴素中有美,观众要静心体会方能领略忧郁滋味中透出的丝丝温暖。正是简爱生命中这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感伤,让简爱珍惜自己生命中感受到的温暖,这些暖色少有却显厚重,让观众心潮澎湃。如简爱和罗切斯特初恋时的春色,罗切斯特对简爱明确表达爱恋之后庄园的绿色小巷,简爱重见罗切斯特时蔚蓝的天空,当简爱缓缓地、一步一步走近失明的罗切斯特,压抑着感伤也压抑着喜悦,没有过多话语,静静地只有心灵的交融,镜头结束时,两人彼此深藏的眷恋如是荆棘丛中一朵倔强灿烂的小小花朵,开在了每位观众的心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感情完全抛开了物的世界,在包容了人间普通之爱――亲情、爱情后,具有静穆、永恒的宗教感,也最终消除了自己生命的孤独感。

比较近百年来的众多改编版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导演在改编《简爱》时的大体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由最初电影改编注重小说故事的完整性,渐渐转向对小说人物精神气质的表现。多数电影在改编小说时,是以顺叙的方式展示简爱的成长、恋爱经历,有些版本突出的仅仅是简爱所受的苦难,并没有展示出简爱内心所受的创伤。而1983年版、2006年版和2011版,则开始重视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这一点尤其在2011年版电影中得到突出表现。这种淡化故事情节,通过画面、色彩、音乐等各种手段来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更能贴近小说原著精神,拉近观众与人物并进行内在交流。2.由表现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主题,转向主要对简爱情感思想成长的呈现。在2006年版前的影视中,导演主要都在展示一个爱情故事,为此有些版本删掉了简爱与圣约翰一家关系,几乎没有版本注意简爱自身的情感成长世界。而2011年版《简爱》,重在展示一个女孩的成长史,爱情是这一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由于简爱从小经历生命的孤独感,因此成年的简爱仍是在不断寻找生命中的温暖,血亲之爱、男女之爱和同类之爱才能克服简爱内心中的大孤独感,而这种对爱的追寻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3.逐渐凸显出人情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里德舅妈的刻画上。在早期电影中,为了突出小简爱所受的虐待,里德舅母被塑造成一个冷酷、凶恶、刻薄的老女人形象,不过在后来的改编中,里德舅妈身上的人情味渐显。2006、2011版中里德太太去世前的忏悔、内疚是最感人的一幕,在她说出自己内心对简爱的真实感情并痛苦时,不光是简爱原谅了她,观众也会同情她的。4.影片的色彩,也由早期影片多有亮色逐渐转向主格调阴暗清冷中偶有暖色的色彩。早期影片在表现简爱童年所受的虐待时色彩阴暗,而一到简爱与罗切斯特恋爱时就景色光线全成了亮色,大片的绿色体现出了影片爱情主题,但冲淡了简爱内心世界的表现以及其与罗切斯特精神上的交流。2011版中,简爱的内心一直是忧郁的、孤独的,因此她才格外珍重她与身边每个人的情感,2011版中用偶尔少有的高亮绿色来表现简爱生命中这种可以抗衡生命孤独的暖色,虽然片段少有,但却弥足珍贵,也恰到好处。

在新世纪改编《简爱》,怎样在既不失原著情感精神、又能有所创新,能够为新旧观众所不厌倦,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2011年电影版的《简爱》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其必将成为《简爱》改编中的一部新经典。

注释

①http:///zhangwanqing/blog/2292439/

②心的形状:《BBC2006版《简爱》――寓情于景的古典式导演阐述》http:///883989/blog/2075158/

③参见石秀珍《在孤独中寻求生命的暖色――评2011年电影版》,《电影评介》2013年第5期。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4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霜冷香庭户。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

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墨色略淡中见浓墨、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墨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中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这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选自湖北宜昌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本题选取了与“梅”相关的诗、词、歌、曲、文等进行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并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语文素质。

第1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韵律常识的了解。解题时依据诗词押韵的规律,可以发现该词押ao韵,这样就能确定押韵的是哪几个字。参考答案:到、俏、报、笑。

第2题,是比较理解题。看起来只是两个词语的比较,实则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对“独自”一词在材料一中的作用(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进行了明确的提示,所以,材料二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成了应该注意的语句。其中“犹有”表示“还有,尚且有”的意思,同样强调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精神,所以本题答案为:犹有。

第3题,本题着眼于对重点诗词句意境的理解。理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是解题的关键。诗句点明了梅花开放的环境,并把红梅不惧怕恶劣环境、凌寒独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解答本题,沿着这一思路,在材料一、材料二中寻找能体现梅花的这种特点的语句就可以了。参考答案: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第4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谈出自己的体验。考生解题时,首先应把握题目中提到的“这种品格和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将两则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比较,抓住关键词句,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可以发现材料中歌颂的是不畏严寒、傲雪斗霜、追求理想、敢于献身的精神品格。考生要注意,表达应具体,不可空泛,最好能有独到的理解。本题无标准答案。考生能自然真挚地表达赞美之情即可。文辞优美,情真意切,能理解品格和精神即可得分。

第5题,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的把握。题目中已经点明了前三段材料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是“热烈、乐观、无畏”的,这与第四段材料中“梅梢月斜人影孤”很显然是不一样的。联系此曲中的“霜冷”、“恨薄情”、“人影孤”等关键词,考生应能感受到此曲中的梅应该是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画面上的梅花形象也是如此。参考答案: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等。

第6题,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的把握能力,题目已经将五段材料进行了简单的归类,指出前四段与第五段不同。考生在解题中就要将前四段作为同一类型来看待。材料五从内容上看是在介绍画梅的技法从选文出处看,可以明确此文段是教材内容的节选从语言上看,文字比较简洁明了,风格平实,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参考答案:材料五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梅树的画法,与前四段材料相比,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第7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古诗文积累。本题出题的范围较宽,而且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就有相关的诗句。答题时,只要在兰、竹、菊、松题材的诗文中选择相应语句即可。答这类题还要注意:一是靠平时积累;二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记得清的内容来写;三要注意不可写错别字。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5

摘要:《百年孤独》和《丰乳肥臀》两部巨著叙述了各自民族的百年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两部小说取材于现实,并赞颂大地母亲博大无私的爱,孤独的乌苏拉与悲惨的上官鲁氏忍受痛苦,历经磨难,但勤劳勇敢,生儿育女,哺育生命,用爱支撑着整个大家庭。莫言成功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这对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和中外文学的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百年孤独》;《丰乳肥臀》;魔幻现实主义;大地母亲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著作,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推向极致,从而引起世界各国作家的学习与效仿。中国当代作家莫言便以一种“莫言式的魔幻现实主义”[1]创作了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两位作者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无论是社会背景环境、众多人物原型,还是变幻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都以现实为基础,同时通过感觉描写,运用象征、戏仿等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荒诞离奇的魔幻世界,赞颂了大地母亲博大无私的爱,二者都叙述了各自民族的百年历史,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性。但莫言对马尔克斯的效仿是有区别的,他进一步发展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对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世界

“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从拉丁美洲诸国兴起。1948年,委内瑞拉作家乌斯拉尔·彼特里第一次将‘魔幻现实主义’引进拉丁美洲,找到了适合它发展的土壤,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为拉美文坛上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2]

巴尔加斯·略萨认为《百年孤独》是部将现实和幻想推向极致的“全小说。”他拿《百年孤独》比照人类历史,同时用“魔幻”、“神奇”、“神话”和“幻想”概括作品的艺术想象。其中,“魔幻”者除了吉普赛人的“魔术”(首先是墨尔加德斯,他居然提前一百年写下了马孔多的命运,其次是磁铁、冰块之类),还有皮拉尔的扑克牌“巫术”或毛利西奥的黄蝴蝶、霍塞·阿卡迪奥的火药味等。“神奇”者则首推尼克拉尔神甫,他居然用巧克力水使自己离开地面,悬浮空中;其次是弗朗西斯科大人,他曾两次战胜魔鬼;再次是俏姑娘蕾梅苔丝,她最终披着床单离开地面、飞上了天空。“神话”主要指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前人的反讽和戏仿,涉及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科塔萨尔等。“幻想”则是指“纯粹的艺术想象”,如带尾巴的孩子、不胫而走的物体、蔓延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

《百年孤独》虽然创造了一个神奇莫测的魔幻世界,但却是以现实为基础的,马孔多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村子,它的建立得益于第一代布恩蒂亚人——霍·阿·布恩蒂亚。为躲避邻居鬼魂的侵扰而搬来这里,从此地球上有了马孔多镇。这里的人只想过平静的生活,可是平静总是被破坏,苦难反而如影相随。这个小小的村落,竟然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劫难有保守党与自由党的长期斗争,有美帝国主义掠夺自然资源的“香蕉热”,有历史上第一次工人大罢工,有反动政府对工人的血腥镇压。除此之外,在作者笔下,还表现了马孔多人的孤独与落后,愚昧与无知,以及当地居民传统信仰、风俗人情……这一切是真是假,当我们翻开属于拉丁美洲那一页的历史时,便会彻底明白,这全是铁一般的事实,是曾经确实发生过的历史。马尔克斯写出马孔多所遭受的苦难,也就是写出整个拉丁美洲国家的苦难。

当魔幻现实主义的思潮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作家们纷纷效仿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神妙莫测的世界。

莫言,可以说是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成功范例。莫言曾说:“我在1985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九个短篇小说,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3]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真实观以及再现生活的方法无疑使莫言眼热心跳:“当我第一次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3]马尔克斯透视现实世界的魔幻手段无疑唤醒了莫言对童年生活的记忆,莫言不止一次谈到童年时代家乡洪水及暴雨后的奇异景象,那情景确实显示了大自然的某些神奇性。

莫言创造了魔幻般的人物形象:上官金童作为百年历史的主要叙述人,莫言赐予他成人的身躯、婴儿的思想。他一出世,与自己的姐姐争着吃乳,排斥司马粮、沙枣花分享他的母爱;上官领弟接受鸟儿韩的帮助,却又身中邪气,居然变幻成能洞悉过去与未来的鸟仙;张天赐具有引领死人回乡的本领等。这些人物渗透到现实中去,给现实造成一种魔幻神秘的氛围。作者还设置了魔幻般的情节:一开头写沙月亮率领的游击队在与日寇战斗时,身上的那块皮肉被削了下来,但“那块皮肉很快地从伤口上跳下来,往草丛里钻。”写女军医将受伤的马排长眼球摘下随手一扔,“那只眼球在泥土上噜噜转动着,最后定住,仇视地盯着我们。”作者赐予所有的事物以生命,让它会思想,会活动,会爱,会恨,充满人类的七情六欲,为作品增添了奇幻色彩。

莫言之所以是莫言,就在于莫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囫囵吞枣之后(包括吞马尔克斯和蒲松龄两颗枣),已经将拉美的魔幻同中国的魔幻结合起来了,弄出了一个“莫言式的魔幻”。“我们看到,在《丰乳肥臀》这部‘莫言式的魔幻’作品里,莫言一方面将拉美的魔幻‘中国特色化’了,另一方面又将中国的魔幻‘拉美化’了。”[4]在中国特色化过程中,拉美魔幻中关于古老的神话、传说色彩被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神奇和恶作剧;在莫言哲理,开端是没有的,结局也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一个个如灵魂出窍般的非人非神的男女,他们一个个溜出来,一次次跳着狂欢的舞蹈,直到筋疲力尽,直到殒命。很显然,这种极尽反讽意味的魔幻,只有莫言才能弄出来。《丰乳肥臀》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在国营农场时期,女职工说养鸡场场长龙姑娘是狐狸精变的,龙姑娘之所以没能射中狡猾的狐狸,自然是因为她下不了手。在莫言笔下,美丑善恶不分,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荒唐,荒唐主宰了一切。这就是莫言带给我们的魔幻,他以此反讽社会,流露出对生命意义的历史沉思,对现实的探求和对人性的评判。

二、大地母亲的赞颂

《百年孤独》和《丰乳肥臀》分别塑造了乌苏拉与上官鲁氏这两位伟大的大地母亲形象。两位母亲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苦难的年代里,她们不仅没被困难击倒,反而在重重的困苦面前,表现出惊人的意志,作者塑造了她们伟大的品格,这正是作者对母性文化意识的讴歌。

1、大地母亲的崇高赞美

乌苏拉和上官鲁氏作为能够吃苦耐劳、具有传统美德的任劳任怨的妇女形象,在男人疯狂或溃烂的时候,支撑了这个世界,在她们身上,体现出强烈的母性情怀。作者将“大地式”的旺盛的生殖力和广博的母爱赋予了曾经饱经苦难的母亲,她们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人。她们是作者着力刻画出来的大地母亲的形象,大地母亲是生命的缔造者和养育者,在她们身上,显现出生命的强力,作者是在用象征的手法深刻感触民族的精魂。

马尔克斯用赞赏的笔调描写乌苏拉这位母亲的勤劳和坚韧——她一生勤劳持家,靠自己的劳动养育儿女,支撑着整个布恩蒂亚家族。她坚信:“只要上帝让我活着,这幢疯人院(指布恩蒂亚家族)就不会缺钱花”。她虽然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庭,但是宁可自己受苦也不委屈儿女。她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当她发现大儿子失踪的时候,她急得在村子里到处寻找。得知儿子随吉卜赛人走了,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的道路,一找就是5个月,路上“碰见每一个人都要问一问”,旅途的艰辛和劳累都置之度外。小儿子奥雷良诺上校因为起义被关进监狱,乌苏拉对革命很不理解,但依然冒险探监,并捎给他一把手枪防身。如果说,劳作的快乐和喜悦可以帮助乌苏拉驱赶孤独的话,那么母爱则使这位母亲变得坚强和勇敢。

同样,上官鲁氏一生都为孩子操劳,女儿生的孩子都扔给她,不管是共产党的、土匪的、还是的后代,她都一视同仁。在动乱的年代,她想方设法让他们活下去,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她的母爱,至此母亲以她博大无私的爱哺育了上官金童和沙枣花、司马粮、鲁胜利等两代人。她为了养育外孙鹦鹉韩和没有劳动能力的上官玉女,每天趁在磨房工作的时候吞吃豆子,回家后呕吐出来喂养他们。在这位伟大的母亲身上体现出一种真实的人性。

2、乌苏拉的孤独与上官鲁氏的悲惨

虽然两位作家都赞颂了两位无私的大地母亲,但二者是有不同之处的,马尔克斯对乌苏拉的描写侧重于她的孤独感,而莫言对上官鲁氏的叙述则偏重于她的悲惨性。

从《百年孤独》中可明显看到,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一个人无疑都是孤独的,乌苏拉也不例外,尽管她一生都在同孤独抗争,但是仍未摆脱孤独。尽管她用爱心和智慧经营着这个家庭,但在这个家里随处可见的是孤独的自闭、疯狂的幻想、和;乌苏拉用爱心温暖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可是子女中却没有人爱她,甚至在她垂老的时候,孩子们把她当成玩偶推来拖去;在她还有意识的时候,她就被宣布已经死了,直到最终孤寂地死去。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回应的家族里,乌苏拉习惯于一个人独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孤独者!

上官鲁氏的悲惨是因为她成了封建道德观念的牺牲品。裹脚放脚的转换、被辱为只吃食不下蛋的废物、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等使她成为封建道德观念的牺牲品。上官鲁氏的一生艰难坎坷,自幼父母双亡,婆家以一匹骡子就换到了她十七岁的美丽青春。婚后由于丈夫无能没有后代,便带着丈夫赠给的一身青紫,头顶婆婆的臭骂,低声下气生活了三年。上官鲁氏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就是忍辱负重地生孩子和抚养孩子。她不断地以怀孕,她的行为可理解为封建社会妇女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为争取家庭、社会地位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为了生个儿子,精神和肉体所受到深重的戕害。

通过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莫言《丰乳肥臀》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莫言对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认为:“一个民族的文艺总是以它的独特性获得世界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5]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文学如果离开了民族性,则丧失了本民族的文学精神,离开了世界性,则难以使本民族艺术获得新的活力。封闭自守、拒绝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开放交流,那只能使本民族的文学走向衰落,扼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不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越来越具有世界性,任何一位作家都不应舍弃每一方面,只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融合,才会使文学作品保持恒久的艺术魅力。(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孔范今,施站军.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61.

[2]林志超.窥探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D].琼州大学学报,2004(2).

[3]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J].世界文学,1986(3).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6

【关键词】 艾轩;写实油画;艺术特色;学术价值

一、艾轩油画的艺术特点

在艾轩的诸多作品中刻画最多的是高原女孩和康巴汉子,画面中体现的清冷的世界、忧郁的双眼、简化的构图以及丰富的色彩,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评价一幅艺术作品的关键,要看三点,一是构图,二是色彩,三是造型,这三者缺一不可,在绘画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将从构图和色彩及造型三方面对艾轩的作品进行解读。

1、构图特点

艾轩油画构图的最大特点是用简洁的主题与背景塑造深沉凄美的情感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孤独的小女孩,或独立窗前,或远眺原野、或凝望苍穹。小女孩的背景通常是一堵孤墙,一袭衰草或一面土坡,更远处便是苍茫的大地。如《静静的冻土带》、《荒原的风》、《小英子》等,这些画面的主题与背景都不像其他艺术家的处理方式,追求精简似乎是艺术家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同样是写实画家王沂东的艺术风格及构图的理念就不同于艾轩。王沂东对背景表达,单从形式感的追求上就比艾轩复杂多样。艾轩表达高原的广漠与空旷,王沂东表达北方农村的山水村庄的灵秀与典雅。艾轩作品的画面背景往往体现一种是深邃旷达,深远灵动的空间给观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如同诗歌里的联想空间,给读者以开阔广袤的驰骋联想。正是因为这种精简的构图模式,才能体现人物深深地孤独,一望无际的雪域高原,显得那么空旷深远。所有这些画面意境在构图中更加鲜明的体现出来,这源于他个人的一种人生体验以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理解。

2、色彩特点

冷灰色是艾轩表达天空与皑皑白雪的惯用颜色,画面里充斥的高级灰白将情节渲染成一种深沉的凄凉感与孤寂静默的世界,创作出沧桑浓厚的色彩效果。画家喜欢用冷色调处理画面,这与画家的内心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艾轩在刻画人物头像与衣服时的用色比较大胆,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较强烈。如在他的《静静的冻土带》中,色彩的巧妙运用体现出画家的大胆与粗犷的凄凉之美。艾轩喜欢表达民族的生活,主要描绘康巴汉子与小女孩,因为这里的凄美还有某种粗犷豪放的影子,这与作者的内在追求达到某种共鸣,也正是如此,其作品的风格也显示出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的效果。如作品《风声凄美》,一位美丽的小姑娘身着一件白色的皮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着迷惑、忧伤、向往,她凝视着令人遐想的远方,她身旁站立着一匹温顺的白马,色彩形成很大的反差,对比非常强烈。这幅冷色调风格的作品就是借景抒怀,画家利用这样的意境表现心灵世界的彷徨与孤独。艾轩利用几种冷色和高超的绘画技巧,美妙地把孤寂迷惑而又充满对外面世界向往的小姑娘与驯良的白马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种通过色彩用诗人一般的情怀和诗歌般的语言和语境魅力,把观者带进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之中。

3、借景抒情

艾轩画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除了康巴汉子便是小女孩,康巴汉子在雪域高原的孤寂冷清的内心世界被画家刻画的非常到位。艾轩在表达小女孩形象时,总愿意将女孩刻画成睁着孤独而迷茫的双眼以衬托出人物的孤独寂寞和对生活或人生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之情。比如《静静的冻土带》、《小英子》等作品中,小女孩大大的双眼,美丽而令人怜惜的表情神态,仿佛使观者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中,感染读者灵魂中美好的一隅,并与观者产生灵魂上的共鸣。这便是画家借小女孩来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手法,也是艾轩借景抒情处理画面形象的最大特征。他情系高原,借用高原的风土人情来抒怀自己那颗孤寂的灵魂。高原折射出画家的艺术追求,那种人迹罕至的荒原,那种寂静到可怕的广博雪地,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是高原的这种状态吸引着艺术家创作的冲动,高原的孤独与美好全部在艺术家的渲染下被勾勒出来,让人们见到精彩绝伦的大美之作。他在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归属,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在荒凉的雪域高原人物与背景中,找到了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他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把高原的生活素材提炼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艾轩油画的艺术价值

艾轩的油画作品从经济价值给我国的藏家带来很高的经济收益,其作品的价格日益受到广大藏家的关注与追捧。艾轩的油画作品第一次进入拍卖市场是在1991年佳士得拍的两幅作品,另外《歌声离我远去》以33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其后又有众多的作品走向市场,成交价在几百、几千万高价不等。除了其经济价值外,他的学术价值在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风格技法和对色彩造型等方面的高度理解与把握已经吸引众多的美术爱好者学习和借鉴,并在他的作品中吸取养料。可以说受到艾轩油画影响的画家在中国非常普遍,只要是写实画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艾轩、何多苓、王沂东、杨飞云、冷军等大牌画家的影响。

总之,艾轩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与学术价值为年青一代的艺术家提供了养料,对艾轩油画两方面解读的目的就是为广大美术爱好者提供学习的思路,本文着重从构图、色彩以及借景抒情的把握等方面对艾轩油画做了阐释,希望这种学习的思路能给初学者提供借鉴与帮助。

【参考文献】

[1][5] 吴冠中.形式与内容.吴冠中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1988.

[2] 何奎.油画形式语言探索.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童庆炳.艺术创作和审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 靳卫红主编.阿利卡画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上一篇药品窜货

下一篇保护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