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诗词范例6篇

豪放派诗词

豪放派诗词范文1

一、诗论中的豪放以《二十四诗品为例》

署名为唐代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中第十二条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曾指出:豪以内言,放以外言。、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指出:惟有豪放之气,乃有豪放之诗。根据前人对《诗品》中此段文字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豪倾向于指向一种内在的文学修养,杨廷芝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这一句评语,主要就是围绕创作主题我而言的,这种修养与作者的气质相关,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放则是这种文学修养通过借助文字来表达时的一种姿态。豪放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作者内在的道、气分不开的:由道反气是说豪气乃是由道所生的浩然之气,是孟子式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曹丕所论述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真力弥满则是说作者的道、气充沛,修养深厚,所以付诸笔端的文字能真力弥满有生命力。豪放是豪迈纵放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宽阔雄大的文风,它与刚健相类似,都属于阳刚之美的范畴。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刚健重在文字间的力量和气势,包括语言词汇的选择和吟咏朗读的句读问题,例如左思的咏史诗所选择的意象普遍具有清新刚健的特点,诗句语言铿锵有力;而豪放则注重感情的奔放和想象力的驰骋,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重在气魄飞腾。司空图首先分析了豪放风格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吞吐句很好地说明了豪放诗风的特点是气魄宏放,能够吞吐大荒。大荒用作地名,最初来源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指荒远辽阔的地方,后来被用于诗歌创作中,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就有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片开阔壮美的景象瞬间出现在眼前,一股俯仰天地间的豪放气魄也随之而生。在肯定吞吐大荒的气魄同时,作者也认为豪放并非粗豪,观花匪禁句就指出了它不会与诗人观花赏竹的细功夫相冲突。豪放的气度只是作者在表现内在情感时不矫饰、不做作的一种大气的风度,它同诗的描写对象和内容无关。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就以兰花、朱蕤等纤细的花草来写诗人的兴发感怀,诗人以秀美高洁的草木比喻自己的品质,并在诗歌的最后流露出自强不已,傲岸独立的豪迈气概。关于豪放的魄力,这首诗在字面上所带给读者的感受可能不如李白、高适、岑参等诗人的作品来得明显,但诗歌文字背后所藏的,作者的傲岸高洁,藐视黑暗的豪放气魄在精神上是不输于李、高诗的,所以著名的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谈到: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此外,狂也并非狂妄,而是豪放之气具备后,作诗思无羁绊,笔无涯俟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创作境界。司空图指出,只有在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基础上形成了豪放之气,诗人才能够在骋思时纵横逸宕,不受拘束,才能形成真正的豪放诗风。

接下来四句进一步说明豪放诗风气魄的宏大,感情的热烈和想象力的丰富。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两句摹神取象,以天风和大海为喻,借助自然界无穷的力量来竭力形容豪放诗风的宏大气魄。例如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等诗句。当作者调动起内心充沛热烈的感情,配合其丰厚的文学修养,便创造出许多浪漫瑰丽的想象,强烈的感情有助于驰骋想象,而丰富的想象又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强烈的感情,这一过程就是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就是刘勰的神思的概念。在刘勰看来,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文心雕龙神思篇》)。

最后,司空图概括古人诗意,从神话故事中撷取经典形象,描写了招引风月、驱策鸾凤这类浪漫雄奇的壮举,为豪放诗风的意象进行举例。从我国诗歌史来看,从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再经过以豪迈刚健的气概抒写乱世实录的汉魏古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箜篌引》),最后到唐代诗人手中臻于至善。李白可说是最好地体现了内在的豪放精神气质和诗歌雄放无拘的气势、开阔广大的境界,《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以豪放不羁的气魄和浪漫离奇的想象著称于世的作品。王安石曾评李太白歌诗豪放飘逸(《竹庄诗话》卷五)。朱熹则别具只眼,以为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朱子语类》)。豪放的诗风就是一直以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为其主要特点的。

二、词论中的豪放以苏轼词为例

词论中,最早提及豪放二字的是沈义父:东坡、稼轩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乐府指迷》),沈义父在此是对苏轼和辛弃疾词的豪放不羁的特点做一个简单概述,更多情况下,豪放则是对词派中的豪放派而言的。历来词人和文论家习惯用二分法将词特别是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这种二分法最早系统地见诸于学术著作则要等到明代才出现。明代文学家张綖在其《诗馀图谱》后《凡例》附识: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王又华《古今词论》中也引明人张世文的观点: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但需要注意的是:明代文人所能见到的唐宋人词籍是十分有限的。依词学家吴熊和先生在其著作《唐宋词通论》中的观点来看,张綖是在万历年间作《诗馀图谱》,当时两部重要的词论著作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和吴文英的《梦窗词集》还未广泛地见梓付刻,很多词体词派张綖还所未见,所以说张的理论不是最完整的,是有一些时代局限性的,其婉约、豪放二分之说自然也难以覆盖整个唐宋词坛。而且,张綖在附识中所标举的婉约、豪放两个范畴,仅仅是用来论别词体的,张世文更是直接说道:词体大略有二,所以此时的豪放概念并非是现代人们长久以来习惯的两派分别。

直到清代初年,王士禛在《花草拾蒙》中大胆地将词体、词派两个概念混一而谈,用张綖当初论词体的话来论词派,并列举了他的两位同乡李清照和辛弃疾为例:张南湖(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从此,唐宋词才正式地在文学理论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后代学者也以此来评论词人、撰写词史和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的方法直到今天。

豪放词,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苏轼初登词坛不久后才正式出现的(按《东坡乐府笺》所收苏词和年表,苏轼最早的词作是熙宁四年1071 年通判杭州时所作。据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目前被公认为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创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在密州知州任时,距首创相去仅四年),而苏轼自始自终又是以传统婉约词的改革者的面貌自居的,苏轼的豪放词能够比较好的展现豪放在词中的一些特点。

苏轼豪放词最大特点,就是词境开阔宏大,包罗万象。苏轼作词,讲究无适无不可(《东坡题跋》),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南行前集叙》),最终将本用作呢喃儿女语的词来表现轩昂豪放的人生画面。例如被公认为是苏轼第一首豪放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出猎,下片请战。苏轼将花前月下的词改写豪放英武的事业,在此前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刘熙载《艺概》卷四记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对词的革新,除了以诗入词之外,还有以理入词,夏承焘先生《东坡乐府笺序》中认为以理入词乃苏轼首创。请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在此词中,作者将自然之理与人生之理完美合一,从宇宙间离合聚散的自然哲理中找到了排解人世哀愁的方法,从寄情于景,再到以理遣情,虽然有悲哀和遗憾,但作者却能以豪放飘逸的气概吐出,并用宽广的胸襟来接待,用这份豪放的哲理深化了词意词境。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一出,余词尽废,诚哉斯言!关注农村生活,书写乡野之乐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软草平莎过雨新)等农村词,也是有益的并且是历史性的开创,以上两词都是元丰元年(1078 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所作的几首农村词,这是第一次将农村生活题材写入文人词中,也是东坡扩大词境的体现。

苏轼刚登上词坛时,正值柳永词风靡大江南北,苏轼改革传统词,第一个需要扳倒的对手就是柳永。他的做法就是自是一家树立豪放词风,用豪放刚健的词来取代细弱的女儿词,改变词坛单一的浮靡细弱的词风。在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曾致书好友鲜于侁: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俞文豹《吹剑续录》中也有一段我们熟知的对话: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俞文豹所载的这位幕士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苏轼与柳永两架词风的差异,也显示了苏轼立豪放旗帜,对传统词风的重大改革,给北宋词坛吹进了一股强劲的豪放雄风。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就有学者用豪放一词来评论苏轼的词风了。绍兴辛未(1151 年)的《东坡词拾遗》:豪放风流,不可及也以及稍晚于苏轼的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五: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翦以就声律耳。都以豪放论苏轼词,可见其词风和影响在宋朝就比较广泛了。虽然后来也有人认为东坡词最主要特点是清丽舒徐(张炎《词源》)、是韶秀(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是清雄(王鹏运《半塘遗稿》),但认为苏词豪放者,依然最为通行,众口一辞。

豪放派诗词范文2

关键词:豪放词风;艺术手法

要论述这两位豪放词的大家,首先就要探讨一下这个不同于传统宋词词风轻柔婉媚的词派的发展演变史。豪放词派在北宋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豪放词派首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宋初的范仲淹出,豪放词才真正成为文人词的一种自觉的创作倾向。北宋后期,神宗朝的改革家王安石步武范仲淹,从理论角度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宋赵令田寺《侯鲭录》)这句话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音在弦外。他提出的理论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松开了束缚着词的音乐枷锁。王安石,以《桂枝香・登临送目》、《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之类刚健亢爽的怀古咏史词显现其政治长才,豪杰英气。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以上就是宋词豪放词派的发展特点,下面就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豪放词家风格的异同做一个整体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近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是两宋词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乃至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在两人的词中,都可以看出浓烈的奔放的豪情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二、苏词与辛词的差异

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个生活在北宋,-个生活在南宋;-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两个人.有着如此迥然各异的生活经历,却又同属豪放派词人,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两位词人的差异呢?

苏轼(1037-l101) 生活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外患频仍的时期。当时在我国北部地区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和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的夏政权日益强大,不断派兵到宋朝边境地区进行掠夺和骚扰。软弱无能的宋王朝步步退让,先后同他们订立屈辱和约。苏轼一贯主张加强边防抗击侵略者,他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在《阳关曲》词中,就有"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之句,而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句,这些语词句都表达了作者要战胜敌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辛弃疾( 1140-1207) 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祖国分裂,而南宋统治者却歌舞升平、不思进取,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却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辛弃疾和苏轼不同,他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致仕,而是早年参加了抗金斗争,有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辛弃疾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和偷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不相容,使他政治上屡遭打击,报国无望,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篇篇诗作。

1、创作思想不同

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苏轼的思想同时受儒道佛三家的共同影响。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与苏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弃疾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英雄侠气。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若用两个字来分别概括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应该是"儒臣",辛稼轩是"武将",虽然他一辈子都未真正带兵打过仗。苏轼很好的体现了宋代文臣的儒雅风范,诗文天下,在他的性格特质中有着像李白一样的浪漫气质,在他的词作中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不管是《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以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眼光去观照世界,思想透露着哲学或宗教的时间观和世界观。但辛弃疾不是,虽然辛弃疾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世家,但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的动荡使他非常务实,有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点校万兵的将领、迎击敌军的统帅。刘过有句诗形容他是"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这是一个典型的孔武有力的英雄形象。这种气质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则处处体现出了武将的眼光:他写的词中境界往往极为开阔,很少有像苏轼"金波玉绳"、"清风凉夜"、"滴漏"、"绣户朱阁"等细腻典雅的意象,而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雄壮气象,"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才是经纶手"的博大气魄和"点校长松十万兵"的战略眼光。可以说苏轼的词作受欧阳修、晏殊等北宋文臣典雅、凝练、精致的风格影响很深,而辛词的豪放有点唐代边塞诗人的粗犷味道。而且辛词的用典中用事典很多,人物、历史的回顾往往体现出稼轩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与苏轼有那么多参禅悟道、健康养生的文章不同,辛弃疾留下的文章几乎都是积极干预现实的,如他的《美芹十论》、《九议》、《御盗刮子》等,突出体现了他的理政、治军的才能。

2、表现手法不同

苏、辛二人并称,但苏、辛二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创作思想,而这两点自然又离不开二人不同的艺术手法作为载体。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一,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一向是以豪放著称,而文坛又习惯把他和李白相联系起来,不仅是因为他和李白一样的旷达乐观,也因为他们的诗词中随处可见的丰富神奇的想象和神奇的夸张。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苏轼的词作更显达观和超脱。

第二,在语言上,苏轼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句人词,有时也运用民间口语,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在辛弃疾的创作中,也有着自己明确的创作主张。首先,他既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情言志的工具,用词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感,又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经历、体验以论说形式表现于词中,这正是典型的"以文为词"。对于这位词人来说,凡是可以写进其他文学样式中的内容,也都能够将其写进词里。其次,辛弃疾创造性地"以文为词"还表现在他时常将古人的散文语言直接用于词中,因而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俚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地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如《卜算子・漫兴》:"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第三,苏轼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用典虽有"掉书袋"之嫌,却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有一种历史的厚度。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六处用典:第一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第二是"人道寄奴曾住";第三是"元嘉草草":第四是"封狼居胥";第五是"佛狸祠下";第六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典故以古论今,蕴含丰富,贴切巧妙,没有一点儿斧凿的痕迹,而且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感人弥深。

综上所述,苏轼、辛弃疾虽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轼以诗为词,词中多体现出一种壮志难酬之后的开阔胸襟,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弃疾以文为词,词中多是抒发词人无从报国的不已壮志,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和辉煌的豪放词派。这两种豪放词风的不同体现正是词人不同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的写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苏轼着一身白衣,举一杯清酒,酣畅狂饮;而辛弃疾则身着战袍,手执铜板琵琶,悲歌嗟叹。

3、艺术风格不同

在风格上,苏轼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三、形成苏词与辛词不同的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二人风格相异的深层原因:

1、文学艺术的不断新变和发展

词从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婉约词到豪放词再到英雄词的大致发展历程。词是随着燕乐的传入由诗体嬗变演化而来,产生于隋唐之际,在晚唐五代迅速发展成熟,并开始形成浓艳柔媚的传统。

北宋初期的词,仍受唐五代词影响,上承南唐遗绪,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南唐冯延巳词作为"娱宾遣兴"之用,词风典雅雍容,这非常适合北宋官僚士大夫的口味。以晏殊、欧阳修为首的宋初文人词多是一些宴饮歌乐之余"聊陈薄技,用佐清欢"(欧阳修《采桑子》题序)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习惯于选择近乎诗体的词调来填词,多写即景抒情的短调小令。

豪放派诗词范文3

1、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2、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4、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作者是许慎,这是第一部按部首归类的字典,这种归类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5、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着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6、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7、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11、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对志向的不懈追求。

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6、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其代表性的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17.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8.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

19.中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20.“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2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

23.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这类考试的时候常考:谈一下某句话中哪个字或者词用得好,为什么。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着有《王子安集》。

26.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27.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28.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着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2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30.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31.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32.宋词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3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35.至圣孔子(圣人)、亚圣孟子、宗圣曾子、书圣王羲之·晋、画圣吴道子·唐、词圣苏轼、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唐、药圣李时珍·明、医圣张仲景·东汉、草圣张旭·唐、药王孙思邈·唐、田园诗人陶渊明·晋、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豪放派诗词范文4

宋词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势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来源:文章屋网 )

豪放派诗词范文5

关键字:陆游;辛派;“以诗为词”;《卜算子》;《钗头凤》

纵观宋代词坛,陆游绝不是最闪耀的那颗星。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秦观、辛弃疾……可以说,排在他前面的人有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宋代词史上的地位,而且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位置。

一、辛派的中坚人物

辛派词人是南宋时期受辛弃疾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流派,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代表人物有张孝祥、陆游、陈亮等人。作品继承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风格雄浑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事实上,陆游比辛弃疾年长15岁,可以说是稼轩的“前辈”,但与稼轩将平生的创作精力贯注于词相反,陆游“是有意要做诗人”,而对词心存鄙视,故他未能在词上多有建树,也没有成为辛派的先驱者。不过,我们从他的词中,还是可以看到他独特超然的意气风发。《汉宫春》云:“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在那辽阔的河滩上,峥嵘的古垒边,手缚猛虎,臂挥健鹰,这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而到了下阙,繁华都市下掩埋的苦难,又让词人心中郁结了悲愤之情,好在结尾“功名不信由天”,环境的变化使词人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此词激情豪气都不输于稼轩,放翁也创造了稼轩词没有的东西,即强烈坚定的爱国情怀。“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二、对苏轼的继承和发展

明杨慎曾云:“(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田同之《西苑词说》有云:“南唐北宋后,辛、陆、姜、刘渐脱《香帘》,仍存诗意。”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诗体进行全面改革,使词突破了“艳科”的传统格局。其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其中,“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两方面。陆游词诗化的表现之一是词中出现了大量诗文所用之题材,及以雅语入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此词寄托了词人渴望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与诗人《示儿》、《书愤》等诗作题材相似。表现之二则是将一些诗学概念引入到了词学之中。如“郑卫之音”、“豪放”等,他对苏轼的“豪放”评价随后也成为了词作的评价标准。

此外,陆词风格多样且极具特色,有哀怨缠绵的,有寄托人生感慨的,有抒发伟大抱负的。除对苏轼有所继承外,他的清丽之作也承袭秦观,可以说,他是苏轼、秦观到辛弃疾,北宋词风到南宋词风的重要过渡人物。

三、千古绝唱的余韵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咏梅》是陆游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首词,历来被人们奉为咏梅之佳作。词人以梅花自比,借梅花高雅的气节来表达自己孤高雅洁的品质,豁然旷达的胸襟。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将词的寓意推向了高峰,此句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陆游与其前妻唐婉的爱情故事一直让呜呼哀哉,究其出处,莫过于二人那对遥相应和的《钗头凤》了。“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古往今来,以《钗头凤》为曲调的词曲有很多,而唯以陆游和唐婉的被世人所记住,成了千古绝唱。面对严酷的现实,陆游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倾泄在于事无补的词中。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琬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

陆游摈弃了软迷媚俗的词风,上兼苏轼、秦观,下引稼轩之奔放豪迈,以其独特的贡献在宋代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参考文献:

[1]邹志方著:《陆游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豪放派诗词范文6

苏轼年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少成才,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生性疏狂,于词作之中常流露出“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匡国济民的诚挚愿望。《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鬂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词中描写词人“为报倾城随太守”出外打猎的热闹场面,在浩荡的狩猎队伍中,刻画了一位“亲射虎”、“射天狼”的英雄形象。此时的东坡,虽然“鬓微霜”,但又何妨呢?词人还等着有一天,朝廷能够重新举用自己,到时就能够为朝廷、为黎民百姓挽开“如满月”的雕弓,“西北望,射天狼”,击退辽夏异族的侵扰,稳定北宋的边疆。世人常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概括表现东坡词的风格。殊不知,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更能展现东坡积极用事、驰骋边疆、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是东坡词之所以为后人评为“豪放”的诠释。东坡亦曾有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侁)书》)。又有《吹剑续录》记载东坡曾经向玉堂上一位善于弹唱的幕士,询问自己的词与柳七词有什么区别。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和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听完后,十分钦佩,赞叹不已。调侃诙谐之际极其形象地概括苏轼词豪迈奔放的特征。

苏轼词的创作高峰是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黄州后,失去俸禄,于是向当地知府申请东坡上一块地,自己下地耕作,以解日常柴米油盐之忧。也是在这段期间,苏轼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苏轼年少除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外,同时又广泛涉猎释、道两家学说,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游刃有余。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载:“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验。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由此可见,苏轼早年思想境界里已经掺合老庄之道,这对他后来在仕途上屡遭贬斥、历尽坎坷,而仍然能坚定沉着、乐观旷达奠定思想基础。“乌台诗案”后,苏轼跌到人生的低谷,不得意和暂时无法排遣的忧郁,使他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在白纸上真实地书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情感,一丝也不掺假这种对有限短暂的生命的难以把握和命运的虚幻易变,虽不免带有消极的情绪,然而这种阴鸷的灰色冷调子并非词人的主要生命色调。词人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是在人生困境中力求自我超脱、以最平常的心态来欣赏人生的风雨阴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个“打”字,将雨之大力透纸背。在这大雨中,同行者皆狼狈不堪,而独惟词人仍有情致,一边“独行”一边“吟啸”,以轻快的心情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豪言。稍后,在料料峭峭的春风里迎上山头快要落下的斜阳,回首看看刚才来时的风雨处吧,一声“也无风雨也无晴”,豁然开朗。只有历经宦海浮沉、生活苦难而又豁朗旷达的人,才能发出如此喟然之语。难怪郑文焯有言:“此(指该词)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大鹤山人词话》)倘若没有东坡之胸臆而欲仿其词,犹东施之效颦,焉能得其凤毛麟角。

辛弃疾与苏东坡并称,后人视其为“豪放派”之代表,然严格来说,辛弃疾更能得“豪放”要旨。东坡虽不袭柳七词风而变革词体,另开词境,“自是一家”开词坛“豪放派”之先河,然而东坡多的是一份“旷”,而辛弃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慷慨悲愤的情怀宣泄于纸上,一气惯之,立就成一浑然一体的艺术作品。世事变幻异常,昔日的“风流”也“总被雨打风吹去”。慨叹未了,词人笔锋一转,以自己的沙场经历再现当年刘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战绩。今天,词人的满腔愤懑只有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情流如决堤的洪水直泻奔腾,洋洋洒洒不可拘束,凸显豪放气象。

词人不同的人生旅历是造成作品风格不相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苏轼的出生经历甚不一样,辛弃疾出身行伍,曾经组织、参加过抗金的义军,后从北方回归南宋朝廷,寻求报国之门。辛弃疾“归正人”和北方人的尴尬身份,致使自己不被赵宋王朝所信赖和重用,空怀一腔热血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年少时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壮志豪情付之东流水,自己一生崇尚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希冀自己能具有孙氏般的雄才伟略,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使词人万分叹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人事皆非。作为一名行伍出身的将才,辛弃疾怀抱的是英雄情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慷慨激昂。而事实上不受重用的词人满腹牢骚,只能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的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豪放的胸襟不逊于苏东坡,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对于世故的通透达观,辛弃疾远逊于苏东坡,故较之东坡的能进能退,辛弃疾则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两难境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豪情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辛弃疾心中无法排解的愁绪,“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将苦水往心里头咽,“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这是一个生动的落魄英雄的形象写照。在进退方面来说,苏轼表现出与辛弃疾不一样的旷达。苏轼思想兼备儒、释、道三教,深悟实相,对人间世故练就旷达的通透,“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沁园春·孤馆灯青》所以在屡遭贬斥、身处逆境时能够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秉持开怀通彻的胸襟,不至于和辛弃疾一般无从释怀。

与苏轼词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辛词里,多出现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意象。“吴钩”“旌旗”“锦襜”“马上琵琶”等意象群在辛词中频繁出项,创作出一幅幅宏伟壮阔的军事一景象,浸透一股股昂奋豪放的情怀激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弓”等军事意象密集组织在一起,构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急凑、跳跃的节奏唱跳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洋溢男儿征战沙场、誓死不惧的豪迈。在这里,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铸就了辛词惯有的阳刚之美、豪放词风。

在创作手法上,东坡主张诗词一体、以诗为词。在词的创作中,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将“诗言志”的特征在也运用在词里,开拓词的境界。苏词里大量地融入词人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次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月的变化想到人世间人与人的种种境遇,从而将对人世无常的思想升华到通透达观的境界,以一种平和的、祈祷的心祝福天下人“千里共婵娟”。辛弃疾更是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赋中常用的章法、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词的创作当中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惟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采用辞赋的手法,运用比兴,借用惜春、留春、怨春的、凄美景象,层层铺开,逐渐渲染词人悲壮抑郁、愤懑伤怀、“闲愁最苦”的悲思。以文为赋的手法填词,更便于宣泄炽热的情感和诚挚的真情。因而,辛词“豪放”风格尽显无遗。

词人的创作与其生活和性格紧密联系,词人的生活状况及性格特征无不在词作上留下痕迹;同时,创作的方法和手段也影响了词人情感的彰露和表达。故词风亦不一致。苏、辛两大词人虽被后人同归列入“豪放派”,然仔细究察,两人词风实有相异之处,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旷达,辛词豪放。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

②《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③《唐诗宋词名篇注评》,陈新璋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