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的诗句范例6篇

豪放的诗句

豪放的诗句范文1

一、诗论中的豪放以《二十四诗品为例》

署名为唐代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中第十二条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曾指出:豪以内言,放以外言。、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指出:惟有豪放之气,乃有豪放之诗。根据前人对《诗品》中此段文字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豪倾向于指向一种内在的文学修养,杨廷芝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这一句评语,主要就是围绕创作主题我而言的,这种修养与作者的气质相关,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放则是这种文学修养通过借助文字来表达时的一种姿态。豪放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作者内在的道、气分不开的:由道反气是说豪气乃是由道所生的浩然之气,是孟子式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曹丕所论述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真力弥满则是说作者的道、气充沛,修养深厚,所以付诸笔端的文字能真力弥满有生命力。豪放是豪迈纵放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宽阔雄大的文风,它与刚健相类似,都属于阳刚之美的范畴。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刚健重在文字间的力量和气势,包括语言词汇的选择和吟咏朗读的句读问题,例如左思的咏史诗所选择的意象普遍具有清新刚健的特点,诗句语言铿锵有力;而豪放则注重感情的奔放和想象力的驰骋,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重在气魄飞腾。司空图首先分析了豪放风格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吞吐句很好地说明了豪放诗风的特点是气魄宏放,能够吞吐大荒。大荒用作地名,最初来源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指荒远辽阔的地方,后来被用于诗歌创作中,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就有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片开阔壮美的景象瞬间出现在眼前,一股俯仰天地间的豪放气魄也随之而生。在肯定吞吐大荒的气魄同时,作者也认为豪放并非粗豪,观花匪禁句就指出了它不会与诗人观花赏竹的细功夫相冲突。豪放的气度只是作者在表现内在情感时不矫饰、不做作的一种大气的风度,它同诗的描写对象和内容无关。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就以兰花、朱蕤等纤细的花草来写诗人的兴发感怀,诗人以秀美高洁的草木比喻自己的品质,并在诗歌的最后流露出自强不已,傲岸独立的豪迈气概。关于豪放的魄力,这首诗在字面上所带给读者的感受可能不如李白、高适、岑参等诗人的作品来得明显,但诗歌文字背后所藏的,作者的傲岸高洁,藐视黑暗的豪放气魄在精神上是不输于李、高诗的,所以著名的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谈到: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此外,狂也并非狂妄,而是豪放之气具备后,作诗思无羁绊,笔无涯俟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创作境界。司空图指出,只有在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基础上形成了豪放之气,诗人才能够在骋思时纵横逸宕,不受拘束,才能形成真正的豪放诗风。

接下来四句进一步说明豪放诗风气魄的宏大,感情的热烈和想象力的丰富。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两句摹神取象,以天风和大海为喻,借助自然界无穷的力量来竭力形容豪放诗风的宏大气魄。例如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等诗句。当作者调动起内心充沛热烈的感情,配合其丰厚的文学修养,便创造出许多浪漫瑰丽的想象,强烈的感情有助于驰骋想象,而丰富的想象又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强烈的感情,这一过程就是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就是刘勰的神思的概念。在刘勰看来,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文心雕龙神思篇》)。

最后,司空图概括古人诗意,从神话故事中撷取经典形象,描写了招引风月、驱策鸾凤这类浪漫雄奇的壮举,为豪放诗风的意象进行举例。从我国诗歌史来看,从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再经过以豪迈刚健的气概抒写乱世实录的汉魏古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箜篌引》),最后到唐代诗人手中臻于至善。李白可说是最好地体现了内在的豪放精神气质和诗歌雄放无拘的气势、开阔广大的境界,《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以豪放不羁的气魄和浪漫离奇的想象著称于世的作品。王安石曾评李太白歌诗豪放飘逸(《竹庄诗话》卷五)。朱熹则别具只眼,以为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朱子语类》)。豪放的诗风就是一直以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为其主要特点的。

二、词论中的豪放以苏轼词为例

词论中,最早提及豪放二字的是沈义父:东坡、稼轩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乐府指迷》),沈义父在此是对苏轼和辛弃疾词的豪放不羁的特点做一个简单概述,更多情况下,豪放则是对词派中的豪放派而言的。历来词人和文论家习惯用二分法将词特别是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这种二分法最早系统地见诸于学术著作则要等到明代才出现。明代文学家张綖在其《诗馀图谱》后《凡例》附识: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王又华《古今词论》中也引明人张世文的观点: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但需要注意的是:明代文人所能见到的唐宋人词籍是十分有限的。依词学家吴熊和先生在其著作《唐宋词通论》中的观点来看,张綖是在万历年间作《诗馀图谱》,当时两部重要的词论著作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和吴文英的《梦窗词集》还未广泛地见梓付刻,很多词体词派张綖还所未见,所以说张的理论不是最完整的,是有一些时代局限性的,其婉约、豪放二分之说自然也难以覆盖整个唐宋词坛。而且,张綖在附识中所标举的婉约、豪放两个范畴,仅仅是用来论别词体的,张世文更是直接说道:词体大略有二,所以此时的豪放概念并非是现代人们长久以来习惯的两派分别。

直到清代初年,王士禛在《花草拾蒙》中大胆地将词体、词派两个概念混一而谈,用张綖当初论词体的话来论词派,并列举了他的两位同乡李清照和辛弃疾为例:张南湖(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从此,唐宋词才正式地在文学理论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后代学者也以此来评论词人、撰写词史和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的方法直到今天。

豪放词,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苏轼初登词坛不久后才正式出现的(按《东坡乐府笺》所收苏词和年表,苏轼最早的词作是熙宁四年1071 年通判杭州时所作。据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目前被公认为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创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在密州知州任时,距首创相去仅四年),而苏轼自始自终又是以传统婉约词的改革者的面貌自居的,苏轼的豪放词能够比较好的展现豪放在词中的一些特点。

苏轼豪放词最大特点,就是词境开阔宏大,包罗万象。苏轼作词,讲究无适无不可(《东坡题跋》),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南行前集叙》),最终将本用作呢喃儿女语的词来表现轩昂豪放的人生画面。例如被公认为是苏轼第一首豪放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出猎,下片请战。苏轼将花前月下的词改写豪放英武的事业,在此前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刘熙载《艺概》卷四记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对词的革新,除了以诗入词之外,还有以理入词,夏承焘先生《东坡乐府笺序》中认为以理入词乃苏轼首创。请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在此词中,作者将自然之理与人生之理完美合一,从宇宙间离合聚散的自然哲理中找到了排解人世哀愁的方法,从寄情于景,再到以理遣情,虽然有悲哀和遗憾,但作者却能以豪放飘逸的气概吐出,并用宽广的胸襟来接待,用这份豪放的哲理深化了词意词境。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一出,余词尽废,诚哉斯言!关注农村生活,书写乡野之乐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软草平莎过雨新)等农村词,也是有益的并且是历史性的开创,以上两词都是元丰元年(1078 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所作的几首农村词,这是第一次将农村生活题材写入文人词中,也是东坡扩大词境的体现。

苏轼刚登上词坛时,正值柳永词风靡大江南北,苏轼改革传统词,第一个需要扳倒的对手就是柳永。他的做法就是自是一家树立豪放词风,用豪放刚健的词来取代细弱的女儿词,改变词坛单一的浮靡细弱的词风。在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曾致书好友鲜于侁: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俞文豹《吹剑续录》中也有一段我们熟知的对话: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俞文豹所载的这位幕士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苏轼与柳永两架词风的差异,也显示了苏轼立豪放旗帜,对传统词风的重大改革,给北宋词坛吹进了一股强劲的豪放雄风。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就有学者用豪放一词来评论苏轼的词风了。绍兴辛未(1151 年)的《东坡词拾遗》:豪放风流,不可及也以及稍晚于苏轼的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五: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翦以就声律耳。都以豪放论苏轼词,可见其词风和影响在宋朝就比较广泛了。虽然后来也有人认为东坡词最主要特点是清丽舒徐(张炎《词源》)、是韶秀(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是清雄(王鹏运《半塘遗稿》),但认为苏词豪放者,依然最为通行,众口一辞。

豪放的诗句范文2

分析语言特色属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范畴。由于社会背景、个性经历及审美喜好不同,诗歌语言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一般来说,诗歌语言可分清新自然(淡雅)、质朴平淡、绚丽华美、简练生动、多用口语、明白晓畅、委婉含蓄、婉约细腻、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特色。

二、题型突破

1. 了解、熟悉并积累有关语言特色的常见鉴赏术语。在复习时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根据不同的诗歌题材进行记忆。如山水田园诗的语言往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冲淡深远;边塞诗(词)往往豪迈雄壮、慷慨悲壮;怀古咏史诗往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2)根据诗人个性及经历进行记忆。如李白的诗语言豪迈飘逸,清新俊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王维的诗清新空灵;李商隐的诗瑰丽含蓄等。

(3)根据诗歌流派进行记忆。如现实主义类的诗歌,语言一般质朴平实、明白晓畅、沉郁悲慨;浪漫主义类的一般绚丽华美、雄浑奔放等。宋词中的豪放词豪迈奔放,浑厚沉雄;婉约词一般委婉含蓄,细腻雅致等。

(4)对诗、词、曲等诗歌体裁之间的风格差异,如诗庄、词媚、曲俗等,也应有基本的把握。

当然,对诗歌语言特色的准确把握,还是应该建立在对具体文本的深入分析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死搬教条。

2. 了解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语言风格),请简析。或:本诗如何体现了××的语言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3. 一般答题思路。(1)阅读判断,用积累的鉴赏术语准确概括诗词的语言特色。(2)结合原诗的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3)指出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或综述诗歌的情感意旨。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分析:此题的设计甚为开放自由,此处试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赏析,并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平淡。(第一步,以术语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绿池、芳草、晴波、春雨、人家、菜畦等意象,用语简朴浅显,不事雕饰,展现了一派清新自然的乡村风光;满、过、知等动词,明白简练,表现了春水明媚、春色将尽而生机依旧盎然的景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思想)

4. 难点突破。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此类题型一般很少作大而空泛的提问,命题人往往会选择某一角度切入,甚至直接给出诗歌的语言特色,要求学生作具体分析。

因此,突破该类题型,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尤为重要。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展开具体分析呢?正确的思路是:紧扣原诗的文句,尤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意境、形象,或从想象、联想等角度出发,深入、具体地剖析诗歌语言的特点与魅力。必要之时,再联系诗人的个性气质、所属流派、所处时代等,进行深入分析。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分析:题目选的是原词中的一句,要求学生分析该句如何体现辛词豪放的语言特色。豪放一词本虚泛,倘若就虚写虚,胡子眉毛一把抓,必然陷入迷局,或错失得分点。然参考答案分别从意象、意境及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充分展现了诗歌语言豪迈、雄阔、刚健的特色,透析深入,条理分明,实乃答题至佳范例。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3年湖北卷)

临江仙 [宋]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分析:该题要求结合原词中的一句诗句,赏析其“飘逸”风格。从参考答案的两点来看,无不是紧扣原诗文本进行分析的绝佳范本。答案第一点,从想象入手,分析诗句虚实相生的意境,以浪漫色彩作结。第二点咬文嚼字,点出语言的洒脱灵动,境界的飘渺,照应了飘逸一词。此题难度较大,然而从思维上看,只要扎根文本,紧抓住意象、意境、形象、联想、想象等基本点进行分析,题目是可以做好的。

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豪放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赏析

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时值诗人李白已经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以后,仕途不顺,理想幻灭,与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的愤激之情,借酒兴诗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该诗发端使用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般向读者因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流入大海,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上句些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不是直言自伤,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骚头顾影、徒唤奈何的情态宛然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了“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极富夸张之能事。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喻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接下来六句,诗人以“须尽欢”、“空对月”、“且为乐”等劝人饮酒,这里“且为乐”不是苟且为乐的意思,而是尽情享受之意。这似乎是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现象而已,他有的只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吗?不,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这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内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多么豪壮的诗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至此诗情由快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淤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视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此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此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的遭遇,他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说,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豪放的诗句范文4

李白是以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达到的;而杜甫则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实现的。李白使人惊叹,杜甫使人亲近。李白写安史之乱,是从大处着笔,既写实,又想象夸张,如《古风》第十九:“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表达了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而杜甫写安史之乱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了战乱的各个方面,如《三吏》《三别》等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忧愤,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李、杜的一些以个人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也都有广阔的社会意义,意境阔大,情感深沉,但是都不只是写自己的哀愁,而是与政治社会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痛苦。但是,他并不因为失败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的《茅层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也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李诗雄奇豪放,而杜诗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剧变化、思想感情的博大精深是形成李杜诗歌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堆”。李诗豪放,直抒胸中奔放无已之情;杜诗沉郁,情寓笔下人生无常之事。

李诗语言清新豪放,而杜诗语言则苍劲、凝练。李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而出现散文化的诗句,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有的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有深厚的民歌风味,如“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而杜诗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毫发无遗憾”。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用字准确有力,每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手中可能会成一句,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的手中可能拆为两句。李诗语言单纯到一句一意,甚至两句一意;而杜诗的语言往往是一句两意,甚至一句三意。李诗感情炽热,个性强烈,具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而杜诗则善于选取典型,进行高度概括,寓主观于客观。

李白很早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一直期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能像吕尚、范蠡、乐毅、诸葛亮等风云人物那样,干一番大事业。在《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李白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失望,在深沉的矛盾中,他经常以激越的热情,抒发他内心的苦痛。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他这种感情的真实写照。

杜诗则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高度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和贫苦百姓的凄惨生活状况。

豪放的诗句范文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豪迈的人能在最广阔的舞台上品味人生的百态,在最高耸的山峰吟出人生的诗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遭遇康装和平坦,豪迈之人能舒舒服服,畅畅快快地吟上一句些许狂妄的诗。这实在不失为一种享受。中国人喜欢内敛与含蓄,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豪迈之人,中国人的人格才更加健全,更像一个真实的血性汉子,而不是只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悲情女子。豪放的诗人填补了人性的残缺。同样,置身于这个苍良温俭让的仁义社会里,我们也应当有自己豪放的一面来释放压抑的青春活力。与其日日如履薄冰地做一个谦谦君子,吾宁可勇敢地做一个豪放之人,自我欣赏自己的容颜,“如蓬花般开落”。豪放是我们生活的本性。

“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放地生活,可以直面惊涛骇浪,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不担心没途的狂风巨浪,烈日灼阳。豪迈的态度有如无底之洞,任由伤害。苏子被贬,在黄州的赤壁上咏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脱去沉重的官衣,豪放之人在一叶扁舟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李白被滴,放下了官场的是是非非,放下功名的他更像是那个仗剑出游的侠客。神州大地因有了李白一人而不觉寂寞,中国历史因有了李白,才会好大喜的皇帝们之间和忠臣烈女之间,兀得突出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怕挫折,不怕伤害。一个天才不能在安邦定国的尘土间得志,就在天女老的仙山之上鸟瞰那荒凉的世界。既使没有长长的谥号,他用自己的豪气抒写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脱,三分啸成剑气空和一吐,就半个盛唐。”豪放地生活是平息生活中风浪的最佳方式。既使是“都笑作者痴”我们也可以回以一句“谁解其中味。”个人的成就与价值,并不由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评定。“躲进小楼成一体,管他春夏与秋冬”让人们用豪气安抚我们的内心,等待历史一个公正的回答。

豪放是人生的本性,是人对汹涌暗流的人生法官。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只有豪放,我们才能品味这世间的炎凉。

豪放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 张咏 李白 古体诗 狂放

张咏(公元946―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人,是宋初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大臣。他早年时曾四处游历,不拘小节,颇有侠气。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张咏登进士乙科,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后历任著作佐郎、秘书丞、虞部郎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一生政绩卓著,尤以治蜀著称。北宋两朝定策元勋韩琦评张咏曰:“张公以魁奇豪杰之材,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也。”北宋仁宗时期,士大夫们甚至将他与赵普、寇准并列,认为他们是宋兴以来功绩最大的三位名臣。

后人多论及张咏传奇的剑侠经历和卓著的政绩,对其文学上的成就却关注甚少。宋人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言:“天下诵其事业,而鲜有知其文者。”事实上,宋人对张咏诗文评价甚高,其在宋初文坛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宋祁说他“雅好著文,深切警迈”,“尤善诗笔,必情理”。王禹则说他“秉笔为文,落落有三代风”。

据张其凡先生《张乖崖集》统计,张咏诗现存149首,其中包括古诗31首、律诗65首、绝句53首。张咏生活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这时期各派诗歌纷起,其因性格复杂,交友广泛,故诗歌受到了不同诗风的影响,他的诗不能简单归于某一诗派,而是融合了诸多诗派的特色。我们在探究张咏和其诗风时,发现张咏性情、诗风均颇有李白神韵,张咏诗尤其是古体诗较多学白,与李诗有着较深的渊源。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云:“读其歌诗,有古乐府风气,律句得唐人体,若声赋之作,又其杰然雄伟者。”

一、张咏古体诗对李白的学习继承

古体诗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是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李白那些带给我们强烈心理震憾的名篇,如《蜀道难》、《将进酒》、《上李邕》、《行路难》等乐府歌行都属古体诗。那些灵活的句式、强烈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意象使读者赞不绝口并为之倾倒。李白古诗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后世文人从各方面探索学习。张咏学李,学其神情狂放,学其不事雕琢,并直接沿袭李诗中的诸多意象,直接化用其诗句,等等,总体表现出豪迈奔放的风格。

张咏天赋异禀,文武全才,志向远大,他一生也颇以自己的才干自居,认为自己非寻常人。他常以大鹏自比,诗曰:“繁花不染君子道,大鹏自有飞鸣时。”(《淮西叙别》)“海鹏一飞一万里,三尺微风何足谓。”(《酬所知》)“运海抟风当振翼,任是青天更高碧。”大鹏亦是李白诗中常用的意象,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在李白和张咏那里,大鹏的意象都寄托着诗人高远的理想与抱负,大鹏被赋予了遏绝云端、气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此外,张咏还常歌咏凤凰,借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如《师凤谣》歌咏凤凰的仁义:“仁于不杀,义于知时。”借以批评当时小人“曾不知仁义之所为”,诗末表达了自己当以凤为师的高洁志向。

张咏学李颇得李白诗歌的狂放神情,读张咏诗,我们随处可见一个疏狂洒脱、卓而不群的诗人形象。诸如:“不如转海为花饮为幄,赢取青春片时乐。”(《劝酒惜别》)“高阳狂客夜敲门,清谈大笑倾金尊。”(《淮西叙别》)“手扶大白口谈天,得意相欢不知老。”(《寄程说传逸人》)我们以《与进士宋严话别》一诗为例: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峙褰@聪嘌啊

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

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

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

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索心田。

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

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

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言送别,却写得气势高昂,毫无离别之伤,尽见张咏性情为人。张咏认为,与人相交应知心,然后才能“心通道气”,情谊深厚。为了相送知己,诗人翻山越岭不辞劳苦。二人相见甚欢,另有一番畅快。把酒谈心,心心相惜,说到高兴处,将酒杯掷地,拍案叫好。友人即将离去,二人随着琴声起舞欢歌,只求兴尽,不用作那离恨愁别之流俗态。此诗尽显诗人之豪放不羁,起舞欢歌,兴尽便去,颇见其潇洒自在之名士风流。

李白诗极重自我主观感情的表达,其诗显现出鲜明的诗人自我形象,表现在诗歌语言上最典型的是“我”字在李诗中的经常使用。和李白一样,张咏诗也极注重张扬自我,抒发自我。其诗也常用“我”字,如:“我欲为君舞长剑,剑歌苦悲人苦厌。我欲为君弹瑶琴,淳风死去无回心。”(《劝酒惜别》)“人看小英心不足,我看小英心本足。为我高歌送一杯,我今赠尔新翻曲。”(《筵上赠小英》),而《解嘲》全篇则以“我“字起句,统领全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我本高阳徒,平生意气凌清虚。

词锋即日未见试,壮年束手来穷途。

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来狂不得。

五都年少莫相猜,鸾凰鸡犬非朋侪。

志士抱全节,愚下焉复知。

宁作鸾凤饥,不为鸡犬肥。

君不见,淮阴汉将未逢时,市人颇解相轻欺。

又不闻,宣尼孜孜救乱治,厄宋围陈亦何已。

往者尚有然,余生勿多耻。

休夸捷给饶声光,莫以柔滑胜刚方。

我爱前贤似松柏,肯随秋草凋寒霜。

道在康民致尧禹,岂要常徒论可否。

兴来转脚上青云,何必羸驴苦相侮。

此诗写于诗人初试未仕之时,诗人心中郁郁,但胸中豪气不减,诗人以鸾凤、蛟龙自比,认为自己并非“池中物”,只是时机未到,心中志向又岂是普通“鸡犬”“愚下”可知;然后又以前贤作比,安慰自己不在乎凡俗无知者眼光,相信自己必有“兴来转脚上青云”之时。此诗以“我”字起句,突兀而来,统领全篇,一意贯通,表现出诗人强烈的自我确认意识。这与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起句“我本楚狂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全篇抒写诗人的凌云志向,刻画出一个孤高自傲不随流俗的诗人形象。

李白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管是激情豪迈的壮美诗篇,还是清逸宁静的优美之作,自然率性的李白,对胸中情感不加任何修饰,任其自然抒发,体现在语言上,表现出浅易自然、灵动活泼、不事雕琢的特点。而张咏诗歌的语言也继承了这种浅易自然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二别集类五)评其诗曰:“特其光明俊伟,发于自然,故真气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钱易《张公墓志铭》称其“著文不雕饰,咸摭实事”。

此外,张咏学李白,还体现在对李白诗歌意象的沿袭,除了前文提到的大鹏、凤凰等意象,还有明月、青天、青云、剑舞等。在诗歌用句上,张咏对于李白的诗句也多有化用或借用。

二、张咏推举李白古体诗的原因

1.时代精神对诗风的影响

时代精神影响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见证时代变迁。一个朝代各个阶段的不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李白和张咏都处于自己所属朝代的上升阶段,社会安定繁荣,一片欣欣向荣之气,士人们昂扬进取,意气风发,意欲有所作为。反映到诗歌创作上来,二人诗歌则都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格、阔大的胸怀。王运熙先生讲道:“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的他的豪迈的性格、炽热奔放的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这充分肯定了盛唐时代风貌是李白昂扬精神形成的基础。可见时代精神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

2.二人相似的经历和性情

相似的经历和性情,往往使得诗人作品风格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似。张咏、李白二人都极富游侠精神,都有过游侠经历,有着相似的刚毅自负、率性洒脱、不畏权贵、重友重义等性情,这些特征在他们的作品中一一体现,使二人的诗歌都呈现出豪迈昂扬的气格。

李白一生极富游侠作风,好剑术,青少年时做过一些尚侠之事。其少年时的形象是:“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老年时则是:“袖中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相如。”而张咏亦是自幼学剑,且剑术精好,无敌于两河间,多行侠仗义。《宋朝事实类苑》卷九引《倦游录》记载,张咏独用一短剑,杀死了开黑店劫掠旅客财物的店主父子三人。张咏自己诗文里也多论及用剑,如:“狂来拔剑舞,踏破青苔地。”(《赠刘吉》)

李、张二人均狂傲自负,如前所述二人都自比大鹏,李白以“谪仙人”自居,张咏亦相信自己是“非池中物”。李白率性洒脱,不畏权贵,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又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张咏一生刚毅正直,嫉恶如仇,亦从不向权贵低腰,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李白对朋友非常重情重义:“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V服痛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继之以血。”张咏对朋友则云:“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峙褰@聪嘌啊!(《与进士宋严话别》)

三、张咏学李白古体诗的得失与意义

李白古体诗飘逸奔放,意象跳跃,形象凝练,句式张弛有度。正所谓:“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与李白诗歌的跌宕起伏、纵横开阖比较,张咏古体诗有李白的豪放自然却无李白的飘逸灵动,以文句入诗,更加舒缓,更加直白浅淡,平铺直叙。

虽然宋代很多诗人们没有标榜学白,甚至对其有微词。但张咏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学习继承,把李白诗的因子化入自己的诗歌,后代人在探索学习其诗歌路子时,必然在有意无意间也融入了李白的诗歌血液。因此,张咏对李白诗歌的继承对后世宋诗独特面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张其凡.张乖崖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王运熙,李宝均.李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