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语录范例6篇

莎士比亚语录范文1

思想——自由的精灵。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鲁迅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来源:文章屋网 )

莎士比亚语录范文2

1、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2、真正的希望如飞翔的燕子那样快;有了希望,君王可以成神明,平民可以成君王。——《理查三世》

3、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4、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

5、爱情,它会随着全身的血液,像思想一般迅速通过了五官四肢,使每一个器官发挥双倍的效能:它使眼睛增加一重明亮,恋人眼中的光芒可以使猛鹰眩目;恋人的耳朵听得出最微细的声音,任何鬼祟的奸谋都逃不过他的知觉;恋人的感觉比戴壳蜗牛的触角还要微妙灵敏;恋人的舌头使善于辨味的巴邱斯——希腊酒神——显得迟钝。

6、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7、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豁达者长寿。

8、人们要是能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裘力斯·恺撒》——莎士比亚名言

9、月亮明亮的时候,我们就照不见灯光。小小的荣耀也正是这样给更大的光荣所掩。

10、荣誉不过是一块铭旌。

11、虚荣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12、最有把握的希望,往往结果终于失望;最少希望的事情,反会出人意外地成功。——《终成眷属》

13、读书可以帮助你忘记你的悲哀。——《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4、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对化作甜蜜。——《情女怨》

15、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奥赛罗》

16、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17、爱,可以创造奇迹。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18、恋爱的人去赴他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归来的儿童;可是当他和情人分别的时候,却像上学去一般满脸懊丧。

19、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亨利六世第二部》

20、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21、凡事木已成舟便无法挽回;人们往往做事不加考虑,事后却有闲空去思索追悔。——莎士比亚名言

22、起先的冷淡,将会使以后的恋爱更加热烈;她要是向你假意生滇,那不是因为她讨厌你,而是因为她希望你更加爱她。

23、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24、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25、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

26、死是可怕的。耻辱的生命是尤其可恼的。

27、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28、法律也是一样,因为从不施行的缘故,变成了毫无效力的东西,胆大妄为的人,可以把它姿意玩弄;正像婴孩殴打他的保姆一样,法纪完全荡然扫地了。

29、要是我失去了我的荣誉,就是失去了我自己。

30、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31、狮子把温和的目光投到什么人的身上?决不能投向攘夺它的窟穴的野兽身上。森林中的大熊舔什么人的手?决不能舔那当面杀害小熊的敌人的手。谁能躲过暗藏的毒蛇的利齿?决不是那将脚放在蛇背上的人。最微小的虫蚁儿还知道避开它的脚,驯良的鸽子为了保护幼雏也要反啄几口。

32、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决不胆怯。

33、一个人的临死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话决不会白费,因为真理往往是在痛苦呻吟中说出来的。一个从此以后不再说话的人,他的意见总是比那些少年浮华之徒的甘言巧辩能被人听取。正像垂暮的斜阳曲终的余奏和最后一口啜下的美酒留给人们最温馨的回忆一样,一个人的结局也总是比他生前的一切格外受人注目。——莎士比亚名言

34、一个本领超群的人,必须在一群劲敌之前,方才能够显出他的不同凡俗的身手。——《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35、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36、生命是一支织梭。

37、爱好虚荣的人,把一件富丽的外衣遮掩着一件丑陋的内衣。

38、不要给百合花镀金,画蛇添足。

39、命运加在人们头上的,人们只得忍受。遇到逆风逆水,要想抗拒是无济于事的。——《亨利六世下篇》

40、“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设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它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41、人们在被命运眷宠的时候,勇、怯、强、弱、智、愚、贤、不肖,都看不出什么分别来:可是一旦为幸运所抛弃,开始涉历惊涛骇浪的时候,就好像有一把有力的大扇子,把他们扇开了,柔弱无用的都被扇去,有毅力、有操守的却会卓立不动。——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42、正像太阳会从乌云中探出头来一样,布衣粗服,可以格外显出一个人的正直。——莎士比亚名言

43、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傲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44、名誉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45、虚名是一个下贱的奴隶,在每一座墓碑上说着谀媚的诳话,倒是在默默无言的一荒土之下,往往埋葬着忠臣义士的骸骨。——莎士比亚名言

46、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47、最可耻的,却是那些袭父祖的余荫,不知绍述先知,一味妄自尊大的人。最好的光荣应该来自我们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倚恃家门。——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48、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49、爱之为物,本是火的精华,空灵、倏忽、飘洒,并非重浊而下沉,却是轻清上浮而欲化。——《维纳斯与阿都尼》

50、闪光的不全是黄金。——《威尼斯商人》

51、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52、爱情的野心使人倍受痛苦。

53、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54、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

55、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56、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

57、爱比杀人重罪更难隐藏;爱情的黑夜有中午的阳光。——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58、当我估量到生命中所有的忧愁的时候,我就觉得生命是不值得留恋的;可是名誉是我所要传给我的后人的,它是我唯一关心的事物。

59、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互相结为一体。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就不再存在。

60、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自称自赞的。——《无事生非》

61、我不能把利益放在荣誉的前面,我的荣誉是比利益更重要的。——莎士比亚经典语录

62、没有比正直更富的遗产。

63、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里面最切身的珍宝。

64、生命是每一个人所重视的;可是高贵的人重视荣誉远过于生命。

65、爱情不过是一种疯。——莎士比亚名言

66、爱情是生命的火花,友谊的升华,心灵的吻合。如果说人类的感情能区分等级,那么爱情该是属于最高的一级。

67、如果丑陋的人偏想要别人称赞他美,跛脚的人偏想表现矫健,那么原来引起我们同情的不幸情况又会引起我们的讥笑了。——《约瑟夫·安德路斯》

68、一个真实的灵魂,你越是对他诽谤,他越是不会受损。

69、那些已经过去的美绩,一转眼间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只有继续不断的前进,才可以使荣名永垂不朽。——莎士比亚名言

70、名誉是一种无聊的最靠不住的随意赏赐;往往得来全不凭功德,失去又不是咎由自取。

71、“爱”永远像真理昭彰,“淫”却永远骗人说谎。

72、爱情的鲜艳的容色和热烈的心,也会因困苦而起了变化。

7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时候,有多少轻如一叶的小舟,敢在宁谧的海面上行驶,和那些载重的大船并驾齐驱!可是一等到风涛怒作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那坚固的大船像一匹凌空的天马,从如山的雪浪里腾跃疾进;那凭着自己单薄脆弱的船身,便想和有力者竟胜的不自量力的小舟呢,不是逃进港口,便是葬身在海神的腹中。——《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74、你甜蜜的爱,就是珍宝,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

莎士比亚语录范文3

很多人都玩过游戏“”,但这里说的可是真的与地主斗,且最厉害的,不需要刀枪剑戟,区区一首打油诗足矣。

事情还要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1564年说起。

在英国中部瓦维克郡,流淌着一条静谧的埃文河,在河畔旁有一个叫做斯特拉福的小城,这座优雅而美丽的小城正是莎士比亚的故乡,4月23日这天,莎士比亚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我们熟悉的莎士比亚其实只是他的姓,在莎士比亚出生后的第四天,牧师为其受洗,并用拉丁文记录在教堂的登记册上――26日,约翰・莎士比亚之子威廉。也就是说莎士比亚的名字其实是威廉。

而这个姓氏也大有来头。Shakespeare音译为“谢克斯比”,现在广为流传的译法“莎士比亚”则源自的领袖之一梁启超。

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早年弃农从商,后又跻身斯特拉福市财务官,直升至镇长,足证他能写会算。从这一点上看,莎士比亚算是官二代;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阿登是望族支裔,继承了位于斯特拉福西北威尔姆科村的一座屋和50英亩土地,从这一点上看,莎士比亚也算是富二代。

莎士比亚原本还有两个姐姐,不幸均年幼夭折,因此莎士比亚成为家中的长子。

出身优越,再加上父母独宠,莎士比亚的童年轻松而愉快,转眼便到了读书的年龄,七岁那年,莎士比亚来到一所文法学校学习,这一学就学了六年,可不要小瞧了这六年的读书生涯,莎士比亚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文豪,有很大的原因是在这所学校打下扎实的写作技巧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此时,颇有语言天赋的莎士比亚还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

六年相当于小学毕业,眼看着快要上“初中”了,但没想到的是,父亲的破产使他不得不辍学,走上独自谋生的道路。

离开了象牙塔的莎士比亚,不得已跟着父亲做过一段生意,这段岁月心酸而困苦,他既当过肉店的学徒,也去乡村教过书,还干过大大小小各种琐碎工作,生活虽艰辛,却也丰富了他的阅历,这些都成为莎士比亚日后创作时信手拈来的生动素材。

那么莎士比亚是如何“”的呢?

原来,莎士比亚曾到一个叫托马斯・露西的富裕财主兼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地上打猎,可时运不济,莎士比亚不仅被“人赃俱获”,还为此挨了一顿暴揍。年轻气盛的莎士比亚怎肯罢休,大笔一挥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诗,可谁料到,因这首诗朗朗上口,再加上这个地主臭名昭著,没过多久整个村子里都开始流传起这首打油诗,无论大地主走到哪里,都有人用这首诗来嘲笑他。就这样无需刀枪剑戟,一首打油诗就让莎士比亚成功地斗赢了地主。

小镇青年成大师

斗赢了地主,代价也不小,托马斯乡绅也当然不会放过莎士比亚,千方百计刁难他,最终迫使他离开了家乡斯特拉福小镇,到伦敦避难。

1587年,小镇青年莎士比亚误打误撞地来到了伦敦,可未曾想,属于他的时代的帷幕即将缓缓拉开。

这一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五十三岁,统治英国已二十八年之久,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正在这片激情澎湃的土壤中孕育而生。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在伊丽莎白时代,演员的地位“近于乞丐和类似的卑微者”;然而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毫无疑问,对于莎士比亚来说,当时社会上最需要的这种艺术形式刚好是他最擅长的戏剧、写作与剧本。

他才华耀眼,忘我耕耘,终于在1592年,一部空前绝后的历史剧《亨利六世》首演大获好评,票房收入达到整个演出季节的最高峰。

仰仗贵族的赞助和保护,以及背后最大的“主顾”――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莎士比亚在伦敦的戏剧界如鱼得水。

16世纪的欧洲,文坛才俊辈出,前有蒙田、培根,以及同月同日生的塞万提斯;后有同为英国文学骄傲的弥尔顿、笛福;甚至在古老的中国,还有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交相辉映。

然而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唯独只有莎士比亚一枝独秀,响彻中外,小镇青年为何一跃成为大师的呢?

一个人的悲喜剧

莎士比亚又被后人亲切地尊称为莎翁,最主要的还是源自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人恐怕也能随口说出他的大作,他既写出了四大悲剧《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又写出了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此外还有三大传奇剧《仲夏夜之梦》《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他和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及欧里庇得斯,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我们读着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憧憬着爱情的坚贞与美好,也嗟叹着命运的弄人与残忍;既为罗密欧在深夜冒险与朱丽叶幽会的浪漫而神迷,也为误服毒药的罗密欧而深感揪心。

翻开《威尼斯商人》,文学史上有名的守财奴夏洛克的卑鄙嘴脸跃然纸上。

奇幻的《仲夏夜之梦》,带你走进仙子、精灵的魔法世界,邂逅一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姻缘……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众多故事令人眼花缭乱又欲罢不能,在悲剧中感受哀伤,在喜剧中感受欢乐,他的一支笔写尽人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伤。

阴晴不定的伦敦,正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忽喜忽悲,莎士比亚就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

莎士比亚语录范文4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花了38年时间(1930~1967年)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翻译史和中国莎学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梁实秋译莎以“诚信”为本,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P106)这就说明只有做到“诚”,才能充分发挥德性与智慧而与天地并列。一、明辨原则———主张译介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且反对转译在文化演进中,翻译帮助引进外国的文艺思想、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可以弘扬本国的文化。文学可以从翻译那里获取丰富的营养,翻译文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译品的选择。梁实秋在原著的选择上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对本民族的文学自身建设有所借鉴、能够培养本民族的文学精神的作品。他曾经说:“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谨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经得起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使以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2](P124)梁实秋坚决反对没有理性、没有鉴别地翻译外国作品,反对将西方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过来。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瑰宝,梁实秋的选择标准是和他的“文学的严重性”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二是选择与原作者的个性精神契合的作品。梁实秋说:“文学家自己知道得最清楚,什么应该做他的题材。题材的选择是由作者的经验与性格来决定的,并不受外来的限制。凡受外来的限制者,其作品必无生气,必不真挚。……健康的文学家,我们知道,一定能保持他的心理的平衡,不至过于偏激,亦不至过于消极。”[3](P464)这个观点与梁实秋提倡文学的自由与民主是一致的。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两个核心命题“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都做出了较深入的理论阐述。三是选择翻译反映永恒人性的作品。“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位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经得起时间和地域的考验。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土,完全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4](P93)梁实秋以人性纠正传统文学的偏失,而后“人的文学”便成为他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既然是翻译经典文学作品,就要保证“原汁原味”,因此梁实秋主张从原文直接翻译,反对转译。针对当时译坛盛行转译之风的现象,梁实秋提出了严正的批评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译者所以不愿直接翻译英文名著而要转译法文俄文作品,是因为转译比直接译容易,原文中许多令译者踌躇之处,通过原译者的翻译方便了许多。梁实秋指出转译经典文学作品尤其不好,因为翻译对于原著多少有稀释作用。反对转译表现了他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当然,因翻译家所掌握的语种等因素的限制,转译也常常是译介外国文学的必要途径和方式,特别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尚不充分的时期,转译也是相当普遍的译本类型。二、博学原则──精通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对于翻译这种跨文化交流现象,译者应该通晓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等全方位的知识,还应该具有训练有素的文字驾驭能力。梁实秋对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颇有研究。莎士比亚的英文虽是近代英文,但与我们现在的英文还是有一些出入。从表面上看,莎士比亚使用的每一个字可能与现代英文完全一样,但它的含义往往不同。有些英文意义复杂,有原义、引申义、假借义等,译者须随时注意莎士比亚使用的是哪一个意义,如果冒失地按照现代英文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很可能出错。比如,“worm”有时是“蛇”,不是“肉虫子”,“port”有时是“城门口”,不是“港口”,“clown”有时是“乡下人”,不是“小丑”,“worry”是指“犬狼之类扑噬人的颈项”,而不是“烦扰”等等。梁实秋在翻译时勤于翻阅各家注解,避免了错误,态度谨严。在译入语表达方面,梁实秋历来主张翻译要以使人读懂为目的,反对硬译。他认为硬译的原因主要是译者对于所译语没有把握,译不出来时就生造出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句法、词法之类来跨过自己不懂的原文,或者把改良国文和翻译搅成一团并且冠之以“欧化文”的名称,为此梁实秋进行了严正批评。他认为汉语表现力较强,但是文字改革应当是渐进的,否则只能会欲速则不达。翻译家的职责即在于尽力使译文不失原意而又成为通顺之中文。梁实秋广闻博学,他精通英语,国文根底尤其扎实,深厚的国学修养与他从小饱读经书有关。尽管梁实秋是在欧风美雨的薰陶中成长起来的绅士知识分子,但是这一切却无法改变他骨子里所浸润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意识。儒道释思想的吸收,使梁实秋对本土文化传统十分认同,他告诫国民要从本国的传统中吸取养分,这种养分自然包括汉语行文之曼妙。因此,梁实秋译莎便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功底。他以白话文行文,但在挥洒自如的白话行文中渗入适量文言句式,以此营构文化品位很高的语调氛围,同时也使译作与原文语境相符合。三、审问原则———作充分的准备工作,主张翻译与研究相结合对版本的选择和研究是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必然涉及原作的版本问题,由于莎士比亚作品不止一个版本,因此译者要决定以哪个版本作为底本,哪些版本作为参校本。梁实秋说:“……要了解原著的一字一句,不能不在落笔之前多多少少做一点探讨的工夫。有时候遇到版本问题,发现异文异义,需要细心校勘,当机立断。”[2](P119)所以在版本选择上他本着“存真”的原则,通过对莎剧早期版本的反复比较研究,参考现代诸版本,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删节的牛津本,也就是没有删除剧中为了迎合观众而大量存在的污言秽语的版本,因为他选择的标准不是注意其注解部分是否丰富,而是要参考莎士比亚的原文和一切可能到手的参考书。文学翻译的对象既是一个有形可见的文字版本,又是一个意蕴深邃而模糊的艺术整体,因此应该把文学研究当作文学翻译的根本前提来看待,译者的根本依据应当是作者独有的个人风格。不研究莎士比亚而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译者即使具有很强的双语能力,也是不会译出作者个人风格来的。在实践中,梁实秋主张翻译要适当地与研究相结合,以便更透彻地理解原文文字背后的底蕴。为此他广泛收集了田汉、孙大雨、朱生豪等人的译本以及国内外一切可以得到的珍贵资料,参考了18世纪以来各名家的注释,兼收并蓄。这些注释,从学术角度来看,只能算是第二手资料,但是如果不把这些第二手资料吸收,译者就不可能顺利直接进入到第一手资料里去。梁实秋对各家之说进行仔细辨别与思考,他于莎士比亚每一剧作前都加一个小序,简略介绍版本源流、写作时间、舞台历史、故事来源、该剧的意义以及批评意见等等,以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另外,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晦涩难懂之处,如双关语、俚语、习语、典故、猥亵语等等,梁实秋加了大量的注解。这种译注兼顾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读者欣赏原著,而且还可以供学术研究参考。梁实秋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译本中大量的序言跋语以及注解,弥漫着清雅脱俗的书卷气和理趣之雅,显示出该译本的学者气度与学院气派。这种翻译特色与他惯用的创作行文角度和方式是一致的:常引经据典,多寻章摘句,丰厚的文化含量更能体现出梁实秋纯正博雅的特性品格。梁实秋曾先后撰写了多篇论文对莎士比亚进行了系列的研究,例如《莎士比亚与性》、《莎士比亚与时代错误》、《莎翁夫人》、《莎士比亚的墓志》、《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莎士比亚的演出》等等。可以说,这些研究是他成功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重要前提。查考工作极其辛苦,它需要顽强的毅力与优秀的译德。梁实秋克服重重困难,日积月累搜集资料。对查考工作的重视正是对“诚”的推崇,查考是明善的前提,是提高主体道德价值的途径之一。一个称职的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了解与所译作品有关的信息,才能充分把握原作。四、笃行原则──以“存真”的态度翻译,体现了文化传真的精神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必须在“诚”的基础上协调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之间的关系。译者的“诚”是一种自觉的真实面对和真实表达,忠实地贯彻这种真实性就是“信”,它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要求译者忠实地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即思想内容与形式风格。梁实秋在翻译时以“信”为本,特别在翻译猥亵语时没有任何删节,没有顾及任何忌讳。他说:“莎氏剧中淫秽之词,绝大部分是假藉文字游戏,尤其是所谓双关语。朱生豪先生译《莎士比亚全集》把这些部分几完全删去。他所删的部分,连同其他较为费解的所在,据我约略估计,每剧在二百行以上,我觉得很可惜。我认为莎氏原作猥亵处,仍宜保留,以存其真。”[5](P12)梁实秋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这些粗话俗语,反映了人物的粗陋浅薄的性格特征。虽然没有刻意迎合目的语当时的伦理规范,但梁实秋却本着文化传真的翻译目的忠实地翻译过来,严格贯彻自己所定的翻译原则。梁实秋的译文基本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精神风貌,原文高雅处还其高雅,原文粗俗处还其粗俗,当然他所理解的“信”也同样是相对的。比如,在处理“形”的问题上,梁实秋译文不能完全算是忠实的。莎士比亚作品以诗剧为主,梁实秋以散文译诗,与原著的文体不甚相符。五、慎思原则———不轻信权威,指出时代错误梁实秋凭借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和娴熟的英语功底,以学者的慧心发现并且更正了莎作中的一些时代错误,这些时代错误涉及到历史人物、剧情事件、地理位置、舞台道具等等。仅仅从他在《莎士比亚与时代错误》一文中更正的错误,足可以看出他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功夫以及考证精神。例如,在《冬天的故事》中,赫迈欧尼的父亲是俄罗斯皇帝,故事是基督纪元以前的故事,彼时俄罗斯尚未开化,焉有皇帝?再如,在崇奉阿波罗神谕的时代,如何可以引进许多有关基督教的事情,诸如清教徒、上帝、原始罪、犹大卖主以及圣灵降临节等等[6](P6)。在《朱利阿斯·西撒》第二幕第一景中,作者提到“钟鸣”(clock strikes)问题,其实罗马没有能鸣的钟,只有“漏”(clepsydrae=water-clocks)[7](P65);在第四幕第三景中,作者提到书页的问题,但是罗马的书当时是分卷的,根本没有页[7](P167)。在《约翰王》第一幕第一景中,原文groat值四便士的小银币,大小与现代的先令同,因为是银质的,故甚薄,上面铸有国王的半面像。据Theobald指陈,此种带半面的银币乃铸于亨利其世朝,一五零四年;一般的groat最早亦不超过爱德华三世之际。此处系时代错误[8](P19)。可见,在指讹处梁实秋译本为翻译界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梁实秋是用生命和热情一步步地去完成译莎这项艰巨工程的。叶永烈曾这样评价梁译本:“这部巨著的独立译出,为他作为第一流的文学翻译家一锤定音,同时也显示了他的超人的毅力,埋头苦干的精神。他与海峡此岸的傅雷旗鼓相当,称为两岸译界两巨子。”[9](P107)梁实秋在译莎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明辨、审问、博学、慎思、笃行的原则,使“尊德性”与“道问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子思原.中庸[A].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梁实秋.漫谈翻译[A].梁实秋.梁实秋杂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 梁实秋.所谓题材的积极性[A].黎 照,编注.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

[4] 梁实秋.文学批评辩[C].徐静波.梁实秋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5] 梁实秋.莎士比亚与性[A].刘 天,维 辛.梁实秋读书札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14)[A].冬天的故事[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7]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30)[A].朱利阿斯·西撒[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莎士比亚语录范文5

2012年5月,陆达成和陆谷孙父子合译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再版。陆谷孙专门写了《我的父亲》一文,放在卷首。陆达成1921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学堂”,考入陇海铁路工作,随后谋职于通成、华年等公司。通成公司时代的同仁董浩云独力经营中国航运公司后,力邀陆达成主事总务。上世纪50年代初,许多沪人南下香港,陆达成却“反其道而行之”,回到上海。董浩云给了陆达成一笔遣散费,高达1200港币。晚年,陆达成从事翻译工作,《星期一的故事》终因其暴病而未臻其事,最后由陆谷孙完工,算是了却父亲的心愿。

陆谷孙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导师是徐燕谋。陆谷孙自认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人。他当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以太太或自己的名义在1995-1996年间,给系里捐款累计有20万元之多。

1970年,陆谷孙参加《新英汉词典》的编写,是主要设计者和定稿人之一。1976年起,陆谷孙参加了《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及编写全过程。主编《英汉大词典》和《英汉大词典补编》之后,陆谷孙现正主编《汉英大词典》。

17岁开始学英文的诀窍

时代周报:外语要从小学吗?

陆谷孙:也不一定吧。我学英文是从17岁开始的。以前都是学的俄语,那时候“一边倒”嘛。当年是可以以俄语为考试的科目进入英语专业的。但是我第一志愿没录取,第一志愿是北大法语系,因为我父亲是学法文的。第二志愿是复旦英语系,录取了。进来以后,从头学起,只能在慢班里面。那时候分了快、慢班,学过英文的是快班,我们是慢班。所以我不相信学外语非得从幼儿开始;而且现在从小学的学法不对,给孩子教几个单词,有客人来,家长就把孩子遛出来,是表演性质。中学以后,功利性太强,为了日后出国,考托福和雅思,这种思想多多少少都影响着家长。至少我们当年学外语没有这种功利心理。

时代周报:学英文有什么诀窍?

陆谷孙:没什么诀窍。第一,非常机械地模仿。灵格风(Linguaphone)讲的那些话实际上从内容看一点含金量都没有:The table is on the floor,桌子在地板上;The gramophone is on the table,留声机在桌子上;The record is on the gramophone,唱片在留声机上。你就学它那个腔调,到惟妙惟肖、滚瓜烂熟为止。你如果甘心千百万次地、亿万次地就这么学,就这么模仿,特别是语音,差不到哪儿去的。能够千百万次的模仿,像小和尚念经,“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我觉得小时候学的背功蛮重要,学外文也同样要背功,有时候你不要去考虑它的内容,就机械地背。甚至不过大脑,就是让舌条和口腔劳作。

第二,要慢慢地进入到内容,不时地跟中比较。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时候停顿一下,想一想跟中文有什么区别。我用一个比较的例子,允我自我显摆一下,我当年翻译江南的《蒋经国传》,里面有一句话“小蒋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老蒋的衣钵”,我翻出来就非常简单:Jiang Jr. is his father's son in many ways,小蒋在许多方面就是他父亲的儿子。等于把这句话再倒过去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成了这个样子,这样翻来翻去,实际上就在对比。

第三,要晓得英文的历史。一千多年以来,英文一个受欧陆日耳曼语的影响,形成古代英语,连English、England这两个词都是源出欧陆;另一个是来自南边的影响,罗马人史前占领英伦三岛,后来圣奥古斯丁把Christianity传入,当然更重要的是1066年的“诺曼征服”,带进去法语的影响,拉丁等罗曼语族的影响。所以,在英语里有那么多字形完全一样,但是意义不同;字形完全不一样,但是发音相同的。了解这段历史,晓得这两大“祖先”,对学英语也是有好处的。 如果学过拉丁语,甚至有人学过希腊语,有人学过希伯来语,学英语当然更好。学外语就是要喜欢上它,感觉到这声音美。我听什么外文都觉得挺美的,读诗感觉到美,读莎士比亚的独白感觉到美。

林同济先生带我喜欢莎士比亚

时代周报:你的老师里面,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林同济先生。林同济先生是非常有名的才子,但是后半生非常不幸。1980年林同济赴美巡回演讲,不想在西部就心脏病突发去世了。

陆谷孙:对。我是听过他的课,尽管他是“”,那时候不能带研究生,但是他对我有提携、培养之恩,大概他感觉到这个人还算孺子可教,要我负责复旦莎士比亚图书室,与海外建立了许多学术联系。在本科的时候,他来代课教过我,有时候不用规定的教材,他就突然选一段莎士比亚的独白,讲他自己怎么翻译,人家怎么翻译。很多人的翻译都不入他的法眼。他又把很多的诗翻译成英文,后来以他妹妹林同端的名义发表的。

时代周报:林同济先生喜欢莎士比亚,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莎士比亚?

陆谷孙:就是他带的,完全受他影响。后来,我对莎士比亚的爱好,好像是比他要进了一层。他原是主修政治学的,读莎士比亚跟自己的遭遇可能有关系,比如研究生时代他教我们读了一个剧本《Coriolanus》( 《科利奥?兰纳斯》 ),罗马大将由于骄傲,被罗马群氓唾弃,逼着他去投敌。他也讲“There is a world elsewhere”(往俗里说,有点像“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意思),后来就投降了罗马的敌人,带了罗马的敌人来打罗马。结果被他的母亲在半途拦住以后,晓以利害,动之以情,最后撤兵。他讲这个剧本非常来劲,我觉得这里头有冤屈、叛变、复仇、亲情、放弃等母题,这些母题在林同济先生本人的生活当中都有。

“我是被钱锺书拒绝了的”

莎士比亚语录范文6

《莎士比亚抒情诗精选》读后感

坦白地讲,我第一次读莎士比亚的抒情诗,从夜莺到西风无一不是激荡如春起的潮水,间或夹杂着莎士比亚的一两首十四行诗,却是另一番安谧静美的气质,那样的细细的爱与欢喜,像一朵花努力开满的整个初夏,细心嗅去有安神的清馨。后来终于知道在诗歌之外还有喜剧、在喜剧之外还有悲剧,于是如同冒失地闯进了迷宫,兜兜转转徘徊在艰涩与困惑之中。

读他的十四行诗,使我看到影像的跳跃与更替,感到音乐的飘荡与亲切。我也隐隐体味到他的十四行诗如明镜般反射出人生的全貌,概括了人世间一切悲喜哀乐。虽然这154首十四行诗的创作时间距今甚远,但跨时空的永恒作品不会因为历史的磨砺而有丝毫褪色,因为它更简洁,更纯朴,更严肃,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情感,因为简单,却融入了最初始的人性,它至少理应被我好好地珍爱。于他的诗歌种种,大抵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是颇负盛名的,以至于我的童年为数不多对莎士比亚的记忆均来自于它。而今再读,寥寥的诗句格外单薄,然而这正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他娴熟地驾驭并超越了既定的形式和结构,既尊重规则,又不刻意墨守陈规。对诗人而言,诗之结构愈严谨,就愈难以抒情,而莎士比亚自由奔放、热烈真挚的感情却在诗歌中娓娓道出,毫不拘谨,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犹如淙淙之溪涧,时轻时重,似缓似急,于是讶异,于是愉悦,于是觉得美好素朴的力度应当如此持久。若是抛却了十四行诗固有的章法,单单主题和内容却是分外厚重的。在哈姆雷特口中反复颂咏的人文之美也毫不吝啬地在诗中彰扬,只是出于技法的缘故而显得更加隐晦。他的诗亦歌颂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表扬和赞颂人高贵的尊严和理性,用温柔而深刻的语言阐释人文主义的思想。席勒说:“对素朴的要求是,自然要享有由它而来的对艺术的胜利,而要实现这个要求,要么靠人的知识和意志,要么借助于人的充分领悟。在第一种情况下有惊异的素朴并使人快活,在第二种情况下有信念的素朴而让人感动。”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超越了艺术本身。喜欢这样的示爱:“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在绿荫繁茂、花枝缤纷的季节,这样简洁而直白的表达让人内心通透。喜欢这样的坦然:“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在夏天极为珍惜郑重的时候,时时担当与之隔绝的落寞,坦然于自然盛衰、转瞬即逝的规律。喜欢这样的理性:“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热,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偿的天道所催折,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自然虽然伟大,亦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受自然规律的约束。这一份朴素的平常心,是我们与世间周遭和睦妥当相处的道理,不剧烈,也不卑微。喜欢这样的颂扬:“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这样安然的美,抽象,鲜活,真实,永恒,却是属于人类的,这样生命的美,不仅仅值得迷恋。喜欢这样的高潮:“或死神夸口你在他的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因为纯粹,所以有了美对死神的抗争,有了美的力度的不灭。喜欢这样的迸发与思考:“只要有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美,因为与智慧和爱紧紧相连,故而存在于人的价值,仿佛又一个哈姆雷特在讴歌“人类作为万物的主宰,拥有丰富的情感,高贵的理性,无尽的智慧与爱的能力”。这样的诗,只要人类延续,生命就会绵延,艺术就能永恒。在莎士比亚的情感世界里,真、善、美是生活的最高标准,三者的结合就是我们人类所要求索的全部的主题。他在其十四行诗第105首中写道:“美、善和真,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美、善和真,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作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位一体,产生瑰丽的景象。”他灿若朝霞的十四行诗令我忆起了南美诗歌女皇米斯特拉尔的成名之作《死的十四行诗》和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前者以超越爱情与死亡的坚定执着,宣泄着郁积已久的情感,放射出闪电般的耀眼光芒。这一组十四行诗作,语言质朴健康,格调清新明朗,与当时拉美诗坛流行的句子剥离、形式散碎的所谓现代主义诗作迥异。后者则以亲身经历加上卓越才华,写就一首爱情和死亡拼搏的协奏曲,爱与死的争夺与较量,爱情战胜死亡,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这一组十四行诗是勃朗宁夫人内心深处生与死、痛苦与挣扎、感激与柔情的交织,忠诚地记录了爱情火苗的点燃、熄灭、进而复燃为熊熊烈焰的过程。

夸张的说,莎士比亚是雄踞在文艺复兴峰巅上的高吻苍穹的鹰。在他站立的地方,没有第二个人同他比肩。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是另一般滋味,浑然天成、单纯、自然并且美好,如同在夏天的季节里,此起彼伏,如浪水席卷而来的花朵,在错愕的美中格外心安。读着这样简单而深邃的句子,我很欢喜。

上一篇赞美老师的格言

下一篇火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