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作文范例6篇

清明祭祖作文

清明祭祖作文范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扫墓是民间流传的习俗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清明扫墓的范文,仅供大家参阅!

不一样的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祭奠逝去的亲人,英烈,可我,却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清明节。

按照我们地区的习俗,扫墓时在农历八月五日,但清明这天要包一种饼,叫做清明粿,碧绿碧绿的,我们先要到田里在一些艾草,小巧玲珑,绿色的叶子上开着几颗黄色的小花,阳光向大地喷出了一个个火球,我们在田里汗流浃背,不敢抬起头,转眼间,已经摘了满满的艾草,接下来就是要将艾草加入糯米中,这可不是个容易活,要到商店里,把两样东西放到机器里搅拌,就会有碧绿的液体流出,干的时候就是面粉了。

我们还要买一些红豆和花生,煮熟之后就是馅了,那味道……好了,开始包清明粿,先拿一点出来,压平再把馅包进去,想包饺子一样,可看似简单,我在实践的时候就遇到了种种困难,不然就是馅太多包不进去,不然就是奇形怪状,在我狼狈的包完几个时,呀!我一照镜子,这哪里是我啊,大花猫啊!!后来我向姑妈讨教经验,之后越来越来好,我还玩起了新招式,“小周牌小丸子”“无馅饼”……要放进去蒸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不一会,热气就冒了上来,出锅了,哇!饼在碧绿的芭蕉叶衬托下格外漂亮,我有迫不及待咬了一口,香啊!各种细腻的美味在我的口中润滑!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头戏了,去看油菜花,本来我以为油菜花有什么?可以进院子里,我一惊,被那份壮观给吓到了,大片大片的,从上向下看,金黄,和碧绿层次分明,大地好似已被它铺满,油彩漫过我的头,我只能在其中摸索着!

清明时节不一定是悲伤地,好开心啊!

难忘的扫墓活动又是一年清明节,这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扫墓活动。

来到烈士陵园,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门口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群雕,雕刻着五位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他们戴着刑具,目视前方,一副铁骨铮铮的神情。雕塑下面还有李先念爷爷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大门是由青石砌成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进入大门,走过长长的陵道,两旁高大的松柏苍翠而挺拔,像是在守卫烈士的英灵。接着,我们来到了纪念碑前,上面刻着朱德元帅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几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升辉。纪念碑下有三级台阶,象征着组成西路军的五军,九军和三十军,碑重21800斤,向征着西路军21800人。站在纪念碑前,同学们表情端庄而严肃,默哀的时候,全场肃静,听不到一点声响,只有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动。

纪念碑前的活动结束后,老师将我们带入了墓区,看着一位位烈士的墓碑,我心中思绪万千……当年,面对十万匪军。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他们与敌人在河西走廊血拼了197天,却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我怀着沉痛的心情,一一向烈士们致敬,我在心里默默向烈士们说:“您们虽然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您们至死不渝,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将永垂史册!告别了一位位先烈,我们来到了“百人坑”前,这里埋葬着840位先人的遗骨,是土匪马步芳活埋红军的最大地点之一。“百人坑”后面有四组浮雕,分别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动人场面。

离开烈士墓群,我们还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九军军长孙玉清的墓碑,在这次扫墓活动中,这位年轻的军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15岁入党,1937年3月在战争中被俘,面对匪军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终,被敌人在纺织厂秘密杀害,那一年,他才28岁。

望着大门上“忠骨英魂”四个大字,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烈士陵园。

英雄们,安息吧!让我们为您们献上白花一朵,表达我们永远的哀念。

清明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月5日是国家传统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快要到了,我跟妈妈说好了:先去扫墓,再去踏春。我们从门口出来还很高兴,可是我听到别人说扫地,我就想起沉睡在冰冷的山间的老老爷,我就很难过!我们带上水果、点心和酒,又带了些纸币,我却很奇怪,带纸币干什么?妈妈告诉我那是给老老爷花的钱,难道地下的钱是这样的吗?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已来到了墓地。墓地两旁站立了两排树,在山下,两排树好像再看护着墓碑。我一走进去就感觉很悲凉,我看到了老老爷的墓,原来他就躺在了这冰冷的地下,坟上长满了青绿的小草,我们把带来的水果点心和酒摆放好,妈妈就叫我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我抬头的时候看见了姥爷一直低头不语,但是他的眼睛却充满了泪花,这还是我第一次看见他掉泪,我一直以为男子汉大丈夫不会轻易落泪,于是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大家看起来都很难过,这时一直低头不语的姥爷说:“好了,我们走吧!”

大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农民伯伯都在忙着种地,也看到了书上所说的老牛耕地拉车,农民伯伯们脸上流着汗水却是充满了笑容,大家忙得不可开交,这正是应了那一句:清明时节种瓜点豆的谚语,清明时节还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了花儿已经露出了笑脸;杨树长满了巴掌大的叶子;柳树叶在风中起舞就像女孩子的长发在风中飞舞;小草倔强的从土里伸出了头;小鸟在林间欢快地歌唱,这些景象似乎让我们忘记了悲伤。春天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在四季中只有春季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活力,无限的生机。

清明祭祖作文范文2

早上一出门,老天爷愁眉苦脸,满眼泪光,好像有了伤心事,难以言说。妈妈开车,带我来到山下的小店买祭品。拿一束假花、一沓纸钱、一团鞭炮、一扎黄纸,一把香,一袋金元宝。结完帐,很快就出来了。

来到山上,我满眼都是绿,你看这些树有墨绿、青绿、碧绿、浅绿、嫩绿、粉绿,绿的发黑,绿的出奇。映山红粉红粉红的,开的可热闹了。

爬了好一会儿,终于到了亲人的坟墓旁,把买好的假花和香插到了亲人的坟墓旁,然后掏出打火机,把香纸和纸钱烧了。

清明祭祖作文范文3

今天的清明祭祀文化,起源我国夏商时期,而真正成为大众祭祀文化的时间,则于春秋战国。传说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为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最后只剩下介子推等几个人追随着他。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救了重耳。19年后,重耳执政,对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忆起此事,心中甚愧,马上差人去请。可是,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但当晋文公来到他家时,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无奈听信谗言放火烧山,希望大火燃起时介子推会走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并发现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哭拜,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将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于大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又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更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并短逢这一天,采用各种祭祀形式来纪念他。

后来,有的朝代就规定,把扫墓祭祖作为一个法定节日。“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进而纳入到了国家管理的范畴之中,并加以制度化。这样,清明节祭祀,就把生者与逝者的情感纽带联结起来了。

显然,介子推的忠孝,深受历朝历代中华民众所敬仰。随着后来一些朝代的倡导,清明期间的祭祀活动,渐渐成为整个中国祭祀先祖的风俗习惯。这种祭祀,在代代相延的过程中,被不断注入不同地域的地方风俗,因而就出现了今天清明节祭祀文化的多元形式。尽管多元化,但缅怀祖先、祭奠亡灵、寄托哀思的实质,却没有任何改变。

时至今日,九州大地公祭活动层出不穷。如黄帝陵祭典(陕西黄陵):黄帝故里中华始祖祭拜大典(河南新郑):祭祀炎帝陵大典(湖南炎陵):太昊伏羲祭典(甘肃天水、河南淮阳):女娲祭典(河北涉县):大禹祭典(浙江绍兴),等等。

清明祭祖作文范文4

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四时八节中,清明出现较晚,影响却相当的突出,缘何如此,耐人寻味。

清明虽然晚出,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向来十分重视,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

(后为春祠)之礼,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据《孟子》记述的一则笑话说:在齐国有一个无所事事又颇好脸面的穷人,其人外出,常常醉饱归家,声称自己有诸多富贵朋友,对妻妾颐指气使,其妻生疑暗地跟踪,发现丈夫并不是出入于富贵之家,而是乞讨于墓地之间。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以酒食在墓区祭拜先人的习俗。但这种习俗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对于身份低微、财力薄弱的庶民阶层来说,并不普遍。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清明到,儿尽孝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民谚有“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出奇的热闹,古代帝王宫廷祭扫陵墓的声势与排场自不必说,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祭扫的时间并不限定在清明当天,在前三天,后四天的范围内均可。民间有“清明朝祖,前三后四”之说。这样的习俗规定显然为人们提供了时间选择上的便利,特别对城市居民来说,不必拥挤在清明当日的出城人流之中。

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钱纸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唐・王建《寒食行》), 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唐人就很在意这种习俗行为,“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王建《寒食行》),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清明祭扫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的确不能等闲视之。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是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如《诗经・公刘》所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饮之食之,君之宗之”。后世祭祖费用一般由专门的祭田田租开支,祭田为祖业族产。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

清明节俗及其演变

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节俗。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进而促进时气的流行。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7)。《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颂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民间向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柳木号称“鬼怖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除门户插柳外,清明还有戴柳的习俗。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插柳与戴柳在民间还有招魂与安魂的解释,有说“插柳留春”。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清明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俗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在那里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插柳日在民国时期也变成了“植树节”。清明节俗的新变化反映了岁时习俗演变的一般趋势。当然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性,中国人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依然浓厚,清明仍为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展示日,“清明到,儿尽孝”的民俗图景至今在城乡仍历历可见。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有时真的得暂停脚步,回到自然,回到祖先安息的地方,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传统的声音。

相关链接

清明俗谚

扫墓探亲、踏青、插柳、戴柳等节俗,民间自有一番生动的说法:

清明端午不来望,一生一世勿威风。

清明踏青,手脚轻健。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插柳挂青,福降农家。

作为时令节气,还有一系列跟农事气象紧密相关的谚语:

清明刮起坟前土,庄稼佬一年又是苦。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祭祖作文范文5

1、文明祭祀,防火保林!

2、鲜花祭故人,思念之意存于心。莫把纸来焚,环保健康文明人。

3、无证用火章违犯、酿成火灾要法办。

4、警钟长鸣抓防范、联防群管保林安。

5、扫墓烧纸不提倡,引发山火徒悲伤。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祖只献鲜花礼,不焚香火文明人。

7、情系家祖熊似火,此火非彼火;心念林木深似海,此海非彼海!

8、林区不能火取乐、造成火灾罪不轻。

9、鲜花祭故人,思念之意存于心。莫把纸来焚,环保健康文明人。

10、森林防火戒严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11、炼山开足防火带、从上烧下人须在。

12、防火保森林、利国又利民。

13、谁烧山、谁坐牢。

14、炼山要选阴天、桔杆勿烧山边。林区杜绝烟火、严防随意用火。

15、造林护林一世、火灾毁林一时。

16、改上坟烧纸陋习,倡植树献花新风。

17、为了保护生态、严防森林火灾。

18、鲜花祭故人,春雨现哀思。

19、祭祀献花多文明,杜绝山火保森林。

20、平安清明,安全第一

21、造林一时、防火常事。

22、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故人。

23、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2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设生态休闲花园。

25、天冷草枯树叶黄、护林防火放心上。

26、森林防火责如天、常备不懈勿懈怠。

27、入山不带烟、野外不吸烟。

28、管好星星火、保住片片林。

29、用火凭侥幸、灾祸离你近。

30、烧香烧纸祭先祖,森林防火记心间。

31、我邀天弓发雪箭,千丈白绫祭亡魂。

32、走进森林、认识环境、进入林区、防火第一。

33、全民护林、人人防火。

34、山火无情人有情、森林防火保山青。

35、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行人欲断魂。博客片语寄相思,逝者已斯生者思。

36、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摒弃上坟烧纸陋习。

37、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摒弃上坟烧纸陋习。

38、烧香烧纸皆陋习,文明祭祀应牢记。

39、祭祀献花多文明,杜绝山火保森林。

40、加强森林防火、保护生态环境。

41、我邀天弓发雪箭,千丈白绫祭亡魂。

42、鲜花祭故人,春雨现哀思。

43、上坟不烧纸,植树表哀思。

44、山火无情、请君当心。

45、已在林区、请勿用火。

46、清明时节泪花飞,祭奠香炉烟雨忙。手捧礼花献英雄,焚烧断魂燃灵堂。

47、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祭奠先人,骨肉情深;鲜花一朵,告慰亲人,改变陋习,祖先欢欣。

48、严格防火措施、严防意外失火。

49、上坟不烧纸,植树祭亲人。

50、林区大事、防火第一。

51、强化火源管理、严防森林火灾。

52、造林多辛苦、防火要自觉。

53、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行人欲断魂。博客片语寄相思,逝者已斯生者思。

54、进入林区、注意防火。

55、乱烧一堆火、毁掉一片林。

56、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

57、加强森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

58、上坟不烧纸,植树祭亲人。

59、严防森林火灾、贵在严管火源。

60、要使青山常绿、防火不可麻痹。

61、清明时节泪花飞,祭奠香炉烟雨忙。手捧礼花献英雄,焚烧断魂燃灵堂。

62、星火酿大祸祸及绿色、防患须小心心系森林。

63、进入林区、防火第一。

64、防范没有终点、预防贵在坚持。

65、提倡文明祭扫,杜绝上坟烧纸。

66、烧香烧纸祭先祖,森林防火记心间。

67、烟火污染环境,鲜花环保芬芳。

68、情系家祖熊似火,此火非彼火;心念林木深似海,此海非彼海!

69、时时注意森林防火、人人重视森林防火。

70、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祭奠先人,骨肉情深;鲜花一朵,告慰亲人,改变陋习,祖先欢欣。

71、清明祭奠做文明人,只送鲜花纸不焚。

72、上坟烧纸放鞭炮,引发山火罪难逃。

73、上坟不烧纸,献花表哀思。文明搞祭祀,无火过清明。

74、扫墓烧纸不提倡,引发山火徒悲伤。

75、上坟烧纸慎用火、别因祭祖遭横祸。

76、火灾是森林的大敌、麻痹是事故的隐患。

77、警钟常鸣、防火护林。

78、注意森林防火、给您家人幸福。

79、鲜花祭祖要提倡,森林防火有保障。

80、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环保消防。

81、执行用火审批制度、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82、防火就是保生态环境、毁林就是毁生态环境。

83、上坟烧纸放鞭炮,引发山火罪难逃。

84、清明时节寄哀思,鲜花一朵告天知。

85、加强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防火灭火意识。

86、护林光荣、毁林可耻。

87、森林植被易燃烧、野外用火须谨慎。

88、上坟烧纸慎用火,别因祭祖遭横祸。

89、山田年年耕、防火天天讲。

90、节日上坟烧纸钱,烧毁森林多危险。

91、清明时节寄哀思,鲜花一朵告天知。

92、林火可防、重在宣传。

93、烧香烧纸皆陋习,文明祭祀应牢记。

94、烤火导致火烧山、造成火灾蹲大牢。

95、提倡文明祭扫,杜绝上坟烧纸。

96、一点星星火、可毁万亩林。

97、节日上坟烧纸钱,烧毁森林多危险。

98、上坟不烧纸,植树表哀思。

清明祭祖作文范文6

今天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三大祭祀节日之一(另外两个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以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成为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一节气,也寓意着人们实现美好愿望的一个新起点。

作为三大祭祀节日之一,其核心内容是祭祖与扫墓。扫墓俗称上坟,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祭祀死者的一种具体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逝去的亲人的习俗盛行,成为人们清明节不约而同的共同行为,用以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也成为社会全体成员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无论城郊还是乡野,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去坟上培土、清理墓地是扫墓活动的必要内容,自然对动土就没有了任何疑虑。

所以我们把提高祖碑碑基、树立祭祖纪事碑安排在这一特殊的日子,也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下面进行揭幕、祭祖仪式:

第一项:锣鼓、编炮齐鸣;

第二项:有请东里村村委会主任李富昌、本村村委会主任李军成为提基后的祖碑揭幕;

第三项:有请主祭人李天成献金、上香;

第四项:有请林州市政协原主席李金生宣读《祭文》;

第五项:祭拜,三叩首;

第六项:再次锣鼓、放炮庆贺;

第七项:宣布“提高祖碑碑基暨揭幕仪式”结束。家祭开始。

东马鞍村树立祭祖记事碑暨揭幕仪式议程

第一项:锣鼓、编炮齐鸣;

第二项:有请村委会主任李军成致词;

第三项:有请屯头村族人代表李喜昌、本村族人代表李秋生为纪事碑揭幕;

第四项:锣鼓、编炮再鸣庆贺;

第五项:宣布“树立纪事碑暨揭幕仪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