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例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1

第一处是“对此欲倒东南倾”。

查全国恢复高考后的历年高中语文版本,均注为:“对着(天姥山)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向东南面倒下去似的。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注释的“意译”部分,是无可非议的,但前半部分的“直译”部分,就令人费解了。

首先,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剖析。诗人写“五岳”,写“赤城”,写“天台”,无疑都是用来衬托天姥山的雄奇高峻的。天台山位于天姥山的东南面,说“对着(天姥山)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向东南面倒下去似的”,着实让人费解。其一,既说天台山是对着天姥山的,那怎么会一下子向它的左侧后(东南面)倒下去了呢?尽管注者加了“好像”、“似的”等词语,但这种朝着离天姥山越来越远,大有“弃我去者”之嫌的倒法,又如何来衬托天姥山呢?其二,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仅着一“倾”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如果天台山“好像要朝着东南面倒下去似的”,既是向后“倾”,又怎么来衬托天姥山,表达其叹服呢?诗人这里既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我们不妨用常见礼数来作个类比:甲要向乙表露钦佩、仰慕之意,就应面对乙打躬作揖,甚至稽首,绝无后仰倒下去行礼之说。

故笔者认为:天台山不是向东南面倒下去,而是向西北面倒下去,症结就在对“东南倾”的解释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虽是一首七言古诗,可诗人在用韵上仍是十分讲究的:“……横……城……倾”,一气贯通,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正是为了押韵上的需要,诗人把“倾东南”倒装过来,成了“东南倾”。这在古今诗歌创作中是不乏其例的。而且,“倾”在这里只有劝钦佩、仰慕”之意,才富有拟人的浪漫手法。所以,“对此欲倒东南倾”的“直译”应该是:“对着(天姥山)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在东南面(朝着天姥山)下拜似的。”这就入情入理了。

第二处是“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2

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价值的灌输,还要触动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中华经典因其独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吟诵品味中极易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把经典诵读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结合、与班级评比相结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诵读经典的条条途径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芳菲之春!1.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汇编中华优秀诗词,要求学生通过晨诵、午读、暮吟等多种形式品读经典。学校开辟晨间、中午的专门诵读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学校还从地方课程中设置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课型可以是诵读指导、感悟交流、新书推荐、名篇赏析等,力求形式多样、活泼有趣。多时间段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样的经典诵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在经典吟诵中感悟诗词中的价值取向。2.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读书节”要求班班举行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古诗朗读比赛”、“诵读大王”、“小诗仙”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等。以活动促学生诵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经典诵读的经常化,使学生沉醉在唐诗风韵宋词意境的同时,人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净化。3.注重挖掘德育素材,把道德教育的“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大量经典诗文都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优秀读物。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改变了以说教为主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促进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经典诗文的滋养下,学生渐渐变得彬彬有礼、与人为善、生活独立,而且随着经典文化的积累,其对孩子的道德认知、行为准则将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2春色满园关不住———演绎经典,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自2008年开始,每一年的春天,学校都会举办全校性的经典演绎展示活动———“春天诗会”,至今,“春天诗会”以圆满举行了6届,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春天诗会”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它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大经典”,它是一个综合艺术教育的“大经典”,它更是一个最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成长经典”。全校37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展示,他们通过合唱、舞蹈、诗乐舞、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演绎经典,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地绽放。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彰显、展示了经典诗文的启智导行的魅力,更让具有诗意的人格在更深层面上定格,成为人生路上最难忘的成长瞬间。2014年的“春天诗会”迎来全县少先队辅导员老师的观摩,台上,学生演经典、赏经典,激情四射;台下,教师欣慰,家长震撼,经过一次次的诵读体验,孩子在台上已是光芒四射,入木三分的经典演绎一次次让舞台上下热泪盈眶。情境交融中,经典中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行为规范,古代圣贤那“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抱负、“少年智则国智”的理想在五彩斑斓的诵读舞台上和孩子纯真炽热的情感一起升华。“春天诗会”让学生成长,也让教师成长。六年的优秀节目展示中涌现出许多教师自己创作的文本,恰如自创节目《一路走来》的前言:一路走来,我们享受诗歌的润泽;一路走来,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一路走来,我们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一路走来,鲜花铺就:2009年,新昌县实验小学成为市首批“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2012年,成为新昌县内首个市经典诵读基地,介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文章《文化寻梦》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2010年,还随邵俊杰校长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参加中美联合暑期教育研讨会进行交流。于此同时,经典诵读的舞台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朗诵、演讲人才。至今,新昌县实验小学已蝉联县级演讲、朗诵比赛第一名十多年,十多位选手参加过市级、省级演讲比赛、故事比赛:2010年,仅四年级的黄子瑶同学在“走进和谐的春天”演讲比赛中获省级第一名;2012年,五年级的徐楠凯荣获浙江省中华经典诵读朗诵大赛第三名;2013年,五年级的蔡芷仪同学获浙江省“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二等奖;2014年五年级的高一轩同学获绍兴市演讲比赛一等奖。

3绿叶成荫子满枝———回归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3

关键词:古典诗歌 韵律意境 读准节奏 理解诗意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比较自然地表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如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2.创设意境法。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浅谈古诗词阅读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6。

2.徐化越《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4

关键词:诗词 李白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2-01

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情感,还是完善学生的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功效,就成为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 相关案例解析与剖析

1.1 案例重现

天上・人间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头顶星空,用梦呓一般的声音唤醒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他想努力挣脱世俗的束缚,却又无法摆脱人间的烦扰,活在半梦半醒之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幻想升天的一个“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上的李白。

教学步骤:(1)背景介绍。(2)教师诵读。(3)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歌的基本脉络。(4)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5)组织学生讨论李白留给后人是什么样的一种形象。(6)课后小结。

鉴赏一首诗歌,可以先从它的意象入手,切身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根据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当时的状态,和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探讨诗人的表现手法,写作方式,思想感情等。

“独酌・会饮”篇―― 《将进酒》:诗与酒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古不分离,历史上的很多诗人都是借酒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楚和悲哀,因此,饮酒就成为他抒情达意的有效方法。他借助酒劲尽情抒发他的内心世界,纵情挥洒他的快意人生。《将进酒》可以说是一个诗与酒结合的典型之作。

(1)背景重现。《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者李白与酒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李白形象的多面性。在与朋友“会饮”时,作者李白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寄托什么样的情怀,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怀。(3)李白形象之“颓丧与昂扬协奏”。李白的很多灵感都需要借助于酒的功效才得以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实践性活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白的诗,重点关注那些与酒有关的诗,并一起探讨:为什么李白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饮酒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通过饮酒抒怀的?(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这样几个问题: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他当年的政治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一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与苦楚,不得志的?为学生讲清楚,他这种嗜酒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1.2 案例剖析

首先,在本案例中,教师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重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去诵读、去体味与揣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给学生预习提供了诵读机会,也针对教师设计了范读环节。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疑问,教师给予了及时解答。诗歌的学习重在读,只有通过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诗歌的真谛。本案例正是抓住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将教学与朗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是教师“讲”的变化,教师脱离了传统的书本传授式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导、补”与“结”上,这样合理地引导,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诗歌的氛围中来。在起始部分,案例注意导入的针对性,迅速带领学生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在诗意品味与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创作思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又加深一步。最后,案例把李白的两首诗加以整合,形成两个专题―― 《天上・人间篇》和《“独酌・会饮”篇》,通过这样的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2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的对策

2.1 系统掌握多种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方法

诗歌的学习与欣赏并不陌生,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必修课本中,都接触了很多诗句,认识了很多文人,这些为我们高中的诗歌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学习时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都可以保留下来;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

2.2 树立“生本”思想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比如,进行示范性的鉴赏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鉴赏。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做好一个引导者,把学生“似懂”与“非懂”之间的那层窗户纸捅破。

2.3 强化整合教学

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整合相同诗歌类别的作品,如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区分不同类别的题材,像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通过整合教学,总结这类诗的一般诗学特点,表达方式等;也可以整合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如把某一体式的诗放到一起综合鉴赏,根据这种诗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作小结。

2.4 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诗歌是诗人对人生个性化体验的审美结晶和亲身感悟。由于个人的背景不同,选取的角度各异,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别。个性化的解读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的领悟诗歌内涵。即善于调动联想,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从而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感语文学作品之美。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诗的学习与了解,以点带面,深入挖掘高中诗歌学习与鉴赏的对策,从而真正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诗意,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发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建松.醉与幻中的悲剧美―― 将进酒中的酒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25.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81-01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实现与诗人的对话,既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富有生命力的诗歌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诗教学中“如何跨越时空,实现读者与诗人的对话”这一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诗兴趣

古诗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它相隔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复杂,给学生学诗带来困难。调查表明,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对学古诗不感兴趣的比例越高。这样的状况也更容易使教师一不小心就走进古诗教学就是“解释古诗”的误区,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法”,充满活力的诗歌艺术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解意思,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如何让学生产生学诗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众多的古诗中,有不少诗歌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祖国的壮丽山河。对于这类诗歌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诗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先声夺人”。这里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说说如何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播放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了庐山后的感受,然后教师介绍庐山:庐山是世界级名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涌鸣雷的清泉飞瀑展示了它无穷的魅力。自东晋以来,诗人们满怀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歌词赋有4000多首。宋代诗人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一样千古长流,脍灸人口,家喻户晓。

风光片的播放和充满诗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零距离地感受了庐山的美,而教师充满深情的介绍,更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学好古诗的基础,学生读诗也定会诗味盎然,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走入李白的世界,开始与这位唐朝最著名的诗人进行文字和思想的交流。

二、重视朗读,品味语言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多角度、有创意,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对于语言凝炼、感情丰富的诗歌,更要把朗读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直指诗人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有人说:“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才是读懂诗歌的标志。”此话一点也不为过。现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谈谈朗读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是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而诗人笔锋一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壮丽的河山竟被金兵侵占,从朗读中,学生就能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其实,这首诗的教学并不一定到此结束。课堂上,我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向南宋统治者诉说这几句诗,还让学生从“遗民”的角度向诗人倾诉这首诗。不同角度,富有创意的朗读,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感情,课堂弥漫了诗的芬芳。投入情感地读诗,也读出诗的情感了。

三、拓展延伸,提升文化素养

入选语文课本的诗固然经典美丽,其他的诗作也不乏精彩。我们的家乡浙江新昌,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山山水水,飘满诗香。据考证,唐宋以来,有史可查的诗人来新昌、天姥、沃洲寻诗访友的多达400名,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整个唐王朝,共有130多人的380多首诗歌或直接描绘新昌秀美的风光,或赞誉新昌的风土人情、前贤名士。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孟浩然的《石城诗礼拜》、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颂咏新昌山水风光的名篇佳作。在古诗教学中,带领学生诵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传唱,不妨让学生接着读读“乱泉飞下翠屏中,色黄珍珠巧缀同”,体会一下新昌水帘飞瀑的壮美;吟诵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让学生读读“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以领略沃洲的美丽山水。有效地拓展阅读内容,不仅使学生积累了美丽的诗句,提升了诗歌的文化价值,更让学生增加了对诗人的了解,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爱家乡,更爱诗歌的情感。

深入挖掘古诗教学资源,让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传统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畅游诗的海洋,品尝诗的美味,使诗的课堂魅力无限。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6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而学好诗歌,朗诵就是最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着。《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共有古诗词62首,其中需要重点学习的有38首。作为自主学习的选修教材而言,通过朗读来感悟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朗诵诗歌可以感受语言美

朗诵使诗歌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以至于成诵,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潜移默化。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生物是人非的人世喟叹;诵“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而生逝者如斯的伤感之情;读“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自会如李颀般愁听鸿雁,惦念故友,唏嘘不已。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

其次,朗诵可以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李白的《将进酒》要读出其豪放不羁之情,岳飞的《满江红》要读出激越铿锵来,李清照的《醉花阴》要读出她的忧愁孤苦……。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再次,朗读能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须在脑海中确立傲视权贵,抗议社会,捍卫人格的李白形象。读《旅夜书怀》一个夜愁不寐,飘泊无依,孤寂愤懑的形象呼之欲出。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就相得益彰了。

第四,诵读可以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自清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第五,诵读能启悟人性美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高中教材中所选诗歌遵循了新大纲“文质兼美”“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要求,它们都是经典之作,能反映诗歌传承的文史脉络,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如学生心高气盛、自信自大,不妨美读《诗经》;如果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多读陶潜、义山、杜牧之诗,常诵李煜、柳永、易安之词;如果心情悒郁、心胸狭窄,多读李白诗、边塞诗及苏辛、放翁词,自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和“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俊逸。总之,通过多次美读,学生将诗情、诗意、诗境、诗性潜藏于心,于美读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婉凄恻……人性被启悟,性情被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