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好时光范例6篇

课间好时光

课间好时光范文1

“五,四,三,二,一。”下课了,下课了,YEA.那位“特务”的声音提到了嗓子眼上了。随即,那优美的下课铃声想起了,一听到那铃声,班里闹开了锅,也不知谁带头的,说了声“疯狂吧”,那班里真的似像一头发怒的公牛,声音震耳欲聋,动作幅度也很大。老师见慌了,说了几声“安静”。可无人理睬,受不了阵势的老师只能像老鼠一样,把书本盖在耳朵旁溜走了。得意的我们哈哈大笑。

看那高嗓音王丽丽在高声朗读她的八卦,“蓄须有意中人了!”刚说完,只见蓄须一拳头上来了,啊,一场悲剧即将发生了,谁叫她爱八卦呢,再看那边,健琪正在讲笑话呢?我凑过去听了听,“小明长大后想当面包车司机,知道为啥吗?”“因为饿了可以吃面包!”还不急他说完,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还有几个男生在玩卡,女生再说明星,“我喜欢张杰!”“我喜欢李炜!”“我喜欢陈翔!”……

我们的课间就是那么可爱,你羡慕吗?????

课间好时光范文2

一、正确认识高中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意义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师生共同参与。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所以学校将上午第二三节课间设定为大课间操时间,目的就是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的重要内容。它对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学习疲劳、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必须要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每天至少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每天都参加的全校性、大规模的集体活动,长期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团结向上、遵规守纪、勤奋认真的良好校园风气起着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实施有效性阳光体育与大课间活动的特点

1.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突出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很多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都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展现特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了适合本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案、并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学校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

2.探索阳光体育大课间为开展多样体育活动提供氛围

教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兴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探索阳光体育体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在愉悦的运动氛围中身心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更好地把它当做一门课程去认真开发,使其更好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1.探索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大课间操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和张扬个性的大舞台。为了展示学生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开展了篮球、健身操、校园舞等兴趣小组,让那些有特长的孩子有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舞台。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秩序井然又充满自由,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2.实施大课间活动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活动中,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间互相支持、合作愉快;比赛中,学生表现出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通过自编教学与练习,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上述是笔者对有效实施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的一些看法。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由于活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笔者坚信今后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课间好时光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阳光课堂;合作与探究

阳光课堂的基本定义:“阳光课堂”是快乐的课堂,学生思维自由,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氛围和谐;“阳光课堂”是智慧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高效互动,学生学得主动,课堂生动有活力;“阳光课堂”又是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学习方式多元、学生个性发展多元。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复习引导,采取任务分配式的策略模式,也就是教师“随机任务”与“随机点评”教学和学生“讨论性、互”学习并存的开放型教学模式,以主要学案中的任务活动为枢纽,使学生基于实际教学情境来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智力能力,阳光课堂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一、阳光课堂培育快乐的学生

阳光课堂的主体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有些许学生不可教,他们不善学习,学习基础差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同时教师也认为这些学生并非不聪明,并非没有优点。阳光课堂就是要特别关注这些后进生,用教师的情感、智慧和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江苏洋思中学的教育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轻易抛弃一个学生,也不轻易放弃一个学生”,教师始终保持一种热情和期望的心态,用这种心态影响学生和鼓舞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知识累积和能力训练,同样也是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性格活泼、自强自立”的品质。

二、阳光课堂重点完善师生关系

新型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地实现与学生对接互动,使学生之间能够突显互帮互助、互纠互补、互赏互评的特征,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良好格局。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倡导关爱、尊重、激励的教学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有效的教育资源,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即所谓的言传身教。阳光课堂的主旨是强调以学生为实际,在翻转课堂上,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要重点调动学生的专注度、热情度和参与度。如今,教师的角色可谓是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间相互转化的,其在课前是组织者和领路人,负责对教学环节进行预设,组织编写符合实际学情的导学案;课中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和“合作伙伴”;课后教师是“反思者”和“情感上的药剂师”,有教学不断优化的策略。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教育作战单位取得胜利的前提保障。

三、阳光课堂具有独特的教学特征

阳光课堂具有温暖的关爱性,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间微笑赏识、民主平等;具有阳光气息的自然性,主要体现为知识与知识间的返璞归真,尊重规律;具有阳光缤纷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教师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而又不使其任性;具有阳光普照之整体性,主要体现为学生之间和谐愉悦,整体提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是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准备“基础回顾”的内容,同时预习学案中的任务活动。由于学科不同、课时量等因素的限制,可选择性的采用“三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式教学,因学科需求而定。

四、新课程改革模式授课的优点

1.学生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的情景时有发生,即便是听课的学生也会处于神游状态。而通过阳光课堂的授课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一直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状态,因为学生喜欢周围同学的展示,比起教师讲课似乎更感兴趣,从而达到当堂消化、节省学生的自习时间、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2.有助于提高中下游学生的成绩

阳光课堂的教育模式使成绩较弱的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得到帮助,小组成员为了本组的分数积极发言、积极表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成绩。

3.学生的自信得到培养,个性得以张扬

阳光课堂是展现自我、培养自信的舞台,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结晶。相比较为沉闷的传统课堂,新模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自我理想。

阳光课堂就是依托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实践阳光课堂的智慧火花,让阳光文化弥漫校园,形成学校阳光气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能成功。阳光课堂有阳光相伴,必然更显生命的活力,铸就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课间好时光范文4

存在的主要误区

将教学光盘资源当课件使用

课堂实录是教学光盘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特级教师上一堂课的全过程,其中有很多教学光盘资源中有特级教师使用视频媒体、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内容。而一些教师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时只利用光盘资源中的视频媒体、图片,通过视频媒体、图片再现情景和过程。这其实只利用了教学光盘资源的一小部分功能,其核心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教学光盘资源运用缺乏目的性

教师在运用光盘时,往往把光盘中的教师讲的、学生说的全部播放。这样一来,就重复讲授了好多知识,也就浪费了时间,造成了课堂时间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光盘中的每一节课都是很精彩的,就不需要再结合本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每一节课都应用光盘来进行教学,这样反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让学生有看“电影”的感觉

有些教师简单地以为利用光盘进行教学就是把光盘从头到尾播放一遍,让学生静静地看,在切入点只作简单的处理。这种方式就像看电影,学生只是一个观众,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很少。这实际上抹杀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简单的问题回答式

有些教师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教学时,只简单播放光盘中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画面,然后逐个在组织本地课堂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无疑是画蛇添足,由本地课堂的教师提问不是更好吗?还有的教师播放到教学光盘资源设计的几个切入点时,对光盘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

走出误区的策略

如何走出误区,真正发挥教学光盘资源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策略可以解决。

增强使用教学光盘资源内容的目的性

教师使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教学,是要为本地课堂教学服务。在利用教学光盘资源各个环节时,一定要考虑运用教学光盘资源内容的目的性,明确达到的效果。例如,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首先播放光盘教师导入新课的情节,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上课是两个课堂、两个教师,让学生明白今天上课形式与平常上课不一样,让他们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又如,在播放光盘教师启发学生记住生字方法这个环节时,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这种记生字方法,且只播放部分内容,不一定全播,让本地课堂的学生模仿且创新性地学习。要根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选择光盘资源内容,以利于激发我们学生的兴趣,帮助本地课堂教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发挥好教学光盘资源内容的示范性

远程教育教学光盘资源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经过课程专家共同研讨,经过反复推敲,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授课的教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我们教师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上课时,应当学习光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以光盘教师为主,当好辅导者、参与者,将教学光盘资源内容融入本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本地课堂教师要有效利用光盘教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播放部分内容,由本地课堂教师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光盘资源的示范性不仅指教师教学,还体现在学生学习上。电视中的学生学习情景和学习方法也会对本地课堂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用教学光盘资源补充本地教学不足

教学光盘资源是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其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生知识面广、扎实。本地教师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某一方面水平不高,可以通过播放光盘来弥补,始终让教学过程处于最优状态。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有一个教师写字的基本功较差,本地课堂教师就通过播放光盘,让电视中的教师写“跃”和“领”这两个字,要求本地课堂学生书写,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练习写,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由于农村偏远学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基础知识薄弱,领悟可能不到位,就可以通过播放光盘中学生回答这方面问题来填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把握好光盘课堂和本地课堂互动性

课间好时光范文5

随着徐州教育的发展、城市适龄生源的日益减少、学校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学校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阳光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阳光”是明亮,是温暖的,是多姿多彩的!阳光教育就是要发扬阳光无私奉献、公平公正、温馨关爱、正大永恒的精神,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在阳光教育者的引导下,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建、充满成功与快乐的阳光学校,使教育事业成为真正的阳光事业。

一、规范办学行为,打造阳光课程

阳光代表着光明、温暖、包容、合作、普惠、共进。“阳光教育”的关键词是和谐。学校通过打造“阳光课堂”,致力追求学生和谐发展、快乐成长。通过“阳光管理”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融合,实现学校内部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

作为一所高位发展的规模初中,十三中坚决贯彻落实省“五严”和市“十禁”的有关规定,切实实现减负增效。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省统一标准制定作息时间表,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双休日严禁补课,更不允许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

1.开展有效探究,打造阳光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阳光是温暖的,阳光课堂充满着关爱;阳光普照之处,万物充满着生机,阳光课堂必然生机勃勃;阳光是公平的,阳光课堂也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阳光汇合之处,能量高度聚集,阳光课堂追求闪光的智慧、思想的火花,阳光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只有努力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才能彻底改变过去向加班加点要质量的做法。要想实现高效,就必须打通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因此,学校提出了“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课前导学”通过充分的预习保证课堂的高效。课前学案导学,实现问题前置和作业前置;课中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课后进一步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通过严格的培训和督查,让老师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阳光有七种色彩,因为多彩,所以丰富。“阳光课程”就是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对多种知识的学习需求。

十三中的课程管理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国家课程的规范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陆续出台了《徐州十三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徐州十三中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徐州十三中关于打造阳光课堂的实施意见》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同时制定了《徐州十三中教职工岗位考核量化积分实施办法》,利用各种评价手段,对执行规范的先进个人予以支持和肯定。在材的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增设了补充教学资料,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专任教师担任咨询辅导员;计算机和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我市组织的电脑操作和防震知识小报的评比竞赛中频频获个人和学校组织奖。学校推荐老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和历史教材的编写。2009年11月,杨琳、王丽老师还执教了四川、江苏省际研讨交流观摩课,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真正落实阳光课堂,学校还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文言故事赏读、剪纸课、太极拳课等等(见下表)

这样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体现出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经过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个个都会民间剪纸,古筝、琵琶等民族技艺掌握娴熟,学生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民族文化艺术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开展多元评价,培养阳光少年

学校制定的“高素质、国际化、示范性、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21世纪需要的身心健康、文化基础扎实,有理想、有道德,有一定艺术修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阳光少年,让孩子们在校园中实现“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1.培养“十好”习惯,注重多元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个优秀的习惯便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人。”为了让同学们养成优秀的习惯,学校实施了“十好”养成教育:①仪表好②语言好③出勤好④礼仪好⑤走路好⑥做操好⑦卫生好⑧作业好⑨课堂好⑩自习好。教职工示范到位,每日检查到位,每日反馈到位,每周讲评到位,每月奖励到位、学期总结表彰到位。通过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形成优良的习惯。

学校开展了部级课题子课题《初中学生成长档案网络化管理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评记入学分。同时开展了“星级阳光少年的评选”,力图以课改评价的新理念指导评价改革,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手段,建立起“立足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展”的评价。以往学校只评选“三好学生”,因为名额有限,全校受到赏识的只有四、五十个孩子。现在,学校评选“星级阳光少年”,从不同方面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只要努力,每个孩子几乎“永不落空”,都有成功的体验。评价项目增多了,评选的过程也更民主了。学期开始时,每个同学都要填一张申请表,提出自己参评什么“星”。到学期中间,老师就利用班会课组织全班同学评议。同学认为申请人没有做到“星星“的标准,可以当场提出异议。通过这样的过程评价,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实现学期初制定的“星级阳光少年”目标。

2.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多姿多彩班风

每届学生到校后,首先开展确立班名、征集班训、绘制班徽、唱响班歌、办好专栏等活动,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各班发动学生征集展示本班文化特色的班级格言、班级口号,如“十班十班,非同一般”“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创办许多图文并茂、情趣盎然的专栏。教室里,走廊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彰显浓郁的文化气息,凝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注重开展特色活动,如设置诚信考场;组织境内外英语夏令营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等。

三、教研科研共举,培养阳光教师

“阳光教师”的关键词是:热情。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教师,要永远保持着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教师的热情,正确引导教师的热情,让他们在课改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教师培训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才能把实施课改变为自觉行为。学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抓好培训工作。对于每年新分配或新调任的教师,学校一定为他们指定导师,开展“青蓝工程”结对、“教坛新秀”评选、青年教师“汇报展示课”等系列培训工程。对于中老年教师和教师骨干,学校规定他们必须帮扶、带动至少一位年轻教师,据此作为评优评先和晋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每年暑期,学校都要组织教育教学论坛,面向全体全面开展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研讨交流,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我们先后邀请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批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了10余场专题讲座和教师培训。学校为35岁以下的教师组织了“读书沙龙”,定期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学校为35岁以上的教师组织了“陶研小组”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此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在时间和课务安排上给予支持。几年来,教师积极撰写课改教学案例、课改教学教研论文、经验总结200余篇。在课程改革和校本研讨的过程中,学校的教研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省、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人员参与率达任课教师人数的80%以上。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

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前往洋思中学、新沂六中、南京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地学习参观,并就见闻感受,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我校每年暑期都会选派教师前往国外进行培训进修。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50余位教师分别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过专业培训和进修,大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校本教研重在实效

教研的重点是研究如何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设计,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分别进行了“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开展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等专题教研活动,同时又把备课组以年级分为若干个学科小组,交流教后记、教学手记、典型个案、教学问题、研讨课情况等。许多老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造就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勇于创新、开拓的教师。在省、市的优质课评比、示范课、观摩课、省优质资源送课下乡等各级各类活动中,十三中教师表现突出,其中获得市以上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师近50位。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13人,毕业与在读研究生11人。获得“徐州市青年名教师”称号的2人,“徐州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的3人:“徐州市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称号的4人。

四、阳光教育特色与创新成果

徐州十三中的办学过程,是力求创意,升华理念,深化研讨,谋划未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阳光教育”的品牌特色。

2008年11月,部级未成年人保护现场会在十三中举行,作为徐州市唯一的一所学校,学校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的参观访问,学生们现场表演了书法、剪纸、古筝、琵琶、太极拳等,展现了阳光教育的可喜成果。学校自编的双语教材成为徐州地区唯一的一套与现行教材同步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的模式得到省内一些专家的首肯,在每年的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此外,学校分别迎接了来自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育专员和学校师生的访问和文化交流。2008年10月,十三中申报并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对外汉语推广基地”的审核和命名,成为苏北地区的唯一一所省级基地学校,承担起沟通中西的文化教育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

2009年3月徐州十三中被徐州市教育局授予徐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9月被授予徐州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定点学校;11月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审核,授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实验基地;12月被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确立为外语教学研究基地。2009年我校更因突出的素质教育实绩,被评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荣誉的获得,既是对已有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

课间好时光范文6

阳光体育 课程改革 学生素质

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阳光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阳光体育作为一项集娱乐性、健康性、趣味性的学校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有着深厚的师生基础。阳光体育的高质量开展,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加强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为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向着实用性、科学性和以人为本方向转变的基础。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部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与实施的政策中指出: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是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提高学校体育活动质量的一个指导性文件。阳光体育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当前我国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关爱和人性化的教育,来不断地激发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练习的引导下,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阳光体育目标的实现,表现在学生的体育关注和体育兴趣的提升上,在注重学生兴趣激发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传统师生之间的知识技能传授关系,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理念,是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阳光体育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体育课程的校本化编排、体育评价的科学优化、体育课程的连续性设计等,实现体育教学的多维度、健康性和有效性。

1.阳光体育的开放性特征

阳光体育视域下的体育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实践行为,阳光体育注重对学习者人性和自然性的强调,在丰富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借助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阳光体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开展,既丰富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方式,又提升了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阳光体育下的体育课程注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师可以按照当地的体育项目、学生特点、场地设施、气候特点等条件,开展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形式。

2.阳光体育的系统性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化,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了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阳光体育的系统性,是保证体育教学动态调整、实现学生在动态发展中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

3.阳光体育以人为本的特征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向着健康、以人为本方向发展的基础。阳光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特征,表现在阳光体育教学内容的以人为本,避免成人化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施。阳光体育教学以人为本表现在教学评价的人性化,避免单纯的运动成绩考查,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阳光体育以人为本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校本课程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挖掘体育教育资源的基础。

4.阳光体育的身心健康特征

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学生的生理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长期从事体育锻炼,首先能发展学生的心脏总体积指数。心脏出现增大的趋势不仅在心室容量和心室壁厚度上有所增加,而且右心室腔也显著扩大,心室扩大有助于增加心室充盈量,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储备。尤其是持续较长时间的有氧体育练习,能消耗体内较多的脂肪。阳光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是通过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二、阳光体育视域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不能保证

当前,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升学等压力的影响,很难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满足强度、时间要求。相关的统计表明,在最近二十年的时间,虽然学生的体重、身高等发育指标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学生的体质能力却在不断下降,约有7%的学生营养不良,6%的学生体重超标。另一方面,从对学生的体能测试(比如仰卧起坐、肺活量和百米赛跑等项目)结果来看,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达不到及格水平,这一现状应该引起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者的重视。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体育锻炼和学习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基础。

2.教师的传统观念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是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这一现象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教师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影响着阳光体育的开展质量。部分教师单方面地认为体育是副课,进而侵占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和锻炼时间。这种方式不仅使得阳光体育运动无法开展,另外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无法保证文化课程学习效果。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中,体育教学质量所占比例非常小,不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3.体育场地设施不充足影响阳光体育的开展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不足及校园场地过小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与城市条件相比,农村学生在体质上并不落后,但是由于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在没有专业体育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阳光体育活动也无法显示出本应有的效果,所以说专业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一些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也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4.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不科学影响阳光体育开展

课程作为阳光体育开展的载体和实施手段,体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丰富性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效果的基础。当前,在我国学校体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科研、经济等条件的影响,阳光体育课程较为单薄,这在影响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受到了影响。因此,研发和丰富阳光体育课程,成为提升阳光体育开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阳光体育视域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实施策略

1.构建多层次的阳光体育课程模式

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的体育课程模式,来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这一问题。在阳光体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心理、体育兴趣特点,来实施阳光体育。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是保证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

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在全面地把握阳光体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学校体育课程要最大程度地构建其基础性、健康性和全面性的课程结构。在必修课与普修课、普及课与提升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把握上,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和规划,进行多层次体育课程的设置。例如:针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健康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普及类、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并借助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按照学生的特长设置专项体育练习内容,提高特长生的体育水平。选修课和必修课也是为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开设的。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多层次的体育课程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为本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阳光体育得到有效的普及。

2.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研发力度

体育课程资源是阳光体育开展的基础条件。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体育物质资源,包括各种器械、场地设施等;体育环境资源,包括阳光体育开展的温度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空气环境等;体育人力资源,包括从事阳光体育的体育教师、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校医等。这些资源是构成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上述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高这些资源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调动、体育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的全民化、终身性和生活化,因此,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当地学校和社会有的自然环境、社会传媒、家庭等教育资源,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开展形式。例如:可以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竞技化教材进行改编和创编,以更加适合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其次,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的研发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将其校本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其次,加大对流行和户外体育运动的创编。当前学校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现有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当前流行体育项目进行改造,以更加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提高阳光体育的时代性和健康性,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3.加大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开设终身体育课程,完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阳光体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锻炼效果,但是更深层次上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走上社会、踏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而准备。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未来踏入社会以后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4.提升阳光体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因此,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阳光体育理念规范化、阳光体育开展制度化、阳光体育评价科学化。在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下,做好阳光体育开展的具体计划。制度化是将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培训等工作纳入制度管理的范围。对学生来讲,阳光体育视域下的课程设置,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范阳光体育课程的设置形式、设置内容,规范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将多元评价和科学评价纳入阳光体育制度范围。对教师来讲,阳光体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保证教师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实现阳光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在组织阳光体育活动时,要以活动的健康性、趣味性为原则,在充分调研学生现有体育技能、兴趣、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学校的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自然环境等情况,进行科学的编排与实施。

综上所述,在阳光体育实施的过程中,要以阳光体育目标的普及性、终身性和教育性为指导,加强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开展方式和开展内容的改革,实现阳光体育课程向着多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切实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以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为依据,选取实用、科学的体育教材内容,实现阳光体育视域下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健康性、趣味性、动态性。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教育理论,提升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等途径,加深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创造师资、场地设施、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条件,保证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

参考文献

[1]李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文化价值取向的构建.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李少明.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课程改革探究.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2).

[3]张金铭.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对策.甘肃科技纵横,2006(3).

[4]任慧莹,李翠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