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的名言范例6篇

成才的名言

成才的名言范文1

1、人生在世,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2、越接近考试,往往越要在坚实上下功夫。

3、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4、对没志气的人,路程显得远;对没有银钱的人,城镇显得远。

5、身体常动,内心常静。

6、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7、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

8、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9、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10、大丈夫处世,不能建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11、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1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九分耕耘,会有收获,一定!

13、人有时是要勉强自己的。我们需要一种来自自身的强有力的能量推动自己闯出一个新的境界来。

14、人生能有几次搏?莫到白发还未博。

15、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16、信心是成功的一半。

17、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18、善待你的爱好,别让它们为学习让路,要让它们替学习服务。

19、并非神仙能力烧陶器,有志的人总能够学得精技艺。

20、这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有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罢了。

21、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有才华的人。

22、人生终有许多选择。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作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在前方。

23、只要热爱生命成功都在意料之中!

24、有高水平的集体,才有高水平的个人。

25、丈夫骨气薄,儿女安得知?

26、有志者,事竟成。

27、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28、心存感激,永不放弃!即使是在最猛烈的风雨中,我们也要有抬起头,直面前方的勇气。因为请相信:任何一次苦难的经历,只要不是毁灭,就是财富!

29、褴褛衣内可藏志。

30、圣人与常人之间往往只相差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往往需要非凡的毅力才能赶上。

31、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32、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33、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34、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35、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36、壮志与意志是事业的双翼。

37、四分学识智,三心细耐恒,二成应试法,一片平常心。

38、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中便海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

39、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40、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1、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42、学习与坐禅相似,须有一颗恒心。关于励志成才的名言

43、自信,是无尽智慧的凝聚。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

44、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45、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46、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

成才的名言范文2

1、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 爱迪生

2、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 巴甫洛夫

3、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都是对真理的热爱。 —— 歌德

4、我们全都要从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 《歌德谈话录》

5、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 狄德罗:《天才》《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6、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任何代价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 博宾斯卡

7、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 黑格尔:《美学》

8、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有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 《克雷洛夫寓言》

9、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作的事很多,但是作不了一切。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最好的结果。 —— 斯宾塞:《教育论》

10、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 门捷列夫

1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 爱迪生

12、"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 维纳

13、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 契诃夫

14、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 《罗丹艺术论》

15、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 贝多芬:《致韦该勒书》

16、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 爱因斯坦

17、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十五年到二十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 —— 巴甫连柯:《作家的学校就是生活》

18、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 达尔文

19、天才就是最强有力的牛,他们一刻不停地,一天要工作18小时。 —— 于尔·勒纳

20、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 —— 贝弗里奇

21、"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没有非常的精力和工作能力便不可能成为天才。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工作能力的所谓天才,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肥皂泡或者是一张只能到月球上去兑现的支票而已。但是,哪里有超于常人的精力和工作能力,那里就有天才。—— 李卜克内西:《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22、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 鲁迅

23、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例,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 鲁迅

24、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2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 徐特立

2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 郭沫若

27、人生有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 —— 吴玉章

28、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 童第周

29、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 童第周

3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华罗庚

31、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拉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 华罗庚

32、对搞科学的人说来,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 茅以升:《全速前进》

3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赵翼:《咏史》

34、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够蔑视毁谤;他们天生的特长,使批评家不能信口开河。害怕大雨,只不过是假花而已。 —— 《克雷洛夫寓言》

35、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 罗曼·罗兰()

36、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来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 高尔基

37、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 《鲁迅全集》

38、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 哥白尼

成才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红色名言 激励 红色教育

名言以其简洁、优美、明快的语言形式表述了做人、处事、成才等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处处闪耀着人类聪明睿智的理性光芒。红色名言,是一类积极健康、言简意赅、蕴含哲理的名言的统称。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经常诵读红色名言,可以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坚定信念,振作精神,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自2007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以“红色名言激励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1 实践探索。

1.1 第一阶段:50条名言的收集与确立。在物欲膨胀、功利主义泛滥、理想信念稀释的年代,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正在一点点流失,作为一所发源并壮大于党领导的全国最早农运中心的萧山三中,自2005年开始努力追求一种融合了红色农运精神、学校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红色精神培育的教育,即为红色教育。而以红色名言激励学生,是萧山三中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首先,我校在2007年9月向全校师生征集红色名言的活动,要求写上名言的作者与名言大意的阐述。

红色名言的征集过程。实际上是对红色名言的学习升华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我校共收集了名言200多条,经过重重筛选和多次修改,最终选定为五十条。

1.2 第二阶段:红色名言的编册与挂墙。自50条名言的确立后,我校于2008年1月编写了《记50条红色名言》校本学习文本。由于每一条名言都注明出处,并解说了名言的大意,或对名言的背景知识有一个简要的说明,或在名言本意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阐释,在编排又采用了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形式,因而这本校本学习教程,显得生动活泼,富有启发与教育意义,是启迪学生的良师益友。

除此之外,我校还将这50条名言与相应名人刻于木板,悬挂在教学楼、实验室、科技楼等各场所的墙面,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随时接受名人与名言的思想熏陶,让学生在校期间能随时随地沐浴在名言的光辉之下。

1.3 第三阶段:红色名言的宣讲与播扬。随着“红色名言”的确立、编册与挂墙,我校掀起了一个“诵读红色名言”的学习高潮:“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五十条名言,学校要求全体学生能诵读、熟记和播扬,从中激励意志,锻造思想,培育精神,提升境界。

另一项更具有教育性、体验性的“红色名言宣讲”活动也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响应,首先,我校师生利用班级讲台这一阵地进行宣讲。其次,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时间进行宣讲,使每一次国旗下讲话更充盈了育人的效用。通常情况下,围绕校园生活、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等常规问题,或与传统节日、学校特色专题活动相配套,确立一个主题进行宣讲。

为培养学生勤奋努力、刻苦锻炼、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等学习观念与身体素质,学校经常开展以“奋斗”、“运动”、“感恩”、“宽容”、“直面挫折”等为主题的名言宣讲,如针对学生学习信念淡漠、学习懒散、勤奋刻苦素质欠缺等情况,2009年12月1曰我校开展以“奋斗”为主题的名言宣讲,高三7班项盼盼同学在“奋斗,为了快乐”中宣讲:“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在这条路上,‘只有奋斗,给我们生路,而且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快乐(恽代英)。”“人生只有奋斗,才能给我们生路,也只有奋斗,才可以给我们快乐,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掌握,自己的方位需要自己去定义,自己的理想,也只有自己去奋斗。”学校利用广场集会,举行升旗仪式暨红色名言宣讲活动,切实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1.4 第四阶段:红色名言的拓展与内化,在50条名言的长期熏陶下,我校学生早已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诸如:“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世界只为有目标的人开路]没有谁可以限制人的潜能尸(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人,唯一可以自我夸耀的,只有责任。”(培根);“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拿破仑)等,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座右铭”,并且还以此为蓝本进行模仿创新,编写一些针对自己特色的“座右铭”,如“我们缺的不是豪情壮志,而是持之以恒”、“挑战极限,永不言败”、“今天所做的事勿候明天,自己能做的事勿候他人”等,这些名言与座右铭,已成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战胜自己、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的精神动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2 实践收获。

2.1 增长了知识,领悟了精神,50条名言。由于全来自于师生的收集,他们在查阅、收集名人名言过程中亲近名人、研究名人、学习名人,收集了丰硕的学习资料,其中有中国历史的名人名言和轶事,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言及轶事,还有中国与外国名人的语录和名将故事,这些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名人轶事等资料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许多名言的起源、名人的思想与名人的事迹,使学生懂得了名言的来龙去脉,增长了见识,还领悟了名言的精神内涵,提升了境界。

2.2 接受了熏陶,汲取了力量。以“红色名言激励人”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名言收集与学习活动中感悟了名人的智慧与名人的崇高精神,在不经意间。学生已摆脱了世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养成了虚心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习惯,并能以开阔的胸怀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以执着的精神对待学习和工作,为追求进步而不懈努力。又由于在对学生进行红色名言教育时,非常关注将学生周围的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德育环境融为一体,使每一堵墙都成为会说话的扬声器,将整个校园变成一部诗化的立体文化场。当学生从名言中悟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当学生被那些格言警句激起心中的某种共鸣并产生震撼时,名人名言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教育内涵,使学生受到了熏陶,汲取了力量。

成才的名言范文4

对作品语言的修改、润饰,或者对名家改笔佳例的比较对照、揣摩品味,可以增进对语言的敏感,加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学习名家改笔佳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语感实践活动,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捷径。语感培养必须重视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只有在学生自己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感才能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王尚文说:“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学生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感觉‘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形成和升华的惟一途径,别无他法……这是语感教学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②因此,只有指导学生对名家改笔佳例进行对照比较、品味赏析,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实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习名家改笔佳例,有助于激发学生比较、揣摩语言的兴趣。多少年来,语文教学也似乎忽视了鲁迅先生认为的这种“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课内课外很少引入名家改笔佳例进行教学。我们学生读的、背的,大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语言“成品”。如果让优秀作品的初稿与定稿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自然就会感到:“噢,原来课本上那些文章也是作者一遍、两遍、三遍乃至更多遍地改出来的,这些佳作最初的模样也不过如此!”如此一对比,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就会被极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可顺势从范例中找出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隐藏的思想、意蕴、情味,感受语言表达的最佳方式,体会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久而久之,语感得以借助感受领悟的过程形成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学生语言的敏感力自然就会增强。

学习名家改笔佳例,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文章修改,需要一定的技巧,但这种技巧的形成,最好需要有人当面指点,学起来才会事半功倍。教学中引入名家改笔佳例就承担起这“当面指点”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穿插名家精心修改文章的佳例,包括炼词锻句、标题提炼、标点斟酌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照比较原稿与改稿,分析研究原稿与改稿的差异,指出好的地方,说明为什么好;不好的地方,说明为什么不好。有时还可让学生写出分析修改道理的赏析、评议的文字。这样,学生把握、感悟语言的能力才会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形成对语言文字一种灵敏的感觉。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提高文章修改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在名家改笔佳例学习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除了学生自身语言实践外,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条件。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积累名家改笔佳例,为学与教服务。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然后才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外在对象纳入到主体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以顺从外在对象。语言的感知是人的认知结构重复多次同化与顺应语言的过程,语言能力是在不断同化和顺应原有存储信息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名家改笔学与教的方法。选取改笔例句要结合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的实际需要,要典型、精当,要注意深浅适度,尽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取修辞方面的例句,不宜只挑“修辞格”的例句,而应当包括通常说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方面,而后者往往对学生更有用。有时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语言修改轶事,增加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若能收集鲁迅、叶圣陶、郭沫若等名家的手稿影印本供学生传阅,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实践中去,乐于修改、善于修改自己或他人所写的文章。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质量和语感品位。“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它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③语感教学要想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就必须在语感培养这一实践环节寻求突破。学习名家改笔佳例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感实践材料,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培养和提升语感。

参考文献: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3)。

成才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语言哲学;名;实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言哲学思想自有语言时起就存在。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在《易》、《诗》等古籍中已经有了一些萌芽的形态。但直到诸子时代,在“奇辞起,名实乱”、“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才第一次真正成为一个哲学问题,被哲学家们自觉地纳入到自己的思考范围。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主要是围绕“名”与“实”问题展开的。其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出于自身的理论需要,对“名”有过特别的关注,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名”这一语词初见于甲骨文,作为普通名词,其含义就是“事物的名称”。“名实之辨”从孔子与老子开始,孔子要求“正名”,走的是循名责实之路。老子主要揭示了“名”的局限性一面,认为名为实之华,最终要离名而返实。而墨家则强调“取实予名”,以实来规定名,十分重视“名与实”的耦合关系,因而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的语言哲学路线,总体上坚持的是语言可以反映实在的语言哲学观。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墨家的“名论”作一简单的梳理,以此揭示墨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个侧面。

(一)“名”的界定

《墨子·经说上》指出:“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这段话以“名实对举”的方式极其精炼地揭示了“名”的本质:“名”,就是用来标识“实”的符号。wWw.133229.cOM相应的,“实”就是“名”所标识的对象,而“谓”则是连接“名”与“实”的桥梁。墨家还认为“实”与“名”在逻辑上具有先后关系,因此《墨子·经说上》强调:“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勿)谓也。”“名”作为一种符号,总是滞后于“实”并且依附于“实”的;有了“实”,才能以“名”称谓之。“实”先于“名”而存在,并制约着人们对“名”的使用。这是一种非常质朴的名实观。

《墨子·经说上》又说:“民若画优也。”(意即“名,就像纸上画的老虎一样。”)通过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画了“名”的符号性特征。“虎”是“实”,是确定性的存在;“纸上之虎”是一种符号,是对真实之“虎”的反映和摹写形式。有了“虎”这个“实”,人们才能加以摹写并以“纸上之虎”的形式将其标识出来,也即“有之实也,而后谓之”。同时,“虎”总是先于“纸上之虎”而存在并且是“纸上之虎”之所以能称为“虎”的标准。作为一种符号,“纸上之虎”只有与实际之“虎”一致,它才具有标识作用,也即所谓“名实耦,合也”之后,名才有自己的价值。由此可知,墨家在“名实”问题上坚持的是一条“取实予名”的思想路径。

不过,从墨家对“名”的界定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名”作为一种符号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画虎),因为“画虎”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从名与其所要反映的对象的比较来看,名具有第二性。一旦“名”通过与“实”的对应而获得某种确定性,则“名”所代表的符号世界便能与“实”的世界建立起相对确定的对应关系,这样,人们便可以通过对“名”的划分来反映和认识“实”的世界。墨家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在先“实”后“名”及“名实耦”的基础上对“名”进行了细致的逻辑分类。

(二)“名”的分类与“名”的变化

在《墨子》文本中,墨家从三个角度对“名”的分类进行了总结。如从逻辑的角度,将名分成达名、类名和私名三种;从具体与抽象角度,将名分成形貌之名与非形貌之名;从时间变化角度,将名分成“居运之名”等等。这些划分一方面反映了“实”的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墨家逻辑思维的立体性与缜密性,以及在形式逻辑里所有的辩证逻辑思维倾向,展示了墨家名学思想的深刻性。

所谓“达、类、私”三种名,《墨子·经说上》的解释是:“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用现代的话说,“达名”是指最普遍的名称,可以泛指一切确定的对象性存在。“物”就是“达名”,可以笼统地指称各式各样的事物;“类名”是指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名称,如牛、马、四足兽等等;“私名”是专指某一确定性个体之名,是“止于是实”之名。“达名”、“类名”和“私名”的划分,事实上反映了墨家对“实”的世界的一种理解,并重在强调他们所看到的“实”的世界的结构性特征,即抽象掉属性、关系和时间之后的实在世界所显现出来的层次性。

何谓“形貌之名与非形貌之名”呢?《墨子·大取》篇指出:“以形貌命者,必智(知)是之某也,焉智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是也。”“命”即“命名”,“以形貌命者”,如“山”、“丘”、“室”、“庙”,即可以通过对形状和外貌的描述来加以命名,使人直观地了解,类似于传统逻辑所说的具体概念;“不可以形貌命者”,如“爱”、“义”、“利”等等,虽不可以通过对形状和外貌的描述来加以命名,但仍是确定的“实”,可通过其他方式使人理解,类似于传统逻辑所说的抽象概念。由此可见,墨家已经区分了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实”的理解。

何谓“居运之名”呢?《墨子·大取》篇说:“诸以居运命者,苟人(入)于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齐荆者皆是。”“居”,留也;“运”,移也。居住在甲乡即是甲乡人,但如果举家搬迁到了乙乡,则成了乙乡人,不能再称之为甲乡人。同样的,某乡原属齐国,可称为“齐国之乡”,后来该乡改属楚国(荆),则应改称为“楚国之乡”了。由此可以看出,墨家已经认识到:由于时间等其他因素的介入和对象关系的改变,同一对象(如某乡)可以被赋予多名(如“齐国之乡”和“楚国之乡”)。从名实关系上看,“居运之名”所标识的“实”是一个处于时间与空间变动关系中的具体对象,在形式逻辑中饱含了辩证逻辑的思想倾向。

由上分析可知,墨家能区分静态的“结构”和“属性”之名和动态的“关系”之名,显示了墨家名学思想的深邃性。由于“名”这一符号系统自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对“名”的判断和分辨也就变得非常复杂了。为此,墨家进一步地思考了如何正确地使用“名”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

(三)“取实予名”——墨子对“名”的辩证

面对种类繁多、层次不一的“名”,人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准则,才能避免对“名”的误用呢?墨家认为,既然“名”在本质上不过是依附于“实”的符号,而“实”虽然变动不居,但终究是确定性的存在,那么先考查确定的“实”,再选择恰当的“名”,就应该成为人们定“名”和用“名”时必须遵循的唯一法则。这一法则,墨家称之为“取实予名”。

运用“取实予名”的法则,墨家对许多名不副实的现象进行了墨家式的“正名”。本文仅以辨“好勇”、“攻伐”二例,来显示墨家的“正名”思想。在《墨子·耕柱》篇中有这样一则实例:“子墨子谓骆滑麓日,吾闻子好勇。骆滑麓曰:然。我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从而杀之。子墨子日,天下莫不欲与其所好,度其所恶,今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是非好勇也,是恶勇也。”“与”,举也,交好也;“度”,斥也。墨子认为好恶之“实”在于“与其所好,度其所恶”,骆滑麓虽有“好勇”之名,但实际上却是“闻有勇士,必从而杀之”,“勇士”虽然不等于“勇”,但也是“勇”这一抽象概念的承载体;骆滑篷杀掉了“勇士”,同时也就毁掉了“勇士”所承载的“勇”的本质意义。对“勇”而言,骆滑麓并非“与之”,而是“度之”,是有“好勇”之名而行“恶勇”之实。因此,根据“取实予名”的原则,骆滑麓应该是“恶勇”而非“好勇”。

在《墨子·非攻下》有另一例:“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日: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日: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墨子看来,虽然禹、汤、武王这些“圣王”也曾发动过战争,并且在形式上与“好攻伐之君”的兼并之战似乎没有多少区别,但他们是应天命、顺民意、以有道伐无道,是有利于天下的,因此其战争之“实”是“有义”;而“好攻伐之君”的兼并之战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攻伐无罪之国”,于天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r因此其战争之“实”是“无义”。根据“取实予名”的原则,墨子认为“有义”之战应命名为“诛”,“无义”之战才叫做“攻”,他所反对的并不是所有的战争,而只是“攻”这种“无义”的战争。

通过以上的两例可以看出,墨家对“名”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严格的。事实上,墨家还根据“取实与名”的原则,对大量的“名”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墨经中称为“命谓”)。《墨子》一书,特别是其中的《经》、《说》上下四篇,可以说是我国使用定义最集中、最丰富的古代著作之一,其使用定义之严格和准确,在先秦时期无出其右者。

(四)“以名举实、以言出举”——墨家的语用思想

如果说“取实予名”从制名或命名的角度强调了“名必副实”的原则,那么墨家在《墨子·小取》篇中提出的“以名举实”的主张,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从用名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名”的作用及其与“言”的关系,体现了墨家名学重视语用的学术特征。

首先,墨家认为“名”的基本作用是“举实”。“举”的本义是“双手托物以使物彰显或呈现”。《墨子·经说上》称:“举,告以文(之)名,举彼实也。”即在说明通过“告以之名”,可以使“彼实”彰显或呈现出来,也即《荀子·正名》中所谓“名闻而实喻”之意。《墨子·经上》又说:“举,拟实也。”拟,比拟,摹拟。墨家以“拟实”释“举”,重在强调通过“名”使“实”彰显或呈现的方式是“比拟”或“摹拟”,其意与《荀子·正名》中所谓“比方之疑似而通”大致相当。依照墨家的观点,“名”在本质上不过是标记“实”的符号,与“实”相应相耦是其内在要求;而“取实予名”原则又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这种相应相耦的现实性,因此“名”具有“举实”的作用或功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墨家认为“言”是实现“以名举实”的途径,而名则是构成“言”的基本单位。在《墨子》文本中,“言”有二义:一是作动词用,指“言说”,是一种行为或过程;二是作名词用,指“说的话、话语”,是“言说”的结果和记录。《墨子·经上》云:“言,口之利也”,“言,出举也”;《墨子·经说上》云:“故言也者,褚口能之出民(名)者也。”这里的“言”显然指的是“言说”。在“以名举实”的过程中,“言说”作为口的功能(“口之利”),其作用就是把标记和摹拟“实”的“名”表达出来(“出举”、“出名”);《墨子·经说上》又云:“言也,招言猎(由)石(名)致也。”这里的“言”则是指“话语,说的话”,由“名”(语词)连缀组合而成。因此,在墨家看来,“名”既是构成“话语”的基本单位,又是言说行为所表达的内容,是“言说”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才的名言范文6

关键词:当代名人雕塑;创作研究;创作构成

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雕塑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在西方等国家雕塑的历史极为悠久,出现了很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古希腊的米隆所创作的《掷铁饼者》、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等等。而名人雕塑则贯穿在整个雕塑艺术的始末并且引领整个雕塑行业。然而与一般的雕塑不同的是,名人雕塑所刻画的人物都是有思想、有感染力的动物,而且这些名人往往对改造世界和引导人们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名人创作时要把握好创作的要点。本文结合实际的创作过程将从名人雕塑的精神把握、所采用的形式语言、对客体形态的处理、与创作者的关系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在进行带当代名人雕塑时的创作构成,在进行当代名人雕塑创作时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分开来研究。

1 把握名人肖像的内在精神

“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是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辞海》当中其解释是:“‘精神’是一个哲学名词,指人的内在的实质。”黑格尔曾经说过,“精神”是一种能够体现出人的理性和实践性思想的观念。精神既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表达,也是一种具有内在的实践性的行为表现方式。用一句话来解释,可以将精神的意义总结为“自在而又自为地存在着的本质”。在名人肖像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历史证明,能让名人肖像作品表现出名人的理性和实践性,即其精气神的作品,才是能震撼人心的。名人肖像作品创作时要全面地、深刻地掌握住名人人物形象的灵魂,只有把握好了名人人物形象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的体现名人人物的本质特性,在创作时还要考虑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域环境特点,也要融入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的共同的精神面貌,因为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肯定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作品当中。

精神是人的魂,如果人没有了魂,那么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名人肖像雕塑更是讲究精神,如果名人肖像雕塑没有了其所代表的名人的精神,那么这尊雕塑就如同破铜烂铁,毫无价值可言。精神给予了名人肖像雕塑生命,只有牢牢地抓住名人的内在精神,才能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被客观的繁文缛节羁绊,才能正在的做到物被己用,才能够在创作时雕刻出有新意的作品。在名人肖像的雕塑作品当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像》,其的成功正是由于罗丹洞察到了巴尔扎克那深邃的灵魂,及其和时代迥异的个性,经过多次改稿,甚至被大众认作是离经叛道,但是罗丹依旧坚持,勇敢面对,也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不屈不饶、敢于创新的精神,罗丹才最终将巴尔扎克的人物形象通过裹着的睡袍处理得如古树的虬干一般,这样的处理让作品有着强大的内含,让巴尔扎克那潜涌的内势在稍稍仰起的头部迸发,巴尔扎克头发散落犹如狮子般慑人,这些特点都是结合了巴尔扎克精神的。正因为抓住了巴尔扎克人物形象的内在的精神,才使的《巴尔扎克像》成为惊世之作。

2 名人肖像采用的形式语言

在名人肖像创作时内在精神是人物形象的形态语言。名人肖像与内在精神的关系就如同人的面貌与言行一样,内在精神是可以将人的灵魂表露出来,这种灵魂一旦被创作出来,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名人肖像雕塑的形式语言包括形、体、空、点、线、面、肌理、色泽等众多可视要素。观察名人肖像雕塑作品后不难看出,古埃及国王、王后雕塑、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罗丹的肖像,再到布朗基西创作的《波加尼小姐像》,形式语言在名人肖像当中的演化令名人肖像雕塑变得异彩纷呈,这样富有变化的作品吸引了大家去欣赏、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精神是名人肖像雕塑作品的灵魂,形式语言是名人肖像雕塑作品的筋骨与皮肉,名人肖像雕塑作品只有充分把握好了人物的形式语言,才能将人物雕塑打造的风格鲜明、有血有肉。形式语言决定了作者作品的好坏,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技巧。设想罗丹在《巴尔扎克像》当中如果没有大胆的进行形式处理,这么能过让巴尔扎克像这么久以来一直被世人所歌颂。正如“艺术应该让观众吃惊,使他们出乎意料,要不断变化,才能有创造并能取得进展。”所说,只有把握了人物肖像内在精神后大胆尝试,才能寻找到最适合名人肖像的形式语言。

3 名人肖像客体形态的处理

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有着自己的个人特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身材、相貌、发型以及衣着喜好,名人肖像雕塑创作时自然是不能脱离这些人所固有的特征的,并且名人肖像雕塑创作时还要依循人物的生活习性、职业特点和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特点,只有通过对这些人物特有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的研究,作者才可以在人物肖像创作时获得更为具体的、详尽的信息,才能发现人物的不同特质,这样才能让人物肖像雕塑最终变的更有代表性。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像》之前,不仅仅只是研读了大量巴尔扎克的著作,还详细的研究了巴尔扎克的具体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并且罗丹甚至还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去旅行,沿着巴尔扎克成长的街道去感受巴尔扎克成长的环境,实地去考察了当地人的体型等各方面特点,在那个资源有限的年代,罗丹甚至还通过与巴尔扎克同期的文学家们著作当有关巴尔扎克的信息来研究其容貌。这些丰富资料,为罗丹雕塑巴尔扎克雕像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奠定了物质基础。

4 名人肖像与创作者的关系

名人肖像创作不仅仅只单纯表现人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其鲜明精神形象,更是创作者本身情感表露。精神把握的是否准确是创作者在名人肖像雕塑创作过程当中成败的关键,而创作者往往对自己所要表现的人物有一个来自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创作者对人物的认识深度,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生活阅历,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努力总结后慢慢积累。创作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是关乎名人肖像雕塑成败的。除了创作者对人物的认识深度意外,创作者还要尽可能多的熟悉人物的资料,充分了解人物各方面情况。罗丹创作《巴尔扎克像》经过了七年的潜心研究与艰苦劳作。其承受着自己艺术语言与当时时代相背离的所有压力。总之,创作者对人物的主观情绪和审美表现,以及作品为其带来各方面压力后,其心态的变化都是会影响名人雕塑创作的。

5 总结

名人肖像雕塑的创作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在作品的实际创作过程当中,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和途径,因为作品的每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部分不是各自为政的,是相互关联的。名人肖像雕塑作品的每个环节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内在精神,才能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被客观的繁文缛节羁绊,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式语言,才能将人物雕塑打造的风格鲜明、有血有肉。名人肖像精神决定了名人肖像的形式语言的风格,名人肖像的形式语言也让其精神成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形态。

参考文献:

[1]杨宏志.再谈中西方绘画美学的比较及差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上一篇蓝耕荒简介

下一篇劳动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