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诗集范例6篇

浪漫诗集

浪漫诗集范文1

关键词:飞鸟集 西方 浪漫主义

1.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

1.1所谓的浪漫主义是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的,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都是一种文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主要是受作者文学创作思路的影响,文学创造者崇尚浪漫主义思想,则其作品更多的就表现为浪漫主义色彩,反之则是现实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思想产生的时间较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发展也比较悠久,早期的文学创造者就有相关方面的尝试,但是浪漫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完善的文学表现形式,却是后来随着世界文学发展而逐步成型的。

1.2从本质上讲,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其实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部分文学创作者将理想与幻想视为浪漫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角度定义浪漫主义思想,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浪潮开始的时间应该是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思想的鼎盛时期是由法国缔造的,到现在为止法国也是浪漫的代表。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有力的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传播,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对于理想、英雄及热情的崇拜完全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达。

1.3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对立面不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而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想,西方的部分文献中有文字记载指出一切不按照古典传统思想写出的作品都可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严格意义上讲,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根本特点是主张个性与感性的表达,摆脱了文学作品受政治思想的束缚,运用浪漫主义思想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的讲究传奇性和个性。 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在表达时,主要是通过一种超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理想对于未来美好憧憬的向往之情,创作者希望能通过文字来向世人展示出理想唯美的生活画面。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强调的是对理想及希望样图的描述,即使文学创作暂时违背了生活常理也可以理解,更多的情况下,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者的主观意向的表达,是作者内心的文学世界,通过描述现实社会不存在的理想生活,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1.4从表现手法上讲,浪漫主义文学通常会采用幻想、夸张等方式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浪漫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不追求现实主义的外表相似,文学意向更多是按照作者主观感情来进行选择,作者在文学意向的基础上再通过想象夸张及比喻等等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浪漫主义文学常常会采用超出人想象力的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再者就是通过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华丽的辞藻来表达。

2.从飞鸟集看西方浪漫主义思想

2.1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经常会有诗句通过物化及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它生命特征。比如在飞鸟集中有这样的诗句,“月儿呀,你在等候什么呢?”,这里诗人泰戈尔就是通过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拟人化,通过向月亮发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又比如飞鸟集中说道,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这句话其实是通过将瀑布物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自己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通过大量的夸张、拟人的修辞来表达,比如他将自然的黄昏比作一盏昏暗的灯,将鸟儿的鸣啼比作清晨的回音,将树叶比作思绪等等,在泰戈尔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2.2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大部分诗句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对于大自然向往和追求,诗句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一切浑然天成。从这个角度讲,泰戈尔的飞鸟集是典型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作品,在飞鸟集中,通过质朴的文字可以看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就是生活,但是通过浪漫主义思想的表达,又远远的高于现实生活,泰戈尔用自己高超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表达技巧,避开了生活中阴暗的一面,将阳光的一面呈现给读者。飞鸟集中对于感情对于爱的表达和描述,更能说明作者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热爱。

2.3泰戈尔通过对于一些微小事物的赞颂,来表达自己对于微小力量的赞美之情,回归到现实社会中,微小的事物比如花草

类等,都代表着一切为了美好生活而默默奋斗的人,这些人就像那些无名的花朵一样,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崇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信仰,泰戈尔也是在呼吁世人不要只是一味地注重那些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人,要多注意哪些默默奉献自己的人。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不仅能够体现出人生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且还能充分表现出这个世界真正可贵的是人格的力量。在泰戈尔眼中,优秀的人格是对生活极其热爱,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幻想,有着坚定的生活信念。就像飞鸟集中说的那样,“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通过这句诗就能完整的表现出泰戈尔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和赞美。高尚的人格永远不会被外界的黑暗所掩盖,这就是泰戈尔追求的哲学思想,也是泰戈尔内心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强烈表现。

浪漫诗集范文2

论文摘要: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与散文一样,紧紧围绕现实 政治 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 历史 内容。同时龚诗的最大特点又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以异常真挚强烈的感情溶化到诗的形象之中去,从而使他的诗对读者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龚诗的语言璀璨瑰丽,文采斐然,词汇丰富优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号定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而他的文学极富于创造性,其诗文打破了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腐朽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他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本文将试从其诗歌现实与浪漫的双重倾向出发来分析龚自珍的诗歌风格。

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新阶段。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在龚自珍之前的清中叶诗坛,山水诗歌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类诗歌,往往模山范水,单纯地描写 自然 景物,与现实远远脱离。而处于时代剧烈动荡的龚自珍,作为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显然是深恶这种无益的诗风的,他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

在他的思想中,诗和史的联系是很自然的。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是由史官采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因此他认为不仅选诗和作史的目的,皆在于“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而且诗人作诗也必然和史官作史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社会历史批评。“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佐评论”: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是“清议”或“评论”的工具,显然他把诗与史、诗人与史官在社会作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它们的职责皆在于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继承并 发展 了杜甫以来的诗史观点,认为诗歌应当合为事而做,这种思想,构成了他诗歌风格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记录现实,反应现实、揭露现实,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试来看看他的几首诗歌,一八二五年(道光五年)写的《咏史》一律:“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箸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面貌以及在残酷的文字狱威胁之下,一般文士埋头著书的庸俗状况;结句更借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了清王朝对文士仕宦利诱的欺骗。

后来诗人看得更为深广,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

通过以上这三种手法,龚自珍很 自然 的将浪漫主义风格溶入在诗歌中,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魅力。此外,我们不难看出龚自珍受到庄子与屈原较大的影响,他自称“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自春徂秋,偶有所触…一》其三),他的诗歌所展示出来的剽悍奇丽之美,在古人诗中是少见的。从这一方面说,又是对古想化诗歌 艺术 的 总结 与 发展 。

但是,在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从龚自珍的诗歌中我们却看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种倾向,却并不是矛盾的,相较于许多前人一直为人诟病的闲适诗,他的诗歌中的这两种倾向,是能够紧密结合和互补的。

龚自珍的诗存604首,其中编年诗189首,大型组诗《己亥杂诗》315首。这些诗大都是 政治 抒情诗,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由此可见,对腐朽的现实政治和黑暗的社会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是龚诗最为突出的内容。例如《咏史》对清王朝的腐败政治作了全面的批判;《夜坐》《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对人才被压抑、政治空气十分沉闷的局面表示极大的愤慨!而《已亥杂诗》(“只筹一缆十夫多”),则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有所认识,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早期的民主主义思想。其次,直接抒写诗人自己的忧愤和渴望变革,追求理想的精神是龚诗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类诗大都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表现诗人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其中《秋心》是代表性的篇章。然而,我们又能从“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痦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类诗歌的艺术特色中可以看到,诗句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但这种浪漫却是充满生气,始终不忘现实的,因而他对浪漫主义的渴求,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此外龚诗的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是以异常真挚强烈的感情溶化到诗的形象之中去,从而使他的诗对读者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龚诗的语言璀璨瑰丽,文采斐然,词汇丰富优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说,龚自珍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也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或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或是充沛的情感喷发,或是充满魅力的词语组合。这些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诗歌的审美内涵,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却并没有损害展现现实的一面。这类诗歌的最的特点是把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统一起来。其中的许多诗,是一种“清议”即政治、社会批评的形式,他是以政论作诗的。但他并不是以议论为诗,使诗概念化,而只是以诗“箸议”。它们是这样一些诗:饱含社会 历史 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政治意义,但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具体地、详细地描写现实政治事件,而只是把现实政治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指出问题,发抒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

四综上所述,龚自珍的诗歌,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倾向,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他的诗的艺术方法,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六艺但许庄骚邻,芳香恻悱怀义仁”:《庄子》、《离骚》对他有很大影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主要源头。他“最录李白集”,认为“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可见李白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龚自珍诗歌中的奇妙的想象,奔放豪迈、冲破约束的精神,以及瑰丽的文辞,显然可以看出和庄子、屈原、李白有直接的批判地继承的关系。这也是在当时时代环境下的一种无奈表现,社会的腐朽,氛围的压抑,使得他无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只能将满腔豪情投入诗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说这种浪漫主义,是他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现。

浪漫诗集范文3

【关键词】雪莱 《西风颂》 浪漫主义

一、 引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欧洲,战争频繁,社会动乱。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平等让人们认识到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王国”那样美好,人们在深深失望之余,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则是诗歌。在19世纪的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他们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使诗歌创作脱离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的轨迹。而后崛起的拜伦、雪莱等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高潮,为英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对《西风颂》中浪漫主义元素的解读

浪漫主义诗歌以对自然地生动刻画和丰富的想象为特点,作者往往将个人的情感和想象置于首位,常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热衷于追求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呈现出很强的主观性。这一点在《西风颂》中有鲜明而具体的体现。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雪莱乐于亲近、观察大自然,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善于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出来。在《西风颂》这首颂歌中,雪莱为我们树立了自然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成功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该诗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歌共分五节,前三节咏风,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西风在陆地、天空、大海上的凛凛威风写得酣畅淋漓。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咏物转而抒情,将“我”引入诗中,在后两节中抒发了自己愿随西风而舞、与西风合而为一的澎湃激情,表达了诗人对革命的迫切向往。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无论是前三节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还是后两节的直抒胸臆,都充满了主观性。诗人对西风破坏威力的感叹,对西风保护者的讴歌,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不仅看到了西风席卷落叶的破坏威力,也看到了它吹送种子的建设作用,雪莱将自己作为一位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西风颂》这首颂歌里充满了对自然的崇尚和向往,在诗人的笔下,自然被人格化了。第一节既写了秋之呼吸的西风,也写了春天“碧空的姐妹”――春风;既写了鬼魅似的落叶,也写了“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诗人既用“重染疫疠”等词语来诅咒垂死的秋叶,同时也瞻望春天“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歌中对现实的不满和鞭挞,对未来的幻想,也即是诗人对西风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双重作用的讴歌,使诗歌主题思想中这两个部分通过对比描写,不断地在交叉中发展,矛盾又统一,从而为后面几节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更为诗篇结尾的著名预言:“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埋下伏笔。在诗的第二小节诗人除了继续描写为“频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风的威力以外,还从上节诗中枯叶的形象联想到天上的流云,二者的联系密切而又自然,体现出异曲同工之妙。在诗歌的第三小节,诗人又带领我们进入惊涛骇浪的海洋,雪莱着力描绘被秋风唤醒的波涛汹涌的蓝色地中海,西风的威力进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向两边劈开”,为西风让路;深植海底的花木被西风“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至此,诗人以丰富的想象书写了西风扫落叶、席卷流云、翻江倒海掀起巨浪三种自然景象,这些想象中都融进了诗人最真切的感情,诗人正是借西风这一生动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愿望。浪漫主义笔法的使用不仅没有破坏诗歌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反而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宽广,让读者于视野的转换中充分感受到西风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更为完美地反映了现实。这与诗人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是离不开的,就连落叶因不同的生长时期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一细节都被诗人捕捉到了并在诗歌里表现出来: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这些对自然地着力描写体现出雪莱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三、结语

《西风颂》中,西风具有排山倒海的豪迈气势,上天入地的神力,这与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结果。西风的威武形象贯穿全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诗歌的各个小节诗人分别使用了丰富的想象来扩展诗的艺术效果,与全诗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相呼应。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浪漫诗集范文4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着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浪漫诗集范文5

摘 要: 李白的诗歌高度统一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生活的“盛唐时期”空前强盛繁荣,同时危机四伏,各种矛盾纠结。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加之李白自身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精力,才造就了他诗风中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风格。基于此,本文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写作手法、形成原因及李白诗歌伟大艺术成就等方面,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

关键词: 艺术特色 李白 浪漫主义诗风

作为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李白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的一面猎猎旗帜。他通^创造性地吸收前人的艺术成果,腾挪变幻、纵横驰骋。前所未有地统一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全面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在他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渗透了浪漫主义精神,有着奋发向上、激越昂扬的基调。他以无可比拟的手笔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对诗歌的表现视野进行了丰富,并使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中国艺术宝库中永载史册,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一样,照耀千古。

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在盛唐诗人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更是呈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歌偏重于抒写内心的感受,豪放率真,拥有充沛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任何一种题材,主观抒彩都非常浓郁,由此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山呼海啸。可谓一泻千里,表达了一种喷薄而出的情怀。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奇瑰而丰富的想象力,雄奇奔放,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精神世界,寄托了诗人浪漫的情感意蕴。李白诗歌既清新飘逸又奔放豪迈,音律和谐多变,既语言轻快又想象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为“气象雄浑,豪放飘逸”。在李白的诗中,全面表现了其英雄性格、反抗精神和理想主义,并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程度,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诗歌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完美地结合了作品的意境、气象与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使之浑然一体,成为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

二、浪漫主义诗风的写作手法

李白的诗作感染力强烈,浪漫主义精神浓郁,同时还对一切浪漫主义手法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二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统一,其浪漫主义诗风主要从以下方面呈现:

1.主观色彩强烈、形象鲜明有个性。

李白一生具有狂放不羁的强烈个性和复杂而丰富的生活经历,其浓郁的自我表现手法是在他的各种生活感受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入京求官时的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则表现他政治上失意、落寞不得志的失落。“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是他内心悲伤情绪自然而然的流露。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诗歌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气势磅礴,具有排山倒海之势。李白在写景和叙事的诗篇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彩,使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以《蜀道难》为例,全诗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凭空起势,拥有着神奇莫测之笔,首先运用了各种夸张的点缀,如黄鹤、猿猱、悲鸟、子规等,最后才对正题进行叙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体现,回旋往复,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李白激昂的感彩和豪放的性格孕育在整首诗中,使人读后精神振奋,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想象力丰富,极度夸张和比喻。

李白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使感情一泻千里、喷薄而出。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其无形的忧愁用有形的白发呈现。

《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景象,既通过夸张的比喻的运用,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又对诗人气概和胸襟的无比开阔进行了很好的展现。除了惊人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外,李白的诗歌还让人回味无穷,留下充分的想象。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一个“高”字蕴含在整个诗作中,让作者充分想象到底有多高。正是因为艺术手法独特,才使李白的诗歌特色瞬息万变,表现了极其充沛的情感。以《行路难》为例,诗人内心矛盾纠结的思想,用高昂的气势、跳跃式的思维和跌宕起伏的感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诗人对仕途的悲愤和艰难之情,用一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进行了体现。同时,对前途感到渺茫无措:“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结尾一句神来之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豪情万丈的情怀。在《行路难》整个这首诗中,各种情感交集,茫然、悲愤、自信,表现了诗人感情的瞬息万变。其个性的自强不息、豪放不羁及内心深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深刻矛盾,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运用灵活洒脱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内心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3.语言清新质朴、不拘于规律。

李白对自己的诗歌用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进行了形象的概括形容。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绘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场景,运用普通的场景做比喻,对李白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进行了表现。其自然而真挚的语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亲切之然、直抒胸臆。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盛唐时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安定,孕育了众多杰出优秀的诗人,这一时代特点结合李白自身豪放、张扬的思想性格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浪漫诗集范文6

关键词:《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现实主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92-1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到底是什么文学流派的作品,邵长坤老师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属于什么流派》(《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9期)一文认为,应属浪漫主义。我觉得这个结论不成立,其理由如下。

判断作品属予什么文学流派,一定要清晰文学流派的基本内容,如流派出现的背景、主张、特点、进程、作家、影响等因素。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在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它的鼎盛时期大概有三四十年左右。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后期从60、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现实主义由繁荣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西方19世纪文学的两大重要流派,在基本主张、创作风格等方面区别比较明显。其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方面,人物意象的建构方面,艺术表现的手法方面,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方面,泾渭分别,界定并不困难。

海涅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变,有时候具体作品还真不好分析。例如,他的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年)写的是他从巴黎返回祖国探望病中的母亲时,沿途的所见所闻和主观感受。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童话、梦境融入到对现实的描绘之中,从而构成了长诗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该诗主体是浪漫主义倾向,所以人教版将这部作品划为浪漫主义系列。而对《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分析,我想判断的最主要依据是作品内容及其特点。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一诗是否如邵老师所说其情境“并非社会的本真样态”?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作品内容具备了社会的本真样态。首先作品是为声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所作,起义发生在1844年6月,作品当年7月就发表在《前进报》上。其次,该诗一开头就抓住了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生活的主要特征,他们成年累月不分昼夜地在机床旁劳动,遭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一句十分深刻而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神态。三重诅咒是该诗最重要最深刻的部分,是有明确的针对性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一文中说:“我只指出一点,那就是这首歌暗中针对着一八一三年普鲁士人的战斗叫嚣!‘国王和祖国与上帝同在!’这种叫嚣从那时起就是保皇党人的心爱的口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591页)毫无疑问,1813年的口号是反动的,但又能迷惑人。这首诗与这个口号针锋相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战斗性。通过三重诅咒,我们既可看出工人愤怒的基本内容,也可看出起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也可以看出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觉醒。诗歌最后一部分又回到了织工的机床旁边。“梭子在飞,织机在响,我们纺织着,日夜匆忙。”可以感受到工人劳动紧张的气氛,还似乎听见工人充满憎恨和诅咒的歌声。该诗所具有的历史本真样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该诗感情激昂,表达了工人强烈的愤慨感情,运用了诸多对比、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十二个织,反反复复出现,使诅咒的感情一贯到底。初看下来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浪漫主义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作者的感情常常如激流奔腾,火山爆发,势不可挡。但是,该诗早已经不是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低吟浅唱,个人一己的喜怒哀乐,普通的愤怒感情,而是从对时代和大众的深切关怀中所迸发出来的革命豪情,是战斗的呐喊,冲锋的号角,它所表达的是阶级觉醒的战斗呼喊,充满了彻底埋葬整个旧社会的热望和决心。这跟浪漫主义特别强调个体的感情抒发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当然,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回避感情的抒发,但是需要遵循诗歌创作的规律。该诗采用了民间文学常用的反复咏叹、重复垒句的方式方法,使诗歌铿锵有力,琅琅上口,便于朗读,也利于感情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