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旅行范例6篇

青蛙的旅行

青蛙的旅行范文1

2、小青蛙旅行回来后,通常都会带回当地的一些特产,食物之类的。

3、蜗牛是我们的小青蛙的朋友,会不定时来到小青蛙的住处外面,来看望小青蛙。

4、如果我们有小青蛙带回的特产,直接点击蜗牛,就会出现特产列表的,点击选中一个特产就可以用其来招待我们的蜗牛朋友了。

5、如果你的小青蛙比较懒,或者你比较懒,没为小青蛙整理行装,致命其很少出门,不去旅行,则没有什么特产,那怎么办?

6、那也没办法,只能让蜗牛一直呆在门前了,呆久了都没有招待就会自己离开了。没人招待离开后,下次还会来吗?我们的小蜗牛应该不会这么小气的:)

青蛙的旅行范文2

清晨,井底之蛙迷迷糊糊的被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吵醒了,它哈欠连连的伸了伸懒腰:“谁呀,大清早的。”抬头一看只小鸟在井口上:“喂,朋友!你在那里嘀咕啥呢?”“噢噢噢!你就是井底之蛙吧?告诉你,这个天空不像你想像得那么小,要是有这么小,我不就只围着这个井口飞来飞去吗?不信,你就自己自己跳出来看看吧!”

当青蛙跳到井外边的时候,它看到天真的是很广大的,真的是小鸟说的无边无际的。它想:世界这么美丽,这么广大,我一定要去旅游一次。说完!青蛙就收拾好行李出发了!

它先瞧到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看到了农民伯伯在辛苦的忙碌着。草莓成熟了、橘子成熟了、香蕉成熟了、稻子成熟了、燕麦成熟了、葡萄成熟了、玉米成熟了、李子也成熟了……它看到有一些害虫,成心给农民捣乱,还要把他们辛辛苦苦种完的庄稼摧毁。青蛙看到这些害虫足够吃一个星期了,正好需要增强体力准备长途旅行。它就跳过去高高兴兴的吃起来。吃饱喝足以后休息了一天又继续它的旅馆行。

它跳啊跳啊,一路上美丽的景色让它兴奋极了,不知不觉地跳到了海边。看到一艘圆筒样的怪船(潜水艇)就跳了上去。艇长非常欢迎这可爱的小生灵,一路上照顾得好好的。这样它来到了美国。上岸不久就看到马戏团在表演:有小丑抛球,有主人把木头扔出去,小狗捡回来,有变魔术、有狮子表演、海豹顶球……看得它好快乐。

青蛙的旅行范文3

设计意图: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幼儿操作性探索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特色课程,《青蛙小姐的大笔小屋》这套游戏是语义认知类的游戏,目的是通过这套游戏发展幼儿对语音信息的理解能力,因此围绕青蛙小姐旅行的故事情境,我设计了这节《青蛙小姐旅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指令“长短、粗细、位置”的基础上,辨别、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发展幼儿对复杂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2.理解复杂语言信息,理解长短、粗细等关系。 2.大展板上分层摆放各种礼物、教师用练习册。

3.《春天在哪里》歌曲磁带、青蛙小姐头饰、录音机等。 游戏分析:重点是使幼儿能根据语言指令找到符合要求的选项;难点是理解长短、粗细等复杂的语言信息。 游戏过程: 一、引入活动。 老师戴头饰扮演青蛙小姐带领幼儿随音乐进入游戏场地。 师:“春天来了,天气真好,我要背上我的旅行包去旅行,戴上旅行帽、太阳镜,还要带上我所有心爱的笔将旅途中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哎呀,这么多的东西要准备,我有点儿忙不过来了,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20支纸笔和《旅行包》图卡。 师:“我的旅行包和笔在小朋友的操作盒里,大家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笔是一样的吗?(长短、粗细不一样)旅行包一共有几层?上面的纽扣一样吗?(颜色不一样)” 三、幼儿操作: “请小朋友帮我将心爱的笔放入旅行包里,为了方便拿取请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放行吗?” 老师按照练习册三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选择合适的笔插入〈旅行包〉图卡指定的位置。 如:请找出三支不粗也不细、不长也不短的笔分别插入三个黄色纽扣的口袋里等等。 四、同伴之间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五、游戏〈选礼物〉: 师:“谢谢大家帮我整理旅行包,在出发前,我还要去礼品店选一些礼品带上,旅途中还要去看望我的好朋友咪咪和汪汪,小朋友再帮我到螃蟹阿姨开的礼品店选些礼品好吗?” 教师按照练习册四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在〈礼品店〉游戏图上找出相应的礼品,并在该礼品旁的空白处做上记号。 活动延伸:游戏〈送礼物〉 师:“为了感谢大家帮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也想送给你们一件礼物,礼物都摆在我的礼物架上,你们想要一件什么礼物要说清楚它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说对了我就将它送给你。” 幼儿说出礼物的不同特征及摆放位置,老师送礼物。

青蛙的旅行范文4

在学校示范观摩课活动中,有位老师执教《青蛙看海》(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就把这样的观点植入学生心田。现呈现该老师教学青蛙登山看海过程的教学片断:

师:一级一级有多少级啊?

生:“几十级”;“几百级”;“几千级”;“不对,可能有几万级!”

师:这么高的山,像这样一级一级跳下去会怎么样?

生:很累!

师:跳啊跳啊,累了_______?渴了_______?跌倒了_______?磨出了泡 ?(引说)累吗?痛吗?苦吗?小青蛙为什么这么辛苦?(回读:青蛙长期生活在_______湖边,很想看看大海。)

师:小朋友们看(教师在板画的山顶贴上青蛙和小松鼠手牵手的图),经过努力,它们终于登上山顶了。想想,青蛙看到什么了?

生:“好大的海啊”;“哇!原来大海是蓝色的”;“浪好大啊!”

师:此时,青蛙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

生:“大海太美了!”;“哇,大海比湖大多了!”

出示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齐读。

从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该老师的教学意图就是在学生心田植入努力的过程是苦的,是痛的,是要经受煎熬的。

青蛙追求的过程是否真的如此痛苦呢?我们先来看看青蛙看海的历程:它因为“长期生活在湖边”,所以“很想看看大海”。可是,“这么高的山”,自己“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令它无比失望。在小松鼠引领、鼓励下,它一级一级跳,“不知不觉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按常理来看,青蛙――如此小的动物,去攀登很高的大山,努力的过程应该是非常艰辛、痛苦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文本这样描述 “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攀登的过程累、渴是必然的,可是,累了,青蛙有休息的场所,这场所不是沙漠、沼泽地,而是空气清新、色彩艳丽的草丛,在如此柔软、美丽、舒服的地方坐一坐、躺一躺,多么惬意!一路如画的风景对于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来说是多么新鲜、迷人。目之所及,一切都那么美,心被美好浸润着,对于旅途的“累”和“苦”可能根本就没有感觉。让青蛙着迷的还有随处可见的清澈的像玉带一样灵动的山泉水,渴了,喝一口,丝丝甜味润心田。头顶一碧如洗的蓝天,触手可及的白云,连呼吸的空气都跟以前不一样。这一切的一切,让它激动、兴奋、着迷。跳着,赏着,歇着;看着,品着,乐着;享受着,幸福着,哪能觉得累呢!此种心境不正像我们不远千里外出旅游吗?扪心自问,当我们来到令人神往的风景胜地,有谁还会觉得旅途的过程是苦痛的,是经受折磨的?青蛙努力过程中的心境不也正是如此吗?

其实,追求的过程并不都是痛苦的。著名的特级教师管建刚在回顾自己漫长的在常人看来很枯燥的阅读过程时这样说“ 渴望是一种力量!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梦寐以求的渴望,阅读,阅读,再阅读!那过程不是枯燥的,不是痛苦的,而是美好的,美妙的,充满了成长的欢愉。”看海正是青蛙多年梦寐以求的渴望,虽然这目标对于它来说有点可望而不可即,但有松鼠这位既像伙伴又似良师循循善诱的引领、鼓励。带着对目标的无限向往,青蛙攀爬着,欣赏着沿途风光,感受着不断超越自我逐步成长的欣喜,累并快乐着,享受着,幸福着,不知不觉就会到达“山顶”。

青蛙的旅行范文5

一天,一只小青蛙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出去干一番大事业了,便拿着旅行包出去了,并在桌子上留了一张字条,字条上说:“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是自己出去创业的时候了,请你们不要担心,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您的儿子。

过了一段时间,小青蛙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小青蛙问这里的人:“这里是什么地方?”那个人告诉它:“这里是不夜城,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小青蛙说了声谢谢就走了。

小青蛙走啊走,走到了不夜城有名得饭店,它想:我可以去里面打工赚钱,说着就走了进去。老板见小青蛙忠厚老实,又吃苦耐劳,便收下了小青蛙,对它说:“你在着先试干一个星期,看看怎么样,再正式让你当服务员。可以吗?”小青蛙答应了。

过了一个星期,小青蛙被正式录取当服务员了。过了几天,小青蛙离开了酒店,这是为什么呢?好不容易找到了酒店里当服务员的工作,为什么又不干了呢?原来酒店前几天来了一个不夜城里的首富,一开口就把酒店买了下来,还发给了每个员工20万元的奖金和超薄的笔记本电脑,从此,酒店便卖给了首富。

小青蛙有了钱之后,便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厂加工昆虫。公司的总年薪500多万呢!小青蛙把自己的父母都接了过来住。过了不久,小青蛙结婚了。又过了一年多,小青蛙做了爸爸,生了个小男孩。从此,小青蛙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青蛙的旅行范文6

【关键词】旅游资源 “荷兰病”效应检验 西双版纳州

一、引言

自从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究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即增长的源泉问题。自然资源或自然禀赋、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公共秩序与法律乃至信念和价值观,相继被揭示出来并置于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对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初始积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却陷入了以该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增长陷阱。正因为资源优势所带来的繁荣,谁都难以抵抗她的诱惑,一旦陷进去,谁都难以从中解脱出来,正如“温水煮青蛙”①一样,这个古老的歇后语很好地描述了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所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的“荷兰病”②现象。而往往“荷兰病”的要害就在于“温水煮青蛙”。Auty(1993)认为,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因此丰裕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1]。纵观各国经济就会有一个体会,即一个经济体长期地过分地依赖某种经济要素禀赋优势,会造成对于其他行业的抑制,使之长期得不到综合平衡发展,难以形成多元互补的稳定经济结构,“荷兰病”的形成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同类自然资源产业相似,旅游业发展很大程度是依赖旅游资源的丰裕。而正如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如发展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本地居民福利水平、促进就业和税收等。但也有少量研究否定了这一结论的普遍有效性[2]。

西双版纳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中旅游资源相对丰裕使西双版纳州蕴含了更大的发展潜力。伴随着对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西双版纳州经济蓬勃发展。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或者地区陷入了经济增长的陷阱或瓶颈的事实不断提醒着有着类似发展潜力的国家和地区,西双版纳州也不例外。虽然,历年统计数据表明,西双版纳州并未实质性地陷入经济增长的陷阱或瓶颈,但“荷兰病”的要害就在于“温水煮青蛙”。基于这一命题,本文研究西双版纳州是否过度依赖旅游资源而导致旅游产业部门异常繁荣,进而对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最终导致“荷兰病”。

二、西双版纳旅游现状及旅游资源评价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具体的景区见表1),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西双版纳赢得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孔雀之乡”、“大象乐园”等美誉,妩媚旖旎的亚热带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古老浓郁的民族风情相融,使西双版纳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而今与老、缅、泰等国开通了边境旅游,西双版纳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旅游市场接轨的中心枢纽。

首先,本文借鉴了左冰教授在《旅游能打破资源诅咒吗?—基于中国31省(市、区)的比较研究》中对旅游资源丰裕度考察方法,即采用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重来反映旅游资源的丰裕度或旅游繁荣程度[2]。自然资源的丰裕度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不如说是资源产业的繁荣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2005至2012年西双版纳州旅游业丰裕度呈现上升趋势。计算结果详见表1。

其次,本文以“荷兰病”这一基本命题为依据,检验西双版纳州是否出现因旅游资源优势而导致旅游产业过度繁荣的“荷兰病”症状。但由于旅游资源相较于自然资源有其特殊性(旅游资源发展持续性以及旅游消费品是消费束并非单一产品)及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具体产值数据无法获取,直观比较相对困难。但经过相关分析,2005至2010年,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非常明显,其旅游业贡献率[3]平均值为22.36%(大于15%),简单的说明西双版纳州的第三产业发展有22.36%是旅游业增长拉动的。可见,西双版纳州旅游业是该州第三产业的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③(详见表1)。一般而言,地区主导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该区域经济发展[4]。旅游业在该州第三产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且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该州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所以本文将以第三产业数据代替旅游业数据,以便利用第三产业产值的数据来分析和验证西双版纳州是否出现旅游资源“荷兰病”。

表1 2005年至2010年西双版纳州旅游业贡献率表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州经济工作手册》2010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参考统计与信息论坛第21卷第4期-《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的分析方法及相关计算整理而得。

三、关于西双版纳州是否患上旅游业“荷兰病”实证分析

“荷兰病”产生的原因往往是一个经济体长期地过分依赖某种经济要素禀赋优势,造成对其他产业的抑制,从而破坏了综合的平衡发展,但相同的传导机制也会产生不同结果。本文在综合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引入“荷兰病”病症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借此更好地判断西双版纳州是否患上“荷兰病”。假设如下:

假设(一):随着旅游资源部门扩张其他产业是否受挫。

假设(二):旅游资源产业扩张是否把人力资源积累效应“挤出”。

假设(三):旅游资源部门扩张是否导致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衡。

(一)西双版纳州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地区的资源产业过度繁荣往往会通过要素、产品和货币市场的一系列反应挤出当地其他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使之逐渐衰退或者难以起步,其直观的反映在产业增加值变动上,它是典型的“荷兰病”表征。总体来看,西双版纳州产值增加呈现“三、二、一”的格局。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可看出,西双版纳州产业发展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相对缓慢,第二产业从2007年开始涨幅不明显,且建筑业在相较之下毫无发展,详见表2。说明该州产业发展重心偏向于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资源部门的扩张使得要素向资源产业转移,排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其他产业发展,即对当地其他具有战略性分布的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5]。这在短期内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资源的荷兰病”要害就在于“温水煮青蛙”,长期的依赖旅游资源而偏重发展第三产业,忽略其他产业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资源部门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挤出”其他产业,渐渐患上“荷兰病”。

表2 2005至2010年西双版纳州三次产业增加值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州经济工作手册》2011年。

(二)旅游资源产业扩张与人力资源积累效应

总体来看,西双版纳州大量劳动力搁浅于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少,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偏低,详见表3。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拉动劳动力转移,此现象与配第-克拉克定律④不符,即西双版纳州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要素流动要求不匹配,旅游资源部门高度扩张的同时并未吸收相应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旅游业)的过度发展把人力资本中劳动力要素的积累效应给“挤出”了。

表3 2005至2010年西双版纳州三次产业部门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州经济工作手册》2010年。

(三)旅游资源部门扩张与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相关经济数据表明,从2005至2010年,西双版纳州产业结构形成了“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产值居第一位,对其加大投资额度是合情合理(所谓多劳多得)。但是,如果单独观察看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则不难发现,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于其产值,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是“负盈利”的现状;第二产业结构优化,效率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其盈利最丰富(投入少收效大),符合经济学的“产出最大化而投入最小化”原则,详见表4。这就意味着,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额与产值增加额不匹配,这有可能导致下一阶段部门经济增长失衡甚至恶化。

表4 2005至2010年西双版纳州全社会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州经济工作手册》2010年;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编.《云南统计年鉴》(2006-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从表象上的观察西双版纳州并未出现绝对的“荷兰病”(非资源产业负增长),但却存在引发“荷兰病”的可能性或者说已经出现一定“荷兰病”的表征。但各地区传导机制的差异,使其影响时滞与严重程度大相径庭。同时,基于“荷兰病”的潜在存在性,使旅游业作为资源依赖产业,对于目的地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反馈效应,为了经济长期良性发展,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基于西双版纳州产业发展重心偏向于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这在短期内可能没有什么明显问题,但“资源的荷兰病”要害就在于“温水煮青蛙”,长期的依赖旅游资源而偏重发展第三产业,忽略其他产业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资源部门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挤出”其他产业,渐渐患上“荷兰病”。鉴于此,本文建议西双版纳州在下一经济发展阶段,政府鼓励引导发展其他产业,并对相应弱势产业(如农业)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使三次产业综合平衡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的稳定产业经济结构。

第二,基于西双版纳州产业结构演变及相应劳动力转移过程与配第-克拉克定律不符,旅游资源部门高度扩张的同时并未吸收相应的劳动力,这意味着:旅游部门把人力资本中劳动力要素的积累效应给“挤出”了。鉴于此,本文建议政府鼓励或支持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吸纳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转移出的富余劳动力,发展人力资本中劳动力要素的积累效应。

第三,基于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于其产值,第三产业出现了“负盈利”现象,且旅游资源部门的快速扩张,其增长速度高于非资源部门,产业结构失衡进一步恶化,最终呈现“荷兰病”病症。鉴于此,本文建议改变西双版纳州固定资产投资路径,其实根据近期产值情况和现实有效需求合理配置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渐改善三次产业“收支”结构。

注释

①“温水煮青蛙”来源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而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得以成功逃生。然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温水煮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

②“荷兰病”是指一国(特指中小经济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这种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繁荣,被国际上称为“荷兰病”。

③主导产业是代表地区经济形象、获取地区经济利益的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得规模与水平。判断区域主导产业重要标准—在地区生产中该产业占有较大比重,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一般情况,我们把产值比重≥15%的部门称为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④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则呈现增加趋势。

参考文献

[1]AUTY R 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New York: Routledge.1993:13-27.

[2]左冰.旅游能打破资源诅咒吗?—基于中国 31个省(市、区) 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第5期 2013年5月.

[3]周四军,张墨格.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第21卷第4期.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官锡强.基于“荷兰病”效应与“资源诅咒”的桂西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

上一篇乔迁对联

下一篇秋雨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