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范例6篇

村上春树范文1

最近这段时间。拜读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两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感受了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人的心态以及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村上的说总是带有一种很深的哀怨,写的非常好。情节设计,跌宕起伏。但是给我的感觉太忧郁了。都是写人由于不合于世,不能很好的融合到社会当中,最后都自杀来结束自己可悲的生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两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我。最后都走出了这些灰暗的影子。朝着积极正面的人生奋进。这是让人值得深思的地方。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村上的比喻,他的比喻是不同反响的。是我们一般人不会想到用这样的比喻。但是他用的比喻是我们想不到。但思考后确认是非常得体。“我们高贵的抓住那稍纵即逝的人间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希望”这种语句的意境非常美丽! 作者在《舞》当中多次提到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这个观点,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让人觉得现在的中国有点像当年的日本,在社会告诉发展的同时。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整个社会充斥着虚无,灰暗,阴冷。年前人无法树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的空间里。而不愿意走进社会。当压抑积蓄到了一定的时候。总会爆发的。后果是可怕地。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了不归路。还有很多人精神错乱。都是人们没有及时的处理好自己的精神问题。没有找到正确及时的排解方法所导致的。有时候面对现实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把自己深藏心底的坏念头统统袒露在光天话日之下。真正可以做到得又有几个人呢? 下面在说说《挪》这部村上最畅销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年前人---渡边的感情纠葛,很好的描绘了那个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问题。在迷茫,彷徨中成长。到最后主人的一句----我在那里?我在那里? 让自己重新走近生活。不在过飘荡的生活。逝者已逝,我们记住他们的好。忘记他们的坏处。人要成长。这就是最好的考验。 这个家伙的小说读两本足够了。以后也不会再去读了。最多去欣赏他的优美语句。比喻。还可以重温。但是他描写故事的情节我是不愿意在看。因为太幽暗了。多读些积极向上书好。哈哈。 下面我们欣赏下村上语言的魅力: 村上春树 说: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村上春树 说: 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村上春树 说: 每一次,当他伤害我时,我会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原谅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的残骸,一切都变成了折磨,也许我的确是从来不认识他。 村上春树 说: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村上春树 说: 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村上春树 说: 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 村上春树 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说: 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村上春树 说: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 村上春树 说: 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村上春树 说: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 村上春树 说: 于是我关闭我的语言,关闭我的心,深沈的悲哀是连眼泪这形式都无法采取的东西。 村上春树 说: 世界上有什么不会失去的东西吗?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 村上春树 说: 周围静得出奇,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向我的思考侧起耳朵. 村上春树 说: 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村上春树 说: 他是我在青春岁月里的初恋。 村上春树 说: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迷失的人迷失了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 说: 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生活以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美丽诱惑着我深入其中。 村上春树 说: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 而容纳你的空间 ——虽然只需一点点 ——却无处可寻 村上春树 说: 迟早要失去的东西并没有太多意义. 必失之物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村上春树 说: 那里的一切一切都如云遮雾绕一般迷离。但我可以感觉出那片风景中潜藏着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什么,而且我清楚:她也在看同样的风景 村上春树 说: 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 村上春树 说: 最喜欢的是描写与唯一朋友的永泽和女朋友分手后,渡边和初美的那段相处,以及他多年后回忆起当初,一种迎面而来的夕阳的感觉。初美虽然不是渡边命中的女人,但那应该是一个女人的最高境界。 村上春树 说: 如果你想追求的是藝術或文學的話,只要去讀希臘人寫的東西就好了. 村上春树 说: 過去曾經有過這樣的時代,任何人都想活得冷靜。 村上春树 说: 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 村上春树 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说: 死并不是终结生的决定性要素。在那里死只不过是构成生的许多要素之一。 村上春树 说: 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 村上春树 说: 如果不了解而過得去,那再好不過了。 村上春树 说: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村上春树 说: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 村上春树 说: 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出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 村上春树 说: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村上春树 说: 我的父母叫起来也就是一只小雨蛙那么大的想象力. 村上春树 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潜伏在我们生之中 村上春树 说: 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村上春树 说: 有时候,不正确的选择可以带来正确的结果;而造成不正确结果的却是因为正确的选择。 村上春树 说: 刚刚好,看到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村上春树 说: 一旦死去,就再也不會失去什么了,這就是死亡的起点。 村上春树 说: 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间而过。 村上春树 说: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 说: 我们自以为知之甚多的的事情背后,无不潜伏着等量的未知因素。 村上春树 说: 死不是生的對極,而是潛存在我們的生之中。 村上春树 说: 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

 

村上春树范文2

由于村上春树用与日本传统文学语言迥然不同的笔触从事小说创作,人们向来认为他是一个比较西化的亚洲文学家。可是,当人们探寻一个人的思想源流时,怎么可以将他与他的民族及这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剥离开来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上春树是大和民族人,而日本自古以来都处于中华文化圈的覆盖之下。孙树林的视角很独特,为人们解读村上春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即从这个角度,阐释村上春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哲学性思考。

“卡夫卡”,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十五岁少年的名字。同时,为更多读者所知的是,它是奥地利著名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弗兰茨・卡夫卡的名字,在捷克语里,它的意思是“乌鸦”。村上春树以作家卡夫卡的名字给自己的小说主人公命名,并且还通过少年之口提及四篇卡夫卡的作品:《城堡》《诉讼》《变形记》《在流放地》,这是否是村上想特意表明他对卡夫卡的敬意人们无从得知。巧的是,作家卡夫卡曾经研究过中国传统哲学,尤其对老子的《道德经》深感兴趣。

奈谋纠纯矗《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中的许多意象、人物形象和情节元素都有着村上春树从老子哲学中取经的影子,下面笔者将围绕着三个方面做详细深入的探讨。

一、渗透老子哲学的重要意象

(一)“非常道”

书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没有名字,也没形体,而“没有形体的东西可以是任何东西”。它首先赋形为卡内尔・山德士(美国肯德基炸鸡店的创始人),出现在第26章及以后的偶数章中。这个“纯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观念性客体”对自己给出的解释是:

“善也好,恶也好,都与我无关,我追求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彻底施展我所具有的功能。我是个非常实用主义的客体,或者说是中立性客体。”

“我的职责就是管理世界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就是理顺事物的顺序,就是让结果出现在原因之后,就是不使含义与含义相混淆,就是让过去出现在现在之前,就是让未来出现在现在之后……”

这难道不是“道”一般的存在吗?老子的《道德经》中对“道”的描绘是这样的:

“(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道”是个先天地而生,创造了万物,并以恒久的姿态主宰着万物运行的不可知、不可感的超然存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暂且认为小说中的这个重要意象至少是一种不简单的“非常道”,它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世界情况的变更,它是故事中大事件发生的最根本诱因。

(二)水流

有人说《海边的卡夫卡》有对村上春树之前小说中的许多元素进行重复使用的嫌疑,如佐伯的形象跟《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性格特点非常相像,连她和爱人青梅竹马,后来爱人在年轻时就自杀离世的情节,都跟《挪威的森林》中直子、木月的经历如出一辙;小说中对卡夫卡误入的“另一个世界”的描写几乎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森林景象雷同;与《奇鸟行状录》重叠的部分最显著的就是“水流”的意象。

在《奇鸟行状录》中,如孙树林在文章里面写到的,“水流”是“道”的化身,也是指事物运行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同时,它又是有心人通过细心观察和理性推理可以发现和利用的,所以说,“水流”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很鼓舞人心的物象,它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和指引。例如:

“你的责任究竟始自哪里呢?你拂去意识视野的白雾,力图找出现在的位置,力图看清水流的方向,力图把握时间之轴。”

(三)风

风也是村上春树小说中常用的意象。在《海边的卡夫卡》里,作者同样花大量笔墨描摹各种场景下的风,如卡夫卡在森林中感知到的风,卡夫卡梦见佐伯的风,佐伯站在窗边发呆所经历的风……那么“风”到底指什么?从一些小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风已止息,无任何声响传来耳畔,感觉上好像自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死去。我死了,同少女一起沉入深深的火山口湖底。

我发觉空气中有一种与平时不同的什么膨胀开来。异质的什么正在一点一点然而决定性地扰乱着必须完美无缺的那个小天地的和谐。我在幽暗中凝眸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夜风忽然加强,我血管中流淌的血开始带有黏糊糊的不可思议的重量。”

“风”隐喻现实环境的恶劣性。它始终伴随人们左右,是人们成长路上的一道道障碍,它不可消除,人们要学会与其友好共处,最好的方式就是“且听风吟”,不喜亦不惧。当人们逐渐学会坦然接受并适应它的时候,逆境就变成顺境,再大的困难都不在话下。

(四)海

“海边的卡夫卡”是这部小说中最显见的道具,它可以是一首恋曲,也可以是墙上的一幅画,这是小说中比较独立的一个时空,过去和现在在这里轮番上映,理想与现实相互交融难以分开。除此之外,中田老人也与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一看海心里就会安稳呢?”

“大概是因为坦坦荡荡,什么也没有吧……一望无边、一无所有的确很妙。”

所以说,“海”也是“道”,大海与大道同样都是“虚极”“静笃”的,能抚慰人心。

二、浑身散透老子智慧的人物形象――“至人”中田

中田是小说偶数章的主角。他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曾在二战期间“木碗山事件”中意外丧失记忆,这件事情影响了中田的一生,他从此没有了学习的能力,被亲人、同学排斥,只能靠领政府的救济金度日。不过中田老人也有一项过人的本领,那就是跟猫对话,利用这种技能替别人寻找丢失的宠物猫也能为他挣得一部分酬劳。

事实上,整本书读下来,人们会觉得中田是个特别可爱的老人。他爱干净,穿戴整洁,会做料理甚至可以做得相当美味,他作息规律,睡觉、上厕所都按时按点,生活习惯非常好;他似乎深谙养生之术,每日都进行体育锻炼,空闲时经常闭目养神,还会指压疗法;他谦恭、大度、宽容,开口说话总是以“中田我”打头;他还是善良的、正直的,他结束了杀猫狂魔琼尼・沃克的性命,用意志力发动天降蚂蟥以惩罚偶然在路边看到的施暴行为;他心态平和镇定,遇事不慌;他无欲无求,总是很容易满足,很容易感动、快乐;他坦然地接受自己脑袋不灵光的事实,却在恍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具空壳之后立志改变。

中田这个形象,一方面是作者展示给人们的一个“试验品”。试看小说的第4章、第8章、第12章,在“木碗山事件”发生之前,中田明明是一个面相白净、性格温和、成绩优秀的讨人喜欢的小男孩,可是万恶的战争彻底摧毁了他的人生,从此中田几乎成为一具废物,他再也没有能力回w到自己原来所在的社会地位。中田是人类战争的牺牲品,作者把中田悲惨的人生陈列在读者面前,这正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另一方面,尽管中田无法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可是他也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当中田意识到自己是一具空壳之后,他毅然决定要找回原来的自我,他最终为了守护“入口石”耗尽精力而离世。这种安排既是作者对想要新生的中田的鼓舞,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所抱的深刻同情,这是他赐予这个形象的善终结局。

三、渗透老子哲学的种种情节元素

(一)弱胜强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小说中企图扰乱世界秩序的恶势力,违背自然之道,倒行逆施,最终导致阴谋的破败,正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反倒是看似弱小的弱者,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最后终于力挽狂澜,打败了强大的恶势力,恢复了世界的原有秩序,正所谓“不争而善胜”。这里正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的反战思想和守静不争的处世之道。

(二)深睡

“深睡”的情节是村上春树小说中一道常见的“风景线”,曾在《眠》《奇鸟行状录》《1Q84》等小说中出现过。这种情节元素的设置蕴含了作者的深意:这是对胎儿在母体内深睡的模拟。读者可以发现,小说人物通过深睡的方式使得自己与众多危险、威胁暂时隔绝开来,虽然说看似在睡梦中什么也没想,可是“深睡”的情节过后,故事的发展往往出现大的扭转,这类似母体对胎儿的保护,是自然赐予人们通过回到初始状态寻找解决方案的启示。

(三)“融入”

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融入”。村上春树所说的“融入”有很多层内涵:其一,物我交融,即“回归自然”。“森林”是村上春树小说中常见的意象,随着行文的发展,人们对森林的感情由恐惧逐渐转变,开始对其怀有好感。村上春树是一名善于书写都市孤独情怀的作家,他为人们指出的出路就是回归自然,找回原始的自我。其二,“你我相融”,意即有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通过“非我”认识“自我”,在“非我”中找到“自我”。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省去很多障碍,互相沟通的畅快不“就像在天上飞”吗?

四、结语

村上春树范文3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村上在小说中设置了诸多悬念,令人情不自禁地期待起第二部来。

一如往常,音乐、电影、阅读和那些关于生活中的小品味,伴随着情节的推进,在小说中一一铺陈。有数据表明,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村上的小说总是更加畅销,因为他代表着颇为小资情调的一众人士的品味生活。

小说的开头即带出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只听个开头,就能一口说出这是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人,世间究竟有多少?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清简孤独,不被人际关系束缚,尽量远离规则的制约,不欠账也不赊账,独自一人自由而安静地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有奇特的生活经历,而那些,塑造出他们奇特的人生。

他笔下的青豆,戴雷朋太阳镜,穿讲究的“岛田顺子”套装,着菲拉格慕高跟鞋,如果独自一人去酒吧,喝的是金汤力,佐酒的是一盘腰果;独自在家时,要喝着冰得恰到好处的葡萄酒(最好是CHABLIS酒―法国布列塔尼夏布利地区产的葡萄酒),一面聆听音乐……

青豆生长在一个“证人会”信徒的家庭,每到周末就要和母亲一起去传教,挨门挨户地走访人家,发放一种叫《洪水之前》的小册子。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尴尬的经历,她在五年级痛下决心和父母断绝了关系,去投奔舅舅,从此开始了孤单的生活。青豆生活中最为温暖的感情,是和中学时的好友大冢环产生的。但大冢环26岁即死于家庭暴力。在大冢环死后的第二个月,青豆递交了辞职报告,结束了自己在公司的工作,到一家体育俱乐部里当起了教练。“必须制裁那个家伙,否则,他还会对别的女人做同样的事”,这是青豆坚持不懈的信念,而那,也是她杀手生涯的开始。

从此,她变得周期性的、并且狂热地追求男人的身体。

天吾,是青豆的小学同学。他的父亲是NHK的收款员,天吾自记事起就被告知,他的母亲已经因病去世,连一张照片都不曾留下。幼小的天吾每个星期天都被父亲强行拉去和他一起上门收费,因为拖着一个幼小的孩子敲门,总是能够更容易就收到钱。即使是有别的事或是发着低烧,父亲也决不允许他休息。一天的工作完成后,父亲往往会带他到车站的小吃店,奖赏似的说:想吃什么就尽情点吧!但天吾却只有想要呕吐的感觉。小学五年级时,天吾经过深思熟虑,向父亲发出了宣言:星期天,我不会跟爸爸一起去收NHK的试听费了。我有自己的事要做。

青豆和天吾,他们都生活得极尽简单,住简单的房子,房子里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西。即便都是那么爱读书,也刻意地清简,除非是非常喜欢的书读完了才会被保留下来,否则,看过的书会送去二手书店,大部分的书干脆就从图书馆借阅。

即使是交往的人,也刻意地精简和随意。他们都无意保持一段长久而温暖的两性关系,喜欢从陌生的年长异性那里获取安全感。青豆喜欢比自己年纪大许多的人,最好是那种稳重成熟的、头发开始稀疏的中年男子。她的理想是肖恩・康纳利的谢顶方式―脑袋的轮廓非常漂亮、性感,在酒吧里会点创建于1923年的苏格兰著名威士忌品牌“顺风”(Cutty Sark),而不是皇家芝华士或讲究的纯麦芽威士忌。她说,在酒吧里对酒的品种刻意挑拣的人,大多对性很淡薄。

天吾,则有一位年长他10岁的、已经为人妻的女朋友。和年长的女性在一起,有一种安全感。因为无论做什么,都无需冲在前面,一想到这些,天吾就如释重负。在个人层面和别人维系深入的交往,对他们来说不啻于一种痛苦。与其那样,还不如孤独下去。

尽量做到不引人注目,不让别人轻易记住,从孩童时代起,他们就学会了这样刻意保护自己,如果他们的童年像普通人一样正常,他们也许会度过更为轻松的人生,能用更宽容的目光审视世界。但村上春树一再地表示,现实始终是冷澈的,始终是孤独的,精神的锐利不可能产生于舒适的环境中。那也是他的人生观吧。

青豆和天吾,在童年的时候,他们在星期天的街头,被父母强行拉着,步履匆匆地交臂而过,在一瞬间交换着视线,10岁的青豆“爱”上了天吾。她说,我只喜欢一个人,10岁时握过他的手,就发誓一辈子只爱他一个人。孤独一个人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人生也还有救。但小学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村上春树范文4

10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村上春树再一次成为最悲情的“陪跑者”,继2012年输给了中国作家莫言后,2013年又输给了加拿大82岁写短篇小说的爱丽丝·门罗。不过村上春树似乎并不关心。10月23日,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力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中国全面上市,首印高达50万册。可以想象,新一轮的“村上春树”热正在形成。

事实上,自从《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在19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后,村上春树就成了日本当代文学的代名词。小资、流浪、暧昧、爵士乐,这几个词语跟着被提炼出来,成为村上春树给大众的最普遍印象。

美国文学翻译家

村上春树出生的1949年是日本二战投降后的第四个年头,一种巨大的挫败感笼罩在日本国民心中。村上春树是家中独子,早年生活在京都市伏见区。邻居眼中的村上春树“个性内向,有股子蛮劲儿”。父母亲都是中学日文教师,从小就辅导村上学习日文,希望培养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是他始终没有兴致。不过父母还算开明的教育方式,对村上春树并没有过多约束。

12岁时村上春树全家搬到邻近的兵库县芦屋市,家中订阅的两套世界文学丛书,却无意地培养了村上春树对西方文学的爱好。他曾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被日本小说深刻感动过。”

在相当于村上春树个人传记的《村上朝日堂》一书中他说,“当时(60年代前期)我家每月让书店送来一册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和一册中央公论社的《世界文学》,我便一册接一册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学时代。由于这个缘故,我的读书范围至今仍只限于外国文学。或许可以说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吧,总之最初的机遇或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喜好。”

在大量阅读二手便宜的欧美原文小说时,村上春树尝试着一段段翻译自己最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并沉浸于这种翻译带来的不同体验。那时村上正读高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对课堂上循序渐进的英文教学方式不怎么耐烦,由于没花过多少时间来应付考试,所以一直成绩平平。后来他在文章里写道:“如果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现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译工作,可能会无法理解吧。”

正是因为这样的兴趣和积累,三十多年来,村上春树陆续翻译了《雷蒙德·卡佛全集》、《贯通心脏》、《麦田里的守望者》、《了不起的盖茨比》、《漫长的告别》等几十部文学作品。而且村上春树的小说不少都是向这些作家致敬,因此也被国际文坛认为是很美式的日本作家。2012年村上春树在接受翻译家林少华的采访时说,“写作是我的工作,而翻译是爱好。写累了,就搞翻译。一般是上午写作,下午搞翻译。”

也正是由于翻译欧美文学,村上春树得到了它的长期滋养。在一次接受《每日新闻》的采访中,村上春树说,“自己的创作受到美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从他们身上学得了许多,例如比喻手法就从钱德勒那里学到不少,那个人的文体具有某种特殊的东西。”“还有在接触加西亚·马尔克思等南美文学的时候,我感觉到和英语文学完全不同的东西,从而受到一种异文化冲击。”这也许是村上春树作品不像同时期很多日本作家般沉重,反而更加轻盈、明亮,甚至后现代的原因。

爵士乐、摇滚乐爱好者

与翻译相似,欧美的爵士乐和摇滚乐对村上春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村上春树至今都还记得,第一次听到亚特·布雷基与爵士信使乐团在1964年的现场演唱会录音带后,他就决定把午餐钱省下来购买爵士乐唱片,这种收集唱片的习惯从13岁保持到现在。音乐对村上春树的影响极大,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若没有迷醉于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剧变的年代,越战爆发、嬉皮风潮正盛,披头士的音乐流行全球,欧美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战。当时日本的大学生也和欧洲的青年一样,在那个迷茫的年代里尽情释放着骚动的青春。村上春树回忆说,“那时我血气方刚,对什么都愤愤不平”,逃学、集会游行、约会、打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后来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挪威的森林》,书中感性、青涩的少年高中毕业生渡边来到东京上大学,就碰巧遇上学生运动的政治季节,也遇到了心动女生直子。渡边一边躲进音乐世界,一边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自己在变,女朋友在变,周遭环境也在变,如何顺应下去?那种对个体孤独生活的阐述,对生命消逝的无奈,引起众多青少年的共鸣。

因为喜欢爵士乐,1974年,25岁的村上春树和夫人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日元为夫妇打零工的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起初觉得找工作也未尝不可,便去几家有关系的电视台转了转,但工作内容实在无聊透顶,只好作罢。心想与其干那样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好好开一家小店。终归,说起我能做的事,也就是开爵士乐酒吧了。反正我就是喜欢爵士乐,做事也想做和爵士乐有关的。”这个酒吧的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

爵士乐酒吧一开便是七年。在那之前,村上春树的大部分朋友预言这个酒吧会倒闭。他们觉得作为爱好来经营的生意未必能长久,而且像他这样性格单纯的人,看起来实在没有什么经商的天分。不过他们的预言完全没有实现,村上春树虽然自己不懂做生意,但妻子家里是做生意的,这个酒吧在她的经营下居然撑了七年,等到1981年关闭的时候,只有些许债务。

但正是这七年相对无所事事的生活,让村上春树开始有一种要自己写一部小说的强烈冲动。他到新宿的纪伊国屋书店,买了一叠稿纸和一支5美元的水手牌圆珠笔,开启了自己的作家生涯,一写便是三十多年。

几乎在村上春树所有的作品中,都可见西方音乐对他的影响,不论是古典乐还是爵士乐、摇滚乐,村上春树总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反过来,许多原本不流行的音乐也会因为村上春树的喜欢而变得流行起来。比如《1Q84》中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其唱片就因村上春树而大卖。如今村上春树还经常听另类摇滚,喜欢R.E.M.、电台司令乐队。比起英国,村上还是更喜欢美国的摇滚乐。开车时听,跑步时带着iPod也听。不过听了Lady Gaga的歌后,他觉得乱七八糟,糟透了。这些元素叠加,构成了村上春树“当代都市小说”的典型符号,也因此被不少评论家诟病为“小资”,似乎时髦元素让村上的作品显得不那么高级。

超级长跑者

与翻译和爵士乐相比,村上春树对于跑步的热爱可以说近乎疯狂。

1982年的秋天,村上春树开始跑步,之后的三十一年,他就像一架运转精准的机器——每天早上5点前起来,先伏案写作四五个小时,然后就换上鞋子出门练跑。三十一年,从未间断。不仅如此,他每年至少还要跑一次全程或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东京、雅典、波士顿、纽约等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没有人知道村上春树这样坚持跑步的原因。但在33岁的那年秋天,村上春树曾说,“在这个年龄,基督死去了,菲茨·杰拉德开始走下坡路。”这个年龄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村上春树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开始长时间伏案写作,过一种特别规律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他是酒吧的老板,过着慵懒、漫无目的甚至是放纵的生活。他酗酒、抽烟,两根手指被烟熏得蜡黄。

卖掉酒吧后,村上春树搬到乡下,开始全身心投入写作。他的妻子阳子回忆说,“那个地方周围没有比较好的体育设施,但附近有一个自卫队训练基地,路修得很好。附近的习志野大学也有训练场。村上(春树)刚开始跑步的时候,大概只能跑20到30分钟,这已经让他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双腿打晃了。开始的时候,周围的人看他跑步让他有点尴尬。但是,他坚持跑下去,耐力渐渐提高了,呼吸更加均匀,脉搏也开始正常。和吃饭,睡觉,做家务以及写作一样,跑步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作家梁文道曾这样解读村上春树这样痴迷跑步,“把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专注到一点上,这是精密的状态调控,更是耐着性子的计划执行。对作家而言,写文章本身或许属于头脑的劳动,但是要写完一本完整的书,不如说更接近体力劳动……坐在书桌前面,精神集中在镭射光的一点之上,从虚无的地平线上升起想象力,生出故事,一一选出正确的用语,所有的流势全部保持在该有的位置上——这样的作业,比一般所想象的需要更大的能量,且必须长期持续。”跑步,或许就是村上春树自我训练的独特方式吧。

日本80后作家加藤嘉一是村上春树的粉丝,“我也是长跑运动员。我知道,如果不会享受孤独,就没法跑下去。村上春树是一个很具有孤独感的人,他从来不上电视,不参加任何宣传活动,也很少拍照片。在《1Q84》里,过着简单自律生活的青豆,其实就是村上春树自己一部分的化身。他具有80后最不具备的东西,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他说。

悲观主义者

“我压根就没想过要出名,”在《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狂卖400万本后村上春树曾说,“由于出名我失去了很多朋友。在他们看来我的名声和财富在我们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朋友们都离开了我,有的甚至变成了我的敌人,让我十分伤心。我意识到金钱和名誉也许能使你过得很快乐,但更多的时候,它们带给你的却是不幸。”

由于他拒绝像其他日本成名作家一样与电视、报纸等媒体合作而遭到了媒体的非议,有一段时间他变得十分消沉,直到离开日本辗转到了欧洲和美国后,他才重新振作起来。

1995年,村上春树的家乡神户发生地震,紧接着,一组织在东京的地铁中释放致命神经毒气沙林,造成12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对祖国的关心让村上回到日本。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寻找访问组织的成员和那次事故中的受害者,把他们的经历整理成文,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纪实文集《地下铁事件》,这也是他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描述的仍是村上春树的一贯主题,即一个表面和平发达的社会,实际上正经受着潜在的暴力暗流的威胁——这既是指毒气事件,同时也影射了在 21世纪还笼罩着日本的军国主义。

村上春树范文5

关键词:村上春树;文学作品;分析

村上春树是日本二战之后最著名的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手法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他的作品所表露出淼乃枷胍馐丁⑶楦幸馊の抟徊皇芊痨文化的影响,物我一体,悲喜与共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委婉细腻的情感,都具有典型的日式风格。他的作品一扫战后日本文学的阴郁沉闷,基调轻盈,笔触细腻,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村上春树作品的成功之处

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一般具有都市情怀,笔触和语言细腻轻松,故事情节可以平淡无奇,情感的冲击却无处不在,让人们在清新自然的轻松氛围中思考时代和生活的重大问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有诗歌一样的淡雅和清茶一样的馨香,语言平淡而不失趣味。在他的作品《舞舞舞》中对女孩进行描述的时候,从她的年龄,到她的外貌,从她的打扮到动作,无一不显示出女孩的朝气蓬勃和清新纯真。她的头发是不自然地垂下来的,轻盈而又柔软;她的睫毛是长长的,还有两汪秋水般的眸子。她带着微型放音机的耳机,穿着蓝色牛仔裤,还有那柔嫩纤细的手指,怎么不让人心生爱怜。这样清新的笔调,这样传神的细致观察和描写,情感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流露出来,倾泻出来。而《舞舞舞》中对“我”自我解嘲的工作解释的场景描写,把自己比作文化扫雪工的自我调侃,既显示了作者的机智和幽默,也让读者在笑过之后体味到作者的无奈和酸楚,无端让人再也轻松不起来。这种平淡无奇的语言包含着思想感情的深意,有一种欲语还休的味道。

二、村上春树作品的本土特色

村上春树的作品深受西方欧美国家文学的影响,但骨子里充斥着日式的本土特色。村上春树用西方的视角去感受日本社会的社会生活,对日本当时的政府和体制表现出一种蔑视的姿态,作品中大量凸显西风的特色,例如主人公的私人生活中所听的音乐,所读的哲学书籍,所看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与西方文化有所关联。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爵士乐、威士忌和意大利面等西方元素,然而这些都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些影响而已,并不能证明村上春树的作品就失去了日本的味道。他只是从西方的视角来审视日本的本土文化和社会生活,而且他的作品中总有孤独、无奈的情绪体现出来,这种情绪其实与日本文化中的物我一体、悲喜与共是一脉相承的。无论他的作品当中有多少西方的因素出现,日本东方文化的精神也时时在文章中有所体现,他的日常生活也会充斥着浓厚的日本文化的气息,他的身体里也会流动带有日本精神的血液。村上春树的作品描写场景的时候,笔触细腻,对话的氛围轻松自然,人物内心表达丰富。他用悲凉哀伤的笔调展示日本社会生活的微妙的变化,捕捉这种变化与命运的关联,这种带有佛教和禅意的感悟通过某些小场景的设置和小道具的描写而韵味十足,出神入化。所以说村上春树作品的精髓还是日本的精神底蕴和东方文化。

三、村上春树作品的消极风格

村上春树的作品有着极其消极的创作风格。他所生存的二战后的生活背景,让他从人们的生活现状当中体会到深深地失落、无可奈何以及孤独寂寞等消极的思想和情怀。其孤独的基调和开放的意识反映出他对社会状况无力改变的无奈和颓废的人生观,他不得不自我调侃和自我嘲笑,把人生当成一场游戏,冷漠而悲哀。他的作品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对日本社会在二战后价值观念的改变所带来的物质欲望的逐渐泛滥而忧伤,对自己无力改变世界的无奈和失落进行了很充分地表达。这一点在《舞舞舞》中五反田的命运描写中可见一斑。五反田在成为资本主义的傀儡之后,为了摆脱这种牺牲品的悲惨命运获取自由,不断进行抗争,然而在物欲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从斗志昂扬到空虚迷茫,最后走投无路只得投海。村上春树的这部作品有着很深刻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有着无法褪去的颓废的消极思想。

总而言之,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熏染,但却不失其日本本土的味道。他的作品有着都市的情怀,笔触清晰细腻,对二战后日本本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日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有着一定的批判精神,但是却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颓废和无力改变世界的消极情感。他那种以西方视角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非意识流的细腻传神的笔触,都让读者爱不释手,对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先瑞,许军.是“突破”还是“回归”?――论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05).

[2] 张k.失眠的人是可耻的――解读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眠》[J].戏剧之家.2016(21).

[3] 刘研.村上春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04).

村上春树范文6

关键词:村上春树;《1Q84》;叙事艺术

1 前言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兼具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与日式精神的核心,不仅深受读者欢迎,也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与研究者的关注。《1Q84》是村上春树于2009年发表的作品,尽管在文学评论界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以双线的故事结构、作者一贯的隐喻与象征手法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关心的对象。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论文多是对作品主题与思想的探讨,而对作品叙事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结合《1Q84》的文本与文学作品叙事的相关理论,对村上春树在作品中展现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与研究。

2 村上春树《1Q84》中的叙事主体

村上春树的作品大多采用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1Q84》在叙事方式上也体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学创作方式的影响,采用了弱化叙述者地位的有限型叙述者,且叙述视角随故事表现需要不断切换,并出现了同一场景不同人物视角出发的多角度叙述模式,让《1Q84》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写作风格,给予读者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下是对《1Q84》中叙事主体的具体分析:

2.1 有限型叙述者

小说中以故事讲述为己任,向读者传达故事信息的视角就是叙述者。对于叙述者,叙事学中根据不同的标准存在多种不同方式的分类,其中根据叙述者对整体情节的认知程度与被赋予的视角宽窄的程度,可以分为全知型叙述者与有限型叙述者。相对于洞悉全部真实的全知型叙述者,现代文学中有限型叙述者的视角往往对于故事悬念的塑造与其他表现手法的运用更加有利。《1Q84》中出现的是全知的叙述者,但相比传统的全知型叙述者更多地隐匿在文本后,只以一个视角进行客观的讲述与信息传达,而不过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因此更接近于有限型叙述者。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在引领读者深入故事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分贴近读者带来的排斥感,又能留给读者更多自主思考的余地,形成作品独特的叙事效果。

2.2 叙述视角的切换

如上文所说,《1Q84》中的叙述者更接近于有限型叙述者,而为了表现出有限型叙述者无法直接对读者传达出的人物的心理,作品中视角的切换可以说非常频繁。如下面这段文本:

“车上的人无言地看着她脱下高跟鞋,然后脱下外套的样子。从停在紧前面的黑色TOYOTA Celica敞开的车窗,传来麦克・杰克森的高亢声音的背景音乐。“Billie Jean”。她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脱衣舞秀场的舞台上一样。没关系。爱看就尽量看吧。被困在车阵中想必挺无聊吧。不过,各位,再下来就不会脱了。今天只到高跟鞋和外套为止。对不起。”

很明显,这段文本一开始为叙述者视角,读者只能跟随了解到场景中青豆与车上的人的动作与反应,但双方的心理我们不得而知。后半段转到青豆的个人视角后,读者才了解了叙述者看不到的青豆的心理,由此填补了前半段留下的空白,展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2.3 多角度的叙述模式

叙述视角的切换之外,《1Q84》中还存在着多人物视角出发的多角度叙述模式。同一段故事情节,从不同人物视角进行的叙述必然存在着重复与差异,如同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叙述方式,展现给读者似假还真的小说故事时空。《1Q84》中主要有三个人物承担故事叙述的任务,第一部与第二部中是主人公天吾与青豆,第三部中又加入了牛河这一人物,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来叙述有限的故事时空,引领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情节展开,生发自己的思考,形成整体故事的无限性。

3 村上春树《1Q84》中的叙事意象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存在于诗歌领域,叙事作品中也有着大量关于意象的运用。各种不同的意象在小说中都有着其独特的代表含义,既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也能够传达出作者希望读者理解的某些思想情感。对于《1Q84》中叙事意象的运用,以下将从自然意象与社会意象两方面进行分析:

3.1 自然意象

在各种类别的意象中,自然意象可以说是古今作家最为常用的一类,其丰富的代表含义可以更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情思。如月亮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除却其清冷的特质之外,往往都是正面美好的化身,象征着明亮与纯净。而在《1Q84》中则有“月亮使人精神疯狂”的说法,提到月光的诱惑使人犯罪,这里月亮的意象更多的是消极、阴暗的含义。作品中出现的月亮共有两个,一个是正常的,另一个则是绿色的。天吾与青豆的相识相恋中,起到关键作用、维系了两人恋情的是那个正常的黄色的月亮,而绿色的月亮则是作品中“小小人”制造的产物,每当恶行出现时就会挂在天际。显然,《1Q84》中的月亮意象同时具有两个相反层面的象征含义――既代表着天吾与青豆与美好感情,又是“小小人”邪恶、残暴的统治的标志。

3.2 社会意象

相比代表含义丰富的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于作家映射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有着重要作用。如《1Q84》中的主人公天吾与青豆,代表着村上春树作品中常见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失去人生意义、活得恍恍惚惚的青年形象。而作品中还有以青豆父母与天吾父亲为代表的一批人,是典型的腐朽体制中麻木愚钝的被统治者形象。青豆的父母作为教派的虔诚信徒,向女儿灌输自认为是真理的教派信条,限制青豆的行动与思想,给她留下了莫大的阴影。天吾的父亲一生愚忠于公司体制,为此不惜放弃自己的正常生活,丧失了作为人的人生价值。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意象的运用对毒害人的体制进行了批判与控诉,丰富了小说的主题c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4 结论

总而言之,《1Q84》中虽然体现出的主要是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村上对叙事主体与叙事意象的恰当运用,形成了作品独特的叙事艺术。本文基于作品文本与相关叙事学理论,探究了《1Q84》中展现的叙事艺术,为村上春树叙事手法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亚如. 村上春树《1Q84》的文学手法分析[J]. 鸭绿江月刊, 2014(11).

[2]段宁. 《1Q84》的综合小说叙事结构[D]. 山西师范大学, 2014.

[3]赵薇. 虚实之间--论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现实与非现实因素[J]. 青年文学家, 2016(26).

[4]魏巍, 倪军. 存在抑或虚无――《1Q84》研究[J]. 宜宾学院学报, 2016, 16(3):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