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村树范例6篇

村上村树范文1

他说:“我理想的女性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是,这样的女子无法存在。她们生活在异度空间,那是村上春树理想中的世界,一片走不出的青春森林。在这片森林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那时,我以为他是水仙男人,有超严重的自恋情结,性格自闭,长相沉闷而帅气,当然还独身,没有哪个女人配得起他。却完全不是。

他22岁就结婚,长得也不帅,人也没有什么怪癖。结婚时他大学还未毕业,爱的阳子小姐来自天主教女校,性格活泼,与这个世界有着一层淡淡的隔膜。婚后的第16个年头,他写《挪威的森林》,阳子化身成他小说里活泼的绿子,遍布阳光。

村上春树像他小说里的男主角,内向,不喜上电视被采访,行为低调。面对记者时,他很少主动说话,性格矛盾,外表与内心反差很大。表面看,他的生活很正常。大学毕业后,开了家名叫彼得猫的爵士乐咖啡店,30岁时,突然想写小说,于是写了篇《且听风吟》参加《群像》杂志主编的“群像新人文学奖”大赛,没想到一举夺冠。这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索性卖掉彼得猫咖啡店,专职小说创作。接下来的生活被他规划得无比平谈。

他每天4点钟起床,早晨写作四五个小时,晚上10点钟就寝。每天都跑10公里路,不跑步的时候就游泳。写作前,一般先听古典音乐。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他无法想象的。

在饮食上,他吃新鲜蔬菜,麦片,意大利面和面包。很少吃甜品、冰激凌和巧克力。

如此规律的起居生活,在作家中算是个异数了。这让他保持了良好的体能和精神状态。对此他解释:“写书没有体力是坚持不下去的。大型故事的复活在某种程度上与身体的复活是相连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清醒理智,生活规律得刻板,他只管埋头创作,而对外的一切事务,包括与出版社打交道,均由阳子打理。

他与阳子结婚35年,虽然没有孩子,俩人感情却很牢固。似乎作家所有的坏毛病在他身上都无法找见。他既无昼夜颠倒的坏习惯,也无四处留情的不良记录,他对婚姻善始善终,这一切正常得让他不像个作家。可他确实是写畅销书的大牌作家,还算是纯文学的畅销作家。他名利双收,让很多写纯文学而不叫座的作家慨叹不已。

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还上了亚洲十大居家好男人的评选排行榜,对婚姻的理解他却冷静深刻,“说得残酷一些,婚姻生活就是近乎冷酷的相互磨合的过程。”

他拥有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小说却传达着人生的寂寥、青春的伤痛,生命的无可把握。作家精神领域的孤独,他一样没少,甚至更多。

在他的眼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村上春树弥留在那片森林里,写不尽的青春疼痛,都是些看不见刀口的伤疤,寂寞的少年男女,眼里世界沉静无声,刀光剑影却留在内心。孤独的意向让读者忆起青春期有过的疼,一步步,怎样艰辛走过,如他所言,“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就这样,我们都在瞬间老去。

我在他的文字里感受着孤独,那样的孤独任凭怎样的人生也无法缓解。我想,他写作,在幸福的表象里,追溯到的是生命本质的虚无。

而在他年少时,也有过随心所欲的生活。反抗父母对他进行的国文学熏陶,坚持读世界文学全集。经历运动,几乎不去学校。在新宿打零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过着昼夜无规律的错乱生活。那时,他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住在三鹰市的一间宿舍。在一家当铺买了支长笛,每天吹一支固定的曲子,后来的三鹰市在他的记忆里,就成了那支曲子。

这样无节律的快乐,想必村上春树不会再有。青春本无忧伤,忧伤总是在青春失去之后。爱情生命皆是如此。

知识链接:

村上村树范文2

《多崎作》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作是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少年,高中时代有4位亲密无间的好友:身材矮小但成绩出类拔萃的赤,体格健壮性格爽朗的橄榄球前锋青,美丽动人安静内敛且弹得一手好琴的白,还有活泼可爱幽默饶舌且酷爱阅读的黑,5人中,唯有作的名字不带颜色,他为此懊恼,认为自己没有色彩、缺乏个性,“自己是否在真正意义上被大家需要?如果没有自己,其余4人会不会反而更亲密无间、快快乐乐地相处下去?”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他,直到4位好友突然一声不响同时从他的世界消失。深受打击的作几至形销骨立,但他并未立刻寻找答案,直到16年后已经36岁的他在女友的劝告下终于下决心弄清真相,也开始了他的“巡礼之年”,而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谜底揭开,16年前的秘密、16年间的变化,以及16年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伤痛。

村上春树小说中有一种飘忽,好像是创痛,那是一种让你宁可亲吻死亡的痛,但他又是用一种隔膜的、各种极端寂寥的方式去书写。

遇见完满的村上春树

止庵:村上曾经自己说过这本书是成长小说,这到底是什么书?跟村上以往作品的一致和创新之处在哪里?

施小炜:我觉得村上春树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往往很难用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层面去概括他的一部作品。从创作手法上来说,他在这部小说里摒弃了坚持多年的超越纯写实的手法,说魔幻也好非现实也好,基本上是比较纯粹写实的手法。这部作品,有人说是村上的回归之作,我觉得也未必尽然,其实村上对自己的写实主义作品评价并不高,他认为自己一直走的是《寻羊冒险记》以后一直到《1Q84》那样的写法――写实里加很多非写实的东西。

戴锦华:我觉得村上春树在这本书中又找到了在结构和形态上的完满,他的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而自洽,所以我觉得再次遇到一个完满的村上春树。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很难回答,我觉得是一本好看的书,当村上春树再次找到他的自洽完美之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变化真的很大,我把它当作一本疗愈之作。村上春树小说中有一种飘忽,好像是创痛,那是一种让你宁可亲吻死亡的痛,但他又是用一种隔膜的、各种极端寂寥的方式去书写。村上春树的小说曾经吸引我的是那个巨大的像烟一样的好像要吞噬你的漩涡。而在《多崎作》中,最后是自我承认,自我补偿。在作巡礼之年的过程中,他找到的是每一个有颜色的人对他的认可,这是此前村上春树的小说从来不许诺、从来不给予的。我也有一个很大的迷惑,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我们开始习惯要求严肃的作家以绝望的姿势直面深渊,这一次村上春树在深渊上给我们架起了一座桥梁,我们究竟怎样在文化上评价他?还是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深渊上的桥梁?

作与社会格格不入,但他是极端低调和微末的,他把自己当做一个没有色彩的人,好像淹没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而且是其中最芸芸众生的一个。但其实他从来都有极强大和完整的自我。

没有色彩是相对于这个五色入迷的世界最大的色彩

止庵:“没有色彩”到底是什么意思?

施小炜:我看到有些日本普通读者的解读蛮有意思的。有一个读者认为,巡礼之年最后作去拜访他那些有色彩的朋友,发现他们的色彩已经失去了光芒,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反而显得灿烂起来。我觉得没有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色彩,多崎作自认为没有色彩,然而他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许多特点或者说优点。这中间有辩证关系,有色彩的变得没有色彩,而没有色彩的变得最灿烂、最辉煌。

戴锦华:我觉得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在这个文本内部,我同意施老师的说法,这是关于一个人最后怎么认知自己生命的故事。我觉得村上春树最迷人之处是他的主人公,像作,他其实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但他是极端低调和微末的,他把自己当做一个没有色彩的人,好像淹没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而且是其中最芸芸众生的一个。但其实他从来都有极强大和完整的自我,才能对抗这个世界。

再把村上春树放到日本文化的脉络当中,在我的理解中,村上春树不是很典型的日本作家,但他所描述的人物真正抓住了对日本社会的批判性思考――日本社会中那种深刻的、极端深入骨髓的个人主义,那种骇客帝国矩阵式的社会控制程度,我觉得他是在这种双重线索下书写他的人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后他让所有的一切来指认多崎作的色彩,是多余的,因为没有色彩是相对于这个五色入迷的世界最大的色彩。

巡礼之年是为了找到真相,而这个真相是另外一个在创伤之下变为空心人,丧失了色彩,丧失了能力,最后莫名其妙死去的一个永远的沉默。

是疗愈小说又大于疗愈小说

止庵:我认同这是一部疗伤的小说,但不认为是疗愈。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多崎作一生三个重复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几个朋友把他抛弃了,后来的灰、沙罗再次抛弃他,他又回到原点。读到小说结尾新宿车站这部分,我感觉多崎作始终没有走出自己的境遇,到结尾还是没有色彩。这个巡礼之年真的让多崎作有所得吗?为什么有一大段关于新宿车站的描写?

施小炜:我觉得如果说有所得的话,就是他重新拾回信心。书中关于新宿车站的描写,在日本有好几位评论家认为小说中有“311”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的背景,村上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可能是在2012年,推算一下多崎作16年前被朋友抛弃的时间应该是1995年,那正是日本经历灾难的时间。关于车站的寓意是什么,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日本地震之后复兴的象征。

戴锦华:我坚持认为它是疗愈小说,当然就一定要有所得。如果按照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创伤最大的问题是固执,那么多崎作的生命就被永远停留在朋友们异口同声对他说“你滚吧”这个时刻,而生命要延展,他必须回到那个时刻,就是必须让创伤情境再现,重新面对。

我觉得今天所有的日本文学作品,严肃作家的作品,严肃导演的作品,恐怕都不可能和“311”和福岛的核泄漏脱了干系。一方面这个灾难深刻地牵动着日本这个民族,在灾难、饥饿、大灭绝的阴影下他们依然有滋有味、精致美妙地活着;另一方面,现实的伤害或者现实的危机太强大了,暴露出的不仅是自然环境问题,还把日本社会、日本政府,包括日本民众组织形态的问题残酷地推到每个人面前,这时候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都不可能不带着伤痛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巡礼之年是为了找到真相,而这个真相是另外一个在创伤之下变为空心人,丧失了色彩,丧失了能力,最后莫名其妙死去的一个永远的沉默。所以这本书是疗愈小说又大于疗愈小说,我认为他不仅仅回答个人生命的创伤,而是更大意义上的无助。

“村上春树的迷人之处在于,孤独这两个字于他而言太轻了。如果一定要说,我觉得是彻骨的孤独,或者这种孤独已经成为生命必须携带的疾病。”

在巨大的流动中我们只是过客

止庵:多崎作的职业是造火车站,日本现在不需要再修铁路再做车站了,因为已经做完了。但安排多崎作做火车站,而且结尾描写新宿车站这一大段,我觉得是神来之笔,多崎作坐在那儿,每个人都有去处,但他没有,所以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去处。

施小炜:我觉得村上春树在这个作品中有一个很大的突破,他给多崎作安排了一个固定的工作,固定的职业,让他隶属于某个公司、某个组织,这在他的小说男主人公中是一个突破,从前他塑造出的主人公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人,不愿意隶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但尽管如此,作还是一个没有去处的人,这体现了现代日本社会中许多人都拥有的孤独感,也与中国社会有共鸣之处。这种孤独是宿命的,哪怕你隶属于某一个组织,加入某一个团体,但最终作为一个人来说还是孤独的。火车站往往是终点也是起点,车站、空港都是故事、记忆发生的场所,日本人很喜欢写车站,早年高仓健演了一部电影叫《车站》,后来小说《铁道员》里也有车站场面,车站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有人们能感受到的某些独特意义。所以选择造车站而不是生产其他什么东西,恐怕也有村上本人的寄托。

戴锦华:小说从一开始就说这个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唯一色彩是从小爱车站,很明确地要做车站,然后就做了车站。我觉得有几个层次,第一,车站是被所有人穿行,但几乎没有人滞留,某种意义上这是多崎作的自我想象,他说自己是容器,是空的,人们都从他的身体里走过,穿行他的身体。另外一个层次,刚才施老师说车站是终点也是起点,是非常现实的,又有传统象征,人生羁旅,是和驿站、站系在一起的。但我真的在高峰期经过新宿车站,确实太恐怖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国民性和中国国民性的不同――所有人都沉默着、忍受着被挤压进车厢,沙丁鱼罐头都不足以形容。在巨大的流动中我们只是过客,也这么过客般地经历了自己的生命。

我说《多崎作》是疗愈的,是因为村上春树背负着大地震、核泄露以及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和由衰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却做出了改变,他让主人公找到一个去处,所有人经过车站之后至少在想象中或者在形而下的层次上回家,最后他也让多崎作找到一个家。现代人是鲜艳的无家可归者,是在车站里走过的过客,生命世界就是车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村上春树的迷人之处在于,孤独这两个字于他而言太轻了。如果一定要说,我觉得是彻骨的孤独,或者这种孤独已经成为生命必须携带的疾病。在这个小说中,最后让多崎作找一个家,这是村上春树很大的改变。

孤独是村上作品始终贯穿的主题,也许“孤独”这个词对于村上的人物来讲有点轻,所以这本小说我觉得是弃绝,他把孤独写到你已经被抛弃的程度。

“孤独”有点轻,这本小说是弃绝

村上村树范文3

1963年5月20日,党中央印发了由签发的《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定(草案)》,即“四清”前十条。当时我中学毕业回到生我养我的今潞城市史乡曲里村,当了本村的民办教师,有幸耳濡目染人民作家赵树理老师来我村参加“四清”并创作了《 十里店 》,让我终身难以忘怀。

曲里村位于山西潞城西翼紧临潞安矿区的浊漳河北岸。农业学大寨时的曲里村,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山灵水秀,人寿年丰。南河湾、北河湾、金沙滩三面绕村,四边群山环绕。上级领导先后背着铺盖卷来蹲点包队,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亲似鱼水,使我村成为长治北郊很有名气的富村。老书记张存昌等一批先进人物的事迹久传不衰,十里八村的人们说:“谁家的姑娘能嫁到曲里村,定是上辈子烧了高香。”尤其是50年前在“四清”运动试点时,人民作家赵树理在曲里村蹲点“落户”体验生活,写出了他一生最后一部影响时代的大作《 十里店 》,给长治、潞城和潞安矿区留下了永久的思念。

他像当年的老八路

1963年农历六七月间,我正在村西端大庙里的学校讲课,庙院里老槐树上传来阵阵喜鹊群叫声。只见窗户外走来一个头系白毛巾的大汉,急促地用手势叫我走出教室,他就是当年村里的贫协会主任周贵宝,把我拉到树荫下说:“省委、地委决定在咱公社搞“四清”运动。因咱村富的名声在外,还是“四清”的重点。工作队已经进了村,写《 小二黑结婚 》的那个大作家赵树理也带着行李进了村,他让我来告诉你,他要见见你。”当时,对于我这个偶有作家梦的小青年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

走进赵老师暂住的房间,身材高大结实、头戴浅蓝色前进帽的赵老师正和几个贫下中农代表、老党员、生产队干部交谈,他一下子握住我的手,我用浓重的乡音脱口而出:“赵老师,您来啦!没敢想您能来曲里村。我刚看完您写的单行册小说《 锻炼锻炼 》,我也正在锻炼哩。”赵老师微笑着说:“曲里村有名气,才把我吸来了。”这时陪赵老师来的晋东南地委干部申双鱼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张呀,赵老师特别喜欢和农村爱好写作的青年人交朋友,他从报纸上看到过你的诗歌,你要好好向赵老师学习请教,当好赵老师的学生。”我正要感激申双鱼的指教和向赵老师表态,赵老师放下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茶缸,以庄重的语气开了腔:“双鱼同志说的不太全面,论文化,我应该给大家当好老师,论思想政治觉悟和劳动生产,你们大家都是我的好老师,我小说里写的人物都是我的农民朋友,也都是我的好老师。”他喝了几口水接着说:“我多次在地委、公社、‘四清’工作会议上讲,今天我还要再讲:第一,不准给我吃小灶,轮着吃派饭,谁家也不准做两样饭。第二,我不住大队的办公室,要流动住在农家户院。第三,进城开会办事不准给我派马车。第四,为了和大家交朋友,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我争取都要参加。办事不准讲迷信讲排场,要移风易俗。我老赵拜托大伙啦。”老书记张存昌听完激动地对大家说:“赵老师不愧能写出好作品,他像当年的老八路!”

三次搬家

赵老师第一次搬家是从生产大队办公室搬到贫农成分的团支部书记郭买成家。窑洞顶多4米深、不足3米高,晚上睡觉没门阀,白天出门没门拴,没院墙更没大门,仅用干树枝扎了个篱笆。大家劝他找一个漂亮干净、安全清静的地方住,他却说:“敞开大门朋友多,进出方便找我自由。”郭买成说:“赵老师来俺家住是我的福,只是不愿让你从北京来曲里吃这样的苦。”他说:“我说住哪就住哪,谁想改变也白搭。买成这人爱说敢道,消息灵通,眼光雪亮,就凭他能说顺口溜,我就非住这个小窑洞不可了。”

第二次搬家是从郭买成家搬到曲里村天天爬坡的村顶上最高处的张丑有家。张家的窑洞虽然大了些,他老婆却有肺结核病,还累着俩孩子。大家都不同意他住张家,赵老师说:“正因为咱农村缺少卫生医疗知识,不注重防病早治,我们搞‘四清’,就是要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陈风恶俗、迷信愚昧,我们哪能躲避困难。”赵老师住进之后,首先从公社医院请来医生给张丑有的老婆治病,帮她买药,不到一个月病情就好转。孩子们说:“赵爷爷真是个好干部,好作家。”

后来赵老师给人们讲了他住在村顶头的收获。他说:“体验生活要么深入底层,要么登高望远。我住曲里的最顶上,全貌尽收眼底,谁家的烟筒冒烟早,谁家的牛马在嘶叫,谁家的狗犬半夜咬,谁家的公鸡啼得好,谁家的孩子爱哭闹,谁家骂人把架吵,谁家的媳妇爱哼小调,谁家的男人爱喝酒猜拳大声闹,尽听尽看,尽知尽解。”他根据曲里的地形和早饭的迟早编了个顺口溜:

沿河吃饭下街睃,

上街才坐冷水锅;

村顶被窝晒屁股,

圪蹴门口把饭吃。

第三次搬家是从张丑有家搬到张存昌家。张存昌是个老中农,1945年解放后一直是村干部,当了十几年书记。根据和党中央的指示,“四清”运动的对象就是农村党内走资派。据“四清”工作队进村的分析,曲里村水浇地多,粮食产量高,副业项目好,搞副业的能人倍出,劳动日值喜人,邻村日工只能分三四毛至五六毛,曲里村日工能分一块钱以上,全村100多户就有80多辆自行车。赵老师稳把运动大方向,吃住行等活动大都在贫下中农、老党员、积极分子当中。经清查,张存昌经了风雨受了考验,没查出什么违法和路线性错误,只是阶级斗争意志软弱和物资上的多吃多占。赵老师提议,要珍惜老党员、老干部资源,对他进行教育后继续让他当支部书记,并多次叮咛他要注重培养青年接班人,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先要改变农民的文化生活

赵树理老师进驻曲里村后,时时处处体现出他对农村文化生活的特殊重视。

第一是召集贫协会、团支部会,恢复了农民夜校,每周学习两次,地点就在大庙院学校的教室里,只要赵老师参加,他总让我一块陪同。他常在夜校讲课,教导大家要想改变农村面貌,必须首先尽快改变农民的文化状况。

第二是他发动“四清”工作队干部向曲里村捐赠图书、杂志,他身先士卒,从北京和太原捎来很多农民喜爱的书刊杂志,很快使冷落多年的图书馆又红火起来,因我那时买不起想看的书,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有点时间就在图书馆里看书。这使我大开思想境界,获取了书的营养。

第三是赵老师推动在街头巷尾增设黑板报,把每块黑板报分包给团小组,定期进行评选。为了提高黑板报的内容和质量,做到常换常新,他在团员会上“任命”我为黑板报“主编”。每当想起我那时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成为赵老师指任的“主编”的情景,真有股朦胧的傻劲。

第四是赵老师调查每家每户的有线喇叭是否能听清楚,结果发现三分之一的早已变成哑巴,或是因线路接触不良刮风下雨音质不好。赵老师便让我起草了小报告送到公社广播站,一星期后,全村100多台喇叭有的换成新的,有的进行维修,使每个角落都能及时、清晰地听到党中央和国家的声音。

第五是赵老师了解到全村四个生产小队仅订一份 《 山西日报 》 (农村版)和 《 晋东南报 》,他便自己拿钱当场和投递员办手续,为每个生产小队各订了两份《 山西日报 》(农村版)和 《 晋东南报 》,还订了 《 火花 》 《 山西文化周刊 》等杂志。那天他当着投递员刘吾成的面,把红三角收发专用章交给我,“授权”我为兼职收发员,吩咐他凡是赵老师的信件报刊都由我亲自送交他收。他还让我选出优秀学生为“红领巾”送报员,只要报刊信件一送到学校,便让我分发给学生,利用放学回家吃饭时间,把报刊信件及时带回各生产小队及农户家中。

成立儿童快板队

晚饭后,河边的青蛙像二重唱似的阵阵欢叫,河水里的星星倒影随着微风点点泛光。这时,我陪着赵老师在沙滩上散步,他便启发我组织儿童快板队。他讲述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如何送鸡毛信、站岗放哨,让我利用开大会的前后时间,用说快板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四清”运动的意义,表扬好人好事,批评落后思想和行为。第二天,我便给师兴旺等同学讲述了这件喜事。经过走访群众,我先编了第一批快板稿,送给赵老师修改,经他一改,快板念起来果然易懂顺口,群众听了拍手称好。我还遵照他的指点,把快板写在街头巷尾的黑板报上,至今还传流在村民老人之中:

诸位乡亲站一站,咱把四清谈一谈。

四清工作别小看,认真清查做检验。

干群同种一块地,头上同顶一块天。

多劳多得是正理,不劳而得理太偏。

为啥有人要多吃?为啥有人想多占?

为啥拖欠集体款?为啥有人把钱贪?

为啥勤劳者没有钱?为啥投机者富在先?

为啥干部变官僚?为啥把群众忘一边?

……

为了表扬“四清”干部同群众的鱼水亲情关系,我写了《 下乡干部住俺家 》让赵老师修改。他忙里抽闲把我写的快板诗推荐给几家报纸发表:

漳河水,映朝霞,喜鹊枝头叫喳喳。

爹妈高兴为的啥?下乡干部住俺家。

一锅饭菜甜又香,边吃边说叙家常。

忆苦思甜本莫忘,勤劳本色记心上。

早起他们把粪撒,又扶犁来又踏耙。

社员翘指齐口夸:个个都是实干家。

晚上跟咱把话拉,四清踊跃来参加。

干部主动来“洗澡”,社员争当“向阳花”。

夜校教咱学文化,新村蓝图美如画,

如同当年老八路,干群情深胜一家。

……

每逢儿童快板队表演时,赵老师还亲自助阵带头鼓掌,还孩子似的扮个动作让儿童模仿,逗得大家阵阵大笑。

“公物还家”方法好

郑(州)太(原)铁路和那时的长钢小铁路都从曲里村南北穿过,生活在铁路沿线的村民,由于熟悉了铁路的人和事,慢慢地便公开、半公开地往家里捡些旧枕木、断铁轨等,后来发展到暗地偷盗,说什么“铁路压不住地头蛇”,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使损公肥私的不良风气在我村膨胀。

铁路局长治北站为借“四清”运动解决这个难题,曾找“四清”工作队商量。一天下午,赵老师从地委开会回村后,正在吃派饭,听说晚上民兵要集合,执行重要任务,安排挨家挨户突袭搜查,凡是属于来路不明的集体和国家的财产、物件不分大小统统收缴还公。赵老师还没有把饭吃完,便匆忙把治保主任等干部召来开会。他讲:“今晚的搜查,目的正确,方法不妥。祖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是从落后愚昧的旧社会走过来的,党的政策是用新社会的思想改造农民,武装农民。如果我们侵犯人权,粗暴搜查,会严重影响‘四清’工作的进展,尤其会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大家想没想,搜查的错综矛盾如果搅杂在一块,非出大事不可。”这时,从、抗日就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治保主任张金库说:“灯不亮就怕一拨,我非常拥护赵老师的意见,今晚如果真搜查了,肯定后果不会好的,比如,你要搜,他要藏;你要拿走,他硬不让拿;会不会发生擦枪走火?又比如,有人觉得乡里乡亲,沾亲带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到公物也不搜,怎么办?再比如,搜查到村干部家中时,难免有情面关系,群众干部两个样,怎么办?由此造成群众与群众之间矛盾,干群之间矛盾,曲里村民与铁路、工农之间矛盾怎么解?”

赵老师还提议大家认真拜读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并详细介绍了他的设想:发动群众自我革命,搞一次“公物还家”活动。他说:“公物还家”是自觉自愿的自我觉悟行动,在进行爱国爱家爱集体的思想宣传教育后,规定在一周时间内,公物统一送交大庙院内,所有送的公物均不记姓名,不立账本,不秋后算账。如果有物不还,或暗中转移、转卖,过期不候,另当别论。

一周后,大庙院内戏台上堆满大小200多件公物,其中有两户社员用铁道上的枕木做成的棺材和家具,他们还拿着检讨书、退赔款主动找到干部表示痛改前非。

青年胡新生文化虽不高,在“公物还家”自我教育中,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他还编了首顺口溜,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讨小便宜吃大亏,小偷小摸要变贼;

公家东西还公家,自食其力咱怕谁!

顺口溜被我写在纸上送给赵老师看,赵老师抽了锅烟也编出顺口溜,我连同胡新生的顺口溜一块写上黑板报:

“公物还家”方法好,社员觉悟大提高;

爱家爱国爱集体,损公肥私不可饶;

干部常洗“清查澡”,群众也洗“温泉澡”。

长北火车站对我村“公物还家”的自我教育方法非常满意,还特意让赵老师为“长治北站”题写了站名。

富农儿子能否当电工

曲里大队从1957年就开始努力追求电气化。照明、米面加工、抽水浇地、放电影、高音广播、鼓风机、电焊修理,处处体现出用电的优越。由此人们也不会忘记村里有一个爱岗敬业讨人喜欢的好电工。

“四清”工作队进村后,每当打开一次举报箱,总有接二连三关于“富农儿子为啥能当电工”的匿名举报信,经查对笔迹,均为一两个人所写。据村干部回忆,当时这个电工小伙勤奋好学,吃苦耐劳,风雨无阻,在供电部门推荐下他即成了群众满意的电工人才。

随着清查的进展,这个电工的材料消耗、经济往来、电费收缴都没有问题,更没有的现象,所以还被供电所评为先进模范。按“四清”运动要求,清理阶级队伍是重点内容。但在这个电工的“去留”上,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均无法“忍疼割爱”。可是工作队有点顾虑,生怕因富农儿子当电工犯了阶级路线错误,便内定了一个接班人,准备以后慢慢把现在的电工换下来。

赵树理老师也因此事多日焦急。他焦急的并不是换谁当电工,他说:“换一个电工很容易,离开谁地球都照常转。我们是党派来的工作组,是体现共产党英明伟大的天使,来不得半点敷衍。的教导是:讲成分,但不能唯成分论,要重在表现。”赵老师深入贫下中农细致查访取证了解到,这个电工是解放前从武乡县一个逃荒汉那里用几斗米买来的,逃荒路上怕他饿死,父母亲才出此无奈之举。这个电工知道他的悲伤身世后,万分悲痛,更加坚定了当好电工的决心。贫下中农代表张宝库、冯天保、程笨孩、郭贵则等,还讲述了他的妻子也是出席市劳模表彰会的幼儿园模范保姆。大家一致同意他应继续当电工,刚选择的那个年轻人,随着电气化的发展给他当徒弟。

“成分论”风波,不仅提高了“四清”工作队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也使曲里大队明白了如何才能团结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理。

老赵“作保”

秋收季节,人马繁忙。一天下午村边的打谷场上围了一群人,中间站着一个穿戴不整的小青年,他原是邻村的牧羊工,经常赶着羊群在曲里村的河滩和山坡放牧。他看到曲里的田里长着满地从外国引进的洋品种南瓜,有红色的,有花斑色的,有绿色的。经不住这种美色瓜菜的吸引,便偷摘了几个,装进布袋,被护秋的年轻人逮了个正着。按村风旧俗,这是闯了大祸。群众正准备把彩色大南瓜用绳子串连起来,挂在他脖子和身上,押他游街示众。这事恰巧被赵老师碰上,赵老师问清原委后,试问大家:“非让他游街不行吗?”大家齐声说:“是的。”赵老师说:“这是旧村俗,不合乎党的新政策。咱们为什么搞‘四清’?就是为了清除这些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坏恶习。我建议不要游街,要尊重人格,要以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要把犯了错误的阶级兄弟团结起来。我老赵今天给他‘作保’,以后他要再来偷,我陪他一块游街示众。”几句幽默话,说得大家一下子开了心窍。最后让这个小青年写了检讨贴在街上,就被放回了家。

尽管老赵为之“作保”的是一个最普通的牧羊工,却在当地引起家喻户晓的深远意义。

“没毛大王”的转变

“没毛大(dai)王”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潞城农村对一种揪不住小辫子又很难管住的人的俗称。赵老师走访中发现曲里也有个人被称为“没毛大王”,此人出身贫农,小时家穷,有病无法治疗,留下了终身残疾,并且一直没有老婆,单身生活。当时农村不准个人经商做买卖,而他却在家里私开了个小卖铺,小卖店虽不大,生意却很红火。加上此人敢说敢做,难免做些出格的事,得罪了一些人,群众大都不敢惹他。

赵老师发现每次贫下中农开会都无此人参加,便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赵老师说:“他终生残疾,但也要活,他怎么活呢?他出身贫苦,阶级立场分明,应该是‘四清’运动的依靠力量。如何才能把这个‘没毛大王’阶级兄弟召唤回来,用政策温暖他,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

会后,大家认真学习讨论了赵老师的发言,分批到此人家中问寒问暖,并让他力所能及地去守护金沙滩的水浇地,在指定的地方出卖建筑工程使用的河沙。有时秋季让他护秋,春冬让他护林,合理地给他记工分, 年终一样按工分红。从此再也没人背地叫他“没毛大王”了,他和常人一样不说怪话了,出工认真负责,还被评为模范社员。后来大家都说:经过“四清”运动,这个人彻底转变了,不但自己不做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的事,不说不利于党和社会的话,还勇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他幽默地开玩笑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是:

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捣捣乱乱,住不了法院。

四清真好,让我转变。

贫下中农,带头实干。

党的关怀,暖我心肝。

不当“大王”,当好社员。

村上村树范文4

一直在想,一个年近四十三的男人真的还会有那么感伤的情怀吗?两种人可能,一种人是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与世隔绝的,可能有点像雨人;另一种是必须以感伤来维持生计的,譬如作家。

朋友圈里有一个挺漂亮的女孩,在高尔夫俱乐部里担纲做事。每次聚会她总是缠着我们给她介绍男朋友。我们以为她矫情,她的工作决定了她每天接触的都是富有而有闲情的男人们,犹如老鼠生于米缸。她的解释是,但凡上了些岁数的有钱男人,都现实与直接到不再会去恋爱。

事实是,大多数上了年纪的男人是不再会去怀念20岁时的往事的,多年在商场翻滚,想明白了所有事皆可以利害来判断以后,20岁的爱情往事就如同他们第一次的经验一样,是他们当下认为的笨拙。

然而,但凡爱情,总是会有些青涩的滋味在里面的,有难以启齿的话语、焦灼的守候、满口的承诺,以及莫名的快乐、伤感与猜疑,种种不成熟构成了怦然心动。这有点近似于艺术的本质,是不满足的阵痛的产物。

年少时会有很多精神上的不满足,为了得到,就会有精神上全情的付出与倾注。年长时,知道了精神上的满足不能用来换大米,所以,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再次像20岁时那样去恋爱。

幸而,异性相吸的规律没有被打破,至少还有生理上残存的需要。

于是,他们仍旧在与女人同床,但是不支付感情上的牵挂,他们会付钱,“你病了?这些钱给你,自己去看医生,多在医院住两天没关系,否则出来没人照顾你。”这是他们表示的关心,他们认为的成熟感情,实在,没有什么不好。他们愿意为一个女人付钱,这已经证明了这个女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的荣誉了。

村上村树范文5

关键词:村上春树;大象;寓言;都市派文学

一、村上春树作品中“大象”的属性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作品中通过新奇的隐喻表达着他对世界的独到见解,而动物形象正是村上隐喻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村上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在自己文思枯竭时,就会想到写写动物,比如,脑海中浮现除了“大象”就动笔写下“大象”,因此有三本书都用到了“大象”这一意象。提起“象”,“象”最初出现在村上处女座《且听风吟》中,后陆续出现在《1973年的弹子球》、《舞!舞!舞!》、以及《象厂喜剧》、《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中。而最具寓意的应该就是《象的失踪》了。小镇上一头老象与饲养员的离奇消失,大象的后腿套着铁环,牢不可破,然而它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毫无疑问《象的失踪》秉承了村上文学一贯的风格即作品中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丢失,费尽周折的寻找、有惊无险的冒险、不了了之的结局”然而为何村上要选取“大象”这一动物作为小说的对象呢?“大象”缘何消失?为此,不能不思考“大象”背后的隐喻。

久居椿等在《象的创造》中,通过对村上作品中一系列大象描写作了研究,如《家庭事件》中,“我”将渡边形容成和大象一样只有无用无聊知识的家伙。《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大象以“大象墓场”和“象厂”的形式出现了6次,比喻人类的记忆与知识。最终二人得出结论:大象即只具备“死去的记忆”即“无用知识”的知识分子,是一类应该消失的具有消极意义的事物。

可认真细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象厂》一节后不难发现“大象墓场”或许是一消极意象,但“象厂”却并非如此。正如文士所讲“大象墓场”这个措辞不当,应为“象厂”,“工厂里埋藏着无数记忆和认识的断片,是除去宇宙最后一块未知的大地。”此外《生命中的一天》中的“象厂”非常有秩序,并非任何人都能在“象厂”工作。因此,“象厂”并非是一个消极的意象,反之可以被称为一个神秘并且颇具积极意义的意象。

基于此,笔者认为村上作品中的大象的性质为中性,其含义消极积极与否并不取决于大象本身而是后面连接的词语,如“墓场”或是“工厂”。在《舞!舞!舞!》中,村上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比作了“大象墓场”,在全书中出现了13次之多。

难道我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如同大象墓场的地方如此喃喃自语地沦为老朽吗?显然,村上十分厌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将其比喻为“大象墓场”。《象的失踪》创作于1985年,与《舞!舞!舞!》具有相同的时代创作背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象的失踪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关联。

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合时宜的“大象”

《象的失踪》创作于1985年,正值日本泡沫经济兴盛时期。文中虽然未直接提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可村上借“我”之口,描绘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相。在这急功近利的世界上,成不了商品的因素几乎不具有任何意义。”大象年老体衰,没有一个动物园愿意收留它。镇政府之所以同意收留“大象”,不是出于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动物的关爱,而是想榨干它身上可能残存的些许价值。

大象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效率低下,必然要逐渐被这个社会消灭。他们那巨大以致过剩的体型,不能给人类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只会带来麻烦,所以还是消失了比较好。如若它不是这样识时务的及时消失,这个现实社会恐怕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通其消失。村上借“我”之口指出使大象消失的这种力量就是机能性、统一性至上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压制与其不相符、不适合的异质性力量。“我”对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法则不能有任何的轻举妄动,只能服从。“我”曾想依赖“大象”的出现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结果却未起任何作用,“我”仍然忙碌于这个不变的急功近利的世界中,卖着冰箱和厨房用品。“我”越是急功近利,产品就卖的越好。“我”也就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追求自然的心灵最终被追求平衡的社会所吞噬,结局便是大象所象征的超脱输给了必须要求统一的现实社会。“我”对非功利性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失败而告终。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三、《象的失踪》与村上春树的都市寓言

《象的失踪》中,村上通过寓言形式,揭示了人们疯狂追求利益忘却自我本真,表达了对此的深深悲哀。

成长与后工业时代的村上没有受到战争的强烈影响,他的作品不似战后派文学那样受到战争以及政治事件的显著影响,更多地表现后工业时代的日本都市人的种种感受,也正因此,村上被认为是“都市文学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描绘了当今都市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却无法宣泄排解的无奈情感。批判了后工业时代中人类美好精神的丧失。其背景可以换为世界上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的大都市,也正因此,村上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的V泛关注,孤独无奈的都市人从中获得强烈的心灵的共鸣,也寻觅到了灵魂安居的场所。

村上自己曾在其处女作《且听风吟》中说写作就自我疗养的一种小小的尝试,如若进展顺利,或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可以发现解脱了的自己。可以说村上的尝试是成功的,村上的作品不仅表现了都市人灵魂的失落、反叛的无奈,更表现了都市人欲打破现状寻求“自我救赎”的一种愿望。他的作品不仅适用于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其背景可以换为世界上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的大都市”,也正因此,村上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孤独无奈的都市人从中获得强烈的心灵的共鸣,也寻觅到了灵魂安居的场所。

村上在《且听风吟》中写到:“如若进展顺利,或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可以发现解脱了的自己。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象的失踪》同此处的大象是一脉相承的。时隔“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也不可能返回这里。”大象的象征意义虽各有不同,但其最终结论均指向:大象是不符合时展不合时宜的东西,而所说的时宜则是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村上寓情于大象之中,书写了一个个都市寓言,描绘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以及生活于此的都市人的如戏人生。

【注释】

[1]横尾和博.村上的二元世界[M].北京:鸟影出版社,1992.

[2]王向远.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05).

[3]村上春树.象的失踪[M].林少华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村上春树.且听风吟[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村上春树.象厂喜剧[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村上春树.舞!舞!舞![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村上村树范文6

1、重大知识,意味重大责任。

2、我希望的,是某一天在某一个地方偶然遇到她。比如说在路上迎面相遇,或偶然坐在同一辆巴士上。——《1Q84》

3、仅仅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就可能被嫌弃。大人们的世界也差不多,但这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表现的更直接。——《1Q84》

4、你再怎么才华横溢,也未必就能填饱肚皮;但只要你拥有敏锐的直觉,就不必担心混不上饭吃。——《1Q84》

5、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挪威的森林》

6、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

7、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挪威的森林》

8、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挪威的森林》

9、但我那时还不懂,不懂自己可能迟早要伤害一个人,给她以无法愈合的重创。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10、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11、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12、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13、至于我是何以抛弃原来世界而不得不来到这世界尽头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无从记起,记不起其过程、意义和目的。(名人名言 )是某种东西、某种力量——是某种岂有此理的强大力量将我送到这里来的!因而我才失去身影和记忆,并正将失去心。——《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14、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神的孩子全跳舞》

15、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且听风吟》

16、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时代,任何人都想活得冷静。——《且听风吟》

17、两人记忆的烛光委实过于微弱,两人的话语也不似十四年前那般清晰。结果连句话也没说便擦身而过,径直消失在人群中,永远永远。——《遇见百分百女孩》

18、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舞!舞!舞!》

19、一旦死去,就再也不会失去什么了,这就是死亡的起点。——《舞、舞、舞》

20、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处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舞舞舞》

21、人死总是有其相应的缘由的。看上去单纯而并不单纯。根是一样的。即使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只是一点点,但用手一拉就会连接出来很多。人的意识这种东西是在黑暗深处扎根生长的。盘根错节,纵横交织……无法解析的部分过于繁多。真正原因只有本人才明白,甚至本人都懵懵懂懂。——《舞!舞!舞!》

22、那时我懂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斯普特尼克恋人》

23、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我思付着,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呢?这个世界上生息的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是为什么?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斯普特尼克恋人》

上一篇立夏古诗

下一篇水利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