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例6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1

一、初一、初二学生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包括时间概念、重大事件、人物活动等含混不清,关键词抓不住。

2.阅读、提炼材料的能力欠缺,归纳、概括能力较差,照搬照抄原始材料的现象严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

3.审题不清,答题欠规范,表述不准确,条理性差,不能紧扣题意,针对性差。

4.错别字多,错得离奇。

二、解决的措施

(一)新课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每课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1.先制定每课的复习提纲,要依据教材、考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三个方面来确定。 首先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每一课题内容,抓住重点与难点,其次要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理清线索结构。复习提纲中重点部分用横线标注出来。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设计提纲如下: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2)虎门销烟(①时间:1839年;②领导者:林则徐;③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3)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

(4)《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内容是①赔2100万银元。② 割香港岛。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⑤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⑥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的爱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是魏源,他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开学初第一节课就将每课复习提纲发给学生,每一节课开始,花五分钟时间背诵,然后发给学生横线内容去掉的默写提纲,让学生在上面默写。默好后同桌互批,订正。批的时候,严格要求,特别是错别字一律算错。这样就能做到每一节课堂的知识内容清。时间长了,学生就很习惯地在每节历史课前就拿出提纲来背,而且默写的时候错别字也少多了。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课尾要注重对新课内容的巩固,主要指针对该堂内容的评价练习,落实到位,老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努力做到“堂堂清”。课尾精选例题,加强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训练力度,在训练和讲评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每节新课至少选择一组材料题,当堂训练、剖析,教给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问题的书面训练。训练学生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二)上好单元复习课和期末复习课。

1.单元复习力足于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复习。

(1)理清知识线索,整合知识结构

根据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使知识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知识点: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沙俄趁火打劫、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知识线:以上的知识点哪些属于列强的侵略,哪些属于中国人民的抗争。知识面: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国、内容、影响等。

复习知识的时候,有时可以编顺口溜,进行记忆总结。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哥赔五双鞋。即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2)单元测试题要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联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习题尽量选用最近几年的中考题。让学生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3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转变。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是科学化、理性化。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体现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在经济上表现为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在政治上,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把中国近代化运动引向更为深广的领域。在西方近代化过程中,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发展、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上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法律文献的公布,引起了政治上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变化。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在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要是按照文明史观编订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呈现的分别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中考要求“接轨高中”,为高中输送合格的生源。这要求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指导复习,即重新整合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若干专题进行复习。如我们可以进行“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专题复习,这样复习可以将中国史上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隋唐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串联在一起;同时可以将世界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共和政治,近代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以及颁布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法典》等内容链接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如复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殖民者开始贩卖黑人奴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进行血腥的掠夺,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欧美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轮船、火车机车的出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这一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同时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发展、确立的过程体现了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中考命题的主导史观之一。如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思想品德试卷第32题,考查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专题知识,先考查1848年、1871年、1917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接着考查1953―1956年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探索。在考查世界历史的大问题中穿插了中国史的元素,这体现了“中外联系”、“纵横联系”的中考命题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全球史观,用全球史观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人类历史不仅是记录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大事件的历史,也是记录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史观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史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史、人口发展和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2课讲述了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讲述了宋代社会风貌,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0课讲述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21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此外,社会史内容还散见在教材的其他地方。这表明新课程改革重视社会史观,注重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探究历史的奥秘,得出相关历史结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史观,用社会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4

一、研究学生

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精细、准确,解答有若干个模糊选择项影响的选择题时,往往难以一锤定音;有的同学对此知识与彼知识的纵横联系缺乏了解,解答阅读分析题时,往往不会纵横考虑,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课本的各册、各单元上,学生也存在各自的具体问题。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题、作业、试卷增多了,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对其进行批改,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查缺补漏,对症下药。

二、研究中考命题

依据研究中考命题依据,目的在于掌握中考语文复习的纲要。这样,复习就能明确目标,抓住关键,提高效益。我从1996年全国30份中考语文试题中,探究中考命题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大纲》中的“两把尺度”)。

《大纲》中“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是检测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两把尺度”,这是命题者必须遵循的。如《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学写一般的应用文。”

2.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短文

《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为什么注意对象和场合?怎样注意呢?知识短文《语言的实际运用:得体》中讲得具体、明白。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短文是《大纲》中的“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表现。所以,语文知识短文成为中考命题者的依据。如依据上述知识短文,贵州省1996年中专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就出了这样一道题:

你去省城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说法最恰当的是()

A.你大声说:“喂,老者,北京路怎么走?”

B.你迎上前问:“老爷爷,请问北京路怎么走?”C.你高声说:“喂,站住,老头,北京路怎么走?”

D.你凑近突然问:“你能告诉我北京路怎么走吗?”

3.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

语文课本中的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是《大纲》“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而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是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及读写训练题也成为命题的依据。如初语五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一:

朗读全文二至三遍。读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试划分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道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朗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依照这类练习题,宁夏回族自治区1996年高中、中专招生语文试题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对朗读节奏、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风烟/望/五津

B.将军/身披坚/执锐八百里/分/麾下炙

C.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人/西辞/黄鹤/楼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惜秦皇/汉武

三、研究语文复习资料的使用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5

根据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命题方向来看,语文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运用、修改病句、排序和语言运用、文学常识、名著、诗文默写、诗词赏析、综合探究等方面。题目数量一般为八道试题。

在复习时,建议学生先看近三年的中考原题,熟悉考试方向及题型,然后回归到教材上,在复习教材时,要注重整理,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熟悉和记忆。很多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以“看”为主,这种复习方式在语文复习时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实际上光看不写是没有用的,学生要注意多动笔,这样才能更好地夯实基础,为开学后的全面复习做好准备。

中考是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也是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的主要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中考语文复习。要搞好中考语文复习,我认为,应做如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

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精细、准确,解答有若干个模糊选择项影响的选择题时,往往难以一锤定音;有的同学对此知识与彼知识的纵横联系缺乏了解,解答阅读分析题时,往往不会纵横考虑,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课本的各册、各单元上,学生也存在各自的具体问题。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题、作业、试卷增多了,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对其进行批改,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查缺补漏,对症下药。

二、研究中考命题

依据研究中考命题依据,目的在于掌握中考语文复习的纲要。这样,复习就能明确目标,抓住关键,提高效益。我从1996年全国30份中考语文试题中,探究中考命题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大纲》中的“两把尺度”)。

《大纲》中“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是检测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两把尺度”,这是命题者必须遵循的。如《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学写一般的应用文。”

2.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短文

《大纲》的“教学内容”中说:“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为什么注意对象和场合?怎样注意呢?知识短文《语言的实际运用:得体》中讲得具体、明白。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短文是《大纲》中的“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表现。所以,语文知识短文成为中考命题者的依据。如依据上述知识短文,贵州省1996年中专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就出了这样一道题:

你去省城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说法最恰当的是()

A.你大声说:“喂,老者,北京路怎么走?”

B.你迎上前问:“老爷爷,请问北京路怎么走?”

C.你高声说:“喂,站住,老头,北京路怎么走?”

D.你凑近突然问:“你能告诉我北京路怎么走吗?”

3.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

语文课本中的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是《大纲》“两把尺度”的具体化,而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读写训练题是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后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及读写训练题也成为命题的依据。如初语五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一:

朗读全文二至三遍。读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试划分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道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朗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依照这类练习题,有这样一道题:

对朗读节奏、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风烟/望/五津

B.将军/身披坚/执锐八百里/分/麾下炙

C.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人/西辞/黄鹤/楼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惜秦皇/汉武

三、研究语文复习资料的使用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6

【关键词】段落划分 教材体现 教学策略

“段落划分”,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语教学的流行语,“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逐段讲解”一度成为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后因在课堂教学中机械重复,逐渐偏离了新改革的要求而逐渐被教师所淡忘、遗弃。如今,在各类公开教学或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实录中,往往以第二课时教学为主,即使有第一课时的教学,也鲜有划分段落这样的环节。

划分段落,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实施?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体现、教学策略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段落划分”的教材体现

苏教版教材编者将涉及段落划分的训练内容以“练习”的形式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提出,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合计安排了5次,具体情况如下。

四年级上册: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我给献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

五年级上册: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变色龙》);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莫高窟》);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天火之谜》)。

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间接体现了“段落划分”这一训练要求,如: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内容(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默读课文,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段落划分”的教学策略

1.咬住“例子”不放松。

苏教版教材中明确进行段落训练的5篇课文要求各有侧重,其中,分段包括根据段落大意分段、根据表达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包括自己写出段落大意、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而编写段落提纲则是综合要求。

这些训练相辅相成,要仔细揣摩编者意图,用好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段落划分的要求与方法。比如四年级《我给鲜花》一课,书后练习四要求“按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提供段意:(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2)“‘我’给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为将这一训练落到实处,笔者设计这样几个流程:(1)出示书后练习,明确要求;(2)默读段意,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3)默读课文,对照段意尝试分段;(4)集体讨论,交流分段理由;(5)回读段意,感知段意来源;(6)教师小结,渗透分段方法。其中,“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借助“等待、献花、忘不了”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知段意来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去概括段落大意。

2.立根原在“方法”中。

学贵得法,指导学生划分段落也需要渗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如《黄果树瀑布》一课,可遵循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将课文分为“进入景区——透过缝隙——来到谷底——登上平台”这样几个部分;又如《少年王冕》一课,可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划分段落。

此外,在段落划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常用“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题目、重点语句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题目突破。教学课文《云雀的心愿》,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释疑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介绍的小云雀和妈妈飞行的路径——“沙漠、大河、森林”中分步思考、分步概括,从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策略二:语句突破。课文《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提纲挈领。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不仅……而且……”追溯上文,追寻下文,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

策略三:话题突破。初读课文《嫦娥奔月》后,抛出话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围绕着这些人物分别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等几个小故事,课文的段落划分显而易见。

当然,给课文划分段落,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文而异,对那些层次不明、界限模糊,甚至教师也难以定夺的课文,还是不分为好;对那些有必要划分的,要精心设计话题,变换划分形式,将学生步步引向课文结构的敞亮。

上一篇除夕快乐

下一篇宏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