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学时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蒙古开学时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蒙古开学时间

内蒙古开学时间范文1

关键词:蒙古学;古籍文献;开发和利用

蒙古学研究和蒙古古籍文献利用是相辅相成的,蒙古学研究离不开古籍的史料记载和历史系统性的汲取,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开发、利用、共享也是对古籍文献的最佳保护。而蒙古学研究这一热潮更使蒙古古籍文献得到应有的文化传播和价值提升。

一、中国蒙古学研究硕果丰厚

中国蒙古学研究历史悠久,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的语言、文学、历史研究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新的生机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蒙古学研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1、蒙古语言文字基础理论研究

现代蒙古语的理论研究在语音、文字、词法、词汇、句法研究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在语义研究方面,将义素分析法、语义场理论、格语法和配价理论等新方法引入现代蒙古语语义研究,出现了《现代蒙古语动词句研究》(宝·哈斯巴根)、《蒙古语语义研究》(德里格尔玛)、《蒙古语词的多义研究》(何莲喜)等著作。

2、蒙古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2007年由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 Vista计算机软件系统中涵盖了传统蒙古文输入法,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提供了共享的应用平台。同时,原有的蒙古文方正排版系统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语信息研发中心研制的蒙古文办公自动化软件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语信息研发中心与相关部门共同承担研制的Lunix多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基础通用平台、蒙古文自动校对系统以及《汉蒙机器翻译系统》、《英—蒙机器翻译系统的研究》等国家课题顺利完成。

3、蒙古文学研究

有关历代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藏文创作研究近年来持续升温,蒙汉文学关系、蒙藏文学关系研究正在成为蒙古文学研究的新关注点。特别是元代蒙古族作家汉文作品研究和清代蒙古族作家汉文、藏文作品研究,由此推动了元曲研究、宗教文学研究、文论研究等专题学科。以蒙古族诗学理论、叙事学理论研究为重点的文论研究又激发和带动了蒙古族美学遗产研究,迄今已有不少专门探讨蒙古族历代美学思想的论文、著作及专题美学史著作问世。

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以往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向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从单纯的文本解读、阐释到对“江格尔齐”、“胡尔齐”等传承艺人的研究,这些变化应该说是十分积极而深刻的。特别是对文化人类学理论和知识的借鉴、利用,使蒙古族古代神话、英雄史诗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充分说明这类研究开阔了学术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

4、蒙古史研究

(1)蒙古族通史研究。进入新世纪,蒙古族通史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综合性、整体性的蒙古民族史、内蒙古通史、元代地区史专著。义都合希格主编的五卷本《蒙古民族通史》、曹永年主编的四卷本《内蒙古通史》、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的《蒙古史纲要》等通史著作根据丰富翔实的史料,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论述。

(2)蒙元史研究。中国的蒙元史研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刘迎胜的《察合台汗国史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察合台汗国史的著作。它的出版,填补了中亚史、蒙古史、元史研究中的空白,开创了利用多种文字资料研究蒙元史的成功范例。

(3)明清蒙古史研究。在综合研究方面,有很多论文对明清时期蒙古族法律、民俗文化、社会变迁、顾实汗、和硕特部、内蒙古各部的名称等专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在明代蒙古史专题研究方面,主要就明代蒙古人、明初社会生活中蒙古人所起的作用、明代蒙古部落大批入居青海、明代中晚期东蒙古部落在康区的活动及影响、三娘子对明末蒙汉和平友好关系的贡献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清代蒙古史专题研究方面,围绕历史上土尔扈特人在国内外的分布状况、后金征服漠南蒙古的法律支撑、早期蒙古旗制、噶尔丹死亡问题、清代卫拉特蒙古政治地理空间观念表象史、五世达赖喇嘛对清初蒙古地区稳定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4)历史人物研究。朱耀廷的《成吉思汗传》、李治安的《忽必烈传》,分别对蒙元帝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诠释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蒙古民族古籍文献国内外散存现状

历史上,由于蒙古民族的游牧性质,不断迁徙以及和周围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居住地分散而广布,形成了许多跨境古籍文献和世界性的古籍文献。

1、蒙古文古籍文献在国内的分布

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民族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师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古籍办等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于1999年出版,该书的出版全面反映了中国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收藏情况。

我国蒙古文古籍分布流传于全国二十几个省、自治区和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收藏蒙古文古籍较多的地区有北京、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山西等地。据统计,在全国已发现的蒙古文古籍有17218种(可以肯定还有很多的遗漏),收藏1000种以上的图书馆有4个;1000种以下100种以上的图书馆或单位有4个;100种以下的图书馆、单位或个人有100多个。上述著录文献的统计数字难免有出入,但这个统计从总体上可反映出全国蒙古文古籍的大致全貌。

2、蒙古文古籍文献国外散存现状

相比较我国其它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蒙古文古籍文献散存在国外的情况更为严重,蒙古族历史上的游牧迁徙,以及近代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文化掠夺,使得大量蒙古古籍文献流失和散落在世界各国。

三、蒙古古籍文献的搜集

蒙古古籍可分为两大类,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

1、蒙古古籍文献有文字类

有文字类的古籍包括蒙古族文字及蒙古族古文字记载的文献典籍和历史文书;蒙古古文字和其它文字合璧记载的文献典籍;用汉文记载的有关蒙古民族资料的古代文献。

考虑和兼顾蒙古民族语言文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是古籍文献搜集和整理过程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蒙古古籍文献在历史上的文种多样性的情况是搜集工作中所要面对的历史事实。如蒙藏合璧、蒙汉合璧、蒙满合璧、蒙日合璧、蒙藏汉合璧、蒙满汉合璧、蒙藏满合璧、蒙藏满汉合璧、蒙藏满合璧,甚至还有梵文文献。其中蒙藏满合璧较为罕见。

2、蒙古古籍文献无文字类

蒙古古籍文献无文字类主要是口碑古籍,是蒙古族先民在历史上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的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的各种史料,大多反映本民族的民族起源、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主要有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史诗等。

历史上,许多民间和国内外的历代史家和作者,在收集民间口头文学和蒙古先民历代流传的各种历史记忆中编撰了大量文献,这些作家因所处时代的便利和深入民间,可说是搜集了大量蒙古族民间各类诗歌、神话、传说、寓言等,而这些文献因为是第一手资料,是蒙古族先民在各个时期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表达看法的民间著作,虽说内容和情节会出现荒诞不经、脱离实际的情况,但对蒙古族早期思想发展史、宗教学研究是宝贵资料,是蒙古族上历史原始思想的原生态纪录。

四、蒙古学研究和古籍文献利用的相辅相成

中国蒙古学研究在利用和整理蒙古古籍文献的同时,也是蒙古古籍文献实现其价值延伸和保护的途径

1、蒙古文古籍文献具有汉文文献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是研究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史料,也是蒙古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因其更切近实际反映本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的状况。

内蒙古开学时间范文2

关键词:蒙古语授课;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当中蒙古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辖区有12个盟市,101个旗县。大部分盟市和旗县几乎都有蒙古语授课的普通高中,这些蒙古语授课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内蒙古边远地区的农村牧区。随着我国教育部把信息技术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后,这些蒙古语授课高中也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蒙古语授课高中生总体上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也很努力上课,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并寻求解决对策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一、高中信息技术蒙古语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生源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地域辽阔,8000里边防线,横跨祖国“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内各盟市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各盟市初中阶段的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学生之间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存在差异。这些初中生升到高中后往往会出现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高有底,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的现象。

2.语言的影响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比起汉语授课高中生多学一门蒙古语课程,这样导致信息技术课的安排就有缺斤少两的现象,比如,我校蒙古语授课部只在高一年级安排一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平时都是用蒙古语来交流,而在参考汉语版的材料时,会出现逻辑混乱和语序倒排的问题,或者意思理解错误的问题。因此,在搜集网络素材做作业时有绝大多数学生存在语言障碍问题。

3.信息技术基础差

多数蒙古族学生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的了解太少,虽然有的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也都是形同虚设,偶尔上一两次课,认为上与不上一样,导致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也不参与中考。这样心理作用下的学生升到高中后信息技术基础极差。

4.教师和教学方法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给蒙古语授课的高中生上信息技术课时,没有依据蒙古族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而是对课本内容照抄照搬,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主要是在参考汉语授课的学生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或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是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讲授法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

5.蒙古语文教材的因素

普通高中蒙古语授课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现用教材中必修部分与汉语授课学生一样外,选修部分只有一个“信息技术应用”蒙古语版本的模块教材,但汉语版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教材的有些名词术语不准确、与其他刊物著作不统一。尤其是蒙古语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特别短缺。

6.蒙古文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短缺的因素

首先蒙古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近年来,虽然内蒙古的蒙古文软件企业开发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古文软件,如,蒙古文智能整词输入法、蒙古文编码转换工具、蒙汉数字辞典等,为蒙古文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由于不同的蒙文输入法编码标准不统一,录入计算机的蒙古语文字互不兼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古文资源的共享使用。其次,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现有蒙古文数字化资源关注意识薄弱,所以蒙古语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特少。这样的条件下,蒙语授课高中只能直接利用汉语资源或翻译汉语资源后使用,很难用蒙古语来网上查找解决信息技术课上遇到的问题。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蒙古语授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怎样才能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蒙古语授课教学效果呢?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需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寻求问题解决对策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1.教育部门要尽快实现蒙古语授课小学和初中均衡发展,改变高中生源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和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的现象

要重视蒙古语授课教育的统筹兼顾,促进蒙古语授课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教育投入的资金,大力支持蒙古语信息技术教材开发工作,要改善蒙古语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的现象,尽早实现名词术语统一正确的、共享的蒙古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库,为蒙古语授课高中生用蒙古语上网查资料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全面提高蒙古语授课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2.学校层面要改变应试教育依然横行的现象,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制订考试考核制度,让教师以及学生重视,开齐开满信息技术课程

定期对高中信息技术蒙古语授课程专任教师进行培训或参加比赛,经常组织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教学评比活动,从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资源搜集等多方面考查蒙古语授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对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的掌握运用。加大对蒙古语信息技术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明白蒙古语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如,请我区一些蒙古族信息技术专家或先进个人进行讲座或报告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激发广大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和激情。

3.教师层面要参加过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培训或比赛后,一定要将其运用到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课堂上,采用精讲多练、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针对蒙古语授课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的现象采取因“人”施教、分组教学等授课方法,使每名学生都不掉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考虑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尽量结合其他学科课程内容以及汉语学习,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参考文献:

内蒙古开学时间范文3

关键词:历史地理;肃亲王;内蒙古

前言:满清时期,受天朝上国的思想影响清政府开始了长达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由于政治闭塞、经济封锁、文化交流不畅通,清政府无法及时的了解世界的巨大变化。当帝国主义国家强制性的打开中国大门后,中国政府由于长时间的体制僵化而束手无策,导致沙俄趁机强占我国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蒙古政治统治岌岌可危。为了阻止事情的恶化,将内蒙古统治权重新牢固的握在手中,清政府派遣肃亲王善耆率领考察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巡视。文中将会简要介绍内蒙古近代以来遭受的巨大变动以及肃亲王巡视的成果价值等方面进行浅显的探究。

一、肃亲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巡视的历史地理原因

众所周知,历史地理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因素和基于这些因素导致地理环境和人文关系产生的变化和规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举例来说,有很多文献在历史地理价值思想方面有很多类似,但因为所处时空不同,相同种类的文献所表达的内容和价值观也不同;即使是身处同一地理位置,时间不同的文献反映出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异;即使存在于一个时空之内,作者人生经历、写作特点和个人立场的不同同样会导致作品不同[1]。我们在解读文献时不仅仅要了解文献中反映的历史地理价值,还要看重时空的影响、分析文献反映的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和地理特征。

(一)肃亲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巡视的地理原因

1.内蒙古从古至今的卓越地理条件

我国历史上主要根据山水之形、阡陌交错两种模式进行行政区划。内蒙古游牧民族大都逐草而居,因而进行地理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山水之形。清朝对内蒙古各部之间划区分地的行为基本是对已有的传统进行继承,进一步削弱蒙古各部的势力。

内蒙古东部“东四盟”横跨大兴安岭、辽河水系、锡林郭勒草原,包含诸多水系,水清草肥,是游牧民族聚居区,更是牛羊等天然畜牧牧场,土场肥沃,在历史上的这一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扬鞭纵马的大舞台[2]。

满清入关后,结束了明朝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统一了中国,这就为腹地人民进入蒙古地区开垦荒地提供了方便,甚至还有很多蒙古贵族预见到了土地的巨额利润,主动招揽农民进行耕种,尤以“东四盟”地区为重。为了解决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了州县等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形成,改变了内蒙古原有的政治格局,更加贴近多元化。

内蒙古“东四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央愈加重视这块宝地,这也为日后肃亲王巡视内蒙古之行奠定了基础。

2. 内蒙古的近代历史事件

尽管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了大门,对中国社会有着十分大的打击。然而这一现状并没有过多的影响闭塞的内蒙古地区,但这份安逸只是暂时的。随着国内外政治格局的不断变迁,帝国主义势力开始入侵,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蒙古地区开始了动荡不安的历史[3]。

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后,和蒙古贵族勾结在一起剥削百姓,人民苦不堪言,这在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蒙汉两民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导致“东四盟”地区的社会矛盾激化。而这一时期形成的矛盾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在19世纪末愈加强烈。1899年,义和团运动进入顶峰,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开始席卷中国北方各省乃至全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也在中外联合实力的绞杀之下最终失败。庚子国变的耻辱,使得清政府决心实施新政。这一时期过后,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调查新政在蒙古地区实施效果,肃亲王对内蒙古的巡视之行由此开始。

二、肃亲王对内蒙古巡视的历史地位

肃亲王善耆是德行出众,思想开放的皇家子弟。庚子国变后,为了使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接受新政的推行,安抚民心。光绪三十二年三月,肃亲王率扈从人员三十余人从紫禁城出发,巡视内蒙古,历卓所图、昭乌达、锡林郭勒等东四盟,以宣扬清政府的德行仁政,向内蒙古地区的人民展示国家威严。重点则在于联络在内蒙古设置的行政机构,收服内蒙古人民惴惴不安的民心、帮助内蒙古政府训练当地常备军,引导内蒙古政府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勘测蒙古的矿产情况并描绘相关区域地图。

肃亲王一行,还有着其他重要之处。首先,肃亲王巡视的重点从传统的农业区逐渐的转向畜牧地;其次,巡视的地区多元化,大部分地区为蒙旗汉县并存区;最后还有考察团前进速度大大提升,这也标志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应用越来越熟练,密切了内蒙古与其他地区的交往,更突出了内蒙古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不得不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曾经作为内蒙古和内地交通枢纽的古北口驿站开始衰落[4]。

自满清入主中原后,除却战事需要,从未有过派遣皇室子弟前往外藩属地巡视的情况。肃亲王善耆的巡视行为,是特殊时期清政府采取收归中央权力的特殊事件。从历史条件看,此时清政府刚经历完庚子赔款并且急于实施新政,;从地理条件看,内蒙古东部是我国的国家屏障,是边境重地,但由于沙俄对中国腹地虎视眈眈,对整个中国北方构成了严重威胁,内蒙古的重要地位就更为突出了。肃亲王善耆的这次巡视,不但能够解决国内民族矛盾,更有利于安抚边境以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

三、肃亲王巡视内蒙古地区所修书卷的重要价值和突出进步性

回到北京后,同年十一月肃亲王编撰《肃亲王善耆为考察蒙古并陈管见事奏折》一文,以此向清政府陈述巡视内蒙古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一)肃亲王巡视内蒙古地区所修书卷的重要价值

1.经济开发

通过对“东四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地理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对内蒙古进行经济开发援助和经营的重要性。肃亲王善耆认为,非法抢占中国东北领土的日俄两国争相建设东北地区,或修建铁路,或建设机场,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完全占领东三省进而更加方便快捷的打开内蒙古市场。而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援助和经营,在考虑到内蒙古地区土场肥沃、水清草肥畜牧业相当发达的自然优势,也要看到当地百姓长期受封建思想的迫害严重,思维僵化、交通不便等人文劣势[5]。肃亲王善耆认为,只有做到中央和地方通力合作,统筹兼顾,顾部门之间摒弃成见积极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内蒙古地区并消除弊端取得可喜成绩。

2.历史借鉴

向前追溯了满清对内蒙古地区的治理历史。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紧接着制定的配套管理措施十分合理,置办郡县,加强各部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内蒙古北古口成为边陲重镇,这样的行动既承接了上级中央部门的指示,又能够惠及下层百姓,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行动,应该被作为经营边境地区的典范,应该保留其正确的经验。

3.吸收他国经验

肃亲王在文中提出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由荒芜变成沃土的例子,倡导清政府吸收经验,应用到对内蒙古的开发建设当中去。比如澳大利亚,英国政府早年吸收为殖民地时也是一片贫瘠的景象,但经过英国移民植树造林、挖掘矿产、开发港湾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和投资圣地。肃亲王希望清朝统治者可以客观的看待西方列强的治国之策和御下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适用于本国国情的先进经验。

4.经营方法

在《奏折》一文中,肃亲王提出了系统的经营方法共八项,分别是囤积农耕粮食、开发矿产、畜牧业具体制度、修建铁路、引入教育、设立银行、治理沙盗等具体措施。由于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如果可以转变分配方式,按人头分土地,借由国家政府拨出资金帮助牧民置备种子、农具等耕种必需品,这样就可以达到开荒的效果了。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派遣内地经验丰富的农户前往内蒙古地区传播耕种经验,帮助牧民制定计划,尽快的使内蒙古地区的经济走上正轨。对于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矿藏,朝廷应该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和先进设备,开采煤矿取得高额利润,减少技术落后人员不全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

《奏折》一文仅仅千余字,却真实而生动的反映了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描绘了当地的社会风情和经济发展,并为此提出了重要的改革意见。

(二)《奏折》一书的突出进步性

首先,书中的关注点与以往集中关注内蒙古本地的各方面现状不同,《奏折》一文的焦点在于日俄等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领土的强取豪夺问题。其次对于实现内蒙古与内地联系加强化和一体化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同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大多记述山水之风和当地民俗,《奏折》则专门的一事一物进行分析,内容全面,记述广泛,具有其自身的特点[6]。在肃亲王善耆巡视内蒙古前,派遣前往内蒙古地区的行为多数为不得不进行的国家事项,所上报的文章也是不得不为之。自肃亲王巡视结束后,不仅中央派遣下地方的活动愈加频繁,私人的游历行为也大大增加。这些均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也是巡视活动后显而易见的突出进步的地方。

四、《奏折》一书的局限性

《奏折》中最突出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盲目开荒屯田

虽然内蒙古地区经过了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在畜牧业保持良好的情况下,农业也迅猛发展,使得内蒙古地区经济形势趋向多元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吸取经验提出宝贵意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共同富裕。但好景不长,清政府后期的腐朽无能,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甚至为日后蒙古地区人民起义民族分裂事件埋下了祸根。客观上说,盲目开垦也造成了土地僵化草场退化等现象,自然环境极度恶化[7]。因此,不得不说文中提出的大力垦荒的建议太过盲目了,没有遵循自然规律。

(二)盲目推动行政一体化

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行政一体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巩固国家安全、维护边界秩序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而肃亲王却有意避开了这些问题,只求速成一体化,最终导致了行政混乱。

显然,我们在正视历史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有价值出色的一面,这段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结:综上所述,肃亲王巡视期间的考察报告特点鲜明,时空性突出,是研究清朝末年几十年间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蒙古地区的致力于开发不仅仅是历史上的重点问题,在当今社会也足以引发当局者的深思。我们期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并进行客观的评价行为,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的内蒙古是怎样的一幅画卷,也为当今处理内蒙古经营问题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禹浪,程功.海外蒙古学研究述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03(01):13.

[2]王禹浪,寇博文.清代满蒙关系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0(06):127.

[3]王士皓,李立民.2010年清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23(03):29.

[4]王绪芬,吴玉清.2010年清史论文索引[J].清史研究,2011,25(04):156.

[5]王宇,清末肃亲王善耆应对满汉关系的政治抉择[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02):54.

内蒙古开学时间范文4

【关键词】内蒙古;民间美术;教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75-02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由于各个民族的环境和风俗不同,在民间美术的表现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乡土特色。内蒙古族民间美术品种就非常的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包括绘画、雕塑、刺绣、服饰、家具器皿、戏具、玩具、编织等等[1]。内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都是有依据的,与民间的民俗、宗教活动是息息相关的,是伴随着民俗、宗教活动而发展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民俗活动过程中为了表达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而创作的。所以这些创作不拘泥于形式,不会去描摹大自然,而是自由地创作,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想象与夸张的手法从生活中创造新的绘画样式,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对于民族高校美术教育来讲,蒙古族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财富,在高校教学中培养出民间美术人才有很大的优越性。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不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肩负着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一、发掘与推进内蒙古民间美术在民族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发掘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主观性与自由性。现代的民间美术面临着灭绝与失传的危机,发掘与推进内蒙古族民间美术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认识非常的重要。由于现代高校美术院校的学生都是通过全国美术联考考上的,受高考模式的影响,学生死记硬背作品,缺少观察力和表现力,作品缺少个性。同时,改革开放后艺术变得多元化,现代教育模式仍然是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学生过于注重造型与写实的能力,注重技巧的练习,盲目地创新,用观念与新奇的技法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导致其作品只注重画面的形式感,而缺少了民族性与个性。所以,在教学中将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传统民间美术课程的重视,是美院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校美术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蒙古族,从小生活在蒙古大草原,对本民族有着特殊的情结,通过不断挖掘和推进蒙古民间美术,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感受民俗艺术。美术创作力的培养大多来源于民间,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所有艺术的来源,民间艺术家们不但有娴熟的技艺,还有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支撑,他们的作品真实自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是值得美院的学生学习的。《周易》亦云:“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道为万物之母,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最高境界正是我们说的“道”,道法自然。通过民间美术的主观性与自由性的启发,激发了学生想象力,提高了美术作品的创造力。

2.推进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性。内蒙古民间美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内蒙古族的刺绣、雕刻、版画、服饰等工艺非常的精湛,可以说是内蒙古人智慧的结晶。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地也接触了一些,蒙古民间美术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有些内蒙古族学生从小学习了一些民间工艺,如蒙古的刺绣和蒙古图案等,他们将现代的工艺技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创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他们将蒙古族的图案制作在工艺品、壁毯、服饰、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等上面,大力发扬了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使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得以创新。

二、内蒙古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1.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现在多数的民族高校美术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将民间美术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进行普及。在高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是重中之重,就内蒙古民间美术来讲,它不单单是一种美术形式,还承载着太多的蒙古族文化内涵。现在的很多高校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内蒙古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努力研究,所以民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2.加强高校教师的培训。内蒙古民间美术中的各种技艺制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教师的培训也很重要。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民族民俗、宗教学有着更深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向有成就的民间艺人请教学习,创作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通过总结分析,整理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此期间学校要提供专门的工作室,准备相应的材料,教师和学生齐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内蒙古民间美术的学习中去。

3.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现代的民族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的机会非常的少,学生没有动手能力,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校外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看艺人的绘画与创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学到技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绘画创造与审美能力;开展校外写生基地,例如内蒙古通辽市是版画之乡,内蒙古民族大学版画专业的学生已经开始去版画的基地观摩学习,感受草原文化的同时,向版画家们学习版画,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加强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同时,民间美术大多数都是以师徒或父子关系等传承的,为了更好地教学,我们要提升民间艺人的地位,可以邀请他们来美术学院任教,艺人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有画诀、绣诀等等。这些都是艺人们总结出来,以传给后人的。画诀对民间美术中的色彩、造型、构图等都有了很好的归纳,和我们平时教学中的绘画理论知识基本相似,民间艺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3]。

三、内蒙古民间美术在民族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两大特点,不管是绘画、雕塑、平面设计、包装设计、艺术品设计等,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保留传统民间美术的特点、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融入新的技法、新的风格、新的感受,创作出全新的具有本地域风俗的作品。挖掘民间美术的内在美,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怀以及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可以起到直接的作用,这在美术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目前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有个别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比如制作时尚的民族服饰、首饰、装饰性民族绘画、小浮雕等,并且在上学期间有了自己的创意小店,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教师的光顾,将经济利益与自己的作品相挂钩,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起到了民间美术的传播与交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内蒙古民间美术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技巧,还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随着内蒙古民间美术在高美术校教学中地位的提升,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也会得到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蒙古族民间美术[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内蒙古开学时间范文5

关键词:蒙古族;抽象符号;环境空间;酒店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简单的物质消费,对于文化等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开始不断提高。蒙古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蒙古族抽象符号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一种,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用方式以及设计方式充分体现蒙古族文化的民族特性。文章对蒙古族抽象符号在酒店空间管理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意义进行阐述。

一、蒙古族抽象符号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意义

酒店空间设计在当前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称之为酒店设计文化。消费者将自己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需求承载在这种文化上面,对于设计者来说,这是一种消费设计,设计者是此设计的主导者,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一种消费文化。蒙古族抽象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将其承载于酒店空间之上,在发展酒店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要实现这个文化的承载过程,主要步骤就是以现代设计思路与语言将之重新建构。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原则。一是功能第一。蒙古族抽象符号在酒店室内设计中属于形式范畴。如果从文化包容的原则来看,则要求酒店是兼容多种公众活动发生的场所,文化只是为其增强空间凝聚力的纽带,多元文化的互补、包容有利于大众理解蒙古族文化。二是从遵循多层次设计原则出发,从多层次展开、多方面的角度考虑使用蒙古族抽象符号,才会使得空间强调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可能。在酒店室内设计中,充分应用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为酒店室内设计加入更多的新鲜元素,给消费者带来不同于普通酒店的感官享受,也可以充分现实蒙古族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二、蒙古族抽象符号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纵观整个蒙古族抽象符号这种文化元素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过程。面对大量的抽象符号,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将其在酒店空间设计中应用、发挥到极致。当前蒙古族抽象符号这种传统文化元素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用于实物陈列

在酒店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就是以实物来陈列。特别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酒店,以直接陈列展示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直接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视觉可以直接体验并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同时,为了避免过于直白、单调,在陈列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方式的结合。比如,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酒店会安排蒙古族歌舞表演、提供户外骑马等活动项目服务。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地将蒙古族抽象符号展现出来。

2.抽象元素转换

所谓抽象手法,即指将具体形象的构成元素提炼、变形,然后结合新型材料组合成新的形象以实现创新的设计方法。蒙古族抽象符号可以表达出空间文化精神更本真、纯粹的特性。比如,在蒙古族文化中,自然物祭祀中“火”的形象被定义为设计元素的来源,就把它上升曲线的外形特点、火红炽烈的色彩特点、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提炼出来,用不锈钢、玻璃、亚格力等材料重新展现出来,辅助表达蒙古族勇敢开拓的精神文化主题。这种转借使用抽象符号的方式,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但是这种设计必须紧紧抓住文化的本质,挖掘出文化的内涵,才能更深层次地将民族文化符号表现出来。

3.在意境重构中的应用

无论是采用具体的实物陈列,还是使用抽象的设计手法,蒙古族抽象符号都有大量的表现形式a。如果我们将原有符号的构成方式打乱,重新组合众多符号,并基于大众的消费需求进行构建,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为了避免设计过程中文化内涵出现偏离等问题,重构符号内涵的过程要注重大众的参与性。因此,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大众的心理及感受。

三、结束语

蒙古族抽象符号这种传统文化元素在酒店空间管理中具体重要的应用意义,而多元化、有针对性的设计方式可以将这种文化元素展现得更好。当然,蒙古族抽象符号不仅可以应用于酒店室内设计中,在其他空间设计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琼.酒店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6).

[2]夏永琳.张秋梅;酒店室内设计中的新地域主义――苏州喜来登酒店室内设计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2).

[3]张莹.浅析室内环境设计中的陈设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

内蒙古开学时间范文6

【关键词】 内蒙古 旅游业 季节性

季节性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旅游的发展,这是全球旅游的主要特征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季节性对旅游供应和需求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导致诸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劳动力市场、行业金融及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等运作的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制约,相比较而言,内蒙古旅游淡旺季更为突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变化及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旺季主要集中于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1日,共有5个月的时间,其中旅游客流最多的时期集中于6、7、8三个月。国庆黄金周以后气温下降很快,旅游客流迅速减少,进入旅游淡季,淡季持续时间长达7个月。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但旅游淡季持续时间过长,不仅造成旅游客源不足,旅游收入降低,而且增加了旅游景区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造成旅游服务人员的流失与短缺,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应该重视旅游淡季对旅游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努力开拓淡季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吸引物,促进内蒙古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旅游季节性概念

作为高度关联、高度依托性产业,旅游业一直深受旅游季节性困扰,这种困扰体现在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但是学术界关于什么是旅游季节性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本文所认为的旅游季节性是指在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随时间变化体现出来的周期性摆动,可以从旅游者数量、旅游收入等方面界定。这种季节性表现在一年之内有旺季、平季和淡季。

2. 内蒙古淡季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1淡季旅游吸引物骤减,吸引力减少

内蒙古主要依托的旅游资源为草原、沙漠、森林、湿地、湖泊、山地、民俗、文物等,除以民俗、文物为代表的人文资源外,自然资源的季节性表现明显。内蒙古的王牌旅游产品是草原旅游,草原旅游的必备要素是草,依据内蒙古的气候特点,草原返青基本在5月底,甚至到6月初,而草原草枯黄基本在9月底,这使得内蒙古的旅游业很难利用“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到了10月以后草原旅游景区人员基本都撤离,彻底进入旅游淡季。沙漠、森林等旅游吸引物因为气候的情况,景色变得乏味,吸引力减少。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因为没有自然资源的辉映,吸引的游客也大量减少。

2.2旅游交通不便

内蒙古东西跨度长,而且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内蒙古旅游的瓶颈。在旺季时,进出内蒙古的航班、火车等一票难求,但是到了淡季,旅游交通就更加不方便了。首先,在旅游淡季,内蒙古各地纷纷取消或者减少了进出港航班数量。其次,因内蒙古冬季时间长,降雪较多,而且积雪不容易消融,特别是山路的积雪,给对外交通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冬天受气候和交通条件限制,旅游团急剧减少,自驾车出游的规模也明显减少,导致冬天淡季的特征十分明显。

2.3会展和商务旅游规模小

会议、展览、商务旅游一般是受旅游季节性影响较小的旅游产品,可以调节旅游淡旺季。目前来看,内蒙古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展会品牌,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有知名度的会议展览品牌都不多,此外内蒙古的经济相对落后,来此商务旅游的人员规模有限。这使得在旅游淡季时很难依靠会展和商务旅游平衡客源。

2.4冰雪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但是吸引力有待加强

为了做到内蒙古冬季旅游“淡季不淡”,内蒙古各地纷纷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推出冬季旅游产品。目前开展冬季冰雪旅游项目的地区有呼伦贝尔、满洲里、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开发的冰雪旅游产品有草原森林冰雪观光、滑冰滑雪冰雪运动、冰雪民俗体验、冰雪娱乐享受等。但是现在内蒙古冬季冰雪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东北三省对内蒙古冰雪旅游产生屏蔽效应。东北三省的冰雪旅游起步早,宣传好,游客知晓率较高。第二是需要投资进行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冰雪旅游起步晚,需要大量资金完善道路灯基础设施。还需要建立滑雪场、购买滑雪设备等。

3. 内蒙古旅游季节性的影响

季节性增加了个人和社会成本,因而成为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关注的一大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季节性具有一定的好处,因为非旺季提供了旅游目的修养生息的机会。

3.1旅游季节性的负面影响

旅游季节性主要是对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方面,季节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设备利用,就业和投资等问题。较短的开放季节加上长期的关闭时间,或在旅游淡季大量关闭设施和服务;在短期开放时间必须获得能够支付全年固定资本运营的收入;固定资产的低效利用;由于上述这些问题产生的难以吸引旅游业内部投资问题;短期就业产生的旅游淡季失业问题或暂时性迁移问题;没有长期稳定雇员情况下维持服务和产品质量标准的问题。

在生态方面,季节性对旅游的负面影响包括交通拥挤、干扰野生动物、步道侵蚀和踩踏及垃圾问题等。

在社会文化方面,旅游季节性的社会文化影响具体表现为客流猛增带来的各种交通问题妨害居民出行,居民必须排队等候服务,社区服务花费提高等。旅游旺季的大量游客量对常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其他的季节性影响包括旺季较高的价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以及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

3.2旅游季节性的积极影响

在经济方面,旅游吸引物和建筑设施的维修为建筑工和其他工种提供了淡季就业机会。如果能够把旅游的季节性产品和其他具有季节性的产品协调好,就能发展可持续的季节性旅游。在生态方面,旅游淡季的存在给旅游地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以恢复的机会。从环境角度考虑,旅游淡季即使不是生物的生长季,也为它们提供了修整机会。在社会文化方面,旅游淡季保证了社区的社会文化的恢复,使其得以保护其身份认同,因为社区传统的社会形态有时候会在旅游旺季遭受干扰。

4. 内蒙古旅游季节性的调控措施

旅游季节性是内蒙古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固有现象,季节性的波动给内蒙古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制约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预防客流井喷,加强淡季旅游市场开发是内蒙古旅游季节性调控的重点。

4.1制定季节性价格

价格杠杆可以调整客源规模和流量,旺季时供不应求可以提高价格,减少部分旅游需求。在淡季时可以实行门票、酒店等低价策略,利用价格差异分流客源市场,引导客源从旺季市场分流到淡季。目前内蒙古各旅游部门在应对旅游淡季时还表现出方法不足。以景区为例,只有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等少数景区实施淡旺季价格,大多数景区只是一个价格一年四季执行。

4.2冬季旅游应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文化旅游产品由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基本是无季节性的。深挖内蒙古的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平衡旅游淡旺季的有效途径。内蒙古目前已经初步将蒙古族以及三少民族的民俗文化与冬季冰雪结合起来。例如在2012年冬季即将推出的30多项冬季旅游项目中就包括根河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圣诞节、中国达斡尔冰钓节、赤峰达里湖冬捕节等。打围狩猎、冰捕垂钓、爬犁雪橇、冰雕雪雕、服装服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内蒙古特有的文化元素。只是这些历史文化需要深入的挖掘及展示,目前的展示还是短时间、表面化的行为,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4.3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增强淡季的旅游吸引力

内蒙古冬季可以运营的旅游产品有会议旅游、商务旅游、温泉度假、垂钓、滑雪、节事活动等。大力开发温泉度假产品和养生产品具有可行性,内蒙古温泉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目前已经开发的温泉旅游区有阿尔山海神圣泉度假区、维纳河矿泉旅游区、宁城热水温泉旅游度假区、凉城岱海温泉城等。温泉旅游属于体验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内蒙古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利用温泉资源,开发温泉度假和养生产品。另外,稳步提升会议与商务旅游产品,推进节事活动与演艺节目的有机结合。通过完善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做大做强内蒙古的冬季旅游市场。

4.4针对可进入性差的现状,加强内蒙古旅游交通建设

完善外部交通联络线。内蒙古应着重加强与各主要客源地的交通干线联系,使周边地区的游客更加便捷,安全的到达内蒙古。针对冬季旅游的特点,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提示,完善冬季交通救援体系,使自驾车游客,进得来,游得畅。

内部旅游交通有效疏通。将旅游通过外部交通请进景区,再换乘景区内的公共交通,减轻风景区的主要道路上的交通压力;针对冬季旅游的特点,配置适合于冬季冰雪运行的车辆,保证游客的冬季旅游的安全。

4.5加强内蒙古冬季旅游推介

在改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温泉旅游等开发步伐,同时设计开展多种节庆活动,如冰雪文化节,温泉养生文化节等等。要对内蒙古的冬季旅游活动进行推介和宣传,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将内蒙古的冬季旅游项目和产品的优势、特色活动宣传出去。

“请进来”战略包括:在冬季,邀请名作家、名画家、名演唱家,将冬季的内蒙古用作品形式全方位的展示给游客。

“走出去”战略包括: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区域间、城市间、景区间的联谊与推介活动,特别是在旅游的重点客源地京津地区,进行微博,短信等精准营销;精心制作一批关于内蒙古冬季旅游文化宣传品,在重要旅游客源地进行宣传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一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研究,1994(4).

[2] 周永振.旅游季节性概念及其释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3] 李亚.云南省旅游季节性成因与影响机制分析[J].旅游论坛,2009(4).

[4] 徐克帅,朱海森.国外旅游季节性现象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