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草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蒙古大草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范文1

放暑假了,我和我两位同学决定一起却内蒙古大草原旅行。

坐了将近一天的火车,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草原。找到了住宿的地方,我们便走出来体验草原的美丽了。草原的天空特别的蓝,就像大海一样的颜色,只有偶尔飘来的一两朵白云才能让人意识到原来这是天空。草原的风也是格外的温柔,就像母亲亲切的爱抚,轻轻的拂过脸庞,站在风中还能够闻到青草的淡淡的清香。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草原的人民,特比的热情好客,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满脸的笑容。我们一路在草原上行走,看到了一波波的草原人民,也收获到了一波波美丽的笑脸。

我爱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希望大草原会越来越美!

内蒙古大草原范文2

游内蒙古大草原

陕西省西安 西安煤矿机械厂子校四年级 曹慧萍

今天,我和姐姐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草原。

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我们的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境界,让人如痴如醉。“叮铛叮铛”的声音是谁传来的呢?驼铃声,原来是骆驼来了,它们好像是来迎接我们似的。接着,我们又来到了花园,五颜六色的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气勃勃。过了一会儿,我和姐姐跑到马场,我们骑上马,马蹄“哒哒”的声音,让我想起岳飞抗金兵的情景。突然,我们又看见了一只丹顶鹤孤零零的站在一块石头上,好像正在思念它的父母。我们又来到了“呼仑湖”蓝蓝的湖面上映着一棵含情脉脉的垂柳。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是在告诉这里的一切有客人来了。过了一会儿,一群海鸥飞来,它们“啊啊”的叫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做客。

夕阳日落,悠扬的笛声停止了。这时我才醒过来。哦!原来我是在电视上游览内蒙古啊!内蒙古的大草原太美了,将来我一要亲自去看看。 (责任编辑:精品教学)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版本]

内蒙古大草原范文3

关键词:草原公路;公路直线段长度;心率测量;疲劳度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交通工程心理学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以用路者的心生理反应特征作为道路线形设计的理论基础,力求设计的线形满足用路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将线形设计新理论应用到草原公路的建设上,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草原公路的安全隐患,改善草原公路的交通安全状况。草原地区景观单调,颜色单一,草原公路线形单调,由交通工程心理学可知,驾驶员在这种单调的环境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放松警惕,久而产生疲倦感。驾驶员的这种精神状态能引起其特定生理指标的变化,如心率变异、眨眼频率等。应用心率测量仪将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测量出。

在国内外的规范及成果中。我国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对直线的最小长度,即同向平曲线及反向平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有具体规定。但对直线的最大长度没有规定,仅指出“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前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值为20倍设计车速的长度,即72s的行程。前苏联和美国的规定偏长。前苏联规定最大直线长度为8km,速度按100km/h计,相当于80倍设计车速的长度,288s的行程。美国规定最大直线长度为3分钟设计车速行程,速度按100km/h计,相当于5km,即50倍设计车速的长度。

1、科学依据

我国目前在道路设计时一般参考前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值20倍设计速度的长度来进行设计。然而,由于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受行驶速度的影响,因此从绝对长度的角度对最长直线长度进行规定不如从行程时间的角度进行规定更为合适。而且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再加上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草原地带的的特殊地形、地质及逐渐沙化的特殊情形。因此我国在进行道路直线路段的设计时仅仅参考国外的经验值进行设计是不合适的。另外,适宜的最大直线长度与道路交通环境的其他组成因素是分不开的。道路上车辆的多少、路侧景观是否单调、路面条件的好坏、行驶速度的快慢等都会对驾驶员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平直路段上驾驶疲劳的形成时间。因此,对不同类型的道路,直线的最大设计长度也不宜规定统一的取值。

2、心电图测量方法

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和电位变化相关联。心肌舒、缩的同时有微量的电流产生,从心脏传到周围组织,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产生电位的改变。以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将心脏收缩时的电位变化以曲线的形式显示出来,即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一次完整的心跳包括P、Q、R、S、T五种波,如图2-2所示。其中,R波最为明显,所以心率的测量往往计数单位时间内R波的数量,也可以计数R波之间的间隔时间即心率周期。

图 2-2正常心电图波形

2.1 心电图变异系数测量指标

因为心电电极佩戴简单、对驾驶员的动作干扰小,在长时间测量时可靠性高,所以,心电图仍是常用的驾驶疲劳测量方法。由于心电图频域分析指标受分析时间段长短的影响很大,且HF、LF所代表的生理变化的实质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本文还是采用时域分析指标——心率变异系数,并在其基础上依据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进行变换。该指标的推导过程如图2-3所示。

首先利用配套软件对采集到的原始心电图进行分析,得到整个测试过程的RR间期时间序列。

将该时间序列分段,计算每段内RR间期的标准差和平均值。将每个时间段内RR间期的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就得到RR间期的变异系数,即RRCV。这就是本文提出的驾驶疲劳心电图变异系数测量指标。

图 2-3 驾驶疲劳心电图变异系数测量指标的推导过程

3、研究方案

本文将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从避免驾驶员疲劳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道路直线路段最大安全设计长度。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在测试路段上研究驾驶员的ECG(心电图)指标与疲劳程度的关系;

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与直线行驶路段长度之间的关系。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驾驶员疲劳程度的测量。这是因为驾驶疲劳是不能被直接测量的,能测量到的只是驾驶员在心理上、生理上和操作上的外在表现。本文采用心电图实时测量驾驶员的心理、生理状态,那么如何根据测量到的数据分析得到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技术路线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运用心电图的测量方法来计算出心率周期,并通过采用心率变异系数依据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进行变换,最终得到疲劳驾驶时间的最大阈值。通过这些数据得出合理的直线路线设计长度。

5、可行性分析

本文已经对利用心电图测量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心电图频域分析指标受分析时间段长短的影响很大,且HF、LF所代表的生理变化的实质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本文将采用心电图时域分析指标——心率变异系数来衡量驾驶员的唤醒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进行变换,从而衡量出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6、结论

由于不同驾驶员的心率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为了使驾驶员之间的RRCV具有可比性,以便获得对所有驾驶员都适用的统一的阈值,本文将计算得到的RRCV数值都除以该段测试的初始值,得到每名驾驶员的RRCV相对变化率,本文将其称为驾驶疲劳度。绘制驾驶员疲劳度曲线,在曲线上找到疲劳驾驶时间的最大阈值,最后根据设计速度计算出直线段的最大长度。本文只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还缺少草原公路试验段的具体试验数值对理论的完善补充。

参考文献

[1] 李先锋,陈剑威,张广,温英瑞.草原地区一级公路交通事故分析 [J]. 交通标准化,2007,(12):174-178.

[2] 马芸芸.内蒙古草原旅游公路网规划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内蒙古大草原范文4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保护;综述

一、内蒙古保护草原资源的现状分析

杨邦杰在《中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内蒙古调查报告》中谈到:近几年来,内蒙古不断加大了对草原建设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同时延伸草原产业链,吸引多种资本进入草原后续产业,增加产业效益,从而提高农牧民的收入。[1](P.1)泽仁卓玛在《依法治草保护西部草原生态刻不容缓》中谈到:内蒙古各级政府从源头上理不断深化草原法制化的建设,通过立法对草原权属及违法后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奠定了“依法治草”的基础。[2](P.53)

常吉塔在《浅谈我国西部地区草原保护与利用的工作重点》中谈到:内蒙古利用夏秋季节对较为丰盛的牧草采取了“贮草”方式,解决冬春草料不足问题,并且投入相应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提高草场生产能力,对冬春草场进行改良,解决西部草原的盐碱化和沙漠化问题。[3](P.38)

张智山在《我国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对策》中谈到:内蒙古强化了草原管理职能机构的建设,充实其力量,特别是农业、畜牧业、兽医业等部门,完善全自治区草原管理机构体系,将草原管理的具体工作纳入常态化、正规化轨道。[4](P.62)

卢欣石在《我国北方干旱区草原的生态问题与工程技术对策》中运用大量图标和数据的形式来分析我国的18个省区,他认为内蒙古地区的草原具有地带性强、区域之间差异大的特点,而且相关气候环境进一步使草地具有了季节的不平衡性,内蒙古在草原保护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以锡林郭勒盟草原为例:牧草高度的平均值和鲜草的草量数值逐年增加;牧业机械化逐年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普及,大幅度提高牧民抗灾保畜能力和人均纯收入;以乡村级为改革试点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模式,为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总结经验。[5](P.16)邹华在《我国草原保护和建设措施探讨》中谈到:内蒙古采取了诸如围栏育草、草地施肥、改良退化草原、建设草原防卫林、人工种草、人才培训等草原建设措施,使得草地、农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农牧民建设草原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稳定了草原保护和草原恢复工作成绩。[6](P.36)

马有祥在《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几点建议》中谈到:草原权属问题是草原保护面临的难题之一,内蒙古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了这些政策,强化相关政策指导、明确草原权归属、规范草原承包权和经营权流转程序、扶持各种专业组织的合作发展,从而促进草原承包、推动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当然作者进一步建议当地各级人大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有关草原承包的专门法律文件,明确草原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具体责任,使得草原承包权和经营权流转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上。[7]

二、内蒙古保护草原资源策略建议

王国钟在《浅谈内蒙古的草原监理体系建设》中谈到:内蒙古在草原监理方面还面临着许多诸如草原管理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的手段相对落后和体制不统一、监理人员不足执法不严等现象。所以,作者建议今后内蒙古各级政府应理清思路,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草原监理建设目标、把草原监理工作重点放到半农半牧地区的草原监测、草原执法和草原防灾三方面;以旗县为依托对圈养饲养户实行免征农业税等优惠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对圈养饲养户提供资金支持;确定适合各级草原监理机构的工作要求标准、加强草原执法装备,根据各地工作实际优化人才结构、确定合理人员编制、规范草原监理程序、统一草原监理业务管理、提高草原监理科技含量;把乡、苏木级草原监理所的联合办公改为独立办公、兼职工作改为专职工作、分级管理改为直属管理,从而提高草原监理工作的积极性。[8](P.40)

贾峰在《浅谈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对策》中谈到:内蒙古草原当前还存在着因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导致天然草地减少、超载过牧草畜平衡失调、乱砍滥伐草原生态功能受损现象。所以,作者建议今后内蒙古各级政府应着重提高决策者的草原保护、建设的意识,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划方案;鼓励个人投资,使之民间资本与政府投入相结合,形成合理金融机制以增加草原基础建设的投入,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学历专业人才,对产草量与载畜量的数量关系、对单位面积上个体牲畜生产性能进行分析,改进饲草饲料生产加工技术、舍饲圈养生产方式,提高优良牧草的利用率、牲畜出栏率。同时,培养年轻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短缺的现象,实现草原生态管理的可持续。[9](P.65)

庞尊华在《浅论内蒙古锡盟乌拉盖管理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中谈到:以乌拉盖为例,随着当地农业近些年来的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发展主流,成为当地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而畜牧业的发展相反未得到足够重视,仍处于较为落后的传统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低下,牧区的经济生产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原有草地的生态系统随着当地矿产资源开发的进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所以,作者建议可以把嘎查村做为草原技术改良的基础单位,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来核定草原单位面积内的载畜合理量,促进畜牧业动态发展;明确行政首长负责制,必要时可签订管理责任状,明确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把草畜管理作为长效机制,实现草畜平衡;建立草畜管理长效机制,需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行目标化管理,对考核合格者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对主要领导人给予一票否决,进行岗位调整。[10](P.145)

薛原在《内蒙古草原资源的法律保护》中谈到:内蒙古草原在中国温带,地处北方,可分为草甸、典型、荒漠、沙地这四种草原景观,其中草甸草原是草场质量最好的地带、典型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荒漠草原是易发生盐渍化及土壤贫瘠化的草原、沙地草原是较脆弱的草原易发生沙化。所以,作者建议内蒙古各级政府贯彻草原保护的各项法律时要有整体性,要通盘考虑,避免出现局限性、倾向性;本着求实务实精神进行法律宣传,不搞形式主义,使群众了解、运用法律,能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认真履行其应尽的各项义务;对当前关键问题应及时研究解决,不能累计,但解决问题可采用逐步解决方式,不能激化农牧民矛盾;内蒙古各级人大要展开相关草原法律法规的立法解释工作,这样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草原行政法律机制,有利于行政执法在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运行,一切行政行为能受法律制约。[11](P.97)

朝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谈到:内蒙古地区的中西部草原呈总体在变干、降水减少的趋势,出现了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现象。所以,作者建议要强化保护地下水的紧迫性,如果不尽快保护地下水,随着地表水资源的减少,地下水水位会下降、补给中断,威胁草原牧区的生态环境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流、湖泊和湿地,因为地表水是地下水的补给、草原人畜的饮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最大发挥有限的水资源作用,提高产草量,使草原生态进入良性循环;有效利用天然降水,必要时进行人工增雨来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农业用水效率。[12](P.99)

萨仁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中谈到:鼠虫危害严重草草原生产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而且沙尘暴的频发使得草原荒漠化趋于严重,草原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所以,作者建议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来抵消由于不良的生产、开发草原资源行为而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而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必须明确具体相关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并且利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手段来将生态补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能落到实处。[13](P.52)

哈斯巴根在《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谈到:内蒙古当务之急是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潜力,但是近几年内蒙古缺乏对草原生态旅游的理解,大部分人只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从事经营,忽略了草原的承载能力,对草原生态旅游的投入不够,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分散性强、技术含量低,同时受到季节限制,适宜旅游的季节短,出现了旺季缺、淡季闲现象。所以,作者建议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特色与共性的关系;要提高草原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强化增长的质量,在保持草地资源储备基础上改进收入分配;要普及草原生态旅游理念提高人员的素质,鼓励当地牧民参与草原旅游业,加强社会各界合作实施精品战略;各级旅游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交流和沟通,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水平。严格按规划审批提高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竞争力。[14](P.37)

参考文献

[1]杨邦杰等.中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内蒙古调查报告[J]. 中国发展2010,(2).

[2]泽仁卓玛.依法治草保护西部草原生态刻不容缓[J].四 川草原2006,(6).

[3]常吉塔等.浅谈我国西部地区草原保护与利用的工 作重点[J].草业论坛2004,(9).

[4]张智山等.我国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与 对策[J].中国草地2001,(5).

[5]卢欣石.我国北方干旱区草原的生态问题与工程技术 对策[J].天然草原管理研究专题2007,(9).

[6]邹华.我国草原保护和建设措施探讨[J].草业与畜牧 2008,(2).

[7]马有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牧 业通讯2011,(10).

[8]王国钟.浅谈内蒙古的草原监理体系建设[J].内蒙古草 业2004,(3).

[9]贾峰等.浅谈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 内蒙古环境保护2003,(3).

[10]庞尊华.浅论内蒙古锡盟乌拉盖管理区草原生态保 护与建设[J].北京农业2011,(11).

[11]薛原.内蒙古草原资源的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8,(7).

[12]朝博.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水资源保护与可 持续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12,(5).

内蒙古大草原范文5

一、草原“五畜”的起源与特征

在蒙古高原这片土地上,距令1.4万年前至6000左右――中石器时代,人们开始驯服野生草食动物,即将野马驯化为家马、野驼驯化为家驼、野山羊或盘羊驯化为家养的山羊、绵羊。

(一)蒙古马。蒙古马是独立起源的古老马品种之一。蒙古马为乘、奶,肉兼用品种。蒙古马奶的营养特别丰富,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马肉的优点是热能高,是三九严寒中蒙古人抗寒的最佳食品。蒙古马抓膘快,掉膘慢,即使遇到“白竟”,也会刨雪采食,安全过冬。蒙古马对毒草有很高的鉴别力,很少中毒,抗病力很强。

蒙古民族是当之无愧的马背民族。蒙古人热爱马、懂马、敬马。牧马是蒙古男子职守所在,倍受尊重。蒙古族孩子长到十多岁,就要学会骑马、狩猎(标志已成年)。草原上的牧人在马鞍上度过一生,挑战性的马背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立、自信、勇敢的品格。蒙古马是蒙古人的精神信仰和寄托。马象征着蒙古人的力量、智慧和好运。在蒙古人的家庭中,常常悬挂着上面有一支飞马形象的小旗帜,象征好运。在萨满教中,认为人死后要骑着马,才可以经过长途跋涉走向天国、苍天。

(二)蒙古牛。根据考古学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在亚洲的中部区,蒙古牛由野牛驯化成家牛。巴比伦和亚洲其它地区驯化野牛的时间约在7000年前,欧洲约在5000年前。蒙古牛广泛分布在中亚、东亚(包括中国的北方地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周边地区。从外形特征看,蒙古牛脚深、体接、胸围大,具有孔、肉兼用型的体征。由于蒙古牛分布地区的生态差异,在漫长的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基因突变过程中,形成草原、典型草原区的大体格品种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区的小体格品种。例如巴尔虎牛、布里亚特牛、鸟珠穆沁牛的体格比较大,而乌拉特牛体格比较小。草原上的蒙古牛多为终年放牧,无需棚圈和补饲。蒙古牛的主要特性可概括为:耐粗饲、宜放养、抓膘快、适应性强(如抗寒抗热的温度区域在-50℃-+35℃之间)、抗病力高、肉的品质好、生产潜力大等特点。

(三)蒙古双峰驼。蒙古骆驼属于双峰骆驼(阿拉伯和非洲是单峰骆驼)。据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考证,骆驼科动物是距夸约3000年前北美洲的原蹂蹄类演化而来(即“二趾原驼”进化为“原驼”)。在蒙古高原,大约在3000―4000年前,对野生骆驼进行驯化。中国甘肃嘉峪关西北匈奴早期的文化遗物“黑山浮雕像”保留了许多骆驼和游牧人的石像,足以证明内蒙古阿拉善是双峰骆驼最早的驯化池之一。今天,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额济纳戈壁、阿尔泰山地还有少量的野生双峰驼。蒙古双峰驼的主要特点,除了乳、肉、绒等生产性能外,主要功能是长途运输工具被广泛使用。蒙古双峰驼具有耐饥、耐渴、耐风沙、能负重(驮栽400―500斤,日行30―40公里),善于行走戈壁和沙漠,(骑乘一人,日行70―80公里)。骆驼四岁性成熟,每二年分娩一次,寿命长达30―40岁。据测定,骆驼的最大格力达428公斤,最大载重量可达体重的11倍。骆驼记忆力惊人,成年驼在数百公里以外能独自返回原出生地。骆驼连续鲍食断饮10天,仍可使役,30天绝食断饮后仍可恢复健康,为生命安全期,耐饥(给食)最高限可持续72―85天,耐渴(给水)最高限可持续89―131天。

(四)蒙古绵羊。蒙古羊是蒙古高原的一个古老家畜品种。据科学家推测,野生养羊可能是蒙古绵羊的先祖或先租亲缘。大概在6000年前,蒙古高原已有了驯化了的蒙古羊。现代蒙古肥尾羊在2000多年前已形成。蒙古羊的分布很广,同蒙古牛的分布区域大致相同。一般来说。草甸草原、典型革原的蒙古羊体形略大,荒漠和戈壁地区的蒙古羊体形相对小些;前者的毛质粗,后者的毛质细。蒙古羊的基本外貌特征袁现为:体质结实、鼻梁隆起,公羊多有角,毛质较粗,体毛多为白色,头,颈四肢多有黑色或褐色斑点,尾大而肥。蒙古羊肉质细嫩。色味鲜美,营养成分高。一首生动的民间顺口溜,告诉人们蒙古羊肉营养丰富、品质鲜美的根源:“喝的矿泉水,吃的中草药,跳的迪斯科”。蒙古羊肉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羊肉品牌。中东地区每年消费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手肉,其中10%的高档羊肉消费属蒙古高原的蒙古羊品系。蒙古羊的品种有苏危特、乌珠穆沁、戈壁羊、哈拉哈羊、巴尔虎等十几种优良地方品系。蒙古羊适应较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粗放饲养条件,是一种投入少,产出高的绵羊品种。放牧行走快,游牧采食力强,抓膘快,每日骑马放牧可走30_140华里:大雪天扒雪吃草,生存力强;全年羊群多在露天草场卧盘;在冬季大风雪时,西北方向设简易风障即可过夜。蒙古羊具有耐渴的特点。秋季抓膘时,可采取走“敖特尔”野营放牧,可几天乃至十几天不需饮水,只要能采食野葱、野韭、瓦松和黄芪等牧草,就可达到解渴和增膘的双重效果。

(五)蒙古山羊。根据记载,山羊约在公元前,起源于南亚、西亚、南非。目前山羊发展到140多品种。蒙古山羊是从亚洲山羊演变过来的独立的品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和蒙古国。蒙古山羊以它的用连分为肉用、绒用、奶用、皮用、羔皮用和地方品种等六个分类。蒙古山羊是一种优良的地方品种,是皮、绒、肉、乳兼用型的山羊品种。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和人工选育的方向不同,蒙古山羊形成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系。例如有内蒙古的二狼山白绒山羊、阿拉善白绒山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蒙古国的高戈壁三优山革及高原乳山羊等。蒙古山羊的适应性与抗病力都很强,能够充分利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山地牧场,生产优质羊绒。目前。人们也试验“舍饲圈养”的方法生产山羊绒,但其质量不如放牧条件下的绒毛品质,即绒纤维变粗。蒙古山羊绒总产量约占世界山羊绒总产量的70%,其中中国内蒙古山羊绒产量占40%,蒙古国山羊绒产量占30%。蒙古山羊的绒毛品质与在世界其它地区山羊绒品质相比较,在绒毛的细度,柔软度、丝光强度、伸缩度、净毛率等多项品质指标上都有很大的优点。以蒙古山羊绒为原料加工后的服装,质地柔软轻盈,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草原“五畜”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草原“五畜”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比例结构。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几个畜种的共同利用。才能达到对草地的充分利用。一般来说,养羊与养肉用牛的组合,既可充分利用牧草,也可避免和减少寄生虫感染。有的研究表明,多种家畜的组合体,在相同条件下,比单一家畜品种提供更多的畜产品。因为不同种的家畜,对牧草的采食方式,营养转化率均不相同。这样,便可以对高矮不等、营养组成不同的牧草,更加充分地利用,从而转化出更多的畜产品。“五畜”的采食特征是不一样的。马喜欢吃草籽和草的上端,对牧场的要求较高,因此,为了寻找好的牧草,需长途奔波。牛是用舌头卷草吃的,对草场的要求也相对高些。因此,一个牧场不能饲养牛群,也反映了这个牧场的草场已退化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山羊和绵羊对草场状况要求不高,但是它们吃过的草场,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才可再利用。“五畜”的采食特征不同,它们的分布亦有各自的特点。干旱、荒漠地区以骆驼和山羊为主,典型草原以绵羊为主,草甸草原以马、牛为主。

内蒙古大草原范文6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99-02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生态学家们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及其过程所形成和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与效用[1]。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有机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以及观光旅游等娱乐活动[2-3]。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身心健康调节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提供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3],而传统的旅游活动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一些资源的不可更新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往的粗放型旅游方式脱离了其发展轨道,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开始提倡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4],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绿色的旅游消费[5],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环境意识加强的表征,其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的可持续性[6]。

近几年,虽然内蒙古草原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严重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生态旅游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2,7]。草原生态旅游是以草地生态系统为基础,以草原区旅游的可持续为目的进行的,具有保护性的旅游活动。一直以来,草原景观以旷阔无垠和蕴涵天人合一的文化而闻名于世,它以多种多样的草原动植物及传统的游牧文化、民俗风情相结合,构成独特的生态旅游项目。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并独具特色,在旅游产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内蒙古地区特有的草地、沙地、戈壁、荒漠和沙漠及其在以上自然条件下衍生出来的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旅游项目,都体现了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及优势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因此,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8-9]。该文以内蒙古草原区为例,例举分析了该区域生态旅游在自然和文化2个方面的开发优势,并探讨了目前该区域生态旅游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可持续为目的开发利用所必须采用的几点策略,从而为该区域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1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优势

1.1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的自然优势

草原生态系统对我国干旱地区和其他生境严酷地区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内蒙古草原为欧亚大陆草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总面积7 880万hm2,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67%,在全区、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1,6]。

在景观特征方面,由于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连绵起伏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一望无际的辽阔景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翦伯赞曾在其《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这是由于内蒙古高原的起伏平缓的地貌特征,为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了地质基础,因此,也有了“鲜碧如画,一望无际”的美称。

在植被特征方面,内蒙古草原适宜禾本科、菊科、豆科、百合科植物的生长,从而造就了植被在生长季节的形态各异、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具有不同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的绚丽多彩。内蒙古草原的植物群落草群高度在1 m以下,在阵阵微风吹拂下,掀起层层波浪,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示出壮丽的景观,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这种景观的真实描绘,把我国北方广阔无垠、牧草丰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激起人们对蓝天白云、牧歌悠扬的内蒙古草原的无限向往。

在气候特征方面,内蒙古草原区气候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凉爽、温和、舒适,多数晴空万里,具备调理身心和避免酷暑的良好条件,是适宜旅游的最佳季节。

1.2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的独特文化

1.2.1 悠久的游牧文化。内蒙古大草原孕育了伟大的游牧文明。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在蒙古高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与草原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10]。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草原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在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之处。甘甜的马奶酒和香醇的奶茶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的饮品;手扒肉和奶食品是蒙古族人民袍里必备的干粮;颜色鲜艳、设计精美的蒙古袍和特有的纹饰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模仿和崇尚;勒勒车和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与自然条件和谐依存的表征;民族歌舞及那达慕文化是马背民族表现民族信仰的方式。

1.2.2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1]。内蒙古地区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众多,种类多样。其中,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项,为蒙古族长调和蒙古族呼麦,它们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并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节庆活动是展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窗口。在2009年,内蒙古推出了100项节庆活动;在2010年,内蒙古旅游局推出的旅游节庆活动有197项,并且分布在全年12个月,涉及自治区的所有盟市。具体的活动由草原那达慕、成吉思汗文化节、服装服饰艺术节等构成。上述活动依托旅游开发区,以民族特色丰富了其内容,如民族婚礼仪式、原生态长调、马术表演、摔跤、射箭、民族服饰展示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项目[9]。

2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草原区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因素,影响内蒙古草原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12]。

首先,内蒙古的草原旅游区较多,以小型旅游产品为主且分散,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大多数草原旅游区接待规模小,而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又高,使文化内涵性旅游项目和更深层次或更丰富性的旅游活动的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小型的个体旅游区宣传能力较弱,难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其次,地区之间存在开发方式、组织活动和规模上的雷同现象,使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旅游内容很难形成差异,进而由于开发内容的单调性,引起游客逗留时间的缩短。再次,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社会和经济效益低下等现象。最后,地方性政策法规不健全,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的不健全,粗放的旅游区管理制度等。上述诸多因素又导致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13-15],如草原上的垃圾公害及地表水污染,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地区旅游项目的推销质量[6,16]。

3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路径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但以实际生态旅游为途径,推动可持续旅游的实践却是现实可行的[17-19]。要实现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和规划具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使其具有独特性,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其次,贯穿环境保护思想,将旅游开发活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再次,引导游客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从而有效地宣传和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在真正意义上把握生态旅游的宗旨并实施生态旅游。

4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刘寿东,杨霞.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草地学报,2004,12(3):165-169.

[2] 仝川,张鲁,王奇,等.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98-102.

[3] 刘观美,陈文豪.浅谈牯牛降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97-98.

[4] 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56-562.

[5] 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8,9(3):327-331.

[6] 赵艳芳,胡书晖,曲秀华.生态旅游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6-117.

[7]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8] 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9] 刘敏,陈田,钟林生.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J].干旱区地理,2006,29(1):156-162.

[10] 甄芳洁,陈建成,陈新云,等.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3):54-56.

[11] 艾琳,卢欣石.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1):189-195.

[12] 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3(2):109-113.

[13] 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3):110-114.

[14] 印开蒲,鄢和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5] 林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16] 孙玉军,王如松.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64-566.

[17] 刘际旋,胡乃勤.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