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儿童故事范例6篇

三分钟儿童故事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1

关键词:绘本 图画书 教学设计

一、何为图画书

图画书是一种能够把语言与图画两种艺术表现手段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且进行故事叙述的艺术形式。

图画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之前的文字为主,图画为辅,到现在的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有时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没有任何文字解释的图画书。图画书发展到现在对于画面如此的重视,其色彩变化中蕴含了许多深意,如:以色彩的变化来设定故事的情感基调;以色彩的呼应来抓取人物变幻莫测的表情与心境;以特定的色彩变幻来让读者捕捉时间的转换与流逝。图画书放弃了直白的文字形式,仅以微妙的图画信息、色彩变化对读者形成了阅读的挑战,使读者在完整发掘一个个图像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图画书中故事的发展转折,同时得到想像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滋养。

二、何为图画书教学

图画书教学,陌生又熟悉的一个词。陌生是因为学习教育学专业多年却从未听过、接受抑或观摩过这一教学形式。熟悉是因为“图画书”、“教学”两个词分开来都是我们熟悉的事物,然而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笔者对于“图画书”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初次与图画书邂逅,便以为图画书教学可以被看作简单的讲故事,教学目标是让儿童能够复述故事,但老师对图画书中深意的解读,却让我陷入了沉思。图画书教学并非复述故事的教学,而是一个完整的,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的作为教材的一个实施教学,不仅可以让儿童从图画书教学中学会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儿童从中学会观察图画,推理画中逻辑,懂得其中的某些自然知识和人文经验等。

当经过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图画书后,笔者非常惊奇地发现图画中蕴含着太多“秘密”,包括画中人物和背景事物的色彩呼应,图画书色彩变幻,故事发展起承转合等等,便霎时间对这一教学方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想要尝试的欲望。

三、《小蜡笔头儿》教学设计与反思

此次教学设计参照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来进行有效教学框架设计。对此书进行研读,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框架是对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学科课程改革核心教学元素的重构、提炼、推陈出新,是将教学当作了一种有扎实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活动来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图画书材料为《小蜡笔头儿》,教学对象为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课堂设定为幼儿园语言培养活动,旨在利用图画书作为主线带动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我对于本次活动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三类教学目标

A类:整体上了解小蜡笔头儿的经历,知道它所做的事情。

B类:关注小蜡笔头儿图画书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小蜡笔头儿的心情,懂得珍惜和节俭是重要的美德。

C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更多的角度和方向的探索这一图画书中的意义,如:奉献、节俭、价值等。

(二)预习作业

秋天到了,大树的叶子掉落,用蜡笔去为一颗秋天的大树涂色换新衣,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展示预习作业,2分钟】

板块二:【情景导入,察看蜡笔盒中的蜡笔,3分钟】

板块三:【探究新知,15分钟】

第一环节:出示很小的蜡笔头儿实物,幼儿讨论小蜡笔头儿的存在价值。

第二环节:讲述《小蜡笔头儿》故事,幼儿倾听。

第三环节:结合图画书故事内容回答问题。

图画书中的小蜡笔头儿在被抛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你最喜欢小蜡笔头做的哪一件事?为什么?如果你是小蜡笔头遇到那个小男孩,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板块四:【延伸活动,5分钟】

讨论小蜡笔头儿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对图画书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更好地利用图画书,去对儿童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在教会幼儿阅读时要有顺序的阅读,并要教会幼儿认识图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等,要让幼儿知道阅读一本书是应该从头到尾一页页的看。在观察某个画面时,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

2.图画书教学是建立在儿童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儿童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经验诠释图意。教师与儿童共同学习和阅读图画书也是图画书教学的重要环节,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加于学生身上,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理解。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2

关键词:临睡前读书;幼儿;早期阅读

现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引起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由于早期阅读教育不但让幼儿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对他们以后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既要加强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书面语言,拓宽他们认知世界的通道。目前幼儿园开设的早期阅读教育在识字的基础上培养了幼儿欣赏、讲述和朗诵等多种文学能力,丰富了幼儿书面语言的信息,有助于幼儿增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对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家长能抓住家庭教育的有利时机,想方设法创设早期阅读的情境,及时地进行适当的培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临睡前给孩子读书”是家庭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一个科学有效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幼儿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记忆学习效果最佳,而且适合的阅读内容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这种亲子阅读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还有助于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创设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作为父母,应该熟练掌握“临睡前给孩子读书”这一家庭教育方式,下面笔者简要谈谈现在比较成熟的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在家里营造一个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满目皆书,书香弥漫,对孩子早期阅读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孩子房间中要放置一张书桌和一个矮矮的小书架,书架上摆放各类儿童读物,让孩子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或坐或躺或趴,轻松自在地去阅读。临睡前,父母与孩子一起或坐在书桌旁或躺在床上,打开台灯,在舒适温馨的氛围中给孩子阅读,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精心选择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睡前枕边童话书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幼儿园老师的推荐书目,精心选择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的睡前枕边童话书。故事的内容要简单易懂,思想积极向上,想象力丰富,语言幽默而富有韵律美,绘画生动形象而趣味十足。例如,《拔萝卜》《精灵鼠小弟》《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会走路的小房子》《严文井童话》《魔法小公主莉莉》等等。

三、每晚坚持伴读,交流阅读体会

每晚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进入美妙的阅读时光,并尝试使之成为习惯。时间不必太长,专注而热情地读10分钟便足够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小孩子要抵制住电视、互联网等各种高科技产物的强烈诱惑,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书或者听故事确实很困难。家长要“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自己和孩子。到了晚上8点,必须关闭电视、电脑,全家人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共同阅读半个小时,互相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和体会。调查表明,只要坚持一个月,孩子就基本养成阅读习惯,如果一天晚上不阅读,就会不愿意睡觉。

四、父母声情并茂地朗读,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为孩子朗读时,要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扮演故事中不同角色阅读,表情要丰富夸张。在故事的关键时刻,父母可以通过压低声调,放慢语速,吸引孩子全神贯注地倾听。家长在朗读的时候,越投入越好,能使故事更趣味盎然,让孩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会对故事印象更深刻。例如,在阅读《三只小猪》时,父母和孩子可以分别扮演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分角色朗读,孩子更乐意接受。

五、动静结合,可以边玩边读

幼儿心理学表明,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还比较差,更难持久地、稳定地进行有意注意。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3~5分钟;中班幼儿可达10分钟;大班幼儿可延长到10~15分钟。因此,对于年龄较小或是好动的孩子,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一边玩,一边为他们朗读,着重帮助孩子发现书的乐趣。即使对大点儿的孩子,也要阅读10~15分钟,让孩子随意放松一下,长时间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阅读兴趣下降。也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小零食,激励表扬,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总之,“临睡前给孩子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家长应该让孩子从浩瀚的书海中采撷那些最可口的果实,来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编织童年五彩斑斓的梦,让孩子赢在早期阅读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3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就是儿童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也是儿童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表儿童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充分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是一个重点解决的课题。

纵观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仍徘徊在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迫当“听众”,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功力,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模式,上活音乐欣赏课。

一、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儿童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展。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的依据是想象。教师如果不注意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采用讲解、说教的方法,那么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堂中会出现沉闷、不活跃的课堂气氛,或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上,那么创造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如:在《小宝宝睡着了》教学中,我先是做了沉睡中露出甜甜笑容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做过美丽的梦吗?”学生立时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这时让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学生即随着音乐做出各种睡觉、做梦的姿态。这种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同时也为欣赏主题音乐作了铺垫。

儿童的情绪一旦调动起来,欣赏的兴趣大大增强,个性表现充分,创造潜能并发。如欣赏《在钟表店》,我先出示画好的大钟、小钟、动物钟等画片,指导学生去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创编动作,有的用头、用眼、用脚、用手等部位来表现钟表的摆动。学生这种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儿童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我在教学中依据乐曲本身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法缩短这个距离,让儿童说有所指,看有所在,听有所思,在认识上建立起一个自认为可以捕捉的形象并逐步鲜明起来,这就是再创造。

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特别尊重儿童个性,强调欣赏中个性独特的感受,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象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还应当多方设法开拓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加强对作品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第三册第八课《小青蛙》,老师在屏幕上先后出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小青蛙漫游水中、追逐玩耍、唱歌跳舞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回答:“下大雨刮风了,小青蛙有的躲在荷叶下,有的慌慌张张跳到水里。”老师接着问:“这时为何又弱了下来,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我又想到了雨渐渐的小了,天也渐渐的亮了,雨过天晴了,所以音乐慢了下来。”主题音乐又响起时学生又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小青蛙回到了水面上,它们又快乐的跳起舞唱起歌来”。学生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只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情绪,不违背作品的原意,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个性。

三、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4

童年,是最值得怀念的。童年往事,是最天真、可爱、傻里傻气的。当我回忆起童年往时事,总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记得在一个冬日的早晨,我爬出了温暖的被窝,缠着妈妈为我讲故事。妈妈终究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为我讲了一个《金鸡》的故事。听故事时,我吃惊地望着妈妈,眼睁得大大的,嘴则张成了“O”形。故事讲完了,可我还是呆坐在沙发上,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小小的心充满了好奇:“鸡怎么会生金子呢?鸡怎么会生金子呢……”我思索了一会儿,找到了一个自认为满意的答案:“谷子是黄的,金子也是黄的,那么吃谷子当然是生金子喽!”突然,一个想法从我脑中一闪而过。“耶!我发财了!”我一蹦三尺高,兴奋地喊道,“鸡吃谷子生金子,那我吃白纸岂不是生银子吗?嗯,一定是的。”说干就干。我立刻跑进书房,拿出一大张A4纸,可却怎么都不敢下口。“不管了,为了发财,吃吧!”似乎有一个声音在我耳旁回荡。我下定了决心,“嘶啦”撕下一大片白纸吞进了肚子。“呸呸!真难吃!”我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对身下的白纸已经毫无兴趣。“那么多纸应该能生很多银子了吧!”我道。我坐在沙发上,摸着小肚皮等银子。十分钟,十五分钟……还是没有白花花的银子,急得我大叫了起来。爸爸急忙赶了过来:“儿子,怎么了?”我生气地说:“我生不出银子!妈妈骗人!”爸爸起初一怔,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并对我说:“金鸡下蛋只是个神话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我却傻傻地、痴痴地望着爸爸,无端地认为是爸爸的错误。事后,我仍做着生银子这样的美梦……

啊!童年,你就像一个小摇车,摇出千千万万人的欢声笑语,摇出千千万万人的童年琐忆,摇出千千万万人的美好未来。

六年级:金涵祚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5

学习兴趣在儿童们学习与认知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助力。在课前五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学生带着激情,迎接智慧的挑战尤为重要。

关键词

学习兴趣;知识魅力;故事启迪;诱发学习

学习兴趣在儿童在学习与认知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是儿童学习的强大助力。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怎样在五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激情,迎接智慧的挑战呢?

一、利用数学知识魅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我们都知道6―12岁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对他们没接触过或不了解的“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激情,有想去了解它们的欲望。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先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起他们的新奇感、好奇心。利用数学知识所蕴藏的“奥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这样他们就会迫切地想要知道、积极地参与学习、思考和主动地寻求理解。从而充满热情、兴致满满地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抓住课的前五分钟,开展了一个“师生计算大赛”:“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大赛,老师1个人和班级里的五个计算高手来一个“师生计算大赛”,老师以“一敌五”比一比看哪一方算的又对又快。题目就由剩余的同学给出题,要求是:出加法题;题中加数相同。”学生兴致盎然的给台上地6位选手出了题目:2+2,5+5+5,4+4+4+4,6+6+6+6+6,9+9+9+9+9+9+9+9+9,(总共5题,教师一人答五题,学生一人一题)。题目一出现,台上的参赛小选手们个个磨拳擦掌,神情激昂地投入到比赛中,正当他们算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教师却优哉游哉地报出了得数:18,15,20,30,81。台上台下的同学都惊讶得张大了嘴,瞪着充满“疑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教师。这时教师微微一笑,不急不慢地说:“其实呀,老师计算的速度并不比我们班的‘五大高手’强,只是我有一把数学魔法钥匙,你们想得到它吗?(学生像小鸡啄米似地拼命点头。)这一把魔法钥匙 叫做乘法,也是一种运算方法,用上乘法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变得飞快。你们想学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吧。(这时学生个个忽闪着充满渴求的目光,带着满腔激情,认真投入地参与课堂。)”正是这课前五分钟的“师生小竞赛”,让学生感受到了“乘法”这个数学知识的“奇妙”,作用的“强大”学生都被“乘法”的魔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乘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个个激情饱满地进入到接下来的三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中。

二、善用数学故事启迪,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听故事,也往往会从故事中受到启迪,明白道理,感到快乐。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抓住课前5分钟的时间,讲一则小小的数学故事,带学生进入一个“童话世界般的数学王国”,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时,由于长度单位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枯燥。教师就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了一个“大灰狼追小白兔”的小故事:一天,一只小白兔正被大灰狼追捕,这凶恶的大灰狼把小白兔逼到了墙角。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白兔发现前方一堵墙上有两个用布联挡着的洞,一个洞上标着“1分米”另一个洞上标着“5毫米”。请小朋友们帮帮小白兔,看看哪个洞它能钻得进去呢?故事听到这,学生也都很紧张,替小白兔捏了一把汗,个个都积极地开动自己小脑袋,认真地思考着怎样帮助小白兔做正确的选择。这则课前5分钟的数学小故事,把学生带入“数学童话王国”,让学生在他们喜欢的童话世界中积极地探索数学奥秘,学习数学知识。

三、巧设各种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非常有力、有效的教学形式。好的数学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身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如教学“分类”这一知识时,可以抓住课前5分钟,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和课件展示,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整理房间的活动。这样让创设的活动情景充满趣味性,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又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可抓住课前5分钟设计一个”比一比谁最快”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设计这个数学活动主要是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年龄特点,把学生引入积极求知的活动中,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三十五分钟的学习中去。

三分钟儿童故事范文6

关键词:二极对立;哲理童话;绝缘;童年信仰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05-01

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类与文明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在他为数不多的著作中都阐述了他对人生世界的本质看法,其中在广为流传的哲理童话《小王子》中,更是融入了作者的整个生命哲学。而这套哲学思想是在儿童那天真无邪的天性下认知的,他在成人世界的纷繁、芜杂中渴望着儿童的单纯与真诚。他所表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儿童世界里的诗化哲学。他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小王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安排了潜在的儿童与成人(即小王子与飞行员)的两极对立结构来展开故事情节。那儿童与成人为何会形成这种对立呢?

我们知道儿童与成人是人类生命形态的两极,相对成人来说,儿童有其独特的文化。丰子恺曾说:“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独特的态度。他们所见、所感、所思,都与我们不同,是人生自然的另一面。这个态度是什么性质的呢?就是对人生自然的‘绝缘’的看法。所谓绝缘就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的观看……绝缘的时候,所看见的是孤独的、纯粹的事物的本体的‘相’。我们大人在世间辛苦的生活、打算利害、巧取智谋,以久惯于世间的因果的网,久已疏忽了,忘却了事物的这‘相’。孩子们涉世不深,眼睛明净,故容易看出,容易道破。”

忧郁,瘦弱,纯真而又执着的小王子无疑代表着具有美好人格的儿童,反观作为其对立面存在的飞行员,麻木,迟钝,则集中体现出成人的特性。小王子与飞行员之间的难以沟通与交流,就构成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两极对立结构。有趣的是,这种两极对立的结构被作者巧妙的安排成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我”即飞行员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分裂出的儿童与成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喻示着这种对立的普遍性、必然性与无奈性;二是“我”与第三者小王子在沙漠相遇并交往中体现出的儿童与成人的对立形态。只是相对讽刺的是,此时飞行员已完全抛弃、埋葬、遗忘了那个童年的“我”,或者说是飞行员的童年的“我”已经最终向成年的“我”妥协与投降了,飞行员也终于成了一个所谓的“大人”。

圣・埃克苏佩里深知这对立的两极的各自特性,在给予儿童充分的认可下,巧妙的通过飞行员与小王子的对话,从中展开小王子在众星球和地球上的游历,而这实际上是大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走火入魔、迷途忘返的情形在儿童眼里的展示,可笑而又荒谬。

在旅途中,小王子遇到了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等,这可以说是圣・埃克苏佩里本人人生阅历的写照。只不过以从外星球来的小王子为视角,将这些人的滑稽和荒唐放大,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这些人是什么人呢?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梦想发财狂、不能自拔的沉溺者、盲目的忠于职守者、教条主义者,用小王子的话说:“大人们真是怪得没治了”。带着失望与好奇,小王子最后来到了“遐迩闻名”的地球。从前面的描写看,我们知道这样的介绍无异于说地球是个可怕的“怪人集中营”了。

作品接着写到两个地球人。一个卖解渴丸的,广告词是吃一粒可以一星期不喝水,节省“五十三分钟”,这是对我们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因为几乎所有的发明都向着高效省时的方向努力,可是小王子问道:“省下这五十三分钟干什么用呢?”那人说:“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小王子说:“要是我省下五十三分钟,我就悠闲自得的朝一口水井走去……”这是一个有趣的循环。它提醒我们有的科技的发明是与人性、人的诗意的栖居背道而驰的。小王子与扳道工的对话,也同样有趣。令小王子奇怪的是,这些来去匆匆的旅客,他们在找什么?他们在追什么?扳道工说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在找什么,他们什么也不追。盲目的旅客,盲目的匆忙,这真是个有关人生活处境的深刻形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