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例6篇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文1

乐园大门西侧有一处孔雀别苑,院中栖息着一群洁白无瑕的白孔雀,她们往往步态矜持娴静,行走间稳重大气,见惯了灿若云锦的蓝孔雀和绿孔雀,乍一见这纯洁高贵的白孔雀,不禁会发出恍如天仙的感慨,真可谓是皑如天山白雪,皎若云间明月,明若三春姣梨,柔如金秋绵云。

孔雀一般分为蓝孔雀和绿孔雀两种。孔雀不擅飞行,却精于行走,每逢开屏,尾翼徐徐张开,五彩斑斓,耀眼夺目,被视为百鸟之王,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在佛教传说中,孔雀是由百鸟之长凤凰得到交合之气后育生的,与大鹏为同母所生,被如来佛祖封为大明王菩萨。在西方的神话中,孔雀则是天后赫拉的圣鸟,是灿烂皎洁的夜晚的象征。

孔雀如此美丽罕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在古典神话传说,青鸟是凤凰的前身,喜水、冰,浑身通白,散发蓝光 ,体态轻盈优美,可幻化成人是具有神性的吉祥之物。本为王母娘娘的信使,后人将它视为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而白孔雀恰是青鸟的真实写照。在古诗词中,青鸟作为西王母的使者,在西王母驾临前,总有青鸟先来报信,“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文学上,青鸟是被当作传递信息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青鸟作为爱情的使者,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缠绵爱情传递相聚的讯息。

白孔雀是西王母的信使,而蓝绿孔雀则是满腹才学,志向高远的君子的象征。“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君子才学兼备倍受瞩目,受到当政者的重用。怎奈世事变迁,斗转星移,一旦功成名就便是鸟尽弓藏,“如今憔悴人见恶,万里更求新孔雀。”江郎才尽,难逃被贬谪的命运。“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文学家之一的韩愈,曾以孔雀自诩来答谢韦太尉的知遇之恩。“刺桐花谢芳草歇,南国同巢应望归 ”,诗人李郢也以孔雀自喻,抒发身在异乡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孔雀美丽动人,深受古人喜爱。唐时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都曾集孔雀翎织就艳动天下的锦裘。孔雀裘金碧辉煌,灿烂耀目,常用来做皇家扇子。清朝官吏顶子上的花翎。中国人以孔雀为美,美丽的孔雀,是白族和傣族的神灵。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模仿孔雀出尘脱俗,清新飘逸的气质,演绎出一曲倾国倾城的“孔雀舞”。

杨丽萍的舞纯净轻灵,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轻而易举的引发心灵共鸣。她的舞总是和“灵”、“魂”有关,借助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表现人的内心境界、空间、梦想和意识活动等等,给人以超然、空灵、淡泊、抒情而又自我意识强烈的印象。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文2

一、从小事着眼发现问题

周记要写得有内容,就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留心身边的事情,尤其是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还要留心自己的发现、思考、联想等。学生写周记要做到分主题、分专题或分栏目来写,如天下见闻、世相杂谈、奇思妙想、科学小记、生活小品、课堂联想等,这样,方向才明确、内容才具体。

譬如,现今社会生活成本一直在飙升。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生活成本的增加,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果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就必然会去关注你的或家庭成本支出,甚至别人的、社会的生活成本支出,如食品、交通、住房、医疗保健、教育、家居用品、服装、娱乐等。一定的生活成本既体现了一定的经济规律,反映了经济发展,也对应一定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复杂问题。这样,小事情反映大问题,小发现往往就是大发现。如此,信手拈来,周记可写的内容就很多。

二、从联系入手触类旁通

生活中的事物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听课要能听出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抓住这种内在联系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高一课文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苏轼《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就可以思考,这三处“徘徊”其意境和形象是否相同?这三处“徘徊”意境和形象显然是不同的。第一个“徘徊”,是激愤于烈士的无辜罹难,面对死难烈士,千头万绪都徘徊心头,沉思该用什么去追悼死难烈士;第二个“徘徊”,是以孔雀起兴,生动形象地比喻了夫妻依依不舍的别离;最后一个“徘徊”,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还有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后四节采用的都是复叠的表现手法,但塑造的意境截然不同。《雨巷》以此塑造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不期而遇而又无言分离的情境;《再别康桥》塑造的则是对于母校那种一往情深、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的眷恋心绪。在《雨巷》首尾两节里,戴望舒分别用了“逢”与“飘”两字,巧妙地表达了“我”的期待和追求是那样临近而真切却又是那样遥远而渺茫;在《再别康桥》首尾两节里,徐志摩分别连用三个“轻轻”和两个“悄悄”,巧妙地营造了诗人悄悄来到和与康桥悄悄再别的情景,表达了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

可见,没有联系便没有触类旁通,而“联系”,只能生发于头脑中的知识、问题储存中,这对我们语文课上的触类旁通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从宏博着眼高瞻远瞩

作文要写得有思想,起码要有两个前提:一是眼前有气象,能关注国内外大事,洞察国内外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胸中有纵横丘壑,能通晓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情、理。思考问题时,既要从细微入手,又要从宏博着眼,才有可能高瞻远瞩,写出有情、有味、有内容、有远见的作文。

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活认识、思想认识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活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要写好作文,就务必在增强生活体验、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工夫。胸怀宽狭与气度大小决定于你接触的是什么生活、交往的是什么人。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认识,就难以写出内容健康、格调清新的好文章。

四、从阅读入手感悟生活

阅读要越读越有兴味,就要把阅读当成生活的日常方式,力求与生活贯通。这样,阅读便能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使大脑丰实起来。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一位优秀教师在一堂课上作了这样一个以“窗”为题的口头作文:“说到窗,我就想起刚来双十中学的时候,那时高中部还在老校区,我的办公室在教学楼顶层,办公桌靠近窗口,推开窗户,就能见到大海,见到鼓浪屿,见到海上航行的轮船,真有‘窗纳大海来’的感觉,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自然在我的心里变成‘窗含东海万重浪,日泊厦港万里船’了。在这个窗口三年,我看到了厦门一日千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厦门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的窗户。可见,窗既是居室之窗,也是心灵之窗;既是地方之窗,也是世界之窗,甚至是宇宙之窗,如‘神九’升天,向宇宙打开了一扇窗户。当然,窗,也是秘密之窗、探索之窗。”

说到这,那位教师再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窗是人类的创造,它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灵魂的。现实生活中,既有亮丽的窗,也有阴暗的窗,你们喜欢哪一种窗呢?”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文3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才。”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西部有啥好?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文4

(1)序说: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 后,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2)“(我)十三岁到十六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学会了裁剪衣裳会弹箜篌 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鸣啼了,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3)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貌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招致母亲不满意呢?”。

2、《孔雀东南飞》原文课文:

(1)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文5

本剧根据古典名著《孔雀东南飞》改编为音乐剧,配合音乐,剧情滑稽搞笑,人物关系配合相应的音乐,叫人耳目一新。阿母用男的反串,笑果更加十足。本小品适合校园,公司年会等任何可表演的场合,本剧特点搞笑和唯美。音乐剧一共分为三幕,第一幕 《谴妇归》,第二幕 〈分别〉,第三幕 《殉情》

人物:焦仲卿 男的饰演

刘兰芝 女的饰演

阿 母 男的反串

秦罗敷 女的饰演

幕起,音乐起 《轻音乐》

旁白: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第一幕 《谴妇归》

music:《夕阳红》

阿母上,阿母左手持拐杖,右手持烟袋,蹒跚而上。;《阿母头戴帽子,右耳插花,整体感觉叼钻刻薄状》,坐于台上椅子。

《music从出现一直放到阿母坐下》

music:《再也不能这样活》

刘兰芝出场,作忧愁,无奈状。阿母此时可抽袋烟…………………等等作动作。

《春夏秋东,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腿碾子拉磨,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迷迷蹬蹬上山,稀里糊涂过河,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活,生活就的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象爬大山,生活就象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歌》

music完毕,音乐中刘兰芝作一些相关动作.。并去拿一托盘(上放一镜子,一梳子和一杯茶)走到阿母前,单膝跪地,举给阿母,阿母取镜化装。

music:《小芳》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漂亮,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此时阿母,可作妖媚状,并作与之相关动作。阿母化装毕!将镜子放下,取茶来喝。

music;《酸酸甜甜就是我》

(我喜欢酸的甜,就是真的我,每一天的雨都非常新鲜,我挑剔的味觉,有最独特的区别)

喝下后将水喷出,作相关动作。然后摔杯子。

music:〈杯子破碎声〉

刘兰芝吓得站起来,作无辜可怜状。

music:〈朋友〉

(请你离开我,离开我,离开我)

阿母手指刘兰芝叫她离去,刘兰芝挪几步,但是并未走,胆怯的站在一边,阿母见刘未走,又撵她,作十分生气状。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文6

关键词 乐感文化 文学作品 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14-02

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本身是“生生”,也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无论儒墨老庄以及佛教禅宗都很重视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地徘徊于出世、入世之间,沉浸于人生悲喜之中,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大部分的中国人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中国人的这种乐生精神,表现在中国悲剧作品中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罪感文化”之下的悲剧艺术精神。

与西方传统意义上悲剧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衡量悲剧艺术重要的标尺是“悲喜沓见,离合环生”,也即“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中国悲剧意识在这喜、笑中淡化了,正因为这喜、笑成分的加入,中国的悲剧不构成激烈的冲突,人物的反抗意识表现出一种凄凉、凄美、哀而不伤的情感,在这一点上不如西方悲剧中表现的那么强烈。中国作品的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模式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种以“中庸”为基点的文化,反对放望,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静和幸福。这是在有限中享受一种无限,正所谓“知足者常乐”。这种乐感精神在《论语》首章句中可见一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也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种乐在其中,生活中乐无限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意识和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也正是这种“乐感文化”的渗透,中国古典悲剧才有“悲喜沓见”“寓哭于笑”的特点,这也成了有人说中国没有正真悲剧的缘由。

仔细研读一下中国悲剧作品,会发现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其特有的悲剧美,即在乐感文化下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精神。由于中国人对“生”的渴望和热爱,对情感的隐藏和抑制,不可能也不希望作品结果是一种山崩地裂式的毁灭,这就没有美狄亚式的惊天动地的怒吼,多的则是一种隐隐约约、缠缠绵绵,久久挥之不去的哀痛。《诗经》中就有这种独特的悲之表现形式。如《蒹葭》《将仲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其中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内化为一种愁绪和无奈,久久在心中不得释怀。《将仲子》说“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面对心爱的人,却又“岂敢爱之”。文中主人公虽多怨言,却没有反抗意识,没有想到用反抗的方式来争取,这便是中国式的悲痛,这种苦痛亦不是一朝一夕可消除的。这两种带有浓厚的悲剧美的作品,分别代表了中国悲剧意识中的两种悲剧模式――追求者之悲和被追求者之悲(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面临同样的悲剧境地,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反抗,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烈抗争意识,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却往往缺乏这种反抗精神,只是把怨恨消解掉,而不形成强烈的冲突,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方的毁灭式,因而也就没有那种将苦难与毁灭升华为壮丽的撼人心魄的净化场景,有的只是哀伤与忧愁,是“心有千千结,不得解”的悲痛,显示出不同西方而又具独特形式的悲剧艺术表现方式。中国悲剧这种表现为柔美的悲多在家常伦理处着墨,以弱者的苦境、苦情博取观众的眼泪,“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而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则是被动的卷入矛盾冲突之中,是灾难的承受者,面对不期而来的苦难,大多是表现出一种顺从,顺其自然的观望态度。文学作品最终也总是也大团圆或幻化的模式作结,因此,《西厢记》中张生“红榜中了状元”,《孔雀东南飞》中有了焦仲卿、刘兰芝死后的“五里一徘徊”的双飞孔雀,《梁祝》的弦乐中出现了“彩蝶双双舞徘徊”……这些良好的愿望也正反映出中国人乐的智慧,悲哀之中总有喜悦,这或多或少弱化了中国悲剧文学对心灵的震撼与净化作用。

中国因为有着不同西方“罪感文化”的“乐感文化”,中国作品的悲剧艺术精神也就不同于西方作品中表现出的悲剧艺术精神。西方“向死而在”的哲学使西方人对死的意识很强烈,认为人类只有自觉的意识到他正走向死亡,才能把握住“此在”;而孔子却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死的意义便在于生,只有知道生的价值才知道死的意义。因此,中国人乐生,中国人总能快乐地如庄子般逍遥在这天地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悲剧精神便在具有“乐感”精神的文人手中显得独具风味。

参考文献:

[1]王运熙,顾易生,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