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秦观范例6篇

望海潮秦观范文1

秦 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的词牌最早见于柳永的《乐章集》,最著名的要算柳永写钱塘的“东南形胜”一首。作为后来人的秦观,虽在词的整体特色上有别于柳屯田,但早年也曾有两首咏都市的《望海潮》,一首写广陵的“星分牛斗。疆连淮海”。一首写越州的“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均表现出一种豪情盛气,并明显地带有模仿柳永词的痕迹。但真正能体现秦观词独特的深婉风格的,是另一首写洛阳的《望海潮》。

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中拿秦观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与欧阳修《山石》中的“芭蕉叶大栀子肥”相比。说“始知渠是女郎诗”,认为秦观词太过柔弱了。但词毕竟不同于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并说词的妙处就在于其“能言诗所不能言”。其实。无论从词的产生还是词与诗的区别来言,柔婉精微都是词的醇正之质,至于苏轼、辛弃疾等人不断扩大词境,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也是词在发展演变的历史中所不可避免的。

这首《望海潮》为秦观晚年所写。秦观少年豪俊,胸怀壮志,一直希望能驰骋边疆,建功立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但世事艰难,他37岁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一职。可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随苏轼、黄庭坚等人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郴州、雷州等地。过高的人生期许和过多的失败挫折使他异常失望痛苦,再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纤弱,使得他比一般人领会了更多人生痛苦,所以,他的词作多凄厉哀伤之声。无论是“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还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愁恨。但秦词的妙处不在于以离愁别恨动人,而在于情韵兼胜,最是词之“本色”。

此词写故地重游。首句“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写季节的变化。梅花逐渐稀少了、褪色了,结冰的水流也融化了,东风悄悄吹来。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又换了一年。你看。秦观的心灵是多么细腻和敏锐。“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不仅是花开花落,连花瓣颜色的浓淡都领会了,不仅是冰结冰溶,连冰下水流的声音都听到了,而一个“暗”字更识破了东风蓄谋已久的小诡计――我知道,你来了。仅十四个字,就把季节微妙的变化细腻地描绘出来。

就像春天来得无声无息一样,作者的思绪也在不知不觉间回到了过去。那是怎样美好的春天呀:良朋盛侣,携手漫步在雨后平坦的道路上,走遍了洛阳名胜,享尽了春日情趣。最有意思的是。骑在马上,只顾左看右盼,信步于“铜驼巷陌”,忘情于“金谷俊游”,竟错跟了别家女眷的车子。韩愈有诗“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诗名日《嘲少年》,可实际上,这正是青春年少的轻狂和得意呀!更何况,在这“误途”上,正柳絮翻飞,蜂蝶起舞,浓丽的春色沿柳下桃蹊被“乱分”到无数人家。好一个“乱”字!真是写尽了春之盛、之烂漫、之浓郁!它充溢在每一个空间,翻飞在每一户人家,那么,还有谁的心中不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快乐呢?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宋子京《玉楼春》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此处的“乱”字不也把春景之盎然。春意之浓郁刻画得淋漓尽致吗?良日苦短,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夜晚降临了。尚未尽兴的作者和友人一起来到西园。把盏高歌,那繁盛的灯火使明月失去了光辉,那飞驰的车辆擦损了路旁的花枝。“碍”、“妨”二字给人拥挤、盛密之感,恰恰极言了当时的热闹、繁华,与失辉之明月。擦损之花枝是很好的对比。

然而。“兰苑未空。行人渐老”,今日故地重游,看到的是夜雾弥漫中飘飞的酒旗。听到的是老树枯藤上乌鸦的鸣叫,真可谓“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也许,春花秋月只能装进岁月的口袋,并尘封起来,不经意间打开时,流出来的便全是辛酸和眼泪!

整首词结构错综,先由今忆昔,再自往感今,不知觉间即将不同的时空场景,密集的诗歌意象转换迭现,不仅独到不俗。而且十分切合词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流年似水,物是人非,今昔之感,盛衰之叹都在时空的迅速转换中冲击着你的心。而文辞的华丽,描绘的繁缛不仅有六朝小赋的体调,更写尽了过去的青春、热闹、繁华和今日的衰弱、孤独、感伤。在这曲折起伏之间,我们看到作者心绪的流动,也体会出他对现实生活毫无假借的善感心性。最后一句“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更是融情入景,赋予整首词柔婉深约的特质。“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思归之情,只能随流水而去。无止无休,无涯无际……

宋词自柳永大量填置慢词以后,在结构上就有了从自然天成到思索安排的变化,但结构贵在严谨而不呆板,变化而不生硬。这首词结构复杂却又切换自然。不留痕迹却又有迹可循。从“东风暗换年华”到“金谷俊游”是不露声色的时空转换,而“长记”、“重来”是轻轻淡淡的点拨说明,正所谓雁过“无痕”却又“有声”。这种时空的处理既飘逸又深挚,也造成读者内心千回百转的思绪。

望海潮秦观范文2

【关键词】秦观;秦词;人生境遇;凄美婉约;影响

秦观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典型代表,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

一、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

秦观,初字太虚,后改字观,别号邗沟居士,江苏高邮人。少时家贫,其祖父和父亲都未曾涉足仕宦之列。秦观的词大都是凄凉的。但是他二十四岁时所作《单骑见虏赋》可见年轻时的他强志盛气非同一般。此文描述的是唐朝的大将郭子仪独自一人骑马来到敌人营帐,慑服了敌人。词风慷慨豪气,振奋人心。秦观少年时个性豪狂,在《宋史本传》云:“少豪隽慷慨,溢於文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这可谓是秦观作品中难得的豪气之作。

还有诸如《望海潮》(星分牛斗)、《望海潮》(秦峰苍翠)这两篇词,也用他年轻时张扬的笔触表现了登高吊古,从而展现满腔抱负、满怀斗志之情。由于秦观未仕之前,居家耕种苦读,文学底子打得牢,再加上他年轻时所作豪迈之词,受到了苏轼、欧阳修的高度评价。却无奈,这样一位抱负满怀的才子,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中却屡屡受挫,在三次科考之后才得进士,第一次的踌躇满志和失望而归让他颇受打击,以致归来“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 (《掩观铭》)。第二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这接连的失利,使得本已有些心灰意冷的秦观悲愤难抑,也似乎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终于在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中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都说挫折可以更加磨练意志、成就人生,以致不管遇到何种困境依然能旷达洒脱,可秦观偏偏不是。他在前两次科考连连失利之后少年时的才华满腹、踌躇满志,似乎已所剩无几。直至进入仕途,天真的秦观依然期望有机会能让自己的才学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上发挥尽致。可是他又错了,政场不是文坛,况且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难题。秦观入仕之时,恰好是北宋党派争斗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亦身不由己的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无法自拔。接连不断的打击没有让秦观成为报效国家的功臣,却让他获得了“古之伤心人”、“婉约之宗”的头衔,悲哉,亦幸哉。在考中进士以后,秦观被派做定海主薄和蔡州教授,后由东坡引荐迁秘书省正字,后又任国史院的编修,这对于秦观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事,但是不幸运的人生终究又被涮了一回。元佑九年的时候,旧党之人被贬出京,秦观亦难获免,开始了其艰苦的贬谪之路。

秦观首先被贬到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在处州,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僧人谈禅,并为僧人抄佛经,无奈小人构陷,又因写佛书获罪。“削秩徙郴州",此时秦观心情悲慨,心中早已绝望,有词为证:《踏莎行》。这首词字面上没有展现愁苦之情,但字里行间所展现的境况确实是内心的真实写照。秦观至郴州,又移至横州,后移送雷州,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赋《自做挽词》(家乡在万里), 此词道尽心中凄苦之情,怎叫人不心生悲惋。 如此,秦观一路被贬,越贬越远,使得秦观忧郁悲伤未曾消减。从他的《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二绝》可以看出他的极度悲伤与颓废:

其一:门掩荒寒僧未归,萧萧庭菊两三枝。行人到此无断肠,问尔黄花知不知。

荒凉寒冷的小庙就是被贬之人的住处,几枝几近残败无痕,试问有谁到了此处不惆怅伤感呢?而他不仅惆怅,简直是断肠,甚至连断肠亦无,因为行人之肠早已断尽,你们这些黄花可否知之?如此可见,秦观此时心境已经悲戚至极。

晚年的秦观更是带着一颗受伤泣血的心灵,踏上了人生的不归之路。秦观一生郁郁不得志,它所有的郁闷都隐含在他的文字中。可是如果他能像豪放大家的笔触一般,将满腹不满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可能晚年的秦观就不会悲愤难抑,以致客死他乡。可他偏偏不能。他更多地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写入了艳情之事中。

秦观的一生,没有坦途,年轻时虽有强志盛气却终究因为后来的苦难遭遇而扼杀。他一生都在生命热情得不到释放中悲愤痛苦。他的脆弱使他不能禁受一点打击,这不能不说是他不能得志的一个主要原因。可怜他单纯的认为,只要空有热情,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殊不知,在当时的混乱朝政中,没有更多的耐挫力和抵抗力,悲剧命运就不可能避免。所以这个文坛奇才只好将自己怀才不遇,凄惨悲怆的人生经历及感受寄予文字之中。秦观的词风特点—凄美哀婉—便在这些经历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二、寓情于景情韵兼致的词风

冯煦《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说的正是秦观词风一大特点。他擅长在描写清幽冷寂的景致之中抒发深悲巨痛,营造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通过景物的描述,运用多种手法,抒发心中的凄冷愤懑,自然也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艺术效果。

再看他的《踏莎行》:上片写居住环境。开头三句,寓情于景,以“雾月”迷失“楼台津渡”开端,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茫的画面。实则“迷失”不仅写出景色之迷茫,更多的是借这种景色表现自己的无限迷茫的情绪。故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因为有 “雾失”、“月迷”,所以才会 “望断无寻处”。这句是写词人站在所居之处观望了很久却没有找到,他在找什么呢?“桃源”。原来是陶渊明笔下的绝妙居处。试问,纵然是接二连三被贬,亦是正为官宦之事,“既来之则安之”罢了,为何会如此?这就是秦观柔弱消极的表现。一个“断”字,足以让人想象出词人久望不见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可堪”句,一个“闭”字,值得玩味,既锁住了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这颗想要发展却无门的心。更有夕阳西下时的杜鹃啼声,让人不知何去何从,难免勾起旅人愁思;此处 “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意象无不引人感发,这是词人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

下片由写事开始,先用典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出关怀自己的朋友寄来书信。本是高兴欣慰之事,可是被贬之人却愈发感伤起来。每封书信似乎都是伤口上撒盐的工具,每读一次,心灵都要痛苦的挣扎半天。所以,词人笔锋陡转, “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书信安慰都徒劳无功,而且内心的恨意如同堆砌的高墙一般。那么此处,词人到底在恨什么?恨谁?都无从知晓。或许他恨这无情的政场黑暗,或许他恨同僚的阴险无情,但他都没说,不仅没说,反而隐藏极深。于是他转实为虚,宕开一笔,借眼前山水作发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关于这两句的蕴意,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但或许词人认为,生活本无常,就像这水也不能左右自己的流向,何况是大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呢?自己就如这流水一般。总之词中借助景色抒发内心情感,使景物皆有我之色彩,已经非常典型了。

当然, 秦观并不是仅限于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他也善对比手法来反衬某种情感。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他的《望海潮》(梅英疏淡)就是例证。 词的上片三句写初春景物, “暗换年华”句,一语双关,中间由 “金谷俊游”引入,以下十一句,都是写旧游。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这件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人在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此处“乱”字用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在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如今回想这种迷人舒心的郊游情景,是多么惬意!可是,此时的秦观却惬意不起来,今非昔比,越美好的回忆越能反衬今日之凄凉寂寞。

最后八句,抚今感怀,人老事休。此处,无论景或情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以乐景衬哀景,以欢情衬哀情,更显出今之可哀。

秦观正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展现了眼见之景和心中之情。可谓情韵兼致,使其词在婉约词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凄婉”到“凄厉”的转变极尽凄美

最初的词是文人为酒宴歌舞创造的。但到了秦观,词是用心写出来的,特别是他经历了坎坷多磨的人生。加之他喜欢将感情寄予艳词之中,词风可谓是清丽,柔婉,哀怨。可恰恰是他特殊的境遇,使他词风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又有两个阶段性的标志。第一个阶段是党争动荡之时,洛蜀两党无休止的争斗以及朝野之中散布“秦观四面树敌”的言论,使他再也不能平静的待在自己设想的扶摇直上、报效国家的幻想里。这样漂浮不定的仕途和激烈的党争使他内心充满对前途的担忧,体现在词中便是迥异于前期的愁苦词风。

这可从被贬处州所作的《千秋岁》来看,词中通过今昔对比,将政治上的失意、接连不断的打击,借助浓郁的意境渲染来表达。既有与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又有远离亲友的哀婉,更兼有政治失意的悲哀。尤其是“日边”句,使他自觉再也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了,一种绝望、令人窒息的感觉压顶而来。这是一种惊人心魄的凄美。其实,纵观秦观的一生,他的悲哀之处绝不是他政场失意和接二连三的打击,而是他对前途的绝望,他只知道追忆以往之美好,从不对前途展望。这首词中还能看出他对自然美景还是有所关注的,但是再往后看,从他的《踏莎行》看,他的绝望似乎已经到了顶点。

这便是第二阶段。《踏莎行》开头三句,寓情于景,借用凄迷景象表现自己前途迷茫。于是便有了后面“可堪”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可到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则变为凄厉矣。”从此句可以看到秦观此时的心情已绝望至极。词中所写,除了悲伤凄迷,已无任何美景美感,真可谓是绝望透顶了。

四、独具一格影响后世的艺术特色

秦观是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但他却在吸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风格上柔婉清丽。从传承角度来说,秦观吸取众家之长并有所改变,敢于创新,形成了独特风格。一是意境凄迷哀伤。通过捕捉迷茫凄凉景象,加以渲染描写。二是比喻生动形象。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里借助比喻,含蓄生动。三是语言平淡、典雅,精丽而自然。

内容上大胆拓展。虽然写作题材上依然多取材“花间”“尊前”,但在思想内涵上却有发展。与之前婉约词家相比,秦观更多的是借用艳词来抒写真情实感,同时对男女纯洁的爱情和美满的生活加以歌颂。

望海潮秦观范文3

水景:拂水晴岩、秦坡瀑布、藕渠渔乐、福港观潮

拂水睛岩

在虞山最高峰锦峰南侧、藏海寺前。岩上有“长寿”、“香花”两桥,呈“丁字形”飞架于涧之上。桥下两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之深谷。雨后涧水泻成悬瀑,若遇东南风,水自倒卷而起,如万斛珍珠凌空飘洒,即使晴日,行至桥上仍有细雨扑面之感,故称“拂水晴岩”。前人游此多所题咏,以明大画家沈周“绝壁云扶将坠石,豁崖风勒下奔泉”诗句尤为脍炙人口。

秦坡瀑布

在虞山北坡。有涧名“秦坡”,长百余米,呈层楼状,越上越陡,涧内怪石累累。雨后瀑布奔飞,湍流击石,声如风雷。明人倪钜《秦坡》诗咏其声势:“雨后秦坡水,势如天潢注。非风亦非雷,摇动山中树。”涧顶部石门、石城两峰相峙,涧底有春秋吴文化遗址“七星墩”,涧畔有常熟第一名泉“玉蟹泉”涧为虞山最深秀之境。

藕渠渔乐

在城东原藕渠镇(今属虞山镇)。此处水网交织,渔民聚居捕鱼捞虾,设市买卖。渔村岸柳成行,塘面莲、菱铺展,村外昆承湖浩淼水面上,舟帆点点,昔文人赞为“诚渔乐也”。今时过景迁,已不复旧观。

福港观潮

在原福山镇长江边港口距集镇不远处。江边有殿山诸峰,旧历八月十八潮汛来时,白浪排空,奔腾汹涌,拍击山岩,人称“小钱塘”。昔日载舟前往观潮者甚众,后因潮沙田涨,1970年代港口外迁,潮头及观潮盛况已不若当年。晨景:破山清晓、维摩旭日

破山清晓

在北郊2千米虞山北麓兴福寺内。寺建于南朝齐,始名大慈寺,梁大同间改名兴福寺,唐贞观后改称破山寺,成通间复称兴福寺,一直沿用至今。唐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常建游寺后作《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清晓”取其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意。寺内遍布胜迹,有唐幢、米碑亭、四高僧殿、空心潭、空心亭、藏经楼、兴福石、救虎阁、君子泉、白莲池等,石刻碑记甚多,为常熟著名的佛寺及游览胜地。

维摩旭日

维摩寺在虞山中部山巅、石屋涧之上。建于南来隆兴初。寺分前、后两部,前部为庙宇建筑,有殿、堂、轩、阁,以“望海楼”最著,登楼观旭日,北视长江,气象壮观:后部为园林,具林泉水石之胜。清咸丰间毁于战火。1983年至1987年,以寺之遗迹为中心建江南古典式园林维摩山庄。山景:书台积雪、辛峰夕照(一说应为降龙古涧)、剑门奇石

书台积雪

又称书台怀古。在城区虞山东南麓之书台公园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读书著述,留下读书台。台上筑长方形石亭,亭内有萧统像石刻、碑记及大石台,均为明清遗物。周边焦尾泉、仓圣祠、巫咸祠、雅集亭等错落于参天古木之间。在此观山听泉,读书会友,别有情趣。冬日吟眺雪景,尤多雅兴。

辛峰夕照

辛峰亭在虞山东岭仲雍墓及言子墓之上。南宋嘉泰二年建,名“望湖”,嘉定间更名“极目”,明嘉靖间又更名“达观”,万历间定名“辛峰”,一直沿用至今。亭为六角形。两层,东西向设门洞,造型优雅。据入城山岭最高处,为常熟标志性建筑之。在亭可眺西湖(尚湖)、东湖(昆承湖琴湖湾)和南湖(昆承湖没城湾今不存)三湖及山城景色,夕照时分,在虞山城墙回望该亭和山下常熟城及其双塔融汇一体,尤富诗情画意。

剑门奇石

在虞山最高峰锦峰之拂水岩旁。 大片水成岩峭壁石垒中,有高大巨崖,中间裂开,状如刀劈,相传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巨崖一剑劈开,人称“剑门”。裂缝顶端有三怪石相叠,嵌于其中,自上而下,一如舟,一如几,一如斛,将坠末坠,异常惊险,是十八景中最为雄奇之景。剑门有康熙帝御题“烟岚高旷”等石刻群,附近有剑阁、拂水双桥、藏海寺、报国院等胜迹。登石顶可俯视尚湖风光、田园景色,为虞山最佳观景处。

湖景:湖甸烟雨、湖桥串月

湖甸烟雨

湖甸为西门外依虞山、傍西湖(今改尚湖)之大小村落,今虞山镇湖甸村 带。湖滨有农田平野、竹篱茅舍。湖面水气蒸腾,如笼轻烟细雨,在尚湖或虞山遥望湖甸,仿佛水墨画卷。清人言如标有《湖甸雨望》赞其美景:“细雨溟蒙一望间,水村如画榜湖山,烟笼远树浮青意,云拥高峰湿翠。归寺僧穿双屐去,扶犁农著短蓑还。耦耕招隐人何处?泥滑声中鸟语问。”画家钱松岩所画《常熟田》即所指地段。中尚湖围垦成田,此景随之消失,后放水恢复尚湖日貌,复现人间。

尚湖烟雨(或称“湖桥串月”)

在尚湖西北口。原有三孔石拱桥一座,名“湖桥”,始建于明代。桥洞成正圆形,月圆时分,当月亮升至一定高度,拱桥与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桥下三孔中显现累累如“串月”奇景。清人冯武《湖桥》:“桥弯似月月正中,影落桥口月累累”,即写此景。建国后桥坍废,1987年仿造于尚湖公园荷香洲内。

建筑:昆承双塔、西城楼阁

昆承双塔

指城区之方塔与小东门外500米处的聚奎塔。聚奎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崇祯建成七级,清同治后渐废,1980年代塔基也毁:方塔建于南宋建炎间,系正方形,四面九层,今已修整新。双塔互成犄角,相为呼应。旧日在昆承湖上可眺望双塔雄姿。

西城楼阁

指西、_城内外附近建筑群,包括致道观东岳行宫、严氏读书山馆、大石山房、北地藏殿、阜成门城堞、牌坊等。尤以建于南梁的致道观和建于南宋的东岳行宫,与明代腾山而修建的城墙雉堞争相耸峙,蔚为壮观。面朝湖甸水色、背靠虞山峰峦,更显得多姿多彩。古楼阁已不存,今专修西城楼阁公园。

林景:桃源春霁、普润秋爽、星坛七桧、吾谷枫林、三峰松翠

桃源春霁

在古城区北门外新烈士陵园后之虞山北坡。旧日涧两侧遍植桃林,每当春雨初霁,泅水奔泻,落红片片,随流飞泻,胜似陶潜所云桃花源仙境。涧边崖上,有“飞寒”、“桃源涧”等石刻多处。

星坛七桧

在古城区西门内虞山南麓原致道观内。相传南朝梁时建观道士张道裕在观内虚皇台(象征天上斗宿的七座平台)分植七株桧柏(圆柏),长相奇特,盘曲如虬。文人常作诗、画咏之。明成化间已废四存三,大画家沈周曾作《双桧图》描绘其中的两株。今宫观与七桧均已不存,遗址之桧柏,为后人补植。

普仁秋爽

在虞山公园以北半山腰中,有始建于明万历间的普仁禅寺,寺内置铁铸接引佛像,俗称“铁佛寺”。寺周林木茂密,多落叶乔木。秋季树色斑烂,宛然若画,登林观赏,爽心悦目。附近有“竺仙”、“截流”两泉,可品茗。建国后普仁寺毁,地块为厂占,现在林泉之景逐渐恢复。

吾谷枫林

在古城西门外1千米虞山南麓之牛角湾。“牛角”即常熟语“吾谷”之谐音。明天启间(1621~1627)在此植枫树9999棵,系金缕梅科枫香属木本植物,取名“吾谷枫林”。每逢秋季,枫叶由绿转红,继之漫山红遍。清光绪六年(1880年),枫林被毁。

望海潮秦观范文4

各位先生、女士,欢迎来到碣石山景区来领略古碣石的绝美风光。

[介绍碣石山]

碣石山是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也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神岳”。

碣石山由燕山山脉猛伸过来的上百座颠连起伏的山峦组成,群峰逶迤,绵延答数十里。它的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位于昌黎城北这一字排开的群峰障岭正中。大家看,这仙台顶的顶尖突起于犹如刀削斧劈一般的宽阔山胸之上,呈现的是圆柱形,多像架设天桥的柱石直插云霄,显得是那样奇险、峭丽。更加神奇的是,在海上航行,又茫茫沧海向这里眺望,恰似一个天造地设的导航标石。大概正因碣石山有着如此独特的形貌,从远古时起,这座渤海沿岸的奇特山峰就成了北方沿海地区醒目的地理坐标,被古人记入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古代地理名着。《尚书•禹贡》记冀州入贡之道时云“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说的就是碣石山为循海入河必望的目标。

[行至碣石门]

欲蹬碣石,先进碣石门。

迎面扑来的着两座椭圆形小山,夹成的是碣石山自然天成的门户——碣石门。相传,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来到碣石山求仙观海,就是在这里向碣石山顶礼膜拜,令丞相李斯在这里的山崖峭壁上刻下着名的《碣石门辞》。《碣石门辞》上的“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记载的秦始皇北巡碣石这一年为巩固统一而拆毁战国时留下的以邻为壑的水、陆长城等险阻的功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讴歌的是刚刚统一天下的封建社会歌舞升平的理想景象。

“往事越千年”。据史书记载,自秦始皇起,到唐太宗止,在公元记年开始前后的800年间,先后有七位帝王在这里留下旅迹游踪;如果加上领兵去辽东和高丽鏖战,途经这里的晋宣帝司马懿和隋炀帝杨广,来国这里的皇帝就有九位之多。只是,如今我们在碣石门这里倒映碣石群峰的碣阳畔,已很难想象当年秦皇、汉武等帝王是怎样前呼后拥在这里蹬临着高大而险峻的山峰了。

现在我来提一个问题,秦始皇为何要到这里,到碣石山一带海边求仙呢?

[去水岩寺途中]

这主要是因为碣石山在春秋战国时代,同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和古代航海家的探险活动发生的密切联系,成了所谓仙人的产地,成了不少笃信神仙说的人心目中与深海中传说的三座神山紧密相连的神岳。

《汉书》的编撰者,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名着《西都赋》中吟有这样一句诗“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吕延济在注着句诗时明确指出“神岳,即碣石也。”

不能不令人敬佩的是,秦始皇河汉武帝来拜神岳,主要是通过求仙而求长生不死,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笃信“神龟虽寿,犹有终时”,“东临碣石”时不再信拜神求仙那一套,而是为了“以观沧海”,领略大自然的绝美风光。曹操应该说是古老碣石的真正知音。

[行至水岩寺]

我们要登上千古神岳碣石山这海拔695.1米的主峰,领略曹孟德沉醉过的“碣石观海”胜境,,须由宝峰台上的这座相传始休修于唐朝以前的千年古刹——水岩寺举步攀援。

在唐朝后期有个叫刘叉的诗人曾在这上依青山,下临秀水的名山古寺,吟出一首质朴÷畅快的五言绝句《爱碣石山》:“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从这首段歌中,我们不难得知,在胜唐的梦坐到尽头时的碣石山,曾给忿而离开的韩愈、独行到这里的孤傲诗人何等古老峭峻的感觉。

[行至曲径通宵处]

水岩寺东边这座山名香山,因极似一座香炉而得名。

我们可以在这香山挺秀之地“倚石听涛”赏飞来石,探龙潭洞;当然,我们若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应把这一级级的石阶踏在脚下,品味“曲径通宵”的意境了。

[行至天门山]

这里是蹬仙台顶的第一道险隘,夕日极其险要的天门第一所在地——老鹞子翻身;如今山崖已经修整,不用在贴壁而过了,完全可以轻松自在“振衣千仞”了。

[翻过地二道险隘老虎口,至望海长廊]

不知是谁给这千仞绝壁上的怪石林立的缓坡,起了这样一个颇带滑稽味道的名字:把式场。在着能耍把式,翻斤斗的半山腰,前些年依山靠崖,修建了这座可以初品曹操诗境的望海长廊。这里已经隐隐能听到天风,约约望到海涛。只是这座修得颇有气势的长廊,是给不打算或难以再登上碣石绝顶的游人设置的。大家若不想半途而费的话,不妨在这里好好休息一下,准备一鼓作气,冲上顶峰,去淋漓尽致的领略“登碣石而小沧海”的壮阔景观。

[登上仙台顶]

“山登绝顶我为高”大家已把天阶踩在脚下,来尽情的看看“众水朝宗来眼底”俯瞰沧浪气万千“的海景吧!

对了,那里是滦河入海口,那里是七里海、翡翠岛,是黄金海岸,是南戴河,北戴河,秦皇岛,是秦皇岛港口锚地,再远是依稀可辨山海关老龙头。

望海潮秦观范文5

位于山东省荣成市龙须岛镇的成山头,秦始皇称这里是“天之尽头”,故而得名成山头。

成山头风景区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地理位置独特。一则成山头是中国大陆向东方伸向海洋的极点,号称中国的好望角;二则成山头风姿绰约,气象万千,名列中国最美海岸之三,是凭海临风、抒发胸臆寻找人生感觉的理想地点;三则成山头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秦皇汉武钟情之所,十分符合临浩瀚之沧海、发思古之幽情的需要;四则与“天尽头”相关的兴亡存废的政治传说,也为成山头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

成山头海拔200米,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三面环海,一面接陆,群峰苍翠延绵,大海浩潮碧蓝,峭壁巍然,巨浪飞雪,气势恢宏万千,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1988年就被评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其主要景点有海驴岛、始皇庙、秦代立石、拜日台、秦桥遗迹、望海亭、观涛阁、镇龙石和野生动物园等。

“天尽头”之名最早出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之时。当时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行至成山头时,只见仙山云雾缭绕,大海烟波浩渺,帝乃拈须怡然曰:“仙境,天尽头”。丞相李斯即按帝意挥笔大书“天尽头,威加天边”、“秦东门天尽头”,并立“天尽头”碑于成山头顶峰。2005年,原碑被移往别处,改成“天无尽头”四字。

天尽头三面环海,岩礁壁立,怪石嶙峋,海阔天空,自然风光十分怡人。伸入大海中的礁石岸滩在经年累月的海水冲刷下光滑洁净,环顾四周每处岩礁都自成一景。

带着一种寻古探幽的思绪,乘车进入天尽头风景区。气势巍峨的通天门,是进入景区的第一道风景。常听人说天尽头处的海浪声势极为惊人,颇有一种乱石迸云、惊涛裂岸的气象。

漫步前行,可以看到一系列秦始皇东巡时的雕像。秦始皇及从人的面貌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宽阔的大路旁,依次排列着一些秦时勇士的雕像,那些勇士着秦时军装,手持各式武器,神态威武,这很容易把人们带到秦始皇东巡时那种特殊的意境中去。

小山坡上有座古老的秦始皇庙,据说也有相当年头了,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段故事。这座始皇庙是目前全国惟一的纪念秦始皇的庙宇。2000多年来,这里也是几经兴衰,目前留存的建筑主体修建于清代,除了前殿和正殿,还有东殿天后宫、邓公祠、钟楼戏台等建筑,青砖红柱、飞檐凌空。游客在这里抚今追昔,可以尽情地感受历史的波澜与壮阔。

沿着海边,踏浪继续东行,望海亭出现在眼前。建在山巅之上的望海亭,可以饱览成山头的无尽风光。静静地坐在这里,望海天一色,听清风徐来,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由陆地伸向海里有一片礁石,在最远端的一块礁石上刻有“天无尽头”四个大字。看着中国陆地的最东端海天风景,更感到生命的风景没有尽头! 站在海边高高的怪石上,遥想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足迹从黄土高坡走到了“天之尽头”,这个中国第一个皇帝也可称得上古代最伟大的“驴友”了。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奔腾的海浪还是日复一日地撞击着海岸的巨石,山崖边怒放的山花,一岁一枯荣,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一切都在变化着,仿佛一切又都没有改变。这就是成山头。这就是中国最早迎接海上日出的地方。

Chengshan Cape in Rongcheng City is the place where the sun rises earliest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honored as the “Plac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is also called the “Chinese Cape of Good Hope.”

望海潮秦观范文6

60年代的青春萌动,70年代的爱’情表白,80年代的激’情澎湃,当一首首老歌在大剧院里唱晌,少了豪华的音响、炫目的灯光,多了一份零距离的质朴和感动。我们沉醉在那熟悉的旋律和歌声中,感受着偶像们的优质魅力,我们完全放开地大声歌唱、用力拍手或挥舞手臂,那一刻我们唤醒并再次拥抱了我们的青春。我们追随的,不是偶像,是青春!

纸飞机载满心愿,从观众席的各个角落、各个楼层接力飞向舞台,羽・泉临时的突发奇想,营造了当晚最浪漫感人的一幕。4月13日晚,羽・泉带着“马扎・板凳”约会岛城歌迷,“一起唱歌,一起玩”。

伴随80后一起成长的羽・泉,如今和“点儿”(羽・泉的粉丝被称为点儿)一起也步入了30岁,《最美》、《彩虹》、《冷酷到底》记录并见证了曾经的心动与心碎,当“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我们才明白“相爱没有那么简单”、“轰轰烈烈不如平静”。当下我们已经筑造起《我的青春我的城》,在城堡里,我们不仅要《关一盏灯》,投身环保和公益,更要《@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本我。一张张新专辑,是羽・泉的成长之路,也是我们的。

马扎、板凳排排坐,一起游戏互动,微博直播……当晚,用羽・泉的话说,就是和大家一起玩!

羽・泉现场抽取了20位幸运观众,分为马扎队和板凳队,走上舞台听歌、互动,还上演了胡海泉被女观众压着做俯卧撑的“惊艳”一幕,现场笑声、掌声不断。微博作为新时代交流的平台,也被他们搬上舞台,实现了“微博直播”,演出中即时更新现场状况,羽・泉用手机拍摄了与全场歌迷的大合影,并发到了微博上。他们的新专辑《@自己》也与微博有关。羽・泉表示,演唱会与微博结合的构思,源自他对当下微博热潮的观察,他们也都是微博用户,“我们俩的微博粉丝加起来260万了,相当于一个260万受众的媒体平台。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

羽・泉出道以来跟青岛渊源颇深,他们的第一张专辑是在青岛石老人拍的海报,唱片第一个画面也是青岛,多次参加青岛啤酒节,陈羽凡还娶了一个青岛媳妇。

5月15日、16日两晚,齐秦“原因・重现”零距离演唱会将在青岛大剧院上演。这是齐秦出道以来首次在青岛开室内个唱,对于青岛歌迷来说,这一刻已期待多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些叛逆、忧郁的齐秦,开创了新的主流流行音乐,自此齐秦以他的实力影响着几代人的流行口味。第一首《燃烧爱情》,点燃了当时娱乐贫瘠的70后,之后,齐秦的歌伴随着70后成长,也伴随着70后时而孤独的日日夜夜。如今,70后步入了不惑之年,齐秦也泛起了白发。

《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月亮代表我的心》、《夜夜夜夜》……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唱晌,我们仿佛在听年少的自己讲述那些曾经心碎或者刻骨的爱・情,这位灵魂歌者伴随着70后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这么远、这么久。可以说,齐秦给予70后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力量,以及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

演唱会主打“不插电”,即摒弃电音的修饰,只用木吉他等乐器来伴奏,突出歌手声音的纯粹,正如记忆不必装饰,青春永远纯粹。齐秦说,此次演唱会取名“原因・重现”意在对原始声音进行解读,“不需要望远镜,心与心可以触碰;歌迷可以聆听我最纯粹的歌唱;我希望歌迷们能感觉自己身处录音棚或私人音乐沙龙,这是一场真正传达深度音乐概念的表演。”齐秦将用音乐与歌迷“分享更多爱的感・晤,共同为爱守候”。

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尘封在人们记忆中的歌声缓缓响起,一首首邓丽君的经典歌曲穿越时空,焕发出新的魅力。

历时3年,耗资3000万、由超强创作阵容打造的百老汇级音乐剧《爱上邓丽君》4月20日、21日晚在青华丽上演。那曾经一个时代的“靡靡之音”,影响了几代人,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她的传奇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注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一首首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至今仍深受喜爱,而邓丽君的音容笑貌也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以爱’情为主题,音乐剧《爱上邓丽君》用“穿越”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爱与梦想的故事,观众跟随邓丽君和男主角的脚步一路寻找,甚至还会穿越天堂和地狱的边缘,而邓丽君的歌声一直相随,《漫步人生路》、《初恋的地方》、《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等近30首经典金曲巧妙地穿插在剧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