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例6篇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供销社;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

浙江省供销社立项课题:供销系统院校农民培训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编号:12SS14)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供销系统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教育状况分析——基于浙江省20市区县供销社的调查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6日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浙江省供销社系统近年来大力开展各类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了解浙江供销社系统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教育开展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本课题组依托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2012年间与全省五个地区20个市区县供销社合作成立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教育基地”,对全省市、区、县(均为县级行政区域)供销社新农村建设人才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的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共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培训现状(包括培训对象、内容、方式、培训资源情况等)、培训成效、经验与存在问题五个部分。问卷根据题项内容特点采用选择题为主、填空题为辅、问答题为补充的形式。

(二)调查的实施。调查组在2012年6-9月份期间通过发调查表、电话访谈、登门采访等形式,对2011-2012年度一年时间各供销社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并收回调查表20份;对萧山、临安等四家供销社进行电话访谈;走访了临海、三门、平湖等五家供销社培训教育负责人。

二、调查结果

(一)供销社系统农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1、培训规模较大,培训效果较好。本次调查的20个市区县供销社共开办了148期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11,502人次;培训效果反映良好的占68.42%,说明各地供销社农民培训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效果。

2、培训对象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象面广:各地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能根据农村、农业产业特点,培训对象以专业大户(19.28%)与农业经营管理人员(16.24%)为主,还有一些普通农户(11.16%)与农村干部等。内容丰富: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81.25%的培训涉及农业生产技术培训,50%涉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培训,25%涉及政策性知识,还有少量农民科学素养或其他职业技能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形式以开办系统培训班与专题讲座(累计75%)为主,现场指导、科技知识咨询、结对帮扶等为辅。

3、培训层次、培训时间符合当前农民特点。有研究认为,总体来说农民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术与技能欠缺。调查发现,培训层次以初级技能培训为主,90%市区县培训举办了初级培训班;也兼顾了农民中高级培训的需求:开办过中级培训班的占43.75%、有2家供销社成功举办了高级培训班。农民愿意接受短而快的短期培训。调查发现,培训时间主要采用7天以下的短期培训班为主。总体来看,培训层次适应地方农民特点,结构比较合理。

4、通过培训密切与专业合作社的联系。一些供销社利用培训的机会与各专业合作社加强了联系,在积极宣传供销社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加入供销社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扩大供销社在专业合作社的影响。某供销社合作经济指导科负责人形象地说:“办一个班,交一批朋友,扩大一层影响”。

(二)培训工作取得的经验

1、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涉农培训机构合作。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供销社更好地开展农民培训的前提。一些市区县供销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其他涉农机构——当地农办、乡镇化技术学校、总工会等合作实现共赢,如萧山、临海供销社等,创新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模式。

2、依托行业院校培训力量。浙北地区一些供销社与系统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了系统院校的师资、场地、设施与教学经验,实现了培训资源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培训效果。正如某供销社培训教育科负责人所说,“我的办班,教学上的事全交给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了”。

3、将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相结合。发挥总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功能,将农民培训与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证(如农产品经纪人、评茶员等)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促使培训机构进一步规范培训行为,提升了培训质量。一些市区县财政支持的农民培训项目,为表明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对将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结合的形式也十分欢迎。

(三)供销社系统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供销社系统农民培训服务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1)对供销社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工作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指出:各级供销联合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教育培训职能”、“支持利用供销合作社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农民技能培训”。对供销社系统开展农民培训服务的认识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开展。调查发现,一些供销社对开展农民培训活动的理解还局限于完成上级的任务这一层面,正如某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所说,“今年上面要求我们完成50人的农民培训任务,我们会想方设法完成的”。

(2)供销系统队伍培训需要加强。供销系统工作人员老化严重、学历层次偏低。以台州市临海、天台、仙居三家供销社为例,供销社系统人员(含直属企业)共587人,30岁以下仅33人,只占5.62%;而学历层次为初中及以下的218人,占37.14%。某供销社相关负责人指出,“从2003年起我们供销社就没进人了,直到2009年以后才进了一些年轻人,新进人员对供销系统的历史、主要职能、发展方向缺乏了解,与系统的感情培养需要加强”。供销系统组织农民开展培训活动,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培训活动的效果,因此加强供销系统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工作素养是更好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3)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需要拓展。《意见》指出: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根据所调查的20个市区县,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为4,071家,其中有联系的仅667家,占16.38%。这种状况明显不能满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任务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开展当地农民培训教育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确定任务,加强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调查发现,很多供销社很少与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除开展培训活动外,没有其他的服务内容,即使一些供销社还协助提供农资、化肥、技术支持服务,也只是起辅作用。由此可见,供销系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这是造成市区县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不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供销系统不了解的重要因素。

2、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

(1)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培训有待强化。《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因此供销系统应该发挥优势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营销、农业经营管理培训,满足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任务要求。调查发现,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只占50%,政策性知识培训占25%,这说明供销社的特点与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

(2)培训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首先,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培训必将成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其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中央、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扶农、支农政策,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培训与项目申报知识培训也成为一大需要;再次,在大力开展农民生产、经营、政策等知识培训的同时,拓展农民素质培训以及文化生活知识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生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3、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建设与整合

(1)进一步拓展培训资金来源渠道,降低培训成本。“我们也想多办几个班,但上级下拨的钱少,自身经费紧张,没有办法啊!”某社合作经济指导科负责人抱怨。经费是开展培训活动的先决条件,调查发现不少供销社开展培训都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长远来看,随着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必须拓展更多的资金筹集渠道。另外,要加强合作,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应进一步总结、推广一些供销社联合办班的经验,整合社会为农服务机构的培训资源,紧密与相关培训办学机构横向合作,降低培训成本。

(2)进一步加强培训师资、教材资源建设。一支结构良好、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是开展培训的必要条件。调查发现,69.75%的市县供销社没有专业师资队伍,采用临时聘请的方式解决培训的师资问题。因此,应该拓展思路,强化联合,进一步进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培训教材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为“三农”服务的培训教材不少,但真正适用供销系统农民培训的却非常少。调查表明,各供销社开展的36.84%的培训班无正式出版的教材可用,培训教材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培训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培训规模有待扩大、培训办班效果需要提高、后续服务应该增强。虽说一年来各供销社培训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对于当地4,0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更多的散户农民来说,覆盖面不广,离农民培训教育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各地培训办班效果较好,但31.58%的一般率,表明我们开展的培训效果有很大提升空间。调查还发现,对培训后的追踪服务以及配套扶持相对较少,难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落地开花”。

三、对供销系统农民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运行体系

1、构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运作体系。整合供销系统农民培训教育资源,改变单兵作战的局面,发挥整体优势。发挥系统院校在专业、师资、教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基层供销社扎根农村,紧密联系农民的优势;发挥先进市县供销社在开展农民培训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加强市县社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培训运作体系,探索系统农民培训教育资源优化之路。

2、进一步完善培训运行机制。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不断完善培训运行机制,保证农民培训教育效果。加强培训办班各环节的管理,从需求调研、办班组织、课程讲授、后勤服务等方面,保证培训办班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农民培训的满意度。

(二)构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培训项目体系

1、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项目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培训项目的更新与拓展,使项目紧跟形势,进一步突出培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丰富培训项目内容,完善项目内容体系。加强农民培训的需求调研,建立农民培训需求信息库,进一步满足农民培训需求的多样性要求。

2、强化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培训。进一步发挥供销系统在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加强农产品营销、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类培训项目建设,提高系统服务农民的水平。

3、加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培训。开展系统工作人员队伍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供销系统定位与职能的认识水平,提高工作人员对培训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提升农民培训效果。

(三)强化对培训资源的建设和整合

1、积极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扶农资金以及强化社会化的方式筹集资金;参与培训的系统院校要进一步采取免费或优惠的方式,减轻培训成本,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积极提高培训项目的含金量,逐步实现农民愿意承担一部分培训资金的目标。

2、强化与系统院校的合作。总社、教育部明确系统院校要“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可见,与系统院校合作有着良好的条件。依托系统院校的资源不但可以从课程设计、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上提供保障,而且可以拓展农民科技服务、信息咨询与电子商务营销指导等方面的服务范围,为进一步开展全面、可持续服务创造条件。

3、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的联系,不但可以争取更多的农民培训资金,还可以扩大供销社的影响,提升供销社在当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加强与相关培训部门的合作,促进培训资源更有效、更合理地运用。

(四)加强涉农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进一步丰富涉农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体系,提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水平。加强全国供销总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开发适应农民需求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提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的社会认同度,使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更好地为农民培训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Z].供销科联字[2011]7号.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合作社;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亿钧(1962-),男,安徽绩溪人,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43-04

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多项职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兴社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死兴衰。2011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发展供销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总体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离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系统教育角度看,我国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大多依靠供销系统内所办的学校,曾有安徽财贸学院和山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学院、几百所供销学校。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低谷,出现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现象,为了求生存,大多数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面向市场办学。这些学校,一些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适生存,调整办学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完全失去供销合作之特色。即使两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给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经济专业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体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一些高等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曾经开设过合作社专业,但在“”期间停顿了近二十年,导致目前出现断层现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曾增设与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经济专业,招生属性为试办,至1993年才被确定为正式招生;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经济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出现,从而停止了招生;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的公布结果中,全国各高校申请新设置和调整的1711个本科专业中,仍没有合作社专业。尽管目前还有少数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经济专业研究生、专科的招生,如中国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安徽财大的农业经济与合作经济、华南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但因没有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出现分化和断层现象。而且,合作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大类,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所需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不相符,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学院作为尝试,在青岛农业大学内部所有专业的四年级毕业班学生中招收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学员,成绩合格者,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

由此可见,尽管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着办学主体分散、数量有限、层次断层、体系性不强等缺陷,很难形成优势突破。

二、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求

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合作社教育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从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合作社教育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几乎为空白,岂能有特色之说;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究竟所需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研究不够,并且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合作社教育培训实效,难以适应合作社蓬勃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二)供销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开展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偶发的、短期行为的。至今国内仅有一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与合作社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导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合作经济的特色专业。因此,目前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甚少,不能满足合作社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与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同时,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导致了合作社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人才培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的现象。

(三)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行业衔接不紧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较高,不断地探索并实践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担心承担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风险及损失,而企业积极性不够。因此,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难以达到应有的尝试和广度。

供销合作社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至关重要。特别是国务院40号文件颁发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脱离行业,未能深深扎根行业,没有行业特色,而职业院校发展缺乏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衔接不太紧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输送给行业的职业人才较少。比如2010年全系统新增的23万人,绝大部分来自系统外院校。

(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效率不高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职业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部级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还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办学被边缘化而致系统学校经费紧张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属、地方学校,由于主管部门、主办行业的不同,学校级别、经费标准也不同,致使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异,甚至毕业生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导致同类学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诸多矛盾。

目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甚快,可教育培训的总投入甚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为提高产出质量、产出水平而开展的生产技能培训投入,其使用效率虽较高,但总量很少;另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扶持教育培训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员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举步维艰。

(五)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宝贵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位,其培训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强。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理论教师会讲课却不会实操,聘请的实操教师会操作却不会讲课的现象,即“双师型”教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一是经费和编制不足,学校对企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有吸引力,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培养 “双师型”教师,导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师资;三是学校发展速度与师资编制缺乏的矛盾,导致结构性教师缺失,甚至成为教师队伍扩大的重要因素。

三、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构建适应新时代合作社教育体系

世界合作社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社教育,且认为合作是国民性的重要体现,甚至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开设合作社知识基础课,将合作社意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并拥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丹麦合作社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基础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连续教育四个层次。美国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构建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俄罗斯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盟(相当于我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3所大学、3所学院以及70多个中等技校,可开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训人员达到16万人之多。俄罗斯合作社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大学,也是俄罗斯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18个城市设有分校,在校生近4万人,可以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几乎为空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一是构建以供销合作社系统院校为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校框架系统,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合作理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种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二是构建以农业系统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农业各种技术知识及应用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工作;三是合作社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知识及合作社理论教育作为国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四是构建以农村成人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为框架系统,以加强合作社知识教育;五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党政干部培训过程中将合作社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各级党政干部能够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识,提高其对合作社的认识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干部,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六是恢复两所原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大学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依托,并组建全国性的合作社大学,对大专、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层次的合作社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构建合作社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合作社专业人才,从事合作社理论的教学研究。

(二)加快改革创新,打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适应需求人才

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供销合作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融入“三农”的重点和特色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教育部和供销总社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办好一批涉农和直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行业衔接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为职业学校搭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并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化和打造全新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新网工程”建设急需各方面专门人才,并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此外积极参与“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四)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供销合作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评聘制度创新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推动合作社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一是采取有效方式,切实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熟练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且在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校企或政府支持合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工巧匠,让其到高校进修,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水平,聘请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三是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既能熟悉中央、地方有关政策法规,又能掌握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指导、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辅导教师队伍,以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第四,改革创新教师评聘制度。即改革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考核标准,将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扩大专业课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此外,还要师德教育,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发挥高校优势培养高水平师资,总而言之,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供销合作社的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乔为.中国式合作社教育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0(04).

[2]余茂辉.教育和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

[3]郑丹.国外合作社教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08).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调查研究;人才队伍

本文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山东省供销社综合改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X1506);课题2016年10月结项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日

为调研山东省供销社综合改革“六项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及发展情况和现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山东省供销社综合改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合度、支撑度,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间,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课题组成员到邹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及其基层社和所属企业进行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就邹平县供销社从业人员状况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调研组成员深入12家基层社、5家县直企业实地察看了基层社、社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商场超市、宾馆,并与供销社各级干部职工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调研对邹平县供销社从业人员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感到邹平县供销及其所属企业大部分发展思路清晰,员工积极进取,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看到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本情况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切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重视和加强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设中,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各级联合社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县级联合社领导班子。邹平县供销合作社是邹平县内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邹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下属15个基层供销社,8个流通公司以及6家工业企业。全系统有独立核算企业32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4个,自主加盟经营的日用消费品、农用物资、烟花爆竹服务网点分别达894个、1,370个、376个。2014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公布的百强县级社排名中,邹平县供销合作社排名第一位,成为全国县级社的领头羊。

二、供销社从业人员现状

供销社系统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要真正担当起为农服务的历史重任,还要付出多方面努力,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省、市(县)供销社都制定了很好的发展思路,但基层社苦于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工作很难推进,有些好的思路和做法找不到得力人员去贯彻实施。

1、整体学历层次较低。所调查供销社联社机关人员的学历中,本科学历占40%,专科及以下占60%。所调查社属企业人员的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15%,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85%以上。由此可见,企业从业人员大多学历不高。

2、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在职人员成分相对复杂,老供销职工对适应新形势下的供销事业发展缺乏理论支持,新职员专业不对口,同样缺乏供销社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3、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制约内涵发展。调查发现,当前系统员工老龄化问题突出,平均年龄40岁以上,领导干部更是老供销的老同志,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员工学历、职称层次整体较低,80%为专科(含)及以下,大多为初级职称或无职称。

4、员工培训机会较少。系统内组织的各级各类对口培训较少,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不到位,难以贯彻实施;员工外出培训机会较少。

5、难以与新型电商、新型物流接轨。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和相关软硬件设备的更新不及时,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基于供销社综合改革人才需求的对策

在目前党和政府对供销社发展高度重视、供销社发展势头良好的大背景下,基层供销社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优化人才结构,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供销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吸引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懂市场、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支对农民群众有感情、对合作事业有热情、对干事创业有激情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结合调查情况,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对合作社的认知。行业内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供销社提供人才培养、培训的职责。在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中,涉及合作社的知识很少,学生对合作社的概念非常淡薄。建议行业内高职院校开设诸如合作社发展简史、合作经济概论、党和政府有关合作社政策等课程,普及合作社基本知识,使毕业生均能对合作社有所认识,为他们从事合作社事业奠定基础。有条件的学院,增加合作经济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培养合作经济专业人才。

2、引进和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能攻关的管理队伍。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梯队建设,着重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思维、熟悉市场、善于开拓经营的优秀企业管理者。挖掘供销社系统现有的人才资源,把有工作能力、上进心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企业领导岗位。加大干部交流任职力度,通过下派、上挂、外寻等方式锻炼培养干部。

3、建设一支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技术和理念的紧缺技术人才队伍。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项目运作、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管理为重点,引进关键岗位急需人才,大力培养和提升人才队伍水平,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人才。

4、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创业精神和生机活力的后备人才队伍。根据供销社系统发展需要,对各类人才实行必要的战略储备,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年龄35岁以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5、加强在职人员的理论及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现有干部、员工关于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理论素养,全面系统地把握新形势下供销社工作的大政方针,提高把握政策理论与供销社工作相结合的能力。通过“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着力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迅速提升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解决当前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在培训过程中,采取集中培训、上门培训、专题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利用供销社的政策优势,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开展免费培训,减轻基层供销社负担。

6、依托全省y一的合作社社员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加强与有关部门现有培训机构的对接,采取开放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级的农民合作社社员教育培训体系。

7、适应“互联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加强从业人员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电商运营能力,搭建供销社电子商务平台。为开辟“互联网+”时代下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新途径,实施“互联网+供销社”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实体与网络、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生态贡献力量。

实施人才兴社战略,通过以上措施配强社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供销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强供销社系统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干部职工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工作,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切实履行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承担宏观调控的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适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需要,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为重点,围绕供销社中心工作,开展党员培训,全方位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增强党性作为第一任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素质提升的有机结合。坚持结合实际,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统筹协调,增强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教育培训党员工作新机制。

三、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培训内容

(一)工作目标

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对市供销社系统广大基层党员普遍轮训一次。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工作任务

市社机关党员的教育培训,由机关党支部负责组织实施。直属企业党员的教育培训,由所在企业党支部负责组织实施(在岗党员少的支部可联合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不少于24学时,其中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不少于40学时。各支部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科学作出计划安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三)培训内容

1、科学发展观。重点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具体内涵和根本要求。

2、党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十七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业务知识。包括国务院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有关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市场经济理论、合作经济理论、法律知识、以及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业务知识。

四、方法途径

(一)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办培训班、上党课、电化教育、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讨论、心得交流、知识竞赛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体学习。积极倡导党员自主学习,加强对党员学习的具体指导,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认真搞好自学。

(二)提倡领导带头。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所在党支部的集体学习,坚持每年给党员讲党课、作形势报告,并按有关规定积极参加上级组织部门组织的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

3、严格组织生活。各支部要认真执行“”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开好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完善党员思想汇报、谈话谈心等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支部要切实履行好具体组织实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责,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二)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各项教育培训工作制度,落实好各项教育培训任务,把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保证教育的覆盖面。

(三)完善考评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督学、评学、奖学等制度,对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建立台帐,进行跟踪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这是一家以“丰富女性人生”为使命的公司,同时又不仅仅只为女性提供就业机会,她更是在提供一种美丽的生活形态。

这种美丽的生活形态,不只是美丽的外表和气质,还有美丽的精神家园。

她,就是玫琳凯。

这家公司的成立,缘于一个平凡又伟大的梦想。

玫琳凯的创办人玫琳凯・艾施女士曾经遭遇性别歧视,在职场上吃过不少亏:不公平的薪水待遇与升迁,不被重视的意见,甚至一些曾经在她手下工作的男下属不断得到升迁和加薪的机会,最后做了她的老板……当她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当时的老板跟她说:因为你是女人,你不需要养家。

当她46岁即将退休的时候,她非常渴望成为全国培训主管,然而她期待了一生的这个职位,却被她一手培养的男性助手轻而易举地得到,还是那个蹩脚的理由:因为她是一位女性。玫琳凯一生的愿望破灭了,她愤然辞职并在家用心思考了两星期,最后她在白纸上写下她的希望,是在这样一家公司工作:给女性公平、公正、自由、经济独立、家庭幸福、尊重、认可等。当她写下她的所有渴望时,她的孩子告诉她:“妈妈,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公司,这是一家梦想中的公司。”

然而,这家梦想公司就这样成立了。从当年一个只有500平方英尺(约46平方米)的店面,到如今,玫琳凯业务遍布全球35个市场,全球销售额达到25亿美元,拥有200多万名销售人员。

在玫琳凯(中国),每一个玫琳凯人都有着4个不变的承诺―幸福生活的缔造: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鼓励玫琳凯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玫好”的生活品质;独特文化的体验:时刻感受玫琳凯文化的爱与被重视的氛围,将爱在玫琳凯人的家庭里延伸;全面成长的摇篮:关注玫琳凯人素质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关注玫琳凯人在品格、素质和形象上的成长;社会价值的体现:鼓励玫琳凯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玫琳凯人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演绎者。

总理曾经说过:“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玫琳凯正在努力让营销人员做到这一点,在让营销人员获得事业回报的同时,更注重她们的品格、素质和形象的培养。在玫琳凯营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让玫琳凯成为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玫琳凯给予营销人员的,也不只是一个创业的机会,更是一种美丽的生活方式。

女性就业平台

在《玫琳凯谈人的管理》这本书中,玫琳凯写道:“我知道作为一名美容顾问,在外面奔波忙碌了一天却一笔订单也拿不到,回家时两手空空会是什么样的滋味;我也知道当一名业务督导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为辅导新的沙龙成员付出了大量的爱心与关注,换来的结果都是新人还没开始工作就选择放弃,那种感觉有多难受。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正是由于有着同样的经历,玫琳凯对于女性就业和创业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中国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就业形势仍非常严峻,尤其是女性就业,在就业机会、职位晋升等方面,面临男性不公平的竞争。

而玫琳凯,则专注给女性提供就业甚至是创业的机会。迄今为止,玫琳凯已经为数十万中国女性创造了公平、公正的事业机会。玫琳凯的使命是:Enrich women’s lives(丰富女性的人生)。玫琳凯(中国)让员工在工作中时刻感受到爱与被重视的文化氛围,通过一分钟认可、明星认可、领导力认可、感恩奖认可及周年认可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通过内部网站、金点子信箱、员工沟通会、员工意见调查、员工年度业务会议、总裁面对面活动等,为业务部门和员工提供即时、双向、无边界的沟通,一方面让员工时刻了解公司的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及时倾听并采纳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是为女性提供就业机会,玫琳凯特别注重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玫琳凯(中国)将爱的文化延伸至员工家庭,通过家庭开放日、亲子夏令营、玫好家园培训等活动,帮助员工按照“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先后次序生活、工作,让每位员工都能拥有玫好家园。2009年,玫琳凯(中国)在公司内部启动创新团队项目,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玫琳凯(中国)还非常关注员工由内而外的培养,通过提供新员工/新岗位培训、玫琳凯文化/核心素质培训、岗位专业素质培训和领导力素质培训等四大系列培训,以及通过实施轮岗计划、内部讲师计划、跨部门项目计划、人才评估会议制度等员工发展计划,从品格、素质和形象等方面帮助每位员工全面成长。2009年,玫琳凯(中国)开始为员工提供卓越领导力培训,帮助员工在不同的领域成为卓越的领袖。

美丽生活理念

一位叫“幽谷寒枫”的网友发表评论说:“我全力支持老婆做玫琳凯!玫琳凯那份对女性的爱,也使很多男性为之动容。”

提供就业机会,让营销人员获得基本的劳动报酬,这只是初级层面的追求。玫琳凯在帮助营销人员向顾客销售美丽产品的同时,更让营销人员获得美丽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追求。

玫琳凯从品格、才能、形象、家庭四个方面着手,把销售队伍发展成为“有爱、有生活、有美丽”的“美丽多面体”,拥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在玫琳凯,“P”和“L”不仅代表“利润”(Profit)和“亏损”(Loss),更代表“人”(People)和“爱”(Love)。在品格方面,玫琳凯向销售队伍提供包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黄金法则式的传奇服务”、“幸福家庭的七个习惯”等培训在内的文化及核心素质系列培训,帮助销售人员适应并融入公司文化,通过组织销售队伍参与各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不断增强销售队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才能方面,我们通过为销售队伍提品、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产品知识与相关的业务技能,推动业务发展。我们还为授权经销商代表特别提供管理技能和领导力培训。这些培训帮助无数中国女性迅速成长为自信的专业人员。在形象方面,我们邀请形象设计专家谢丽君女士为销售队伍进行‘个人形象及礼仪’培训,帮助销售队伍塑造职业形象,掌握礼仪规范。”玫琳凯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玫琳凯还提出了“美丽到家服务”,通过专业的美容顾问为爱美的女性提供面对面的小型美容课,让消费者享受到免费的护肤美容方案、个人彩妆指导、不同场合的妆容造型建议、免费产品试用和送货上门服务;玫琳凯通过这样更加贴心、周到、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把“美丽”带到消费者的身边,并将这份美丽做到极致,让“美丽”在每一位女性的身上、在每一个瞬间华彩绽放。2009年,玫琳凯(中国)第四次荣获《财富》(中文版)杂志评选的“卓越雇主―中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称号,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连续四次获此殊荣的公司。

女性精神家园

前些年受到传销的影响,导致社会对于直销行业一直存在着误解和偏见,因此直销从业人员往往难以为社会接纳,甚至受到歧视。玫琳凯一直关注女性的精神生活,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帮助营销人员建设精神家园。因此,获得精神层面的美丽,是更高层面的追求。

玫琳凯有一个特别的价值观。熟悉玫琳凯的人都了解玫琳凯特有的企业文化之一―“乐施精神”,就是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提倡将这一份爱传递出去,这就是感恩。

玫琳凯(中国)自2002年与中国妇联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发起“玫琳凯中国春蕾项目”,至今已在全国援建了12所玫琳凯春蕾小学,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2010年9月,玫琳凯(中国)发起“让梦想飞―春蕾班助学计划”,短短半年时间,就有1289位玫琳凯(中国)授权经销商代表和员工参与,筹得资金270万元,这笔善款将连续3年用于资助对中国30个省50个春蕾班的2000名贫困学生,为他们提供生活补助。而这不是简单的一笔资金捐助,参与一对一助学计划的玫琳凯人承诺,在3年里他们将通过见面、电话、书信等形式与结对学童加强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爱传承下去。

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由玫琳凯(中国)与中国妇联于2001年合作创办,以下岗女工及贫困妇女为扶助对象,以循环无息贷款方式运作。截至目前,基金总额近1211万元,累计帮助20个省份的3.2万名下岗女工及贫困妇女通过创办个体企业实现脱贫。2009年至2011年,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把地震灾区女性作为主要发放对象,通过支持灾区女性创业,帮助她们重建美好家园。

从1999年起,玫琳凯(中国)便一直为非盈利教育组织JA(中国)免费提供办公及培训场所,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JA(中国)组织的各项志愿教学活动,包括针对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我们的世界”项目、针对中学的“职业见习日”项目和针对大学的“事业启航工作坊”项目。此外,玫琳凯(中国)每年还资助JA(中国)举办的各种颁奖活动及志愿者联谊活动。玫琳凯(中国)希望,通过支持JA(中国)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竞争力,进而改善中国的商业环境。

除了积极支持和发展公益事业,玫琳凯还主动参与到环保项目中。玫琳凯(中国)于2008年推出了精心设计的“Love?自然?Kiss”环保袋,将现代女性崇尚的爱和环保元素融入其中。2008年,玫琳凯(中国)积极鼓励其美容顾问和顾客使用环保袋,减少使用白色塑料袋1700万个。与此同时,玫琳凯(中国)还把出售环保袋的部分收入用于植树治沙事业。位于杭州的玫琳凯亚太生产中心以“绿色生产”为目标,建立了严格的环境管理体系。2006年,玫琳凯(中国)投资500万元建立了一座日处理能力为150吨的废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养鱼。玫琳凯(中国)鼓励一线员工开展各种持续改进项目,不断减少水、电等资源消耗。与此同时,玫琳凯(中国)在确保产品质量及外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绿色包装”,不断减轻包装材料的重量,并鼓励包装材料供应商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从2009年起,玫琳凯每年都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用熄灯一小时的方式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通过努力,玫琳凯兑现了对社会的承诺―“做规范经营的典范,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引导玫琳凯人,并影响更多的人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玫琳凯(中国)以“玫好家园”为主题,在丰富的生命、和谐的社区、友好的世界、绿色的地球等四个领域不断兑现对社会的承诺。截至目前,玫琳凯(中国)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累计投入已超过5456万元。“今年我们对两个最重要的公益事业合作伙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捐赠,双双突破了1000万元。”玫琳凯的工作人员说。2010年,玫琳凯(中国)第五次入选上海美国商会企业社会责任奖,之前还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被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授予光明贡献奖,被中国社工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评为中国优秀企业公民。

一方面,玫琳凯通过公益事业构建了一种企业慈善文化,可以很好地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玫琳凯又积极倡导个体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直销企业的优势,让营销人员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可以说,玫琳凯通过公益文化影响自己的营销人员,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使营销人员有了践行个体社会责任的意识。玫琳凯通过构建各种公益平台,吸引营销人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帮助业务人员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正是通过这种形式,玫琳凯营销人员的社会公众形象得到了提升,赢得了社会的尊重,逐渐改变了社会对直销人员的偏见,让营销人员逐渐步入社会主流人群,由内而外地感受到身为玫琳凯人的骄傲与自豪。

评论:

“美丽”创造“尊严生活”

■文/本刊特邀研究员王万军

“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2010年10月12日,总理在接受CNN记者扎卡里亚采访时,这样表达他的愿望。

怎样才能活得“有尊严”,尤其是中国女性?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但玫琳凯对女性“有尊严地活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个层面:提供“有尊严地活着”的物质基础。

如果连就业的机会都没有,基本的生活基础都难以保障,“有尊严的生活”就失去了基础。玫琳凯为女性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同时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玫琳凯还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提升营销人员销售和管理的技能,获得更高的薪酬。这让女性获得了“尊严”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层面:提供“尊严生活”的外在形象基础。

即使有了物质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外在形象和气质,也难以“有尊严地活着”,哪怕拥有的财富再多,充其量只是一个暴发户。玫琳凯倡导“美丽到家服务”,给营销人员提供了“美丽到家”的外在形象基础。

第三个层面:提供“尊严生活”的精神家园。

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即使有了物质基础和靓丽的外在形象,也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玫琳凯高度重视营销人员的精神生活,以其“乐施精神”的企业文化,提供公益平台和公益模式,让营销人员参与其中,帮助营销人员建设自身的精神家园。正是这种精神家园的建立,让营销人员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向社会放射出人性的光辉,赢得社会的尊重。

第四个层面:创造“尊严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在2013年春耕之际,本刊记者到湖北农资集团公司就湖北供销新型庄稼医院建设进行了采访。

1.湖北供销建设庄稼医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总体思路是,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争取政府的扶持,在湖北省供销社领导下,湖北农资集团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和市场化运作,规范庄稼医院建设标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科技推广新机制,建设集农资配送中心、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庄稼医院“三位一体”的新型庄稼医院,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利快捷、管理规范、技物结合的科技服务平台。湖北农资集团公司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50家湖北供销新型庄稼医院,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销售的“零距离保姆式”服务。

2.湖北供销庄稼医院主要干些什么?

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由湖北省农资集团组织庄稼医生、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按照有关科技规范、标准,主要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新技术培训推广、良种引进、测土配方施肥、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农机具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科技服务,是集"农资配送中心、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机构和场所。

3.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以改造或新建为手段,通过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过2年的努力,在全省集中成片的农业种植区域建设150家硬件标准高、服务功能全、管理水平优、示范作用强的新型庄稼医院。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51家庄稼医院的建设工作,同时建设面正在稳步推开,有几十家正在建设或启动建设当中。以下是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的建设规划略图。

4.请问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经营服务管理模式如何?

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的经营服务管理模式是按照《全国供销合作社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湖北省供销社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六统一”(统一门店标识、统一连锁配送、统一质量承诺、统一明码标价、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宣传设施)、“六规范”(院墙环境规范、设备设施规范、商品陈设规范、服务工作规范、庄稼医生规范、咨询服务规范)的具体要求,开展庄稼医院建设改造,“湖北供销”庄稼医院免费为农民提供农技咨询,坐诊医生对农民问诊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电话回访。同时,将不定期组织专家对农户的疑难杂症进行现场巡诊、会诊。上门问诊的农户可参考“农化查询系统”的配方,自行配置或购买化肥。

5.湖北供销庄稼医院主要服务内容有哪些?

一是农化咨询服务。庄稼医生出诊记录,详细记录着出诊时间、地址和内容。有时还会以宣传单等形式,向农民农事信息,这些也将载入庄稼医院农事信息记录本中。庄稼医院的医生都是经过有资质机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了庄稼医生资格证书的。通过培训,他们的科学种植技术得到提高,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开展农技咨询、测土配方、新品种试验示范、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和讲座并定期巡访出诊服务,实行公益与经营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化肥农药商品直供。在建设规划中要求庄稼医院销售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资商品不少于3大类,实行农资企业总部配送商品,配送率须达60%以上。通过农资配送中心和庄稼医院,开展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确保农资质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每个庄稼医院都配备"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即进货、销货台账,进货销货发票,质量信誉卡上(会员卡),宣传手册。庄稼医院农户档案、庄稼医院农民培训会记录、庄稼医院农事信息记录、庄稼医生出诊记录。

三是农机服务。建立网络服务、信息传递系统。进一步搜索整理、编印农机化各种信息技术资料,为农民和会员提供信息服务。

组织开展生产合作和农机具规模作业、配套作业。大型农机具服务优惠30%工本费,中型农机服务只收折旧维修费,小型农机具免费借用。